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108028433
作者:[德] 尼采
页数:403页

瑕不掩瑜

不喜欢详注这种形式。。我还没思考呢您就先喂给我了多没意思啊~应该另外出一个注释或者读本就好了。看得我心惊肉跳的,满片子的叹号和问号。心脏不好的考虑考虑,呵呵。另外这位同学有点过于自信了哈~我更喜欢稍微自卑一些的人,对待人类的缺点更加包容一些。

重生

我泅渡梦的海域,紫色的腐尸共我同行。彼此轻声交谈,如同恋人絮语。他的瞳孔中冻结着闪电,赤裸的脊背上燃烧起喷泉。他将手指嵌入肋骨缝隙,咽喉处发出阵阵轻笑。“亲爱的,你将到往何处?”他沉吟。我努力回想,却无法忆起。他望着挂在暗夜的薄雾里的已经熄灭了的太阳,喃喃自语:“你来自已经死灭的起始,到往尚未起始的死灭。”说着,他开始哭泣。我发觉自己无法捏紧他的泪珠,只得看着它们飞往天际。我们都耗尽了溯游的力气,任由着葡萄酒般的海水托举着身体,仰面看向血红色的天空。我隐隐发觉,透过渺远的云团,两个被沾在天空上的人影正在与我们对视。他迟疑的取下一根肋骨,指向他们。问我是否知道他们是谁。我摇头。虽然他无法看见我在摇头。他接着说,他们就是你我,天空就是被翻转过来的这片海洋。我闭上眼睛,却看得从未有过的明晰。我看见在破鱼网之中做着无谓挣扎的飞鸟,看见翱翔于云端的游鱼。看见了大地与海藻纠缠了五千万年的寒武纪,看见了善妒好战的阿修罗。看见了彼岸花开到荼靡花事了,看见了伊甸园长出第一颗菩提。面颊被冰凉的雨点钝重的击中。我还是不想睁开眼睛。他在歌唱,用蝴蝶骨敲击着锁骨打着节拍。我听到歌声之外寂寞的回声,那一定是水滴落在他裸露的骨头上,落进他空洞的眼眶中发出的声响。他唱得有些疲累了。轻轻的告诉我,这场雨就是刚才他遗落在天空上的眼泪。它们飞向那一端的苍穹,而那一端的苍穹就是我们背后的汪洋。你看,它们又回来了。我感到寒冷。我问他能不能够让雨水暂时停歇。他歌唱,如呓语,并不理睬我。我抱着他,一边哀求,一边哭泣。眼泪在风中飞舞,旋转着,上升着。我意识到需要立刻停止,因为我无从预料现在遗落的泪珠会在何时变作雨点,带走我的温度。我们又恢复了力气,于是继续溯游。然而我竟不记得应该向哪一个方向上进发了。他说,朝着任何一个方向都不会错。似乎只有在极点上才能到达同一个方向——无论向哪里走。我想。他听见了我的想法,又说,其实我们便是不断移动的第三个极点。他的肋骨还拿在我的手上,我想将它抛向天空,又恐惧它会掉落下来。于是只得将其沉入海底。我望向海的深处,那是一片雨林,树木繁茂,有着各种结着网捕食的蜘蛛,有被黏在网上动弹不得的豹子,蝴蝶正围在老虎的周围,苍蝇吸吮着大丽花的花蜜。刹那间,火山塌崩。岩浆将整个雨林封冻成一块巨大的琥珀。他的那块肋骨,被海水侵蚀成一位貌美的女子,缓缓沉入尚未凝固的琥珀之中。亲爱的,你就此缺少了一根肋骨。而他其余的肋骨因此变得不稳固,游水过程中咯咯作响。我向他投以担忧的目光。而他,又开始了哭泣。我祈求他不要哭泣,可是他显然无法停止。于是,我命令,旋即咒骂,我捶打他。他的眼泪涌出得更为凶猛,不断飞升。终于,他又一根肋骨脱落,坠向海底。我们前行着,他又开始了歌唱。我能够听清楚他的唱词了:我来到世上便开始了死亡不被操纵者的喜怒与哀伤宁愿迷狂着创作全新的洪荒我的伴侣在天与海的那方呼应着我的仓皇踩着我的呼吸向远方投降我突然之间厌烦了他的声音,于是用尽力气前行。甩开他一段距离。我听见歌声渐息,而骨骼落水的声响却愈发响亮。我不愿回头,只是放慢速度。慢。慢到停止下来。我犹犹豫豫的看向天空,那里竟只有一个影子。回头,他已无踪。我开始呜咽,眼泪飞升。这时,雨点下坠。我憎恶他,适才为何要流下这许多眼泪。我寒冷,于是纵肆大哭。上升的泪珠和下落的雨点交汇,凝滞在空中。渐渐,整个世界都被水滴包围。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感觉身体在慢慢负重。我开始下沉,可海水的确太深了,下沉中,我竟至入眠。在梦的海域,紫色的腐尸共我同行。彼此轻声交谈,如同恋人絮语。他的瞳孔中冻结着闪电,赤裸的脊背上燃烧起喷泉。他将手指嵌入肋骨缝隙,咽喉处发出阵阵轻笑。“亲爱的,你将到往何处?”他沉吟。我努力回想,却无法忆起。

渴望自由与逃避自由

我们的灵魂渴望着自由,过于广阔的星球却会令我们失去自由,精神自由了,而灵魂还是需要净化。有时候,我觉得没有读书就没办法认识人生,但是没有好好地认识人生落得的下场便是读不懂书,于是读书和做人要同步进行着。但有些书的阅读却要经历时光的浸泡,就想此前我读不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现在我至少能够读进去了,懂得多少就要慢慢地消化了。其实,“多少”是一个数量的价值观,现在我们还是要多追求质量的价值观,这是一本教我们智慧和沉静的书,尼采的思想蘸着狂欢的酒神,也带着清醒的日神,恰恰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有意思的气势,而“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表现和创造自己,发挥自己的权力;而超人哲学则在“上帝死了”之后,对一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重估,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哲学,它叫我们做生活中的强者。其实对于自由,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尼采用哲学横扫了宗教教条下的种种奴役,但是当我们自由之后,我们却被空旷奴役了,空间的广阔造成了自由的虚无,我们都放弃了宝贵的自由,甘愿被虚无的物质主义所迷惑,这倒让我们觉得只有生活在牢笼里的时候,才会特别地想要自由,特别地想要挣脱。不仅要有自由,而且要会珍惜和运用自由,书籍教我们最好的方法。查拉图斯特拉所谓何人?他本是波斯梭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即拜火教,主张善恶二元论,意为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在斗争,在道德问题上,拜火教强调正直和诚实,反对禁欲主义和单身制度,这倒是我觉得不错的。而尼采借着查拉图斯特拉这个人来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也是有所根据的,用散文诗的方式来融入自己的哲学,与我们的生活还是较为贴近的,但是其中不乏一些难懂的地方,而尼采喜欢超人、酒神等狂欢,也就不免被某些不理解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了。现在的社会,不光是上帝死了,后来读者也死了,人也死了,个人被集体所淹没,个体性消失了,我们的价值被虚无化和碎片化了。我们都希望能够抓住光明,逃离黑暗,癫狂能给我们带来颠覆,但不代表着能够带来平和和自由的生活。颠覆之后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拥有美丽的心灵,我们要用它来追求高善的道德以及人生的意义。尼采将人的精神分为三重境界,初级境界就像骆驼;中级境界就像狮子;高级境界就像孩子。骆驼在忍耐和接受中代表着虚伪,狮子在虚幻和蛮横中代表着强权,而孩子在天真与健忘中代表着创造。我们不能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生活的施舍,也不能够在追逐权力和物质中迷失自我,我们要追求道德的高善和心灵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能逃避自由,推卸责任。让我们保持理性与意志的平衡,富有信仰和目标吧。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转) 专访翻译家钱春绮:冷兵器时代的博学

我比较排斥那些泛泛的访谈,从一个老人的早年经历说起,从求学经历到爱情生活到家庭状况到事业回顾,综述他的生平,最后发些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感慨。   我想找一个比较小的切口,而对于一生丰富如钱老的人而言,怕也必须如此。   于是时机到了。            专访翻译家钱春绮:冷兵器时代的博学            云也退               “查拉图斯特拉在长期孤独之后,精神充沛,想下山前往人世间,做个像太阳一样的施予者。”      “《路加福音》3,23:‘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      “鹰象征高傲,蛇象征智慧。”      “智者抛弃他的智者意识,自觉自己的无知,而成为受教者,故能乐其愚。贫者的心感到有受教的必要而豁然开朗,这就是他的富有。换言之,即智者和贫者都乐于接受查拉图斯特拉的教言。”            翔实的注解布满了三联书店去年12月版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内文。几乎每页都有注,几乎每注皆透出老到的点校笔法和扎实的考据功夫。《查拉》在德国本土拥有不同的注释本积十累百,相关的解读著作更是不计其数,但进入中国以后,不管是徐梵澄译本还是尹溟译本俱失之无注,最新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教授的译本下了大力气,惜乎也只有寥寥几个注释。      钱春绮老先生用了多久加的这些注释,他自己也说不清。重要的是,这部在他83岁时接下的翻译任务终于顺利修成正果了,不到30万字的书,他加了五六万字的注解,天晓得尼采的这部旷世天书是怎么被一位偏居上海市北一隅的老人给译到如此程度的。爱读文学译作尤其是外国诗歌的人没有几个不知道钱春绮的大名,但是,有谁能够想象,这位不懂上网、不会电脑打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完全保留着“冷兵器时代”的工作方式的翻译大家,至今还保持着如此旺盛的思想活力,还没有享尽竟日伏案笔耕之乐?      钱老的房间乱作一团,百科全书、词典、各种原版诗集和译著五方杂处。老伴去世以后,他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乱的依然乱着,规整有序的依然规整有序——他的头脑,他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心境。   ▲钱老,您翻译的海涅当年能拿到8000元稿酬,这在五六十年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吧?      △呵,是啊,你要知道,我当时从医院辞职(钱老本行是学医的,毕业之后先后在医院的皮肤病科和耳鼻喉科工作过),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国家医院,那是铁饭碗哪。但是我不担心,我喜欢翻译,相信我完全能靠稿费养活自己。            ▲您选择做您热爱的工作……或者说,选择了自由,但是现在翻译稿费可少多了。      △这是个普遍现象,不过,《查拉》的稿费还是不少的,一千字有一百元吧。所以也不要总责怪现在的译者不认真,不肯加注——加注多累啊,辛辛苦苦加了一堆注,字也没多算多少;再说出版社也要控制成本,你的字多了,他们的开支也大。            ▲所以我们才越发觉得您不容易啊。《查拉》好歹还是近几年翻译的,我读您的《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那书的翻译年头在二三十年前,可是您几乎在《巴黎的忧郁》的每一条散文诗下面都加了注,有关于比较阅读的提示,有关于爱伦·坡等人对波德莱尔的影响的提示,有关于波氏作品某个母题的提示,非常专业。您是查了很多资料呢,还是真的如此博学?      △当然是要靠多读别人的书啊。其实我引的都是别人的观点,我读了许多国外的研究资料,法文的,英文的,日文的,德文的,很多很多。像《浮士德》这样的书,德文原版下面的注释比正文要多一倍以上,必须这样,我总是努力往那个方向靠拢。               ▲您哪儿来的这么多参考资料呢?您可是从50年代就开始翻译的吧?有家学渊源吗?      △倒也说不上。是这样,1949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待不住,一批一批都回去了,留下大量的书没法带走,那时候我买了许多,都堆在家里。后来文化大革命,工宣队想来抓我的把柄,到我家找了一通,什么都没找到,我本身又没工作,没有罪名可以罗织,怎么办呢,就把我满屋子的外国书抄走许多,那时候损失了有一万多本吧。            ▲这么多,可是您搜集资料、利用资料的本事着实让人叹为观止,绝对可以给现在的译者树立楷模了。      △翻译水平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我喜欢诗歌,14岁起就写诗,我后来翻译的绝大多数也是诗歌。译诗,当然一定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要有辞书,但是我们的辞典编纂水平比国外差得很远。我翻译《查拉》时大量利用了日语辞书,日本人的辞书水准是一流的,比如德日辞典,那里面的解释就是比很多德汉辞典精确。      我举个例子,一般“palme”这个德文词,大家都译成“棕榈”。我在翻译的时候觉得有问题,因为尼采把它形容为“会跳舞的女孩”,在你的印象中,那种下粗上细、笔直笔直的棕榈树会有“跳舞”的感觉吗?我查日语的译本,这个单词译作“椰树”,我觉得这是正解:斜着伸向海边,随着海风摇曳,那才是跳舞女孩的模样。但是,在中文辞典里是没有“椰树”这个意思的,“椰树”的德文叫“kokospalme”。我又参考了其他日语辞书,才知道这个词在使用中经常是略掉前半部分,只取后半部分“palme”的,在这里,就体现出我们在研究上下的功夫大不如人家了。      ▲是这样……但是求得这种精确的前提是您得懂许多语言,我们都很佩服您的语言天才。      △我在中学里上过德文课——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学,风气极其自由开放,在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我能在图书馆里借到批判蒋介石的书。法语我是听广播学的,当时维希政权在上海开有一个“法国呼声”电台,用一个法语音质极为纯正的中国播音员播音。日语也是跟着电台自学的——自学,日语叫“独习”。            ▲我只能说,太不可思议了。      △翻译就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语言,因为西方丰富的文化都在它丰富的语言里蕴含着。我也主张诗人译诗,我自己译诗就受益于从小的写诗训练。但问题就在于中国诗人往往外语能力不好。照我说,要译那些经典的外国诗,应该连拉丁文都得学会,那是进入西方文化真正的核心的钥匙。还有圣经,英文、法文、日文、德文圣经我都收藏着,一遍一遍地读,还横向比较;即使同样是中文圣经,天主教圣经和新教圣经的译名都不一样。这些东西一定要钻研,钻得越深越好。            ▲您的博学完全是古典式的:古典式的培养造就,古典式的运用,古典式的巩固和提升。除了懂这么多外语,您的中文功底又是如何打下的呢?我读您的译诗觉得一般都相当自由,似乎不拘于格律,不像有些翻译家那样讲究音节数量的严格对应,但在您的文字的背后又看得出有深厚的古文基础在支撑。      △你对私塾有了解吗?我小时候上的是私塾——不读《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我那时读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左传》,虽然也是死记硬背,但是,背诵确实是很有益处的。我最喜欢《左传》,我觉得左丘明的笔法是最经典的,他不用虚词,但是文句的意思非常畅达。当我把《左传》里的篇目背下来之后,在翻译中那些凝练的词句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到头脑里。            ▲中西兼修,感觉您这一辈子就在书堆里充实而快乐。我注意到,您挑战的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特别需要下大功夫去注释。      △我在中学时候就仰慕波德莱尔的大名,后来才去翻译《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浮士德》也是在中学里就读过的。我翻译这些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阅读外国资料。西方人重视翻译,既讲效率又讲精确细致。比如我手头的一个《巴黎圣母院》的英译本,每个地名、每个典故、每个历史事件都有注释。我翻译《查拉》也大量借鉴日语译本里的资料——日本人真的很有一套。            钱老的博学完全是古典式的。虽不大出门,却并非闭目塞听之人,他还知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尼采笺注集系列里也即将要出版一个《查拉》的笺注本——和那个一本正经的大工程相比,钱老简直就像一个手工作坊里的劬劳野叟,在满屋子发黄的书本和散乱的纸页中摸爬,寻找他想要的答案。他译著早已等身,但从没想过要挑战什么权威或申请一个“钱氏出品”的译著专利,事实上,正是一生近乎固执的无争无求,才成就了“钱春绮”这面略显寂寂的金字招牌。      钱老的下一个主攻方向依然是德国的文学大师——我们希望他能在今年、也是他的米寿之年完成荷尔德林诗选的翻译,或可作为一种纪念,尽管他说,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过生日的习惯。

