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书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3313087
作者:[英]尼尔•麦格雷戈
页数:736页

我最喜欢的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

我最喜欢的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 一看到介绍,就有种感觉,这套书我肯定会喜欢,这是大英博物馆出版选择大英博物馆中一百件文物,来讲述世界历史。正好过年京东买100返20,下单第二天就送来了,真快。拿在手里,打开,爱不释手,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两天就读完了上册。感觉喜欢,可是没想到会这么喜欢。世界史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算起来大大小小的,也买过了快史套,这还是通史,没算国别史,没算专题史。可是要说认真地看完的,一套都没有,唯一认认真真看完一半的是《全球通史》的上卷,下卷就没看进去。其他基本上都是速读,速读其实就意味着不是很喜欢看,却在强迫自己看,我们读名著一般都是这种心态,你看看,这么好的书,这么权威的作品,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你不认真看对得起谁啊?你对得起你花的钱吗?最后这一句最能打动我的心,世界史一般是成套的,价格都挺贵的,买之前都是做过很多思想斗争的,所以看在钱的面子上,怎么也得硬着头皮读完啊!可是真的读不下去,怎么办啊?感谢老天,幸好读书方法中有一条,叫做速读,这一条就是为了世界史准备的吧!真是及时雨,救命草啊,呵呵,这回可算是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不再被看不下去而折磨,不再为纠结很久下决心买下来的书而自责了。可是当我拿着这套书的时候,我知道这书不需要速读了,要慢慢的品,慢慢的看,越是有意思,越是喜欢看的书,你肯定会慢慢地看,细细地看,让速读见鬼去吧。才选一百件,大英几百万件藏品,这可真是万里挑一,有点不过瘾啊,这么一套书,怎么也得介绍个几百件吧。不过每件藏品都有故事,都不一般,都要讲很多很多,所以要是几百件,那就不能叫简史了。看这套书就好像跟着一位志愿者在畅游大英博物馆,为你一件一件的讲,讲这些藏品的故事,对是故事,并不是历史,我们听历史,其实记住的也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而这些藏品不仅仅告诉我们历史的故事,它们本身就是故事,不但包含了历史,还通过它们我们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故事来。一块史前的玉斧,发现在英国,光滑如新没有使用过,可是欧洲不产玉石啊?不过就有人不信邪,真的在阿尔卑斯山上找到了古代的玉石矿,而且,而且竟然找到了开采出这块玉石的那快石头,并且因此确认,比这块石斧晚了几百年的一个石斧也是在此开采下来的,可惜那件晚辈的亲戚不在大英博物馆里。博物馆里面的木乃伊没有揭开亚麻裹尸布,不过现在有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送到伦敦医院里去,看看这里面的人怎么样了,不知道用不用挂号啊。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给学生们讲历史,我喜欢把我的课程视觉化,所以讲的内容都是和地理有关系,这回明白了,历史都在博物馆里面,只要把这些收藏品拿出来,做成幻灯片,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世界历史了。肯定比时间战役政治经济,更吸引人。本来以为大英出了这么好的书,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也肯定不甘其后,可是查了半天才发现,很多很多关于文物和藏品的故事都出自大英博物馆,看来卢浮宫和大都会要好好学习学习,这个事业可是功德无量啊!

有陈述有插画有评论

目前探知的人类起点约200万年前,最早的石制砍砸器发现于非洲东部的奥杜威峡谷,距今120万年前,石斧也在同一地区被广泛使用,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使用它们的人。大约4万年前,非洲人类开始往亚欧进行迁徙,但直到约2万年前的冰河期,北亚人类才有机会通过陆桥抵达美洲。在1万年前,由于气候已经发生了缓慢但影响重大的变化,人类开始从狩猎转向农业生产,从出土的烹饪用具和代表农耕文明的艺术品,可以看出当时的文明程度。距今5000-6000年,世界各地都陆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国家,武力成为管理大型社群的工具。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印度地区都出土了很多极具时代特征的文物——大洪水记录板、古埃及数学等。

带你去看实实在在的历史《大英博物馆简明世界史》中

带你去看实实在在的历史《大英博物馆简明世界史》中总觉得历史不如地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了解的历史其实都曾经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我们所研究的历史,更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物体来展开的。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历史的呢?是通过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来的具体的文物,是通过文献学家查找的古代文献,是通过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甚至具体的人来讲述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大英博物馆的这一百件文物,讲述了两百万年跨度的人类历史,好像是一位精彩的导游带你畅游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开馆二百多年了,开馆不久就一直是免费的。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也是一个研究机构,在书里面经常提到,采用各种最新的科技手段来研究这些文物,有医学,有物理学,有化学,有刑侦学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关于文物的信息,让我们对文物的了解增加了很多。进入第二本,重要的文物开始多了起来,首先出现的就是罗塞塔石碑,这是大英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几件文物之一,大英博物馆虽然是世界上开放最早的博物馆,可是却没有卢浮宫那么有名气,卢浮宫里面有蒙娜丽莎,有胜利女神,有维纳斯,这三件珍宝世人皆知,而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就找不到可以和这三件抗衡的珍贵藏品了,不过幸好还有罗塞塔石碑,这也是从法国人手里抢来的,要不然卢浮宫就又多了一件珍宝。罗塞塔石碑是什么可能有人还不知道,这是一块不大的残缺了的黑色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三种文字是同一个内容,文字学家商博良根据这里面的文字,破译了埃及的象形文字,使得我们能够得知埃及的历史。所以罗塞塔成为了翻译的代名词,重要价值可想而知。还有一件珍宝,那就是中国的《女史箴图》,原作是东晋顾恺之,大英博物馆的应该是唐代的摹本,这是中国传世绘画的精品中的精品,本来存放在圆明园,可惜被八国联军带到了英国。据说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救助英军,为感谢中国政府,英国曾经想要归还《女史箴图》,让中国在《女史箴图》和一艘潜水艇之间做出选择,当时中国正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当然选择潜水艇,从此与《女史箴图》失之交臂,以后估计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后面还介绍了一对中国的青花瓷瓶,叫大卫对瓶,其实英国国土面积不大,所以大英博物馆里面多数都是得自外国的藏品,不过为什么能够流落到这里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自己不重视,不觉得这是宝贝,还有就是你没有能力保护这些东西。没有想到最后一个竟然是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这个肯定会受人喜欢。憨憨的样子,身上不知道藏着什么秘密。大英博物馆里面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还有下册等着我们呢。

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博物馆历史

一个收藏家的死,成全了英国首家国立博物馆的诞生,那是1753年的事了。汉斯·斯隆爵士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私人医生,不仅精于医术,而且酷爱古玩。钱挣了很多,基本上都变成了孤芳自赏的古董,临终才发现除了7万多件藏品,没有现金或存款可以给两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文物贱卖了,换成孩子可以用来贴补家用的英镑。谁愿意出2万英镑买一堆"破烂货"呢?他想到了毕生为之服务的英国王室,最好的买主就在眼前啊!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可以改变的自己

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始终复杂难解,真实的记载、时间的湮灭与人为的掩饰相伴随行。历史一直都是并将继续被误读、篡改和修正,在这些篡改和修正中,一定程度的真实艰难地维持着。其中,由于改动起来简单可操作、成本低,文字记载的所谓“信史”往往会成为谎言的重灾区、真理部治下的报纸文献和文部科学省的历史教科书。因此,难得保存下来的文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文物与记载的两相对照也为后人的甄别鉴识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正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最大价值或许正在于此。从馆藏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越从200万年前到公元前2010年的800万件藏品中选出100件,以今人的理解,试图最大限度地接近物品真实的“出身”及其代表的那个时代。而且这种接近是大纵深、全视野的,在某一主题之下、某一年代区间之内,选取全球范围内山高水长的5件物品,对人类历史提供备忘、给出注解。比如“冰河时代后的食与性”一节,选取了制造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的鸟形杵、安萨哈利情侣雕像、埃及牛的黏土模型、玛雅玉米神像和绳纹陶罐。它们分别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勒斯坦、埃及、洪都拉斯和日本。在这一区间内,地球上多个地区独立发展起了农业或改进了渔业与猎捕。作为生存之本的食物的进一步充足稳定,使得人们开始有余力追求品种改良、口味改善甚至烹饪用品的工艺水平,以及由生命的自然延续发展而来的生殖象征与神灵的出现。这种共同的需求刺激与时空水土导致的差异选择,使得人们既呈现出相近的发展方向,又促成了千差万别的发展成果绵延至今,比如日本分类细腻的海鲜与餐具、墨西哥玉米饼、尼罗河文明、对家庭关系的普遍理解。而这一切,都是根据5件留存至今、可见可触的物品生发而来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那种我从未看到过的历史书。它没有不容置疑的说教,不去归纳历史意义、中心思想,不标榜“人民万岁”,不是帝王家史,不强调高端的“奴隶-封建-资本”的历史发展绝对论。它特意略去了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重大事件”,而更倾向于人本身:进食与繁衍、享乐与掠夺、控制与争斗、力量与信仰、生存与欣赏、好奇与惩罚、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它记录那些被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事件、遗忘的人们,为其发声。它能让所有人强烈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切生活的自豪。一部世界简史,归根结底是人的简史,是人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从200万年前至今,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断活动、探索,成功失败悲欢离合始终相随周而复始,抛开技术上的进化,或许主线轨迹从未改变。曾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其导言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博物馆都希望——或相信——对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而对于看到这本书的人们,不仅希望或相信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更希望或相信我们对自身、对人之所以为人,能有比昨天更清晰的体会。

