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9533671
作者:(日)宫本一夫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宫本一夫(Miyamoto Kazuo)
1958年生于松江市。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文学研究院硕士、(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教、爱媛大学教授。现任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专攻东亚考古学。主要研究东亚新石器时代至初期铁器时代的比较考古学及比较文明论。现正在中国开展关于水田农耕起源地及解明初期青铜器的共同研究。2003年获第十六届滨田青陵奖。
【译者简介】吴菲,毕业于日本山口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语言文化专业,文学硕士。译作有《西域余闻》、《浮云》、《手锁心中》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 言
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学
第二章 中国发掘物语
第三章 农业的出现
第四章 区域文化的发展
第六章 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
第五章 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
第七章 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
第八章 区域间交流与社会的统合
第九章 牺牲与宗教祭祀
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
结 语
附 录

作者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神话时代、夏王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说点自己的两点印象吧,日本学者的这本关于中国大陆原始文化的论述,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从东亚、东北亚区域的角度来看各种文化的交流关系,另一个是,气候环境和文化兴衰的关系。另外,感觉日本学者对大陆的遗址和文化的资料把握还是不太全面的,所以有些地方的论述说服力还是不够。
  •     《夏王朝》一书是日本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通史丛书的第一卷,当然非考古学者莫属。宫本一夫教授的研究专长是东亚考古。而且他有过在中国考古的经历,对中国当前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他又是一名日本学者。他的特殊身份,便为本书奠定了一个宏观的叙事视野。他把中国大陆放在整个东亚的语境下去考察。进行跨区域的宏观比较。这一视角,得出的结论相较于以一个文化为中心的视角出发会更为客观一些,即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看问题上,宫的一些观点也是挺有新意的的,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谈到粟、黍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传播的模式和长江中游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是两种不同的模式。旱作农业的北传伴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外传,体现的是一个文化综合体的传播。而长江稻作农业的传播,接受地区的先民只是接受了其种植技术,这种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作者指出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与气温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气温的下降,可供史前先民采食的自然资源减少,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野生鹿的减少,促使史前居民不得不改变生业模式,从食物的采集转向食物的生产。在论及夏王朝是否存在、是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问题时,作者没有用国内学者通常所采用的方法,从时间、地望等方面去比较,而是综合考察看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了王朝所应具有社会进化水准的问题加以客观分析。作者指出,“夏王朝以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的社会领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虽然夏王朝有过直接统治,但除了同样被认定为二里头文化的直接统治区域之外,其它各区域的首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一种向夏王朝贡纳资源的近似同盟关系。就是说夏王朝在政治上的扩张还十分有限。还没有达到确立强有力王权的阶段。”因此,二里头文化处在王权的形成期,或是称之为初期国家的形成期或萌芽期。到了殷墟文化阶段,作者根据其所具有的宗族、氏族方面的特质,认为可以把商王朝定位为东亚确立了初期国家阶段的王朝。作者提出的南北文化轴的概念也是挺有意思的。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文化轴。在新石器时代至商王朝时期两个文化轴的交流当中,在南方的文化轴一方诞生了小麦、青铜器、车马等物质文化。后来在南方的文化轴线上诞生了秦汉王朝,在北方的轴线上诞生了匈奴游牧国家。作者南北文化轴的划分是有旧石器以来的文化轴作为支撑的。总之,本书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勾勒出中国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到夏王朝阶段发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最终诞生了史书记载的第一个王朝。而且作者的一些观点看法还是相当有启发性的。不足之处是,本书是译本,而且译者非本专业人员,在书中难免出现多处错误。
