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船去中国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222037779
作者:陈丹燕
页数:489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首风靡旧上海的英语老歌,让着迷于上海的混血气质,以情调文字著称的女作家陈丹燕,花了长达八年的时间,终于将这部首印10万册的最新长篇小说奉上。    上海女孩范妮出身于一个日渐没落的买办世家,她费尽曲折到了美国纽约,住在爷爷曾经住过的格林威治,却发现失败感和不适应无处不在……一个典型的上海买办家庭,三代人怀着相同的美国梦。但美国又给了他们什么呢?



内容概要

陈丹燕
陈丹燕 1958年12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后开始在人文学写作。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另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以及描写现代上海女性生活的小说《女友间》等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红房子西餐馆的家宴
第二章 时差
第三章 Fanny Wang的新生活
第四章 你在地毯下面藏着什么
第五章 No verse to the song
第六章 将你扔到外国大马路上去
第七章 Individuality:n.个性,个体,个人,单一性,(个人的)特性 ,特质
第八章 邦邦邦――邦,宿命在敲门
第九章 简妮的理想
第十章 买办王
第十一章 你的袜子都抽丝了
尾声 王家花园的世界主义

编辑推荐

留学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不遥远的事情了。《慢船去中国》就是陈丹燕讲给我们的一个有关留学的故事,浸淫其中的有陈氏文字中一脉相承的有关上海的风花雪月。看小说虚构出来的比本色生活更加冲突和倾轧的细节,总是令人茫然,人类其实是很脆弱的动物啊,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有时候一点点小缺口,不当回事,说决堤就决堤了的。陈丹燕笔下的这个叫范妮的女孩子,就决堤在了异国他乡,涣散的精神碎了一地,拾无可拾,这是当初那样神牵梦绕外埠生活的时候所始料未及的结果吧。

作者简介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
范妮的祖上靠做买办发迹,跟外国人有过不光彩的鸦片和人口贩卖生意,鼎盛时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时代的风云突变,使这个家族渐次没落,虽然他们在最落泊的时候,仍保持着一丝上等人的体面和倨傲,毕竟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于是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范妮身上,费尽心机送她出国。范妮就在整个家族重振家道的期望中跨出国门,以一颗高傲又孤独的心圆她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让范妮备尝艰辛,巨大的空虚感使她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恋爱,然后同样在猝不及防中有了身孕,恰恰是这个意外事故,就轻易击碎了范妮孤傲的外表下敏感柔弱的心灵,她疯了,疯在异国他乡,疯在整个家族落在她瘦弱肩上的不堪重负下,疯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轻若鸿羽的飘渺中……
范妮的故事完结了,但这个家族的故事没有完,妹妹简妮替代了范妮的使命,再赴美国,几年后,她获得了成功。她的角色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她似乎在新的时代里,那么不经意,又那么执拗地重温了她的家族古老的梦想,就像历史的某种巧合,有那么一点欣然,却不无凄凉辛酸。