一部有趣的世界史

花了数个夜晚在馆长尼尔的引导陪伴下欣赏完大英博物馆这精心挑选的100件馆藏珍品。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但尼尔每每总能将它叙述的那么生动、简洁。印刷精美的图片佐上或悲伤或神奇的故事,是梦里无数精灵欢唱跳跃着享受的盛宴。这是一本惊艳的世界简史。首先,它展现了一部丰富、残酷却不失美感的世界史。不记得在哪个年级学过世界史,还是压根没学过呢?反正尼尔填补我关于世界史的诸多空白,所以拍案称奇是时有的。美洲神话里创造人类的是玉米神,“玉米在墨西哥有着强大的宗教和隐喻力量”;古埃及人的莱因德纸草书里记载了包括饲养不同种类家禽分别需要多少粮食这类的84道数学题等等高品质的图片印刷效果让我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这些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优秀艺术品。苏美尔人的乌尔旗、罗马人的沃伦杯、德国的机械帆船,每一件都美轮美奂到令人窒息,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这些展品真实的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一件石器时代的奥杜威手斧,乍看起来,毫不起眼,或许在逛博物馆时都不会在它面前停留,但尼尔却拉住你,告诉你在120万年前它可是高科技产品,是帮助人类先祖们改善生活品质的利器。原始的展品对人类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尼尔通过叙述为我提供了一种宽容地欣赏博物馆展品的态度。在全书的末了,第一百件展品的选取上,尼尔花了好长篇幅解释着他的纠结和选择的标准,最终用一套代表科技创新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来结束这部世界简史,想不到,大英博物馆里还有这么现代化的藏品。摘录最后一段来结束此文:“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了解,‘人类一家’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比喻。不管这个家庭通常表现得多么功能不良,整个人类总是拥有共同的需求与关注,恐惧与希望。这些文物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先祖走出非洲,去往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以来,一代有一代的人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不管是石头、纸、黄金、羽毛还是硅,人类必定还会不断创造出各种塑造或反映自身世界的物品,它们将帮助后人定义今日的我们。”

静静地躺在万物的阴影里

这是一本很罕见的书,从一个角度给了偶全新的视觉。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过程,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有如一件一件物件背后阴影里的一只眼睛,静静地盯着地面阳光的流逝。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那个时代是高尚还是堕落,它就在那里,不声不语。因为如今所见的历史,都是关乎政治,关乎经济,关乎家国天下,或者就是酒的历史,茶的历史,笔的历史。没有一本相对全貌一些的物的历史。不要信关于人的历史,人的历史都是假象,没有一本多为真言的历史。P3:1954年,8岁的我第一迈进大英博物馆的大门,首先参观的就是木乃伊。我想,这至今仍是多数人初次参观时的首选。为什么木乃伊为成为首选?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要用一生去追寻“我是谁”。我也一样,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第一篇应该从哪里写起?是类人猿?是肯尼亚?是猩猩?都不是,是木乃伊,是国王,是法老,是一个死去多少个世纪的木乃伊。“历史”一直暗藏在物件的阴影里,不言不语,一直在那里。就像安静的大英博物馆。说到大英博物馆,一定有许多愤青对起口诛笔伐,因为它的掠夺。偶也一样,也一直对其愤怒不已。直到1994年第一次到敦煌,了解到敦煌众多物件如今的大致方位。才明白一点:如果没有这些掠夺,物件们早已消失在黄沙尽头。我心中很复杂,不知怎么来想这些。大英博物馆不知掠夺了多少物件,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躺就是三百年,两百年,一百年。无声无息。就像我们目前的这一段历史。前年去大英博物馆,在门口逡巡多时,忽然想起故宫,想起台北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竟然还想起了票价这个实在无聊的问题,心中顿时惶恐而凄然。第46则,写了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两玫残缺的金币背后,是一段世界史上最重点的政治与宗教巨变的阴影,阴影的起点就是632年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但伊斯兰的广大,却是发生在迁移之后,甚至之后很多年。一个核心的核,就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在迁移发生六十多年后的世纪末,阿卜杜勒·马利克成为新的哈里发,他将他的头像铸在原来流行甚广的拜占庭金币金币之上。这只是一次无意的铸币,但阿卜杜勒·马利克却没有想到,这两种金币却安静地纪录了此前一个世纪、此后数个世纪的历史。无声无息的历史。第65则写了一把躺椅,多米尼加的躺椅,那种有如一张曲板做就的躺椅。我们如今都知,所谓价值(钱),对老物件来说,常常从起出身算起,那些被君王把握过的,及时是一把尿壶,也远远贵过一介普通百姓家中所供的神龛,甚至及时前者是百十年的光绪,后着是一千年的宋朝遗民。这是世俗的可耻之处,但不是历史的魅力之处。历史没有魅力,就像一把勺,无论用于谁手,它永远是一把勺,可能盛饭,也可能舀屎,永远都只是一把勺。这把椅子,这把叫“都何”的椅子,无名无姓,但却映照着那个时代的阳光与暴雨。这是西班牙人登上岛屿后现在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物件,因为那些岁月里使用这些物件的人,在此后几百年的沧桑变幻中,都灭绝了。这是一把坐着会令人舒服的椅子,但椅子上的人(种)永远成了不冷不热的“历史”深处的他乡之人。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件都并不尊贵,但价值连城。特别值得推荐,尤其是天朝这些整政治历史、经济历史的大学教授!

一部以物品为线索的世界历史

今天上午闲来无事,拿出这一套书的第一本来进行阅读。到目前为止,第一本已经大体浏览了一大部分。总体上来说,作者把世界史大体分成了几个大部分。然后通过这一段时间里面比较著名的文物进行了这段历史的简介。这本书不但带领读者领略了世界各大文物的美丽,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环境。讲述历史的方式比较新颖。

穿越时空遇见你

也许是我的浅陋,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部以器物为主角的世界史。说句暴露我水平低下的话,此前我一直以为世界史最好的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那一套书视野宏大,角度客观,我看了很多遍。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无数,若从中选多当然易如反掌,然而从中只选取一百件来讲述它们背后所贯穿的世界历史,可绝非易事了。正如书的序言中所写一样,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居然完成了!在这668页的文字与100幅图片中浓缩了人对人类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认识。很喜欢也很受启发。这也是喜欢读西方人写的世界史的原因,没有说教,没有定性判断,有的是娓娓道来和探索未知。写了这么长好像都跟我的题目无关。不,是有关的,因为这本书带我越过蒙古高原,越过乌拉尔山,渡过莱茵河,渡过英吉利海峡,横跨欧亚大陆来到了大英博物馆的展馆,让我关注到了也许徜徉其中也会擦肩而过的很多展品。并且让我穿越千年甚至千万年看到了每件展品后边或波澜壮阔或润物无声的历史。 说个印象深刻的,大家也都感兴趣的,呵呵,那就是钱。第十五部分《现代世界的入口》的第二节展示了一张明代纸币。看到这张纸币也就是钱的时候,我心中狂喜无法自抑,拜金女的本质不过如此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早起晚归,为的不就是钱嘛。无可否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即使想要过上不需要钱的理想生活,也必须以钱作为基础。 这是一张用桑穣制作的面值一贯,就是一千文铜钱的纸币。”桑穣纤维长而柔软,在六百年后的今天,这张纸币仍然保持着柔韧度,可以折叠。“四边刻着繁复的防伪龙纹(可惜工艺并不复杂),顶端像对联的横批一样印着“大明通行宝钞”,右边像上联一样印着篆文“大明宝钞”,左边则像下联一样印着篆文“天下通行”,中间标着面值“一贯”,下边画着十串铜钱,每串百文。同时为了表明钞票的合法性也是对伪造者的警告,下边印着: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这张纸币从生产、制造到流通、交换到最后废止,到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甚至到以后,曾有多少只手曾经以多少种表情和心情触摸过它?它的背后又有着多少抽象与具象的规律与理论?这张纸币与同面值的铜钱相比携带起来肯定是更便捷也更安全,再加上有明政府强大的统治做后盾,应该大受欢迎。可是这种纸币后来发行失败。原因与现代相同,因为通货膨胀——“明代没有中央银行,且发行了过量纸币。”可是纵使纸币有这样的缺点,千百年来,它”所拥有的无数优势仍然驱使世界各地的人去重新使用它“,并探索改进使用它的方法。最后,这一篇的结尾我看到了这样两句话:“有关印在中国桑皮纸上的早期纸币的记忆,依然活在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小花园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了向这些纸币先驱致敬,英格兰银行种下了一小片桑树。“我突然很想流泪,一下子特别想去英格兰银行看看那一小片桑树,还有那些桑树上面承载的历史与记忆。这样的历史书难道不让我们感动吗?”中国是最早发明并使用纸币的国家。”——这种教科书术语,我们从小学学到大学。当听得耳朵生趼的时候,看到那片桑树和那一张千年前的纸币,难道你不感动吗? 平安夜的早上,天还灰蒙蒙的,我在地铁口一边把三张一元纸币递给小摊主,一边从她手中接过了热乎乎的灌饼。这时,我突然想告诉她:你知道吗?这一接一送中,我们创造了历史!