  •     题目从神话到历史是什么意思呢?历史大概是指商周之后的中国,而本书作者试图从商周之前的神话出发,以较严谨的考古学的方法去考察商周之后产生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神话,也是指对其存在尚缺乏更多考古学证据的夏朝, 从后世的史书及传说中看,史前社会存在着多元的地域文化。 而历史书记载的则是以商周为正统的一元中国,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带领我们窥探这个演变的过程。序夏王朝可知? 是否等于二里头文化? 不可知论者认为只有同时代的文字资料印证才能证明其存在 =>作者认为应该把问题转化为: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了王朝进化标准。本书论点: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是在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这两股潮流的融合和相克中展开的。 (多元史前观)线索:梳理了区域文化(华北 华中 华南 东北 西北等)的发展脉络。如何从史前时代的多元地域观到历史时代以后的一元地域观。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史记中的五帝,是根据司马迁民间走访,以及《尚书》《国语》记载写成,相当于传说(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资料印证)。史书中还记载了其他族,比如蚩尤、共工、三苗(长江一带)尧舜禹时,治水事业使得社会向国家阶段发展。 另一个问题有趣的问题是洪水是否导致了文化的消失?唐代又给史记补充了《三皇本纪》, 伏羲 女娲 神农(姜姓),他们是处于五帝之前的华夏系神话。为什么么要补充呢,可能是为了体系的完整性。 伏羲女娲是在汉代出现和得到体系化的,有趣的事一开始他们是单独出现的,交尾的形像是更迟出现的。三国时期的《三五历记》还提到盘古开天辟地《左传》还提到其他族 大皞(陈国始祖) 少皞(鲁国始祖) 祝融(郑国始祖)所以三皇五帝只是渭河流域黄河中游的华夏系始祖,体现的是商周的正统性。第二章 发掘物语二战之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文化有:仰韶文化(河南、彩陶)、甘肃彩陶、 红山文化(内蒙古)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目前收藏于台湾) 良渚文化(在浙江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呢,考古又有了更多的发现和发展。第三章 农业的诞生。 作者的观点是农业不是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生产方式而诞生的,一开始的诞生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1、人类非洲起源说or多元说 有待论证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 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500万年前的始祖地猿,250万年前的石器。 人类离开非洲大概是在150万年前。 东亚最古的人是元谋人,约187万年-167万年(待证)2、中国南部的古石器群和古人类与非洲早期(奥杜为)石器文化有紧密联系。 3、旧石器时代的两大文化圈和交界地: 中国南部的砾石文化圈(北限到黄河中游)之所以稳定是因为第三、四纪间,喜马拉雅山凸起,隔绝了亚欧。使得气候适宜植物丰富,砾石器文化安定。华北北部至东北、西北 是小型石片文化,多洞穴岩石,更依赖动物资源,后来发展出细叶石文化,与欧洲西亚有共同趋向。华中地带是两大文化圈的交界地,也向着小型石片石器变化,正是此地,于全新世(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诞生了栽培作物。4、1.3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的转换。气候变寒,从采集食物的根茎果实到坚果, 大型动物的灭绝,人类狩猎小型动物。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磨制石器的出现、农业出现(提供安定的食物来源) 《=》 定居东亚陶器的出现,用来烹煮某种植物资源或鱼贝 , 再到栽培的出现:华北地区栽培栗黍。华中地区栽培水稻。证据是窖穴和炭化作物。栽培稻理论:全新世初期,新仙女木期(1.1万年前)气候变冷 野生稻变异,成为主要食物,后来气候变得适宜,开始栽培。此时,远东、华南尚在采集狩猎形态社会。第四章 区域文化发展从陶器看两大系统(旧石器时代就存在) 南:圆底 釜; 北 平底 罐 交界的华北-》诞生了有三个角的 后发展为鼎之后农业促进了社会的组织化阶层化,发展迅速,与非农社会的发展进程就不一致了。6500年前 海平面最高后稳定 华北变化大 长江中下游山东稳定 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中/后期) 从高温期到寒冷干燥期 出现了青铜器第五章 社会阶层化 组织化 本章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当时社会的分化情况。 出现男女分工(农业专业化) 首领分配剩余物资(阶层化) 祭祀(维护稳定) 黄河流域进化得快,已经变成了父系社会,长江流域相对慢 还在母系,因为水稻生产率高(不怎么靠男性劳动力)。后也急速发展。新石器时代后期,首领阶层的出现 各地的交流促进了进化、同一化。