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新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4742054
作者:(英)赫胥黎(HuxleyA. )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英国著名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曾立志从医,却因为视力障碍改变初衷,从事了文学创作。著有小说、诗集、文集、剧本等五十余部,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等文学奖,因代表作《美妙的新世界》赢得巨大声誉。

书籍目录

前言
美妙的新世界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是否,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是否,我们只能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
《美妙的新世界》所想象的是公元26世纪的未来社会。在那里,人类分为数个“种姓”,批量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经过统一的教育和训练,依照预先设定的身份去完成固定的工作和消费。在那里,人人各安其位,快乐满足,人类数百年梦寐以求的一切似乎都已实现。
然而有一天,终于有人发现,我 们并不需要如此的舒适。我们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恶……
在今天这个基因工程、虚拟现实和网络超链接的时代,《美妙的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切中要害。——哈罗德•布鲁姆


 美妙的新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如果让你在现实世界只能躺在床上,依靠药物和营养液生存,但是你的大脑会不断接受刺激,让你做一生关于荣华富贵、平安喜乐的梦,你愿意吗?”读完这本书后,我莫名地想起了以前在知乎看到的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这本书描写的新世界和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于想象,所以当我站在上帝视角总觉得有些悲伤。这本书是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齐名,并且同属于“反乌托邦三部曲”的著作。而且在读这本书之前,乌鸦也曾读过《1984》,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总会将两者拿来比较。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美丽新世界》比《1984》对人民的禁锢更为彻底,因为本书所描述的新世界追求的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正如作者在1947年为本书写的序里说的那样:“真正革命性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肉体上进行”。于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新世界在灵与肉的基础上发起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在新世界里,“父母”成为了一个肮脏的字眼,因为这里已经取消了胎生,所有人都是人工生殖的产物,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从高到低划分出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艾普西龙五个大的“种姓”。所有人在未出生的的时候,便已经借由各种各样的技术而将自己的命运预定。高种姓拥有良好的基因,也有着完善的大脑,而低种姓却只能浑浑噩噩,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处理那些下贱的工作。但所有人都会觉得满足,因为在他们婴儿时期,便被用心理学的方法获得了“教育”,所有人都坚信自己所处的人种是最为完美而优越的。新世界坚信人是社会的,所有渴望的孤独的人会被视为“异端”。也正是因为人属于社会,所以没有家庭,没有爱恋。有的只是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而制作的游戏以及规则。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新世界同样也没有所谓的文明与科学,因为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样,每个人生活里的一切都由上面赐予,大家都满足现状,感谢福帝。新世界同样也没有痛苦,因为你的一切负面情绪都可以因为唆麻得以解脱。烦恼、伤心、不安等等情绪,都可以因为一个唆麻假而消失不见。这就是新世界,如果说《1984》是采取监视等方式杜绝“思想罪”的话,那么新世界采取的方式无疑要根本的多。你的所有思想都在你还没有长大甚至还没有获得意识之前就被灌输。新世界的居民根本意识不到这个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即便是聪慧如赫尔姆霍兹、叛逆如伯纳也无法对这个新世界做些什么。这个世界的人品质都各有差异,但他们的命运却一模一样。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人都不过是为了“社会、本分、稳定”这个口号而被禁锢的奴隶。这个新世界,传统文化没有了,书籍被限制了,科学被限制了,家庭没有了,父母兄弟姐妹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友情没有了,人情没有了,连花朵也没有了,大自然也没有了。