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506077221
作者:刘军宁
页数:368页

重新认识“保守主义”

重新认识“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兴起,不是根基肤浅的、时髦一时的思想游戏,而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根基和重大的社会现实关怀。” 政治学博士刘军宁在《保守主义》(第三版)一书中指出,“保守主义是人类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智慧”、“只有保守自由与自由的传统,才称得上是保守主义”。从本质上看,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是对现代保守主义之父柏克思想的完善。虽然强调经验,但也不排斥自由民主,亦不无原则地“维持现状”,而是致力于用它的信条和标准来批评、改进现状。虽然强调传统,保护个人自由,树立上帝的权威,但却极力破除理性的权威(保守主义是人类理性的对立物),避免陷入形而上学或蹈入单纯的怀疑主义。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原则。刘军宁的保守主义哲学是一个保守思想合集,集古今之精萃为我所用的保守主义。首先,“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并不排斥创新,而是强调传承,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则的认知和遵守,反对“幻想”式激进变革。其次,“保守主义”告诫人们要对传统智慧和经验保有一分敬畏。迄今为止,人类世界还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和不可知,而能控制的已知更是少之又少。尤其当激进主义盛行时,我们必须比较稳妥的保守主义的态度和方式来谨慎的审视被冠以“神话”、“奇迹”的东西。通过回望历史,守住那些已经被历史和时间证明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冷静地看待时髦、时尚。第三,不做错的事情和只做对的事情同样重要。无为而治,并非不治,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强调“不乱为”、“不妄为”。当然,“保守主义”也并不是故步自封。作者刘军宁认为,“保守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与人自身的历史、经验和传统的联系。离开了后者,抽象的理性几乎是空洞无物或荒诞不经,至少在人的社会实践领域是如此……人们必须尊重先辈的智慧,尊重传统、习俗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人类理性能力的不足,才能把理性的作用发挥到恰如其分的地步。”保守主义思潮的出现决非偶然。无论赞成与否,“保守主义”或谓之“新保守主义”正在深刻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关系。

中国,缺了一味药

文/叮叮-旭珊——读《保守主义》记得有一本书叫《中国,缺了一味药》,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读完刘军宁的这本《保守主义》之后的感想,那便是:中国缺的这味“药”正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刘军宁阅读有关英美保守主义传统相关书籍和思想家著作之后融合个人理解、经验和体会之后形成的一部作品。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英美)“保守主义”的来源、发展、现状以及保守主义思想元素在中国文化和在中国古代、近代史上令人遗憾的缺失。《保守主义》的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更加清晰、流畅,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陌生的英美保守主义思想的极佳读物。虽然保守主义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我看来,浓缩之后的保守主义主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自由和审慎。正如刘军宁所说,在中国近代以来的语境中“保守主义”几乎和“因循守旧”是同义语,代表一味固执地坚守早已过时的价值理念、思想和传统。这不能算全错,因为保守主义本身的确带有“坚持”和“固守”之意,但是保守主义并不是任何旧的观念和传统都坚守,保守主义只坚守“自由”这一对人类来说永远不会过时的理念,以及历史和传统中以实现、保障“自由”为目标所形成的各种传统、习俗和制度等。 “保守主义”者——保守“自由”的主义是也。可什么是“自由”呢?大致可以将自由分为两种: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消极的自由指个人“免于被强制的权利”,即我有权利不做外界加于我的我不同意做的事;积极的自由是指我有权利去做我想做的事。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二者中,保守主义更倾向于强调“消极的自由”——个人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强制”。这是因为积极的自由所指向的行为、计划、理想等在没有真正变成现实很难说其“对”,也很难说其“错”,而且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消极的自由却能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能做的和错误的——未经他人同意侵犯其权利是“错”的。能否做出正确的计划和行为暂且不论,但起码我们应该首先保证保证不要犯错——这是保守主义者的信条。并且自由主义者认为保护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必须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有不经其允许其他任何人、任何团体不得入侵和剥夺的“权利”(除非这个人触犯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和约定在先的法律)。这种权利体现在物质领域就是“财产私有权”,体现在精神领域就是“思想自由权”。保守主义传统坚持每个社会个体都有“免于被强制”的自由,无论这种强迫的施加者自身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也无论这种“强迫”的行为打着多么高尚、道德、伟大、正确的名义。只要某个个人、组织,集体、政党……触犯了他人“消极的自由”那么就是不正当和非法的。对中国历史稍有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中国历来都很少有(并不是完全没有)保守主义所坚持的这种“消极自由”的传统。充斥我们历史的是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皇帝、官员、个人、阶级、民族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或民众 “自由”的肆意侵犯、剥夺、蹂躏以至于毫无顾忌。从焚书坑儒到反右, 从罢黜百家到一党专政,从四书五经到思想改造…… 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强势者以弱势者的“消极的自由”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积极的自由”的历史。更为可悲的是弱势者面对强势者的入侵不但鲜有反抗,而且(在禁锢思想和愚民教育的作用下)还争先恐后地成为强势者侵犯他人权利,甚至是侵犯自己权利的看客、帮凶和叫好者……保守主义的另一特点是“审慎”,即对待新事物时总是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但绝不是“一味拒绝”的态度。保守主义者相信人无完人,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把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与传统中那些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种种制度、理念、做法相比(我们对其益处和坏处已经较为清楚),我们对未来做出的种种规划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因而也是具有不可知风险的。因此面对现有的种种问题和 不可知的未来,保守主义者从不相信存在所谓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坚信任何真正有益变革的发生都应该是以审慎的、渐进的、日积月累的方式进行。保守主义者并不是反对和抗拒一切变化和变革,他们只是反对和抗拒那些剧烈、仓促、缺少审慎稠密筹划和脚踏实地验证、充满一厢情愿和浪漫主义幻想的变化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意味着其要首先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其必须对任何“过于美好”,甚至任何“美好的”规划、许诺、未来持有一种“本能”式的怀疑。在进行细密周全考虑和小心验证、推理之前,“绝不轻易相信任何美好”。过去100年的中国历史,恰好是保守主义者所坚持的审慎、渐进式变革的反面: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自由主义、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大跃进、文革……过去100年的中国就是各种源自西方的思想和主义的练兵场。所有这些运动和思潮都以一次比一次更为迅速、猛烈和激进的方式席卷全国,每一种思想,主张和运动都宣称自己比前一种思想,主张和运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迅速有效”,个个正义凛然、个个急不可耐地大肆呼喊,大肆宣扬,大肆许诺下种种“比今天好一万倍的美好未来”,“只要……就能……”,“新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的”就是“正义的”……成为很多国人头脑深处的思维模式。于是在100年里中国像一辆破旧的牛车被人们熙熙攘攘、风风火火地拖拽着、催促着、推搡着走上一条条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看清过和理解了的“先进的”、“正确的”道路…… 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一地鸡毛……但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每每落得个鼻青脸肿的结局,但是国人似乎并没有对这种“改天换地”的游戏感到厌倦。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平权”作用和消费主义的“诱惑”之下,人们抱着他们各自“一夜成功”的宏愿如火如荼地实践着他们各自“改天换地”般的人生飞跃: 股票炒爆了炒房,房子炒不动了就炒概念,概念也不让抄了就搞联网金融;煤炭过剩了搞风能,风能过剩了搞太阳能,太阳能被反倾销了搞发光二极管;国企稳定就进国企,外企工资高就进外企,公务员旱涝保收就考公务员,连公务员也不好当了就创业、开发APP、搞互联联网+、开自媒体、呼唤工匠精神…… 昨天还是讲台上的老师,今天就变身为天使投资人;昨天还是后台编辑,今天就成了自媒体青年领袖;昨天还是镜头前的新闻主播,今天就成了坐在豪气办公室里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新”就是“好”,“快”就是“正确”,“流行”就是“正义”。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悖论,从古至今凡是那些急切、激进地想要一步就跨进“先进世界”的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总是充满曲折、挫败甚至是可怕的灾难: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苏联、朝鲜……当然还有中国;而那些看似缓慢、固执、由深厚保守主义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和国家却能每每意想不到地走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前面:荷兰、英国、美国。雄才大略、决心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直到战败始终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伟大的法兰西会败给区区一个由“小店主”们支撑起的小小岛国? 但愿今天的我们能从这当中吸取和领悟到些什么……-------------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1452859801@qq.com

