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震》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806571378
作者:[美国] 库尔特·冯内古特
页数:242页

老而不死

是为贼。但是我真是喜欢他。70多岁了,想说的话还很多,其他人爱听不听。纵有神力,也不愿意把有些人重新召唤回这个世界:1、我们本来也不是自己愿意生下来的;2、这世界就是个大屎缸。唯一的乐趣是看它能滑稽到什么地步。但是又怀恋人所能给予的温暖。老头儿,真是好玩儿。就当听他啰唆吧:一会儿讲讲故事,一会儿讲讲自己,一会儿发发牢骚。“特劳特把当时他设法找到的工作描写为:‘从布谷鸟报时的钟壳里清楚鸟粪。’”

一本没有看完的书

不是什么科幻吧,觉得那时候的风内故特真的老了,总之没有看完,对于读了贝斯特或者布雷德波里这些经典的人来说,情节没有什么吸引力,也不知道黑色幽默的成分在哪里,想当初风内故特致死也不说自己写过科幻,那我们就原谅他吧,但是人都死了,有人喜欢他的书就行了,其实猫的摇篮什么的呵呵……

科技与人文的掐架——《时震》库尔特·冯内古特

小说里发生了“Timequake”,宇宙一阵肌肉抽搐,把时间弹回10年前。然而一切都不会改变,这十年间,该发生的全都还会重来一遍。明知已经历过一遍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却又无能为力,人被囚禁在“过去”的牢笼里,没有打开它的钥匙。其实岂止是没有钥匙呢?这笼子,这监狱,压根没有锁。它在过去的时间之流中已经形成,如今时震,也不过是顺着过去已冲刷形成好的沟渠,再让时间的水依葫芦画瓢地流过去,重新填好成曾经的样子。它已然被赋形成一体,没有所谓时间的缺口,因此也没有能够打开的门,或窗,或任何指向改变的通道,因此也无从解开。打破正向时间流、穿梭回到过去的构想,似乎更多是类似“琼巴点”的假设,即在某一时间点的一个小小的不同选择,就可能影响改变未来的走向——这种设想的前提是,回到过去的人依旧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做出决定,依旧作为一个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与宇宙世界的其他物质有联结关系的个体。(他/她也通常是以一个或一个小群体的面貌在科幻中出现。)而《时震》的回到过去,最强调的一个特质就是:人在这重复的十年中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命运只能重复自身,正如小说里引用的莎翁名言: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戏剧成就演员,但演员终归要禁锢在所出演的剧里,一招一式一词一句都早已设计好。(这个设计者,是导演、编剧;那命运的导演和编剧是谁呢?上帝?冯内古特未明其言。)重复的十年接近尾声,时震即将结束,重新与十年前的这个瞬间接轨,冯内古特说,自由意志即将“闯入”。闯入,这词多有意思。是缺席或停滞之后,充满活力激情地突然出现、介入与占领,是跃跃欲试的样子。重新迎接未知,重新拥有自主抉择的可能,人们会怎样?以及,冯内古特小说中另一个最重要的维度是:机器们会怎样?准确地说,是“自行驱动的各种交通器械”。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老马自识回家途。”但重播(rerun)结束时,这匹老马——从轻便摩托车到大型喷气式飞机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却不认识回家的路途了。由于人们突然脱离时震、进入正常时间秩序一时没反应过来,出现所谓“时震后麻木症”,惯性地延续上一个时刻的动作或任由引力或其他自然法则把他们拉向地面——嗯,比如出现时震的瞬间正跳起在空中的人,就会直梆梆地摔到地面。噼里啪啦好多事故好多伤员甚至好多尸体,统统被特劳特堆到了美国文学艺术院。(堆满尸体的文学艺术院,多像是一个讽刺隐喻)操控机器的人没反应过来,于是各种交通大混乱也出现了:假设有一辆行驶着的卡车,司机还在“时震后麻木”中,手握方向盘却不知朝哪个方向转,假设它在十年前时震的那个瞬间司机正好踩下了油门正好在加速……于是,它可能撞上了人行道,撞倒了大树,撞在了前一辆车上,连环车祸发生了……空中的飞机们下场也好不到哪去,他们按照原先的航线一直飞,一直飞,燃料都快耗尽了还在飞……机器不可靠,可靠的是什么呢?且看特劳特:“特劳特操作的是既不危险也不难驾驭的圆珠笔。自由意志闯入时,他只是接着写下去。”冯内古特少在文本中直接明言他对科技发展所持的态度,但其对立姿态无处不在闪烁隐现。从小说一开始,他就已经用布布星球的故事隐喻了科技发展对人文空间的挤压,含蓄地声明了自己的人文立场。布布星球是一个由女性统治的星球,这星球上有三姐妹,分别是画家、小说家和科学家。科学家妹妹总是让人讨厌最不受人欢迎,因为她太乏味!BORING!但后来呢,科学家妹妹柠柠(在布布星球上“柠柠”的意思是香蕉)发明了电视摄像机,攫取了人们的好奇与欲望,填充了人们枯燥单调的空虚闲余时光,也让人在被动接受大量垃圾或消遣信息的过程中,脑子遁了,不习惯思考,想象力减退,越来越痴呆。而妹妹发了财。“真正使她高兴的时她的两个姐妹开始感到‘像猫拖进家的老鼠’。”“年轻的布布人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培养想象力。”冯内古特的世界里,科技与人文还只是互相掐架的对手。柠柠所代表的科技、实用主义甚嚣尘上,而人文精神从最开始的嘲弄不屑,到后来被打败,被大众抛弃,逐渐式微,逐渐落寞。但今天,科技和人文慢慢走向和解。他们开始互相尝试了解曾格格不入的世界,由敌化友,此为彼用,于是就有了《第三种文化》。或许,在科技发展的初期,人类对它的态度也像是孩童般非此即彼的,慢慢地,人类也开始学会成熟,而成熟,便是宽容。但愿,人类在这条科技和人文挣扎的河流漩涡里,漂流的尽头,会是爱的宽容。