 慢船去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好故事就是在里面找到自己看范妮的时候 觉得羞愧万分,感觉就是自己.有上海女孩子的骄傲.花架子一样的英文.她最后的结局让我害怕看简妮的时候,感觉到救赎的力量和希望.
  •     心理描写真的很细腻,之前几年,或者说一直到现在,我都有类似着芳妮的感觉。见到有人学习或者做事很拼命,就觉得姿态真是不好看,像是饿死鬼一样,死死巴着人生往上爬。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懒散放纵不努力吧------很是矫情,我开始觉得滑稽。
  •     看完陈丹燕的这本书,我想我是迷上她笔下那个细腻而敏感的老上海了。那是如此抽丝剥茧的描述,以至于记忆里的美好和不堪都被击起,它们从文字扩展到视觉,嗅觉,触觉,最后连心都要占领。那些是我经历过的往昔吗?是散发沉香的木质衣柜吗?是潮湿而清冽的石板路吗?是连质地和气味都可以准确感知的回忆吗?她的字里行间有我们共通的记忆,有通向心里那些复杂迷宫的捷径。也许我会对现实中范妮那样的女孩报以些许的鄙夷,她们坐拥别人无法享有的得天独厚,却将大把的时间用于虚度。但是跟着陈丹燕的步伐,我就无法再次抛出相同的想法。我跟着范妮回忆,跟着范妮思考,跟着范妮行走。这个女孩经历的所有的故事,她做出的所有选择都与上海这个城市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这是时代的呼吸,是环境与社会带给个人的巨大的无力感。处在这种无力感下的我们,要么沉陷于其中,要么进行自己的挣扎来突破。在这本书里,范妮选择了前者,但我不忍斥责。简妮选择了后者,但我无法得知她知否幸福。这是一个关于东西半球的两个城市的故事,上海阴冷潮湿,季风吹来活力和疲惫。格林威治温暖明媚,阳光投射悠闲和孤独的尘埃。这是一个关于两个一脉相连的女孩的故事,她们或者为命运而活,或者活着改变命运。这是一个足以勾起我的怀想的故事,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欢愉和不快,深深浸入到过往的那一面墙,载入汪洋上的一叶扁舟,驶向我生长的南中国。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收到书以后不敢相信,因为书实在是太脏了,封面旧旧的,边上都折了,看来是库存积压所致?
  •     细腻到心头发颤
  •     这种身份的认同感太真实了,我觉得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奶奶从来对家里的过去闭口不谈,而爸爸却总是爱说爷爷奶奶当年结婚的证婚人是蒋介石的亲信潘公展,家里曾有唐伯虎和齐白石的真迹等等。
  •     文字里有很多旧上海的色彩,却没有哗宠取宠的感觉,值得一看。
  •     强忍着恶心读完,洋奴女主真心活该,一家人就简妮正常……
  •     那个纠结拧巴啊
  •     姐姐部分还好,妹妹部分就题目太大而且过分乐观了,显然是对尼诽本质认识不清。四星欠奉。
  •     读来有非常丰富的情绪体验……也许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     喜欢这个名字,是因为听过一首很美妙的英文歌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     看书我是看过就忘的,打算以这样的形式留住下自己的阅读记忆。《慢船去中国》但书里所有人物都拼命期待着或准备着逃离中国奔赴美国,以各种方式。范尼并不funny,为爱为执念为自尊而疯。简尼也并不简单,她靠着爸爸碰瓷的代价去往美国,却又厌恶康复不了的父母。这本书读起来轻快的部分并不多,哪怕轻快也裹挟着淡淡的凄惶。
  •     没有此岸来的有内容且波澜不惊,大概还是南北方差异,刚看完莫言再看陈丹燕,胃里像糅杂了山东煎饼卷大葱加上海排骨年糕一样的难受…
  •     书即将被翻成两半了。。。看来下次要买范妮和简妮分开的两册比较不容易破。。。特别喜欢陈丹燕,她从没让我失望过。这本书从头看到尾,再马上从头再读,仍然不觉得累。事实上,我也这么读来读去很多次了。反复想,书里到底有什么打动了我?答案是,一切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人物心理起伏,点点滴滴渗入的感伤,来自深厚的功力。个人比较喜欢前半部范妮的那段。简妮的部分次之。以前有人抱怨过,书中充斥着对美国的()()()。。。其实呢,脱离故事的背景是不行的。
  •     文字像一根针,直刺人心。
  •     几次湿眼。虽然我们不再是同一个时代背景,可很多情感还是相似的。作者要写的东西比简介上那两个主人公看似狗血的命运要沉重的多,虽然有些说教,最后的希望也来的太突兀,可是感谢有他讲这千军万马去美国留学军的故事,这条绕了弯回家的开往中国的慢船
  •     2016.12.28今年最后一本
  •     书的质量很好,没有破损,包装也很好,就是物流有点慢
  •     细声细语又是一部上海历史 读到后来觉得越来越庞杂 所以才会梗吸引人吧 像孤岛一样漂在汪洋大海上 其实水面以下的纠葛让你哪也去不了 哎
  •     太别扭,无一不拧巴
  •     刚开始读的时候,小说的时间定位在1989年,离现在也不算远,但文字的描写,感觉更像在描述民国时期的故事,所以情境很难想像的出来。对于那个时代还没出生的我,很好奇那是一个什么形式下的社会形态,每个人都有个美国梦,千方百计的想要逃离中国,很想找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聊一聊。在美国生活时的一些描写,可以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个性上的差别,东方人更加敏感含蓄、内心会藏事~故事围绕着已经败落但维持着高傲优越感体面的王家人对美国梦追寻的整个事纪描写,背景特殊高傲的王家人,最终将范妮自己逼疯,维尼叔叔自杀,即使王家人自己之间也相互忌妒、怨怼、厌恶。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就想听听自己身边的人聊聊那时候。
  •     前半部沉沉慢慢的看,很有味道。开放后的上海,简妮的部分,也带上了开放后上海生活的快节奏和喧嚣。爷爷处理芒果小纠纷,能看到他年轻时的“粉红”;出于家族原罪,天然对弱者的同情,成全了家族失落一辈成为中西方“桥梁”的使命。
  •     玛丽苏。窝在北极圈18个小时的黑夜里读完。
  •     这本书封面很喜欢,十年前的书了保存得还是很好,没有破损。还没看,内容应该是我喜欢的。
  •     很动人的一部小说,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生活和人性观察和了解的细腻。个人认为值得买来看看,但是有一点伤心,总觉得有一种看到被脱掉衣服的洋娃娃那丑陋的关节是的厌恶感觉。这一本书,有点儿刺激!