保守自由主义

写完“保守”,我脑袋里突然怀疑“保守”这样子写是否正确,怎么感觉到很陌生,是不是写错了,是的,保守主义有它自身的松散性,它没有比较清晰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学说系统,所以各有各的见地。作者刘军宁《保守主义》这本书依据自己对保守主义的研究进行阐释,严格来说,应该写的是保守自由主义,正如他在序言所写的,“只有保守自由与自由传统的主义,才称得上是保守主义”,这里的“保守”并不是守旧思想,近代以来,我们习惯了把保守主义视为反动守旧的思想加以清除,其实不然,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主义传统,与守旧派是截然不同的,“自由”使我们人类很为喜爱和珍惜的东西,而保守自由主义便是为自由而战,而非为传统而守传统,保守主义认为,存在于道德秩序中的规则是人类漫长经验与智慧的积累,是自由的保存于扩展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必须捍卫它们。《保守主义》这本书主要分为十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讨论保守主义的含义及起源,从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给我们阐释了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和问题,例如善恶论、政治和社会、传统与自由、旧保守与新保守等等,从哲学思考与人性分析到政治、社会层面,一步一步地带我们深入地认识保守主义,而且谈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实保守主义就是求稳中发展,发展中有序。第九部分在最后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情景中的保守主义,各种分类与介绍。因保守主义是一个松松的体系,所以分章也便没有严格的体系和规律可以把握。自由不能全然脱离传统而存在,我们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有所选择,而不是全部放弃或尽然吸收,自由是珍贵的,我们不能采用激进主义或者理想主义等过于绝对地行动,而是要规划一张蓝图,变革的蓝图,然后在平衡中发展,这便是保守主义的理想吧。各类思想总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但不一定便是成功的,还是要经由人类的选择。By江焕明

老子、孔子对话《保守主义》

天堂之中,长日无拘。兴之所至,孔子时常跑过来找老子茶话,两位老人坐而论道,畅论古今。所谈者,上至天道,下至人伦,无所不包,无所不通。这一日,两位长者几乎同时收到一本新书,话题就围绕着这本书展开……老子: 仲尼,你此番前来,我想定是为一本书而来。(袖出《保守主义》一书)孔子: 想必先生也收到了这本书,我们真是不约而同啊。(扬了扬手中的《保守主义》一书)老子: 仲尼,用你的话说,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们就谈谈这位后生的大著吧。孔子: 孔丘正是此意。这位后生说,“以我们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的保守主义思想资源”,你意下如何?老子: 仲尼,这位后生这样说,我还是蛮认同的。只是我们两个比起来,似乎还是我更“保守”一些。你那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就颇不认同。本人常常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诞生、鸿蒙初辟就确立的那个“天道”可谓是我们所应汲取的唯一智慧。来者是不大可能会超越的吧!孔子:先生所言甚是。然而孔丘所做的不过是教化后来者,让他们尽可能地接近天道。孔丘常常讲,“天道远,人道迩”,我们距离那遥不可及的“天道”,只能如双曲线接近渐近线一般地无限接近,普通人能做到人道也就不错了。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从未胆敢声称,我能把所有人都教育好,能把地上建成天国。孔丘我日常念叨的,就是“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老子:哈!这个我赞同。本人一部《道德经》,一大核心观念,就是要使智者安其智,愚者安其愚。不过,这位后生讲,他的保守主义就是要保守传统智慧,同时又要努力汲取新的智慧。这个我就不大懂了。天道尚且无法接近,人道又能开出多少新道道?上古之世,风俗醇美,邻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又有甚么“创发新的自由”之必要呢?你奇思妙想弄的那个“大同之世”之类的东东,这位后生批评说有催发乌托邦的害处。我倒要好好附和一下这位后生呢!孔子:(笑)难怪先生要被称为“反动”了,“反者道之动”嘛。其实,我的“大同之世”理想倒也不是新的社会构想,而只是对上古三代之世的怀恋而已罢了。道其不行也夫!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才像话。不过,仲尼,你有个速成的想法,这位后生反对,我也不赞一辞。什么“我欲仁,斯仁至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可成”,我相信你能做得到,不过没法担保后来者能做到,更别提普罗大众是否都能做到?这位刘后生还说,保守主义绝不相信社会一下子变好,我是赞同的。甚么“毕其功于一役”、“跑步进入”之类的,肯定不靠谱。还有你的后学,那个甚么王阳明一派的,说过“满街都是圣人”,就更荒唐了。孔子:天可怜哉!孔丘的本意本是鼓励人人上进。老子:仲尼,人人上进当然很重要,比如多读读《保守主义》这样的好书。孰能浊而静之徐清?孰能安而动之徐生?孔子:先生所言甚是。不过(窃笑),照先生那种完全倒回到上古之世的想法,激烈改变现状,可不也行不通吗?不也放弃了从上古到今天当中所累积的人道和智慧吗?不也是激进吗?后世有个叫王充的说得好:“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我看我们也得避免陆沉。我力主守先待后,返本开新。老子:(捋了捋胡须)仲尼说得好。我们虽然“坐而论道”,但绝非“互不相让”。你说过“君子无所争”,我也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硬要争出个是非来,是我们都不同意的。思想家又不是运动员,社会治理也不是足球比赛,非要争出个冠军来。后世胡适这个后生说得好,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看今日就谈到这里,再会!

刘军宁的人性论

国外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保守主义,到了中国就成了淮北之枳,很不为国人待见,根本原因并非是对“保守”二字的误读,否则,保守主义完全可以变成“保守自由主义”,这似乎不费什么力。何况,谁都知道,保守主义原本就是自由主义阵营的中坚力量,更何况,虽然我小的时候听说英国居然还有“保守”党时的的确确大吃了一惊,但年幼的我自然可以什么都不信,可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国境线被我们快踩得痕迹全无,不会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保守党是怎么回事吧?再多扯几句。除了变态狂,大概只有白痴才喜欢往自己脑袋上扣屎盆子,谁听说过世上有复古派、诈尸派、强奸派的名字?就连新左派---这山头显赫的江湖高手们,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别人赐予的这个名字。话已至此,我说得很清楚了:是保守主义者们天生愚钝,还是别人在“难得糊涂”?我并非百分之百赞同孟老夫子的推己及人之术,但在这简单之极的事实面前,我倒宁愿相信我这个笨脑袋都能一目了然的事情,别人显然会更了然于胸。乔治奥威尔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我认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鉴于此,很多人避而不谈保守主义,绝非是从心底里厌恶它字面上的“保守”或者“抱残守缺”等表面寓意。抱着一种窥阴癖般的爱好,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打开了刘军宁的这本《保守主义》,目的就是要找到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真正原因。这一找不得了,还真让我找到了:是保守主义的人性论,让绝大多数国人感到无法接受,甚至------非常恐慌!难道是它的人性论能够媲美于希特勒的“犹太病毒”论或者其他什么大逆不道的玩意?非也。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必然要先看看保守主义的人性论都说了些啥。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上的思想流派自然会越来越多,在中国身处文艺复兴之肇端期,这是正常而必要的现象,今天的中国,目前有资格上华山比划比划的著名派别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儒家等,纷纷登场,而其中又大多在内部分成了左中右三小派,端的是让人眼花缭乱,导致在普通人的眼中,思想家成为神秘人物,尤其当他的思想体系让很多人(包括铁粉)跟不上思路的时候。刘军宁对保守主义的解释则相反,他先说:严格意义来说,任何试图将保守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念头都是不符合保守主义精神的。我承认,这是吸引我读下去的第一个路牌,它的牵引性超过了刘军宁对保守主义下的定义:保守自由的主义才是保守主义;更远远超过时下国人对保守主义的诸多诘难:贬低人的能力,甚至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乃至国家主义的严重倾向等等!但很快,如前所述,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出现了,这就是刘军宁对人性论的阐释。尽管人性论只占全书章节中的十分之一,作者也并未在此处狂嚎乱吼,但我能想象得到,作者在写到这里时,一定是心颤手抖---你我掏心窝子时也都是这样。那看似娓娓道来的平和,其实正是一种低调的浓墨、沉吟的重彩。无疑,这是全书乃至是保守主义立论的根本之根本,无论,保守主义是否需要理论化,这个思想内核是任谁也无法弄碎、击毁、灭之于无形的。好在我可以咀嚼。我反复咀嚼作者的话,并在通读全书过程中,越来越确认,保守主义的人性论,正是其全部哲学思想与政治追求的支撑点。这是刘军宁心目中的定海神针。有了它,刘军宁不惧怕任何派别的攻击和讥讽,更不在意曾经的战友一个个仓皇离去。刘军宁或者说保守主义的人性论是这样的:人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人性只是善恶的来源。这有什么可怕的吗?难道中国知识分子的智商都低到不认同就排斥、排斥不动就心生恐惧了吗?非也!恰恰相反,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智商过高,才在读到保守主义人性论后汗出不止,然后断然开始群起而攻之。很简单,与众多哲学观点相反,从保守主义人性论能够立刻推导出这样一条论断:社会制度不是善恶的来源,而恰恰是善恶自身。保守主义的天敌是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但它的反对声音却来自四面八方。你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聪明不聪明?“主义”要解决什么?这其实是思想家们华山论剑的焦点所在。在面临这个庞大的问题前,我们还需对保守主义再做一次定名:保守主义正是正宗的自由主义。只不过,在哈耶克看来,“自由主义”这个名称早已被左派偷去了,时下的自由主义已经不再原汁原味。真正的自由主义,正是现在的保守主义。而众所周知,自由主义在中国语境下,一直处于反复的伸展运动中。这无疑加重了保守主义被诟病的幅度:自由+保守,不把你唱衰才怪呢!“主义”要解决什么?自由主义倡导普世价值,希望一夜间完成与世界的全面接轨;新权威主义倡导从上而下的变革,寄希望于高层心中充满了世俗理性;社会民主主义要搬来西方的成熟框架,宪政社会主义则是曲径通幽,从左至右欲打通人造藩篱。至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等,顾名思义,本文就不再啰嗦。我们且先不管他们能否解决得了他们的愿望,那就扯得太远了。我们只看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就能管窥见豹。请原谅我无法在短评中详细介绍,但纵观之后,有一点我是确定的,除了保守主义,各大派别虽然理论庞大,各成系统,但其核心基础,没有一家跟人性有关。他们的理论建构大多算得上丰满,但津津乐道的,充其量只是“方法论”。新左派和民族主义自不必说,其余无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西体中用”,还是新儒家的“即用见体”,都是直接在空中盖了座巴比伦花园。即使与中国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的宪政社会主义,也无非是创造性地转换出一个以当今政体为牢固框架的复合民主,整体上依然是围绕制度而施展出全部手段,属于更加典型的方法论。没有人生观(其基础即为人性论)做支撑的方法论,必然要中途倾颓。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人特有的功能和最可贵的本领,是用各式各样的观念来解释事物;相反的,人最怕的是无法解释、无法了解的事物。”基于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各种流派当然有言说的权力,这在时下的中国也是一件真正值得欣喜的好事。而打开后半句话,如果一种学说不是从人心出发,从人性出发,又怎能做到自圆其说,从而最终直抵人心呢?孔子当年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句误读了我们很多年,孔子未必就是一个如此蛮横的人。因此,新的表述方式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可的是百姓的意愿,“使知之”后,也是为了可,同样是百姓的意愿,那么我要说,天下百姓的意愿从哪里出发呢?不是为人性所驱使,还能是什么?那么,人性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刘军宁说出了三条: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我们不妨把这三条浓缩成一个词:利益。刘军宁说,“我没有见到比保守主义更深刻、更有智慧的思想。”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自由,其实,完整地来讲,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人们的利益,而在这其中,自由无非更超越情欲和理性而已。保守主义的真正核心理论正在于此,对人性的深刻解读,正是其深刻、智慧的永恒之源。这个道理今天已经相当浅显了:我们不能依赖历史上的明君或起义者的深明大义来赐予我们崭新美好的生活,基于“不完善的人只能造就不完善的制度”,我们可依赖的,只有从人性出发,最大程度防范恶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统治时期沉疴缠身的英国,更避免成为里根所说的“恶的帝国”。撒切尔夫人当年的药方极其简单:限制政府,归还自由。这八个字体现的,正是将人性引导到最不坏的社会制度中来,从而最大发挥人性中善的一面,最大抵抗人性中恶的一面。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本来不需过多的解释,但作者却连篇累牍进行阐释和批驳,用心其实良苦。当恶的制度将人性洗得发黑时,本来简单的道理,就必然会成为奇谈怪论了。假设中国的变革在根本上是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的变革,需要重新确立思想根基,而如刘军宁所说,保守主义是首选的话,那么,刘军宁的人性论能否被广泛接受,是最关键的因素。我相信保守主义是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我也相信它的推广目前很难,但我更相信保守主义最终必然能够大行其道,原因不在别的,正在于其深刻而智慧的人性论。事实上,任何不以人性为基础的“主义”,无一例外,都是最终被遗弃的想当然尔!我实在是还再想补充一句:我没有见过比保守主义人性论更实实在在的人性论了。