有的不过是被瓶子束缚的自由,所有人都富裕、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快快活活,不知道激情和衰老,没有什么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添麻烦,也没有妻子儿女和情人叫他们产生激情,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实际上不能不按为他们设置的路子行动。是的,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人的命运在出生之前便早已被规划好。他们不会反抗不过是潜意识教育的成果,他们的幸福快乐也不过是药物给予的虚假。所有人的物质需要被不断的满足,精神却都匮乏的可怕——没有痛苦又怎么需要艺术与文化?在这个世界,所有有人都不过是傀儡,他们的荣华富贵、平安喜乐都不过是“灵与肉的革命”造成的假象。但因为这场革命,所有人都意识不到——意识到的人都被新世界抛弃。但也正是因为深处其中的人都意识不到这场悲剧,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本书远不如《1984》那么可怕,因为新世界居民不会有所谓的斗争。我是一个俗人,或许我穷尽一生都不过是为了寻找这样一场梦——这也许真的是个美妙的新世界。
  •     和很多人一样,我知道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这本书也是源自于阅读《娱乐致死》。《娱乐致死》作为传播学的经典读物,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专业必读书。书中对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给了很高的评价:“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记得原来有人在知乎提问过该如何选择书看,有一个回答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看你喜欢的作家在书中总提到的书。所以,看完《娱乐致死》后,我几乎是第一时间搜遍了学校的图书馆。有时候会感慨,医学和文学真是有趣的存在。似乎在我们所知范畴中,有好多本来会成为医生的人竟然变成了作家。想来虽然一个动刀一个动笔,也许冥冥之中就有相同之处吧。鲁迅先生是主动为了改变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可是赫胥黎先生大抵就没这么心甘情愿了。也许我们还要感谢赫胥黎的视力问题,不然文学史上定然少了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文艺复兴之后,莫尔在《乌托邦》中对当下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个虚构的美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人们渴求的不断增长,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也应运而生。自此,这三部作品奠定了乌托邦文学的基础。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只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和平民主的假象中掩藏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危机,战争,大屠杀……人们开始忧虑和警醒,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在20世纪中叶,三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我们称它们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因为这三本书都是在描述我们自以为是的美好乌托邦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三本书中,无疑是《美妙的新世界》更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也让我感触最深。坦白地说,我认为从故事构建角度来说,奥威尔更会讲故事一点。《1984》远比《美妙的新世界》可读性更强。但是,《美妙的新世界》重要就重要在于它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恐惧的未来世界。当然,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美妙的。没有硝烟,没有贫寒,没有恐惧,没有束缚。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是幸福的。社会通过五种方式进行革命:一,取消胎生,人工繁殖,划分种姓;二,进行潜意识教育;三,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四,与历史诀别;五,唆麻就是一切。社会,本分,稳定,这三个词就是人们追寻的信仰。当我们不再思考的时候,就不会再明白我们为何要思考。于是,社会安定了。阿尔法做阿尔法的工作,伊普西龙做伊普西龙的工作,人们忠诚并热爱自己的岗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现状。不再有父母伴侣的羁绊,不再有物质资源的不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物质上的自由,也是精神上的自由。啊,此时此刻,连我都禁不住想感叹一句:啊,美妙的新世界!但此时此刻,人还为人吗?在这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下,掩藏的无疑是人性的丧失。