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806644850
作者:David Edmonds,John Eidinow
页数:336页

书籍目录

1 拔火棍
2 记忆由此构成
3 魔力
4 门徒
5 第三者
6 教员们
7 维也纳旋涡
8 大厦里的音乐会
9 曾是一个犹太人
10 波普读《我的奋斗》
……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迷人的著作,它熔哲学、历史、传记以及侦探于一炉。两位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访谈,重返历史现场,破解重重谜团,将故事的真相娓娓道来。其笔力所及,从维也纳中心地区犹太人聚集地,到重压之下的记忆,到有关剑桥及其古怪的哲学教师们(其中包括作为仲裁的伯特兰·罗素),都描绘得极其生动。当然在整个故事的中心,矗立着的是两位哲学家本人——维特根斯坦和波普,这两位20世纪的哲学巨匠,同样地骄傲、暴躁,同样地富于传奇色彩,而且,同样地渴望全力一搏……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重点读了一次大战后维也纳的排犹风暴。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对于哲学争论,并没有太仔细看。维特根斯坦的贵族出身决定了他对出身低贱的人有天生的偏见,比如波普,魏斯曼。波普虽然出身富有的律师家庭,但在维特根斯坦眼中仍属于下层社会。这本书关于拨火棍事件的还原还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关于缺点,如大家所言,有些地方翻译出现了低级错误,比如有多处把奥地利翻译成了澳大利亚,如此等等,似乎不少。不过仔细的读者大多能够轻易判断出这些错误,所以,对整体阅读影响不大。应该受到批评的是该书的责任编辑,看来没有好好把关。
  •     去资料室找弗雷格的资料却无意间在书架上发现了找了好久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想读它的原因十分直接,我是W的迷恋者。要说《拨火棍》的作者是记者是个大好事,记者让我想起了狗仔,狗仔让我想起了八卦,八卦让我想起了W打喷嚏的样子,显然,这本书那么有趣就是因为它知道你想知道W打喷嚏的样子。所以与其说是传记,倒不如说是一本八卦大全——与W、波普、罗素以及维也纳小组成员相关的那些诱人的小故事,比如H3,也就是拨火棍事件发生的那间屋子的主人的妻子喜欢坐在窗台上,豪放的裙底风光令那些参加讨论班的青年哲学家们常常不知所措……当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对W和波普这两个人从家世到经历的一番看似同情的比较,尽管作者总是找尽机会不遗余力地宣称波普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原创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令人尊敬,但是这些拘谨刻板的赞许很难在有关W的那些章节出现,虽然W本人总是让人觉得是拘谨而刻板的。有意思的是,前一页是对波普的“不得不”赞扬——为了保持情绪平衡以示客观——后一页便是对W克制却又难以克制的狂热的崇拜的冲动。作者不止一处地提到W的狂热粉丝是如何在着装、举止上模仿他们的导师——比如随意敞开的衬衫领口和思考问题时用手放在额头上的姿势——尽管带着嘲笑的口吻,但是作者本身也被W所吸引,文字间不难读出那种痴狂与兴奋,这是作者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W敏感、自大、脾气暴躁,所以在一般人眼里,他常扮演得像一个小丑:武断地打断意见不同者的发言并失控地对他大声喊叫,毫不谦让,甚至会随手拿起什么东西,比如壁炉边的拨火棍,向对方挥舞来威胁他人或是发泄愤怒。虽然波普爵士年轻有为,思路清晰而思想原创,但是在W面前永远都是不被人注意的那一个,或许因为它过于正常,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中。如果我说“有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无所谓”定会同时得罪他们两位,因为那天他们的争执即是因此而起,并且耿耿于怀至死,但是我这样提出并不是因为我不关心这个问题或者不关心哲学,而是在学术之外真切地把握一个人,被我们称作大师也好,哲学家也罢,总之是要打喷嚏的人。结论是,没能喜欢上波普,因为他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小气。依然迷恋W。另外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一般,也不清楚是什么知识背景的人做的翻译,因为有一些较专业的词汇内容译了出来,而有一些明了的专业词汇竟不知所云。因为书还了,所以只记住的有几处,一个是“博弈论”(game theory)译成了“游戏理论”,一个是概率的“频率(frequency)解释”译成了“不时的解释”,至于把“康托”(Cantor)译成“坎特”是明显的对集合论知识不熟悉,还有一个说不清译者还是作者的笔误,明明W和波普的年龄相差13岁,在一章的开头竟说成了31岁,奇怪的是还有一处打字的错误,因是中文的,责任归给校对吧: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竟几处都是“摹水洞理论”,吓死人也!“水洞”和“状词”二字连在一起形似,哪个打字员干的!基于上述低级的不能容忍的错误,我终于忍不住在公共图书上勾画,将这些BUGS改正了过来,原谅我吧!