博物馆里的世界史

如果是要写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书,总免不了某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譬如人类的起源、人口的迁徙、国族的争斗等等,一切都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淘洗出来的结果就是所有政治正确的论述:阶级流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另一种可能就是或八卦或戏谑或悲壮地臧否人物,最后得出似是似非的结论。还有别的可能吗?至少,这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给予了我们一个稍显特别的回答:以藏品之珍贵和全面著称的大英博物馆与BBC-4合作的“通过文物看历史”广播项目从策划到准备到固定播出历经两年,从博物馆中选择了100件藏品,以文物为切入点讲述相关的历史,受到了很高赞誉,最终这套节目变成了经由馆长执笔、我们手中的这本“世界简史”。正如在导言中所说,“文物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群体及其复杂的演变过程,而非一些独立事件,她们所讲述的是制造它们的时代的故事,也是她们经历重塑与迁徙的时代的故事,有时,她们还能获得超越制造者原本意图的含义。”从物品的设计制造、使用,遭遇各种或必然或偶然的经历,最后悄然出现在博物馆的钢化玻璃之内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注视,文物藏品给予了我们解读历史的材料和程式。但这必将是“知易行难”的行动,尤其是大英博物馆为自己设置的难题:在展示200万年人类史的浩瀚藏品中,仅仅选择其中的100件文物讲述一部世界历史。最终,这100件物品被分为二十个主题,从第一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到最后一部分“我们制造的世界”,从第一件古埃及大祭司的木乃伊,到第一百件生产于中国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物品不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也避免了仅仅向享有盛誉的艺术品或者权贵阶层的偏斜,让这部书在远古与现代之间、关键的历史政治事件与虽然平凡背后却颇有历史意味的日常生活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枯燥无趣的物质史。物品跨越时空进入我们的讨论语境,历史与当下产生的奇妙火花让更大的主题和更广泛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这同样也是本书的新意所在:木乃伊棺木(第1节)不仅有它的历史传统与重见天日的际遇,还有现代的CT扫描技术让我们在不解开裹布的情况下还原其中的躯体;来自威尔士的黄金披肩(第19节)不但用其精湛的工艺和流线型的美感震撼了我们,更有一段令人扼腕的墓葬被贪心的采石工们私下瓜分而导致关键证据丢失、通过碎片还原的披肩来历成谜的令人遗憾的故事;中国元朝的大卫对瓶(第64节),在几百年间享誉世界、象征着中国特色的青花瓷,既反映了生产它的中国盛极一时的疆土,更讲述了它的游历——起源于伊朗的蓝白配色、少数民族治下的中国制造、最终成为在欧洲备受追捧的奢侈品;而对第100件物品选择的讨论,从人类为征服南极洲而设计的服装,到足球,到智能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到最终确定为一台来自深圳的小小的太阳能充电和照明设备,其理由尤为凸显了本书讲述历史的方式与角度,电力与电灯改变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太阳能则代表了我们未来生活的理念,它象征着健康、安全、平等,更包含着未来无限的可能。而在专业的考古学知识与人类学知识架构等之外,我们阅读历史和理解物品背后的丰富内涵的尝试,还离不开作者所强调的“诗意的想象”,丢勒通过他人的文字描述画出了他从未见过的异域生物《犀牛》(第75节),庞大的似乎身披盔甲的身躯、布满鳞片的皮肤、头上的尖角,每一个栩栩如生的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震慑,不但以插图的形式进入了各种自然史作品,其后最终以各种形式出版的销量可以百万计。然而我们知道,这幅出自想象的版画没能真实地反应犀牛的形象,但这种错误又何尝不是我们试图认识历史的绝妙譬喻?我们同样在“想象并理解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只能通过他人的描述和经历来了解的世界”。因此,这本雄心壮志的世界历史书,在标题里写的是“a history”而非“the history”。在历史面前,谦卑是必要的,但这无损200万年人类史的创造和伟大。

读世界简史

人类二百万年,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这里,从第一块砍砸器,到太阳能电池,从中有进步,有战争,有文明的发展,有有历史的倒退。。。宗教改革后二百年,启蒙运动开展;中国大卫对瓶运到欧洲,明政府发行了大明通宝。。。血腥的奴隶贸易,伴随非洲鼓声从船上开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世界从隔离到全球化的进行。。。有起有浮……无论怎样,我们在进步,若干年后,前人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又会作何感想?尼尔呈现给我们的,通过文物看历史,我们的后人,也会通过我们的残片,飞机,汽车,还是硬币什么,看到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车轮滚滚而来,带走了过去,也会带走我们。。。无需多说,也不必多说,只消翻开,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创造的世界。

悠闲的博物馆之旅

在开篇之初,作者便提到:“重访一个儿时参观过的博物馆,许多人会感慨我们自身变化之大,而物品却一如既往。”作为中国读者,恐怕很难有机会二次游览大英博物馆,唯一能够体会作者心境的途径,大概就是先读读这本《大英博物馆》,然后当有机会去实地游览的时候体会一下重访之趣。而对于那些已然有幸到访过大英博物馆的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不出家门的重访机会。时间和体力往往是制约我们尽兴的畅游博物馆的两个致命枷锁,为了闭馆时间的来临走马观花的在每一件展品前匆匆略过,或者是因为同伴的催促不得不离开才欣赏了一半的心头好?拜托,这根本就不是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而现在,这些烦恼被完全放在了一边,打开书,翻到你最喜欢的那件文物。然后呢?然后尽可以盯着它看到天荒地老,不会有管理员嚷嚷着“还有半小时就闭馆”,更不会有人说“哦,抱歉,我们今天闭馆不对外开放”。这本《大英博物馆》简直可以称之为你的私人博物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更妙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舒舒服服看文物的好途径(我绝不会告诉你们我现在正窝在床上,手边还放了半瓶梅子酒……)。板板正正的坐在桌子前,手边摊着笔记本做笔记;懒在床上享受着被窝余温和早上晒进屋里的太阳;在地铁上一边晃悠着一边听身边老大爷打瞌睡。只要开心,怎么看都可以。不会有成群结队到此一游的游客,聚集在某件展品前,让你像个猴子一样在后面蹦来跳去,就为了在闭馆前看一眼自己的心头好;或者有个看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同伴不停的催促你“嘿!那边那个看上去很好玩儿,我们过去看看。”唯一的打搅大概来自你家的猫咪,它充满好奇之心的凑过来,然后趴在你的腿上打呼噜。也不必担心为了一件展品而将身体弯成一个完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以至于十几分钟后要像老人家一样扭腰捶腿;也不必担心为了清楚的观察细节,而将脸凑的过近,以至于管理员大声的嚷嚷“嘿!离玻璃远点儿!”尤其是那些体积小的让人头疼的展品,如此高像素的照片足以让你对着每一个细节研究上一整个下午。例如那枚美妙的带有亚历山大头像的硬币,发丝,头带,甚至眼球上的虹膜都清晰可见。仔细想想,就算是将这枚银币捧在手里,恐怕也要借助放大镜之类的工具,才能看清这一切细节之处。或者是那枚刻着“VOTES FOR WOMEN”字样的硬币,刀凿斧刻的痕迹连带着她背后所蕴含和爆发出的力量透过一张薄薄的纸,呼之欲出。若《大英博物馆》仅仅是一本精美的图册,那也不值得如此大书特书。与图片相得益彰的是书中精彩的文字,套用RAJ对格里森姆的一句评价,这本书同时兼备了准确性和趣味性。详实而丰富的史料,配以风趣幽默的文字,若是有幸听过BBC的广播,看书的时候还可以自己脑补一下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这简直是任何导游都无法提供的奢华享受。恐怕极少有书在写到鸟形杵的时候,会以餐馆的自助沙拉吧台开篇;或者在讲述沙普尔二世的银盘时,先将《太空漫游2001》搬上台面。麦克雷戈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阅历,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信手拈来,拼接在一起,带领着读者们进入这妙趣横生的文物国度。你尽可以依托书中为每一件文物铺陈的细致而宏达的背景展开无限的脑洞,这本书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可远比在博物馆中听讲解员讲解有趣的多。毕竟,没有多少讲解员会告诉你,打造石斧水平,与我们的语言能力息息相关;更不会在你看着石斧,幻想古代人在打造石斧时是唱着小曲儿还是大呼坑爹的时候,打断你的思路,催促着你往前走。你尽可以坐在那里,任由自己的脑洞开到和黑洞一样,吞噬所有的信息和思想。事实上,《大英博物馆》为脑洞爱好者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比如讲到夏威夷羽毛头盔的那一章,作者叙述之精彩,简直可以在脑海中播放出一部3D电影。开场,必然有欢呼的人群和鸣响的礼炮,或许在人群之中,还有某位带着洋气礼帽的贵妇,她微微仰头,与库克船长目光交叠,暗送秋波。中间必然会夹杂着即将掀翻船只的狂风暴雨、和风雨之后犹如天堂的陆地。当地土著将羽毛头盔献给库克的时候,必然是全片最为色彩绚烂的一段镜头,图片上的那顶艳丽而风格独特的羽毛头盔,会被导演给予一个长时间的大特写。至于这个悲剧式的结尾如何展现,就要看你脑洞的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还是卡梅伦了。而这些仅仅是其中一件展品,一篇文章所带来的享受,想象一下《大英博物馆》里面涵盖了一百件这样的物品,一百个这样的故事。它所能带给你的,是一百次奇妙的旅程和无数个可以沉浸在这个属于你的私人博物馆中的美好下午。

