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4745727
作者:(加)艾丽丝·门罗
页数:347页

内容概要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 )
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

书籍目录

仇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浮桥
家具
慰藉
荨麻
梁与柱
留存的记忆
奎妮
熊从山那边来

作者简介

★创作后期巅峰之作,篇目入选大学英文教材
★当选《时代杂志》年度五部最佳小说之一
★入选美国国家书评界奖决选
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门罗提炼了人一生情感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用敏锐细腻的语言记述了九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情感没有边界,堕落没有底线,生活没有输赢……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包含在这些故事中的智慧都是应景的,甚至是预言性的,探讨生活的可能性与结果。曾入选《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小说,充满了作家圆熟的人生历练,代表了门罗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说实话,读门罗的小说是一种既痛苦又快乐的过程。痛苦的是,一开始总是难以读懂有些晦涩(极大可能是翻译带来的问题)的文字下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快乐的是,当一再琢磨顿悟后,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像一条清泉流进心里,无比的畅快。这本《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了好久,几度放手又几度拿起,而每读懂一篇所获得的快乐才能推动我继续往下读新的篇章。这本书毫无例外地仍是关注女性在庸常生活里的细密心思,而这一次重点放在了中年女性身上(除了最后一篇关注的是老年生活外)。女性,是一种尤为细腻敏感的情感动物,即便到了中年也仍需要温存的情感呵护。然而事实上,到了中年这个人生阶段,婚姻家庭生活早已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庸常琐碎,激情不再,夫妻漠然,女性原本娇柔敏感的心日渐枯萎黯沉。这时如果因为某种际遇,偶然地遭逢了另一位男子的体贴温存,即便接下来的生活依旧按着原有的节拍前行,表面上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女性藉着这意外而隐秘的情感体验抚慰了原本疲乏的身心,重新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力量。女性是柔弱的,女性又是坚强的,门罗用她深谙一切又饱含同情的眼睛注视着这一群挣扎于生活重压之下的女性。她没有从道德的角度去批判她们,但也没有极力去渲染或鼓吹这种暂时的逃离。她让她们依旧维持在家庭中的角色,只将那一点点意外的情感经历隐藏在心灵最深的角落里,只在某些或孤单或软弱的时刻拿出来,不为人知地抚慰自己。这些在《浮桥》、《慰藉》和《留存的记忆》等篇中都有着极为细腻动人的描述。与本书同名的短篇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则讲述了门罗最擅长的命运变幻无常的故事。两个小女孩的恶作剧,意外地促成了一段不可想象的婚姻,展现了命运的偶然性力量。这个故事相对好读,前面似是平淡无奇地叙述,当我们以为故事将朝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的时候,门罗却意外地将笔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令人惊讶又令人信服。我最喜欢书中《荨麻》一篇。“我”在很多年后意外重逢小时候暗恋的玩伴,“我”发现自己依然倾心于他,期待与他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偶然的暴风雨将“我”俩困在了荨麻丛中,当雨停天晴,他终于向“我”道出隐情:他最小的儿子死于他倒车时发生的意外。“我”终于明白,他心中那块“寒冷、空虚、封闭的中心地带”是“我”不曾也不能了解的,而他与他妻子却因为共同的了解将永远维系在一起。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再也没有打听他的消息。小说结尾处有一段特别动人的描写:“不可使用、深知本分的爱情(有人说这种爱情不真实,因为它不会冒险扭断脖子,变成糟糕的笑料,或是悲伤地逝去)不会拿任何东西来冒险,却像一条甜蜜的涓涓细流,一个深藏在地下的源泉。这新的沉静如封印般压于其上,将它封存。”这种不能成全的爱情如此美好,虽然隐密,却是女性在艰难的生活中勇敢前行的神秘力量。