保守主义的自负

对于政治以及政治学而言,意识形态是永远不灭的话题和关键,即使一直有人试图磨灭意识形态的斗争及其存在,始终是无效的、失败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势更加的突出和明显,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的出版似乎更恰逢其时的出现了。当然从学术角度来考量,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一种思想的成果、智慧的结晶,但这些意识形态却又未必适合任何一个国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保守主义有过思考,同时都在不断的辨析保守主义究竟是什么概念和范畴的体现。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典型的观点派别,即将保守主义认定为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等价替代物。他在书中一方面不断的强化他的保守主义认识,一方面在极力的抨击激进主义、专制主义等意识形态,以强化保守主义的这种新自由主义面孔。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自由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产物,其实所谓新自由主义就是要求自由主义的发展要回到古典自由主义的路上去,它实际上就是要将经济上、政治上、哲学上的一切外部的附加的东西全部清除,试图还原一个纯粹规律、纯粹经验的社会。刘军宁先生认为保守主义就是要退回所谓的“初始”状态,不应施加有任何主观和外部的影响,他认为保守主义的特点就是“无知”,是与“全知论”针锋相对的,而我认为他所谓的“无知”并非真正的无知,而是一种对知识有限性的判断,这其实就是新自由主义的一种延伸,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的经典著作《致命的自负》,就是从理论上抨击所谓的“全知论”。当然就这个角度而言,所谓“全知论”也并非是自负到了极点,在我看来对于知与不知都是一种不同的看法和理念,但就社会现实来看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不敢于进行探索实际上也是不能长久的,从逻辑上看也是可笑的,要知道没有创新和探索也就没有经验可言,著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柏克则认为保守主义实际上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原则、态度,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存在和产生也就不可能有保守主义了。刘军宁先生在《保守主义》中不论是谈到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上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还是哲学上人性原初的问题,其核心点就在于这一切是本身存在的还是人为安排的,其结论就如我所谈的落脚点就是新自由主义,他认为保守主义是反对一切干预的社会意识形态,甚至类似于中国道家“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在不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大局前提下,所谓的社群、集体的利益都是要被个人利益所压倒的,在自由和平等之间的选择也必然是以完全的自由作为前提和基础,在人性的分析、理解和结论上就是否认人性善恶的前提性和本质性,甚至反对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在我看来刘先生为保守主义作出的这些特点结论,有些是他的个人理论的显现,有些则是有待商榷的。当然,我不是一名保守主义者,我认为意识形态必须带动这个社会的思想向前迈进,而保守主义是永远做不到的。另外,仅就这种意识形态的探讨,刘军宁先生的这本《保守主义》依旧难以让人赞同,保守主义应该是因时代、环境、理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可以说保守主义早就产生了,而新自由主义甚至古典自由主义都在其后方产生、发展的,从这点来看刘先生显然还是片面了些,在书中为以维护保守主义为名,实为新自由主义大唱赞歌,这或许也是其政治态度、思想所导致的。理清保守主义的概念,就应该进一步的认识这种思想,凡是保守主义得以昌盛、兴隆的时候,一般都是国家在百废待兴之时,譬如西汉初期采取的黄老之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保守主义,它更多的是与民休息、恢复经济,也就是说对一个重病初愈的人只能“施以稀粥”,让他慢慢恢复才能逐渐谈到后期的发展。然而,对于一个早已走出失败阴影的国家,再以保守主义为思想支撑则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面对日益激烈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势必要“施以猛药”以推进国家快速恢复和发展,此时就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意识形态来带动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思维和具体改革方法,而非一再的环抱经验。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长时间的考验,可以说是能够在经济、政治等实际生活中获得应用的,它也曾经让处于颓败的国家转危为安,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加分析的不变、不改,保守主义者大多也有着“全知论”者的自负,他们只是将所谓的主观自负变成了对经验、社会规律的一味“自负”,甚至发展成为对上帝的极端崇拜和信任,似乎一切皆自然不用我们去多想、多做,这显然是另一种自负。保守主义的自负一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不仅会造成激进主义带来的恶果,甚至会让国家一败涂地,我们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为保守主义“正名”之作

