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传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2-01
ISBN:9787805796369
作者:沈大德,吴廷嘉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1873年,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他是近代社会民主改革的勇敢先行者、启蒙运动的旗手与鼓手,也是近代学术史与文化史上的巨擘,当之无愧的旧国学的传人、新国学的宗师。过去,人们对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面,关注较多。尽管同时受时代局限,有一些曲解与不公,但对其这方面的主要活动与成就,毕竟有相当了解。而对他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辛勤耕耘和贡献,所知则相对较少。本着唯陈言之务去的原则,本书主要就梁启超在学术文化方面的活动与成果,作些探讨性研究。梁启超的故乡新会县,位于广州城西南面。东去近百里,是孙中山先生故居中山县翠亨村,梁启超诞生是年,孙中山7岁。从新会北向百里,乃康有为桑梓地南海县银矿乡苏村。那时的康有为,已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小“圣人”。熊子乡居于新会县南端,是西江人海口七岛中最大的一个。距其十里远的崖山,为南宋抗元英雄陆秀夫、张士杰奋战到底、蹈海自尽的地方。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代代相传;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为当地父老有口皆碑。新会濒海,“地单土薄”,“少寒多暑”,兼及“村落依山,炎气郁蒸尤甚”,“境之西南多农鲜贾,依山濒海者,以薪炭耕渔为业”,自然条件颇艰苦,“民无积聚而多贫”。其气候变幻无常,“一日之间,雨砀寒暑,顷刻辄易。夏秋之间,时有飓风,或一岁数发,或数岁一发。又有石龙风,其作则黑云翔涌,猝起俄顷”①。不过,这种一年四季草木不凋、郁郁葱葱的秀美山野和云海苍茫、狂风漫卷、波涛连天的壮丽景观,又不能不说是上苍赐予人类的陶冶和磨炼。新会的人文环境也很有特色。其风俗淳朴敦厚,讲求风骨。“士人尊师务学问,不逐虚名。仕者以恬退为乐,竞进为耻。尚门第,矜气节,慷慨好义,无所谄屈。……其俗朴而野,其流弊也犷而不驯”②。梁启超耳濡目染,身受其教。其弟梁启勋曾在《曼殊室戊辰笔记》中,生动地记叙过梁氏家族每年去崖山祭扫祖坟时,启超祖父于舟行往返途中,给儿孙们讲述南宋遗事时的慷慨悲壮情景。梁启超自己在《三十自述》中,于故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自豪与眷恋之情,也已溢表于字里行间。梁氏家族“宋末由福州迁南雄,明末由南雄迁新会,定居焉。数百年栖于山谷……且耕且读,不问世事”③。至其祖父时,“始肆志于学”,做了个县教谕(相当于当今教育局长),系八品芝麻官。其父“少亦治举子业,连不得志于有司,遂一谢去,教授于乡”,当了个私塾先生④。家有“数亩薄田,举家躬耘,获以为恒”⑤。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后记

第一次知道梁启超和他的《饮冰室合集》,是在六岁的时候。父母取了一本给我读,我读得半通不通,似懂非懂,远不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能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想象和享受,只是对那赭红色的封皮、粗糙的纸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来可能是商务印书馆的简装普及本吧。我把它撕得片片飞舞,然后和弟弟一起叠纸飞机,用之‘‘欲与天公试比1978年,我在戴逸教授悉心指导下,专攻清代思想史、文化史,开始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全套《饮冰室合集》,以及《新民丛报》、《清议报》、《时务报》和其它大量近代报刊。在多少明白了一点梁启超其人和他的论著的内涵价值之后,我深感到孩提时的无知,深悔我毁掉了家中的无价珍宝。虽然其余的书是“文革”时期被抄检去的,但我心中总还是有份沉甸甸的愧意。然而,使我更加愧疚的是,从1981年毕业至今,我发现包括不少文化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对梁启超居然一无所知,对他的许多至为精彩的学术成果及其观点,几乎闻所未闻。作为一个专攻思想史、文化史的学人,我不能不感到一种巨大的困惑和失职之感。在我的人生伴侣与知己沈大德先生的激励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钱宏先生的支持下,我立意要写一本《梁启超评传》。本来的心很大,想写三十至四十万字。但命运多舛,1991年9月26日,大德先生活活累死于病榻,我自己也沉疴缠身,仅1993年住医院就达三次之多、八个月、之久。写作也就一拖再拖,连我自己都差一点打退堂鼓。

内容概要

沈大德,男,1943年生于江苏鹽城,1991年因劳累过度猝然病逝。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处级科研人员。
吴廷嘉,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研究生,师从戴逸。沈、吴有专著7中,学术论文百余篇,涉及史学、哲学、文化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书籍目录

总序重写近代诸子春秋序言英文提要第1章 饱学少年 1.1 动荡中的摇篮 1.2 家学与师承第2章 光辉的起点 2.1 时代骄子 2.2 转型与抉择 2.3 初试锋芒 2.4 源头活水第3章 艰难的里程 3.1 宪政哀歌 3.2 理财昙花梦 3.3 归去来兮第4章 一代宗师 4.1 国粹巨子 4.2 近代学术的开路先锋第5章 千秋功过谁予评说 5.1 盖棺尚未论定 5.2 真实的梁启超附录一 梁启超活动大事年表附录二 梁启超主要论著分类编目附录三 梁启超的笔名和署名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图书封面


 梁启超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伟哉梁任公!
  •     里面的评价诸如对梁渐进改革的高评以及反对一惯评价之负面,不是为了为梁启超鸣不平,而是迎合和谐社会的主题,啊不能多说了
  •     其实被作者写成了任公学术评传。写作时间较早,旧有的思维痕迹太重了。细节上也还有不少疏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