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4
ISBN:9787208001626
作者:刘小枫
页数:540页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75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7. 这就是诗人自杀的意义:它恳求所有侥幸活下来的诗人们想一想,什么才是终极的意义和价值;想一想自己所具有的信念是否是真实的、可靠的。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5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5. 如果意向时间的价值或意义已经确立,我们大可不必再来进行这场追问意义的交谈。事实上,自上个世纪以来,中西方历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都遭到并非完全无理的否定。现时历史中的意向无法容忍历史文化中掩盖着的非人的严酷的历史事实,无法容忍历史文化中的某些伪意义、伪理想导致的令人恐怖、令人发指的后果,无法容忍历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意向对现时历史中的疯狂与混乱的无力解决。正因为如此,与历史中的文化的对话,中西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才成为现时意向的必然要求。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1页 - 非结语的结语

36. 每一时代都有纠缠着这一时代的整体灵魂的基本问题。有太多的事实表明,纠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之一即是虚无主义。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05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18. 人道主义听起来都十分顺耳,但要看是以什么根据为前提的人道主义,那种把人分为等级、种类的人道主义和那种把人视为虚无而确立一切人的绝对放纵的人道主义,实质上都是魔道主义,它允许一种(级)人摆弄另一种(级)人。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13页 - 第四章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31. 在此我们不可忽略一个问题,肩起黑暗的闸门是否必然导致心灵的黑暗。事实上,我们在这两者之间并找不到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肩起黑暗的闸门的心灵本身不是黑暗的,它本身就纯净,透明,情形恐怕不会一样。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4页 - 非结语的结语

41. “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毕竟有其共同的一致性,这就是所遭遇的巨大历史苦难给这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打下的深痛烙印。面对历史的不幸、灾难和荒唐,这两代知识分子都被迫带着苦涩的内心去追寻真实的终极价值。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62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20. 在人的理性之外,还存在着更高的理智之眼,即属于于神性的理智(intellectus),它与永恒性有关,超越于宇宙的范围以灵魂的纯粹直观把握普遍必然的单一形式。人必须把自己的理性植根于神性的理智直观,才能摆脱盲目和偏见。优越越的认知力包含低级的认知力,低级的认知力却不能超逾高一级的认知力。感官不知感知质料以上的东西,想象不能思索世界的属类,理智无法领悟单一的样式。人的理性无法达到深省的理智直观,但它却能分享神性的理智直观,所以,人不能僭越地他使用自己的理性,那样就会背离神性的世界。人应该懂得,自己作为分享神性的理智的存在物,作为能感领上帝的心灵,使自己的理性听命于神性的智慧是正当的,一如感觉和想象听命于理性一样。上帝是神圣的这一判断对理性的存在物来说是普遍的。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4页 - 自杀

自杀是对世界的呼救方式
自杀是人类自决的最高形式
现实世界本无意义而言,不得不在这世界里生活的人又要求它有意义,这是个不可解决的矛盾,自杀就是因此而产生的。自杀者本身就有这样的悖论。
他们并不知道,世界就是空虚,世界的意义需要依赖于人自己寻求到的信念去填充。不主动赋予世界以意义,反而向世界索求意义,必然会导致自杀。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2页 - 非结语的结语

37. 推进虚无主义的思想家和拒斥虚无主义的思想家,同样都是心地真诚的人,同样都是含辛茹苦的人,这一现象让人感到惊异,而细思起来,又确为十分平常。我们显然不能说,推进和拒斥双方都同样合理,同样正确,都占有绝对的真值性,我们必得承认,有一方肯定陷入谬误,否则,我们将被迫认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真实可言,根本没有绝对的价值意义可言。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91页 - 第五章 但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34. 在荒诞哲学看来,人的生存是一个事实,人的在世界之中的实存本身就是一个事态,人的生命就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因而,人的认知和感受的形式就是事实形态的一个方面。“我知道的,可靠的,我不能否认的,我不能丢弃的,这些才算数。……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306页 - 第三章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苦难的深渊

