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而工作

出版日期:2016-9-10
ISBN:9787508662512
作者:[美]巴里•施瓦茨
页数:128页

内容概要

巴里•施瓦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认为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目前为止,他已出版的书籍达10本,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达百余篇。施瓦茨之前出版的《选择的矛盾:为什么多即是少》被《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之一,并且被翻译为25种语言。

书籍目录

引 言 关键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的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
第一章 工作动力的来源
如果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便需要打破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层层禁锢,这坚不可摧的禁锢中包裹的是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动机的深层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帮助积极营造出饱含挑战性、意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场所。
第二章 带着使命感工作
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有一份让其满意的工作,也可能从事一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工作是我们获取物质财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或许这两个原因兼而有之。但这两个原因看似可信,其实都是错误的。
第三章 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
在我长大成人的道路上,我做了一些“好”工作,也做了一些“坏”工作。其实好工作与坏工作就工作职责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更多地是我们赋予了工作何种额外的意义。
第四章 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市场应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在新闻和娱乐界, 媒体应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是应该引领大众的口味?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两难讨论。在迎合与创造之争中,我们或许有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而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不忘初心
如果经常认真地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我们要求他人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的世界、人类面临的世界都将变得不一样,人类天性也将变得不一样。我们将帮助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拥有更富足的人生,每个人都将由此受益。
致 谢
参考文献
关于作者
相关演讲

作者简介

《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常识的书。
为什么全世界“消极怠工”员工的数量是热爱工作的“敬业”员工的两倍?
为什么你身边绝大部分的人,很少体会到工作的满足感?
为什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单调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
为什么公司里那些为了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员工努力的机制反而降低甚至完全打消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西方最著名心理学家之一巴里•施瓦茨,长期从事社会行为与心理学研究。他发现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如人们做事情是因为“有利可图”,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为了养家糊口。
在本书中,巴里•施瓦茨分析了真正激励人工作的内在因素。工作有好工作与坏工作之分,但是与行业和职位无关,清洁工、理发师、作业员都有成为让人满意的工作的潜力,真正的关键不在薪水,而在于自主权、变化性、技能提升与成长空间、以及与他人幸福的关联度。
了解工作背后的深层原因,使得我们能正确设计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了解如何激励团队,帮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义,真的拥有一份好工作。
年轻人对比较机械琐碎、需要耐心专注的工作往往承受力不高,所以经常容易跳槽。作为年轻的一代,应当去注重培养自己对待工作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毕竟很多行业是需要通过专注、坚持才能达到一定成就的。推荐这本书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很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拿给主管和同事看的时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担心细节做得还不够好。工作成果并不限于产品本身,你做一个PPT也好,做一个报表也好,做一个内部分享也好,追求细节完美都是要付出额外的心血和精力的。
罗永浩 锤子科技创始人
巴里•施瓦茨教授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最敏锐和最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之一,如果你希望让自身或团队的工作更富有意义,你可能需要好好地品读一下这本睿智且充满力量的书。
丹尼尔•H•平克 ,《驱动力》作者
该书是熔铸作者多年心血的潜心之作,阐述了对于“你为什么工作”这个问题的深刻洞察。强烈推荐,发人深省!
艾米•瑞斯尼沃斯基 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
本书历数几个世纪以来的商业和工业运营模式,用轻松愉快、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揭示出支撑我们如何工作以及为什么工作的道德基础。如果你已有一份工作,或者你希望未来有一份工作,那请好好读一读本书吧。
拉兹洛•博克 谷歌人力运营高级副总裁 ,《重新定义团队》作者