图书内容不错,翻译质量和印刷质量还需要大大提高

图书内容不错,翻译质量和印刷质量还需要大大提高儿子也很喜欢。图很丰富,翻译的一般,但是可以看明白。照片还应该印的更精美一些。还有什么类似的以图为主的,成人阅读的图书么。这样小孩也可以看看。图书内容不错,翻译质量和印刷质量还需要大大提高

心中有屎万物皆屎,心中有佛万物皆佛

这是近来读得很慢的一套书,3本,文字并不像书这么多这么厚,许多图片与物件却是第一次见识。历史就是一个过程,而已,它本来既没不美,也不丑,它其实本来没有任何魅力。就像竹子松树雪花一样,它们与狗屎猫尿一样,没有魅力,不丑也不美,是我们心绪使然。就像东坡与佛印的戏言:东坡:我看和尚是一堆屎。佛印:我看居士是一尊佛。东坡:此为何?佛印:心中有屎万物皆屎,心中有佛万物皆佛。人的历史与物的历史本是一源,无上无下,无美出丑,只是人心太多了,遐思多了,心绪多了,心眼多了,世故多了,于是历史就分出了种种。有大气的历史,有堕落的时代,其实没有区别。这套书,很是值得一读。重点推荐。

我们一起走过的200万年

历史如镜,史学家习惯由此照出人类的起源、信仰、迁徙、战争或文明进展的轨迹。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却非这样的严肃史家,他以自家眼光从800万馆藏中遴选出100件,以200万年人类发展的时间线穿起背后的文明演进。它们有的来自文明度颇高的欧洲,亦有刚脱离蛮荒不久的非洲地区,共享了“人类文明”这杯羹。普利策奖获得者贾雷德•戴蒙德谈到新几内亚迟钝的文明发展时说:“环境地理和生物地理影响社会发展,这并不是什么新观念。然而在今天,这种观点已得不到历史学家们的亲睐;它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过分简单的,或被讽刺为环境决定论而不屑一顾……”显然,尼尔•麦格雷戈也注意到那些似乎是“文明的弃子”的落后地区。第63号“伊费头像”来自尼日利亚,以其无与伦比的美向世人证明:人类的文明形成得益于人们有所共识的史上文明大国(比如华夏文明),也得仰赖那些贫族弱国的文明奉献。很难说对海藏文物的取舍不带着尼尔•麦格雷戈本人的某种审美偏见,然而“伊费头像”似乎打破了另外的偏见。马蒂斯或毕加索眼里的非洲艺术表达是肆无忌惮的,到了“伊费”这里变成凝练、整饬和优雅的庄重表达。椭圆形的面部,由人面正中分散出无数条精密而对称的竖纹,既显出现代流水线作业的工整,又散发着手工艺才有的细腻。微凸的杏眼,半开的厚唇,圆长的耳垂,饱满的天庭和精秀的王冠,让“伊费”拥有不言自威的王者气,同时又不失佛陀般的静穆。虽无法亲摩,我还是感受到彩页里的伊费带来的强烈感官冲击。此外,伊费的出现还冲犯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种族主义潮流,让人信服文明绝非为“优等”白种人所独占。非洲的艺术之美不是唯一倾向于奔腾的、情绪化而感性优先的,伊费的理性和简约改变了太多人对非洲艺术的审美成见。第86号“阿坎鼓”,制于非洲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亦为我所喜。它令我想起故国的曾侯乙编钟,两件乐器体量、形制和材质上的巨大悬差并不影响它们共指出“音乐”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阿坎鼓的背景是爵士乐,诉说一种“愉快的反抗”的人类精神,曾侯乙编钟则是“金声玉振”,揭开两千年前王尊们精神娱乐的一角。曾经敲打过阿坎鼓的佚名者早已被历史淹没至无影,留下这只无声的鼓呆在博物馆寂寞一隅,唤起观赏者去想象人类的侵夺和战争,反思帝国扩张和奴隶贸易,亦可帮助部分现代美国混血人群进行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可是,我更关心历史深处随着阿坎鼓鼓声跳舞的奴隶们的命运。大风大浪的海上,运奴船上的这只鼓暂时脱离了“音乐”,只为让奴隶们舞动,成了驱逐抑郁情绪,阻止奴隶们自杀和暴动的工具。然则,就是这样的音乐和舞蹈同时慰藉着奴隶们的内心,诞生出后来被称为“反对一切阻碍灵魂自由翱翔之物”的音乐新类型“爵士乐”。阿坎鼓的意义的纵深远不囿于“音乐”本身,后来的艺术家看到它是“故乡记忆的源头”,更是人类争取生存自由的象征物。史学家们谈述历史时,多数靠前人著述和遗址等现实存在作为凭依。尼尔•麦格雷戈鉴于馆长身份,视域自然从不甚擅长的野外转至熟稔的博物馆室内,从100件馆藏前世今生的爬梳中藉以其他艺术家和作家的灼见,试图全景式地廓清人类文明的各种历史成因。每件馆藏所独具的DNA中,原来竟埋伏着政治、经济、信仰、风俗以及离现代人并不遥远的精神欲望。所收的100件馆藏中,第36号沃伦杯与第97号霍克尼的《在平淡的村庄里》,可谓相映成趣。前者为两千年前制于罗马的高脚银酒杯,后者为一九六六年画家霍克尼的铜版画,时间长河中彼此遥望的两件作品的主题竟同一为“男同性恋”。诠释沃伦杯时,尼尔•麦格雷戈借《象鼻虫》的著者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概括当时罗马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想爱谁就爱谁,只要不是已婚妇女、寡妇、处女、年轻男性和自由民男孩。”然而,图中男孩一缕长发暴露出“自由民男孩”的身份,这件与世俗伦理意识冲突的杯子如何出现在贵族宴会上?又如何反照出一个推崇古希腊男同风气的罗马上流圈子?这些谜点背后让人看到:社会对性关系的关注度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有时它会像沃伦杯般被置于大英博物馆中作为一件“永久公开藏品”,有时也会像东方的“春宫图”仅仅流动于私人收藏家的手中。“性”作为人类的大问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摇滚乐和自由派的出现成为西方关注点。《在平淡的村庄里》着笔寥寥,倘若不是主题显豁也真是平淡村庄里的平淡画面。两个成年男人,挨首躺卧,右者侧转向左者,被子盖过腰际,这幅画较之沃伦杯露骨的性爱呈现显得含蓄不少。然而,他们裸露的上半身,浓重的腋下和胸毛,却都直指向“性”之本身。谁又能想象,这幅画作只是霍克尼向诗人卡瓦菲斯的致礼。这篇没有文字的“诗歌评论”,是霍克尼对卡瓦菲斯诗歌中醉人激情的另一种抒发。私密的性与爱,转达成公众视野里的艺术欣赏,以此表达人生相逢中的渴望与失落,虽触犯了大众的道德禁忌,却与根本的人权诉求合辙。文中此节末尾“四十年过去了,人权战线上的硝烟四起,世界远没有我们乐观想象的那样全球化”,这句话意味深长在让我想起隐于普通人里那些不见容于世的同性恋们,无论是他们抑或她们。八岁时初见的“大祭司的木乃伊”被尼尔•麦格雷戈选为100件中的启幕之物,随后他挨个讲述搜罗自全球风格各异的多件文物,终以制于2010年中国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收尾。人类文明的最近落点成了“能源和环境”,这一与众生休戚的命脉问题。这无疑是尼尔•麦格雷戈对绿色能源的期许,也让我们的视线回到“中国”——对自然界破坏尤甚的大国将如何重建人类的美好福祉呢?这个堪值每个中国人审思的问题。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曾打趣地强调:“《大英博物馆 世界简史》是a history,而不是the history。”他表明此书是一卷个人化的世界史,然而在这个博物馆馆长早已不世出的年代,这样的“a history”在英国BBS播出,一举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记录。继它被译成中文版后,读者们在豆瓣读书上打出的高分和个人愉悦的阅读感受,都让我无比服膺尼尔•麦格雷戈那跨领域的学养和笔底温情。

还没读完,但是已经喜欢上它

我是比较崇尚科技的,我觉得历史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最美好的永远是未来。看了这部书的头几章,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这么多灿烂的瑰宝,尽情享受美好的世界吧。同时,可以感觉到人类基因里对设计的灵感,对现在也有借鉴作用。

这本书有几处错误

1. 首先是翻译有些地方有误,比如原文是“Ramesses' statue itself squabbled over by European intruders”,被翻译成 “拉美西斯的雕像也被近期的欧洲入侵者毁坏”; 其实这里是说雕像被争来争去(squabbled)~ 2. 原文本身有些地方也有问题,比如说“中国四周康侯簋”那章,原文居然说此簋是司徒为了纪念自己的亡父而造 (“So the man who commissioned the gui, Mei Situ Yi, did so in order to honour his dead fat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a loyal Zhou, he chose to commemorate the quashing of a Shang rebellion in about 1050 BC by the Zhou king's brother, the Marquis K'ang”,书中译文也没有丝毫质疑,直接翻译成 “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铸造此簋的沬司徒疑,不仅纪念了自己的亡父,同时也作为一名忠实的周人,纪念了公元前1050年周王的兄弟康侯平定一场商人叛乱的战争”),看来大英博物馆既不知道Situ(司徒)是啥,也不知道簋的主人是谁~