拜火教的复活

尼采是太阳,那太阳是马兹达,即拜火教中的善神化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尼采想用复活拜火教的形式述说世间的真理,这样的推断是否可行呢?不管可行不可行,此书是一本值得不断揣摩与重读的书。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另一种复活后的拜火教福音书。当然,我所说的拜火教与数千年前那个存在的真正琐罗亚斯德教,与《圣特阿维斯陀》还是有些不同的。琐罗亚斯德教在亡故了的波斯。这个拜火教在实在了的今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不是在讨论哲学,亦或是关乎道德与生存的形而上学,这并不重要。它只是在试图阐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那不是以庶民之眼,而是站在了先知的角度。如果创造一个改革化了的拜火教,形式上按照《圣特阿维斯陀》,思想上按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

信仰的黄昏

“我钟爱那些只知为完成而活的人,因为他们正是一个过程的跨越者。我钟爱那因心灵过于丰实而忘己,且于万物合一的人,如是,万物乃成为他的归宿。 我钟爱那精神与心灵两皆自由的人,如是,他的头只不过是其心之内腑,而他的心则促使他完成自我。” 这是《查》里面的的其中一句话。尼采的话七分是呓语,三分是妄言。或许他早已超越了整个人类所处的21世纪,停在一个信仰崩塌的远方。

不是很能看懂

放在床头,陆陆续续花了两三个月才读完。自己功力有限,再加上时代,文化的差异,所以对书的理解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部分寓意浅显的段落或者字句。希望今后能有相对应的理解能力。

一些《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摘录和感想

“人是必须要被克制的东西:因此你当爱你的道德——因为你将因道德而毁灭。”(注:唯有道德的约制人才能发展下去,其实只是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问题了~另外,我想人本身也由自发的理性思想(道德)约束着)“我的弟兄,如果你要幸福,只要有一个道德就行,不需要更多,这样你就可以一身轻地过桥。”(注:有点“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意味)“我只信仰一位会跳舞的神。”(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是不是说懂得“诗意地栖居”的人才是正真懂得生活的人呢?)“如果我要用双手摇这棵树,我可能摇不动。可是我们看不见的风,折磨它,要把它弯到哪边就把它弯向哪边,我们被看不见的手极其厉害地弄弯和折磨。……风随着意识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注:使人烦恼的与其说是可以看到的诸力,不如说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人本身是坚强的,但使他脆弱的,正是生活中细微、琐碎、无形的烦恼,而这多大程度上不是庸人自扰呢?)“它越是想往高处和亮处升上去,它的根就越发强有力地拼命往地里,伸向下面,伸进黑暗里,伸进深处——伸进罪恶。”(注:让人困惑的是,这是“却”还是“必须”的关系呢?)“你还觉得你自己高贵,对你怀恨而投以恶意的眼光的其他人,也还觉得你高贵。要知道,一个高贵的人对任何人都是障碍。”(P43)(注:有些偏激……)“可是我凭我的爱和希望恳求你:不要抛掉你的灵魂中的英雄!把你的最高希望当作神圣的事物保持着!”(P44)“如果你们更加相信人生,你们就更不会拜倒在瞬间之前。”P46(注:任何艰难不顺在回忆的时候也都只是一瞬罢了。死、失败都是一个瞬间动词,它或许更多地代表了心理上的崩溃,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死亡、失败。)“狭隘的灵魂在想:一切伟大的存在都是罪过。”“爱最遥远的未来的人比爱邻人更崇高;比爱世人还有崇高的,乃是爱事业和幻影。”P64(注:因为他是哲学家,所以这是一个哲学家的话,因此我想这有些太理想化了……)“在恰当的时候——离去。”(注:做任何,在任何地方,都应该这样。该放下的时候就应该放下。)“这些拯救者的精神充满漏洞;可是他们在每个漏洞里塞进自己的妄想,他们把这种填塞物称为上帝。”P100(注:人的精神、情感需要一个引领者,这样讲,尼采和上帝都算是填塞物吧?)“生命本身需要敌意、死亡和受难的十字架。”“没有跳过一次舞的日子,算是我们白白虚度的日子!没有带来一阵哄堂大笑的一切真理,我们全称之为虚假。”{P249}“‘你有力量,你却不愿支配,这是你的最不可饶恕的一点。’——我回答说:‘要发号施令,我缺少狮子的声音。’又有像私语一样的声音对我说:‘带来狂风暴雨的是最寂静的说话。用鸽子的脚行走的思想会控制全世界。’”(p169)(还是觉得很费解……)“像一张弓渴望它的箭,像一支箭渴望它的星。”“对于每个灵魂,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对于每个灵魂,每个另外的灵魂是一个背后世界。”(注:哎,所以我永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大家分手了,大家又重新相会;存在的圆环永远忠于自己。存在开始于每一个瞬间;彼处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到处都有中心。永远之路是曲折的。”各种搬运工咳咳…

没有最好的译本,最好的办法是几个译本对照的来读

这个版本是钱春绮翻译的。从自身阅读体验来说,翻译的不好。网上有不少人给这个译本好评。说实话,我不理解这群牛逼的人。那么多拗口的话,你们都是神人吗?能看懂吗?我声明一下:我说这个话,是在已经考虑到尼采的文风和表达方式的晦涩的前提下说出来的。举个例子吧,有句话是这么翻译过来的:“很多人过多的出生”再来看看徐梵澄对这句话的翻译吧——过多的人民已经产生。这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是不是更好懂一些呢?但是,钱版的好处在于有注释,其中很多是对引自《圣经》的话语的注解。这个么、个人觉得,很有必要。现在正在把钱版和尹版的对比的一句一句的阅读,感觉蛮好的,各有所长吧!徐版的原来有电子书,但是现在找不到了,可惜。

一个创造者的呼声

才开始读,并不觉得晦涩 反倒觉得纯真热忱 或许是把自我投射进去了,很多句子像诗句一样动人,记录一下 免得忘记-----------------------------------------------------------------------------------爱中往往有某种疯狂,而疯狂中也往往有某种理性我只会相信一个善于跳舞的上帝.....对人与对树是一样的,它越是想长到高处和光明处,它的根就越是力求扎入土地,扎到幽暗的深处,深入到恶里去这棵树孤独地生长在山间,它长得高过了人和兽倘若它想说话,没有人能听懂:它长得那么高现在它等啊等,—它到底在等什么呢?它住的太靠近云了,兴许它在等待第一道闪电?你们只能拥有可憎恨的仇敌,而不能又有可轻蔑的仇敌你们必定为自己的仇敌骄傲;于是你们仇敌的成功也是你们的成功对于一切深井,体验是缓慢的:深井必须长期等待,直到它们直到什么东西掉到它们的深处了我的朋友,逃到你的寂寞里去吧,我看到你被毒蝇刺破了逃到你的寂寞里去吧!你与渺小者和可怜虫生活得太近了 逃离它们不可见得报复!对于你,他们除了报复别无其他不要再抬手去打击他们!他们数不胜数,而你的命运不是成为苍蝇拍!......它们常常以偏狭的灵魂思索你——它们总觉得你可疑,一切被深思熟虑的东西都是可疑的它们为你的德行惩罚你,但会从内心深处宽宥你的过失........在你面前它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他们的卑劣以不可见的报复向你闪烁和燃烧女人必须服从,并且为自己的肤浅寻找一种深度。女人的性情是肤浅,是浅水上一种动荡不定的表面男人的性情却是深邃,他的洪流澎湃与地下洞穴里,女人能猜度到他的力量,却理解不了“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鞭子!”创造——这是对于痛苦的大解脱,以及生命的缓解。但要成为创造者,本就必需有痛苦和大量的转变痛苦乃是自我转变,在每一种诞生中都有一种死亡一切创造都是改造!凡是创造之手发挥力量的地方,就有大量的死亡和没落为了使创造者本人成为新生的婴儿,他就必需也愿意成为孕妇,承担分娩之苦真诚者,自由思想者,想来作为荒漠主人居住在荒漠中,而在城市里,则居住着那些被喂得好好地、著名的智者——那些役畜因为他们总是作为驴子——拉着民众的车你们学者们甜蜜而无力,犹如老处女的气味我时常笑那些弱者,他们因为跛足而自以为善你当追求主子的德性:柱子越升越高,就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温柔,但内部却越来越坚硬,越来越有负荷力难道受伤的虚荣不是一切悲剧之母吗,但在骄傲受伤的地方,就能找出某种比骄傲更好的东西为使生命好看,它的戏必须好好演,而为此就需要好演员我感到所有虚荣这都是好演员:他们表演,并且要人们喜欢观看他们,他们的全部精神都寓于这种意志他们表演自己,他们发明自己难道你不知道所有人都最需要的是谁吗?那就是命令大事业者完成大事业是艰难的,但更艰难的是命令大事业要求非凡大事的意志是稀缺的,你更容易找到干非凡大事的人这是你最不可宽恕的地方:拥有权力,却不愿支配我所发现的人类中最可恶的动物,我名之为寄生虫,它不愿爱,却要以爱为生以各种各样的道路和方式,我达到了自己的真理;并不是由一个唯一的梯子,我登上能让我的眼睛远望的高处而且,我始终只是不愿问路,这是永远违背我的趣味的,我宁愿问路本身,试探路本身....根本上他们天真地想要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人伤害他们,所以他们先行迎合每个人,对每个人都好生相待但这就是怯懦:虽然这也被叫做“德行”而且一旦他们粗暴地说话,这些渺小的人们:我只听到他们的嘶哑声,因为每一阵风都使他们嘶哑一切渺小之物因其渺小都是无辜的创造者是坚硬的,而且,你们必须以为幸福是—把你们的双手压在千年沧桑之上,犹如压在蜡上——你们必须以为幸福是,在千年意志上书写,犹如在铜板上书写——比铜更坚硬,比铜更高贵。唯有高贵者才是完全坚硬的。人们对我说,人类是爱自己的:这种自爱必定是伟大啊!这种自爱有多少针对自身的蔑视啊!包括这个人也自爱,有如他蔑视自己一样——在我看,他是一个伟大的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蔑视者适当地给予比适当的获取更困难,而且善于赠予乃是一门艺术,是表现善良的终极的大师艺术我要拿五针松来比较,查拉图斯特拉啊,谁能像你一样生长:高大、沉静、刚强、孤立、具有最优良最柔韧的材质、绚丽华美——而最后以强壮而翠绿的树枝向自己的领地扩张,直面狂风暴雨和总是与寓居于高处者,探问种种强烈的问题更强有力的回答,一个命令者,一个胜利者:呵,谁不想登上高山,去看这种植物呢查拉图斯特拉啊,连阴郁者、失败者也因你这棵树而恢复了神气,连不安定者也因你的样子而变得安定,治愈了自己的心灵

