文化台湾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1956026
作者:林国平 编
页数:714页

章节摘录

一般的垦户随着财力的积蓄和人口的增多,形成了地方大族,如著名的张士箱家族,康熙末年曾以云林仑背为中心开展垦殖。他们招民开垦,辟田野,筑水圳,成为当地首富。以后相继向今天的彰化、台中和台北地区投资,成为当地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山区的开发也在同时或稍后进行。东势位于台中县中部,地处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间。境内除大甲溪沿岸的平原外,大多是起伏的山地。雍正年间,虽有汉民入垦,但规模甚小。乾隆年间,入垦人口增加。乾隆四十年(1775年)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刘启东率众来垦,建立石冈仔庄。尔后刘启东又越过大甲溪,入山砍伐。在遭到番族的抵抗后,刘启东实施武装护垦,最终在大甲溪东岸,建立起聚落,即今天的东势街。刘启东赖以致富的是樟脑油生意,他将东势附近出产的樟脑油销往大陆,获得厚利。又从家乡招募人手,来台垦殖。樟脑油曾经是晚清台湾的三大出口品之一,东势一地的樟脑油产量占出口总值的一半。林业经营构成东势开发史的主要特色。东势以南的水沙连番地迟至嘉庆后期才得到大规模的垦殖。嘉庆二十年(1815年),水沙连的隘丁黄林旺与嘉义人陈大用、彰化人郭百年等,领得垦照后,带领民壮佃丁1000余人,进入番界,但随即被官方逐回。直到咸丰年间(1851-1861年),郑勒先通番成功,汉人才得以大量入垦埔里,形成较大村落。而全面垦殖则在清末由政府招垦局主持完成。东势以北,隶属于苗栗县的内山地区,因番害严重,垦殖进程缓慢。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居住于苗栗杨梅坜地方的佃农黄南球一家迁至山地边缘,不久,便创立“金万成垦号”,组织人马深入内山进行垦殖。在积聚了充分的资金以后,又组建“黄南球垦号”,独立开垦狮潭地区。除了稻米的生产外,黄南球也以樟脑采制作为最大富源,以至在光绪年间(1875-1908年)成为富甲一方的首富。正是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得台中地区逐渐成为人口稠密之区和物产丰富之地。雍正元年(1723年),分诸罗县设彰化县。

前言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起。老师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站在厦门鼓浪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实际上是金门岛),登上鼓山绝顶,清晨能听到基隆的公鸡打鸣。老师对台湾美丽风光近乎童话般的描绘,使我心驰神往,引发无限遐思。长大后去台湾看看的愿望,成了我儿时的梦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首先是语言交流毫无障碍。在台湾,除了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外,更加通行的是纯正的闽南话,台湾称为“台语”。我曾在闽南生活了八年,初中、高中都在闽南就读,学过闽南话,上大学后就不常说了。我发现在台湾只要用闽南话交谈,就显得特别亲切(在闽南也是如此)。特别是到官庙调查,和老太太、老爷爷说话,非闽南话不可。因此,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已经淡忘的闽南话,在台不过数日,我的闽南话水平很快恢复,交谈起来一见如故,给我的调查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根据研究,台湾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台湾的闽南话之所以变异较小,是因为早期到台湾的几乎都是闽南人,闽南话在台湾开发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即使在日据台湾时期,一度强制推行日语,禁止使用汉语、汉字,但闽南话和汉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保留得更地道。因为民族语言的顽强生命力,已根植于台湾人民生活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话不但具有独特的韵味,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而且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观。

后记

近年来,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备受大陆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过分追求学术性,缺乏通俗性,或者说,未能将学术研究与普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仅在学术界流通,并未转化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向社会各界推广,不能在台湾产生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几乎所有论著都只是文字的叙述,缺少生动直观的图片,难以吸引一般读者。鉴于此,我们组织一些学者,以各自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广泛吸收海峡两岸的研究成果,力求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向台湾平民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介绍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用通俗的文字描述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源流关系,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本书分工如下:主编林国平提出选题,编写大纲,制定体例,总纂全稿;前言由林国平撰稿,第一编由俞黎媛和肖方峥撰稿,第二编由陈名实撰稿,第三编由黄新宪撰稿,第四编由林国平、范正义撰稿,第五编由林剑华撰稿,第六编由陈耕、李建忠撰稿,第七编由何绵山撰稿。副主编陈名实对清样稿做最后审定。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文化在台湾”的研究成果,特此鸣谢!