充满愉悦与发现的诗意之旅

编纂世界史从来就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且不说那些宏观抽象且枯燥的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即使微观领域的,也有建筑史、服饰史等等,而且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情形又错综复杂。如何将这些连起来可以绕地球无数个圈的观点和数据联缀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巨幅画卷,并脸不红心不跳地冠之以“世界史”之名?真是一个大难题。那么不妨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这个问题就是,历史的最终见证者是什么?是活生生的人吗?帝王将相抑或寻常人家,皆已化作一抔黄土。是汗牛充栋的书籍吗?且不说历代史家碍于政治权威不敢秉直而书,且不说很多民族甚至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么,见证历史这一伟大的任务好像只能落在不易被时间腐蚀的物身上。人们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认识世界,而后人又通过这种种穿越时空而来的物品来了解历史。“在一杯现代英国茶的背后,隐藏着维多利亚时期全盛的政治活动,隐藏着十九世纪帝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情状,隐藏着对工人阶级的驯服、对各大洲农业的重塑、数百万人的流动,以及全球航海业的发展。”(92节《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所以几乎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物的历史。这套煌煌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就是这样一部以物观史的伟大著作。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心遴选100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史。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为了做到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还引用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评述。 这一百件物品,从第一件“大祭司的木乃伊”到最后一件“太阳能充电器与灯具”。说实话,当我看到最后一件物品竟然是充电器时,的确小小地吃惊了一下。充电器是你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小工具,当得知它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且被选入本书时,不仅要惊叹大英博物馆藏品之包容性,更要赞其准确把握未来世界走向的眼光。书的导言说,“这本书更贴切的名字也许是‘通过经历了不同世界的物品来讲述历史’,因为这些物品的一大特点便是,自面世以来,它们就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最终承载了制作之初完全无法想象的意义。”这些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的文物有北美鹿皮地图、复活节岛雕像、《女史箴图》、明代纸币等等。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物品,其中一件是丹王的凉鞋标签。丹王是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法老的凉鞋标签,拿到现在,其对应物是奥巴马的凉鞋价签诸如此类。那么它有什么资格从800万件馆藏中脱颖而出被选上呢?丹王凉鞋标签一面是凉鞋的图案,另一面则是丹王威风无限地打击敌人的图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统治者的画像。在丹王裕敌人之间还刻有一行令人胆寒的字:“彼辈将遭灭顶之灾”。这张凉鞋标签所传递的信息就是“逆我者亡”。“丹王的凉鞋标签是持久政治力量的高级课程的缩影。” 所以这里其实是通过丹王的凉鞋标签探讨了现代国家的管理问题。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世界简史,阅读过程中,常有一种上艺术鉴赏课+历史故事班+世界风俗史+顶级历史学者讲座等等的感觉。诗意不仅表现在对物品的选择,对物品充满诗意想象的精准描述,还表现在优雅的语言和诗性的表述和思考上,表现在撰写者对文物的珍惜和对历史的敬畏中。这种种诗意透过字里行间悠然地散发出来。这种诗意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第86节介绍的是非洲阿坎鼓。这件制作于非洲、后又被带到美洲、最终到达英国。从一只鼓的流浪中,鼓的主人,非洲黑人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旅也就露出水面,大批非洲人沦为奴隶,被运送到美洲种植园。而这只鼓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故乡记忆的源泉”,是“那些被夺去自由的人拼命抓紧的东西之一”。在这颠沛流离的奴隶生涯中,爵士乐精神也日益昭显——“反抗惯例、习俗、权威、平庸乃至伤痛;反对限制人的灵魂,反对一切阻碍灵魂自由翱翔之物。”还有87节介绍的夏威夷羽毛头盔。馆长以简洁优雅的语言讲述了夏威夷人与探险家库克船长之间的“友谊”与误会,以及最后的杀戮故事和库克船长死亡之谜。想象一下当时的事情经过以及画面,已经像一部电影般悬疑精彩了。不仅仅是介绍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馆长还进而引导读者思考:“在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物品在不同人群之间通常会起到沟通的作用,而非隔阂。但有的物品却会让我对这一点产生动摇。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看待这个世界及其自身的方式?我们能否找出指代那些我们之前一无所知的概念的对应词汇?”精美的文物图片,藏在历史缝隙处的故事,智性的观点和思考,充满挖宝的乐趣,遍地珍珠,俯仰之间,所获丰厚,令人满心惊喜。在2013年的尾巴上读到这套伟大的书,真真就像之前朋友推荐时说的那样,幸福感爆棚!~~~~~

熊猫外交

周六下午跑去国博看漂洋过海从卢浮宫过来的一屋子展品。大冷的天去看一场高大上的展览,说不上来值还是不值。在心里自我安慰说:趁着雾霾暂退出来走一圈总是好的,文物就算走马观花,也比盯着手机对眼睛好些。一直以来,对于文物展的感觉,套用今年的流行词之一大略可以形容:不明觉厉。值得花一大笔钱(想必如此)万里迢迢运过来摆在国博里面给大家看,自然是公认的好东西。两块钱的地铁加上二十块的门票就能看到,加上披着文化传播者的外衣(被许多人喊老师,虽然什么也教不了人),不去转一圈简直说不过去。只不过通常看了也白看,展品旁边那几行说明文字几乎告诉不了你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而且基本上都很乏味,于是大多数时候你视觉上觉得它们老而丑,理智上觉得它们浮沉于一片混沌之中。结果我在一屋子的展品中看到了“罗塞塔石碑”。就像是在一群一句话说不上的外国人中间瞥见了一张同胞的面孔。真品在大英博物馆哦,那一大片古意盎然的字母其实内容很无聊哦,但是它背后的正史野史可是许多电影导演的心头好哦,埃及艳后是希腊人后裔哦,希腊人当了埃及人的王,根源是亚历山大这个希腊人到处征服,他手下的一个将领留在了埃及,成了讲着希腊语的埃及国王,所以石碑上把同样的意思用希腊语和埃及语各讲了一遍,罗马人不久之后就会过来,重复亚历山大征服世界的老路,把埃及纳入囊中。过去两个星期断断续续在回家的地铁上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关于这块碑的介绍在第二册里面,三四页的样子。整本书都是一件物品连着几页文字,每日回家地铁里二十分钟,有时候能看完一个物品,有时候是一个半,然后就杵在站台上看完剩下的半个,收了书出站回家。当你看得见这些古远破损的东西后面那张无限延伸的网的时候,你才真的看见了它们。它们像是牵着风筝的线,压着帐篷的石头,让历史不至于虚无缥缈地飞上天去。要是你问我,没真的看见又怎么样,历史羽化成仙飞走了又有什么要紧?这我也没什么好答案。只是,每天花上十几二十分钟翻翻书,在增长知识之余,还能得一次恍然大悟这种纯粹的快感,比起其他许多娱乐,岂不是已经好出很多?再说一个例子:青花瓷。08年奥运的时候看见八号线的柱子上裹了青花的纹样,说实话,当时除了觉得毫无美感,还隐隐觉得那是一种媚外的行径。虽然对那几根柱子的观感仍旧没有改变。但青花瓷本身在我眼中已然多了几分厚重。青花瓷是在元代兴起的,而非明清;青花的纹样和配色并非出于我们自己的美术传统,而是源于伊朗,当时的国人在瓷器上绘上中东人喜欢的纹样,为的是将瓷器卖到那边去,从出口贸易这个角度看,那时候商人的做法和现在全无二致。讲一个好玩的来收尾。书里讲到一个做工精美的汉代漆杯,是汉代皇帝赏赐给某个驻守朝鲜的将军的。总结的文字简直让人忍俊不禁。“探索这只两千年前的漆杯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现代中国:政府管控下的私人企业、尖端科技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朝鲜的亲密关系以及外交礼品的巧妙运用。中国人仍然清楚,最珍贵的礼物是别人无法送出的礼物。在汉朝,这样的礼物是丝绸与漆器。而今天,中国在建立与别国的亲密关系时同样能送出独一无二的礼物,我们称之为熊猫外交。

将此书内容当成是导游的讲解吧!

书中很多内容给我的感觉是过于“浪漫”了,或者说是过于生动有趣,所以不够严谨。所以此书内容只适合当成是一边观赏文物一边听导游讲解……真希望几十年或几百年后能在中国的博物馆中见到大量的国外文物啊……你们懂的吗?