推荐是因为没读懂

推荐不是或说不在于、、偶读懂!而在于偶没读懂!推荐在于它确实写的很哲学,就像读不懂霍金的《时间简史》,那也花点时间翻翻

伟大的思想家 伟大的书

深邃宏大的批判性 无可匹敌伟大的思想不应只供少数人品评如果能化深邃入通俗 建立建设性的渠道泽被广宇更是不朽之事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书笔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书笔记作者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对世界哲学影响重大。本书简介作者在书中多处模仿《圣经》笔法和表现手法,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以说是尼采的“圣经”。尼采善于运用文字游戏,通过相似的单词的联系,产生意想不到的内涵,展现出德语的精妙。同时旁征博引,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感情充沛,意志激昂。擅用用自然景物来比喻和象征。查拉图斯特拉对于他所厌恶的人和事物,是敢说真话且毫无保留,毫不避讳的。他没有采取温柔的语气,而始终是嘲笑与呼告,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自身的映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书分为四部,以查拉图斯特拉的经历为线索,在叙事中加入哲学的思辨,闪耀着尼采智慧的光芒,散发着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可与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优秀的德语巨著。第一部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1 查拉图斯特拉想像太阳一样无私地赠予。2 首次提到“上帝死了”即反对基督等一切形而上的宗教,因为宗教否定现世的生命,3 首次提到“超人”,即提倡人类的自我超越,人是应当被克服的东西。超人代表大地,与代表天上的诸神相对应,一切不合乎超人的道德,都是小的道德。肯定生存和生存意志,反对虐待肉体,而是强调生存的快乐与幸福。反对同情。4 阐述人的作用,即人是连接动物与超人的桥梁,要尊敬伟大,蔑视渺小5 首次提到“末等人”,末等人与超人相对应,查拉图斯特拉批判末等人的行为6 走钢丝者跌落,查拉图斯特拉对这个因职业而牺牲的人表达了敬意,由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致没落,这是通往超人的必经之路,把危险当做游戏,为了追求崇高的事业不惜毁灭自己,这是极高的牺牲精神。查拉图斯特拉对此予以肯定。7 查拉图斯特拉与死尸交谈。8 查拉图斯特拉背着死尸一路的遭遇,最后在夜色中查拉图斯特拉在疲倦中入睡。9 醒来的查拉图斯特拉认知到,民众是愚昧的,无法理解他,他要寻找能成为他的伙伴的人,即创造者,收割者,庆丰收者,与他们一起迈向超人。10 查拉图斯特拉见到鹰和蛇予以赞美,他渴望勇气和智慧。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 三段变化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骆驼——狮子——孩子优秀的精神(意志)应追求强力,而在此过程中必然遭遇困难和痛苦,背负重担,因此精神需要变为能负重的骆驼。但骆驼只知道忍受、服从没有寻求自由的力量,要想把“你应当”变为“我要”,就得变为狮子,但狮子不能创造,就得变为孩子,因为在孩子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崭新的,都值得肯定,象征着创造。肯定一切,包含着肯定痛苦与快乐、生与死、善与恶。道德的讲座讲睡眠的要领,实际是讲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查拉图斯特拉予以批判,认为这个讲座没有意义,会让人迷失。背后世界论者即逃避现实,皈依并陶醉于宗教的人。查拉图斯特拉予以批判,他反对轻视肉体,而是肯定肉体的意义,他认为彼世是虚无的。轻视肉体者查拉图斯特拉认为精神是肉体的一部分,是肉体的产物。肉体是理性,精神是感觉(感性)健康的、好的肉体是超越自己、创造超人的必要条件,不能只重灵魂而轻视肉体。快乐的热情和痛苦的热情强调只需有一种道德并热爱它苍白的犯罪者苍白:犯罪者无能为力,无从辩解,自愿受苦 犯罪者:查拉图斯特拉认为他们是病人犯罪者行动前后的狂乱表现了生存意志,犯罪者由自己的思想做出了错误的行动,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是病人。犯罪者已经认罪,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的轻视,因此审判者应顺应他而处罚他。死刑的目的不是置人于死地,而是让人更好地生存。“死亡是一种扬弃”读和写真正地读书(理解别人的精神)并不容易。箴言应深深记住。查拉图斯特拉提倡轻松快乐地生活,享受生存的乐趣,山上的树查拉图斯特拉和青年在树下谈论:要像树一样不断向上生长,追求卓越,哪怕孤独死亡的说教者查拉图斯特拉反对厌世主义和自我折磨,人生具有使命,并不只是受苦。不能正视生命的人,不如赶快死去,不要苟活。战斗与战士恨敌人,同时也爱敌人,正因有强大的对手才使自己强大。战士应当勇于斗争,追求胜利,服从最高的理想和意志。查拉图斯特拉不会帮助战友,而是要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斗,这才能锻炼他们。新的偶像对于一体化的、漠视民族界限的国家,查拉图斯特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国家是谎言和欺骗,国家用许多手段使自己成为民众的偶像,让所有人在它面前低头。摆脱偶像,才能自由。市场的苍蝇民众如苍蝇,到处追捧着政治家和社会名流,受其表演的蛊惑,查拉图斯特拉愿朋友躲开喧嚣浮躁的市场和民众,和民众对抗没有好结果,不如回到孤独中去,远离名利,专心于事业。贞洁反对因刻意地禁欲而折磨自己,也反对纵欲。朋友查拉图斯特拉尊敬朋友,爱朋友,但又要像面对敌人一样和朋友保持距离。体现了友与敌的辩证统一。查拉图斯特拉要和朋友一起追求更高的理想。一千个目标和一个目标一千个目标指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对善恶的评价。一个目标指作为创造者需要统一为一个标准,即超人。爱邻查拉图斯特拉反对爱邻,而是爱遥远的未来人(超人),爱最高的理想。创造者的道路即逐渐走向孤独的道路,轻视自己,从而克服自身缺点的涅槃之路。年老和年轻的女人对女人和男人特点的剖析。毒蛇的咬伤反对以德报怨,因为那会让敌人感到羞耻。坚持自我的立场予以回击,才是较公正的做法。孩子和结婚查拉图斯特拉认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向上而创造出更强的后代,颇有优生学的见地。因普通的爱情结婚并非最高尚的结婚,不应仅爱结婚的对象,还要爱人类的未来。自愿的死指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的使命,找到了能够托付事业的继承人,心满意足地死去,这种死是幸福、圆满的,是值得庆祝和赞美的。赠予的道德1 赞美金子的道德。金子的价值在于它奉献出迷人的光芒。但在赠予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要疯狂地劫夺和掠取以先充实自己,才能有足够的东西赠予他人。这种掠取不同于单纯的利己主义,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利众人”。要拥有新的道德和自主的价值观。2 认识大地的意义、人的意义而不是神的意义,人的意志必须成为支配者。孤独者是精英中的精英,从这些人中诞生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鼓励有志者去创造,为了人类的崛起战斗。3 查拉图斯特拉希望有志者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要相信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做自己的主宰。第二部 拿着镜子的小孩提到了赠予者和受赠者各自的羞愧之心,表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因自己的教义被严重曲解的震惊和激动,他急切地渴望释放自己的能量,传播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幸福的岛屿上查拉图斯特拉将创造超人作为无上的理想,奉劝别人依从自己的意志创造世界,不要相信一切不灭者,因为一切永远回归。超人就要来到,何必眷恋群神!同情者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做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对所爱者,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反对同情。“高贵者要求自己不要让他人感到羞愧:他要求自己看到一切受苦者而自感羞愧。”“当我帮助他时,我就残酷地伤害了他的高傲。”上帝死于他对世人的同情,这是他最大的缺点。人类的缺陷是上帝造成的,但他没有反省自己,而是简单地对世人予以同情。“一切伟大的爱超过同情:因为伟大的爱还要创造它所爱的对象!”教士们教士们也具有探究意志、忍受苦难的意志、勇气和英雄的气质,查拉图斯特拉对这一点表示肯定。但他们背弃生命,否定生存,谋求到达彼岸的拯救,查拉图斯特拉对此予以批判。有道德的人有些人对道德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口是心非,自以为是,用道德索取酬报,查拉图斯特拉予以批判。认为应该追求新的道德。贱民查拉图斯特拉认为贱民是不洁的,他感到恶心,但同时产生对生命之泉、对高处的生活和对快乐的向往。塔兰图拉毒蛛查拉图斯特拉认为人生来不平等也不应该平等,否则就无从产生超人。低等人对高等人不应报复而应尊敬,这是人类向上的前提。生命需要斗争,需要高处。平等论者总是以所谓反对权力的正义为由追求平等,实际上他们内心是渴望权力和独裁的。因此他反对平等主义的说教者——塔兰图拉毒蛛。著名的哲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化人是民众的奴仆,不懂得追求真理,不懂得精神的精髓。他们总是迎合民众,没有自由精神,不懂得提升精神的境界。夜歌本章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之美,被誉为德语作品的最高之作,尼采称本歌为“旷古的最孤独的歌”,主要谈赠予者的渴望与热爱。舞蹈之歌重压之魔束缚人,妨碍人的自由活动,是查拉图斯特拉最大的敌人。查拉图斯特拉饱尝生命的痛苦,反而加强了对生命执着的爱。他想探寻生命的真相。坟墓之歌青春的理想因现实而死灭,埋入坟墓,但坚强的意志却活了下来,查拉图斯特拉相信自己的意志能战胜一切。超越自己智慧最高者的意志是使一切存在能被思考的意志,要让世界万物与自己的精神同化,是追求强力的意志。最高者也有献身的对象,也要服从自己追求强力的意志。命令比服从更难,因为命令者必须承担所有人的一切重荷,为命令及其后果付出代价。“一切有生命者就是服从者。”“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崇高的人们经过刻苦奋斗,有强力者已经高于大多数人,还要追求优雅的、谦和的、有力的美,具有生命的优哉游哉的趣味,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处。“······美乃是万事中的最难者。对于一切激烈的意志,美是不可获得的。”文化之国查拉图斯特拉希望各种文化都能汲取过去的文明之源泉,希望文明的净化。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无玷的认识查拉图斯特拉讽刺那些只对现象和事物进行如实的观照的学者,他认为只有被动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应主动地去探求。学者本章攻击凡庸的学者。在学问方面,应着重于研究生命。尼采比职业学者们站得更高地思索。诗人查拉图斯特拉反对事物的绝对化和不朽化,诗人必须提升自己。重大的事件指永远回归的思想趋于成熟。“最重大的事件——不是我们叫得最凶的时刻,而是我们最沉静的时刻。”暴力的革命家缺乏思想的深度,只会煽动愚民。只有真正适应大地的要求,谋求人生之中各种价值重新评价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家。预言者对于强力的生命说教者,最大的敌人是厌世观。即“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查拉图斯特拉要用永远回归的思想的钥匙打开生命的秘密之门。拯救查拉图斯特拉还没有将永远回归的思想全部掌握。残疾人的残疾实为其生存与精神活动的内核,使他自强不息,努力向上。不医治残疾,才是对残疾人的拯救。意志不能战胜时间,要敢于承认这一点,跟时间和解,把“过去是”变为“我愿它是”,即让意志积极地肯定过去的偶然,把它化为意志的必然。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批判旧道德,提示新道德1 提到时辰来到的预兆2 “创造者乃是创造人类的目标,给大地赋予它的意义和它的未来的人。”3 与前面章节照应4 “不要体谅你的邻人!人是一种必须被克服的东西。”5 要回报生命,就要努力实现欢乐和创造。不可贪图享受,而要乐于奉献。6 作为人类的先驱,不能惧怕困难和牺牲。7 要真实,听从自己的本心。8 冬季河流结冰——旧道德发展凝滞 温暖的春风——确立的新道德9 宿命论和自由意志论皆属谬误。他们不知人类向上的这种理想和永远回归的实相。10 基督教的道德背反生命的本质,否定生命。11 新的高贵者反抗一切贱民和暴君12 查拉图斯特拉吩咐弟兄们勇敢向前,锐意进取。“想要超越你们自己前进的你们的意志和健步——将成为你们的新的荣誉!”13 反对旧智慧“虚空”的说教。14 “恶心本身会创造出翅膀和预感到泉水的力量!”“世界上有许多污秽的东西,但其中也含有许多智慧!”15 现世的一切丑恶,一概不管,人们由此厌世。查拉图斯特拉对此行为予以否定和批判。16 意愿使人获得解放,不要受他人意志指使,要具有狮子的意志,应当学习创造。17 尖锐而辛辣地讽刺厌倦世界论者18 勇敢者受到挫折而意志消沉,感到极度疲劳,赶快休息吧,醒来继续征程。19 谈到寄生虫(末等人)20 “你们不教他飞翔的人,就教他——快一点坠落吧!”21 对于敌手只可恨不可轻视,要寻找合适的对手并尊重他。最优秀者想要,也应当统治。22 人是最高级的猛兽,人也过着最劳苦的生活。在民众看来,劳动就是为了不正视人生的真实而活下去的消磨时间的方法。23 “没有跳过一次舞的日子,算是我们白白虚度的日子!没有带来一阵哄堂大笑的一切真理,我们全称之为虚假!”24 “你们的繁殖不仅是继续下去,而是要向上提高。” 25 “地震掩埋了许多泉水,造成许多人的焦渴:可是地震也揭示出许多内在的力量和秘密。”例如战争会使许多旧道德灭绝,却揭示出民族所具有的许多未知的力量。26 这里的善人指极力维护旧道德的伪善者,善人最恨创造者,善人把一切人类的未来钉在十字架上,因此善人造成的伤害是最有害的伤害。27 强调善人和义人的危害并予以强烈批判。28 鼓励有志者大胆去探求真理,做新大陆(人类的未来)的发现者。29 掌握自己的命运,变得坚强、强硬,无可动摇。30 本段叙述命运与意志的合一。意志负着永远回归的宿命,以无限的深度藏在内心,而又超出自己的个体。康复者1 查拉图斯特拉认识到一切痛苦与丑恶将不可避免地永远回归,他感到十分难过。永远回归跟倡言人类向上的超人思想在论理上相矛盾。2 “人要臻于至善,必须先做到至恶。”“最伟大的人也是太人性了!”“一切事物永远回归,我们也包括在内,我们已存在过无数次了,一切事物也跟我们一起存在过。”查拉图斯特拉醒来,向世人宣讲完永远回归的思想后,使命完成,他为自己的没落祝福。伟大的渴望本章为查拉图斯特拉和自己灵魂的对话。灵魂由于过度的充盈感到不胜其苦。另一曲舞蹈之歌1 对应《舞蹈之歌》。查拉图斯特拉认识到生命之回归,准备死灭。2 查拉图斯特拉爱生命,也爱智慧。讲完永远回归思想后,依照生命之回归,他也将死去。3 世界人生的真相是黑暗而非合理的,比理智的思索所能到达之处更加深刻。七个印厌世思想要求世界人生的终止,而快乐的肯定的意欲则要求要求事物的永远回归,要求现实存在具有无限的深度。查拉图斯特拉爱永远,向往永远。第四部蜂蜜供品查拉图斯特拉对宠物说要登上高山,以上供为借口寻求话语自由,由此遇到了八位高人。高人:高于大多数普通人的人求救的叫声遇到预言者(代表悲观的厌世主义者)。预言者认为查拉图斯特拉所处的个人世界终将毁灭,查拉图斯特拉予以否定。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出于同情,查拉图斯特拉要去寻找求救者。跟君王们对话1 借两个正在山中赶路的君王之口,对权力阶级做出批判。2 两位君王见到查拉图斯特拉,对他予以赞美。他们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蚂蟥查拉图斯特拉遇到一位只专于一个狭隘的学术领域,一心治学的学究。他对事物追求彻底的认识。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魔术师1 魔术师向查拉图斯特拉诉苦,哀叹自己的孤独无助,想博得查拉图斯特拉的同情。2 查拉图斯特拉认为魔术师在演戏,表示不满,但魔术师想和他说真话,于是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失业查拉图斯特拉遇到因上帝之死而失业的教皇。他在与教皇的谈话之流露出对上帝的批评和反基督教精神。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极丑的人上帝创造了不完美的极丑的人,他因此否定上帝,但他爱自己,轻蔑自己,努力克服自己先天的缺陷,拒绝同情。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自愿的乞丐一位向母牛学习的高人,他的心是纯粹的,但并非为创造而奋斗的勇者。他只对少数柔弱的人(就像母牛)说教。他滥用赠予的美德,不是为了人类向上而赠予,却赠予最下等的人。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影子现代文化人的写照。即查拉图斯特拉的追随者,拥有自由精神,但失去目标,变得迷茫。二人相约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见面。正午查拉图斯特拉在正午沉睡,在梦中,他融入永恒的时间,由永远回归思想的成熟导致的幸福和喜悦让他醒来。欢迎会八个人齐聚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大家在一起讨论着,但查拉图斯特拉等待的并非是这八个人,而是超人。晚餐预言者向查拉图斯特拉提出吃晚餐的请求,其他人也随即附和。本章模仿《圣经》中最后的晚餐,富于幽默感。预兆查拉图斯特拉在山洞迎来了狮子,意为查拉图斯特拉和他的思想已经成熟,是时候迎接超人,开始他的事业。表达了尼采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孤独者的寂寞