28. 在这里,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于,根据历史理性的法则,那些杀人的人类恩人有自己的价值根据:杀人是为了推动历史,带领世界走向目的地。这被看作是西方拯救意识的伟大变革:没有救世主,人类自己救自己。它包含着这样的理论内涵:传统的拯救意识是神而人,由耶稣的复活带来天国的爱的福音,但历史明爱不能救人类,只有靠人的历史行动。因而,拯救意识必须颠倒为人而神,只有用悲惨的鲜血和眼泪才能换来一个崭新的世界。由此,逻辑的推导必须是:人们要想在人世建立天国,建立新的耶路撒冷,就必须犯罪,允许杀戮,赞颂冷酷,消灭爱心。谁说我们不仁,我们就理直气壮地说:就是要不仁。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1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8. 比较者根据这种主观性有权询问:历史中的文化传统价值是否能够解答现时历史提出的问题,是否能使现时历史中的生命找到真实的安身立命的根据。询问历史中的文化,询问另一形态的文化,就意味着要求它对现时历史负责,要求它给出确实可靠的解答。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67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22. 在无论如何,不管从哪方面说,屈原都是被儒家信念逼死的。这一点没有冤枉儒家之道。人们会说,屈原怎么不改弦更张相信道家的学说呢?许多中国诗人不都是因此而得救了吗?但我们同样有理由说,屈原为什么要改宗呢?难道他不该执著于个体生命的奉献吗?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39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11. 只有首先确认诗学(以及比较诗学)是对真实的意义的价值现象学追问,我才会接受比较诗学的说法。我始终关注的只是中西诗人的价值存在方式的可靠性,诗人对绝对价值意义的言说的真实性,以及中西诗人所分别具有的不同价值意向的正当性。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5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8. 比较者根据这种主观性有权询问:历史中的文化传统价值是否能够解答现时历史提出的问题,是否能使现时历史中的生命找到真实的安身立命的根据。询问历史中的文化,询问另一形态的文化,就意味着要求它对现时历史负责,要求它给出确实可靠的解答。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93页 - 第二章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25. 这种生命意向构成的助显就是拯救。“拯救”一词的词源(Salvus)本来就是治愈和复原的意思。拯救意味着有病的人、心灵破碎的人得痊愈,意味着人的救释和解放,即把人从种种自然形态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从而使来自神圣生命的人重返神圣生命,活在神圣生命之中,参与神圣生命的神圣活动。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5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9. 在这里,我们遇上了历史文化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有力抵抗。这两种当代强盛的学说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的历史和历史文化的传统。生活体验的形式和生命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历史建构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塑造,要摆脱它们是不可能的。因而,生命的价值意义只有在给定的心理结构文化传统中去获得。一句话,历史文化和历史建构的心理结构具有理性的特权。历史理性不容反驳、不可克服,否则都是无意义的妄念和小资产阶级的多愁善感。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22页 - 第四章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32. 可是,恶真的无法反抗吗?谁都不会轻易接受这一可悲的结论。但在卡夫卡看来,如果不接受这一可悲的结论,就会承受另一更可怕的后果:为善和正义而作恶,是恶上加恶。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3页 - 非结语的结语

38. 作者的立场明确地站在拒斥虚墟无主义的立场,对话不是中立的,而是被引导的,因此,这场对话只能是一个开端,是继续推进虚无主义或继续拒斥虚无主义的开端。
39. 作者的态度表明,他坚决拒斥任何形态的虚无主义,不管这虚无主义以倡言绝对的价值虚无和相对性的面貌出现,还是以倡言任何可能有的伪绝对价值的面貌出现。
40. 对话表明,中西方都存在虚无主义的信念和情怀,而中国的虚无主义远比西方的虚无主义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另一方面,中西方的虚无主义在现代世纪的极端推进,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如果我们不来考虑虚无主义的问题,我们就会坐卧不宁。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70页 - 第二章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24. 诗人屈原自杀之后,向中国诗人提出了一个出路何在的间题,这一问题显得异常急迫。然而,一再重复地陷入类似的苦问和绝望之境的灵魂,经过艰难的摸索、怀疑、拒绝和辨认,很快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自己的归宿铺平了一条充满欢乐情趣的道路——逍遥,自此以后,哪怕灵魂陷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苦无望和令人难以承受的无所适从,也不会有哪位大诗人愿意步屈原之后尘,象他那样“效彭咸水死”而自绝,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民初诗人王国维。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0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7. 这种主观性据于种种偶然条件和个人因素,放纵个人的偏爱和憎恨:你生下来就接受洗礼,你就得信仰上帝;你从小穿的是长袍、平底鞋,饮的是“四书五经”之汁,你得无条件地坚信圣儒道仙,否则就是不孝子孙,“生盲大夫”。……一个人降生在东方还是西方,难道不是纯属偶然?难道不是一次命运的戏弄?人既不是鸡,也不是狗,必得无可奈何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人的存在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他能超越一切自然的必然性的束缚,真实的价值意义才是人的最终归属。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29页 - 第五章 但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35. 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走向神圣的救赎的道路,都是一种背负十字架的苦行,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的形态无意义、是偶然,历史—社会形态中充满了谎言,为了使神圣的救赎不至于被世界的无意义性和遍布历史的谎言所歪曲,背负十字架必然是一种苦行。只是,这种苦行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神性的赎恩是最为神圣的,只有这神圣的至爱值得我们的生命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由于人灵是在这个世界之中,它就不得不穿过黑暗的深渊,上帝只聆听发自深渊的呼喊。这一历程但丁早已揭示过了:只有穿过地狱、炼狱,才能进入天国。我要再次重复的是,所谓地狱和天国,都不在这生命的此在之外,不在来生、来世,而在今生的生命。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9页 - 后记