时间的洪流

三年来第一次写书评,我觉得我快不会说话了。这本书我无法也没有能力去用刁钻的眼光或者学术知识去评价它,在阅读的时候只会一再又一再的刷新自己的见识之鄙陋。作者说制造使我们成为了人类。在我看来一个极其粗糙的石块也是古人们经验的产物,需要详细的计划、技巧、 以及长时间的学习和改进。古人用它来捕猎以维持生活所需,并逐渐开辟新的领土,在土地上协助合作、创造语言,制造更实用的工具,探索未知的领域......人们不停的在努力,让世界变得可以掌控。自从人类居住的社群规模超过了部落或村庄,就出现了城市和国家,出现了统治者、政权、秩序、法律和军队。一个国家如何治理?如何实施政府权力传播消息?这时,文字就出现了,文字不仅能记录,也能让我们开始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以及创造新的实体——金钱、组织、政府、社会的复杂形式。文字是文学与科学的开端。父亲闲时爱去林中捕鸟,因父亲的爱好不多,于是我只能为捕住的鸟儿着急,看一点点玉米粒、一个宽簸箕、一根线,就能一次一次吸引不同的鸟儿过来,被我父亲框入网中。我问,它们怎么就这么笨呢,为什么不仔细观察一下环境,或者是看看周围同伴少了没有,至少有一点警觉啊。父亲打趣说,这就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倘若鸟儿有文字,鸟祖宗们都写点《防人类攻略》出来,一章章记载人类捕鸟的方法和工具,再配点插图以解释,也不会有那么多鸟类灭绝了。就算没有文字,鸟儿们去开一个学习班,在幼鸟的时候都由长鸟来口述生存的秘诀,鸟世界也太平了。当然,以上只是想象,若是地球上出现了有智力又不断学习的生物,如今能在这片大地上自由活动的或许就不是人类了。国家趋于稳定和富裕,于是产生了更多的东西,音乐、文学、舞蹈、宗教,最原始的宗教关乎于我们的生存,水、玉米,亦或是土地。一部分国家实施宗教宽容,而在另一部分国家的领土上,入侵者野蛮的推翻当地神庙也取而代之,彻底取缔当地的宗教。最后还要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埃及、希腊这些古老国家富饶昌盛的时候,中国就存在了,而直到如今,几百年前还在闪闪发光的国家已经衰退,只能依稀见得旧日的繁华,却只有中国仍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发光。中华上下五千年,单说这句话没什么感觉,只有在读史书的时候,看着一个国家兴起又灭亡,只有中国雷打不动几乎隔几章就要露一下脸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源远和悠久。在日本游玩的时候,当地导游说打趣说,你们不要那们反G嘛,毕竟中国土地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你想想就算每一个人每天只吃一个鸡蛋,一天都需要十三亿五千多个蛋才行,所以对体谅下当政的领导人吧。我爹跟我说,土地多,人多,地大物博是好事啊,怎么反倒成坏事了。不管怎么样,看完之后对身处这样一个传奇似的国家深感荣幸,就在我站立的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多少朝代的更缔,见证过多少伟人的崛起还有思想的碰撞。先不急着出国玩了,走走中国吧。

从文物来解读历史

虽说自己是学历史的,但是每次自己去博物馆的时候,内心深深困惑的事是自己根本看不出这些破铜烂铁到底有多大价值,值得我们去瞻仰它。但是自从翻看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原来文物背后还隐藏着如此多的信息,可以给我们讲述如此精彩和深刻历史故事。大英博物馆储藏了世界各地的优质文物,由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来解读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确实非常适合。同时我也很期待中国能出一套从中国的文物来解读中国历史的书来,我们现在的历史读物,要么就是艰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薄和浮躁,没有太多的内涵可言。能够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实现折中的书实在是太少了。学院派史学和大众史学阵营分明对历史学的普及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非常喜欢这本书所写的序言部分,“若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除此之外“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是只有胜利者才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被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因此仅依靠文字史料无法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结论,我们得像王国维先生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那样,将“地下文物”与“纸上材料”相结合,进而推导出更合理的历史结论。所以一部理想的历史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物品来讲述历史比紧靠文字还原的历史更为公正,但是如何解读这些古人留下的物品是非常考验智慧的一项工作。 一件文物可能在几千年中几经流转,可能被长埋地下,解读这些文物需要我们充满想象力和扎实的知识储备。“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重构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物品讲述历史也有缺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对文物的保藏是巨大的威胁,能够留存至今的文物都是带着偶然和幸运的。即使留存至今也可能带着不同程度的残缺,这种残缺可能是由于自然的侵蚀,也可能是人为的破坏和改造。提及文物的改造,不得不提乾隆,他经常在文物上盖印章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在犯罪。一件物品被制作后可能长埋地下最后重见天日,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和主人都可能发生变化,文物本身的流转过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历史。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能够对文物进行更先进的分析,进而获取到更多的信息,通过分析文物的成分,进而确定材料的来源地,这些信息对于文物创造者本身而言,也许都未曾关注的东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被我们进一步的挖掘,为我们更好的解读文物,特别是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提供有力的证据。对文物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真实的理解。在每件文物介绍的结尾部分,作者不忘现实关怀,提及当下这个文物属地的社会现状,也许文物本身所折射的内涵,在当下的社会还有所体现。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宿命?其实放在更科学的角度来讲,属于地缘政治的某些影响吧,虽然我们自认为自己影响自然条件,改变自然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地理环境所给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没有消失,还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物本身如果不经专家学者的解读,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堆破烂而已,很难发现文物本身所蕴含的魅力,我想这也是建立公共博物馆和专门的博物馆学的必要性所在。书中介绍的文物最喜欢的有两件,第一件是中国汉代的漆杯,另外一件是霍克森胡椒瓶。那件希伯来星盘也不错,看起来就像一块黄铜怀表。如果要说最大胆的文物我想非沃伦杯莫属了,尺度好大。。。。我认为漆器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一大精品和独特的技术,不过很遗憾这种漆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了。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只中国汉代的漆杯,出土于北朝鲜,作者详细的解读了漆杯繁杂的制作程序,一层层的刷漆,制作周期长,价值昂贵。作者还注意到杯底部刻上了制作工匠的名字,由此反映出西汉时期严密而高效的官营手工业体系。以及这只漆杯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汉朝皇帝给驻守边疆的将军的礼物,除了货币价值之外,体现皇帝与官员的亲密关系。通过各地物品的流通,营造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作者不忘漆器制作时的西汉王朝的局面,深处内忧外患之中。最后作者不忘联系现在的中国,国企、与朝鲜的亲密关系、外交礼品的运用、还顺带黑了一把中国的熊猫外交……这就是英式幽默?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习近平正在英国访问,同英国签署了经贸协议,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很会送礼的表现呢?第二件文物霍克森胡椒瓶,我刚开始是被瓶子萌萌哒的表情所吸引的。这个高十厘米的银质胡椒瓶是一位罗马妇女的半身雕像,大部分由白银制成,在眼睛和嘴唇上使用了部分黄金,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胡椒瓶的话,确实会给生活增加乐趣,说不定会因此喜欢上胡椒粉的味道。作者还根据胡椒瓶的样式,推测胡椒瓶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当时的宗教信仰。我始终觉得历史文物的最大魅力还是来自于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个胡椒瓶所折射出的是当时在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胡椒粉在当时的英国人饮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胡椒能给人以辛辣的口感,让人大量出汗,使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感觉舒适,同时也可以促进消化。然而胡椒并非英国本地所产,胡椒来自遥远的印度,这件文物也印证了亚欧大陆之间在很早的时候就存在着密切的经济交流。关于这些文物我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印象是关于帕特农神庙和印度印章两节的内容,这两件文物在20世纪以来被希腊和印度人民赋予它的新的历史含义,这些文物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其实从本质上而言,这些文物跟现代希腊和现代印度关系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两群人而已。就帕特农神庙而言,刚开始是被当做金库,希腊灭亡之后,先后成为天主教堂,清真寺,最后成为一片废墟。在19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帕特农神庙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同样印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让人民产生了印度文明并不亚于殖民者的文明,甚至比他们更强大,最后得出英国人应该离开印度的结论。但是从历史史实而言,现代印度人跟摩亨佐·达罗文明时代所生存的并没有很强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除了我提及的这两个地区之外,在伊拉克和伊朗,包括一些美洲文物的讲解中作者都有意无意的涉及到这些文物在营造民族自豪感,甚至在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有这不容忽视的意义。虽然书中涉及到中国文物并没有谈及这种情感,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考古发现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内容,并且可以将世界极大文明古国的对待考古发现的文物和遗迹的态度做一个总结和对比的话,是一个不错的角度。这些历史文物在20世纪的第三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把每件文物是如何流向大英博物馆这段历史说清楚是一个缺憾。我想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能够汇聚一堂本身也是一件值得讲讲的故事,而且会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无题

全书按照年代列举有代表性的藏品,可以了解到同一时代世界各地大概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能学到如何去“看门道“。首先是物品上的文字信息,然后是物品上图像的特征,再是物品的组成材料,最后是物品本身经历,如何经过多人之手到博物馆里来。一件物品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颠覆常识的历史