重要的是……

虽然简介上说到了其中的科幻元素以及本书在创新上的一些东西,但我认为却没有书的内容本身来得有价值。作者冯内古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对时下的社会与政治现象进行解读。同时这里面还不乏一些属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细节,而这种创作手法我认为当属六、七十年代——如果我们注目那时的大师级人物所拍摄的电影,就会发现与冯内古特的某些技巧或内容有着相同之处。但是我必须在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冯内古特是一位永远的年轻人,以敏锐但又不失讽喻的语言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些深藏于他个人生命中的东西。要说本书的文学价值——我认为从译本上来看也许不是很高,但却能够成为透视社会的一面最为清澈的镜子,而这是其他作者所无法替代的地方。另外,就“时震”这个字眼很可能并不是冯个人的发明,如果你了解6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间内所被提出的科学假说,大概就能知晓这件事了。我在另一个地方也读到过对于“时震”的描写——是手冢治虫《午夜计程车》中的一个故事,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看,因为我认为无论是冯还是诸位优秀导演或了不起的漫画人,都透过个人的艺术将那个时代永久的留住了,他们探讨了当时最为令人注目、难以抛下的东西,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呢?我们是否能够切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揭示其本质,而不是做一些简单而又肤浅的描写呢?我们可以尝试用各种手段去真实地留下印记——但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震后无能