 你为什么而工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我记得前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人困惑的问大家,自己的工资不低,女友对自己也很好,职业发展的前景也很不错,生活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就是打不劲好好工作,觉得对什么都没兴趣,为什么,自己到底怎么了?后来从他的追加中得知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意思,他并不喜欢,所以即使工资不低发展前景不错,也提不起劲来好好工作。对他而言,高薪水已经不能吸引他卖力去工作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工作首先是养活我们自己,所以工资水平很重要。可是,我们大部分也都纷纷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愉快,有时候觉得要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否则上班一点意思也没有,根本不想工作。完全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工作狂能够持续不断的坚持挑战工作。那么,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工作除了为了工资而努力,否则真不想上班。有的人却认为工作就是个磨人的小妖精,愿意不断和它打交道?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份工作,有的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有的人却觉得痛不欲生分分钟都没法忍受?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把一份工作当作是终极人生使命,有的人却觉得工作仅仅是工作,除此之外毫无意义,甚至讨厌去工作呢?2.看完这本《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我发现也许我们很多人对工作的看法也许需要改变了,我们对待工作的看法深受一些我们自己也许并不知道的理论家们的影响,即使最初我们并不认同。比如从工业革命后,人们被亚当斯密的思想影响,加上企业家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生产线这样的工作环境,牢牢束缚住工作者们,让大家工作枯燥毫无自由,还自我欺骗的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钱,其他全不重要。于是,工作越来越乏味无聊,一想到要面对这样的工作内容大家就越来越提不劲来。书中指出,现代工作中让人厌恶工作的原因有:程式化的工作流程,过分的监视,以及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工作内容越来越细分化,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一方小舞台重复不断演着同样的戏码,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工作中层层领导的监督管理,让人不安的监视,有点风吹雨动就吓得要命。都以为工资高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愿意工作,结果发现自己还是不想去工作。3.那么,说到底,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呢?为什么有人喜欢在工作中不断去挑战,不断去寻找自己的成就感,而有的人却完全找不到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待工作的态度不同呢?作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特质。就是说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许并不是由工作本身决定,而是由这个人是谁决定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的态度。当我们认清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喜欢的工作。当然,我们从事的工作种类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工作中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特的价值意义,会让我们更加积极的对待工作。所以,我们该如何去好好工作呢?认清自己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且喜欢的工作,重塑工作的价值意义,找到工作中的乐趣。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职场书,倒有点哲学意味,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以及社会发展的思考倒是更多一点。对我而言,我了解到的新知识有,工业革命后理论家们的思想无论对与错都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人性也是一直在进化中的,意识形态是怎样无形的影响我们这个世界。虽然这是一本在讲为何而工作的书,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不仅仅限于此,全书不厚,不过一百来页,却有很多让我眼界开阔的地方,是一本蛮值得读一读的书。
  •     工作是什么?度娘百科告诉我们: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一个人的工作是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这是非常正统的解释和答案,如果写在政治考题上,完全可以得满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问“工作是什么”,你将作何回答?可能你会脱口而出,或者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追求更高的目标。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只为工资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对此颇有研究,撰写的《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不但解释了工作是什么,还解释了为什么工作的问题。巴里•施瓦茨分析了真正激励人工作的内在因素,帮助我们了解工作背后的深层原因,使得我们能够找到工作的意义,真的拥有一份好工作。 巴里•施瓦茨教授指出:工作有好工作与坏工作之分,但是与行业和职位无关,清洁工、理发师、作业员都有成为让人满意的工作的潜力,真正的关键不在薪水,而在于自主权、变化性、技能提升与成长空间、以及与他人幸福的关联度。正如洛克菲勒所说: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多年来,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厉兵秣马准备好的激情,百转千回得到的经验,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应变力、决策力以及协调力,等等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活着的理由。所以,我们既要选好舞台,又要激发动机。 选好舞台。一朵鲜花,只有在人类的视线之内才具有观赏价值,如果开在荒郊野外,那么跟一棵野草没有什么分别。巴里•施瓦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对管理学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认为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如人们做事情是因为“有利可图”,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为了养家糊口。从人文角度来看,这点毋庸置疑,以泰勒的“工时制”、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为代表的管理模式,只是把人当做毫无理性的机器,尽可能地提升人工极限,提高工作效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被压制的,因此注定不会长久。