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224109351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19世纪最杰出、多产的中国问题专家
★曾被誉为“在美国的中国代言人”
★影响近代中国的50名外国人之一
★推动了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的建立
明恩溥 (1845—1932)
原名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45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1872年与妻子一道来华传教。侨居中国54年,先后居住在天津、鲁西北及河北通州。他在中国积极从事农村布道、医药、慈善和教育事业,建立起了不少学校和医院。
在华期间,明恩溥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于1890年在上海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连载,1894年结集出版。1905年明恩溥辞去宣教之职,定居通州,专事写作。“一战”后回国安度晚年,1932年去世,享年87岁。
明恩溥曾经把本书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使他加深了对中国人的了解。在“庚子赔款”的退还、清华大学的创建以及协和医院的建立中,明恩溥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书籍目录

1死要面子
2无处不在的节俭
3勤劳又刻苦
4东方人的礼貌
5消磨时间
6模糊不清
7诚实与误解
8言不由衷
9柔韧有余
10智而不慧
11无动于衷
12傲慢与偏见
1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4墨守成规
15作茧自缚
16顽强的生命力
17忍耐和韧性
18知足者常乐
19孝道
20善有仁报
21无慈无悲
22口角
23社会义务与连带责任
24疑心病
25信口雌黄
26择善而从
27矛盾的现象

作者简介

★第一部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社会学著作
★开创了反思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并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它所代表的西方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人的性格争论的终结,曾引起鲁迅的极大关注。
★鲁迅郑重推荐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阿Q正传》《吾国与吾民》深受影响
★我们的优点与缺陷——只有敢于正视,才可能有所改变。
===============
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第一本详尽著作,本书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极深,鲁迅、许寿裳、马君武、潘光旦、李景汉等作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都曾给予本书极高的赞誉和认可。
本书问世已近一百二十年,其文本依然极具阅读价值,百年间拥有多国译本。自20世
纪80年代以来,中文简体版本更是层出不穷。
作者从27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既刻画了中国人的文明与所长,也揭批了中国人的旧习和丑陋。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写作资料多源于自己在中国几十年间的经历和观察。
对比往昔与今日,认识中国人的普遍性格,此书仍不乏真知灼见。
===============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
这本书大体上很可以说是一幅中国人的逼真写照。
——潘光旦(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
明氏观察精密、独具慧眼,而且他那描摹入微、写实逼肖的能力,岂但在西洋人中没有几个可以与他比拟的,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国人中间也是少如凤毛麟角吧。
——李景汉(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


 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是18世纪末到中国住了50多年的外国人,善于与中国人打交道,熟悉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套路。以西方现代的思想、人权、宗教信抑为侧面,道出了清末中国人的性格缺陷。一百多年后,虽然已不再闭关锁国不排外,科技与商业也都跟上了现代化,但中国人,还是这个鸟样,爱面子,虚伪做作,不爱思考(守旧),精于算计,自私没有集体意识,缺乏信仰。有些上上世纪的人缺点,如没有时间观念,工作效率低已得到改善。优点如勤劳,节俭得以保留。优点如礼仪、儒家思想已慢慢丢失。中国人不缺智慧,缺的是良心。热衷于科学和艺术的希腊人不注重品行,一时辉煌也陷入绝境。 作者虽然是外国人,但是关注并建议中国应该如何改变落后的现状,除了引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彻底改变现有的传统和教育靠就的思维。关于基督教的推崇不敢苟同。礼仪与面子=======中国人对人礼貌,并不是内心愉悦的需要,像表演一样,礼貌用语的目的,在于维护尊卑关系。对别人礼貌,是要了显示自己懂得待人接物,其次才是考虑别人的感受。许多行为都是“奔着"面子去的,大部分礼节,都是种虚假的客套,善于做表面文章,表里不一,自谦都是装出来的。