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出版社:高谈文化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9867101044
作者:小澤征爾,大江健三郎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大江健三郎(Oe kenzaburo)
1935年生於日本愛媛縣。1957年發表《奇妙的工作》一書,正式成為作家,當時仍就讀於東京大學法文系。1958年以《飼養》獲得芥川獎。另於1967年以《萬延元年的足球》榮獲谷崎潤一郎獎,1973年以《洪水淹沒我靈魂》獲得野間文藝獎,1982年以《聽雨樹的女人們》得到讀賣文學獎的青睞。1994年,更繼川端康成之後成為第二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最近的長篇著作有《宙返》、《換取的孩子》,以及與由加里夫人合著的《在「自己的樹」下》等作品。
小澤征爾(Ozawa seiji)
1935年生於中國奉天(現為瀋陽)。畢業於桐朋學園短期大學。1959年於貝桑松(Besancon)國際指揮家競賽中獲得優勝。最初擔任紐約愛樂的副指揮,之後歷任於多倫多交響樂團與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73年起,除了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外,也於柏林愛樂與國立巴黎歌劇院客座演出。每年一次擔綱日本齋藤紀念管弦樂團的指揮。2002年秋天,就任於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

书籍目录

我們同年生 大江健三郎
憶往昔、思今朝
人類離不開藝術
孕育「新日本人」
能與你談話真好 小澤征爾

作者简介

當大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相互碰撞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為什麼藝術可以成就人生?什麼又是「新日本人」主張?
請聽他們的深刻對談。

同樣生於1935年,今年七十歲,這一對交往了四十年的老朋友,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雄據一方,他們決定在這次深入的對談中,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照,將自己的觀察仔細比對,提出對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深切的期許。

他們娓娓暢談過去的青春年代、家族使命、教育態度,以及對於民主主義、音樂及文學的看法及夢想。同時,將宏大的世界觀與國際視野,傳達給習慣於鎖國思考的日本社會,期待21世紀的新日本年輕人,能夠更融入國際社會。