我总是被“全球通史”“世界简史”这样的名字吓到,觉得要用短短一部书讲完全人类的历史,这该是多大的工程啊!同时,我又有种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光读一部书就了解人类的历史,多划算啊!这样的书想必是提纲挈领重点突出的。——虽然我常常鄙视“一生不可不读的十本世界名著”之类,觉得那是给不肯老老实实读书的人偷懒的,好书难道才十本呢?其实,并非人人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几本重要的书,不是很好么?同样,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外行,好好读一本这样的通史,已经很不错了。有人写出这样的书,真是功德无量!而且,挑选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展现200万年的人类史,是很不容易的。挑哪些呢?怎么讲呢?这件事非专家不办。还不能单纯介绍这件物品本身(那成了看图说话),更要讲出背后的意义,这就是眼光,这就是智慧。简单一件东西,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看来,却满满都是故事,精彩有趣。一、人之为人精致的工具书中讲到一把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四时万年前的石斧,发掘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早期的工具如石制砍砸器往往较为粗糙原始,而这把奥杜威石斧则有了工艺上的飞跃。它不是能随便敲出来的,需要详细的计划、技巧,以及长时间的学习和改进,表明当时人类大脑的运作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件石斧中还可能隐藏着有关语言的秘密,很可能,就是在制作这类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交谈。科学家使用现代医院的扫描设备来观察石匠工作时所使用的大脑区域。令人惊讶的是,现代人的大脑中制作石斧的部分与负责语言的部分高度重合!还有,如果他们能制造这样的工具,并且能交流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复杂技能,他们就很可能已经开始形成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能制造出这种工具的人,是和我们同样的人。:)艺术和宗教的萌芽在发过蒙塔斯特吕克发现了一件公元前一万一千年的雕刻作品,一段猛犸象牙上雕刻了两只驯鹿,一公一母,正在游泳。这件作品细节准确,非常写实。制作它的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只是想把自己生活的世界展现给自己看,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了。我想,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是不容易的,它表明人类的思维有了飞跃。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中,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从更深的层面让地球成为他们的家园,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宗教式的冲动。……(世界上伟大宗教)它们的主题是如何活在当下,活在此处,成为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二、文明的兴起:城市与国家一般认为“文化”与“文明”有点区别,任何一个村庄或部落都存在“文化”,而“文明”的标准包括有城市或国家,有文字。  武力统治国家“如果你拥有一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人互不相识,而你只能和极少部分的居民直接交流,你将如何管理?自从我们居住的社群规模超过了部落或村庄,这个问题已困扰了政治家们超过五千年。”这块埃及法老丹王的凉鞋标签给我们的答案很简单:武力。画面中,丹王威风凛凛,敌人伏地求饶。实话说,这让我略有忧伤,因为感到人类一开始就与武力、争斗相伴,难怪直到今天世界上还这么多冲突。不过也没必要妇人之仁想得太多,这就是事实,呵呵。  文字的作用发掘于伊拉克南部的早期写字板,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大小相当于现代人的鼠标。“我们总是容易把文字与诗歌、小说或历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联系起来。但其实早期的文学都是口述的,靠人们用心记忆,一代代朗诵或吟唱出来的。人们需要写下的是他们记不住、也编不成诗歌的东西。因此在世界各地,早期文字都是用来做记录、计数,或是像本节中的写字板一样,记录啤酒数量的。”文字的诞生未必是一件浪漫的事,相反可能与权力、压迫相关,有了文字就可以登记人口、收税。而且在相当长是历史时期,文字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秘密,他们掌握与神沟通的工具,掌握权力。人类学家、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写《弱者的武器》那个)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文明缘何难上山?在中国边境及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山地民族如苗族、瑶族,他们在历史上往往居住得很高而且没有政府、文字。斯科特的观点是,这种“没有文明”的状况很可能是他们主动的选择,只有往更高的山上走,才能逃避山下他族政府的控制;不用文字,才能避免被登记、征税。  生产工具、艺术品、文字是我们生活中习见的东西,仔细考究,它们背后有丰富的含义,还很可能有悖于常识。多一些这样的知识,我们想必会变得更为成熟、理性,这就是历史研究的贡献之一。最后说一下,书里满满的彩图非常精美,享受极了,真想去大英博物馆亲眼看一看呀!能摸摸就更好了!

莫名其妙的攻击圣经

确实是一部非常适中的历史普及读物,不论是趣味性还是专业性都恰到好处但重点是,为什么总是会对基督教有意无意的攻击。并且这种攻击非常明显是很不负责的言论,以致让人很怀疑整部作品的严谨性。比如讲大洪水板(p95)中,因其成文时间比《圣经》早了400年就据此认为圣经只是神话的一部分。这么匆忙的结论只适合出现在快餐新闻贴吧论坛一类的地方,对于一本历史读物(虽然很简)似乎是太过玩笑了。就算是对《圣经》抱有某种偏见与似有似无的玩味(通篇可见),但个人情绪已经影响了客观的论述,对《圣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圣经所记录的洪水时间大致回溯到公元前2370年,直至摩西时被神启示才写下成文,作者的质疑是先否认了这一圣经说法的可能性,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推测出了另一个结果——即圣经只是对远古神话故事的改造。另一处明显攻击在对希西家的描述上(p128),讲到希西家完全战败投降,接受条件,突然就说道“ 《圣经》略过这些不光彩的事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暗指非常明显。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所在立场,但踩着这个立场去给大众传播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着实让人愤愤不平。列王纪下,18:13-16节明确记录了作者所说的,圣经避讳的不光彩历史,如下:“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希西家就把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銀子都給了他。那時,猶大王希西家將耶和華殿門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來,給了亞述王。”对于圣经持有异议的人很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至少异议者都会有一套相对缜密的逻辑关系,起码具有“可辩性”。而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攻击,先站在作者个人的结论上,再把能用的不能用的有利证据一股脑的塞给大众,对于圣经知识匮乏的读者来说,和强买强卖也没什么差了。商品被强卖了就是花个冤枉钱,而一不小心思想被无良商人强奸了,自个儿还在享受着高潮实在是一件让人悲愤的事。所以在读正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极度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实在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可是全程夹紧双腿,唯恐一不小心被塞下什么作者自以为正确却漏洞百出可是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正确所以我不知道有漏洞所以我就相信你是正确的然后我就一辈子也不知道我从作者获知的知识是不是正确认识。