在调解争吵时,需要考虑的是各方面子的多少,处理问题不是为了公正,完全是考虑各事各方面子的摆平。勤劳与效率========中国人很勤劳,但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往往不受重视。持续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学习,实际上效率很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没什么人想去改善,"懒的"花脑子去改善,还不如安于现状,耐心的重复的没有效率的事。不珍惜时间,大把大把的耗时间,耗时间也是种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模糊====单位制的不精确。一里的距离是指行走一里的难易程序来判断的,从A到B的距离,不一定等于B到A的距离,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各地的‘斤’、‘里’,都不一样,一串铜钱可以是95-100个铜钱。四舍五入的计算年龄。‘几’、‘十几’、‘几十’,人们总是喜欢用含糊的单位,不喜欢太精确的描述。表达含糊不清,是历史遗漏的毛病。缺乏思考,墨守陈规==============对于已有的习俗、经验、习惯不定做出改变。缺乏逻辑思想,喜欢凭经验(包括听来的经验)和感觉去做事,并固执己见,缺乏分析和思考,更不愿打破原来已经熟知的行为模式。"叫你来,你为什么不来?" ====> "不为什么。""为什么你不在面包里放些盐?" ===> "我们都不在面包里放盐。"由“礼"字建立起来的到的规范,也是盲目而保守的,孝道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而不管是否有条件养活孩子。因而,中国人的思想受着过去无数代祖先的支配,年轻人的思想受着长辈、祖先的禁锢和驯服,一代代的传一去。信口雌黄======虚伪、欺骗,缺乏诚信。为了“面子",为了私利,为了显得自己有礼貌,为了含蓄,可以随意的说谎,并且习惯着而不觉得是什么问题。即使最没有文化的中国人,也会随机庆变地凭空捏造出各种近似合理的借口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当一个中国人走到你跟前,贴在你耳边,神密兮兮地告诉你一个他认为你感兴趣的事,你往往会心头一沉,你不确定他是在叙述事实,还是在诬陷别人。中国人的美德也是缺少诚意的,做慈善即是如此,为了善有善报而已,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吃自己的,吃出泪水,吃别人的,吃出汗水"。自私,狭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关心国家,不在乎公共利益,没有集体意识,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只关心自己最直接的利益,只关心自己的饭碗。也许是因为长期的生活贫困,为生计发愁,无霞顾及他人,自己都吃不饱,哪管别人。但是也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还落井下石。妇女和孩子地位低,会被冷落和虐待。没钱没地位的人也会被冷落。缺乏法制和人权。安于现状=======安于现状,知足,不想改变。"没有一个中国人离开故土后不打算回去的,中国人命中渴望变成子孙脚下的土。",即便故乡环境不好,要让他们移居他乡,也不大可能。宗教与信仰========中国人的所有信仰,要么是出于礼貌应付常规,要么是付出的同时希望能得到回报。对神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神不存在,相信了也没坏处。
  •     明恩溥1845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他是著名学者,牧师和慈善家的后代。父亲和爷爷都是受人尊敬的牧师,母亲是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极具影响力的教牧领袖斯托达家族后裔。1872年,明恩溥与同样醉心于传教事业的新婚妻子,以及大学挚友亨利波特儿被派往中国北方传教。早在1869年,明恩溥就表示过如果不能到中国传教,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1872年明恩溥抵达天津,此后,在侨居中国的半个世纪中,有一半时间在中国从事农村布道、医药、慈善和教育事业。1905年明恩溥辞去宣教之职,定居通州,专事写作。“一战”后回美国,193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去世。常年深入中国北方传教的经历,使得明恩溥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生存状况和中国国情都有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他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中国的格言与谚语》《中国文化》《中国的农村生活》《骚动中的中国》《今日的中国和美国》等。 明恩溥的代表作当属这本出版于1894年的《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Chinese Characteristics)。1906年,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见了明恩溥,听取了他的建议,同意退还部分中国“庚子赔款”用于办学。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过明恩溥关于中国的几本著作之后,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此后很多年,《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都是美国总统的必读书,世界其他各国总统和外交官也争相阅读他的书籍,希望从中寻找有关中国的信息。