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100085373
作者:毛彦文 著,罗久芳 罗久蓉 校订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天津,我先找到·家旅馆,略事休息后,即去拜访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他坚留我住在该校女生宿舍,令宿舍管理员顾如女士招待,盛情可感。由顾女士处得知,熊夫人朱其慧女士新近去世。她在世时曾以侄辈相待,尤以民国十二年夏,她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主持我与朱君毅解除婚约一事,那份爱护的情义,令我深铭五中,故特赴平吊唁。到了熊府晋见秉三先生,他那时悼亡情深,形容悲戚,略慰唁几语,即去晤多年不见的旧同学朱曦。好友重逢,欣快莫名,她留我住在她家叙旧,三天后南下赴南京,住同文家。第二天报纸第一版头条新闻登载惊人消息,沈阳失守,日本军阀已开始武装侵略!这就是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旬日前我曾经过哈尔滨、沈阳那些地方,不料转瞬间便成沦陷区!沈云龙先生在他《抗战十四年,胜利四十年》(登载《传记文学》第47卷第3期,1985年9月号)一文内说:“一般所习称的‘八年抗战’系指起自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迄民国三十四年‘九九’南京受降而言。然按诸抗战史实,殊有未谛。溯民国二十年‘九一八’沈阳事变!突发之初,日军首袭北大营,我守军第六二〇团团长王铁汉即予还击,此时抗战实已开始。”从此,日本军阀蚕食华北,渐侵全国,我举国奋起抗战,不计牺牲,不辞艰苦,终于得到胜利。 未回国前,即致函前女高师及金女大教授陈钟凡先生(在这两校,我都选他的课,他对我很奖励),恳他代找一教职,那时陈在上海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校长为郑洪年先生。很顺利地得他复信,谓已在暨南大学教育系为我谋到一个教授职位,不久即寄来聘书,并要我九月前到上海见郑校长。陈先生与郑校长约好八月底某日,由他陪我去郑公馆。我们二人进入客厅时,郑坐在沙发上阅报,并未因有客人放下报纸。陈钟凡先生说:“校长,我带毛彦文先生(当时称老师为先生)来拜见您。”郑说:“请坐。”仍旧阅报,并没看我们一眼。约有一刻钟光景,郑放下报纸,朝我观看一下说:“毛先生,你是专任教授,月薪二百元,每星期教六小时课,校中需要女生指导,所以请你担任此职,住在女生宿舍,你必须严厉管理女生,有什么问题和我磋商。” 我在上海无住处,做女生指导可住在校内,很为满意。可是隔了几天,陈钟凡先生寄来快信,要我立刻去见他。见面后他告诉我,郑校长说,我年纪太轻,女生指导恐不能胜任,已另聘他人,加六小时课,每周12小时,仍为专任。当时又气又失望!于是去看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同学郭美德女士,向她诉苦。美德说:“复旦正在物色女生指导,我陪你去见李登辉校长,也许他会请你。”

前言

人是有惰性的,而我的惰性或许较任何人都厉害。远在二十多年前,便想写点往事,作为此生鸿爪雪印的纪念,把历年来经过的事对我有影响的写下来。之所以迟迟未写,一则想写的都是平生经历的事迹,是否值得留下?写出来给谁看?谁关心我的平生?二则杂务猬集,忙于谋生。但是耳际常响起二十余年前胡适之先生的声音,有一天他对我说:“彦文,你应该写自传了。”我说:“我的自传写给谁看?”“给我看。”胡先生这样回答。他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写自传,写下在世上走一趟的记录,因之我决定写自己认为值得留下的已往事迹,命名《往事》。    我于1985年2月12日开始执笔,乃写了两页便搁置。嗣后虽陆陆续续写点,总是一曝十寒。集会频繁、家事琐屑及人来人往都令我静不下来写。这一年匆匆过去,“往事”还没有写成四分之一。翌年数度有远客来访,且相继寄寓家中,我因忙于招待及导游,几乎一字未写,直到1987年初始克继续,但仍时断时续,未能一气呵成。只觉精神日就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目力益差,写字困难,遂于是年八月间搁笔。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所写的都是平凡的事,虽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乃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往事》前半部是按事情发生的次序写的,到了我定居台北后,便写点有纪念价值的事。这似乎是一本流水账,谈不上格局,也没有文采的,故本书将仅赠少数亲友作为纪念。    书于1987年8月20日