第六章 非农地带与农业扩散华北的农业->辽西->辽东->朝鲜半岛,是包括石器在内的文化复合体的扩散稻作农业->沿着滨海地带北上 到朝鲜半岛 只是农业单独扩散 两者的相遇点 胶东半岛 也是日本列岛水稻农业文化的起源地。而华南地区 3000bc(新石器后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才开始向农业社会转换 在进入寒冷期后,作为文化综合体的稻作文化才向南扩散。第七章 畜牧性农业社会(游牧民族)3000bc 黄河上游 内蒙古中南部 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森林退化为草原,促进畜牧动物家畜化->农业北扩 形成畜牧行农业社会-> 气候干燥发展为畜牧为主的游牧社会 此种南北格局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形成了青铜器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从西亚欧洲过来,而长城地带的青铜器发展为短剑、随身物品。 黄河中游发展成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仪礼体制第八章 区域交流与社会统合交流原则:连接群体关系的赠与,是一种象征权威的交涉,而不涉及经济贸易随着陶器和玉器的交流产生共享信息圈 同时黄河中游也吸收了始于长江流域的玉器作为宝物黄河中游地区社会关系进化迅速,达到复杂的首领社会阶段,群体竞争也逐渐走向统合。第九章 牺牲和宗教祭祀黄河流域:祖先祭祀长江流域:崇拜太阳神 长江下游:玉器祭祀,神人兽面纹=太阳神 统合形成二里头文化(夏) 二里岗文化(商)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商王朝是新石器时代以前,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逐渐进化,利用祭祀礼仪、身份秩序,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宗族和氏族组成的安定的阶层构造,并建成了以纳贡体制为基础的古代国家。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父系家长制->首领制->世袭首领制作者观点: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以中华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发展史,还有北方畜牧社会的一条线,两者接触地带是社会进化的起爆剂。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事实罗列像考古挖掘报告。读起来像学术论文。匆忙翻阅一遍,没有力气认真读。就仔细看了遍序言。
  •     囿于本人对考古学的浅薄,对于本书的观点做不了自己的评断,只能把本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了。如果不算盗墓,中国的考古开始的很晚,历史也很短,占据中华大地这样的先天资源,如果只开放给某几家学阀来研究,站在世界公民的文化观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发现个郭店楚简或者海昏侯就够某几家大学吃个好几十年,不知道是不是文化的不幸。
  •     好难
  •     这本书完全值得看很多遍 虽然不是通俗风,外行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但是真的好好读懂的话对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代,对中国历史争论不休的所谓5000年都会有全新又清晰的认识吧,当然了本来就了解的除外啦 看完这个再去结合一下语言学的知识的话会更有意思 总之就是强烈推荐吧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视角与国内教科书完全不一样。观点对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新颖独特,很有价值。
  •     从考古来说的,略显枯燥但内容可贵
  •     身为考古学家,作者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讲述了文字之前的中国,讲述的视角与众不同。缺点就是有点枯燥。
  •     日本讲谈社出版的对中国史研究系列。本书从考古发现,对古文明的开端进行考证,学术性很强,但 也不乏趣味。 梁文道说对于历史如果不了解,没读过,凭什么说算是传承者呢?对于考古,中国人不做,日本人做 了,那这段历史就归日本人了,日本人写成书再卖给你中国。 作者观点,对中国考古分成西方、日本派与中国派,可以理解我们的学术是在国际有地位的,但从另 一方面看,两派又是存在争议的。所以看古中国史,本国的要看,外国的也要看。本国的不一定客观 ,国外的也难说就没有偏见。 从书中也了解了一些考古学知识,就吃米与吃面这个问题,现今来看不是什么问题,而就考古来看确 实断代考证的证据,从农作物的演变导致生产工具的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北限整体北移,陶器 文化向北扩散……,正
  •     我是看不懂也记不清那么多的地名,目的就是想搞清楚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是啥,终于在最后部分看到,很好。
  •     日本人写的通俗易懂的历史书,全套10本,每本由研究、精通这段历史的日本学者撰写;这本是由日本的考古学者所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本。 从旧石器时代写到新石器时代直至夏王朝,通过中国六大板块的考古发掘,用事实来说话;北方以粟、黍为主食,后又以小麦为主,用筒形罐(平底深钵,上面是由泥条一圈圈垒上去做成);南方则一直以水稻为主食,用釜(圜底深钵,以藤篮为原型,用黏土等挤压或拍打而成,有绳席纹) 新石器时代末期,商周社会的基本社会秩序--“礼乐”已形成,“礼”标志身份秩序、“乐”标志首领身份; 玉琮、玉璧代表着祭祀和神政权力的礼器已有,鼎(实心的三足)、鬲(空心的三足)等礼器也已具备...... 即将开启殷商国家!