书籍目录

文化台湾(中华文化在台湾)前言第一编 台湾的移民与家族第一章 移民入台第一节 元朝以前大陆人民零星入台第二节 明清时期大陆人民大规模移民入台第三节 清代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垦殖第四节 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入台的特点第五节 台湾移民社会的问题第二章 台湾家族社会的确立第一节 台湾宗族社会的形成与确立第二节 台湾宗族的社会生活第三节 台湾家族寺庙与迎神赛会第四节 大陆各大姓氏入台情况及其在台发展第三章 台湾宗族社会的特点第一节 各地家族组织发展不平衡第二节 前后期家族形式的重点不同第三节 同姓为同宗一体与异姓联宗第四节 浓厚的宗族乡土情结第四章 台湾的姓氏与祠堂第一节 台湾的姓氏第二节 台湾的祠堂第二编 台湾儒学与文化名人第一章 台湾的儒学教育第一节 明郑时期台湾儒学的创立第二节 清朝台湾儒学的发展第三节 台湾儒学的管理与教师第四节 台湾儒学的名额与特点第二章 台湾儒学的考试与科举第一节 台湾儒学的考试第二节 台湾儒学的科试与科举第三章 台湾文化名人第一节 政教界名人第二节 文史界名人第三节 艺术界名人第三编 台湾的书院与乡学第一章 台湾的书院第一节 台湾书院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台湾书院的组织结构、教学活动与经费收支第三节 台湾书院的建筑、匾额与楹联及相关习俗第四节 科第人物、官员与台湾书院第五节 台湾著名书院巡礼第二章 台湾的乡学第一节 台湾的私塾第二节 台湾的义学第三节 台湾的番社教育第四节 台湾的汉人社学第五节 台湾的书房第四编 台湾的宗教与信仰第一章 台湾佛教第一节 日据之前的台湾佛教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第三节 光复以来的台湾佛教第四节 台湾佛教的特点第二章 台湾的道教第一节 光复以前的台湾道教第二节 光复后的台湾道教第三章 台湾民间宗教第一节 台湾传统的民间宗教第二节 台湾新兴民间宗教第四章 台湾民间信仰第一节 自然崇拜第二节 行业祖师崇拜第三节 医药神与瘟神崇拜第四节 海神崇拜第五节 功臣圣贤崇拜第六节 道教俗神崇拜第七节 佛教俗神崇拜第五编 台湾的民风与民俗第一章 生产习俗第一节 农业第二节 渔业第三节 手工业第四节 商业第二章 婚丧喜庆习俗第一节 婚姻习俗第二节 生育习俗第三节 丧葬习俗第四节 年节 习俗第三章 衣食住行第一节 服饰习俗第二节 饮食习俗第三节 住居习俗第四节 出行习俗第六编 台湾的歌谣与戏曲第一章 台湾的歌谣第一节 原住民歌谣第二节 客家山歌第三节 闽南歌仔第二章 早期台湾戏曲第一节 台湾戏曲福建来第二节 台湾的偶戏第三节 台湾的闽南方言戏曲和客家方言戏曲第四节 台湾的北管戏第三章 穿越海峡的歌仔戏  第一节 从本地歌仔到七字调的形成第二节 从落地扫到内台戏第三节 回归原乡故土第四节 灾难与新生第五节 台湾歌仔戏的繁荣第七编 台湾的传统民居与寺庙建筑第一章 台湾的传统民居建筑第一节 台湾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和特点第二节 台湾传统民居建筑与台湾社会文化第三节 台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第四节 台湾的庭园第五节 台湾传统民居的装饰第二章 台湾的寺庙建筑第一节 台湾寺庙建筑与台湾社会文化第二节 台湾佛寺建筑第三节 台湾宫庙建筑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文化台湾》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台湾移民、家族、儒学、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歌谣、戏曲、传统民居、寺庙建筑等,分七编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台湾文化感兴趣者阅读。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起。老师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站在厦门鼓浪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实际上是金门岛),登上鼓山绝顶,清晨能听到基隆的公鸡打鸣。老师对台湾美丽风光近乎童话般的描绘,使我心驰神往,引发无限遐思。长大后去台湾看看的愿望,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
这是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台湾移民、家族、儒学、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歌谣、戏曲、传统民居、寺庙建筑等,分七编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台湾文化感兴趣者阅读。