在中国,提起“保守主义”,总给人贬义之感,给人“顽固守旧”的印象。当年“右倾保守”的帽子,更是把不少人压得够呛,直到今日大概还对此心有余悸。然而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保守主义已颇成气候,“新保守主义”之类的说法也常见于报端。受此影响,国内这些年关注保守主义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保守主义”,“保守”与“守旧”区别何在?这些根本的问题,却谈论得较少。而刘军宁老师的这本《保守主义》,便是国内对保守主义思潮进行系统介绍的代表性作品。本书以保守主义的源起和发展为行文脉络,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所界定的保守主义的基本概念、一般原则、人性论、政治观和社会观等,以使读者对保守主义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保守主义不同于守旧派,其并非保守一切传统和旧事物,而是要“保守自由的传统”。也只有保守自由和自由传统的主义,才称得上保守主义。书中所展开的论述,无论是对其思潮的概览,对其诘难的反驳,还是对其价值观与相关理念的阐述,都是基于这一界定。总体而言,本书对保守主义的介绍是比较到位的,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对“何为保守主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还能了解围绕保守主义的争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异同、新旧保守主义之别,以及中国情景下的保守主义现状等,加之作者语言行文也不似一般教科书或学术读物那样晦涩,算得上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保守主义入门读物。不过,本书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思考的地方。首先一点,就是本书的写作风格并不遵循一般介绍类书籍“价值中立”的原则,而是有着明显的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这一点作者自己也十分坦承。如作者所说,自己无法接受对善恶判断无动于衷的介绍,这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本介绍性质的读物,如此写法还是会对行文的客观性带来折扣。书中也提到,“保守主义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思想体系,原本没有严密一致的学说系统。其中的各个版本之间,也有很多的争议,甚至在基本价值观上也有分歧。”那么即使不能做到完全中立,也至少应有相对的客观。只是本书却倾向于介绍“作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保守主义”,这对其权威性来说还是有所影响的。其次,既然不遵从“价值中立”,那就自然要有价值判断。作者既然在书中说“保守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守旧’有着本质区别”,也就将他所说的保守主义与那些毫无标准可言的“凡是旧事物就是好的”守旧派划出了界限。但这样一来,他的保守主义就自然有了一个价值判断的标准:什么应该保守?什么不该?书中也说“保守主义保守的是自由”,但何为自由,也一样是一个判断和界定。做出这一判断的,自然是人本身。但书中又借保守之名,对人的理性和抽象理念大加鞭笞,将之归为“理性主义”的僭妄和谬误。然而他所说的“保守自由”的传统,本身是否需要人类理性的参与?保守主义本身如果作为意识形态,是否又完全可以不借助抽象理念呢?这在本书中实在是一个难解的矛盾。再次,书中对保守主义的理解和论述,给人的感觉是过于针对“集权”。例如说到保守主义重视家庭,重视宗教,重视传统,总有一个理由是“其可以制约国家的权威”。这固然也有道理,但是这种价值判断的方式却是值得商榷的。即使国家权力是“恶”,也不能说能够制约其的就一定是“善”吧。难道宗教与家庭的权威就不会是反人性的吗?书中有许多地方,与其说是在论述保守主义,不如说是在宣泄对激进主义和国家集权的愤懑,殊不知这样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最后,关于保守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关系,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诚如作者所言,保守主义在中国长期缺位,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发展出完整的保守主义思想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崇尚自由。这一点上我同意作者所说,自由是发自对普遍人性的要求,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仅仅给出一些先人的语录是不够的。书中着重提到的“传统演化”是一个思路,但又回到了“用何标准进行选择性转换”的问题上,而针对这个问题,书中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当然,保守主义本身作为三大思潮之一,能够在中国有所发展,也是值得高兴的事。而本书自97年首印以来,已出第三版,本身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守主义。以此观之,本书所带来的探讨与争议,对于保守主义乃至自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应该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其意义也许比一本单纯介绍主义的教科书更大。

你在保守什么?

不百度的啊。请问当你听到“保守主义”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墨守陈规、顽固派、反动、拒绝变革、闭关自守?好吧,我承认,刚看到这本书(《保守主义》东方出版社2014年11月)的封面时,我就是那么想的。可是等我翻完全书,保守主义在我心中的形象产生了360度大转弯。这不是又转回到原地了吗?嗯哪。用一句文艺点儿的话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螺旋形上升,它还在那个点上——保守依然是那个保守,但含义完全不一样了。北大学者刘军宁以其长期的专精领域研究和广博学识,用柳叶刀般的精密笔法,在保守主义这个看似细小的切口中,为读者划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世界无限多元,而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能力去认识纷繁芜杂到近乎毫无头绪的人类社会,一个常见的结果就是由思考懒惰导致的标签化、脸谱化。保守主义常因此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主张维持现状的主义。其实一切政治思想都有自己保守的东西。保守主义者不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他们并不向往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是审慎务实地立足当下。在刘军宁看来,所谓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的主义。从具体立场上讲,保守主义反对理性主义、激进主义那种高尚动机下的精英优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观点强加和对民众思想的胁迫。它主张民主,反对专制。然而正如托克维尔所宣称:“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民主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保守主义并不停留在简单的民主、平等这些概念上,它所保守的真正内核是自由。保守主义倾向于经济自由化,反对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严格限制政府权利,保证个体充分享有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保守主义的政治逻辑是:凡是社会与民众能自身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由政府来插手。当国家的权力大规模侵入纯粹属于私人事务的领域时,暴政自然粉墨登场。那么问题来了。说了半天,这保守主义咋越看越像自由主义呢?其实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一方面承认人应该有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某种秩序、观念、良心来告诫你,尽管你有自由,但应当谨慎地运用它。保守主义者坚持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他们相信秩序、正义和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尝试、反思和牺牲的产物。任何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慎的,像打碎机器一样打碎社会再重新拼装起来的突进式革命有害无益。保守主义在西方经过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代表人物众多,托克维尔、哈耶克、撒切尔夫人都是它的拥护者。这种相对温和的以自由为导向的政治思想,为当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及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驳 “性善论” 与 “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 是我们从小就听的一句话,人的“性本善“也给我们带来某种符合我们自己期望的”亲和力“,那么人真的”性本善“么?抑或,人是”性本恶“?刘军宁总结了保守主义对人性论的终极看法:【人不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人是不完善的。人性中的”善“或者”恶“,只是人性中不同的潜在的倾向。】但这两种潜在的倾向,在人性内部的互相较量中,不会有一个终极的胜者。此外,刘军宁还精辟的分析了两种论调的漏洞:”【性善论的狡诈在于它既可以是一种事实判断,又可以是一种价值判断】。相比之下,性恶论只能是事实判断,因为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公开主张人应该作恶。性善论还具有某种伪合理性:即使有事实表明人在本性上并非像性善论所断言的那么善,但要求人们行善的主张总不会有什么过错吧?【要人行善本身没有过错,但却并非每一种让人行善的手段都是合乎道德的。】 (因为人是不完善的,人所以为的“自己的至善”不一定是真的至善,甚至人连准确的去“以为”的能力都缺乏。)并且,离开个人层面,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可能导致以强制的政治手段去改造人性:无论如何,要不惜任何代价使人向善(所谓的善,也是领导人自己认为的善的标准),甚至强制把人提升到”至善“的地步。而性恶论的语境下,对待人只能以毒攻毒,而不应有任何怜悯之心。性本恶的论断,导致的酷刑和严刑峻法的统治,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过无数的痛苦。所以,人是不完善的,不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人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去达到、或者”恢复“所谓的至善或者至恶。