李普曼说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在赫胥黎构建的这个福特纪年的社会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谎言,因为一切的想法意念都是源自于人们自身的。诚如这本书的名字《美妙的新世界》,这个乌托邦世界,真的如想象中美妙吗?面对这样一个看似幸福快乐的世界,我们也会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公主米兰达一样兴奋大叫吗?每个人都渴望这样一个世界,但这样一个世界无疑让我们心生恐慌。同样是反乌托邦文学,《美妙的新世界》和《1984》无疑是两种不同的构建。奥威尔害怕那些禁书的人,赫胥黎害怕没有理由来禁书因为没有人读书;奥威尔害怕那些剥夺信息的人,赫胥黎害怕那些给予人们过多信息以至于人们变得被动以自我为中心;奥威尔憎恶统治者给人民施加痛苦,赫胥黎恐惧统治者给人民施加愉悦;奥威尔害怕人们被恐惧毁灭,赫胥黎害怕人们被喜欢的东西毁灭;奥威尔讽刺审查制度,赫胥黎惊恐连审查制度都不再被需要。与《1984》中的极权主义社会相比,《美妙的新世界》中看似自由的社会无疑是更具有毁灭性的。至少在集权主义社会中,男主角温斯顿还有思考的空间,还曾努力去寻找过爱情和自由。当人还存在着最后一丝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不惧怕外界的一切纷扰。但在这个美妙的新世界里,谎言不再是谎言,因为谎言就是真理。除了野蛮人沉溺于莎士比亚之外,所有人都自诩为清醒的。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清醒是建构在人工繁殖的种姓选择和潜意识教育培养下的。赫胥黎是睿智而清醒的,因此他大胆预测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却在今天一点一点渗透的社会。消费社会的爆炸,两性关系的解放,传统文化的没落,娱乐电影的放纵,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是的,这是个消费的时代,也是个娱乐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面对着刷手机的时候,我们已经沦为了娱乐的奴隶。碎片化的阅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以至于我们想象不到没有手机该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们被消费文化所左右,反过来又不断去创造消费文化。你看,这个美妙的新世界和书中难道不像吗?联想到英剧《黑镜》中的一幕幕,无法不感到脊背发凉。看完三本反乌托邦文学,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两个问题: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之后,人是否就幸福了?在娱乐化社会中,该如何从欲望中保持清醒?最深的恐惧不是满社会的谎言,而是我们已经将谎言视为真理。就如同《娱乐致死》中所说的那样: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没有花朵的社会。没有书籍的社会。你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故事架构并不是太好。不过对于新世界的描述还是非常震撼的。
  •     其实愿意到那美妙的新世界去。没有苦痛没有忧虑没有孤独没有自由,有何不可。
  •     赫胥黎用这本《美妙的新世界》给了全人类一个警告——一个只注重物质健全而拒绝精神健全的世界是何等地恐怖。但他不给我们一个药方,或许是因为当人类走到那一天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一种挽救人类灵魂和社会的可能性了。
  •     看完1984再看这个简直是人性又温情(自带双引号),也因此没有残酷和无限恐怖之后的震撼。第三章的交错闪回,批量瓶装生产,啊,好想看电影版。
  •     个别的人算得了什么?人只不过是社会运转的一个个工具,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     作为恐怖小说来说胜过《1984》一筹(笑
  •     对我个人而言,更让我觉得恐怖和窒息的反而是那个野蛮人的做法和思想;如果说新世界里的人都是被洗脑了,那个野蛮人其实同样也是被他从小长大的环境、文化、价值观给洗了脑,两者之间并无区别,一样可悲。相比之下,新世界人的幸福感更高,无论从外界看来他们多么的可怜,但是在他们心里,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幸福与否,本来就取决于心态啊,外界又有什么资格可以评价呢?
  •     没有办法反驳总统说的话,幸福确实不伟大,和谐社会确实稳定。如果真按序言里说的给出“清醒”的第三条路,乌托邦就不是乌托邦了。突然觉得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     确实,“为什么一定要消除痛苦~”呢?
  •     了不起的作品,《1984》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这部水平不相上下。我个人当然欣赏书中文明人的社会,也许没什么所谓的自由,但只要人们幸福感足够高,又有什么不可以?自由和民主一样,是手段,不是目的。而野蛮人约翰则代表了一种落后愚昧甚至残忍的蛮荒文化,那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所用的绥靖之计,抱着某种高尚的信念去接受(或制造)苦难,只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受虐癖的可怜虫。相比1984中塑造出的冰冷、极端压迫的集权政权,赫胥黎所设想的社会显然温和人性多了。
  •     一切是多么“完美”
  •     很好读