  •     评论者或者编者用“提炼了人一生情感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用敏锐细腻的语言记述了九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来评价本书。在初读的时候我曾在思考是否要为此加上一个地方的定语。这些故事勾勒出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女性的生存境况,有些情节和情感乍看令我讶异,不解,甚至抗拒,总觉得或许是西方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而不是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女性。但隔了一段时间再重新思索,浮现出一个处境之中的个体对另一个处境的想象和靠近,方觉得这些或许真的接近了真相,至少部分真相。第一个故事《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篇名来自看似与主题毫无关系的一个幼稚少女的游戏。“写下一个男孩子和你自己的名字,把所有相同的字母画掉,数出剩下的字母数。然后用手指头将这个数数出来,一边说着,恨,友谊,追求,恋爱,婚姻,以此来确定你和那个男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p.28)我不会说某天晒太阳看书的时候,无聊的做了这件事,然后想到这不适合中文名字,最后断然推翻完全不靠谱的游戏结论。这个故事,是黑暗版的欧亨利风格,恶作剧成全的圆满,如果各取所需而能够继续生活即可视作一种圆满。第二个故事《浮桥》。弥漫着绝望气息,就像站在浮桥上,摇荡晃动,感觉脆弱甚至坠落,大部分时候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只是无声息的在内心逼迫人。“不要紧。她感觉到的是一种轻松的同情,几乎就像是笑。一阵轻柔的欢快暂时战胜了她的疼痛和空虚。”(p.88) 这是一个如此女性视角且没有多少情节的普通故事,以至于我怀疑多少男人能够读懂。第三个故事《家具》。“对过去关系的厌倦”(p.118),对截然不同生活的向往,或许是人一生要牵扯其中难以解脱的困境。忽然想起了张爱玲的一些故事,几许神似。第四个故事《慰藉》。他关注的,和她关注的,不一样。他的态度,和她的态度,不一样。可是他们生活在一起。某天一个第三者的吻成为慰藉。“他们是没有中间地带的两个人,在礼貌和亲密之间什么都没有。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之间的平衡是因为他们彼此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是生活的真正内容——她和刘易斯的婚姻,有时粗糙和让人困惑,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件事的甜蜜,给人安慰的许诺,也要依赖于这些婚姻。它不可能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即使他们都是自由的。但它并不是虚无。尝试它,看着它崩溃,然后想到它一直都是虚无,都是危险的。”(p.159-160) 然后不可缺少内容中的他死了,另一件甜蜜的慰藉也跟着烟消云散了。“就像涉过浅水,然后把自己投进湖里,开始六月的第一次冬泳。起初是令人厌恶的震惊,接着是惊诧自己还在移动,被一股顽强的激流抬起——你生命的表面一片平静,你活着,尽管寒冷的痛苦继续侵蚀着你的身体。”(p.162)第五个故事《荨麻》。"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但还有一层意思是,这是不公平的,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一种近乎无辜的直白抗议,出自一个本色的自我中心。这种抗议来自你自身,没有被公开,因而是无辜的。‘唉。’他温柔地说。哪里都不存在公平。“(p.193) 不公平,除了远离,别无它法。第六个故事《梁与柱》。目前最无甚可说的一篇,除了不要轻易的做交易,不管和谁。第七个故事《留存的记忆》。关于一日情,或者多日情,忽然想起来很早的两个手表广告。飞亚达说,“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铁达时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要是记忆能被随心所欲的控制多好,可惜“记忆只会以一种她不能控制也不能理解的方式自行消退”,而所耗费的时间一样的不能控制也不能理解。第八个故事《奎妮》。家庭暴力的故事。一段关系中的暴力不一定是武力的。暴力的产生源于权力的失控。第九个故事《熊从山那边来》。如果老来不幸痴呆,伴侣能做什么?如果老来不幸痴呆,你还会记得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痴呆的才是幸福的,弱势恰恰成了某种支配的力量。当然前提是,依然在一个被爱的环境里。说来奇怪,在很多感情的情境中,弱势都将获得最大的power。但当爱意一丝不剩的时候,又将是另一番景象。
  •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萨比莎一边用手指点着字母一边默念。这是她教给伊迪斯的游戏:写下自己和另一人的名字,划掉相同字母,然后点着剩下的字母,按顺序念五个词,最终念到的词就是拥有这两个名字的人将会发生的关系——在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小说里,门罗似乎就在告诉我们:恨、友谊、爱情,你似乎永远也不知道人生会在哪些偶然的瞬间里将它们互换位置,就像你不知道自己在游戏中会点到哪种关系。因为萨比莎和伊迪斯这两个年轻女孩的善意捉弄,实际上从未拥有过爱情的管家乔安娜最终决定带着家具、“闯进”一个只见过一次面却“通过许多浓情爱意信件”的落魄男人家,并开始仔细地照顾他的起居,这荒谬的一切最终却修成了正果。而在另一篇小说《浮桥》中,更体现了人性中某种渴望越轨的原始冲动。