在我的梦中,在我昨晚的梦中,我立于天之涯,地之角,手持水平称量这世界。我的梦,一个勇猛的水手,半为轻舟,半为狂风,蝴蝶似的沉默,鹰隼似的急疾,今天有这耐性和余暇来衡量这世界。我的梦,多么准确地衡量着世界——仿佛一只熟的苹果自呈于我手中;一只熟透的苹果,世界这样落到我的手中。孤独者,要刷清你自己,即使精神已自由也是必需的,还有许多禁忌与霉菌余留在心中。当你做自己的主人时,你便拥有一个自足而无需粉饰的天地,你存在的价值不必依附任何外在事物或者人,你能自我主宰,自我挥洒,你无视于大千世界的诱惑,无觉于外在世界的纷扰,处事而不为事所困,入世而不为世所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完完全全的,在创造中不断提炼的自己。这是强者的孤独。而弱者的孤独,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其价值附件于外在的肯定。当这一切源于他人的赞扬与抚慰,一旦消失他就会深深地感到一种被抛弃的孤独,于是便会哀叹“生命没有意义、人生的寂寞”。其实更恰当的是“我”没有意义,因为“我”的意义是依靠别人的施舍,如施舍中断,便感寂寞无以自持。这就是弱者的孤独。孤独者的岁月悠悠过去,他的智慧与时俱增,终因过多的智慧而感到痛苦。我这殷切的爱泛滥如洪流,流注于朝阳与落日,寂静的高山与痛苦的风雨之中,我的灵魂冲向山谷。从高崖之巅倾注而下的激响,我将我的身体投向深谷。让我慈爱的洪流灌注于荒芜之处,奔流怎会最终找不到出海的河道呢?诚然,我的心境止如平水,隐僻而自足,但我的慈爱之流挟持而下,归向于海。人是一定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你做过超越于人的事吗?善与恶,富与贫,贵与贱,以及一切的价值名词——都将成为武器,凯旋的标志,以表示生命必须一再重复超越它本身。在这一个创造的世界中,你自己将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必再做上帝的奴隶,因为:上帝已经死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尼采?

因为这个世界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在少数。许多自以为比绝大多数人更强的人,都有跟尼采类似的自我认知和感情立场,而在现实中的结果就是:既赢不了,又输不起。至少他们距离自己心中期望的那种,自以为匹配得上自己天赋和能力的那种“赢”的标准,差得很远很远,你也可以说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贪得无厌。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的狂妄和装逼,然后在跟你打交道的时候多付给你钱。不同的人在阅读尼采的时候,心态是不同的,有的人跪着读,有的人则踩着读。有的人在读尼采的时候,感觉自己浑身战栗,匍匐在“超人”面前;有的人在读尼采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才是远远比尼采更加强大的真正的“超人”,而尼采的狂妄只不过是他困兽犹斗的哀鸣罢了。尼采的学说,代表了人类普遍的某种天性,心理学上把这种普遍自我感觉良好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尼采无非就是把这种自我服务偏见的人类天性,彻底地哲学化。偏好等级制度,主张弱肉强食的人都喜欢尼采。太多的狂妄者读了尼采之后欣喜不已,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赢了,或者别人有义务同情他们,服从他们。这些幻想中自认赢家的人,还喜欢抱团取暖。—— 这种人对尼采的喜欢,跟搬砖屌丝出门的时候换上阿迪王战靴,打开随身的山寨手机,把音量调到最大,开始放范吉利斯的《1492征服天堂》让身边的人都听到,基本上属于一个性质。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生的主子?跪舔有权势威望者皆自动为奴隶。在阅读尼采作品,跨越时代与其灵魂交流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对这个人产生带有强烈压制感的优势心理,那么就说明你的内心不够强大。你们记得尼采曾看到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然后抱着老马哭起来的故事吗?在尼采的粉丝眼中,尼采其实就是那匹被人用鞭子抽打的老马,而自己则站在了尼采的心理位置上。尼采对老马的共情,就是尼采脑残粉对尼采的共情。老马的下场无人得知,尼采最后发疯了。尼采忽视了世界上还存在有第三种道德,那就是自由民的道德,试图奴役别人的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自由民是要把一切奴隶主踩在脚下的。“猎杀弱者为延续生命,猎杀强者为享受人生。”这里解释一下雷恩加尔的这句话:自由民既要消灭为奴隶主作恶当帮凶的奴隶,又要消灭试图奴役别人的奴隶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权的世界。没错,我是尼采一生黑。有人似乎觉得,尼采的本意绝非认为精英有虐待平民,高于平民的特权,建立起精英统治的奴隶制的权力。然而我要说,当代那些支持奴役,反对民主,偏好社会等级制度的人,他们的伦理立场的哲学基础,最大的源头只能来自于尼采,至少是要对尼采的思想按照自己的立场进行诠释,除此之外就只能借助于某些特殊的,在他们眼中看来属于不证自明的天启式神秘主义,此外别无出路。我是非常乐于公开表示鄙视哲学史上公认的最狂妄者的。注意是乐于而不是敢于,对于我来说这根本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问题。如果面对面与尼采交流,我会毫不客气地直接对他说:“你的狂妄只是源自于你内心的虚弱。”