后记

记得童年时,第一次听到毛彦文这个名字,是父亲拿着一本吴宓教授新出的诗集,对着母亲大声朗诵:“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抗战胜利回到南京,第一次看见其人,最深的印象是她爽朗的嗓音。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几次回台湾省亲、居留,才真正有机会认识了她——熊伯母。我为什么称她为“熊伯母”而不用江浙人惯用的“毛娘娘”呢?我想大概因为父亲罗家伦最早以晚辈的身份结识熊希龄先生,很注重辈分的区别。母亲张维桢却是毛彦文的同学好友,所以变通的办法,就是让我和妹妹久华叫她“熊伯母”,父亲有时也就跟着这样叫;而母亲却永远叫她“彦文”。    母亲与熊伯母1920年是湖郡女校的同学;以后双方求学、事业和婚姻的途径,虽然经常相隔在南北东西,却从未失去联系。40年后在台北相聚时,许多其他旧时的亲友已经离散,两人的友情却日久弥坚。1969年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独居生活令远在美国的我和妹妹久华放心不下。当母亲结束了台北天母的家,准备前来西雅图时,熊伯母正要迁入她内湖的新居。这是她多年来最宽敞的住所,便慨然邀请母亲搬去做客,分享她远离嘈杂市区的新环境。这样,母亲便推迟了赴美的计划,带着她自己的床和几件家具搬到了熊伯母的新居,这一住竟将近两年,享受了人生难得的一段时光。她们俩的兴趣相近,每天看书、读报、听电视新闻;熊伯母惯于安排炊事,母亲则走路较快,负责一些购买、邮寄、叫车等事务。她们往来的亲友多半都是共同的旧识,平日同出同进,互相照应,其乐融融。1975年母亲搬来我家后,熊伯母来信说:“你走后,人去室空,夜间你房内没有亮了,洗澡房的小灯也不开了。我整天楼下、楼上的走,若有所失,心神不定,时时感到少了一个人。一再地告诉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不能永远陪我,能在此一年多,已经难能可贵,感铭无已。”来信中除怀念的挚情外,还盼望再有重聚的机会。四年后,她终于来美访友探亲,在东西两岸各地受到热烈的欢迎。最后一站在西雅图,和我们全家共度圣诞假日,八秩老友再次重聚更是无限兴奋。    多年来两位老人通信很勤,有来必往,通常每月至少一次。海峡两岸开始接触后,熊伯母关怀大陆众多亲友,托我为她办些汇款和转信的事,所以也开始和我通信。    ……    1998年我再回台办理父母亲合葬时,最后一次拜见老人家。她为了前一年母亲去世万分伤感,虽然耳背眼花,又不良于行,但神志清晰,口口声声感叹她的老朋友们都走了,长寿实在不是福气。她告诉我,湖南师大周秋光教授撰写的《熊希龄传》已经出版,特为要送我一本带回;并且说,熊老遗稿整理和出版的工作,也正在进行。她多年的渴望和努力,终于快要如愿以偿,她似乎可以放心了。次年底我再赴台北开会,已赶不上为她送终,却正逢她的家人在善导寺为她做“五七”佛事。两年内我接连失去了两位最亲爱的长辈,走进了大寺听见喃喃的祈祷声,怎能不悲从中来?我为熊伯母叠了一堆锡箔,上香、行礼,但想不出还能为这位可敬的长辈做一点什么事。    进入2l世纪,由于一个难得的机遇,结识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高艳华女士。她为我编辑出版了《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之后,要求我推荐一些前辈们留下的自传性文字,可以继续纳入“忆旧”系列。我立刻想起了手头仅有的一本《往事》,于是先征求久蓉——它的催生者——的意见。承她自愿负责将原书的章篇拆散,重新调整、组合、编排,并把久华为英文版撰写的序文翻成中文。最后许多的细节与校订工作,经过艳华、久蓉和我三人不断通过电子邮件斟酌与商讨,使面貌一新的《往事》于2007年与国内众多读者见面,并在半年内印刷两次。2009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百年纪念之际,《往事》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推荐为近年来三本经典女性自传之一。    熊希龄先生和张元济先生同为清末的进士,也都是维新派的青年成员。戊戌变法失败后,同被清廷革职,各自离京从事文教、实业、边政工作,终生交谊很深。1913年熊先生出任国务院总理组阁时,曾邀请张先生担任教育总长。抗战初期熊先生病故于香港,1938年4月在上海举行公祭,祭文便出自张先生的手笔。现在熊先生的续弦夫人毛彦文女士的回忆录能由张先生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再版,岂不是一件充满历史意义的佳话    2010年8月