化疗后的老妇金妮身体虚弱,但她却不得不默默忍受丈夫尼尔的种种不体贴,对于丈夫对社会运动的狂热,她无动于衷,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金妮与送自己回家的少年在夜空下的浮桥有了深情一吻。门罗似乎总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叙述,让我们在诸多看似意外的人生转折中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熊从山那边来》是书中广为称颂的名篇,讲述了老年人的爱情。高贵优雅的菲奥娜得了老年痴呆症,并在疗养院中爱上了另一位病友,忘记了自己的丈夫格兰特。格兰特看着曾经的妻子与病友愉快相处,反思自己年轻时出轨而愧疚,决定成全妻子。但故事的结局却是菲奥娜重新记起了丈夫,而忘掉了疗养院的情人。小说的取名来自一首有名的英国儿歌——《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讲一只熊翻山越岭想看山的对面是什么,结果发现山的另一边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都想逃离既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想要尝试另一种接近冒险的人生——她笔下的女性皆是如此,在传统中束缚,在束缚中渴求新的成长,于是在人性本能的驱动下, 她们抓住一次次偶然的机会逃离自己固有的生活圈,上演“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戏剧,也像游戏般模糊了彼此的边界——你永远猜不到爱情何时会转变为恨意,友谊又会如何滑入爱情的深渊。以小说集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斩获加拿大文学总督奖的门罗无疑是一个写作的天才,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致以她的颁奖词为——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她的小说充满时空的错乱,篇幅虽短却极见一个女性对人性的洞察力。多视角的拼接、非传统的谋篇让她得以用一种创造性的温和方式揭露一个个关乎人性的真相:不管你在何种环境中,既定的一切和模式化的生活本身总会让你产生诸多迷惘,而内心中逃离的渴望一直在心底掩藏。 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九场隐含悲剧色彩的人生将小地方里平常人的爱恨情仇熬成门罗独特的一锅汤,她不温不火、冷静克制的笔法使汤的火候正好,读罢让人有“温水煮青蛙”之感,深陷而不能自拔。她总能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渴望后,又深感命运的无力——门罗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反思期,这部作品亦是她作为一个经过沉淀的成熟女性对女性本身及人生的独特思考。合罢书本,折服于门罗式的人生故事后,不禁喟然长叹——情感没有边界,堕入没有底线,生活没有输赢。对于人性,你我都不会是例外。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是要有些经历之后慢慢品味的书
  •     门罗的很多故事里面给你呈现一个人生 聚焦到某个时点看清所有的细枝末节情绪波动踌躇不决 倏忽又拉到远景站在时间的末点漫不经心地揭晓多年以后 不一定是结局但也是某种我们常常想问的“后来呢” 于是明白所谓的后来呢也不过如此而已 当下发生的或许会不值一提或许是决定性时刻 但是生活本身仍将一往无前 淹没所有庆幸或悔意 总能度过 只能度过。太喜欢门罗了。
  •     有收录《熊从山那边来》哦,为了和我寝的门罗研究大师展开对话而疯狂阅读。
  •     应该是读过的第一本英文获诺奖作者的作品,看短篇就是比看长篇吃力,文学水平不高的本宝宝
  •     真的晦涩,沉闷,而且有时会觉得不明所以。只是她在写平凡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各种平常或不平常的经历。其实原本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比剧本更具戏剧性。
  •     在讨论两性关系时feminism追求平等基础上的情欲。但women喜欢在情欲上追求平等。于是平等本身变成一种失衡。它倾斜的方向是关系的标签。读门罗的速度,好像是这个世界最舒服的自转节奏。
  •     Plain n depthless
  •     有些偶然的事情,在它们发生的当下,你就会立刻意识到,这里面的每一点细枝末节,都是你在之后的人生中会不断想起、反复回味的。于是未来对现在产生了影响,你很难不带着表演的成分继续下去。
  •     “聪明让她感到冷。对女人来说,聪明意味着冷。”《留存的记忆》。如果女权主义都用Munro的这种方式表达,不知道已降服多少男男女女的人心了呢。
  •     在读
  •     连读了两个短篇,第三个看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她的小说真的不好消化,只有安静的看完一篇,然后思考,再回去重温一下,不然真会消化不良。
  •     哪里冗赘乏味了,好看的很。不刻意强调戏剧性,也不刻意强调克制情感,而是写生活里无人见证却暗潮汹涌的时刻
  •     读时忍不住叫门罗爸爸,一辈子也想不出这么好的比喻