 文化台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一个角落里看到的,厚厚的一本书,心想够我读一些时间的了,可看来看去才发现有些枯燥乏味,与其说是读完这本书,不如说是翻看完了这本100多万字的书。因为书中主要讲了台湾自明末至清末其间的移民与家族,儒学文化的创立及其发展,台湾的书院与乡学,宗教与信仰,民风与民俗,歌曲与戏曲,民居与各种建筑等等,不免有些乏味,和刚拿到手中时的感受有很大差距。不过如果有人想好好研究台湾的历史,这本书又不得不说是一本极其细致详细的参考书,其中作者在扉页所示引用的参考资料竟达5页之多,不得心生钦佩之意。说一些书中所提感动我的事,当初荷兰人占据台湾,推行基督教育,设立名为“学林”的学校,教授一些物理,拉丁,神学等课程,吸收儿童加入基督教,妄图长期侵占台湾,在清顺治年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驱除了荷兰侵略者,并为了清除荷兰人所教化的遗毒,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学,并创立明朝制度为儒学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日本占据台湾后,也强行推知日本文化和日本式的佛教信仰等,都没能得逞,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开始自发更加努力的学习儒学保护自己的文化,这点与当时清政府的无能不敢抵抗,有这鲜明的对比,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清政府宣布割让台湾与日本后,有许多许多的人自发组织团体进行抵抗,“台湾民主国”。可惜势单力薄,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中华的儒学及许多优良传统仍然在继续。最后想引用一下书中提到的人物,丘逢甲,这位台湾近代诗人的一首《春愁》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一个角落里看到的,厚厚的一本书,心想够我读一些时间的了,可看来看去才发现有些枯燥乏味,与其说是读完这本书,不如说是翻看完了这本100多万字的书。因为书中主要讲了台湾自明末至清末其间的移民与家族,儒学文化的创立及其发展,台湾的书院与乡学,宗教与信仰,民风与民俗,歌曲与戏曲,民居与各种建筑等等,不免有些乏味,和刚拿到手中时的感受有很大差距。不过如果有人想好好研究台湾的历史,这本书又不得不说是一本极其细致详细的参考书,其中作者在扉页所示引用的参考资料竟达5页之多,不得心生钦佩之意。
      
      说一些书中所提感动我的事,当初荷兰人占据台湾,推行基督教育,设立名为“学林”的学校,教授一些物理,拉丁,神学等课程,吸收儿童加入基督教,妄图长期侵占台湾,在清顺治年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驱除了荷兰侵略者,并为了清除荷兰人所教化的遗毒,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学,并创立明朝制度为儒学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日本占据台湾后,也强行推知日本文化和日本式的佛教信仰等,都没能得逞,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开始自发更加努力的学习儒学保护自己的文化,这点与当时清政府的无能不敢抵抗,有这鲜明的对比,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清政府宣布割让台湾与日本后,有许多许多的人自发组织团体进行抵抗,“台湾民主国”。可惜势单力薄,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中华的儒学及许多优良传统仍然在继续。
      
      最后想引用一下书中提到的人物,丘逢甲,这位台湾近代诗人的一首《春愁》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     个人觉得有些章节的内容有重复。大而全,但还是不够精
  •     对于论文没什么帮助。。。
  •     越来越懂 全方位的才能够真正了解~
  •     捧在手里觉得很满足的一本书
  •     比较同意楼上意见
    这本书 写的是比较一般,一些内容比如风水辟邪物这部分 在民俗和建筑都提到,而且内容基本相同,在一本书里这样重复内容,我觉得是有些不妥。
    个儿觉得台湾文化还是台湾人来写大概更有味道。
    另外提到丘逢甲 我更喜欢他另外一首,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之一:“唐山流寓话巢痕,潮、惠、漳、泉齿最繁。二百年来蕃衍后,寄生小草已深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