真搞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我处于一种狂乱的状态时,读的都是冯内古特的书,上一次是《囚鸟》,这次是《时震》。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这版的电子书被我扔在阅读器里好久,也不知之前什么时候读了一半却没读下去,那天我被论文搞得烦了,随便打开的就是《时震》。《时震》不是科幻小说,虽然timequake这个词本身很科幻,冯内古特根本没有给读者一点穿越的机会,就像现实里,你永远都回不到过去。真的能来一次时震该有多好啊,回到十年前,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祖国和父母对我的期望。。。别傻逼了,祖国对我根本没有什么期望,祖国压根就不知道我是谁。还是珍惜美好的正太时光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早恋来得实在。。。时震,对我来讲能有什么用,当我坐在教室里,听物理老师叻吧叻,我不会趴在桌上打瞌睡,我会鄙夷的问她,你知道磁单极子么?我会纠正外语老师,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这样的话老外根本是不会说的。你能想象你自己,拥有20多岁人的心智却要成天跟小屁孩混在一起么?等等,要是我们班的小女孩够嗲,我真的可以考虑。。。算了吧,我们什么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们每天都赌咒发愿说明天我一定被多少多少个单词,或者明天我一努力工作一样,明天永远是明天,明天永远也不会来!我们永远过着堕落的今天,守在电脑旁,一边往嘴里狂塞零食,一边或者看片,或者和人闲聊。。。冯内古特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个很老很老的老掰掰了,我想,他挺想写点自己的东西在书里面。可就算他写了你也没法那冯内古特的话当真,为什么要发生时震,他对他的一生后悔过么?或许吧,但是即使重播时震发生前的十年,他依然无法改变什么,这一点实在是太操蛋了,可生活就是这么操蛋,就像冯内古特老掰掰的签名。。。呃,你懂的。。。