反基督的檄文,权力意志的礼赞!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意境,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光明圣洁的山巅、黑暗污垢的深谷、孤傲的鹰、智慧的蛇、黑暗的森林、无边的大海、闪电、超人、坟墓……这些意象构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世界。查拉图斯特拉离开山巅要到普罗大众中去布道,森林中的圣哲预言了他的挫折和失败。圣哲说人类已远离了上帝,只有在遁世中才能重新找到上帝,给人们布道注定要失败。而查拉图斯特拉却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篇散文诗的内容而又不致过于偏颇,那么这句话应该是:这是一篇针对基督教的战斗檄文,这也是一篇歌颂生命意志的礼赞!如果说叔本华对于生命意志的态度是否定的,那么尼采对于生命意志却是充分肯定的。叔本华认为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是否定生命意志,在宗教中找到安宁,尼采却认为正是宗教才造成了人们的愚昧和麻木,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直面生活中的痛苦并保持坚强,并享受生命,在尼采的诗意意境中,那就是唱歌、跳舞。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了他的布道,他认为人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谓过程就是人生应该是从“最终之人”走向“超人”的过程,什么是最终之人呢?那就是积聚了所有人类罪恶和怯懦的人,那么什么是超人呢?超人就是尼采眼中人类的目的地,他坚强、智慧、享受生命,当然,不信仰上帝。但是,人类的愚昧和怯懦却使他们拜服在上帝脚下,他们相信原罪、相信苦修,消极的抵御痛苦,而不是积极的寻找幸福,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他宣布传统道德说教者不过是催人入眠,使人麻木;他宣布文化只是面具;他宣布知识只是伪善;他宣布道德是侏儒的庇护;他指出禁欲者的虚伪;……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触及人类的本质——即生命意志,或者说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说出了真相!当查拉图斯特拉遇到的所有人:左边的王,和右边的王,老魔术家,神父,自愿的乞丐,影子,明智者,悲哀的预言家和驴以及最丑陋的人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山巅洞穴中时,查拉图斯特拉却宣称:你们不是我所期待的。因为你们的两肩负着许多重累,许多回忆,许多不祥的侏儒潜伏在你们的洞穴的角落,在你们的心中也有着隐秘的贱氓。虽然你们是高人,是高人的族类,但在你们的心中仍有着许多歪曲和变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铁匠能为我将你们锤正和锤直。你们只不过是桥梁,更高的人从你们上面渡到彼岸,你们站着,如梯子一样,别怨怒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他自己的高度的人!有一天会从你们的子孙中为我生出了真实的儿子和完全的后嗣,但那时候还遥远呢,你们不是我的遗产和名义所属的继承者。那么什么才是查拉图斯特拉期待的人类呢?如书中末尾所宣城的那样:你们高人们哟,你们心中最坏的事乃是你们无一人学会跳舞如人之应当跳舞——跳舞超乎你们自己之外!失败于你们算什么呢!仍然有着多少的可能!所以学习超乎你们自己之外而大笑!高举起你们的心罢,你们优良的跳舞家,更高,更高呀!也别忘记了畅快地大笑!这大笑者之王冠,这玫瑰花之王冠,我的兄弟们哟,我投送这王冠给你们,我圣化了欢笑!你们高人们哟,我请你们学习——学习欢笑罢!芸芸众生,为欲望所累、被痛苦包围,读到这一段,是不是会莫名的感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著成钱春绮先生最后绝唱

在我的心目中,诗歌翻译家钱春绮先生始终是一位谜一般的传奇人物。早年,他为了潜心译事竟辞掉了中医的职业,靠着翻译的一点稿费艰难度日,及至晚年,因诗歌翻译出版的不景气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我的心里不禁一阵悲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诗歌翻译事业。四十多年的翻译生涯,钱先生一共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翻译作品,照我看来,钱先生是完全有资格弄个德国“大十字勋章”的,然而,淡泊名利的钱先生一向默默无闻地、愉快地生活着。见一见钱先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一直是我的愿望。不久前,因钱先生想了解我也参与的一套丛书的翻译情况,所以特地让女儿与我联系,我才得知,先生的女儿与我在同一单位工作,我随即打电话给钱先生,想不到钱先生在电话的那端爽快地说:“有时间的话,就过来聊聊!”哇,得来全不费工夫,“好的,那我明天晚上就过来。”我生怕钱先生又反悔,赶紧回答。于是,钱先生告诉了我他家的门牌号码,怎么个走法。次日晚上,我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赶往钱先生的寓所,偌大的厅堂里空荡荡的,没什么家什,但四处随意摆放的东西又显得凌乱不堪,显然是主人不善于料理生活。我在沙发上刚坐下,一杯早已准备好的茶就端到了我面前的茶几上。我心仪已久的钱先生,中等个儿,头发花白,穿的是老式的粗布夹克,他的脸尽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分明是那种饱经风霜的脸,虽说已是七十出头,但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而且比我多年前想像的要年轻许多。我忽然间想:这样的一个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如果走在摩肩接踵的茫茫的大街上,我肯定轻易地就把他疏忽掉了。钱先生先是问起我的近况,知道我有志于文学翻译,他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微笑,还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很好,很好。”接着我们便海阔天空地聊开了,原以为钱先生是只知译事、不领世面的人,没料到钱先生对当今世事了如指掌,一谈起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钱先生还真的愤愤不平起来,我想,毕竟钱先生有一颗诗人的心呀。是啊,钱先生因为喜欢写诗,所以一生主要翻译诗歌,因为翻译,他推迟了婚娶;又因为翻译,他索性辞去了工作,成了“无业游民”,用目前的行话,“无业游民”变成了现在最为时髦的“自由职业者”。钱先生可不是赶时髦的人,在五六十年代,做一个“无业游民”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钱先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何况翻译诗歌的稿费要比一般的稿费低(不过相比而言,现在的稿费更加可怜)。从有案可查的资料看,钱先生最早的译著出版于一九五六年,迄今已四十二年,钱先生在家中平静地潜心翻译没几个年头,大大小小的“运动”就来了,怎么办?钱先生像作贼似的偷偷翻译,再将译稿偷偷放在安全的地方。又是没几年,一场惨绝人性的“文化革命”接踵而至,钱先生的藏书被没收,大部分的译稿不知去向,钱先生成了“地道”的“无业游民”,他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只得依赖于妻子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滑稽的是,钱先生还始终得到了某种“关照”,一个年轻体壮的男人没有工作,整天闲在家里干什么呢?很“幸运地”,钱先生引起了某些人的兴趣:他一定是特务,是个里通外国的家伙,在“阶级斗争是个纲”的年代里,人们理所当然地会这么思维。钱先生处境维艰,“吃不了兜着走”,实在是钱先生当时的写照,我难以猜想,钱先生的老伴,其时还相当年轻的妻子是如何挺过来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钱先生是怀着某种信念走出冬天的,钱先生迎来他宝贵的第二次生命的时候,已是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了,钱先生毅然又拿起笔,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赛跑,我在大学时所读到的德国诗人歌德、席勒、海涅、尼采等人诗歌以及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等,都是出自钱先生的译笔。如此“译著等身”的钱先生,难怪让德国人慕名而来了,纷纷邀请他去德国讲学、参加各类研讨会,还有的更加直截了当,去德国观光、度假,全都免费,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啊:德国人民是应该好好感谢这位为德国文学的译介做出了如此杰出贡献的钱先生的。不过,钱先生是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也就是说,钱先生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钱先生早已尝过了没有身份的苦头了,去图书馆,你没有身份,就休想进去,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办理出国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出国,就得开具单位证明信。一向天真的钱先生被搞得七荤八素,不得不败下阵来,“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连个护照仍然没有搞定。德国人倒是急了,急中生智,赶到钱先生家里,将钱先生的所有资料、邀请函一并带走,说:我们给您办。还有一次是钱先生和老伴探望在美国定居的儿子,结果,老伴的护照出来了,钱先生的护照却愣是因为他的“身份不明”而被卡住了。钱先生很轻松地给我娓娓道来,很释然的样子。当我询问钱先生,最近在忙些什么时,钱先生显出一副苦笑说:“一辈子从事诗歌翻译,现在老了又转业搞起了散文翻译,咳,谁还看什么诗歌呢,出版社也不肯出了。”我又问起出版社的稿费,钱先生也颇有微词,他谈起他的老友侯俊吉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在一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社共出书一百二十余万册,为出版社至少赚了一百万,然而译者得到的全部稿酬加起来不足六千元。我一直在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丝毫没有让人变得聪明,却为何一再愚蠢地重蹈覆辙呢?不知不觉中,已近午夜时分,钱先生该是休息的时候了,想不到钱先生谈兴正浓,“我没关系,你看,老伴去美国照顾孙儿了,我现在一个人。很自由。”钱先生爽朗地笑起来。和钱先生又聊了会儿,直到零点15分我才依依不舍地向钱先生告辞。钱先生利索地拿好钥匙,“我送你”,不及我开口,钱先生已走到门口。秋天的夜有点冷,我推着单车,钱先生毫无倦意地跑在我前面,一直走到通往小区的大门口。到最后告别的时候,钱先生还不忘告诉我回家的路,并叮嘱我,他在电视上看到,其中有一段路坑坑洼洼的,要小心。写到这儿,该是结束本文的时候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长期困扰钱先生的生活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钱先生经好友的推荐,进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任职,每月可拿到在钱先生看来非常可观的收入,“我过的是一种健康、朴素的生活,这点儿钱足够我花的了。”钱先生知足地如是说。望着钱先生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在心中喃喃自语:祝好人一生平安。(后记:这是1998年时写的一篇文章。昨天接到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袁莉博士短信,方知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钱先生出生于1921年12月,享年90岁。谨以此文祝老先生一路走好!)

初读查拉图斯特拉

一本关于永恒回归思想的书,由衷感叹:这个伟大的疯子。需要静下心才能阅读的书,时常让我迷失在段落中或小幅章节内,直至读到最后,我也没能将内容贯穿联结,没能具备理解的能力。尽管如此,还是打动了我,我有一种觉得好,又说不出哪里好的感觉。另外,书中查拉图斯特拉的孤独,处处可见,似乎看到人人的一生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可怕,无需逃避。以此为记。

尼采哲学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关于超人

起码我了解到了新的思想。当面对困惑的时候,不停的告诉自己,怎样用一种新的积极的姿态去面对这一切。“超人”,不是超越一切,而是超越自己这个"人"

关于本书的注释

给三颗星是因为该书的注释。著作本身就不必多说了,毕竟尼采的代表作。很可笑的是,为何译者要给出“详注本”这样的噱头呢?但就该书脚注中给出的所谓注释,往往让人啼笑皆非。详看之下,大多都是作者个人的阅读体会而已,谈何注释?虽如此,我对着新剑桥的英译看了一遍,准确性还是可以的。读者如果单求了解还可以将之作为入门书目;至于那些脚注,最好事先用油性笔涂掉,免得碍眼。中译新出了一个笺注本的Zaratustra,所谓注释基本上可以说是“据他人之劳,为一己之功”。详细情况也就不便多说了。单从表面上看,大量笺注其实无助于对内容的了解。虽然这个本子是漓江本的基础上由某博士校对而成,粗读之下,感觉译者的语感反倒没钱译本好。孰是孰非,先在还无从下结论。待详细读过德文版之后再说。