  •     女性的命运在一个变动的时代的故事总是特别打动人。像一个冬天的阴冷下午,手捧一杯热翔,寂静无聊。相信自己终究会有一个好故事,可是也许就这样了呢,也许这是你最好的结果了呢。
  •     感觉还是她的非虚构比较好读
  •     不能因为主人公细碎的小矫情产生同情,不喜欢美丽软弱的女主都是不再浪漫的标志,不过小说还是非常好
  •     这是一本读完后让人轻松不起来的书,也秉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不过,与之前的几册书不同,这一本更加深刻地侧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历史与政治,多元文化下的爱情与冲突,甚至后半部分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可见作者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所以一如即往地支持。
  •     细腻
  •     二年多前在收获杂志长篇连载上看完了这部小说,至今还会记得其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我也是上海长大的女孩,曾经家族也资本家背景,非常能体会书中那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的状态,看完这本书从此记住了作者陈丹燕,我喜欢她的文字,能进入你心灵的感动.
  •     越到后面越看不下去……
  •     好几年之前看过一遍,但现在再看,又有不一样的感觉。小说很清晰的表现出了在某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微妙的自卑。
  •     触目惊心的真实
  •     历史巡回往复
  •     朋友的书,借来一读,最开心的是与朋友一起,就书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探讨而产生的火花!
  •     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 除了名字
  •     写得太好了,太真实了,所以太惨烈。无知和贪婪,人性致命的弱点。
  •     用大概两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在最后,甄展参观了王家花园,回忆着自己也曾是这里的主人,读的时候有一种落差感。在简妮和范妮的身上,有时候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们只想着出国,却从未想过出了国以后会干些什么。就像自己,读着大学,不断的考证,然而并不知道出来以后会做什么。
  •     慢船去中国,讲了范妮,也讲了简妮,那个时代小两个小小的缩影,两段重叠交叉又分开的人生。
  •     范妮的荒唐和悲惨,简妮的一股子拼劲,上海的浮华与衰败又崛起,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老派的甄展先生,良好的教养,缄默的谦逊。上海啊上海!也是中国的一个风口浪尖。羡慕又艰难。
  •     虽然具体情节已经忘了,不过当时的感觉还是记忆犹新。 是我最早接触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     好多年前看的了
  •     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不错!
  •     陈丹燕的上海故事,浮华中透着营营役役的卑琐气息,将人心的算计和叵测,像细密画一般逐笔绘制,并赋予其合理性。精神的净化与超脱几乎不存在,简直是为现实世界打造的一个锐化镜像。
  •     隐约感到范妮身上的自命清高和顾影自怜 觉得真是可悲 如果想要就应该大大方方争取不是扭扭捏捏 藏着掖着的 自己堕落自己知道但是还不肯面对 激励自己活的真实些
  •     蛮好的,听南斯拉夫小哥们说,现在的俄罗斯也是这样。
  •     一本读过以后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说。
  •     NYU的engineering school在布鲁克林,在布鲁克林。。。范妮的爷爷没可能住在主校区格林威治村的。。。
  •     又是一个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故事,唏嘘,感慨,命运弄人
  •     这本书竟然是残忍的。范妮和简妮我都极度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承认,她们是真真实实的存在。陈丹燕细致入微的刻画里,把中国人对外国那种复杂的感情描写得像手术一样精确。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是这样,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依然没有变过。时代的烙印,远比我们想象的冷酷,连一丝一毫的温情都没有。
  •     满眼悲哀
  •     故事是潦草的,历史是真切的,情感是扭曲的,一大碗铺满粉丝肉皮熏鱼蛋饺的暖锅才是顶顶好的。
  •     震撼。看的时候挺难受的,但生活有时就是摆脱不掉的痛苦还有羞耻啊,如何从容去面对。
  •     多少年轻人的心中还是充满对国外自由开放的气息的向往,虽然咖啡忌司的香味对于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稀奇。时过境迁,上海已经比作者笔下更加的摩登,可梧桐树下的小路依然那么荫蔽,弄堂里依然是挂着花花绿绿的晾衣架,上海依旧有着她不慎可爱的地方,只是那些老街上,多的是老人,是洋人,年轻的人却是躲在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像个旁观者一样。也许只有真正离开了才会开始想念。到底,现在出国留学的学生是不会有当时简妮和范妮那样势要与过去与中国一刀两断的决绝了。
  •     陈丹燕的感情与文字,细腻敏锐,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刻画。想要留学海外,尤其是美国的朋友,推荐必读!
  •     太好看了
  •     上海女人天生的自负傲慢真的由来已久,看陈丹燕写上海女人就和张爱玲写上海女人感觉一样。中国人最看不起中国人这病态心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
  •     海派的作家
  •     怪就怪范妮太脆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