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半数“庚子赔款”,共计116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每年派送100名留学生赴美之用,直到赔款退清。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明恩溥不止是一位来华传教士,更是一位杰出且多产的中国问题专家。他的著作让我们得以通过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看清19世界中国的国情民貌。在这本《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中,他更是详尽地总结了中国人的27条典型特征,为我们生动地描述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形象。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鲁迅先生极力推荐每个中国人都读一读。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的中文版本才得已第一次在国内正式出版。此次我社推出这个全新译本,并将本书纳入“可以触摸的民国”系列,既是为了纪念这位影响近现代中国教育和医疗的外国老人,也是鉴于本书的文本价值仍然值得今日的中国人阅读并思考。因写作年代的局限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今日看来作者对中国人的有些描述并不十分妥当。然而明恩溥能够做到对中国人由衷同情、认真观察、谨慎总结,使得他这本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的绝大多数观点,在今天读来,仍旧发人深省,作为对中国人的普遍性格的理解具有经典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目前唯一一本、拿起来每翻到一处瞅一眼加深继续阅读下去欲望的书 。 反思民族陋习,观察当下现状,成就明天的伟大文明
  •     近代史
  •     读完这本书,很有收获
  •     好看的不行!
  •     当中国人的道德,意识,真诚和信义重新恢复时,这个民族的兴旺是无可置疑的了。他们的勤劳和刻苦将会带来回报。
  •     想想就好笑,就像作者说的,中国人需要1000年的时间来完全改进人与人的关系。从民国到现在,中国人的劣根性居然完全一样,真希望900年后中国人能摈弃那些陋习。
  •     重读经典,面对现实
  •     直面中国民族性,有些话说的很露骨,但是很真实。
  •     见解独到,又又旁观者的一针见血,用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人,你会发现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永远读不懂中国人哲学。他们的直线型思维来阐释对中国人中国式的感官很有风趣,更多的时候你简直觉得他比中国人还看到了中国人的骨髓。
  •     【中国人没有随手关门的习惯,曾经有人在他的办公室门上贴了一条告示:“请随手关门”,这根本无济于事,因为从来就没人因此随手关门。】 这句话作者是100多年前写的;天冷了隔壁办公室两扇门的门里门外贴了四张“请随手关门”,一个世纪过去了关门有时还是一件要提醒的事!。。。
  •     虽然书已经出版了很久了,但中国人的陋习几乎都还在,文明却越来越少。或许我太悲观,应该多看新闻联播补补脑。
  •     正视自己
  •     其实一百年后还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与其说些哎呀真是痛心疾首啊中国人就是这幅样子的这种话,不如努力从我做起吧。
  •     好书,值得推荐
  •     时间久远,作者的经历虽然和现在的某些地方有点符合,但是有断裂感。同时作者仿佛只是在起到一个写实的现象,而不是在探讨。
  •     从一个角度看到百余年前的中国,也看到了很多当下中国的影子。
  •     100年前的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作为换个角度看自己的方式也挺有意思的。
  •     看的精准 写的传神 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又有多大区别
  •     一百多年前的书,书里对中国国民性的描写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只是结尾宣传基督教文明反转了此书用来传教之用,唉...
  •     从外国学者的角度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美德,也有陋习,有正确,也有不确切处,某些描述也让我想起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里所写的那些劣根性。整本书感觉翻译质量一般,当做闲书翻翻无妨。
  •     客观。较全面。深刻。明氏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很深,我居然从外国人那里学了好多中国古典文集。。。看完以后开始觉得也许基督教确实比较有利于民族发展
  •     简单看了下。
  •     很经典的书啊
  •     前200页比较有意思,100年前的东西100年后还适用,迫切需要西方文明拯救
  •     很赞
  •     太了解中国人了。转眼又是100多年过去,中国人还是没改变。最后得出的结论简直不能再正确,就是解决方法有点尴尬。宗教对中国人是没用的,觉得根源还在于教育。可是教育,都被捏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啊……
  •     还行,内容并不过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