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研究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04-3
ISBN:9787806631928
作者:沈治钧
页数:603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沈治钧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第一次将版本研究、作者生平研究、文本研究融于一体、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作者围绕着“一稿多改”这一观点,从体例、时空、情节人物、文献史料等四个方面,就《风月宝鉴》到《红楼梦》的发展演变过程展开了全面的论证,本书直面文面矛盾,重视文献史料考证,注重文本诠释,在诸多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红楼梦成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希言子按:這是鄭磊《論寶釵》中的一部分。http://tieba.baidu.com/p/1478559205宝钗与凤姐的关系只看楼主收藏回复梅兰玉儿吧主12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当家奶奶。由于她身为小辈,因此她本来不应该拥有那么大权势的。但由于贾母、王夫人的信任,让她代理家政,所以她也就成为了前者权势的代行者,虽不掌权,却实际行权。故我们把凤姐也归入荣国府的强势人物的行列。而事实上,无论从能力,还是从性格看,凤姐也是这些太太奶奶们中最强势的。 言及凤姐与宝钗的关系,我们却要从书中的一个奇特而耐人寻味的现象说起。由于受程高本后四十回中凤姐设那个“掉包计”,帮着贾母为宝玉娶宝钗的影响,很多后世读者都习惯于将凤姐划入“钗党”。但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与宝钗的关系却颇为紧张。王熙凤不要说跟薛宝钗为一党,甚至还不惜拿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诬指宝钗。何以见得?我们只举下面一个例证即可以说明,这就是凤姐跟平儿私下里议论贾府诸如人与各位亲戚的一段长篇大套的讲话: 风姐儿笑道:“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如今他既有这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按正理,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回头看了看,再要穷追苦克,人恨极了,暗地里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趁着紧溜之中,他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咱们的恨暂可解了。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第55回) 注意,凤姐对宝钗的评价乃是一句社会上流行的俗语:“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言下之意,无非是指责宝钗是所谓的圆滑自私、不顾大局,只知道明哲保身之人。自清代晚期以来,这 也一直是很多拥林派红学家用来贬钗的一个常见的理由。但事实果然如此吗?宝钗真的是那种“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之徒吗?脂评本中的原文却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 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第55回) 你看,宝钗“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经她跟李纨、探春这么一管理,下人们“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如果真是什么“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之徒,代理别人的家政,趁机邀名买好还来不及呢。岂能管得下人比凤姐当即时更觉谨慎?不仅如此,下人们背地里还抱怨宝钗等三人是“镇山太岁”,说她们“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如果真的是自私自利、只知道明哲保身的人,岂会如此辛苦巡夜、严查紧管,以至于在被管理对象那里落了个“镇山太岁”的恶名?由此可见,凤姐对宝钗的评价并不属实,甚至与事实恰好相反。宝钗不仅不是什么“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好好先生,反而是一位极有原则、赏罚分明的管理者!后世那些拥林派红学家由此而发的一堆又一堆贬钗言论,也不过是一些建筑在泥沙上的高楼——根基不牢,一推就倒!那么,凤姐为什么要用如此不切合实际的评语来议论宝钗呢?笔者以为,这就是王熙凤对薛宝钗的一种刻意的诬指,是凤姐、宝钗二人之间的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凤姐带着嫉恨、不满的情绪来看宝钗的结果。而凤姐又为什么要嫉恨宝钗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宝钗向来鄙视凤姐的为人,是大观园众姐妹中对凤姐最不买帐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书第一章里已经分析了第35回中宝钗讥讽王熙凤故意跟贾母演双簧的情节,本章不再重复。只另举一个例证来说明宝钗对凤姐的鄙视已到了相当“放肆”的地步。这就是宝钗对凤姐的称呼问题:宝钗最爱用的称呼既不是“凤姐姐”,也不是“琏二嫂子”,而是“凤丫头”!而且,宝钗还当面叫过凤姐的绰号——“凤辣子”!按,如果以庚辰本为标准,前八十回中,小说记载有宝钗称呼凤姐的地方一共是九处,其中有七处,宝钗都使用了“凤丫头”的称谓,还有一处用的是“凤辣子”,只有一个叫过“凤姐姐”。