内容概要

毛彦文
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
1920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英文系;
1922年转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1924年,因为对方移情别恋,由张伯苓、陈衡哲、吴宓等作证,与表哥朱君毅解除婚约;
1929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吴宓开始对毛彦文持续一生的追求;
1931年与吴宓同路回国,执教暨南大学、复旦大学;
1935年与年长33岁、曾任国民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结婚,轰动一时;
1937年,熊希龄猝逝于香港,毛彦文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勉力支撑其夫所创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
1949年赴台,旋赴美;
1962年返台任教;
1999年病逝于台北,享年102岁。

书籍目录

导言 罗久华(罗久蓉译)  1
自序 毛彦文 9
我的母亲 1
江山美人 2
夫妻失和 3
逆来顺受 6
子欲养而亲不待 8
求学与就业 9
蒙馆受教 10
西河女校 10
杭州女师 11
湖郡女校 14
北京女高师 18
金陵女大 21
浙江省政府 24
密歇根大学 26
返国执教 29
逃婚记 35
青梅竹马 36
家庭革命 37
郎山须水 40
魂兮归来 42
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59
奇缘此生 65
朱曦权充红娘 66
熊芷代父求婚 67
熊凤凰谱新曲 71
莲湖双鹭图 78
夫唱妇随 83
香江遗恨 91
香山慈幼院 97
桂林分院 99
柳州小学分院 101
芷江香山女中 102
沦陷时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 104
浙江临参会与返乡省亲 105
十年流水账 106
抗战胜利复员 117
当选北平市参议员 119
吴国桢五分钟谈话 120
当选“国大”代表 123
秉三公逝世十周年 124
海外飘萍 127
仓皇离沪 128
赴美谋生 129
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编辑 135
加州大学女生宿舍指导 136
华盛顿大学研究 140
视网膜剥离 144
挥别新大陆 149
返台定居 151
适应新环境 152
美国去来 153
重执教鞭 157
罹患乳癌 160
置产安居 161
双清遗珍 164
亲友杂忆 168
悼亡伤逝 181
胡适之先生 182
朱霖 184
朱曦 184
董显光先生 185
长庚吾弟 185
熊芷 187
五妹同文 188
查良钊先生 191
三妹辅文 192
附录 199
一、熊秉三先生事略 199
二、秉三公书信诗词墨迹与释文 203
三、抗战胜利祭告先夫秉三文 238
结语 242
补遗 245
一、写在《往事》之后
——钦翎吾女逝世周年纪念 245
二、毛彦文致罗久芳、罗久华信件选 250
跋 罗久芳 257

编辑推荐

《往事》为近代知识女性毛彦文于1986年90高龄时写的自传,以此回忆自己的一生。毛彦文,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书中记录了这位近代知识女性的精神与生活轨迹;她与表哥朱君毅、北洋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两段情感往事,是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段落。《往事》中文字,带有女性特有的充沛情感,读来优雅节制。

作者简介

《往事》是毛彦文这位中国近代杰出女性于90高龄时写的关于其一生经历的自传。报考杭州女子师范讲习所,考取浙江吴兴湖郡女校,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获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后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及至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这样的求学经历及取得的成就,在重男轻女的中国社会是不多见的,这也因此使得毛彦文站在了时代的前沿。至于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选择逃婚,但在即将得到婚姻幸福之际却遭到了表哥朱君毅的解除婚约,后又与北洋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短暂而幸福的婚姻,在抗战期间努力维持香山慈幼院及各地附属小学的艰辛,爱情、亲情和友情,让毛彦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图书封面