当下中国呼唤保守主义

我平时喜欢关注一点国际时事,对几个大国的主要政党和政治流派啊什么的有一些粗略的了解。然而,现代西方不但政党林立,而且奉行的理论和主义纷繁复杂,它们早已高度标签化的名称时常会让我一头雾水,根本搞不清楚其确切的含义、真正的主张,以及各个流派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经常张冠李戴。比如说,保守主义。一、保守主义的污名保守一词,原本是及物动词,意思是保卫守护使不失去,本无所谓褒贬。但在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它多被当作形容词来用,解释为维持现状、不思进取,成为了守旧、顽固、僵化等的同义词,与保守派混淆不清。这就连带着保守主义也被理所当然的视作一种守旧思想受到贬斥和挞伐,在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落后于客观事物发展的思想,特点是墨守成规,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对困难估计过高,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望文生义的这样理解保守主义的。现在看,保守主义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它自有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列为当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在中国为什么会被长期的污名化呢?如果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自然的短暂胜利让人类战胜自然、改造一切的自信心极度膨胀,极端理性所带来的激进主义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创造完美世界的乌托邦冲动席卷世界,保守主义成为了顽固守旧、落后反动的代名词。具体到中国,对保守主义的污名源自于一百多年前我们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屈辱历史——从老大帝国到沦为殖民地的心理落差,从天朝子民到成为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救国救亡、图存图强成为整个民族最迫切、最首要的共同心理诉求。巨大的压力让社会精英们充满了焦灼之感,在保守的改良与激进的革命之间迫不及待地选择了激进的革命,希冀以此打烂僵化停滞的传统社会,从而完成社会结构的重构乃至国民性格的重塑,实现国家的重建和民族的复兴。激进主义、理性主义以及进步史观遂由此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社会的统治思想,狂热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裹挟了整个国家和人民,使中国的20世纪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的世纪。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对革命的崇拜让站在激进主义对立面的保守主义与整个社会的呼声和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被排斥、打压、污名化就成为必然——它被视作阻挠革命、反对进步的绊脚石,与冥顽不化、故步自封的守旧派划上了等号,受到国人的蔑视和责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对其毫无来由的恶感和偏见,甚至一度成为一种“罪名”能够置人于死地。二、保守主义的辩正事实上,刘军宁先生对保守主义的辨正正是从对以极端理性主义为根基的激进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正本清源,在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作的主张进行了两相对比之后,秉持着对保守主义明确的同情与理解的态度,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保守主义的源流、信奉原则、存在基础和实现途径,从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它是近代的产物,是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反应,或者说是反思。英国政治家理论家埃德蒙·柏克1790年出版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是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在刘军宁看来,保守主义存在的哲学基础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超验性的道德秩序,而人性是恒久不变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最终完美境界,人们必须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虽然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分支和流派,但其基本信条和原则是一贯的,即:超验性的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原则、传统的原则、审慎的原则、多样性的原则、不完善的原则等。他在这些基础上,论述了保守主义关于财产权、自由权和平等权,自由、秩序和权威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对于保守主义的介绍确实非常非常详尽,以我等学识实在无力再加以阐发或者评论,再在这里抄录他的话也着实没什么意思。对于我来说,刘军宁澄清了一个关于保守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从而洗刷了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对它的污名,即:保守主义不是守旧主义,它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它强调既有价值,维护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宁愿采取一种稳妥的方式,以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换句话说,保守主义并不排斥社会的发展,而是在实现的途径上追求一种渐进的、审慎的改良而非激进的革命,避免按着规划好的路线和目标去实现目标,希望遵从社会自身的力量来积淀、发展和进化,自动的发生变革,最终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事实就是,它所谓的“保守”只是相对于激进而言的,与顽固的守旧派相比,它仍然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就是,保守主义它要保守什么?因何保守?又如何去保守?对于第一问,刘军宁开宗明义,在序言中就旗帜鲜明的指出,他理解的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就是自由及其传统。保守的自由是秩序与权威之下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而非放纵的自由;保守的传统则意味着尊重前人所创造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尊重人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并且必然是保持自由的传统。对于第二问,因何保守实际上也就是为什么要保守,正是他所阐发的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即对于超验的道德秩序的尊重,以及对人性和完美世界的不可信,激进的革命很可能是夺命毒药。对于第三问,较多的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他的论述相对较为模糊,抽象的理论并不能作为政治操作的依据。或许,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只是对他所认识、接受的保守主义的核心思想给予描述和阐发,至于现实政治中如何做,那就只能靠读者自己的政治智慧了。我的疑问是,他认为保守主义的价值序列中自由高于平等,而权利的平等又高过结果的平等,但对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来说,你说他与百万富翁同样拥有创办公司以赢利的权利,如此的平等对它而言有什么意义呢?他又认为理性主义所追求的结果的平等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有害的,根本不应该成为政治的目标之一,这就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他对于保守主义热情的讴歌正在把其推向一种极端,至少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事实上,绝对的平等固然不可能实现,但对平等的追求,当然不光是权利的平等的追求则是社会得以进步的动力之一。我想引用史铁生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来予以证明——上帝无比的慈悲,就在于他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矛盾和困阻,这就意味着差别的不可抹杀……因为倘若平等的理想消失,就如同一种没有了方向的游戏,就等于是抽去一极而使另一极也不能存在,结果还是一样,我们得想个法子,必须得有个办法既能保住差别又可以挽救平等。三、保守主义的俘获刘军宁让我认识了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虽然我对于其仍然存在种种的疑问,但我确信自己已经被保守主义俘获。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根本没有将其视作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哲学,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将它作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准则,也即去掉那些主义的保守主义,相信它能够保证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在我看来,抛开保守主义那些深奥的理论不谈,它对于现实政治来说,能够以相对于激进的革命更小的代价,在保持社会总体平稳的基础上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这当然是出自现实利益的考量(刘军宁在这里倒是完美的践行了保守主义,在最后涉及到中国的保守主义一节,他可能是有所顾忌,就有些语焉不详了)。鼓吹激进的革命者,确实如同刘军宁所说,是想通过砸烂一个旧世界,按照自己的设计图纸来建设一个完美的新世界。然而,能否真的再造一个完美的新世界呢?能否对所有问题都作一个一劳永逸的永久解决呢?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往往以暴力推翻之前的王朝来建立新朝,却也只是换汤不换药,长期的战乱不但毁灭了社会财富,而且屠戮了大批生命,甚至造成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革命是先破坏后建设,破坏大于建设的,但是一个原有的体系遭到破坏之后能否有效建立一个更好的体系则是一个问题,以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某种体制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几乎全都得不偿失。过去,在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时,国人的紧迫感日紧一日,期待用最短的时间收取最大的功效而选择了革命一途。中国共产党正是此时以革命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当无他命可革的时候,就只能自己革自己的命,在对自我的革命这种虚无的激进的破坏中差点毁掉自己。我们现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不光中国如此,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萨达姆王朝灭亡了,伊拉克成了极端组织的乐园;卡扎菲死了,利比亚乱成一团糟;埃及的穆巴拉克下台了,民选的穆尔西照样遭遇政变,这些国家并没有通过一次暴力革命建立有效的民主制度,反而正在陷入只为革命而革命的恶性循环。因此上说,即使保守主义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确实更符合人民的期盼,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更符合发展的需要。固然,现实中有这样的不完善、那样的不完美,有很多亟需改革的地方,但这都不足以成为鼓吹革命的借口。正确的态度是,要通过一系列微小的事件,细微的改革来推动社会实现些微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这些积累,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洪流。但是,现在我们社会中鼓吹再次革命的阴魂不散,有些人居心不良,把发展中的矛盾扩大化,挑动人们的不满情绪,唯恐天下不乱,这尤其值得我们警惕。那将会把中国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的苦难!我们必须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一句话,当下的中国必须拒绝激进革命,践行保守主义,用法制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将发展的权利交还给人民,不再人为的胡乱折腾,通过社会自己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必将能够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守主义对更多国人的俘获,将是我中华之幸!