我们把这九处文字(有两处连在一起)罗列于下: 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甲戌本作“二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庚辰本第25回)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庚辰本第35回,“凤丫头”列藏本作“凤姐姐”,程甲本作“二嫂子”)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庚辰本第42回) 宝钗冷笑道:“……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庚辰本第42回) 宝钗劝道:“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庚辰本第44回,“凤丫头”程甲本作“你们奶奶”) 话未说完,宝钗、李纨皆笑道:“好丫头,真怨不得凤丫头偏疼他!”(庚辰本第55回) 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庚辰本第57回) 宝钗笑道:“……姨妈和凤辣子都知道我们家的事,不是我撒谎。”(庚辰本第78回,原误作“凤妹子”,又被后人点改为“凤姐姐”) 统计一下,除去第25回中宝钗称呼凤姐为“凤姐姐”或者“二姐姐”,第78回中宝钗称呼凤姐为“凤辣子”之外,其余七处,宝钗一律称呼凤姐为“凤丫头”,占称呼总数的77.8%。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指出:“宝钗无论在什么场合,一概称凤姐为‘凤丫头’。”(郭世铭《谈红楼梦年表》,载《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1辑)尽管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准确,但宝钗更习惯于称呼凤姐为“凤丫头”,这种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按,将对方称呼为“某丫头”,这种称呼习惯如果是用在长者称呼幼者,有亲昵,甚至爱怜的色彩在里面。但幼者用于称呼长者,依礼法而论,却实在显得没大没小。特别是在第44回和第55回中,宝钗甚至当着通房丫头平儿的面,称呼其主子为“凤丫头”。在究竟长幼尊卑秩序的贾府中,又出自于一向端庄稳重的宝钗之口,尤其显得不可思议。以上这种现象,也曾经引起过官方红学会的一部分学者的注意。有人猜测说,这可能跟曹雪芹的早稿有关,即所谓“宝钗在某个年龄系统中是长于凤姐的”(见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这种说法的唯一依据就是庚辰本第78回中的那个被误抄的“凤妹子”三字。但这种假设引出的麻烦恐怕比解决的问题还多。因为不论是今本也好,早稿也好,书中凤姐作为贾府媳妇的身份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既如此,我们不仅要问:假如宝钗本来年长于凤姐,她此时究竟是已嫁,还是未嫁呢?如果宝钗已嫁,而且是嫁入了贾府,此时她就不应该有搬离贾府一说。如果是已嫁,但嫁给别的人家,那她平时应该住在自己的夫家才对,她一个年轻媳妇又有什么理由离开夫家,在贾府中住这么久?而如果宝钗未嫁,倒是可以在贾府久居,也可以搬离贾府回自己家了,但她年龄比凤姐还大,尚未出嫁,在那个时代简直是标准的老姑娘一个。王夫人想给儿子找媳妇,会对她感兴趣吗?能正眼瞧她,并专意要留她吗?这一点,只要想想今本中那个傅秋芳的遭遇就不难明白。所以,无论是从哪方面看,宝钗的年龄都不应该年长于凤姐。庚辰本第78回中的那个“凤妹子”三字,不可能是曹雪芹最初的原文,而只可能是对凤姐的谑称——“凤辣子”的形讹。就如同第75回中探春也称呼凤姐为“凤辣子”一样(原文:“今日一早不见动静,打听凤辣子又病了,我就打发我妈妈出去打听王善保家的是怎样”)。 此外,如果用宝钗曾经“年长”于凤姐的理由来解释“凤丫头”的称谓,还会引起其它的问题。因为林黛玉也有一次称呼凤姐为“凤丫头”,还有两次称呼宝钗为“宝丫头”。我们把相关的文字,也辑录于下: 林黛玉道:“昨儿宝丫头不替你圆谎,为什么问着我呢?那要是我,你又不知怎么样了。”(第28回)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第42回) 黛玉叹道:“……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第45回) 沈治钧等官方学者总不至于认为林黛玉在某个年龄系统中也是长于凤姐的吧?所以,从早稿年龄的角度来解释,理由并不充分,且不能自圆其说。 可是,我们如果对照一下林黛玉使用“宝丫头”、“凤丫头”之类的称谓时的口吻与态度,一切都不难明白了。注意,林黛玉在对长于自己的宝钗、凤姐使用这类称呼的时候,她分明透露出的是一种嫉妒、不服或者不友善的神色!第28回,林黛玉正嫉恨宝玉心里想着宝钗。第42回,黛玉对宝钗更是一派防范之心。第45回,黛玉对宝玉、凤姐那样受宠,也隐隐有不服之意。所以,我们不难想到宝钗在对凤姐使用“凤丫头”一词的时候,肯定与之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当然,宝钗对凤姐,无所谓嫉妒,也谈不上要如何防范,跟黛玉处心积虑想跟宝钗争“宝二奶奶”之位的情形更是不同。故而,就只剩下了一种情况,即:宝钗鄙薄凤姐的为人。而正是这种鄙薄,使她不在意是背后,还是当面,也不论是在众姐妹中间,还是在平儿这样的凤姐心腹的面前,对凤姐几乎都一律以“凤丫头”相称。我们看到第42回,黛玉被宝钗感化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对宝钗使用过“宝丫头”的称谓,可宝钗却把对凤姐的“凤丫头”称谓一直保留了下去,甚至后来当面使用了“凤辣子”的谑称。那宝钗对凤姐的鄙薄,真可以说是很明显的了。 那么,宝钗又为什么会鄙薄凤姐的为人呢?原因也是明摆着的:因为王熙凤就是荣国府内的一个“女奸雄”,跟贾雨村一样具有对上钻营、对下贪酷的特点。任何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都不会认同凤姐的这些做法,更何况宝钗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女子呢!固然,宝钗碍于亲戚的面子,不好公然反对凤姐。但言谈之间,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却是自然而然的。纵观全书,王熙凤的罪行主要有三。