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坦诚地陈述三点——  第一,我是个历史盲。读书时,历史学得最差,不仅世界史背得一塌糊涂,中国史从鸦片战争往后就彻底不想学了。鸦片战争之前的,至今仍然记不住中国朝代表,只误打误撞地背下了清朝的十任皇帝是“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和我一不小心从初中的劳技课上记住了食物烹调方法包括“拌炒爆煮烩烧炖蒸炸”是一个道理,只是碰巧。第二,我爱逛博物馆。至于原因,瞻仰伟大历史、感受灿烂文化、提升精神境界这些假大空的理由就撇去不谈了,说点实际的:其一,我买不起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宝贝,去博物馆养养眼睛也是好的。其二,博物馆因保护文物的需要,安装有先进的空气净化装置,即使外面PM2.5爆表,里面也是安全的(不信你带个PM检测仪去国博试试),既能养眼又能养肺,何乐而不为;其三,近年来,为了向同我一样“不读史无以明世”的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公立博物馆逐渐推行免费参观,拿身份证换张门票就成,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此,各省级博物馆也是如此。第三,我是个穷屌丝。虽然176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种类最繁多、藏品最丰富的伟大博物馆,且以“包括万象”与“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为宗旨,但姐买不起往返机票钱呐!  所以,当这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简体中文版出炉的时候,我的心情,只能以“幸福”二字来形容。想想,只花108块人民币(打完折才六七十,没节操的网站敢给苹果三星这么打折么),就能不买机票、不挪一步、不请导游的听大英博物馆馆长通过100件馆藏展品,串讲200万年人类文明史,简直是VVVVVVIP级的享受啊。我,一介文史小白,以幸福指数最高值,把这套书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满足地说不出一句话来(此刻了解的世界史知识大概顺利超出人生最高阙值了)。为了正儿八经地写两句不被人怒扔臭鸡蛋的感想,又把这套书从头到尾再撸了一遍。以下,就是我想说的一些感想,如有剧透,您多担待——  一、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1650年,曾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布道的厄舍尔大教主经过精密计算,得出人类的起点是公元前4004年的伊甸园,时间精确到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嗯,看来主教认为祖先天秤座的)。1931年,一位受大英博物馆资助的年轻考古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偶尔发掘的一批石制砍砸器,却证明人类已有了200万年的历史。那柄简陋的砍砸器,是今天的瑞士军刀,茹毛饮血,启迪了人类最初的智慧。今天的我们站在罗丹和布朗库西的情侣接吻雕像面前,一定会慨叹爱情的动人,但早在1万1千年前,一双人类的手,已将一块历经冲刷的圆卵石,雕磨成了大英博物馆最动人的藏品,安萨哈利情侣雕像。这尊雕像看起来非常动人,不过凝视它的时候,我脑海里却自行出现了几句以前听过的打油诗,完全停不下来:“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轻轻地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真不容易,也是这几句打油诗让我记住了祖先的两个发源地,可是山顶洞人在哪里……咳,不好意思跑题了)我想说的是,最初的最初,人类不分地区,不分种族,都有过同样的起点,追逐过同样的事物。但当食物足以果腹、毛皮足以暖身,人类开始训化心灵、驯化自身、驯化社会。随之,阶级诞生,国家诞生。然后,征服伊始,毁灭与重建伊始……许多浩瀚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剩下一些遗物,历经劫难,得以幸存,其中极少数能够重见天日,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角落里,与我们相见。我们前去参观它们,从它们身旁匆匆经过,却很少有机会驻足,去耐心倾听它背后的故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和思维角度,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二、谁为失败者发出他们的声音?活着的人们研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应该不只是一篇篇客观的记载和一组组冰冷的事实,关于胜败、衰荣、文明更迭。流淌在历史里的,应该还有血脉相承的温度,古今无异的哀乐,以及支撑生命的信仰。即便是历史知识如我一般匮乏的人,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知道汉莫拉比(如不记得,请听周杰伦《爱在西元前》)、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恺撒大帝、忽必烈、伊丽莎白女王等等曾经众横捭阖的君主,知道丝绸之路、欧洲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可是,你未必听说过莫切文明,两千年前他们曾建立起跟欧洲文明不相上下的美洲文明,如今却只活在并不完整的考古记录里;你未必听说过阿兹特克人,它们是被西班牙人彻底征服的印第安民族,如今的墨西哥城建立在他们的废墟之上。谁替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先生在这套书的导言里说:“……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虽然知易行难,可是馆长先生让这部以100件物品讲述的世界历史,虽然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却是一部整个世界都参与其中的历史。在美洲,无论是神秘消失的莫切文明还是被殖民者捣毁的阿兹特克文明,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成为塑造南美洲现代民族认同的基石。  三、在迷人的细节里感受历史的诗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馆长先生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还因为他的幽默风趣、浪漫有爱。你不能想象一部严肃的世界史会有诗人掺和其中,天知道他们是多么天马行空的人。但馆长先生严肃地告诉你:“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人们曾经深信,那时的英国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国诗歌的基石、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认为是虚构的,那是一个想象中的由武士的荣耀和丰美的盛宴组成的世界。然而1939年,一座公元7世纪墓葬中出土的物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黑暗时代”的认知。原来伟大史诗中描述的英雄头盔是真的,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荣耀也是真的。也许头盔的主人是东盎格鲁的国王,然而他的尸体在酸性土壤中被彻底溶解,无迹可寻。历史不知道答案,诗歌给出了答案。《贝奥武甫》中有一节《最后的老兵》,部落里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将珍宝埋藏起来,说:待在这里吧,珍宝,你属于爵爷们,世界已经改变了。在不断改变的世界里,失败者被挫骨扬灰,胜利者也终成黄土。历史抹去一切罪恶、丑陋、虚伪,留下善意、美好、真诚。历史的诗意是什么呢?是1300年前,一位中国公主远嫁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以妙计将被视为国家机密的丝绸技术带给新子民。歌颂公主美德的画板在黄沙中掩埋千年,出土时,和田依然是一片绿洲,种养桑树,每年制造约一亿五千万米长的丝绸。这样的细节俯首皆是,它们令《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作为一部严肃世界史的同时,也闪烁着其他同类著作没有的温暖诗意。四、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搞笑。谈历史怎么能不谈八卦呢!我本来想说,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狗血,想了想,还是把“狗血”两个字改成了“搞笑”。是的,那些看似神圣的信仰,有时也许只是一套自圆其说的托词;那些今天的人会用的伎俩,古代的人们早已驾轻就熟;而那些活在伟大历史里的伟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虚荣、鸡贼以及各种毛病。大英博物馆有一尊玛雅玉米雕像,清晰呈现了玛雅人的信仰。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玉米,而他们自己是使用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面团制成的。读到这里,我立刻联想起大学时代听过的一堂至今记忆犹新的课,在亚洲某个黄种人部落,人们深信人是由神拿小麦面粉烤制而成的。烤得火候不够的,成了白人;烤得时间太长的,成了黑人;烤得刚刚好的,就是黄种人。不知是我那位冷幽默老师的胡诌瞎侃,还是确有其事。看来有一点是对的,我们的祖先客服重重困难学会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早在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就以昂贵的来因德纸草书“发行”了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应试宝典。和今天的成功学书籍一样,它有着粗红体字刻意突出的广告词:“通晓计算高招,掌握事务内涵,揭开一切秘密与难题。”统治古埃及长达66年的拉美西斯二世成就斐然,但并不骁勇善战的他不管战争是否获得胜利,都会勒令官方记录保持一致:拉美西斯取得了胜利!非但如此,他还将编造的胜利写在当时的facebook上——遍及埃及帝国的神庙上全是这句话,人们想不相信都难。至于奥古斯都嫌弃恺撒大帝骨瘦如柴又谢顶,便把自己三十多岁时的相貌刻在硬币上,并美化成一个目光灼灼、发型略显凌乱的美男子;倒霉的东晋孝武帝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三十岁了,我该去找更年轻漂亮的女子了”,当晚就被彪悍的妃子用被子给捂死了;罗塔林基亚国王洛泰尔想和生不出儿子的王后离婚、迎娶给自己生了俩孩儿的情妇,却被两位心怀鬼胎的叔叔阻止,洛泰尔去世后,两位叔叔果然瓜分了他的王国……这些故事,都写在书中的文物里,那么生动鲜活,似曾相识。  《道德经》中有句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以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也昭示了人类文明两百万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从同样的源头里来,流经不同的区域,创造不同的文化,最终将丢掉彼此之间的偏见、歧视、矛盾、误解,百川归流,汇入同一片大海。  最后的最后,再补一句我之所以爱逛博物馆的最重要理由:每当我被现实生活的林林总总折磨得焦虑万分时,来到博物馆里,我就会迅速宁静下来。比如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里,我站在一块玉勾云形佩面前。虽然不知道一万年前的先祖为何要花长久的时间,打磨一块质地精良的玉石,但万年过后,这块玉勾云形佩温润的光辉照进我的心扉,提醒我,一切都不重要,请珍惜生命的美。

记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小时候读的一本书,让我从此就爱上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对每一件展品都兴趣昂然。现在,我还是希望能去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好好去游览一番,了解到许许多多不同的、有趣的事情。书整体编排还是不错的,内容也不深奥,非常适合对世界历史有兴趣的人。

奥杜威石器砍砸器不是最早的石器吧!!!!

书中第二节 奥杜威石器砍砸器 1931年,大英博物馆赞助的一个叫 路易斯.利基发现的石器 被大英博物馆认为是最早的一批手工制品(距今180~200万年)。但是目前学界认为应该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丁·哈利斯教授,与美国和法国组成的考古队,在埃塞俄比亚的东北部,巳发掘出土一部分距(今约250万年)以前,人类祖先使用的石器。这批新发掘出土的人类祖先使用的石器,比较从前曾认为是人类最早制做的石器,据测定要早50万年。只是自己的发现 ,还望大家一起讨论

收藏全世界《大英博物馆简明历史》下

收藏全世界《大英博物馆简明历史》下 世界三大博物馆有大英、卢浮宫、大都会,如果算上东宫就是四大博物馆,这里面要说最有名气的当然是卢浮宫,卢浮宫三宝世人皆知,可是谁能够说出来大英的三宝,大都会的三宝呢?就是说出来,你都未必听说过。可是在这几所博物馆中,哪一所最能够全面地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那么还是大英博物馆当之无愧。不仅仅是因为大英藏品的多,还有就是英国本土狭小,自己的历史并不是很丰厚,所以大英就以收藏世界为己任,当仁不让地扮演起,人类历史博物馆的使命了。还有一个很重要,那就是获得文物的黄金时代19世纪和20世纪初,正好是大英帝国称雄世界的时候,殖民地遍布世界,考古学者满世界去寻找好东西,带回英国,最终多数都来到了大英博物馆里。在书后面附属的地图上,我清点了一下,这一百件藏品中,来自英国本土的,只有十一件,因为在世界地图上,看不太清楚,也许这里面还有爱尔兰的也有可能。而来自中国的则有八件,一百件遍布世界五大洲,涵盖了人类的各种文明。那么这些文物是不是应该放在大英博物馆中呢?众所纷纭,来自这些文物出土地的声音是,大英是一种掠夺,文明的掠夺,应该让这些文物留在出土的地方。而大英的说法是,这些文物是属于世界的,大英也属于世界,所以应该放在大英。这里面有八国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这里面有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和木乃伊,不过如果你拿出一件具体的文物,你就会发现,虽然文物最开始是通过掠夺离开了故乡,可是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渠道基本上都是来自赠送和购买,最后的渠道还是比较干净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就好像洗钱,经过几手以后,钱都变白了,可是不能够忘记最初的本质,大英博物馆里面摆放的都是赃物。尤其是希腊政府,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向大英要雅典卫城门楣上的装饰雕塑,应不应该交回这些文物,怎么交回,是否要进行经济补偿,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不过我想,这些东西放在大英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要回来了。就好像乾隆得到的那件玉璧,来自两千年前,可是乾隆去为这件玉璧写了一首诗,而且请工匠完美地雕刻在了这件玉璧之上,字数形式设计得非常漂亮,雕刻得天衣无缝,那么如果可能的话,现在是否应该去掉这些文字,让这件玉璧修复如初呢?后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发现了一只刻有同样诗句的一只碗,显然这就是当年乾隆诗中认定的这个玉璧就是一个碗托,为此配上的一只玉碗。那么是否应该让大英的这个碗托完璧归赵,和这只碗放到一起呢?如果应该的话,如果发现这只碗的地区要求把文物留在当地的博物馆中怎么办呢?是放到省博物馆,还是市博物馆,还是县博物馆,还是就地建一个博物馆呢?这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世界就是不完美的,现在的这个世界就是各方面力量互相制衡,互相斗争得到的结果,不完美,但却是最现实的,你可以把这个世界当成最好的,也可以当成最坏的。好和坏一切由你,但是能否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物质文化的典范读本

虽说只是一本通俗科普读物,但丝毫不亚于学术专著的严谨性。作者从大英博物馆藏800万件文物中,精选出能够代表整个人类历史的100件藏品,并将人类200万年历史分成20个阶段,每个阶段以5件代表物品进行解读,深入浅出,文句幽默,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从物品中窥见人类历史,正是物质文化的典型写作方式。非常好的枕边读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