大師們的觀點,深刻、真誠、充滿智慧。他們教導年輕人打開心房,省思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努力生活,開創比他們的時代更豐富的未來文明。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和諧的聲樂的三大要素:和聲、旋律和節奏世界上所有的樂音皆與泛音有關。只要發出一個音,那個音就會振動。聲音原本就是一種振動。一個音產生一次振動(基音)。接下來振動頻率變成二,也就是加倍,這些整數倍的音就是泛音,振動頻率由一變爲二、接下來變爲四。就這樣聲音的振動由一變爲二、變爲四、再由四變爲八、八變成十六、十六變成三十二。一個聲音的歷史就在一瞬間上演和結束。這個並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是原本就存在大自然裏的。西洋音樂偉大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分析除了這個規則。分析出來之後,其出發先同時彈奏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等泛音時,聲音相當悅耳。爲何會如此呢?因爲所彈奏的音,與存在于自然的泛音吻合。然後根據泛音制定了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因此產生了教會音樂。西洋音樂就是建立在泛音上,並且在教會逐漸發展成熟。不過,因爲初期只有這樣的規則,所以彈C大調要使用這個樂器……變得相當不方便,因此我們就像制冰時必須用格子限制水一般,必須決定音階。而那便是巴哈所推廣的平均律。因此,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平均律就是音階,不過真正的音階是自然界的音調。所謂自然界的音調,如杯子落地的聲音、鳥啼聲等等。武滿先生將風吹過竹林中的泛音,彼此互相撞擊所產生的音抽離出來,成爲西洋音樂中純粹的音。這些純粹的音每個都有泛音,奏出合於泛音的音,再按照各種順序排列就變成好聽的旋律。如果不合于泛音,就會十二音列技法(無調性)般,變成抗拒自然音律的音樂。p29-32齊籐老師。音樂的樂句,簡單來説就是樂句。更精確一點來説,它是一種方向Direction。儅旋律開始時,音樂該往哪裏走;現在彈的音之後該接哪個音;或是該在哪裏做一個完結等,也就是音的方向、樂句的方向。又例如弱起拍子,也就是在拍子之前,如果一代表一個節拍,以三拍子來舉例,就是三、一;四拍子的話就是四、一,音樂如果都是從第一拍開始,就像剖青竹一樣非常順暢明確,不過偏偏大部分的音樂,並非皆從第一拍起拍。這個德語稱爲Auftakt,英語成爲Upbeat。p40貝多芬的音樂常用到模進 Sequenz,也就是反覆。DADADADO、DADADADO、DADADADO、DADODO、DADADO、DADADADA、DADADADADADA。Auftakt,Upbeat,Leve,基本語義是從低處往上提升。若以詩為例,則是最初從弱音起句,然後漸強的形態。而看穿、預知、或期待弱音起句後接的強音,則可以說是詩的方向。“動機的形成”。p43“還有基本之上”的事。凡事回到原點(型)思考的態度。以人類的生命為例,你會從生命是一連串的親子繼承來思考。音樂,不是複雜的方向,而是從最初的自然音的泛音開始。演奏家創作音樂的源頭,應該從音的方向性等原理思考起。p53神明從天上降落到日本列島,九州高天原,自此就一直待在這裡,日本不與他者比較,日本陷入一種封閉的環境。語言與思想的方向。p61案1:日本本是一個廣納百川的社會,文藝和科學都是如此,現在是否少了些謙遜學習的態度。案2:香港一直都在和他者進行比較,但現在,他們在強調自己,這種意識卻讓他們更不願意離開香港,不願去接觸更複雜的社會。那些去過外國的人,卻又不願意回來,回來了也不願意參加社會運動。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學生視野窄小,上一輩人唯唯諾諾日本人縂不相信自己到了國外,別人也會平等地接納自己。他們封閉自己的心,然後在這種思維的背面,他們也無法平等地接納進來日本的外國人。p70每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自己這樣的個體,該如何明確地表現自我,或該如何好好教育其他個體。這絕對不是自我中心主義,這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頂天立地活下去的重要證明。p76一個人必須以獨立的個體立足于世上。為什麽呢?因爲這是為確立傳達訊息給其他個體時的方向。對方也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會產生方向。一旦知道與其他個體之間的方向,也看準彼此之間的距離,那麽就可以控制投給對方球的強度。p76政治家的説話方式,根本沒有戲劇張力。開明、民主的、充滿戲劇張力的説話方式是必要的。p94内田光子的問題:爲什麽古典音樂天天演奏還可以感動大家呢?既然是古典的,爲何每天還可以讓現代人感動不已呢?十九世紀以前作曲家也是演奏家,這個時代的演奏家藉由自己讓古典音樂得以活到現在。p111四重奏中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是負責掌握演奏速度的。Edward Said,Musical Elaboration音樂的根源來自于自然現象。從這件事再來看古典音樂爲何能一直延續下來?最初只是在教會演奏的單純音樂,到了十八世紀,音樂的分析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爲分析能力的大躍進,音的定義等等,在那時候都被固定下來……如今,我們還在這一波高潮的餘波中,試著突破古典或是進行更複雜的音樂組合。p122聲和光在原理上與人類的根本有關,同樣都是人類的基幹。p127在文學方面,最原始的詩,如日本的《万葉集》中的詩,最重要的是聲音,也就是重視韻律和諧。英法的詩更是如此。我縂覺得文學最初主要是以聲音來創作的。聲音中具備了基本意義。p127-128小澤認爲音樂是以悲傷的主題爲主,因爲人一生下來就要開始面臨生離死別,音樂中大多數都是悲傷的,只有小部分是喜劇性的。大江認爲人類的心最根本的變化就在于悲傷。以悲傷為基調,有了這個基調,歡笑才有意義。p128就文學來説,近代的日本人並沒有致力於創作一般性的文學。日本學問相對于歐語文學、翻譯文學之間也有雙重標準,因此日本作家、評論家、還有讀者也就安心了。我想日本人並沒有懷抱將自己的文學,轉化為普遍性文學的志向,或者是那種橫衝直撞的熱情。p149雙重標準全球化,與日本有日本的做法,這就是日本的做法案:一方面提倡普遍的價值,但是另一方面卻從來只挑選價值中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假如侵犯自己一點點的利益,便拿出自己的身份做辯護。到底是保存自身還是融入全球的浪潮呢?香港亦如此約翰`威廉斯,Seiji——An intimate portrait of SEIJI OZAWAthe literature of music , interpreting(解讀傳達)音樂,結合各種文化的一種oneness(統一性)。音樂分佈在各種文化當中,並且朝向oneness結合。音樂是其中之一。基督教圈人民對oneness的認知或許與我們不同。不過從oneness流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可以整合成oneness的文化中才會有音樂。——約翰`威廉斯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文學。那是在語言之上的、運用統合語言以文章的形式來表現。語言的某一整合片段稱之爲“文學”你曾說過音樂源自于泛音的發現。將重要部分簡化到最單純的形態,這個時候也就是說明了音樂意義的單位語言。集合這些單位語言繼續說成一個故事的話,就可以成爲文學。p168-169 和聲是音樂橫向運動中的縱向表現。文學也有同樣的表現。在文學中相當於和聲的叫做metaphor,也就是隱喻。比喻嗎?是啊,是比喻的一種。就像simile(直喻)一樣,比方説“你的雙瞳如繁星一般”,但metaphor(隱喻)則是“你的雙瞳是繁星”。將暗喻應用在文章時,“你的雙瞳是繁星”的表現,就是一種縱向並列的印象。但是小説還是必須一行一行、一頁一頁讀下去,因此橫向的文章發展中,有縱向的隱喻。連結談話與每個縱向的隱喻,就能讓文章不斷地發展下去,而做為小説則可以連續敍述下去。例如:征良對小狗的重要回憶,如何以故事形態敍述下去,就是橫向的發展。我們不想沿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小説模式的橫向發展,我們想做出屬於自己小説的橫向發展,還有自己的敍述風格。那是我們現在創作小説最耗費心力的地方。如果能讓讀者順利進入自己的敍述風格。不管我創作再怎麽奇怪的意象,讀者也一定可以理解。橫向發展的敍述方式,同樣也分爲健康的呼吸與病態的呼吸。在文學上也是如此。p181-182mediator , interpreter, 耶穌基督是神與人之間溝通的mediator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一如既往地清晰的表述。能读到这么明确的书,真是幸运。
  •     「音樂」獨大,「文學」少見,「對談」欠奉。常常是一方扯了一大堆,另一方虛應:「嗯。」「是的。」「原來如此。」「是這樣的。」
  •       p.38
      大江健三郎
      之前我们在哈佛大学一起接受荣誉博士称号,那次仪式很长,下午挺无聊的(笑),不过一位老人坐在我旁边,他也是接受这个荣誉称号的,后来他寄给我一封信。信中大致是说,“我受不了那种祭典一般的场合,不过和你交谈得很愉快。有机会还想与你这样畅谈。”这位老人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p.94
      大江健三郎
      之前我们去哈佛受领荣誉博士学位。要说十一个当选的人当中,现在最优秀的是哪一个,大家一致认为当数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这个人和我们不一样,在派对上作祝酒辞也妙语连珠,仪式当天发表演讲的也是他。我们是比较笨拙的同级生,只能坐在那里听。
      