45. 本书之写作,是我清理自己的思路和信念的产物,批判的立场和态度首先是针对我自己的。所以,本书之批判首先是自我批判。凡读过《诗化哲学》的人不难看出这一点。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66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21. 人的心性就足够了,当然就无需再去确立人之外的超绝的价值实在,人既然凭自己的自足万德的心体就能够顶天立地,自然就打倒了上帝.既然没有超绝的价值实在,既然人的实用理性和道德生命就足够了,干嘛还要提出“天问”呢?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71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6. 没有爱、没有亲吻、没有宽恕、没有谦卑,这是丧失了神性存在的黑暗。人进入这黑暗的世界,正是由于人否弃了对上帝的信仰。西方诗人对各种价值信念和意义真实的怀疑,最终归结到对上帝的神圣存在的怀疑。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309页 - 第三章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苦难的深渊

29. 道家仙人把儒家的一大套仁义礼序学说的把戏看得很透,以至于走到彻底的非价值主义,并非完全没有原因。他们在一开始就把这套说教当作虚妄排除掉了。曹雪芹无庸与儒家实用道德形而上学展开一场争辩,是很自然的事,况且他也不可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把一切推到尽头,以使问题尖锐地提出来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能力,正如屈原没有这种能力一样。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6页 - 非结语的结语

44. 历史的厄运已一再警言,拒斥不应是无条件的,正如确信不是无条件的,我们不能背靠虚无去拒斥或确信。怀疑、拒斥或确信都应以工具理性和神圣的信仰为条件;清醒的理性批判是杜绝荒唐再度历史地发生的基本保障,使历史中的人不至遭受种钟假象和谎言、谬误和伪理性(世界理性、历史理性、虚妄的道德性、非理性的虚无理性)的毒害;而这批判地运用的工具理性乃是为了确保神圣的爱的意向的超验性和现时性,从而使幸福、自由成为可能。历史的,磨难和苦涩使我们懂得,神圣的爱的意向才是人的存在的终极根基。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3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4. 文化探究者把自己排除在现时意识之外,穿上一副客观性的甲冑,不是自欺欺人,就是甘愿把自己变成历史的僵尸,与之一同被埋葬于历史的事实性的坟墓里。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2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2. 一般的自杀是对暖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则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自己对世界所持的态度的绝望。这一内在事件表明,诗人对自己具有的世界作为整体的某种意义已彻底丧失了忠信。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诗人生活在科学理性和技术文明的进步之中,但在他们眼里,世界从来没有象现在的世界境况那样,显露出如此令人困惑不安的面目。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9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10. 谁都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当代文化带来了奇特的繁荣。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305页 - 第三章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苦难的深渊