  •     在我眼里,这本书是10分的。读书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好像变的不重要,门罗的神奇在于极其精准的心理刻画,因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一定会和他们有一样的内心独白,所有的情感似曾相识,你知道自己在某个时刻也有同样的想法,那些不曾说出口的,那些埋在心底的带点自私,淡漠,害怕,胡思乱想的……
  •     之前读Ann Beattie时的感觉和看Munro的感觉竟然很相似 每个故事的切入都很累心 要花很大的力气集中才能进入故事的结界 然而回头会有一种浪费了前面浩大开篇的遗憾感 Munro晚期的作品起点至少是中老年 然后夹杂着少女和青春的缝隙 因为在枫叶国所以时代背景感较弱 我还是更倾向于时代感的戏剧 而Munro这些一生的故事 让人觉得很务实真切却并没有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搬上台面 她是相当隐忍的 我不敢说不好 但也许隔很久都不会看她下一本书了
  •     奇怪,简单的故事不耐烦看,了这种有看不懂。平铺直述大大咧咧却不乏精彩点评,待开窍的我
  •     各种强烈的表达充斥在各种媒体,本书如一泓清泉,不激烈,却又充满力量。
  •     话题色彩有些黯淡。。可惜平凡生活中隐含的悲剧太多啦
  •     门罗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描写平淡生活中的暗潮与千疮百孔,在一日又一日的家庭生活中殆尽的激情,人力无奈的背离和妥协。读的不轻松,心里更不好受。
  •     没看进去。
  •     荒凉感
  •     妙
  •     情绪和人物很感染人,虽然故事想起来很简单
  •     看了一半。有几个故事 挺有意思 出乎意料 灵光忽现。不过大部分看不太懂。。。 是我层次不够吗 可能暂时不太适合我
  •     我总是疑心当下所无心放过的生活细节会否有更重大的意义,是否风暴将来。在婚姻中夫妇之间维持一种不言说的合谋,背叛、庸俗、控制、逃脱在暗流之下像拉得太快的小提琴曲,“嘣!”地一声就断掉了
  •     这本门罗里有更多在婚姻中压抑的女性,故事也写得更平淡克制,引而不发。少了那些勇敢的,迷茫的,孤注一掷的出走和转变,只有在片刻的意外和瞬间里找到一点点慰藉
  •     一切都有自己的季节~
  •     这是第一次看门罗的书,很细腻但也很冷漠,也许就像凛冽的加国寒风。在无尽的思绪中回想那一段段他人的人生,别有滋味。
  •     实话,易睡阅读
  •     翻译很多地方让人看不懂门罗的意思。这本是没有主题关于人的写作。
  •     很认真地在读这本书,然后算是有点点get到门罗的写作风格和敏感点,像上瘾一样想接着再看她的作品。 每个故事似乎女主人公都是有精神或者肉体的“出轨”,不知道这种表达是女性天性的释放,还是提倡对自由的追求,或者婚姻对女性人格的扼杀。 每一篇看完都觉得人物特色各异,不突兀。
  •     感觉只喜欢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故事,也许还不能读懂吧
  •     怎么能把普通人平淡无奇的生活 真实提炼的如此荡气回肠有史诗感/荨麻很村上 慰藉的结尾像极了美国甜心 留存的记忆像是看了部电影每一帧都清楚心动的不得了
  •     完全看不懂,无法评分,看来我还是成长得太慢...
  •     求而不得,还是得求,总会得到一些,得不到的,叫人生。
  •     这本书我大概已经看了一个月了真的是无能为力 我看不了 看不了 看不了 对天长啸
  •     不好读这个锅必须由翻译来背。欧美国家的作者在写偏意识流手法的作品时都会用很多长句子,而中文是不适合组建过长句子的。把那些长句子用破折号等标点来解构,再硬生生地翻译出来,读起来会非常生涩别扭。可能也是我太浮躁了,整部书只有第一篇小说还称得上印象深刻,其余作品全部进入不了阅读状态。
  •     时间跨度长达一生的零碎的片段竟能够架构起一个个如此丰满充盈的女性形象,并以此隐秘地一窥她们迂回起伏的小人生。
  •     门罗活生生被翻译毁了。
  •     写得很真实,奇异的真实。
  •     2016-8-30 情感没有边界 堕落没有底线
  •     阅读体验一般
  •     我不知道作者问题还是翻译问题,冗长的要睡着了的故事,没什么重点…是想要说明什么嘛?豆瓣的人们果然都太文艺了…
  •     看过看的逃离再来看她的这本,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样的心情,明明是短篇小说,但是我却觉得太冗长。越看越乏味,里面有很精彩的短篇,但是太多太多的细节处理和暗涌的情绪。好像打破沉默,问,到底要怎么做,没有,只有多的不能再多的沉默。有致郁的感觉。
  •     不同寻常的 看似无关痛痒 有时不知所云但字字珠玑 现实骨感 快节奏(思维节奏)犀利的赶脚 值得反复玩味
  •     生活是一个接连一个的片段,我陷在片断之间的缝隙里,窒息。
  •     好像饭桌边坐了个只顾自己碎碎念的阿姨..
  •     太信门罗会得恐婚症的
  •     开始读不下去,是不太习惯的写作方式,不是让故事进行得更自然,而多是把一些片段、时刻、瞬间放大,偶尔会有接连不上的无力感。不过读到后面几篇时,就渐渐习惯这种风格了,每一句话每一个描写后面可能都有深意,需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就会明白一点:原来是想说这些啊。就像你走在路上,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一样:原来这就是生活啊。
  •     高三看的,满分给 最后那篇 熊从山那边来,伟大的作者拥有这种技巧和内涵,即使风格不同,你也能看到一些相同的闪光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