保守最重要的,让它长大

按:本文是刘军宁著《保守主义(第三版)》的书评,这是本人在2014年最看重的一篇书评。但也因为最看重,所以我倒要采用一个一反常态的写法,就是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把刘军宁的书放得远远的,不去看它,更不去引用。我想全凭我的记忆和理解去解读这本书,并记录下我的认识和看法。有人采访过亚洲首富李嘉诚,问他这么多年在商界常用不败的秘诀是什么,李嘉诚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保守”。李嘉诚的这个回答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他的著述中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没有掩饰他的意外,但他也进一步说,李嘉诚是个商人,他所有的行动只有一个目的——“赚钱”。不赚钱的事他不会做,不一定会赚钱的事他也不会做。不赚钱的事不做是他的本分,而不一定会赚钱的事他不做则是他的保守。李嘉诚的“保守”和今天我们要谈的刘军宁这本书中所说的“保守”可能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倒是可以通过李嘉诚的“保守”来认识一下刘军宁说的“保守主义”。从词汇学上说,“保守”是一个及物动词,重要的不是“保守”与否,而是要“保守”什么。对于李嘉诚来说,他要“保守”的就是赚钱,要百分之百地赚钱,要稳赚不赔。有70%的可能赚大钱,但同时也有30%的可能是赔钱,这样的事李嘉诚不会去做,因为那不是保守,而是冒险,是保守的反面——激进。过去稳赚现在却不赚钱的项目,李嘉诚也不会去做,他会选择第一时间退出,因为那也不是保守,而是抱残守缺。一个项目很赚钱,李嘉诚不会因为其他的原因将其放弃,因为随便放弃也不是保守,而是随波逐流。所以,李嘉诚的行为方式可以让我们这样理解“保守”,不是激进,不是抱残守缺,也不是随波逐流。所以,“保守”是一个表示原则的词汇,我所要“保守”的事物,我就要去呵护它,我不会用它去冒险,我不会随意去改变,当然,我也不会不让它成长。这就像一个人要“保守”自己的孩子,就不会轻易让孩子去冒险,更不会看到别人的孩子好就要换掉孩子,更加不会因为孩子不完美就要把自己的孩子杀掉然后再去生一个,当然,也不会因为要“保守”孩子而不让孩子成长,因为保守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养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赚钱可能就是李嘉诚的“孩子”,而刘军宁所说的“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东西是“自由”,所以在刘军宁以及保守主义看来,“自由”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承诺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而放弃已有的自由,因为那是自由的激进;他们也不会因为一些制度过去带给了他们自由而现在不再带给他们自由而去保守这种制度,因为那是自由的抱残守缺;他们不会为了其他一些或实际或乌托邦的目的或“意义”而去改变对自由的追求,那就不是保守;而他们保守自由的目的就是要让自由更自由,因而,他们也尊重并乐见别人的自由,他们不会打着许诺给别人更多自由的旗号而去剥夺别人的自由。因为保守的是自由,所以“保守主义”就非常重要。因为不是每一个都能像李嘉诚那样赚钱,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把赚钱看成第一要务,但每个人都需要自由,这就像每个人都需要活动。有人说,有着几千年帝制见着官老爷就下跪的中国人没有自由的传统,我觉得不是这样。如果没有热爱自由的传统,中国人就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也不会有山水田园诗的明澈。正是因为中国人热爱自由,中国人才愿意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忍气吞声;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国人热爱自由,才会在“为自由而战”的口号下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发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革命。保守主义是反对革命的,尤其是激进主义推翻一切的革命,那种“打碎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的革命就跟看一个孩子不够完美就要杀死他再生一个孩子一样,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孩子,同样也没有完美的世界。打碎重建和杀死再生同样的残酷,而且同样的徒劳。中国人革了几千年的命,仍然在原地打转转,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而保守主义最反对的就是那种承诺别人自由而让人放弃自由,或以自由的名义剥夺别人自由的“革命”。因为我不自由,所以我革命,然后以别人的不自由来换取我的自由,然后别人再拿走我的自由,而换取他的自由……这样一个死循环,就总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一个自由的世界,那么那些即使暂时“自由”的人也不会真的自由。只有所有人都尊重别人的自由,自己的自由才真正有保障,才是真的自由。而这种所有人的自由都得到尊重的局面是不可能由革命镇压带来的。就像奥威尔所讽刺的:“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更平等。”有些人更平等就没有平等,有些人更自由就没有自由。“自由”并不是随便,并不是任意妄为,因为保守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是既尊重自己的自由,也尊重别人的自由。就好像你不能在电影院里“自由地”喊“起火”,因为那是在侵犯别人的自由。所以当所有人都真正尊重自由保守自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生活得很洒脱,但却不会混乱。而真正的混乱只会存在于那些不尊重自由、限制自由、以自由的名义侵犯别人的自由的地方。当一个社会有一些人可以做任何事,就一定有更多的人受到各种限制。当城管抢了小贩的东西“合法”,就一定有小贩被抢而无奈。说到这里,就要说到保守主义为什么要强调财产权。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像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由社会才自由一样,一个社会里的每一个成员的财产都被保护,每个人才会真正心安。当一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权抢夺别人的财产,那么被抢的迟早要反抢,于是混乱就发生了,于是革命就发生了。所有的“官逼民反”都是从官抢民开始的,今天抢了你的炭,明天抢了你的牛,后天就会来征夫,就让民面对“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的局面,最后只有“举大义”。在财产权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特别同意刘军宁的观点,保护财产对穷人更有利,或者也可以说穷人的财产更需要尊重。假如明天国家有命令下来,让每一个人都拿出五万元、或是拿出财产的一半上缴国库,吃不消的一定是穷人,也只有穷人。正是因为穷人的财产更重要,所以才会有人因为被撅了秤秆而动刀,有人因为被抢了液化气瓶而杀人。反过来,也正是因为财产不被保护,才有人愿意为撅秤秆而打人,为抢瓜而砸人。“保守”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贬义的,所以李嘉诚说是因为“保守”才成功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意外,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语境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才有正能量,才会成功,“保守”则是反动的、至少也是不作为的。所以没人有愿意承认自己是“保守”的——李嘉诚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在中国通常都是例外的。但是,在思想长期被“改造”被“解放”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已经渐渐失去了原则和根基,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看看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东西就知道了,昨天信马克思,今天就信孔子。在没有思想原则和根基的年代,人们更需要保守主义,至少要知道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找到最重要的,保守起来,让它长大。

期待保守主义

在日常话语体系中,保守历来是个贬义词,意味着守旧、偏执、僵化。提及保守主义,很自然的就会将其视为思想不够解放的代名词。但通过此书,使我们对保守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列为当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只不过,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固有的激进主义传统,致使知识界对保守主义长期缺乏理论兴趣,又加之关于保守主义的译介类、论著类作品少之又少,造成我们未能及时了解到欧美社会这一重要传统。作者认为,支撑英、美强大的力量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长久以来固有的保守自由的主义。究竟何为保守主义?作者更倾向于柏克对于保守主义的定义,认为“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保守主义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激进主义;同时,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所要吸纳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对于自由主义的追寻传统。书中,作者提到了保守主义对应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公民”“强大的市民社会”“小而有效且尊重自由与法治的有限政府”。这些必要条件,在当代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弘扬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有助于发挥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或者说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尊重自由与法治的有限政府,与当前就更为契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权力清单等等措施,都在为政府“瘦身”。通过一系列制度性规范,为政府“立法”。此外,作者对保守主义的态度并非“价值中立”立场,而是“持有明确的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为此,作者甚至已经做好了论战的准备,因为“对于反对者而言,此书肯定不乏把柄”。读到此处,很是赞同。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论述客观对象时,常常被告知要站在价值中立立场,不因为个人意志、情感等价值判断影响论述对象。但某种层面上讲,这种看似客观、全面论述的态度本身就意味着对美与丑、善与恶模棱两可、无动于衷,很容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保守主义不“保守”

保守主义不“保守”——评《保守主义》文|杜子腾在中国语境下提保守主义,似乎总会使人莫名地陷入天然的厌恶感中。我们想当然的会把保守主义与历史上的“守旧派”、“保皇派”联系起来。因而保守似乎就等同于复古、冥顽不化与厕所里的石头。语言在表意上的模糊性与翻译在表达上的失真性会让我们认知的过程充斥扰人的白噪音,现代哲学开篇的语言哲学便致力于“你说这句话,你是想表达什么”的求真过程。打住,扯远了。但稍稍偏题也是为了真正的开启今天的话题:刘军宁说保守主义,他是想表达什么?虽然套用了语言哲学的思考路径,但笔者并不打算使用其工具进行深究。相反,我们只需沿着这个方向,从本书作者的观点与论证出发,也是很容易得到一个结果。要解决偏见,首先不得不追根溯源。虽然笔者并不想扯远,但任何发端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都能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身上找到影子。柏拉图的抵制暴民政治与亚里士多德的支持法治与财产权都是现代保守主义回望历史时可以瞥见的燎原星火。但这个视角还是很别扭,有点儿骑马找驴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站在保守主义的领地里挖祖宗的坟。真正系统地表达保守主义则必须提到英国人柏克,而他的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则是保守主义走向真正系统性意识形态的标志,另外,《新辉格党人对老辉格党人的呼吁》也是代表著作。柏克是个辉格党人,也自称“老辉格党人”,但凡有点儿常识你就知道柏克其实是个“自由派”!那么问题来了,自由与保守两个看起来水火不相容的词汇怎么会集中在柏克一个人的身上?作为辉格党人的柏克在英国近代从王权中争取自由的活动中树立了自由的意识,但在接下来面对乌托邦式的激进主义挑战时,他及时的提出了保守自由传统,捍卫价值、经验的保守主义。简言之,保守主义不“保守”,他源于自由主义,保守自由的传统。如此一来,作为保守自由的保守主义,拉拢了自由主义,更甩掉了让人起疑的守旧主义。刘军宁明知道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天然的联系,为何还要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他自己的回答是,“在中国做一个保守主义者有两条是十分关键的:一是创发自由,一是保守自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中国当前没有自由?非也,自由根植于人心,是人性的一部分。确切的说是中国当前没有自由传统,所以中国语境下的保守主义其实缺少了西方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明确分野。进一步讲,刘军宁语境下的保守主义是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杂糅体。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里不必深究)提出另外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结合体很像是一剂猛药。虽然刘军宁提出中国自古以来都不缺少对自由的争取,但对自由的争取活动并不代表拥有自由的传统。如果寄希望于跳跃自由主义,超拔保守主义来修正社会主义,难免过于看重保守主义的能量,轻视社会主义的固性,忽略自由主义的成长性。且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也难免肩负过于沉重的责任而陷入无冀无望的努力中。固然现代保守主义中保守与自由是一体两面,但对于自由传统缺失的现代中国,这样一个保守主义是适应历史发展的还是适应理论研究发展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深思。秋风在《儒家式现代秩序》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中国像极了历史上的春秋后期与南北朝、五代时期,传统秩序的打破使得物质主义、世俗主义与个人主义得以泛滥。自由缺乏、秩序待建,这样的困境下,保守主义能够有所新意吗?当然,作为保守主义所保守的自由,也绝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在历史的进步中,自由的经验愈加丰富,而自由的传统也是愈加深厚,这样,保守主义的内涵也在进行一个相对的变化。可以说,保守主义的概念在提出之时就具有了极强的相对性。这是其灵活的一面,但在中国却更容易走样儿滑向根深蒂固的守旧主义(警惕国学复苏的迹象)或毛时代以降的左的激进主义。这可能是特别值得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读罢全书,你不得不佩服刘军宁对保守主义的爬梳与研究。因为他系统的将保守主义介绍给中国知识界,使得国人能近距离了解影响现代西方的主要意识形态。在学术研究上,我不得不给予刘军宁老师以全部的赞誉,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但是也像他自己所说,他的保守主义是带有极强个人主观色彩的保守主义,这点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不可忽视。一个不“保守”的保守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一个不“社会”的社会主义以启示,需要我们冷静的观察与思考。