  •     这个故事讲的很好。这三个故事都是屏蔽了科技发展而只谈人性,当然谈科技就成科幻小说了。有点沉重,约翰最终自杀了,没有经得住考验。翻译也是棒。不希望未来变成这样。
  •     比起1984表现出来的铁腕政治,这次的更能令人接受,甚至向往,但可以预见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人们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因为他们失去了痛苦、独处,甚至衰老的能力,不得不说无论灭掉为人的哪种属性都是可怕的,要消灭这种美好的可怕,需要的是孤独和莎士比亚。现实也许并不完美,却更自由。本来很简单的故事,看得头大,尤其第三章整个混乱的读不下去,翻译也不是很舒服,好在约翰和总统的对话很经典。
  •     1984发展到后期就是如此“完美”吧~翻译扣一星。
  •     小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哲学命题:能否通过单纯的物质满足达到幸福?文中的乌托邦世界乍看之下十分理想完美,但是表面的完美下是空虚的灵魂以及残酷的条件设置与现有价值体系追求的自由格格不入,当然在混乱和疯狂之外是否存在着第三个选择呢?黑和白之外,应该还有灰
  •     唆麻―娱乐至死。个体的孤独与痛苦被当做消费品,所有深刻与严肃的体验都不再存在。只剩下嗡嗡嗡的集体,似乎是快乐的感官的满足。人未出生即被设置好了命运,但他自己却没有这种自觉,他的条件设置让他安于自己的命运。唆麻是统治者维持稳定的工具,被统治者沉溺其中以此为乐而不自知。社会只剩下集体集体集体,个体的尊严无从寻觅。初读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荒谬,难道就没有人认为这种社会不正常?难道就没有人觉得现存的这一切是多么荒谬?是谁第一个起了这样的念头并建立起这样一个社会?野蛮人严肃的自我救赎被当做表演,个体生命真实的痛苦被娱乐消费。我想起鲁迅笔下,那起来想要唤醒沉睡在铁皮屋子里的人的英雄,那些人却拿他的血蘸馒头吃。
  •     看完了《美妙的新世界》,很受震撼。无脑的满足与觉醒的痛苦,个体的自主与社会的绝对稳定,非此即破的选择。现实中,每个人做着、追求着与各自能力相匹配的事,发挥自己的长处,确实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从瓶子里出来的,我们怎么知道能力的上限在哪呢?那些为获得更大的突破所做的努力,不应该被鼓励吗?但最让人痛苦的正在于此。现实就是,人们在看清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沉浮,在挣扎与接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大概这就是最好的归宿。现实世界最可贵的,是我们还具有怀疑、思考、选择和觉知的能力。
  •     我门该庆幸还是悲哀?认为未来会更好是憧憬还是撒手人寰?
  •     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不如《1984》,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体验过美丽新世界吧。我始终觉得人非常精密,无法实现精准的控制。
  •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任何一部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当科技的发展可以轻而易举的抹杀人类时,思想限制就跟着来了,自由被视为打破平衡的东西,人性随之被抹杀。
  •     当人人等级分明,幸福安分,当个体天性被泯灭,所有的欲望都能被满足,没有贫穷、衰老、血缘、家庭的束缚,是不是真的美妙绝伦。与此相比,我宁愿选择这个充满了爱与恨,渴望与回忆,和平与战争,疾病与逝去的世界。
  •     这次的反叛不但被消灭了,连其来源也是外部世界。可见作者对自己构想的世界束手无策。
  •     被计划好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声色犬马,但还是不好吧
  •     和1984完全不一样的反乌托邦,但却是一样的压抑无望,过分的科技带来的却是对科技的压制,自身创造了自身的毁灭或者说被抑制,人类不也是这样,在这部小说里……它其实和电影《撕裂的末日》有些相同,对情感的摒弃,另立新宗教和信仰。情感的确是危险的,但这却是人类最伟大、最有力的武器和力量,是否一切反乌托邦的设想,无论是对美好的憧憬还是对压制的设计,最后都会走向对自由的绝对限制而使民众不自知,对情感的苛刻束缚、剥夺其自由真感情的权利而代之以默默渗入的情感强制和呆滞?而《美丽新世界》与《1984》最终都是以反抗的失败而告终,死亡或是与死亡无异的顺从,一个小小的浪花毕竟翻不起大浪,现在已经感到情感的淡漠,人类是否真的有一天会走向这样的社会?一定要找时间再看一次英文原版。
  •     16.7.12完。情节没有《1984》波折,蛮平淡的,但是这完全可以抛却不用细究,重点是其对如今社会的预测,当今社会形式上远没有书中那么严重,但是实质上跟书中所描写的新世界差不多了。
  •     本来不记得他们和美妙新世界读过哪本,看到第一章知道是这个没读过,虽然他们也不记得了,和1984是不同的设定这个是偏向未来的,和1984相比这个勉强可以算是有一点点希望吧
  •     这个美妙的新世界里有一个被蒙蔽的不美妙——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着的。
  •     很朴素的制作,蛮喜欢的,至于书的内容,马马虎虎看下来,了解个大概,许多处细节都是迷迷糊糊过去的,希望有机会再细细看看。书的思维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
  •     新型种姓制度的创意很有意思,“野蛮人”约翰就像一块用来打水漂的石子,激起过一阵涟漪,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     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之后,人是否就变得幸福了?
