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机制-哈佛剑桥经济学著作译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3
ISBN:9787500429371
作者:奥利弗.E.威廉森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治理的机制
第一部分 概论
第1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卡内基大学的联系
第2章 切斯特・巴纳德与早期的组织科学
第3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
第二部分 概念和应用
第4章 比较经济组织:对分立结构选择的分析
第5章 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
第6章 经济制度:自发的与有目的的治理
第7章 公司融资与公司治理
第8章 再分配和无效率的政治学与经济学
第三部分 组织
第9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
第10章 精心算计、信任与经济组织
第四部分 公共政策
第11章 界定反托拉斯
第12章 策略谋划、节约与经济组织
第13章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制度与治理
第五部分 争议与展望
第14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与演变中的组织科学
词汇
References

作者简介

全书包括五大部分:一是总论,论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起源,它与早期的组织学的关系,以及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创立。二是概念和应用,以比较经济组织的方法分析了可信的承诺、自发的和有意识管理的经济制度、公司融资和公司管理、再分配和效率等理论。三是组织理论,论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关系,精算和信用及经济组织等理论。四是公共政策,论述了理论的应用,包括反垄断的界限、策略和节约及经济组织,经济发展以及改革的制度和管理。五是展望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组织学的进展。


 治理机制-哈佛剑桥经济学著作译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原本不打算对于一本书的几个章节放在一起评价,觉得不能表述出本书的具体内容。不过,既然,已经看到第八章了。那么,也就只能将前面的几章综合起来,作个简述了。本书的作者奥利弗.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早年在卡内基大学学习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卡内基大学是个人才荟萃的学校。除了我们通常所熟悉的赫伯特.西蒙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在书中,经常说西蒙的理论是属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在我以前的阅读当中,似乎一般不会把他的理论归入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有初次听说的迪克.西亚特(我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差点误以为是迪克西特)。他们对于组织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卡内基不仅是行为主义盛行的场所,而且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等人也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普雷斯科特好像是在威廉姆森离开卡内基的时候左右进入卡内基的)。威廉姆森在书中也曾经提到过自己不仅可以接触到行为主义的概念,也可以接触到理性预期的概念。长期以来他的观点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过,他最终的观点还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的。对于组织研究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不过现代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还是切斯特.巴纳德1938年的著作《行政部门的功能》。他本身虽然是个商人,但是对于组织理论却有着深邃的洞见。他应该算是比较早地提出等级制概念的人,与哈耶克的“市场制”形成鲜明对照。在哈耶克的概念中,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适应性调节。而企业的功能主要是控制成本。哈耶克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中把企业看成生产函数的模式。可能与当初哈耶克投身于“社会主义大争论”有关,他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重视的比较多,而对于组织的分析则相对较少。威廉姆森虽然受到西蒙的影响很大。但是他后来的研究却也与西蒙有较大差异。我们都知道,西蒙是“有限理性”的倡导者,强调在决策当中遵循“满意原则”。分析的基本单位显而易见,也是行为决策。而威廉姆森在基本单位上则是复苏了康芒斯的“交易”。“交易”要比“决策”涵盖的内容要大的多。涉及到交易中所联系到的方方面面。威廉姆森也没有采用西蒙的”满意原则”,而是强调节约的概念,即现在交易费用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减少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半微观化的概念,区分的维度主要包括:交易发生的重复性,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性。在三者之中,最受关注的是资产专用性,主要是因为它与可替代性有联系。资产专用性往往会与“沉没成本”联系起来。它往往会为一些设置陷阱,让对方投资于专用性资产的人获得谈判的优势。在独裁者博弈当中,似乎也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有密切的联系。在第七章当中,威廉姆森也用资产专用性解释了人们为什么通常是更倾向于股权投资,而并非愿意投资于债券。而程度往往和资产专用性的程度成反比。威廉姆森还将交易费用经济学与代理经济学作了对比。交易费用经济学把公司看成一种治理机制,而代理理论则把公司看成一系列合约。此外,还有诸多不同。在分析框架之中,威廉姆森也着重对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进行了研究。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就用“有限理性”取代了“超理性”。当然他们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观点上和哈耶克比较类似。不过,在当时也许西蒙比哈耶克在1945年的认识更有理论基础。因为在当时认知科学比哈耶克当时作“知识分工”开创研究的时候要发达的多。现在,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哈耶克思想的精髓。哈耶克也曾经写过一篇《感知的秩序》,我想他还是想为自己的理论找寻心理学基础的,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当中的几篇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出来。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不可能对交易的另一方作完全的监督,有可能会产生寻租的行为。这也被鲍尔斯称为“新霍布斯主义”。不过,威廉姆森却认为可以通过事先设立保障机制,从事后机会主义中获得启发,通过交易机制的设计,实现可置信承诺。而互惠或者报复的机会主义并非是从“机会主义”的概念中可以唯一获得的认识。其实,这也是最原始的认识。