 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亦舒的所有小说里,我最喜欢《我的前半生》。大学时极度迷恋她的小说,窝在宿舍里一本接一本的看,窗外是北平一贯清冷的天色,阳光和风一般的锐利,恰恰和小说的笔调一致——冷调的、旁观的、漠然里又带着点温情的,师太的风格。大概也就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对感情和婚姻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女人一定要独立,经济上、心智上都当如此。《我的前半生》便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作。恰逢周六,阳光晴好,百无聊赖,随手又抽了这本书出来看。虽然情节早已熟稔于心,一旦翻开还是整个人掉进去昏天黑地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不觉已是黄昏,秋日的天光又软又长,落在手臂上像一匹半旧但质地精良的琥珀色丝缎。主人公的名字出自鲁迅的《伤逝》,情节是涓生与子君的现代都市版,更像是“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回答。鲁迅先生曾在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做过一篇演讲,便是这个题目,在那个年代,“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其实女性解放不过是一百年的事情,但已足以构成一部漫长曲折的历史。在这一百年间,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发出了比以前千百年以来更强烈、更密集、也更有影响力的声音。前些天读毛彦文女士的回忆录《往事》,从中即可窥见中国社会中女性命运在这百年间的巨大转折。毛彦文女士堪称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传奇女性:她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的一个士绅家庭,16岁抗父命逃婚引起轩然大波,22岁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25岁因表哥悔婚解除婚约,31岁赴美留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37岁与年长自己33岁、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结婚,39岁因丈夫去世,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在抗战的艰难时势下勉力支持其夫所创的慈善事业,1949年赴台,其后旅美逾十年,因患眼疾及乳腺癌,病愈后回台定居,在台期间曾连续多年以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大会,1999年在台湾去世,享年102岁。读她的自传实在令人感慨,像红楼梦里香菱说的“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历的太多、滋味太复杂,于是也就太难以说起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回忆反倒有着一种云淡风轻的释然,平静的叙述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提及亲人、朋友的时候,笔调会像一条平静的大河突然到了转弯的地方,湍急汹涌,可以透过那些文字感受她内心的激荡与思念。对她来说,拥有一个平凡而完整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的一生才是最渴望的吧。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篇传奇,可是即便像此刻,当我舒舒服服的坐在自己家里,依着自己的心意看一本喜欢的书,都是要感谢这一百年来的种种变迁的——否则,你难道还能想象缠着小脚、三从四德的关在一所宅子里的生活么?可是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我突然发现,即使已经过了一百年,“女人要独立”这回事也并没有像我以为的那样,理所当然的成为每一个现代女性的价值观。 