近现代,以激励为主的薪酬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但实践中仍然存在激励不足、激励疲劳等现象,以薪酬为诱饵的管理模式在对激发人力潜能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透过巴里•施瓦茨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能够激发潜能的模式,在于合理授权、能够让个人参与到集体事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而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这种模式才是有利于我们个人表演的舞台。 激发动机。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选择工作的动机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薪水而频繁跳槽;职场老油条为了混日子,怀有“只求回报,不计付出”的心理;李嘉诚为追求“自我实现”,比常人更为狂热地工作。人类的价值并不在于某个个体本身所具备的条件如何优越,重要的因素取决于他对别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多大,人的先天素质是因,后天的行为是果,人的价值与其所产生的作用是成正比例的。他给别人带来的益处越大,他的价值也就越大。人活一世,草木一春。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的活,认真的活,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舞台,好好表演一翻。我们要重新审视工作,在工作之外,找到工作本身的额外报酬。譬如,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挑战性工作能开拓视野;与客户的交流能提升我们的能力。工作能够丰富思想,增进智慧,磨练性情。与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薪水不应该被看得过分重要,重要的是令我们终身受益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做好工作。这种热情不只表现于外,而是源于内心的召唤;不只是五分钟热血,而是可以驱动一生的持久热情。 人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最终所产生的效果。价值的体现离不开主客观两种因素,只有经过主观努力,尔后在客观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只有选择了合适的舞台,找到自身的使命,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之路道路曲折,前途茫茫,选好成就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读完巴里•施瓦茨的《你为什么而工作》,答案自会出现。
  •     1昨天收到朋友寄来的书《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在此,表示感谢。这本书是一本比较薄的小书,由《商业周刊》、《福布斯》“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所著。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推荐说道,“年轻人对比较机械琐碎、需要耐心专注的工作往往承受力不高,所以经常容易跳槽。作为年轻的一代,应当去注重培养自己对待工作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毕竟很多行业是需要通过专注、坚持才能达到一定成就。推荐这本书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张教授的这句话也正是说出了现在很多人的现状。2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全世界“消极怠工”员工的数量是热爱工作的“敬业”员工的两倍?为什么你身边绝大多数人,很少体会到工作的满足感?为什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单调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为什么公司里那些为了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员工努力的机制反而降低甚至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等等3本书给我们做了相关解释。作者告诉我们,如果问那些工作狂们为什么工作那么努力,很少提到金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工作能给他们提供挑战,并且获得工作的意义和满足感。另外,他们身上会有一种使命感,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只是工作,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而反观许多人,这是他们在工作中根本就不能获得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4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当中,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慢慢相信了这个谎言。由于它自我实现的特性,这个谎言并不会“自然死亡”。那么这个谎言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如果你想让他人替你做事,无论是员工、学生、政府官员、还是你自己的孩子,你都得让他们“有所得”,因为人们做事情是因为“有利可图”。5根据作者的讲述,这确实是一个谎言。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产物。尽管,这个观念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甚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我始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观念,会逐渐被人类另外的思维观念所代替。不过,永远不会被消灭。只要有这样的社会土壤存在,这样的观念又会卷土重来。因此,在我看来,这样的观念并不能说是谎言,而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之内。6尽管如此,但是我并不能否认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1)我们工作的动力来源不能只是钱,而是工作所带给我们的挑战、人生的意义以及成就感和满足感。(2)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使命,当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使命时,我们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是最高的。(3)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这一点与第一点有类似之处。就是当工作给予我们除了钱,还有其它的一些价值感。等等7下面谈谈自己的感触。看到这个书名。我不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工作?老实说:“我难以回答。”说来惭愧,刚刚工作三个月,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人类的生活大都是这样的。读书、毕业、上班……在我的逻辑里,似乎这一切都只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我也没有想过,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但是,现在的我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要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在思考问题中,去给自己一个无限的可能性。