《保守主义》释疑

刘军宁: 《保守主义》释疑2013年5月8日 中欧校友人文微信群刘军宁: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跟中欧人文群的朋友们一起交流!主持人:今晚的主题是关于《保守主义》这本书。问:请军宁老师讲一讲为什么要在国内推介保守主义?刘:因为中国长期饱受欧陆的激进主义之害至今。这是其一。其二,保守主义是我发现的人类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智慧。所以,愿意与大家分享。问: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和理性主义的区别?刘:在美国,自由主义是自由左派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同义词。理性主义分两个版本,一个是批判的理性主义,它对人类的能力,尤其是统治者与政府的能力保持极高的戒心,这是保守主义的观点。还有一种欧陆流行的建构理性主义, 认为人,尤其是政治领袖是无所不能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共产主义的。保守主义是拓展与保守自由与自由的传统的主义!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新,为万世开太平, 是中国式的激进主义。问:国内说到保守主义,总会把它和保守,保守派这些负面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刘:保守是次要的,关键是保守什么。只有保守自由与自由的传统的主义,才称得上是保守主义。问:保守主义这本书90年代出版,如今看来更觉得有意义,是什么原因呢?刘:当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之后,保守主义的价值也正在逐渐被发现。问:请问刘老师,保守主义是否今天只在学院中存在? 在当下中囯是否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而它又正在以何种方式影响或推进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呢?刘:我觉得,中国在社会中的存在,多于在校园的存在。问:但是欧美的历史根源里有自由的传统,所以他们可以“保守”,在中国传统似乎很难找到自由的影子?我们如何去保守自由的传统呢?刘:中国的自由传统不多,不等于中国人争取自由的印记很少。我说过,监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物证,暴君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人证。丘吉尔有个名言,大意:如果你二十郎当岁时不是社会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你没有良心;如果你四十以后,还是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保守主义者,说明你没有脑子。中国从不缺少这两类证据。问:(1)保守主义自起源到现在,在西方各国是如何发展演进的;(2)进入21世纪,您认为这一传统是保持得更好,还是出现变化?趋势如何?刘:保守主义在西方,主要限于英美。问:刘老师,我是学理工科的女生。以前接触保守主义这类的书籍非常少。这次是第一次读保守主义。发现真如书中所说,保守主义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中国不缺乏有智慧的哲学家政治家,为什么保守主义在我们中国会被压抑?这跟我们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系吗?还是仅仅因为是政治背景的原因?刘:保守主义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这也意味着人类不肯轻易地接受它。中国的政治传统,基本上是激进主义的。中国有很多智者,但是很缺保守主义的智慧。在中国保守主义不流行,因为它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问:为什么(保守主义)在其它西方国家没有出现?或者说是否以其它形式存在?刘:每个西方国家,都有接近保守主义的政党,但是它们都没有英美的保守主义政党彻底。正是保守主主义塑造了英美文明,及其强盛。国家的兴盛与距离保守主义的程度成正比。问:在中国,需要向儒家去寻找自由的传统吗?刘:儒家对自由传统有贡献,如己所欲不语,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仅靠儒家的传统是不够的,况且儒家思想中也有反自由的传统。问:在英美的历史上,在不同的阶段,保守主义也会受到挑战,这样的挑战通常会跟其社会或经济形态之间产生怎样的因果关系呢?刘:想把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福利或免费午餐的人,绝对厌恶保守主义。而各国从来不缺这样的人。结果保守主义衰落、复兴,再衰落、再复兴。问:刘老师,九十年代我在南方周末您的专栏上第一次看到保守主义的介绍。当时的感觉是终于找到了阳光,找到了真理。我的问题是:这十多年过去了,保守主义在大陆的信仰者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目前的政府高层中有保守主义的信徒吗?是否保守主义在中国越被接受,GCD的执政基础就越薄弱?刘:保守主义在体制内有个体的知音,没有制度的知音。链接中的文章的作者,现在最高法院工作,他对我说,高法里面有不少人认同保守主义,当然是在与党性不冲突的前提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381619/问:刘老师,保守主义高度强调自由。又如何看待法治。孰轻孰重?谢谢。刘:自由高于法治,法治保障自由。问:(保守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什么关系?刘:保守主义认为保障自由必须有秩序,即有序的自由。而无政府主义认为不需要有政府来维持秩序。问:自由也高于民主是吗?刘:对,自由高于民主。没有自由,民主不过是多数人的统治。问:那反对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学术界刘:认为保守主义守旧,对新事物抵制,反共,反对彻底变革。问:刘老师,前面同学有谈到,保的是自由民主之传统,守的是规则制度之底线。那么规则制度如何有序渐进发展的呢?刘:交通规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个交规的出台,背后都有无数的生命代价。如果不承认既往的交规,全靠自己去探索发现,很多人就白死了,而且还有更多人要白死。这就是四九年之后的中国。人类的漫长积累告诉我们,要三权分立,要财产公开,要宪政法治,要轮流坐庄。这是人类通过漫长的积累和无数的代价得出的结论,如果坚持五不搞。结果是什么大家知道。插播:什么是五不搞。五不搞是指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五不搞是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吴邦国提出来的一种中国特色政治文明。问:保守主义对权威的重视,让我很疑虑,为何要强调权威?刘:权威是必须的,但是要有个前提,即它保障自由。自由必须有权威来保障。所以,最自由的国家,政府往往也最强大。不自由的国家,统治者自然没有权威,而且是笑柄。问:自由和权威的界限如何划分呢,谁来划分呢?刘:由宪法和法律和民约来划定,而这些必须依靠人类漫长的经验积累。问:有种观点,认为自由的基础是基督教文明,您怎么看?刘:基督文明对人类的自由有着独特的贡献。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宗教的。问:军宁先生,是否可以认为,保守主义能作为中国民主运动或去专制化的纲领性指导理论。刘:在美国,宪法的制定与建立,都是循着保守主义的理念,这也是美国强大,并且持续强大的根本原因。问:刘老师,自由和激进的差别在于对规则制度的遵守?刘:不仅如此。保守主义认为,规则必须反映人类漫长的积累。而激进主义认为,可以而今迈步从头越。问:那中国要走这条路,必须也要先基督教化?刘:中国必须有宗教自由,有宗教,也可能会有新的宗教。问:我个人觉得保守主义在当下大陆的信仰者不会很多,我猜不会过10%,很想知道刘老师对此比例的估计?刘:如果有百分之十,那是很高的比例了。问:为何不高呢,听起来不错啊,自由。刘:官方痛恨保守主义,民间很陌生。问:刘老师,怎么理解保守主义与政治改良/改革之间的共性及区别?是否有公域与私域的不同意义?刘:保守主义不反对政治革命,反对颠覆一切的共产革命。所以,共产国家最缺乏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统一体制内部,主张改良;在不同体质的转型,不排除政治的革命。当年,英国的保守主义者(比如柏克,保守主义的鼻祖)支持美国革命,自由、人权、民主。自由是不分领域的。问:我看到秋风在一篇文章中说到:“1990年代中期,自由主义的另外一个分支——政治自由主义,也得以登堂入室。这个分支的代表人物有刘军宁、朱学勤、秦晖、徐友渔等。笔者称他们为 “政治自由主义者” ,但他们的议题与经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与观念史的脉络中,有些学者基于中国的文革经验,深入反思法国—俄国的激进革命传统,清理其在中国思想和政治领域的遗产。这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是王元化和朱学勤。他们明确地提出,中国应当告别法国传统,转向英美传统。也正是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背景下,刘军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美国式保守主义特徵;具体地说,带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的倾向。"他认为您是自由主义者?刘:我想,我是保守主义者,问:在中国,如何区分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刘:保守主义者认为,自由不可能无视传统而全新创立。自由主义认为这是可能的。问:刘老师,能对上述自由、人权的顺序做一些解释吗?刘:自由是最高的人权。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刘:保守主义在中国刚刚起步,以后大家会慢慢熟悉。问:刘老师,您刚说“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宗教的”,请问您本人是否有宗教信仰?刘:我个人有信仰,但是难以归入现有的宗教;我很认同基督教和老子的思想,但不是基督徒,也不是道家。问:谢谢老师。请问《保守主义》这本书什么时候再版?刚查看网上已无货了。刘:网上有多种盗版,我很高兴这么多人对保守主义有兴趣,不好的消息是,如我的版税无关。《保守主义》的第三版正在洽谈中,有多家出版社感兴趣。问:请刘老师帮我门推荐您自己的几本书吧?刘:《保守主义》里有个书目,大家可以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问:你提到人权,自由,民主,那么法治在什么位置,没有法治怎么保障以上三点?刘:没有法治,自由、人权、民主都将落空。问:亚马逊网站显示,07年版的《保守主义》库存仅剩2本了,大家赶紧下手。问:我们中欧校友可以成立相应的基金,支持作者!刘:谢谢大家美意。应该是盗版。这说明,保守主义在中国还是有市场的。没版税也高兴。问:请刘老师给我们中欧人文群一些寄语吧!刘:企业家的担当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保守主义是企业家的主义!英美证明了这一点!问: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刘:认可保守主义、分享保守主义、实践保守主义!问:那坚持自由主义也没什么大问题不?差别不大?刘: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的传统与美德+超验的信仰