  •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这本书翻译得很烂,一些句子明显不通顺,以至于让人回忆起阅读现代诗歌的经验。 故事是这样的,1946年10月25日,波普(估计喜欢科学哲学的星星同学大概比较熟悉他)访问剑桥,与维特根斯坦在学术讨论会上遭遇。 对维特根斯坦而言,当时根本不知道波普是谁,而波普一直就对维怀有学术上的异见和感情上的敌意(在他的成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注解中非常富有攻击性地数次直接批判维,被以涵养宽容著称的英国评论者认为使用了“流氓”式的语言)。可以说波普对他与维的会面和辩论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甚至在会面之前与罗素探讨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他自认罗素帮助他打败了维(但罗素在通信中含蓄地否认了这点——“你有充分的能力为自己战斗”)。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波普讲演过程中,维拿起了一根壁炉下边的拨火棍,开始激烈的反驳波普,并不断挥舞。作者通过考证确定,维在辩论时的粗暴、对智力无法达到他要求的听众的不耐烦甚至暴力倾向是一直存在的,维拿起东西比画着辩论已不是第一次了,他是个惯犯。但是问题就出在波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维要求他给出一个道德原理的例子,他回答“不要用拨火棍威胁访问学者”,维大怒摔门而出。于是一切成为波普战胜维的漂亮战役。 但当时出席讨论会的各人的回忆却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分成2派就“拨火棍”问题掀起了一场激烈辩论。作者经过一番细致侦探后,得出的结论是波普的记忆被可以理解地重构了。也就是说,波普的回忆录被强烈投射了个人的色彩,是主观化的回忆,波普真的相信他说的是事实。作者的考证详细到,通过调查得出了维经常“有声音地关门”离去的结论,也就是说,波普在维心中激起的反应要远远小于他自以为的,因为他并不知道维有经常不顾听众并粗暴离开的“劣迹”。 为探讨2人为什么会冲突,作者还考证了2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2个人都来自维也纳,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真TMD神奇),一个是超级富豪的儿子,甚至用1.7吨黄金从纳粹那里购买到了安全保证;一个是资产阶级律师之子,在经济危机中家产被通货膨胀蒸发。因为维的性取向与本书无关(据说有同性恋倾向),所以作者突出的侦探能力并未运用于此,令人不免遗憾。 作者并非2人中任何一个的信徒,作者认为“一切都将被珍视”:维提出了一种方法,波普出色解决了一些问题。2人各有其深厚的影响。而索罗斯竟然是波普的学生,其开放基金就是为纪念老师波普而设,这一基金为东欧的变色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算是波普理论的现实成果。但今日,只有在新民主社会和封闭社会,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仍然保持其新鲜与相关性,所以我想找到读一下。 维氏的全集我在必得书店看到了,根本就没想买,因为购买没有能力阅读的书是极大的浪费。维在拨火棍事件中中途离去据分析很可能就是因为罗素的智力又让他失望了——“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而罗素在给情人的信里坦承他该歇会儿了,把太过复杂的逻辑问题交给维去思考,呵呵,所以后来罗素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罗素转而从事大众读物写作的奖励。这些细节使我毫不急于打开维的书,当然,借阅过一次,因为看不进去所以没时间看,又还了。只在几个月前看了一本他的传记,令人着迷的传记。2003-3-17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他提醒我注意语言的简洁有效
  •     有种打麻将一样轮流坐庄吆喝的感觉……
  •     http://www.jiachangdushu.com/index.php?app=task&ac=details&id=83 同名讲座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TUwMzA2NA.html 很适合改话剧,既然弗雷恩都点赞了,快动笔啊,就叫《剑桥》,跟《哥本哈根》《民主》(《波恩》)一个系列,凑个三部曲?
  •     Wittgenstein和Popper的8g
  •     听的是家常读书的声版,回来看大家评论才算是有点焕然大悟的感觉。如暂停所说“因为维的性取向与本书无关(据说有同性恋倾向),所以作者突出的侦探能力并未运用于此,令人不免遗憾。 ”以上
  •     为求通顺,乱翻一气,何况中前期开始病漏错句层出不穷。不过书还是有点看的价值,一些细节资料与八卦;就维罗两个人来讲,这书里短短一章,就比《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两章写得都好,较为公允,对罗素其人也隐笔了作者的评价。
  •     高中读过,完全忘记写什么
  •     彻夜未眠,通读此书,甚喜。
  •     一个喜欢历史的人 是不是只是很喜欢八卦..