  •     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解历史,破解了“书写历史”恒被怀疑的命运。专业、严谨,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赶在放假之前看完了,
  •     「开国」何茫然
  •     完全看不懂。所以5星
  •     实证。历史在考证和臆断中徘徊。后世在各种目的中编写历史。
  •     考古流水帐
  •     一本向民众推广的考古书。日本人治学挺严谨的。
  •     配合上博的鸿古余音展和这次讲坛开天辟地第一讲看完的,考古学角度出发,但写的很枯燥。
  •     比较喜欢这套书是因为它的框架性很好。
  •     可读性比较差 观点就是认为夏商时期并非大一统 中国自史前就是南北并行发展
  •     史前历史。这套书总的说都不错。
  •     对于神话和夏商时期的梳理解决了我的若干疑问:神话故事的确定、可借鉴性;不同区域文化的各自特色和互相交流;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标志等等。并按照严密的泛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和叙述,也涉及了诸多不同学者的观点。非常informative。
  •     这书的风格是。。。只好做笔记。
  •     二里头 二里岗 长城地带 树木年轮校正 AMS
  •     从日本人的角度看看中国历史,这还是第一次!从初中教科书,二十四史到现在,关于中国历史也看了不少了,但都是中国人甚至是上层的意识形态,外国人的视角和掌握的材料往往都跟我们不一样,虽然这是个在进入中国的时候被官员阉割过的作品,但并不妨碍它大部分的思路和材料,不过读这部书,离我想要的读史明智的理想是有距离的,这部书更多的是解读历史,而不是人文的历史材料,你很难从中学到诸如处事做人的东西!读了这部书的第一册,我猜想这部书更像是学术著作,加之日本人的严谨和不苟,因为它明显要比国内的历史学著作研究的更深入,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理论,博引外国人处理其他国家时的类同理论,以及气象地理等资料!
  •     开篇对神话介绍很清晰,原来史记中三皇是唐朝补入,而盘古有记载则是在三国。序介绍的很清楚,后面多是对考古记录。可惜没有与神话对应一下试试或深探讨。
  •     构架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民族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历史,有趣。不过这一段有些无趣……
  •     以往读历史,感觉历史是凝固的,好像站在岸边看河奔流,与己无关;这本把考古和历史交织在一起呈现,方感到自己也站在另一条河流里,每天流过的时间和书里的历史并无本质区别。
  •     重新读了一遍,因为信息背景量不同了,意外地阅读情景完全不同了。
  •     夏商的历史基本都在土里所以看着很无聊
  •     讲坛社系列第一本…n本to go
  •     刷完了又忘光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终于准备来读这套十卷本的史话了,第一卷给我印象不错,很多人批评的叙事枯燥确实存在,不过生动风趣难道是日本学者擅长的吗?我读过的日本学者作品极少,印象较深的像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远比这部枯燥多了,连陈舜臣的《敦煌之旅》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都写得一板一眼绝少趣味。关键的是本书在资料的整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立论坚实而有些新意,这已经难能可贵了。结语部分提出商周与西北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往往成为新的社会秩序源泉堪称有东亚大视野的卓识,而且引人深思
  •     以后开口就来“五千年文明”,“有史以来”,下巴记得先托托牢。
  •     书名好恰当,只是作为考古文学读的太。。。不推荐
  •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张光直先生的同类作品。
  •     【西图】粗粗翻完
  •     强调科学理性史实,可是有些未记录的年代也不能强求史实的存在,
  •     没意思
  •     此書基本都是考古學材料的堆砌,十分嚴謹,但對商王朝論述太薄弱了,連商王年表及可查大事件也未提及。
  •     推荐,从考古的角度读史。
  •     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史前学研究,这本书给了我这样一种启蒙,史前学作为历史学的第一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万古长夜般的神秘随着考古学的展开轮廓渐渐清晰。另外不得不吐槽以中国幅员辽阔的领土去论述新石器时代数以千计的文化遗址,图表实在太少了,不过这也无形中增强了我的时间感和地域感
  •     史学史课翻完的,说实话宫本先生的笔力还是差了点,做为考研复习先秦史可以整理出很多名词解释。全书基本算作是对石器时代考古的说明,可读性也差了点,重点读了前两章和后两章。对石器时代的考古实在提不起兴趣啊。
  •     专业性强,怪我读了一半!
  •     对中国考古学的吐槽很棒(据说二十世纪中国所有震惊世界的考古成果,都是农民或工人首先发现的)。史前时代是一笔糊涂账,除了专业学者,多数人知之甚少。仔细读完,仍有云里雾里之感。
  •     后面的综述和附录、表格比较有看头。
  •     please speak Chinese
  •     普及性读物。我对于考古学兴趣也寡淡。
  •     考古学家的视角下解读中国远古史,多了一些具体的考古发现的实例
  •     的确。。。写得枯燥,变成考古学流水账了
  •     卷一(神话-夏王朝)9/27--10/11 三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