冯内古特年谱

附:库尔特·冯内古特生平创作年谱   家族史  冯内古特家族起源于德国的蒙斯特,姓氏来自家族祖先曾拥有的一座称做“古特”(Gut)的豪宅,该宅院坐落在一条叫“法内”(Funne)的小河边上,因此Funne河边Gut大院的人家,人称FunneGut(法内古特),后改为Funnegut,改掉中间大写的G.到美国后,Funnegut英语听上去像“funnygut”(怪肠子),进而再改成发音近似的Vonnegut(冯内古特).冯内古特家族十九世纪中期移民来到美国,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落户,开五金店。祖父伯纳德·冯内古特和祖母都喜爱文学和艺术,一八八四年生下长子库尔特·冯内古特,即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父亲。他也喜欢艺术,以建筑师为业,并在一九一○年接过了其父的巨大家产。外公彼得·里埃伯参加过南北战争,负伤腿残后开酿酒厂发财。长女伊迪丝·里埃伯是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母亲。外婆去世以后,外公再婚,继母虐待孩子,伊迪丝精神受创,这与她后来自杀有关。一九二一年美国通过禁酒法令。外公的酿酒厂倒闭破产。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父母一九一三年结婚,两大家族联姻。冯内古特后来在自传体文集《棕榈树星期天》中写道:他父母的结婚庆典“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也许是历史上最豪华的婚礼,以前没有,将来也许也不会再有”。母亲伊迪丝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办的《科内尔每日太阳报》的编辑,也写过小说,但未发表。据冯内古特说,她的小说“极其出色”。  1922年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市,起名随同父亲,加“小”以示区别,十二岁以前,家中邻里都称他为“K”,童年一直居住在北伊利诺街四三六五号。  1927年  ●进入为富家子弟开设的私立帕克学校(ParkSchool)学习。  1929年  ●纽约股市暴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冯内古特在大萧条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1930年  ●家庭收入受到大萧条的严重冲击,经济拮据,冯内古特从收费昂贵的巴克学校转学,进入第四十三公立学校。从此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读书。  ●当建筑师的父亲变卖了豪宅,后来在威廉溪(William‘sCreek)买下地产,自己设计建造了不那么华丽的新居。  1936年  ●进入肖利奇(Shortridge)高中。  ●高中期间曾是《肖利奇每日之声报》的编辑。该报是当时全美国高中办的两份日报之一。  1930年  ●高中毕业进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喜欢文科,但父亲强令他读化学专业,学业极糟。  1941年  ●得肺炎离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十九岁的冯内古特应征入伍,进入训练营,成为陆军列兵,后送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和田纳西大学学习与军事有关的机械工程。  1944年  ●年初赴欧洲参战。  ●五月的母亲节从部队获准回家探亲,而正巧前一天夜里,即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母亲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  ●年底在波尔其战役中被德军俘虏,送至德累斯顿一个屠宰场地下冰库服苦役,直至二战结束。  1945年  ●经历了同盟国对德累斯顿进行的以燃烧弹为主的大轰炸,因身在地下冰库而幸免于难,目睹了十三万五千平民葬身火海,“一个个像烤焦的面包”,对他震动极太。冯内古特称此举为“欧洲最大的屠杀”,在代表作《五号屠场》等小说中都描述了这场大灾难。  ●战争结束后回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研究生。  形成在小说中和其他场合一直推崇的“大家庭”概念。  ●与从小青梅竹马的女友简·考克斯(JaneCox)结婚。  1947年  ●三个论文设想均遭否定后,离开芝加哥太学,未获得学位。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为纽约斯克内克塔迪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当公关员。此间经历后来写入《自动钢琴》和《猫的摇篮》。  1950年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谷仓效应报告》(ReporttheBarnhouseEffect),发表于《科利尔)(Collier’s)杂志。从此开始至一九六三年,主要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共写下四十五篇,发表于《科利尔》、《星期六晚邮报》(TheSaturdayEveningPost)、《大都市》(Cosmopolitan)、《红书》(Redbook)和《女性时光杂志》(TheLady‘sHourJournal)等杂志。  1951年  ●发表了几篇小说后,纽约的一家出版商与其签订长篇小说出版合同(后来的《自动钢琴》).  ●决定辞去通用电器公司的工作,开始当自由职业作家。  ●离开斯克内克塔迪,搬至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  1952年  ●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PlayerPiano)由德拉科特公司出版,从此德拉科特公司成为冯内古特的主要出版商。《自动钢琴》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讽刺现代化如何剥夺人性。后重新出版时,曾用书名《乌托邦14》(Utopia14).  1958年  ●姐夫因火车出轨身亡。几日后姐姐艾丽丝在医院病故。  冯内古特和妻子收养了他们的三个儿子。  1959年  ●出版长篇小说《提坦的海妖》(TheSirensofTitan),依然采用科幻小说的模式,对人类历史进行仿讽。  1961年  ●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夜》(MotherNight),描写一个搞谍报工作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人生危机。  1963年  ●出版主要长篇小说《猫的摇篮》(Cat’sCradle),也用科幻小说的模式,但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寓言,讽刺人类社会缺少同情与爱,人们依靠谎言麻醉自己。冯内古特曾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做过从A到D的评定,此书自评为“A+”。  这是冯内古特第一部被广泛认同、并受到批评界重视的小说。  ●将早期短篇小说汇集成册,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猫舍里的金丝雀)(CanaryinCathouse)  1965年  ●出版以科幻小说模式讽刺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GodBlessYou,Mr.Rosewater).  ●小说中开始出现基尔戈·特劳特(KilgoreTrout)这个重要人物。此人物是个抖幻小说家,出现于此后冯内古特的许多小说中,评说人生世事,荒唐中充满机智,像是作者本人的影子。  ●去依阿华大学著名的作家班任教。  1966年  ●不少旧作在该年重版。并开始更多地引起批评界的注意。  1967年  ●荣获古根海姆奖。  ●重返德累斯顿,构思以该市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五号屠场》。  1968年  ●收集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和散文,结集出版《欢迎到猴子屋)(WelcometotheMonkeyHouse).  1969年  ●出版以二战轰炸德累斯顿为背景的代表作《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自评为“A+”级,也被广泛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1970年  ●到哈佛大学教授文学创作。  ●出版讽刺剧作《旺达·琼,祝你生日快乐》(HappyBirth—day,WandaJune),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间在纽约的百老汇上演,后拍成电影。  1971年  ●首次出现对冯内古特作品的长篇学术性研究,在托尼·坦纳(TonyTanner)和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Harris)的文学专著中。各有专门讨话的一章。该年被认为是“真正冯内古特研究的开始”。  ●最著名的冯内古特研究学者杰罗姆·克林科维兹(JeromeKlinkowitz)发表第一篇有关冯内古特的学术论文:《小库尔特·冯内古特和我们时代的罪恶)(KurtVonnegutJr.andtheCrimeofOurTime),此文后收入克林科维兹本人的研究冯内古特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声明》(VonnegutStatement)中。  1972年  ●最早两部冯内古特研究专著出版:戴维·戈德史密斯(DavidGoldsmith)的《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狂想家)(KurtVonnegut:FantasistofFireandIce)和彼得·里德(PeterReed)的《小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Jr.).  ●被选为国家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被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  ●《五号屠场》拍成电影。  ●发表短篇小说《空间大操》(TheBigSpaceFuck),收入他朋友哈兰·埃利森(HarlanEllison)编的小说集《又是危险的幻象)(Again,DangerousVisions)中。冯内古特自称文学史上第一次在标题上出现“操”字。此文引起对他作品的抵制。  1973年  ●出版长篇小说《冠军的早餐》(BreakfastofChampions),讽刺美国的商业文化。小说中有不少作者自画插图,包括肛门、阴户、内裤等,因此更加引起了该年对他作品的抵制。  ●很多地方对冯内古特的作品进行抵制,典型例子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德雷克(Drake)学较,该校将《五号屠场》等放入锅炉焚烧,冯内古特对此提出抗议。  ●出版电视脚本《时问与廷巴克图之间》(BetweenTimeandTimbuktu),是外星幻想剧,内容取自《猫的摇篮》和《提坦的海妖》。  1974年  ●出版散文、书评、演讲集《旺皮特、弗玛和阁兰法隆》(Wampeters,FomaandGranfalloons),书名取自先前小说中作者自己臆造的三个词。  1975年  ●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根据大学“高质量的已发表作品可替代毕业论文”这一规定,认为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研究,故补授硕士学位).  1976年  ●《五号屠场》在纽约各学校图书馆遭禁,冯内古特诉诸法律,引起法律纠纷。  ●出版长篇小说《打闹剧,或曰不再孤独》(Slapstick;orLonesomeNoMore!).在冯内古特从A至D的四级标准中。这是惟一一部自评质量为“D”的小说。  1977年  ●冯内古特研究的又一次高潮,该年有三本研究专著出版,包括:恩卡(Ungar)出版公司作家系列中詹姆斯·伦奎斯特(JamesLundquist)的《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理查德·杰阿农(RichardGiannone)的《冯内古特小说初探》(Vonnegut:APrefacetoHisNovels)和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的传记性文评《冯内古特在美国》(VonnegutinAmerica).  1979年  ●出版《囚鸟》(Jailbird),小说以水门事件为背景,讽刺美国政治。  1980年  ●与伊万·切尔梅耶夫(IvanChermayeff)合作出版《太阳月亮星星》(SunMoonStar).这是一本图案画集,切尔梅耶夫作图,冯内古特写文字说明。  1981年  ●出版自传体的散文、书信、演讲集《棕榈树星期天》(PalmSunday).  1982年  ●出版长篇小说《神枪手迪克》(DeadeyeDick),讲述一个男孩意外抢击射死一个怀孕妇女后的犯罪感和生活遭遇。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被认为是《五号屠场》之后最优秀的作品,也具有浓重的科幻小说色彩,说的是人类脑袋太大,进化失败,核战后幸存者逃至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为新的物种。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蓝胡子)(Bluebeard),批评界对小说未敢恭维。  ●由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等人撰写发表冯内古特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著述大全》(KurtVonnegut:AComprehensiveBibliography).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咒语》(HocusPocus).  1991年  ●出版散文随笔集《比死更糟的命运》(FatesWorseThanDeath).  1996年  ●在丹佛市举办个人绘制的绢丝印画展。  1997年  ●出版长篇小说《时震》。  ●宣布封笔。冯内古特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书了,十分肯定。我已厌倦了。”  1998年  ●《冠军的早餐》拍成电影。2005年冯内古特打破封笔宣言,出版了散文集《没有国家的人》。2007年4月11日,逝于美国纽约。


 时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