一曰贪赃枉法,二曰暴虐残忍,三曰贪得无厌。我们各举一段原文,来加以说明。关于贪赃枉法,且看凤姐受水月庵老尼静虚的挑唆,受赃婚以致人命一事: 那凤姐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将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第16回) 这事虽然做的机密,但书中已写明“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所以,她以后做的这类难保不被宝钗知晓。再看凤姐的暴虐残忍,看看她是如何恃强凌弱殴打清虚观小道士的: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第29回) 这事发生于众目睽睽之下,宝钗当然也看的见。至于凤姐的贪得无厌,又有她挪用丫头们的月钱放高利贷的事情作证据: 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道:“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何曾不是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呆呆的等着。”平儿道:“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你难道还少钱使?”袭人道:“我虽不少,只是我也没地方使去,就只预备我们那一个。”平儿道:“你倘若有要紧的事用钱使时,我那里还有几两银子,你先拿来使,明儿我扣下你的就是了。”袭人道:“此时也用不着,怕一时要用起来不够了,我打发人去取就是了。”(第39回) 这事连袭人都知道了,久后也必然逃不脱宝钗的眼睛。对于凤姐的这些所作所为,脂砚斋评价说: 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乎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脂砚。(甲戌本第16回双行夹批) 对于凤姐受赃婚以致人命一事,脂砚斋又特意指出: 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灸。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甲戌本第16回回前总评) 而我们知道,脂砚斋是宝钗的崇拜者。在书中诸多人物当中,脂砚斋对宝钗的评价最高,几乎到了仰视的地步。连脂砚斋尚且对凤姐的这些恶行如此痛恨,就更不用说宝钗是何等鄙视凤姐的为人了。宝钗瞧不起凤姐,蔑视她的人品,也就自然不会买凤姐的帐。按理说,凤姐跟宝钗是有血缘关系的。宝钗若能顺了王夫人的意志,积极活动,最终嫁入贾府成为宝二奶奶。凭她跟凤姐的血缘之亲,也应该可以做到跟凤姐互为依恃,替凤姐的恶行打掩护,甚至同流合污。但宝钗却坚决不吃这一套。对王夫人尚且讥而讽之,把个王熙凤更不放在眼里。张口“凤丫头”,闭口“凤辣子”,不分时间、场合,我行我素地这么叫下去。自然,王熙凤对于薛宝钗也会生出嫉恨和厌恶之心。套用贾雨村谈论“正”、“邪”二气的话说,就是:“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第2回)这正是凤姐诬指宝钗所谓“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背景。从王熙凤的立场上看,宝钗从来不肯跟她同流合污,不帮着她继续执行那套媚上欺下的治家之术,这不就是所谓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吗?那当然是一种自私狭隘的看法! 而既然凤姐一直把宝钗的存在,看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她又会怎样对付宝钗呢?她会不会想方设法将宝钗赶离贾府呢?事实上,在《红楼梦》中,事情也确实按照这个逻辑发展的。到第74回,凤姐奉命抄检大观园时,就故意给一向洁身自好的宝钗设置了一个“道德陷阱”:别处都抄,却有意留着宝钗一处不予抄检。当然,表面的理由是为了尊重亲戚:“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但黛玉也是亲戚,为何也要抄?迎春处还住着邢岫烟,也有亲戚,为什么不可以跳过?显然,凤姐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只有别人的房间都抄,惟有宝钗一处不抄,才能使宝钗始终具有不能洗清的嫌疑,而不能不搬离大观园这个是非之地。事后,宝钗果然主动搬了出去。理由也正像凤姐对王夫人所分析的那样:“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里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第78回)当然,凤姐却也不会向王夫人说出她为何敢于搜检同样是亲戚的黛玉和邢岫烟的丫头,却惟独觉得宝钗屋里“不好去搜检”的秘密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当王夫人把宝钗请回来进行分辩的时候,宝钗便出乎王夫人意料地又找了一大堆理由来拒绝搬回大观园,如要陪伴母亲、帮着哥哥筹备婚事、关了大观园的小门有利于维持治安等等。也不等王夫人表态,王熙凤就抢先发话,给定了立场: 凤姐听了这篇话,便向王夫人笑道:“这话竟是,不必强了。”(第78回) 听了宝钗的一大篇解释,当王夫人尚在未置可否之际时,凤姐便抢先说“这话竟是,不必强了”。让宝钗搬离大观园成为既成事实,使得王夫人虽不大情愿,却也只能说“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足见凤姐急欲排斥宝钗的心理是何等之急了!反过来,这事也正说明了宝钗的为人是始终把正义原则放在第一位的,亲情、权势、利害都在其次。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作者太幽默了--“荣宁两府共用一个小厮”“一直到薛蟠娶亲这家人还呆在贾府”“此人(贾蓉继配)二十九回悄然登场”“总不至于是他(贾敬)为了与道士们‘胡羼’才将妻妾遣散了吧”--同时也太敢设想了,关于宝黛钗三人在初稿中的身份假说令人震惊。
  •     我想买一本,但是没货,买不着了
  •     对旧稿情节的梳理,还是能做到言之有理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