不保守,何自由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人们往往忽视后半句: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尽管自由是每个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但它仍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只有被解放的自由,而没有被给予的自由。但即使我们争取到了自由,如何不让它再次失去却比得到它更加重要。面对这个问题,自由主义者易对自由的反复得失失去耐心,甚至对再次失去挽救的兴趣,从而这个时候,他们有可能走向一个极端:用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获得绝对的自由。其结果也常常变成打着自由的旗号的极权主义:为了解放自由而被自由奴役。尽管对于自由的本性的追求,让启蒙的理性光芒照耀人类社会,但这种炙热的光芒带给人们的喜悦并没有固化成一个表情,在光辉散尽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最大的灾难,可以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悉数看到。整个漫长的文明史,人类为得到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要比自由带来的眷顾大得多。很多时候,与自由咫尺的距离也常常会成为天涯海角。现实中,失而复得的自由更加需要保留,尽管我们不喜欢“保守”,但保守主义正是为保守自由而生。保守主义尽管与守旧主义一字之差,但并非一步之遥。对于保守主义来说,新和旧不是评价的标准,保守的对象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它的任务只有两个,一个是保守自由,另一个是在保守自由的基础上争取和创造自由。它对自由的真挚包容和热切赞颂让它与守旧和顽固格格不入。毫无疑问,获得自由只是我们享有自由的第一步,我们更需要保守已经得到的自由,并免于再次失去的威胁。出于对于这种潜在威胁的敏感,保守主义的行动变得审慎而渐进。因为害怕失去一个失而复得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倍加珍爱它,会对任何导致现实稳定情况的变动产生警惕。因此,在一些保守主义者看来,激进的社会变革会对自由等社会价值产生威胁,很可能会使人民失去已经保有的自由。由于许多激进变革尽管以“改旧换新,改天换地”为口号,承诺创造一个自由的新天地,但无法消除保守主义对变革之后的人民比变革之前更能享受自由的疑虑。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反对自由是一个自变量,通过自由的变化去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而主张自由是一个因变量,其他社会的变动去带动自由的变动。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最不能接受自由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变量,自由变大的期望并不能弥补他们对于自由变小的深切担心,所以他们不会以一种赌博的心态把自由拿出去接受激进主义者的冒险行为。保守主义把自由看得太紧了吗?还是保守主义对于自由的疑虑有点杞人忧天呢?我们知道得是,自由主义在之前产生,而保守主义为了保有自由主义的传统而产生。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在保守主义传统越浓厚的地方,自由主义也就越具有生命力。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启蒙光环把理性主义当做对人的终极关怀。在人类所有的自然禀赋里,理性是最值得珍视的品质。理性主义者对于人类理性的赞颂,无疑已将理性奉上神坛,不可避免地把理性当做一个全能神。这种理性主义的宗教倾向在激进主义的推波助澜下,以“理性主宰一切”为口号,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渗透。对于理性自由者来说,人类理性是基于认识论的全知性。人类的理性可以认识到一切事物,因此人类的理性具有无限性。这一狂妄的说辞使得理性主义看上去最像一头最不理智的野兽。保守主义对于“理性万能”的隐忧正是对于无知论的深刻理解。与对理性过分崇拜的理性主义者不同,保守主义者认为无知是一种常态,并且他们自身正视这一事实,人类理性的每一次进步只能说明人类本身的无知,所以人类的理性也是有限度。理性主义者对于理性的痴迷,容易导致其对于现实社会的弊疾比一般人更敏感而迅速。在此基础上,他们自己善于从头脑中建构起一个符合人类理性的社会蓝图,而且能够从现实中找到与构想蓝图相比最切中要害的缺陷,所以常常以现实的缺陷来验证自身理论构建的正确性。而这一正确性得到确认就会为他们下一步付诸实施的行动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他们在头脑中幻想的是天堂,但现实的结果往往却是地狱。在这一过程中,理性主义者高举理性的火把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俯视公众,“我是为你好”的自身逻辑其本质是用个人理性代替公共理性,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而其结果不是浪漫而是灾难。迷信理性往往会使理性主义者有精英主义的倾向,他们可以代替民众选择。在现实情况中,公众并没有将选择自由的权利让渡给政治家,所以理性主义者的许诺并不能成为与民众签订权利契约的条件。但是,理性主义者的替人选择自由的行为无疑演变成为一种默认的特权,尽管这个过程有点一厢情愿。有了理性这个护身符,理性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方面的豁免权,于是他们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来按照蓝图进行社会重构。每一个理性主义的变革者都认为自己用最后一次暴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既不是前无古人,更不是后无来者。一个十全十美的社会既没有在他们变革前出现,更无法在他们变革之后屹立。他们开出的药方甚至比自己得的疾病更要人命。保守主义始终对进入政治领域的理性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这容易成为激进主义或者集权主义的发生地。其实,就两者来说,最大的分野在于人类理性是否可以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或者说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不是人类理性。保守主义承认有限度的人类理性,但在这之上还有一个真正的主宰—自然理性。自然理性是一种“超验的,永久的道德秩序”,这是保守主义的基本立场。人类理性要服从自然理性,人类的一切行为不在于去改变、纠正自然理性,而是去发现、理解并且运用自然理性。人类理性的本末倒置自然是理性主义者不能认同的,这也是横亘在两者之间永远无法弥合的最大分歧。人性的悲观主义—保守主义建立在不完善人性论的保守主义对人性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太信任的态度。当然,这种不信任既包括性善论,也包括性恶论。这是因为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善和恶两种二元对立的标准来衡量。人性更有可能的形式是两者的混合,不同人表现出来的只能说是二者的比例不同,而不能断定表现的就是全部。如果单从善恶二元人性论理解,那么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我们的行为也就是非恶即善的行为,但它也许无法回答:一个性善论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善花结出恶果?一个性恶论的社会为什么以惩恶扬善为最高正义?人性是善和恶的来源,所以人既有成善的可能也有为恶的倾向。我们无法为了保存全部的善而去消除全部的恶,更无法为了作恶而去彻底泯灭人性的善,因为有善恶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把善或者恶从人性中抽离出来,不仅会使恶为所欲为或者善没有意义,更会破坏人性的自然结构,从而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坚持性非善论,并不能说明人性的堕落,而是是我们对美德之下的罪恶表示人性上的考量;坚持性非恶论,也并不说明善会永存人间,恶会消失殆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谈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是不太有意义的,在一个善恶并存的社会里找到一条可以永久辨别善恶的统一性途径本身就不太可能。因为人性本就是复杂的,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更加显得复杂,因为我们一旦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人,那么我们就无法分辨表象与本质,被善恶的标准所奴役。但是保守主义并不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折中主义,其中一个最大的分歧在于,保守主义不认同人可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对于人性的悲观态度使得保守主义审慎,人性的不完善导致人类设计的种种制度也不可能完善。在这种制度里成长起来的人,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每一个社会制度的不足都可以在人性的细节上找到投影。制度是人类有限理性的产物,所以我们的制度只能规避人性,而无法超越人性,正如人类理性无法超越自然理性一样。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人性也是一切制度的归宿,只能作为价值而不能成为一种工具或者手段。保守主义相信人性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性是他们要保守的首要价值。在激进主义者口中,可以任凭描摹图画的“人性白板”在他们心中却是一块“人性磐石”,沐风栉雨,坚不可摧。那些妄图改变人性的做法不仅会滑落到激进主义的臼巢,而且会导致灾难。而人性就像弹簧一样,面对来自外部性的力量,它会借力打力,一旦这股强力退去,它依旧完好如初。正如保守主义一贯的风格,它对待人性的态度就是去顺应它而不是去改变它。人性最自然的结构就是最好的状态,人性内部的善与恶的矛盾只能通过个人自己去调节,去适应,一切想用外部的社会制度或者组织结构去改变人性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人性的悲观会是我们人类的不幸吗?保守主义者也许会说,人类每一次不幸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性的理由。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