正如《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有可行性的答案、延伸答案、以及可能性的答案。找到前两个答案相对容易,但是要找到一个可能性的答案是很难的,因为一个可能性的答案存在于已知和已做的领域之外。我们必须不断向前,冲破自己的舒适区,才可能找到。8现在回到“我为什而工作”的问题上来。一方面,我肯定是因为钱而工作,因为人是要工作靠赚钱生活的,不论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其实,我们都是为了钱,因为不工作我们会饿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人首先是要满足最底层的生理上的需求的,即衣食住行等,再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另一方面,现在的我们选择工作时,薪酬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否是最终要的因素,这个很难说。如果,当薪酬相当时,薪酬就不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当其它因素相似时,薪酬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至于薪酬是否是唯一的因素或者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9我想,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个问题会给人们敲响一次巨大的警钟。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才会不断地去反思我们的工作的动因以及工作的状态。很多人只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这会让人越来越消极。因此,静下心来,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而工作”,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你为什么而工作
  •     讲了一堆管理学的浅显道理,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     听书。人们讨厌的是流水线似的机械工作。这种机械工作是受了亚当斯密的误导,他在财富了里面提出了人性懒惰,报酬至上的假设。带使命感的工作,好多雇主不允许是出于效率和管理的需要。薪酬奖励也不会强化人好好工作,反而会削弱它。真正好公司的特征:完善的工作保障;给员工很高的自主权;提供高于行业的薪酬,但不靠个人激励机制。公司盈利,所有员工都分成;完善的培训体系;评估员工的表现,但不过度评估;把公司目标和愿景融入每一步实践里。
  •     把工作驱动分析的很深入。
  •     物质激励不是全部
  •     看下目录,了解作者主要观点即可
  •     蛮出乎意料的一本书,不是我想象的职场书,倒有点哲学意味。书中有些观点很有意思,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塑造可改变的。而我们对待工作的奖励机制,对待工作的看法也需要重新认知和思考,工作不只是为了工资,人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工作最重要的是薪资而不是成就感,这个问题作者花费了很大的篇章来讲,还蛮有意思的。16.10.4
  •     道理挺好的,可是真的真的没有必要写成一本书…
  •     如果全中国人人都读过这本书可以迅速跨越到内涵时期
  •     工作可以获得薪水,但薪水不是工作的第一动力,工作的意义感、挑战性、自主性等带给人的满足感比薪水更重要。企业驱使员工机械工作,压制自主性,就会降低员工的创造力,业绩不理想就管的更严,陷入恶性循环。书比较薄,也蛮好看的,不过内容没什么惊喜,建议大家看看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这本书,感觉更深刻一些。
  •     先天人性是懒惰,后天人性是有待通过意义、挑战、满足感培养出来的力量。
  •     这本书源自前几年的一次TED演讲《Why we work?》。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之前读过作者的一本书《选择的悖论》,全面剖析了在当今这个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为什么我们反而比选择少的时候更加焦虑,尤其是类似于医疗选择这类会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选择。这本小书美国早已出版,没想到中信把这一个系列都搬了进来,不过书的售价与内容的含量不是很相符,觉得卖的有点贵了。全书约100页的内容,一直在试图告诉读者物质、激励对于工作的负面影响,由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给我们强加了这样的框架,认为物质与激励是提高效率的最好手段,在现代社会的很多情况下,失效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还会重新关注内部驱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价值感与幸福感,间接提高客户的幸福感,这才是作者期望的正确循环
  •     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于“为什么而工作”,与“为什么工作”这两者之间有微妙的区别。want与need,I与me,目的和使命,还有社会学理论的自我循环加深
  •     人们之所以全心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作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     有点鸡汤的味道,但还是值得一读,来引发对工作这事的独立思考。
  •     作为被雇佣者,对占用自己日常生活1/3甚至1/2的工作时间只是单纯应对,完成任务,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自己赋予工作意义,每天早上工作,而不只是去上班。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对工作的态度:对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强烈渴望,对于工资的负责,以及对于不能成为独立个人的恐惧。
  •     重新定义工作,找到满足感
  •     决定辞职
  •     罗里吧嗦,虚头虚脑一大堆,证明社会将影响你对工作的看法,也没有指出人究竟为什么而工作的本质内容。
  •     物质激励有时无效
  •     好像有点意犹未尽呀?
  •     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
  •     其实本来觉得这也是一本鸡汤,聊胜于无。但是这薄薄的一百页左右的书,竟然看了两天,让我有种吃到鸡肉的感觉(-^O^-)里面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部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和我们常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有一点点的类似,只不过书里面通过一些例子的描述,更加确切地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你有一个理念,你的行为就会与这个理念所一致,最终的结果也很大可能符合最初你的预期,于是你越加肯定理念的正确性。但是这个理念真的是正确的吗? 此外,薪酬相关激励制度的影响,也是这本书重要的讨论内容。因为存在“动机排斥”,薪酬的激励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作用强大。 究竟你做的是“工作”、“职业”还是“使命”呢?看看别人的观点,同时有自己的思考也是挺不错的。
  •     说好不是鸡汤结果变成了怎么让别人工作
  •     为什么工作?因为作为女性,不想依附别人,自己努力才是最靠谱的。相信自己,要过更好的人生
  •     小书可以快速读完,鸡汤肯定算不上,有技术含量的鸡肉吧!越往后越精彩。
  •     观点很有意思,光用物质激励可能反而适得其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