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语对枯棋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108053098
作者:姜鸣 著
页数:380页

内容概要

姜鸣   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做过工人、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现任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2014)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增补本即出) 《被调整的目光》(1996) 《天公不语对枯棋》(2006)。

书籍目录

自序
难与运相争
——奕訢其人
半生名节
——贤良寺•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访李鸿章墓地
失鹤零丁
——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
——关于张佩纶二三事
昔时金阶白玉堂
——漫游军机处
坤宁宫前
——关于故宫室内装潢陈设及其他
哀蝉落叶
——宁寿宫凭吊珍妃
莫谈时事逞英雄
——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
阅世空有后死身
——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
落尽夭桃又侬李
——从八大胡同想到赛金花
人言是丹青
——詹天佑铜像前的遐想
万仞宫墙
——孔庙•孔学
随处欢席
——在北海吃“仿膳”
岁月山河
——站在圆明园废墟前
祈天忧人
——关于“丁戊奇荒”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西堤漫步
说塔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专家学者推荐〕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华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有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姜鸣是个有历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欢的,是他那种糅合了游记与历史探究的写作方式。有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分量,最不显眼的地方顿时也显现出非凡的意义。
——梁文道 香港作家 传媒人


 天公不语对枯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天公不语对枯棋》,姜鸣著,三联书店,2015年8月第2版。亦是过往多年文章修订重出版,前半部尚好,后半部零散。看专业作者的书太累,看业余作者的书太浅,这样半专业半业余的似恰好。我们除了要避讳的以外,连与本朝无涉的变法真相也不能在教科书中澄清,如作者言,这是不幸。可不正应了书的题目?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写法挺有意思,伴随游记展开。有几篇文章不错,后边略敷衍。
  •     历史大变革中的无能为力!
  •     对周边的存在,满怀深情,并付诸文字,真是难得的能力
  •     比《秋风》要好一些,这种号称历史散文的专栏文章不值一读,没什么新意,结尾故作平淡,真是做作。
  •     可以看看。
  •     旅途读物,未写出什么亮点
  •     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关于戊戌变法的观点要发人深省之处。
  •     对于晚清的历史我们一直存在诸多的误读,因为种种的原因总是选择去回避。
  •     翻阅。现在已经不需要读这样的东西了。
  •     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在于将晚清的人物部分挖掘出来,用一种设身处地的“关怀”来对待他们。文笔相当出色,轻而易举勾起情绪,又轻轻放下,可读性很高。缺点在于,虽然有故居的物是人非之地图,却欠缺深入地挖掘。所有关怀流于表面,一笔带过,显得随意和浮夸。PS:三联这本书装帧很有品质感,但定价确实有些高。
  •     对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太浅,但对从小被历史教科书和媒体洗脑的普通读者来说,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和人物,也是蛮好的,起码激起我对照当下和读清史的兴趣了。
  •     游记回过去,读后想再去一次故宫。童年简直亵渎了。
  •     作者将游记与研究结合起来写,对史料的把握也比较到位。有些地方写得和我以前的观感很有共鸣,比如恭王府里导游对和珅卖力的介绍和对奕䜣的忽视形成鲜明的反差,紫禁城内军机处值班房的低矮显示出皇权之下的治权尴尬,以及谭嗣同故居离开其就义的菜市口仅一箭之地所引发的唏嘘,等等。
  •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     已北京的老建筑为中心的游记随笔,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作者在远离学术圈后还能对历史有这份坚持依确属不易。
  •     历史小品文,闲暇读来
  •     第187本。散文,比旧宫殿好看多了,不过没点功底真看不进去。
  •     (哀合肥)本是中兴凌波臣,却成末世卖国身。少壮旌马驱太平,老病舟车和戎亲。十载械甲费秣历,一朝樯橹尽沉沦。三千年来逢巨变,只因海外起“妖氛”…
  •     李鸿章、张佩纶、翁同龢、奕訢、康有为
  •     不如秋风好
  •     相对于史书 不如说是游记
  •     秋风宝剑孤臣泪。悲剧 是时代的局限 私心的局限。更少了一点点运气。
  •     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在于将晚清的人物部分挖掘出来,用一种设身处地的“关怀”来对待他们。文笔相当出色,轻而易举勾起情绪,又轻轻放下,可读性很高。缺点在于,虽然有故居的物是人非之地图,却欠缺深入地挖掘。所有关怀流于表面,一笔带过,显得随意和浮夸。
  •     作者以海派的写作风格,对北京很多在晚清有影响的建筑物进行了考证。
  •     游记形式的历史随笔,文笔比较流畅耐读,史识部分现在看来比较一般,但考虑到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报纸副刊上陆续刊登的,对一般读者来说一定收获多多,譬如对公车上书的考证,对复杂历史面貌的展现等等,可以酌情多给一颗星。书中插图就不能放置相应文章的位置吗?感觉就是全无根据随意处理。
  •     看到标题当时很感兴趣,读了之后稍微有些失望
  •     终于在旅途中读完这本拖沓了几个月的书。自从中学被余秋雨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之后,很久都没有读过文史主题的散文、随笔,生怕再陷入作者矫情的脑内小剧场和信口胡诌。这本书语言虽不华丽,但却凝炼有韵味。历史考据扎实,但又不显得枯燥。往往从名人故居、古迹切入背后的历史现场,体察近代史上那些风云人物的的心境与情思,作同情的理解。一文读罢,总有从遥远而鲜活的历史场景中猛然穿越回来的感觉,极适合在睡前一盏孤灯下阅读。当然,其中也有几篇作者早年的文章,读来比较浅薄无趣,但也不必苛责了。作者本身的履历也很有意思,毕业于复旦历史系,当过工人,做过校长,后来又担任公司高管,可谓阅历丰富。
  •     首先想说的是,三联的书籍质量就是高,买了很多这个出版社的,大多是精华,这本书同样如此。本书讲述了清朝末年的其人其事,提及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虽然作者是非专业治史者,但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非常的细致。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情节上过于纠结于考证,语言文字如能更灵活一点就更好。
  •     就当游记随笔来读还是不错的
  •     作者在京旅游中,时不时记下的风物感想,以及历史回忆。行文没有依据标准的学术论文格式,但某些观点却新颖锐利,高于普通论文许多。
  •     言语平淡,见识浅薄平常,这书是网购的,如果是在书店里看到绝不会买。
  •     尚可,但终究是业余水平。作者能考证出康有为是投机倒把的革命家,“公车上书”系其别有用心的捏造。但没能联系起恭亲王对康人品的评价,说恭亲王晚年思想保守反对维新。事实上,恭王未必反维新,但一定反康有为。后来事实也证明,恭王的眼光是不错的。
  •     小游记,讲讲掌故历史,翻翻不错。
  •     一般,不如宣传和想象中好,辜负了一个好题目
  •     11.30
  •     这个时期的历史值得去借鉴。
  •     李鸿章的历史琐记
  •     有很多专业读者觉得太业余,可是个人作为还有点功底的读者,觉得专业读者们写的那些鬼东西完全看不下去,不管是文笔、书中收录文章的角度、立场,个人还都挺欣赏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