  •     我一直认为,名誉、财富甚至智慧,不能保护我们的心灵。哲学是关乎心灵的,可它一样不能。
  •     适合对哲学有兴趣的八卦爱好者
  •     【家常读书】【有声书】哲学家的脑子都有问题吧= =
  •     内容远比标题好,大量关于维特根斯坦罗素和波普尔的八卦,还有些其他别的牛人。最后一部分真心好。波普尔的努力方向让哲学家专向社会知识分子,没事向热点和关键问题发表意见,维特根斯坦的路必将导向类数学状物,自然语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这都是让哲学重生的一条路,但是也确实成型以后就继续不属于哲学。
  •     听;不是很了解这些人和事
  •     家常读书·雨中狐狸朗读
  •     感觉翻译的一般。若要真的了解维特根斯坦和波普的思想,还是去读他们的文集吧。一定要找那种翻译有质量的来读。
  •     感叹凡事都不要光看表面,表面中看的,内容不一定就实在,标题党害人不浅啊!
  •     翻译不认真
  •     很八卦的一本书,对于那些对哲学感兴趣的外行来说,看看熟悉的名字下的那些八卦还是很有趣的。可惜译者不咋地。
  •     翻译的不好,看电子版就够了,不过很能满足对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感兴趣的人的八卦
  •     很棒的一本书,觉得维特根斯坦有失风度。波普尔毕竟解决了实际问题,而维特根斯坦给大家很多启发。
  •     另类的学术史。围绕两个人的争吵、牵涉进一堆看客、评论者,圈内的、局外的,煞是热闹。还把两人的祖宗八代都翻出来,维也纳小组也搅进来,很欢乐。
  •     一星扣给翻译……“圣诞节爸爸不存在”
  •     04年买的,记得当时很喜欢这本书,要重新翻阅下先
  •     维特根斯坦可爱的一面~
  •     一些历史 很多八卦 充斥着哲学家派头的冷幽默……俺对这这俩大牛其实都没多大兴趣 真不知道是怎么看完的 总之对我而言是睡前和出差途中的催眠宝书……
  •     最喜欢以小见大的东西了
  •     老早看的,八卦八卦……
  •     为看Tractatus做点准备
  •     觉得一般,老维当然是牛人,,,严格讲不是牛,,,而是牲口了。。。对波普的哲学很有兴趣,真理无法证实。
  •     以一点搞笑开场,逐渐学术味,quite interesting!
  •     哲学家间的八卦故事~很欢乐~ 里面还提及了一些同时期其他学科的大牛,比如凯恩斯、哈耶克、Cantor(康托集的那个康托,书里译成坎特...)etc. 还有属于“剑桥五杰”之一的Blunt来打了个酱油~ 足见当年的剑桥有多么热闹~
  •     一个神秘的夜晚,一群孤独的巨匠聚集在一间密室……氛围很推理小说,主角除了维特根斯坦,还有波普,实际相当维也纳学派史,自1946年开始的故事。DE语言流畅无比,学人习气、学术八卦都很具吸引力。
  •     说实话,我是冲着副标题去看的。此书更像一部描绘那个大时代的纪录片,而非诉说那个经典冲突的剧情片。
  •     是时代塑造了他们的生活,并把他们一起带到了剑桥。这也是一个因语言意义而使20世纪哲学产生分裂的故事,从此,在哲学领域有了划分:视传统的哲学为纯粹的语言纠缠的哲学和视传统的哲学超越语言纠缠的哲学。对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与其敌人》感兴趣,对维特根斯坦过于纠缠于语言哲学的思想产生敬畏。
  •     本来想给四星 ,但是翻译腔降了一星,看上去真够晦涩的,完全不是中国人习惯的语序!
  •     真正的高富帅天才啊啊啊啊!
  •     不错的八卦书,但翻译堪忧
  •     哲学家吵架
  •     “小路奇”从某种层面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和哲学的联系,有点象量子力学里那种微观离散的状态。滑稽的是,这位主张“语言为谜”的语言哲学大师,恐怕是被后人用各种语言形式演臆最多的哲学家。
  •     无趣
  •     有机会读下原著
  •     哲学家也会出人意料的粗鲁、刻薄、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搞个人崇拜,但却也有一种执拗的可爱
  •     很多料。没想到w在生活里是这样的。。
  •     翻译极差。书本身也不太值得一读。
  •     #fayesBooks#原来两位作者是BBC的获奖新闻记者,难怪视角以及叙事手法这么独到。书中的主角是奥地利首富犹太人家庭,自杀倾向,同性恋倾向,暴力倾向,人生真丰富啊。
  •     翻译真蛋疼。。。句子都不通。。看的累出翔
  •     无聊至极,重看一本书,就像从没看过一样。
  •     : B561.59/4124
  •     挺棒的一本书,通过一个事件梳理历史和人物,其中的箴言非常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