  •     这周一直在看威廉森的《治理机制》,其实是经济组织中许多难题引发了对事后治理机制的考察和阐释。本书在更具微观经济学分析特征的层次上展开,而且研究借助了一些法学,尤其是契约法和组织学的方法。威廉森可以说是交易成本经济学领域的开创者,本书的中心内容也是治理所关注的就是鉴别、解释及缓解交易合约风险,从而达到节约交易成本。整本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频率这几个描述交易的关键维度频繁出现,几乎每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三点来解释问题抑或是解释这三个概念本身。与较早的经济学方法相比较,交易成本经济学(1)更加微观;(2)更加自觉的做出假设;(3)引入并发展了资产专用性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4)更依赖于比较制度分析;(5)把企业视为一种治理机构;(6)更加重视事后合约制度,特别强调私人安排;(7)采用一种把法学、经济学、组织学结合起来的视角;(8)断言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主要的问题所在。作者奥利弗.E.威廉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威廉森对这一新分支的命名。当代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它是以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因此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本人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继他之后;道格拉斯•诺思也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不仅肯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而且显示了当代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在本书中,威廉森提出的新观点值得注意,其一就是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在治理机制这本书里,威廉森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他对此的重要贡献是具体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使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他的分析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机会主义行为   威廉森对经济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特征的基本假定作了新的界定:经济生活中的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不过,人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使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节制。威廉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人的这种本性直接影响了以私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每一方都不清楚对方是否诚实,都不敢轻率地以对方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而必须以自己直接收集的信息为基础作出交易决策。因此,机会主义的存在使交易费用提高。交易越复杂,交易费用提高的幅度也越大,威氏认为,对于“机会主义”的认识,是他对经济学首创的贡献之一。一切足以引起提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其他因素都是通过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才会具体转化为交易费用的上升。 不确定性   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测未来的局势;或者说,充满着不准确性。在市场中,一项交易从发生到完成重要持续一段时期,在该时期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影响交易双方权力和义务的事件,从而影响交易契约的执行。又由于合同执行者很可能有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当市场条件变化对他不利时,他可以借口契约的前提改变而停止履行合同,在不违反法律的的情况下给交易伙伴造成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交易双方将尽可能把契约写得十分复杂,力图包括一切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种情况发生时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但是,任何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会给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其基本态势是,交易本身越复杂,交易谈判及其所达成的契约越趋复杂化,交易费用就越高,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管理机制其效率就越低,甚至不能完成交易。 小数目条件   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性就很小,那么,机会主义本身就会有颇高的代价——机会主义的行为会使机会主义者失去交易伙伴。因此,竞争的压力会使经济利益的考虑较少地诱发机会主义行为,而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如果市场上角色的数目很小时,那么,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就会增大,经济利益的考虑就会更多地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当市场是寡头、甚至是垄断时,依赖寡头和垄断的另一方就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或者说,对于非寡头、非垄断的一方,市场交易费用将会十分高昂。 专用性资产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使用日益专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越是专用的,设计就越简单,制造费用就越低。资产的专用性有三种。一种是资产本身的专用性;二是资产选址的专用性;三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专用性资产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厂商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专用性资产价值越大,拥有专用性资产的厂商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越大;因为他越有可能被其交易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损害。只要他的交易伙伴不再保持交易关系,甚至中断交易关系,就可以使他的专用性资产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对于拥有专用性资产的厂商,一方面是降低了生产费用,一方面如果他仍然依赖市场的话,他将大大提高自己的交易费用。 以上四个因素是市场交易中会互相影响并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综合性的市场交易费用。对于复杂的、因而是市场交易成本很高的资源配置过程,就可能不应由市场机制来运行,而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把原来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过程,即所谓“内在化”,从而能够实现降低费用的目的。也因此,我们并不能一般地、笼统地评价市场交易成本的高低,而要依据具体的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特点,分析它的交易费用的高低,从而得知这个过程是适合还是不适合采用市场机制。 其二是经济组织与技术结构的匹配,威廉森在成功地分析了企业垂直一体化过程中对市场的替代之后,进而研究了经济组织与交易技术结构的兼容和不兼容问题。这也是威廉森的创新点。  威廉森首先提出了特定的交易类型和组织之间最优匹配的模型,经济组织(包括市场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依具体的交易技术结构和组织形式不同组合而有所不同。同一种交易技术结构与不同的组织匹配时,交易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从而会导致不同的交易费用,同样,同一组织与不同的交易技术匹配时,其交易费用也不相同。如果某种交易技术结构与特定的体制组织形式相匹配时,其交易费用最低,这时,这种资源配置的运行效率最高。那么,不同的交易技术结构适宜和怎样的经济组织相匹配,能有低得交易费用呢?他在文中认为: 1、对资产专用性很弱(接近和等于通用性资产,或交易频率低得的交易,适合于采取市场机制)。2、对具有中等程度资产专用性,或中等程度交易频率的交易,适合采取纵向的中间体组织。   3、对具有高强度资产专用性,或频率很高的交易,适合于由组织内部交易。 4、对具有高度专用性资产,但纳入企业体制后明显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交易,适合于采取政府组织。 威廉森的这些观点使得对经济组织的研究变得有趣多了,而且人们意识到这些风险并且可以洞察风险,并能构建减轻风险的制度。在这点上,《治理机制》的提出影响是巨大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威廉姆森的著作,更像是一本论文集,但是还是很有意义的,翻译得一般般,不算太烂。
  •     明白的人会看的很明白
  •     我居然啃完了,果然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接着啃前两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