27. 根据理性逻辑对历史和社会的分析推导出来的这一基本原则,如下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一类人(“名符其实的人”)有权力、有理由摧残、迫害、杀戮另一类人(顺从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历史发展的障碍,是对生活来说全然无所谓的人,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用语来说,他们是“虱子”,理应由强者用两根指头随意捏死。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7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2. 用以道德直观为根据的价值论去批判以知识论为根据的科学理性,既合理,也不合理。指责科学理性不能最终解决伦理问题,这当然正当;然而,要求科学理性来解决伦理价值的根本问题,本身就是理论上的谬误。西方现代哲学已经在这方面作过相当深入而有成效的批判,现当代儒学对此还大作文章喋喋不休,完全是无的放矢。况且,以道德贤圣自居蔑视科学理性在道德价值方面束手无策,不是件很可笑的事吗?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5页 - 非结语的结语

43. “五四”一代所缺乏的恰给好是“四五”一代所品尝的“呕吐”过程。“四五”一代对历史的荒唐的领受要深切得多,苦涩得多,它是无数青年用鲜血和眼泪浸泡出来的。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2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3. 事实性显然不能成为我们接受历史文化的无条件的根据,否则我们就得准备接受虚妄。并非所有的文化历史的事实都蕴涵着真实的价值。某种东西,并非由于它是历史事实,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权迫使我们非接受它不可。划定意义与非意义的界限的力量,不是由历史的事实独占的。历史的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价值意义是另一回事。如果研究历史文化只是为了无条件地接受历史事实,那就意味着我们同意接受这些事实中实际存在着的愚蠢、谬误、荒唐和虚妄。中国近代盛行的考据之学把对文化历史的事实性研究当作灵魂的安慰,视为混舌依托是相当荒唐而且危险的。中国“信而好古”的传统教诲是一种再荒唐不过的信条。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1. 西方精神文化传统并非只有科学理性,它们有自己的道德谱系,而且来尝比中国的道德谱系薄弱,因为它有至善至爱至美的神圣价值存在——上帝作为自己的根基。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35页 - 非结语的结语

42. 的确,我们可以说,“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的历史境遇并不类同。但问题在于,历史也并不是人们的价值追寻和抉择的最终根据。我们当然不能认可历史处境彻底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追寻,更不能盲目相信历史必然一类的胡言谎骗,否则,我们就得承认人的价值意向是毫无意义的,而现实的一切荒唐,只要是历史性的,就是正当的。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55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5. 肯定世界的虚无的哲学,难免推导出谎言的信念。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01页 - 第四章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30. 鲁迅的觉醒的冷眼博得了世人的广泛称颂,仿佛使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的生命竟然置身于价值的深渊之中。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71页 - 第五章 但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33. 这是一种情怀:个我的本然生命感才是最真实的,犹如出于实存情绪的个我的理知从来不会有错一样。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67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23. 屈原并非为楚王遇难而死,也非为国家被秦国所亡而死,他早已对一个腐败的国家无留恋之情,尽管他一直热爱祖国。屈原是死于怀疑导致的绝望。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4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4. 然而,为了信念而活的诗人终至于自杀了,虚无主义已侵入到人的骨髓,所有传统的价值信念都进入了末日审判的时代。现代诗学对此是否可以不闻不问呢?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9页 -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6. 人文价值科学关涉的是人的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真实,在这里,重要的恰恰是不可度量的实事,我们显然不能把生活世界中的价值真实贬低为自然科学的实验对象。由此,人文价值科学也就不能应用度量性的工具手段。因而,人文价值科学不能也无须要求获得自然科学一类的客观性。如果着意追求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就等于彻底消除了人文价值科学的存在前提。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44页 -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13. 说出这话的歌德本人并没有自杀,只让维特死了一次。诗人自己还不能接受自杀。他还有自己所坚持的或正在确立的信念。诗人笔下的人物可以为了信念而死,而诗人自己却生来是为着信念而活的。加缪说得对,确实不曾有过为形而上学的问题争辩而死的人。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140页 - 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

19. 从儒家的入世到道家的逍遥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联系。所谓的儒道互补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否则不知多少中国诗人会死于非命。

《拯救与逍遥》的笔记-第245页 - 第二章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26. 事实上,从古至今诗人都在不断地反抗历史的规定,以自己的存在的尖锐性突进到某种价值形态中去,从而在非价值形态的历史中确立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抓住诗人的主观态度不放。而且,诗人所持有的信念和价值态度,确实又成为后人敬慕的典范,对此诗人是理应负责的。


 拯救与逍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