再读《我的前半生》,不再抱着当年那股快意恩仇的心态,我也看到子君在婚姻中所犯的错,她太甘于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男人身上,对医生太太的身份心满意足,从经济到生活都依赖丈夫,生儿育女是最大功劳而非爱情结晶,完全没有独处的时间和自己的想法。正是因此,她的第一段婚姻失败应该说是必然结果。和其他的许多本小说一样,师太想要在这个故事里表达的,还是她对夫唱妇随式婚姻一贯的怀疑态度,她欣赏的是历尽沧桑之后的淡然,是两个有故事的人放下过往种种之后、没有痴缠而相当默契的相伴相守。关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并且认为,所谓伴侣,应该是两个人相互独立又彼此牵挂、有足够的尊重、信任和包容,在保留自我的基础上共同分享感受、承担责任,正如舒婷诗中所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毛彦文的一生,也算是历尽沧桑,书却写得如此波澜不惊。到最后以平淡的语气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几个亲友,落笔貌似轻松,读起来却万分沉重。毛在自序里说,是胡适催促她写自传的。“他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写自传,写下在世上走一趟的记录”。对于自己的一生,毛似乎并不以为意,写起来才这么淡定从容。哪一天我老了,要怎么记录我的一生?
  •     书中最打动人的,是毛彦文与熊希龄的忘年恋情-- 虽然对于夫妻使用"恋情"这个字眼有点奇怪. 熊长毛33岁, 毛曾对其执父辈礼.当熊向毛求婚时,可以想见毛的震惊. 更具戏剧性的是, 来做"大媒"的说客居然是熊的女儿. 毛对熊从拒绝到勉强接受,到被熊的真情所感,倾心相爱,至死不渝,其间的各种纠结各种感怀,写得淋漓尽致.然而,造化弄人.这段美满婚姻只持续了三年. 毛在抗战胜利时写给早已天人两隔的熊的长信,读来催人泪下.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爱情吧, 世界越是乱离破碎, 爱情越是绵长坚实.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这个“端庄”不是指仪态,而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风范。你要说它是“民国范儿”,也成。读《巨流河》,觉得大气磅礴,作者立足一己经历,写出了整个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风云。读《往事》,则觉如邻家女子闲话当年,百转千回的,全是一“情”字。不管写的是什么,两书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端庄”。对人,对事,对历史,齐邦媛和毛彦文,一样的沉稳,真诚,自持,有尊严。这本书令我感动的,除了毛彦文与熊希龄的真情,就是这种“端庄”。见惯了现实里满目皆是的粗鄙与张狂,这种端庄令人心向往之。
  •     妈妈买的 包装略差 其他还好
  •     因着吴宓而名扬天下的奇女子,知性的典范,放下的成就,让人重新审视舍与得的定义
  •     真的一般,很一般,她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不过是和熊的婚姻,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其实比较少,说是妇女独立也就这样吧。看看《合肥四姐妹》。
  •     这本书值得静下心去看一看,从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的往事中学到一些东西,建议女性都去看看,增加自己的内涵,让自己在桌面上更有谈资。
  •     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女性的人生很感兴趣,所以买了此书,这是自传体,看后,对毛嫁给熊的心态有所了解了.对于毛为何拒绝吴也理解了.
  •     内容详尽,值得一读
  •     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女性
  •     民国才女,很好的书
  •     多值得寫一部20世紀女性史啊
  •     以前较少看女性的传记,看了有不少感慨,结婚早了。呵呵
  •     书不错,历史课本没有的历史。
  •     这个“端庄”不是指仪态,而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风范。你要说它是“民国范儿”,也成。