      p.84
      小泽征尔
      音乐的根本在自然现象中。以此为出发点去解释古典为什么长盛不衰,原因是:音乐最初在教会里是单纯的,到了十八世纪左右它的分析力陡然提升。提升到那个程度,音声已经没有多少变化空间了。将来想必不会再发生那么大的改变了。我们现在做的,无非是在一次大规模提升之后的余波里,时而对它否定,时而将它复杂地组合起来。简而言之,从巴赫之前几十年开始大致到十九世纪末期发生的变化,可能是音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演变。今天的作曲家抱着不输给前辈的志气创作了很多新作,不过结果到底怎样还没有揭晓。
      
      p.98-104
      消灭双重标准
      
      p.125
      小泽征尔
      说到作曲家,莫扎特在这个意义上是最健康的,或者说最自然的。他的音乐能引起最多人的共鸣。所以才被称作天才的吧?反过来说,莫扎特的音乐里仿佛没有人间愁苦,没有病态成分。所以我偶尔指挥莫扎特的音乐,为了营造诙谐感稍作一点细微加工,大家会惊愕不已。但之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能领悟过来,并自然而然地接受。
      我们演奏家,最好能对作曲家自然的部分和病态的部分全都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就危险了。
      
      p.129
      大江健三郎
      梅西安的《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曲谱长达九百页,而你在第一次公演时,把它全装进脑子了。威廉姆斯(John William)说,小泽背诵的能力和努力让人惊叹,他还说,问你“为什么全都背下来”,你是这么回答的:”对指挥家来说,与演奏家之间的eye contact很重要。“
  •       前几天看到小泽癌症之后复出演出,七分钟现场,很轰动。感人。
      这两个人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病重的小泽还是那样笑容灿烂。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他们的对话录。大江健三郎的随笔集里面说起小泽,他们住在一条街道上,大江的儿子是智障,但是对于音乐有灵性,和小泽合作演出过。
  •     今天买到一本川端·三岛往来书简集,翻那本时想起来曾经在国购博库书城为了消磨电影开场前的等待时间站着匆匆翻完了这本,很多漏看,大体上来说不错。只是如论文字的简洁,自然是比不上纸笔间的脉脉深情了 :)
  •     日本人出了很多本大师间的对谈。听说还有村上和小泽的对谈,小泽在海外的演出,村上也会去听。很想买来读一读。
  •     直接忽視小澤征爾的話可以有四星。
  •     原来大江的儿子小光是这么专业的音乐家啊,大江真的也很懂音乐,很真诚。知音对谈,好!
  •     :无
  •     書非常的薄,但是很多觀點都發人深省。今天老師在講匈牙利史時也談及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世界格局,當中談到中國明清的閉關守國,導致今天的仇外媚外的集體意識。上週的西方音樂學年會,楊燕迪的發言後的討論裡也涉及到中國在音樂文化方面面臨的發展問題,或許不應該是借鑒其他東方國家(或割裂傳統與西方的交融,或全盤西化,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走自己的路,當西方音樂陷入過於自律的“音本體”困境裡,我們是否可以從古代音樂的“樂本體”美學思想中尋求一種新的出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