  •     我不喜欢,远没有1984的深度,虽然方向不同
  •     神级!反乌托邦三部曲打卡(2/3)
  •     实在无法坚持看这大量参杂着专业科学知识的小说,对此有所诟病。但有一点是一开始所能明显感知的是,美妙的新世界,并不完全是人们所想象的美妙,背后还隐藏深不可测的黑暗无底洞。也许现在的我们的世界,正无知无觉经历着,而浑然不知。
  •     返回非乌托邦的世界吧,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     我要稳稳的幸福……另外我真是脑子抽了挑几个月买了个译林的口袋本…
  •     到底谁是野蛮人?
  •     第八章读得稀里糊涂的,第十七章矛盾冲击爆发的那一刻,总统的说辞却句句在理,究竟是“野蛮人”社会好呢,还是乌托邦好
  •     站在作者的时代,视野非常广。
  •     大二期间看完。压抑的欲望是极致的欲望
  •     令人震撼的想象。终于明白尼尔波兹曼为何对此书推崇备至。也能更理解传媒和互联网的变革为什么是人类的变革。至于此书描述的,很多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很多还在来临,想想就不寒而栗。
  •     文明还是野蛮?这是一个问题。赫胥黎引用莎士比亚的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可能是回头看这些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变得比较没有感觉了……不管是种姓制度还是唆麻,都没有在想象力上给人非常惊艳的感觉。相比《1984》,这本书关注的是人类追求精神真理和身体的幸福沉醉之间的斗争。这个立意是好的,但是从小说的层面上来讲,《美妙的新世界》没有在情节上给人非常大的震撼,甚至也没有充分利用自己设定的世界观让小说的情节再丰富一点,前文的三条线索平行叙述居然没有分段,后面和总统的谈话貌似只是为了谈话而谈话,即为了引出这篇小说的主题而谈话。人物塑造上也没有那么鲜明,只能让人记住是非模糊的伯纳、倔强的野蛮人这两个相对出彩的角色,但是最后野蛮人自杀的悲剧性明显没有《1984》子弹穿过“我”的后脑勺时的那一下来得悲壮和令人唏嘘。
  •     没有社会动荡造出的悲剧,没有奥赛罗的世界,稳定是最高目标。幸福从来就不是伟大的,“人们因为享乐失去自由”。
  •     不断的重复造就真理。感觉两个极端吧,但感觉作者把握不住,上帝和福帝有啥区别?野蛮人明明对总统说七情六欲都要,却表现苦行主义的杀死肉欲,彼此矛盾;文明人为稳定杀死七情六欲但性自由。全由聪明人组成的社会这设想结局挺让人震惊的,说明社会的存在,阶层必将存在,不然就会瓦解。
  •     遗憾的是,这个社会真的很稳定。若不以既有的价值体系去评判,很难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我以为会看到约翰屈从于这个社会被“文明化”的。事实上他也有了软化的迹象。自我惩罚的赎罪毫无意义,而诱惑却真实存在,意志又能挺立多久呢。说到底,幸福和自由究竟是什么。他们又如何不是自由和幸福的?和总统的对话很高能。另外,意外被安利了莎士比亚
  •     说实话,这个世界,挺适合我的。我果然应该被毁灭。
  •     从生命与科学发展的趋势来说,作者的确是有前瞻性的。但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信息的问题,由于信息发展的速度符合摩尔定律,也注定了一些幻想终究是幻想。排除幻想以外,都是精品精粹。
  •     看看
  •     /20160509 于水院/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二 野蛮人终究是在文明人的围观中自杀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