    读《巨流河》,觉得大气磅礴,作者立足一己经历,写出了整个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风云。读《往事》,则觉如邻家女子闲话当年,百转千回的,全是一“情”字。不管写的是什么,两书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端庄”。对人,对事,对历史,齐邦媛和毛彦文,一样的沉稳,真诚,自持,有尊严。

    这本书令我感动的,除了毛彦文与熊希龄的真情,就是这种“端庄”。见惯了现实里满目皆是的粗鄙与张狂,这种端庄令人心向往之。


  •     关注好久了。
  •     还是有种搓气感…
  •     字印得超大,加上一堆作品照片,名副其实的注水肉,真令人不爽。作业本身也缺乏文采,干巴巴,我发现以后真不能信新京报的书评了
  •     朋友说这书读的入味,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不同时代的定义和践行,值得女性一读。
  •     老人家絮絮叨叨,一点都不豁达,而且有些社会背景都没有好好阐述一下,让人感觉像是个怨妇!
  •     终于读完了。文笔很一般,只能当读点野史。
  •     书不错。年老时写下的文字,笔触质朴,洗尽铅华。
  •     还不如流水账
  •     一般般..............................................
  •     此书不错,有历史价值。亚马逊服务很好。物流快捷。满意!
  •     语言有点偏文言文的意思,感觉一般,就觉得她婚姻很美,又很痛,两个人很相爱,老天却很残酷。
  •     这本书是女儿的老师推荐的,应该还不错,看女儿还是蛮喜欢的
  •     往事一幕幕,让人思绪万千
  •     比较遗憾的是刚获得幸福,确很快又失去了。
  •     在眼睛不太好的高龄时,撰写自己的往事,实在是难得的事情,总能担当很多的责任,也总许多有事情可做,故长寿了!!!
  •     毕竟开写的时候,已是高龄,精力不济,许多细节没有展开,十分遗憾。文采也弱了些。但可看出,作者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也许这善良有时显得过于盲目。向那个时代充满正义的知识分子致敬!你们是我永远反抗的动力!!
  •     毛彦文不一样的人生
  •     看了小部分就不想看了,纯粹的传记文学…
  •     商务就是值得信赖!很好
    中心文化交汇时期学兼中西的学人普遍的文风是典雅通俗的。作者,也就是传主,不平凡甚至是苦难的一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读来颇感亲切。
    就是图片质量太差了……
  •     一位知识女性,一不留神嫁给了老干部,这就是毛彦文女士
  •     阅读中,非常好!
  •     吴宓苦恋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     刚开始还行,后来感觉有点寡淡
  •     写的比较情真意切
  •     文笔蛮好的
  •     读到熊希龄去世,党国转战台湾,就没什么兴致细读了。读完之后唯一想到的就是:我不是毛文彦,怎么能希求一个熊希龄呢?
  •     半生坎坷,她却始终有着知识分子的端庄,无论对人对事,以及宽和慈爱之心。对比当下,尤为难得。享年百零二岁的毛彦文,什么苦都经历过了。不过我想,还是生离死别最为痛彻心扉。她在书的尾声写道: “这几年多半在忧伤中度过,对于人生际遇,生死奥妙,无法参透。”
  •     买过几本,是送人的。
  •     很好看的一本书~非常坦率直白。
  •     喜欢了解主人公,但该书校对不够认真,有错处。
  •     痴心错付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绿腰小箭,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其实女性解放不过是一百年的事情,但已足以构成一部漫长曲折的历史。在这一百年间,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发出了比以前千百年以来更强烈、更密集、也更有影响力的声音。    读毛彦文女士的回忆录《往事》,从中即可窥见中国社会中女性命运在这百年间的巨大转折。毛彦文女士堪称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传奇女性:她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的一个士绅家庭,16岁抗父命逃婚引起轩然大波,22岁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25岁因表哥悔婚解除婚约,31岁赴美留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37岁与年长自己33岁、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结婚,39岁因丈夫去世,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在抗战的艰难时势下勉力支持其夫所创的慈善事业,1949年赴台,其后旅美逾十年,因患眼疾及乳腺癌,病愈后回台定居,在台期间曾连续多年以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大会,1999年在台湾去世,享年102岁。    读她的自传实在令人感慨,像红楼梦里香菱说的“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历的太多、滋味太复杂,于是也就太难以说起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回忆反倒有着一种云淡风轻的释然,平静的叙述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提及亲人、朋友的时候,笔调会像一条平...静的大河突然到了转弯的地方,湍急汹涌,可以透过那些文字感受她内心的激荡与思念。对她来说,拥有一个平凡而完整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的一生才是最渴望的吧。      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篇传奇,可是即便像此刻,当我舒舒服服的坐在自己家里,依着自己的心意看一本喜欢的书,都是要感谢这一百年来的种种变迁的——否则,你难道还能想象缠着小脚、三从四德的关在一所宅子里的生活么? 阅读更多 ›
  •     很有趣的一本小说,引人入胜。
  •     口水文章,更有历史价值,文学性基本上为零
  •     不管多少暗涌 事后也不过平淡如流水 流水十三章 岁月最后只剩淡然一笑
  •     休闲读物,一读而罢。
  •     应该多了解毛彦文,不要仅局限于她是吴宓的意淫对象。
  •     也许不是大家,却是一个优雅的女子,温婉;也许不是天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传奇,美丽。
  •     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人生~~~
  •     找了很久,终于买到了。
  •     很不错的书哦,值得一读,民国是不可跨越的巅峰
  •     可读,其实不必像副标题那样八卦。
  •     那个年代的名人真辛苦,结个婚还要肩负起建立“文明家庭”,负起给民众做表率的重任。
  •     与君毅的故事读来颇为伤感 与秉的短暂三年更是让人伤心啊
  •     曾听说过这位女性的传奇故事,读完本书,比较详尽地了解了她的一生。
  •     相比这本书,我更欣赏这个女人。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一些事情故意浓墨重彩,一些事情故意淡而化之。
  •     喜欢民国名人轶事可以看看,但文笔一般,可惜了这个题材。
  •     和关于吴宓的书对照来读更好
  •     书很好,一直想买的,物流也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