身体力行的尼采

对尼采学说的认识源于一部叫做都灵之马的电影,相传尼采在都灵街头看见一匹饿的很瘦的马,被其主人鞭打,而看到此种景象,尼采尽然疯了,时至今日,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是借由这部电影和看完的查拉图斯图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两本书,也许可以更好的理解尼采的思想一、查拉图斯图拉如是说是著名哲学家、诗人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此书不同部分于不同年份完成,共四部,前二部分1883年出版,第三部于1884年出版;第四部虽于1885年初写完,但因为前三部销售不佳,出版社拒印,尼采自行少量印刷;直至1892年才与前三部合并出版。1891年,尼采妹妹伊丽莎白据说因为担心对神亵渎而遭禁,曾企图阻止查拉图斯特拉第四部出版。1894年后妹妹编辑尼采档案,并出版全集共十九卷数次,尼采于1900年过世。此书以记事方式描写一个哲学家的流浪及教导,与其说本书是一本哲学专书,毋宁说是一本写的偏向探讨哲学的小说。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祆教的先知、创始人的名字,此书使用诗及小说的方式,时常讽刺新约圣经,来探索尼采的许多观念。谈到尼采哲学就不能不谈到几个概念,希腊悲剧中衍生出的酒神和酒神精神,以及相对的日神精神;上帝死了,超人将至;生命的本质,权利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关于美,关于善恶的探讨,而尼采所有的著作几乎都基于上述感念的解释,单凭这样一本小册子是无法全面的读懂尼采的,更何况连尼采本人都认为这是他所有书籍中最不想让人读懂的书,梦幻的语言,一切都像是痴人说梦,这本书本身会让不懂尼采的人更加曲解尼采的本意,但是正如书中所说,他寄予后世者。比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又驱使着战后一代出生的青年自觉地抵制一切准则,在引领6、70年代混乱的事物当中,金斯伯格的《嚎叫》可被看做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脚注,披头士的列侬,早期的纳粹倾向则是拜读了《善恶的彼岸》所致。对这个LSD、迷幻摇滚、嬉皮士横行年代的到来,尼采在此之前80年的,关于理性和信仰的批判功不可没,却无人想起。这就是为什么,尼采被誉为西方世界的命运缩影。出生在牧师家庭,接受着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和基督教道德的影响与约束;早期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开始以悲悯的目光注视人类的命运;随后便大刀阔斧,清空了社会赖以维系的所有价值观和预言,沉沦于迷惘而不可自拔;最后,伴随着对一切规则的不信任,走向了癫狂的苟存,而人类的前途却依旧如悬崖索桥上的可怜生物一样未知。尼采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对悲剧艺术的研究开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叔本华,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本质并不能通过理性分析来把握,而是通过对艺术的审视来发现,所以不难看出两位哲学家都十分推崇音乐在艺术当中的地位。在尼采的艺术世界里,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书中对音乐的推崇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得强烈。尼采认为,音乐是有别于一切具象的东西及一切概念,尽管概念是直观抽象得来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认为那是“事物上剥下来的外壳”,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乐,是“最内在、先于一切形态的内核或万物的核心”。这可以解释尼采为何不喜欢后来的歌剧,因为歌剧中言说胜于音乐,从而没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苏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园诗倾向,所以“歌剧是理论之人的产物,不是艺术家的产物”。在尼采的哲学中,音乐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悲剧,因为在悲剧中人们看到生存意志最终导致人生苦难的不可避免,意识到生命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厌恶人生,并最终放弃。这就是叔本华著名的生命钟摆理论。但是尼采对生命的思考是从生活本身出发,他提出的问题是悲剧出现在古希腊人最强盛,最勇敢的时期,难道这种悲剧传达的会是对生命的沮丧和厌恶之情么?我推崇尼采而不推崇叔本华区别由此开始。在古希腊的酒神祭拜仪式上,他认为希腊悲剧是由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结合的产物,阿波罗是光明之神,代表睿智和安静,眼睛似太阳一般,所以他眼前永远都呈现美丽的梦幻,酒神漠视任何的悲苦和忧伤,只是不停得欢笑和舞蹈。这两种不同的神态分别对应人生中的梦和醉。在梦中一切都达到完美,这也就解释了希腊众神的存在其实人对于一切规则,秩序的象征,而人对于众神的刻画都彰显着完美的比例,一切都完美无缺。但是在这不是尼采所推崇的,在醉中,人们达到了忘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复存在,生活就是艺术,在醉中苦难不再是难以忍受的个人痛苦,而是人们蔑视和嘲笑的素材,人们在醉中超越了个人的痛苦,这也就引出尼采在查拉图斯图拉如是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上帝死了,众神不再存在,人也不存,有的是不断超越的“超人”。在他的《悲剧的诞生》贯穿全书的是对日神式思维和酒神式思维的思辨。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观念。尼采大概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   然而尼采觉得,这种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是脆弱的。试图通过因果律来探寻万物最内在的本质,注定是一种妄想。我不敢简单地将尼采的这种观点视作不可知论,但明显的是,尼采对知识是不推崇的,对僵死的、机械的一切教条抱有深刻的怀疑,他不认为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类。尼采眼中的悲剧文化恰恰相反,"悲剧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识的位置上,成为最高目标,它不受知识诱惑误导的欺骗,目光一动不动地盯着世界的总体形象,试图在这总体形象中,以爱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当时的尼采,毫不犹豫地视叔本华和康德为英雄,是挑战“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的屠龙者,他狂热地高呼“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屠龙者的果敢步伐,他们以高傲的鲁莽,对于所有乐观主义的懦弱教条不屑一顾,以便完全彻底‘坚定的生活’!” 四、在书中尼采认为基督教的本身是厌恶生命,但是这种厌恶编造了一个关于美好的,更好的谎言是人们相信上帝,相信自在,相信救赎,魔鬼,灵魂,永恒的生命,最后的审判,而这一些都是尼采在书中所批判的,尼采终其一生都在歌颂自由的意志,歌颂不断超越的勇气和信念,而基督教中那些扼杀生命本身活力的东西是他所不允许的。他人为伟大的人都是怀疑者,而怀疑本身就证明了人的力量。所以尼采才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海洋诉说着永恒的孤寂,但是最高的山都是源于最低的海平面,你当然不理解,面对最绝望的境地,我任然可以对着他歌唱,不用付出代价的快乐豆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不用付出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不值得过。实际上,神的概念经历了一种发展,古希腊人所崇拜的奥林匹克诸神并不给人以禁欲主义的感觉,他们毫无区别的供奉着善与恶,这些神并不是神圣至上的,相反这是一群奢靡的,耀武扬威的神,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存在寄予了人类对于一切美好事物,完美比例,规则秩序的向往。但此后神开始衰微,他不再是向上生命力的体现,不再是光荣勇敢的象征,而逐渐沦为厌世者的依靠,而书中也有章节明确的表现尼采借由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讽刺厌世者,逃避者。神对人类的怜悯使人类衰弱,为了人类的重新强盛,尼采发出了那句,为诸多国人所熟知的“上帝死了”。上帝并不是由于他的残暴或是漠不关心而死,而是为了他的过度怜悯而死,人类要恢复生命力,上帝就不得不死,只有否认上帝才能拯救世界。所以在查拉图斯图拉如是说这本书中,才会出现以下这些看似疯狂的言论,人类并不是目的,人都在通过一座座桥,人只是桥梁,超人才是目的。五、什么是超人,尼采所说的超人是最强者,强者并不是体质上的强健,而是生命意志的强大,他不依赖于他人,而是自己的主宰,这是这本书中不断的强调和歌颂的。他不需要靠别人的理想而生活,而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理想,创造价值,尼采借由查拉图斯图拉之口告诉我们,他赞扬创造者,他所认为的善和美,是站在云层后的俯视众生,他歌颂创造价值者,而他自己就是创造者。在这个意义上,超人就是创造者,他创造不仅有物,还有价值标准,同时强者之强在于他能够承受最大的失败和最深的痛苦,并不是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面对失败仍然能欢笑和舞蹈。强者总是孤独的,弱者为了生存而屈服于强者,因为不断超越式他所歌颂的状态,所以在书中他不断的重复着,他不愿意被人趋附,而愿意自己走向毁灭,走向死亡,在尼采的心中他明白死亡并不是死灭,就算是死灭也并不可怕,那孕育着希望的大地也同样收藏着无数的尸体,这样的死亡代表着新生,代表着生命力。查拉图斯图拉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健康,前所未有的强壮,敏锐,勇敢,愉快,这不是一种静态的健康,而是在经常地消耗之下能够不断的得到补充和恢复的健康。因为他渴望着体验以往一切的价值,想品尝作为征服者,理想的发现者,艺术家,圣者,立法者,贤哲,学者,虔诚者,庄严地隐士是什么滋味,他能够从创伤中迅速恢复体能,在艰难的困苦中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坚强你自己的命令,以及一切创造者都是坚强的信念。书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有两个动物相伴,分别为蛇和鹰,一般来说,这两种动物分别对应了尼采在此书上的两个重要观点。即以盘旋的蛇对应永恒轮回学说,以飞翔的雄鹰来意喻超人学说。查拉图斯特拉的中心概念,人类是猿猴及尼采称为“超人”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超人”这个名词是此书里其中一个双关语,无疑象征著拂晓时太阳从远方地平线而来,如同战胜的基本想法。书中的章节或许看来并不连贯,但是言辞之间尼采已经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并且全书第一部,查拉斯图拉之序篇 三种变形 道德的讲座 遁世者 肉体的轻蔑者 快乐与热情 苍白的罪犯 诵读与写作 山上的树 死亡的说教者 战争与战士 新偶像 市场之蝇 禁欲 朋友 一千零一个目的 爱邻 创造者的路 老妇与少妇 蛇之咬伤 孩子与结婚 自愿的死 给予的道德。第二部,持镜的孩子 在幸福之岛上 慈善者 教士 有德者 贱众 毒蛛 著名的智者 夜之歌 跳舞之歌 坟茔之歌 自我超越 高尚的人 文化之邦 无玷的知识 学者 诗人 大事变 卜者 赎救 人间的智慧 最沉默的时刻。第三部,旅行者 幻像与迷 意外的幸福 日出之前 侏儒的道德 在橄榄山上 离开 叛教者 归来 三件恶事 重力之精灵 旧榜和新榜 新愈者 伟大的渴望 第二舞蹈之歌 七印记 第四部 蜜之祭献 求救的呼声 与国王的谈话 水蛭 术士 退职者 最丑陋的人 自愿的乞丐 影子 日午 致礼 晚餐 高人们 忧郁之歌 科学 在沙漠之少女群里 醒觉 驴子的典礼 酩酊之歌 吉兆 。其实本身就在说人不断超越的过程。  如果说尼采只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循环而非终有竟日的,人类对掌控一切,至少是知晓一切的努力纯属徒劳,那么恐怕尼采思想的价值就要打上很大的一个折扣。这样的思想,佛家的六道轮回、印度教的荒墟说,这些历经数千年的思想体系,都比尼采要来的完善。而之后的博尔赫斯则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在穷尽一切可能性之后,历史的轮回是必然。相比之下,尼采的言论更像是一个不善言谈者的呓语而并非一种哲学理论。 然而宗教是建立在对神的服从上的,而现在,上帝已经死了,而人类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走着西绪福斯的道路,这个时候,我们难道真的只是在历史的道路上做着无用功直到灭亡的那一天么?   在尼采的理解中,这是因为,人类,“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我看到他们都赤身裸体——他们都还太人性了。”尼采认为,歌德是最接近他超人理想的人物。“他追求的是整体性;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和意志的分裂,他使自己契合整体性,他创造了他自己。”(《偶像的黄昏》) 如果说从他对歌德的评价当中,看很难理清他对超人的定义,那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对于超人的定义就相当明显了。   “人类创造了目的与意义,直到如今,我们曾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个项颈上的锁链还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   查拉图斯特拉(尼采)把确定和发展这个第一无二的目的作为自己的任务,如是,超人的观念便成型了:“超人是大地的目的。”人类必须被超越,他们处在非人和超人之间。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既能够超越也能够堕落。“人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成为什么。”于是,为了向超人进化,我们必须根除所有人性,尤其是太人性的特质。 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一如本文之初,尼采在都灵的街头,会抱着马颈痛哭的原因——与禽兽相比,我们对欲望的克制并不怎么高明。我们危垂在悬崖的索桥上,等待我们的,不是远方,便是死亡。

最纯粹的,最不纯粹的

作为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史上一部最纯粹也最不纯粹的著作,《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査》)以其高蹈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热烈而无望地挑战着整个西方思想体系。其不纯粹之处在于它无法被纳入任何一种既定的概念之中。《査》没有缜密的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艰深的哲学著作(例如曾深刻影响尼采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它完全建构于零碎的箴言和尼采冲口而出的不容置疑的真理碎片。其语言有着古罗马式的高贵与热情,又迥异于诗歌,澎湃之中夹杂了郁悒和孤寂,尼采自谓“旷古的最孤独之歌”。然而《査》又是极为纯粹的,它以《圣经》为自己的言语对象,形式上无限逼近,思想上肆无忌惮地进行翻转。因为无体系,《査》不为传统哲学界所悦纳。直到今天,甚至一些唯意志论者还认为,他的思想发展未能达到预期,未能将粗糙混乱的观念整理为和谐而封闭的哲学。显然,这是 对尼采的一个误读。他从来便不屑于运用逻辑推理建立庞大而理性的思辨体系,他的沉思来源于对原始生命力的直接感悟,因而框架和系统都是无谓的。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体系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从而整体垮塌,然而个别见解仍可资利用。事实上,哲学是用以指明出路的,从来就不会有一种系统可以达到这点。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读<拉奥孔>》中钱钟书表达了相近的意思,这种研究方法上的谋和说明:不追求完整体系的建立,只对哲学(历史、文化)中的疑难作深度开掘的思想是自发形成的,并且该理论成就了诸多成果,尼采便以之构建了自己的哲学迷宫。《査》以《圣经》的方式——箴言,隐喻,劝导和美——完成表述。因为尼采意识到,要彻底动摇基督教和传统哲学的根基,就必须和耶稣对峙。他冲撞激烈的挑战着二元论和基督教教义,批判理性。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尼采哲学在诸多方面与基督教教义不自觉的出现交汇:《査》中论及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屈服顺从、批判破坏、天真的创造——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帝创世纪的过程,甚至可以看到黑格尔三段论——正题、反题、综合——的影子。再如永恒轮回思想与《传道书》所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趋同。在训导的口吻上,《査》与《圣经》也如出一辙,但我相信这并非是模仿的产物,而是强有力者的共性。他们肯定个体间差异的存在,以一种完全不对等的姿态面对受教者。可以看出尼采的语言有意识地拒绝一批读者,对另一批则是半推半就。这点尼采自己的解释是:“深刻的思想家害怕被理解甚于被误解”。哈罗德•布罗姆曾取笑过尼采对耶稣的嫉妒。尼采是不会嫉妒的,他甚至认为自己应该是被嫉妒者。因为“那个希伯来人”死得太早了,“不够成熟”。弦外之音自然是自己已经成熟了,成年人比青年抱有“更多的童心”和“更少的忧郁”。有理由相信尼采自我确认的狂喜并非是无知者所表现出的疯癫的自信,他似乎的确具备与耶稣抗衡的实力。例如爱,耶稣的爱超越了同情,这在尼采看来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拥有强力的创造性,伟大的爱“需创造其所爱对象”,要超越并创造善恶与道德。创造者自从选择了这条道途,其自身命运难免笼罩上悲壮的色彩,从一开始便注定要死灭。同时,尼采一定也强烈的预感着自己将拥有以往不曾为人体味过的幸福。方式上,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一元论克服二元论。基督教撕裂肉体和灵魂,使之对立,并宣讲两者的不同起源,杜撰了一个非感官所能触碰的世界作为精神的归属,并竭力妄图使这两者脱节,在此,精神成了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实体,有着自身的最高道德。为对抗这种将自己作为客体对立起来的思想,《査》中,尼采不自觉的倡导了辩证的一元论。并不将进化理解为机械的因果,而是作为不断超越与回归的历史来观照。当生命发展到人类这个阶段时,已经无需依靠本能在进化中进行创造活动了,并且可以凭借自身的“强力意志”选择对抗或者顺应这种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已经是一个出色而完备的整体了,因为在空间平面上生存范围的不断拓展使思想活动趋于抽象枯燥,加之各种体系和秩序的代入,使得人类反省并质疑自身的统一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未达到能调和两者矛盾的程度,此时基督教适时出现并臆造天国的概念来引导并强化这种不成熟的谬误。自我超越则要求人们消除对二元对立的误解,打破被西方哲学界沿袭并固定僵化的二元论(将真实和表象间的关系绝对化),使精神不与物质割裂,并随时从中汲取创造力,同时发挥其能动性反作用于内体。另一方面,基督教以虚无的超自然世界克制人的恶念从而得以在道德上占领高点,这在尼采看来是不纯粹的,他认为需要寻求宗教力量来完成自我克制这本身就是不纯粹的。我们克服自己的力量必须来自于“清清白白的自己”。而成为道德行动本身并非道德,我们不能像服从一位君主那样服从道德。人是在不断超越与回归之中的,回归之后处于更高的层次,精神和肉体在经历短暂背弃过后重新、并更为深刻而牢固的统一起来。当然,这种超越行为本身是危险的,人们必须为此抛弃已有的,被无数实践证明过的事物,以便走向完全的未知。手法上,《査》中惯用的是不断颠倒基督教旧的价值秩序以完成新的设定,这种颠倒在海德格尔看来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癖好,通过颠倒一个新秩序会“自发”形成。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加以审视。《査》的诗歌特质得以从自启蒙运动以来未曾触及过的领域对抗耶稣——美学。诗的源初定义是神灵凭附的迷狂,是个体在对峙庞大的未知时感受的记录。从这个角度看,尼采比波特莱尔更为接近诗人的本质。作为物质的人类面临的种种限制从原则上杜绝了达到基督教所要求的完美的可能性,上帝与人类之间存在断层,因此体系本身是死亡的。《査》中尼采的比喻更为妥帖——圣者围绕自身做绝对旋转,从而实现完美与永恒。这是一种油画般的凝滞的美感。而尼采的永恒轮回则具备更丰盛的艺术性。他提出的超越与回归则具有旋律般回环往复的动态美。永恒轮回上可追溯到印度教的荒墟说,下可与博尔赫斯在小说中传达的——穷尽一切可能之后轮回的必然——承接,尼采的解释的确算不上出色,然而,他的解读却更有生命张力。在反理性方面,他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将自我主张和价值创造列为哲学的要义,对架构于逻辑之上的传统哲学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不屑一哂,认为那些试图使价值明晰的举动最终只能证明自己具有肯定或否定生命的倾向。他反对将一切狂热的诉诸理性,框定概念。然而在认识论上,尼采无疑处于劣势,即使传统哲学的模式已近机械僵化并日趋肯定人的附属身份。强调个体,这也是尼采哲学被后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原因。然而,这之中是否存在着误读?换言,尼采哲学自身的缺陷恰似它所批判的基督教教义的缺陷——淡化个人意识。现尝试从以下方面加以阐释:尼采能够预知在可视范围内自身观念被排斥的必然性,读者在尼采哲学被时代消解之后,在尼采生前所做的一切都被用于与之相悖的事务之后,依旧坚信超人必将降临。这些阻碍没能使尼采哲学获得自省,而是愈发稳固而执着的坚持。尼采为著作命名“人性的,太人性的”,而尼采哲学的缺陷在于“理想的,太理想的”。基督教使人成为虚无世界的附属,剥夺思考的权力,而尼采的超人则要求不断逼近纯粹意义上的哲学,达到不同于上帝的另一种完美,剥夺生活的权力,使人成为哲学的附属。这里可以比较尼采与另一个哲学家——马克思。两者的理想都是超越人性,前者妄图超越人性从而完成自身的前进,后者则致力于建立一个超脱人性的社会体系,整个二十世纪的理想主义者纷纷为之报效,熟知的是苏联和中国在急进政策中所受的磨难,不熟知的还有以三分之二柬埔寨人民生命为代价的红色高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极限(个人被社会同化),尼采则预言人类个体的极限(被哲学包纳)。然而人的伟大与渺小之处在于,一方面个体无法达到纯粹的社会化和哲学化,另一方面又能够极为和谐的调和哲学、生活、社会等诸多命题,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是纯粹的。《査》中,尼采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否定了一切,重新定义了道德、善恶等。那么在对尼采哲学保留质疑的同时,不妨继承其自觉创立的意识,套用文章开端的表述重新定义人的概念——最纯粹的,最不纯粹的。

名著,可是看不懂。

文化背景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差异,加上理解水平有限,因此虽然读过,但不能深刻领会作为一本名著的深意,只能囫轮吞枣。以后慢慢品味吧。

怀疑世界上就没几个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哪里看——中心馆 如何看——快看 为何看——兴趣很多名家都说要读点哲学,那小样也看了点哲学的通俗读物。但是如何入门,始终是个问题。哲学家里,最喜欢的就属尼采。之前有看过周国平译的《悲剧的诞生》,没怎么看懂。后来知道,那本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选这本书来读,是因为听过刘墉先生的演讲,里面有提到这本书。什么“你比爬虫还爬虫”、“人类啊,我来教你精神的三变”……心想或许能稍微看懂点,实际看完发现还是“白看”。于是就突发奇想,会不会是译者也没看懂这本书或者只是在字面上理解了本书,为装懂而翻。这样的话,小样我看不懂,也便有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8.8.4上写于甘韦肆感谢点击

不懂得轻蔑自己的人难于超越自己,而自卑的人亦是无可救药之徒---------认识你自己

如果人心对偶像有信心,这个偶像就会带给人心力量。很显然,人用心智创造了形象,然后又从自己的创造中要回力量。这就是人心不停在做的一件事,制造形象,然后从中取回力量、快乐与利益。正因为如此,人心永远是空虚的、贫乏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形象,也不是百万人的意见,而是去了解你自己心智的运作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尼采提倡酒神精神。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而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的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真正的功用就是唤醒我们的能量,让它爆发,让它持续,让它强而有力又热情洋溢,同时还自然具有一种约束力把自己导向对真理和真相的发现。然后这份精力会变得广大而无限,它不但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不幸,还能创造出新的社会。一个人只需要唤起、挑战;当你看到许多人达到了如此美丽的优雅时,你无法停留在你所在之处。突然间一种很大的驱动力在你身上出现:「有某种事必须被完成。当别人已经找到了他们的天命、了解了值得被了解的东西、经验了最伟大的喜乐与狂喜……我却在浪费我的生命,我在做什么?——我正在海滩捡着贝壳。」一个人一旦觉察到自己是迟钝的、愚笨的,他就不再想做聪明状,并开始检视与了解自己的愚钝,这时候他的聪明就被唤醒了自满是因为自己根基浅 根基深的人知道天外有天 自然没啥好自满宇宙之大 世界之变化玄妙 自己知道多少?「人类是某种应该被克服的东西。你曾经做过什么事来克服它呢?」没有人如此一针见血的、如此清楚的说过人类必须被超越、人类必须超越自己、人类是某种应该被克服的东西。你不应该满足于做个人类。你应该超越所有人类的东西。你身上的每件东西都是属于人类的。  成为一个超人的意思是抛弃你的头脑、抛弃你的意识型态、抛弃你的本能、抛弃你的聪明,全然的超越你对人类的所有观念。超人就是他的教导,而他的洞见源自于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或妄自尊大均不足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 「你曾经是猿猴,但是甚至现在人类都比猿猴还像猿猴。」因为猿猴不曾创造出世界战争——牠们是单纯的动物。牠们不会堆积核子武器而造成全球性的自杀。人类的暴力似乎是无限的。如果超人将会让你成为笑柄,那么也许那就是为什么人类不但不试着超越自己、他还想尽办法阻止每个人超越自己的原因。只有当你能真正看清真相而付诸行动时,才有自由可言,反叛是无法带来自由的。看清真相的本身就是行动,这种行动就好比你在危急时的当下反应,不必经过思考、探索或迟疑,因为危急本身就激发了行动。所以,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也许人们将耶稣送上十字架是为了某种理由:耶稣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侮辱。人类毒死了苏格拉底,也许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存在让他们为难,苏格拉底的高度、透彻、聪明,他在各方面的优越性都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群众无法容忍:苏格拉底必须被摧毁。他使得许多人都觉得自卑。并不是他想要让你觉得自卑,他想要你变得像他一样的优越。这件事是基于事情的天性:他不想要让你觉得自卑,你也不会逃避成为优越的渴望。事实是当一个苏格拉底、耶稣、曼索存在时,你突然会觉得自己像个侏儒。一个人几乎是需要变得如此极端的,如果他要超越这种丑陋的人性,人们就会说他是疯狂的。他们说佛陀是疯狂的,他们说耶稣是疯狂的,他们说苏格拉底是疯狂的。任何不属于群众昏沉的人、任何要超越它的人,都会被群众谴责为疯子。但是这种疯狂是清理的唯一方式。人类不是一种既成事实,而是一种过程——不是「既成」,而是「变成」。一只狗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只狗,牠死的时候也是一只狗。对人类来说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查拉图斯特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一旦你达到了成道、觉醒的那一点,你就不应该留在那里。那太自私了——你应该回去。因为有许多人还在那里,也许他们的渴望睡着了,也许他们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饥渴。你必须唤醒他们、挑战他们,你必须引导他们、指引他们道路:他们要如何横越、他们要如何从动物变成超人。我们想得到自由,就要破除所有内在的依赖,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依赖,就不可能革新。除非我们了解并破除所有内心的依赖,否则我们永远不能自由,因为惟有在这份了解中,才有自由。但是自由并不只是对外界的反应。你知道什么是反应?如果我说了一些伤害你的话,如果我用难听的话来骂你,你对我生气了,这就叫反应,这是出自于依赖的反应;而不依赖是更深一层的反应。自由不是一种反应,除非我们了解反应的含义并超越它,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得到自由最忌讳理论:理论,听起来似乎最完整、最自圆其说,故最容易误导自己。因为理论是思想框架,会套住自己的自由意识,丧失绝对自由和绝对客观。有人说:“实践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我要说:“实践在理论之上,不要下降到理论低度。”理论只能临时利用,做辅助工具,用完就扔。而不能做常时指导。理论=假说,不能用假的指导真的。本末不可倒置。要想通达自由意识的本源,就要先将意识彻底自由----这是关键的关键。一个想要超人的人一定会想要人类消失:人类应该消失然后变成超人。超越之旅是危险的。你将会消失,而新的东西会进入存在。你会为新事物的来临牺牲自己,但是这种牺牲是一种伟大的喜乐,因为你是个创造者——你变成了一种新事物,你变成了伟大事物的子宫。我告诉过你们我对超人的用语是新人类,因为超人这个字带有优越感的想法。在存在中没有什么是优越或低劣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  新人类会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新人类不会是严肃的,新人类会有幽默感,新人类不会紧张、忧虑、充满痛苦,他反而会充满着喜悦。新人类能够跳舞、唱歌、玩耍并且变成小孩。  新人类就是全人类的希望。人类停止犯错的那一天,他就会停止学习。  只有机器不会犯错,它们在某方面来说是完美的。  终极之人只会成为一个机器人。  他会有效率的做每件事,他不会被石头或人类跘倒,他连一个错都不会犯。但是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人性了。  你透过错误而探索生命的新领域,你透过错误而变得成熟,你透过错误而变得有智慧,人类是透过错误而进化的。  但是如果我们停止犯错,那么你就知道极致之人已经到达了——他们变成一个机器人。他会活得最久,但是活得没有爱、没有歌曲、没有舞蹈——他的生命会比死亡还糟。只有疾病才会让你警觉。但是在全世界,却有那么多关注于健康的意识:健康食品、健康诊所、自然食品。这表示我们绝望的在寻找着某种让我们快乐的东西。在我们的财富中、在我们的教育中、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小玩意与小玩具的世界中,我们都是悲惨的。  「『我们已经发现了快乐。』终极之人眨着眼睛说。」根据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法,终极之人就是你身上所有丑陋的完全成长,而这种终极之人是必须被避免的。终极之人快要来到了,他正以非常强大的方式来到。他已经非常接近了。   这种终极之人只能被一件事阻挡:如果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新人类、一种深植于静心的人类、一种从头移向心的人类、一种他的优先级不是逻辑而是爱的人类、一种不关心外在的富有却对内在宝藏非常有兴趣的人类——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完全觉醒、成道的人类,一种察觉到神性的存在、并且充满了喜悦而想将它分享出去的人类。  除非我们创造出新人类,否则终极之人将会来临。终极之人就是人类的死亡。  新人类可以阻止那种死亡。新人类可以给你一种新的生命、一种新的移动空间、一种新的层面、一种新的方向感。它将会是向内的。几千年来,我们都一直在向外走。我们已经走得离自己太远了。向内求,或许可得;向外找,绝无宁日  现在是我们应该回家并且向内看自己本质的时候了,因为在我们的本质里面有我们向外寻找的一切。我们不会在外面找到它,它不会在那里。它就在这里。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inner peace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再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你能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正视你的恐惧,而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或者只是面对它而不逃避它?假如你说“我要控制它、除掉它、了解它”,你其实是想逃避它。一个相信别人的人,是一个害怕相信自己的人。基督徒、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产生信心。他相信别人。他相信那些相信他的人。  这真是荒谬:你的朋友需要你,他害怕他的单独;你需要他,因为你害怕你的单独。两个人都在害怕单独。你难道认为你们在一起时,你们的单独就会消失吗?它们只会加倍,或者也许是好几倍;因此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更多的悲惨、更多的痛苦。  信心也一样。你为什么要相信耶稣呢?你难道不能相信自己吗?你为什么要相信佛陀呢?你难道不能相信自己吗?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涵意——如果你不能相信自己,你又怎么能相信佛陀呢?基本上,这是你的信仰。佛陀和它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你无法相信自己,你就无法相信任何人,你只能欺骗别人。如果你把某人当成信仰的对象,那么要欺骗别人就更容易了,但是那是你的信心——是一个空洞之人的信心、是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信心、是一个活在黑暗与无意识中的人的信心、是一个没有信心的人的信心。那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因为每个人都在相信别人。甚至连耶稣都在相信上帝——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相信自己。  你相信耶稣,他却无法相信自己;他相信上帝。当然,我们不知道上帝相信谁,但是他一定相信着某人。那似乎是一种无信仰者、无信心者的无限连锁,他们希望别人也许会满足他们的空虚。但是没有人能够满足你的空虚。  你必须与你的空虚会合。  你必须活出它,你必须接受它。不要给自己划定界限。别人会为你去划边界,但你自己千万别去。你要去冒险。失败是你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从来没有一次探险是在有完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的。你必须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在你的接受当中隐藏着一种伟大的革命、一种伟大的启示。生命本是一场虚无(Life is an illusion),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即使有一天,你从梦中醒来,也不必害怕,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人比你更渴望做梦。   人的一生,本来一半便是在梦中度过。  你接受了你的单独、空虚的那一刻,那种接受的品质就会使人改变。它会变成相反的东西——它会变成一种丰富、一种满足、一种能量与喜悦的泛滥。从这种泛滥之中,如果你的信任升起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的友善升起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的爱升起了,那它就不只是一个字眼而已,它就是你的心。  查拉图斯特拉说得对:「我们对别人的信心,会在热切的想拥有对自己的信心之处背叛我们。我们对朋友的渴望就是背叛我们的东西。」对别人有信心的欲望只背叛了一件事:那就是你太贫穷、太空虚、太无意识了。这不是改变你现况的方式;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安慰。  你不需要安慰;你需要革命,你需要本质上的转变。你必须与自己达成协议——第一步是要拥有正确的信任、正确的友谊、正确的爱。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爱、友谊、信心——都只不过是背叛而已。你正在暴露你自己,并且告诉别人你是空虚的,你不值得拥有这些。  如果你无法爱自己,谁又会爱你呢?  如果你无法成为自己的朋友,谁又会做你的朋友呢?  如果你无法信任自己,谁又会信任你呢?一个人也许偷了东西,但是那是一种过去的行动,那并不表示小偷在未来无法成为圣人。一个人可以在这一刻就改变。他的明天是开放的,它不会被他的昨天所占据。  几世纪以来,我们的公正已经将没有明天视为理所当然。昨天就足以决定一个人了,但是所有的昨天都是死的。  那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你生命中死的部份将会决定你活着的未来。它将不会让你自由。它将变成你的枷锁、你的囚禁——它甚至能够变成你的死亡。但是我们的精神……当我们出生时,我们带着好几千种的潜力而来。它们只是种子而已,因此你看不到它们。给它正确的机会、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土壤,它们就能够开花。你可以尽可能的分享你的喜悦、你的喜乐、你的恩惠,因为那些源头是无穷尽的。当你扼杀自己的活力时,就会使自己变得乏味,而没有生命力;所以重点不在于禁欲,而是去了解活力,把活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欲望本身没有错,这种反应很正常,任何能使你愉悦的事情,如果不渗入快感,也就不期望重复这种经验,那么痛苦和恐惧便无从生起,只剩下无可言喻的喜悦。所以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缩减活力,而在于如何保存并增加它,如何使它独立并且持续,但是绝不是被任何信仰或社会所支配,这样它才会形成追寻真理或神的活动。警觉什么呢?警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不去分别取舍,这就能保持在道中。无论做什么,不要担心失败,也不要预想得到成功;既不思得,也不怕失;既不思善,也不思恶;即不思取,也不怕舍,那么对你来说,条条大道都是自然通畅的,都能在自然中得到修行的成功。如果你分别得失、善恶,执着成功、失败,计较好坏、取舍,那么对你来说,就必然存在50%以上的障碍和不通之路。未经实践过的道理无法真正属于你自己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依它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是同一种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佛陀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To be by yourside ------你已不再需要我了,你只需要不断寻找你自己,每天找一点,要找到那只真正的、无限的弗莱契。他就是你的导师。你只需要理解他,拿他来实践抛弃才能自由真正放下了,什么也不用放弃

窥探

还只是个高中生 窥探不到它的所有也许永远没有所有 因为书只属于写书的人高考后或许会再静下来 好好读它也没什么特别 就是觉得 我需要这本书 我喜欢它 莫名地喜欢应该是喜欢 尼采 应该是喜欢自己 那个喜欢尼采的少年或许等我中年时 再看它 会是另外一种情怀

书摘

不要相信那些大谈特谈自己的正义的人!确实,他们的灵魂所缺少的不仅是蜜。人类是不平等的,人类在互相敌视之中,应成为种种影像和幻影的发明者,他们应当用他们的影像和幻影互相进行最高的斗争。被民众痛恨,犹如狼被狗痛恨的,乃是自由的精神,枷锁之敌,拒绝崇拜的人,住在森林中的人。把这种人从他的栖身处赶跑———总是被民众们称为“正义感”:民众们总是在促使牙齿最锐利的狗追踪他们。诚实的——只有走进无神的沙漠,打破自己的崇拜心情的人,我才这样称呼他,在黄沙地里,受烈日烧灼,他一定会焦渴地斜着眼睛窥望充满泉水之岛,那儿生物在树木的浓荫下休憩。可是他的焦渴并没有说服他变成像那些苟安者一样:因为有绿洲的地方,也有偶像。你们认识到的,只是精神发散出的火花:可是你们没看到精神的本体,那块敲出火花的铁砧,没看到精神的铁锤的残酷!可是在一切方面,我觉得你们跟精神过于亲昵了;你们常常把精神办成给蹩脚诗人栖息的贫民院和医院。我确是有着幽深树木的黑暗的森林;可是不畏惧我的黑暗的人,也会在我的柏树下面看到玫瑰花的斜坡。他们想用他们的道德把他们敌人的眼睛挖出来;他们抬高自己,只是为了压低别人。不再有意志,不再作出评价,不再进行创造!啊,让这种大大的倦怠永远离开我吧!创造——这是摆脱痛苦的大力拯救,使生活趋于轻松。可是为了生出创造者,痛苦和多种变化是必要的。善与恶的所有的名称,都是比喻:它们不明言,它们只暗示。想要知道这些名称的底细的人,乃是愚夫。有人往邻人那里去,是由于要寻找自己,另一种人,则是想丧失自己。你们对自己的薄爱使你们把你们的孤独变成牢狱。为了你们对邻人的爱作出牺牲的,是不在场的远人;你们有五个人聚在一起时,那么第六个人总的要当牺牲品。我也不喜爱你们的节目:在那里我看到太多的演员,而观众也常常像演员一样装模作样。评价就是创造:你们创造者啊,请听!评价本身就是一切被评价事物的无价之珍宝。对于隐修者,朋友总是第三者:第三者总是阻止二人的对话沉坠入深底的软木。你想在你的朋友面前一丝不挂么?你想让他看到你的真面目,这才算是对朋友的尊敬么?可是这样一来,他倒希望你去见鬼了!对于你的朋友,无论你能打扮得怎样美观,总是不够的:因为对于你的朋友,你应当是瞄向超人的箭和憧憬。让推测成为你的同情吧:你要首先知道,你的朋友是否要人同情他。也许他对你感到喜爱的,是你的毫不动摇的眼睛和永远澄明的眼光。世界围绕着新的价值的创造者们旋转——眼不见地旋转。可是大众和名声却围绕着演员们旋转: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他们互相吞吃,却怎么也消化不了。你们的勤勉乃是逃避,乃是想忘却自我的意志。从前他们想成为英雄:现在他们是荒淫的人。对于他们,英雄乃是怨恨和害怕的对象。我变得太快:我的今天否定我的昨天。我登高时,常常越过阶梯跳级,——任何阶梯都不原谅我。它越是想往高处和亮出升上去,它的根就越发有力地拼命伸往地里,伸向下面,伸进黑暗里,伸进深处——伸进罪恶。我学会了走,然后让我奔跑。我学会了飞,然后我不想先让人推,才向前移动。在山中,最近的路是从山顶到山顶:可是,要走这条路,你非有长腿不行。我的感受,不再和你们的一样了:我所看到的我脚下的云,我所嘲笑的这种黑暗和沉重——这正是你们的雷雨欲来的乌云。想以一跳,决死的一跳达到终极的疲劳感,决不想存有什么愿望的一种可怜的、无知的疲劳感:正是这种疲劳感创造了一切神和背后的世界。精神不想再称它为统治者和神的这条巨龙是什么呢?这条巨龙的名字叫做“你应当”。可是狮子的精神却说“我要”。“你应当”挡在精神的去路上,金光闪闪,是有鳞动物,每一片鳞甲上都闪着金光灿烂的“你应当”。延绵千年的各种价值闪耀在这些鳞片上,一切龙中最强大的龙如是说:“事物的一切价值——闪耀在我的身上。”“一切价值都已被创造出,被创造出的一切价值——就是我。确实,不应再有什么’我要‘!“这条龙如是说。我们还在跟偶然这个巨人一步一步地战斗,知道现在,统治全人类的,还是胡闹和无意义。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由于命令者要负起服从者的一切重荷,而且这种重荷会把他压垮。“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说,“你问为什么?我不是那种可以质问为什么的人。”“如果我也要把我的许多根据随身带着,我不是必须成为一个记忆桶吗?”一点点情欲,一点点无聊: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深思熟虑。在我看来,他们也不够干净:他们把他们的水全部搅浑,让它看起来好像很深。一个教条出现了,一个信仰随之流行:“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不是山顶,而是斜坡才是最可怕的!在斜坡上,眼睛要向下看,而手却往上抓。这时,心为了这种双重的意志感到眩晕。受伤害的虚荣心不是一切悲剧之母么?我发现一切虚荣心强的人都是好演员:他们表演而且希望人们爱看他们——他们的全部精神都贯注在这种意志上面。不管碰到什么命运和体验——其中总会有浪游和登山:我们到头来总是体验自己。跟安逸相容的,只有中庸的道德。他们有些人有自己的意志,但大多数人只是听凭他人的意志。他们有些人是真正的演员,但大多数人都是拙劣的演员。在他们中间我看到最恶劣的这种伪善:就是发号施令者也伪装出服从者的道德。确实,有些偶然以傲慢的姿态向我走来:可是我的意志却更加傲慢地对他说话,——于是他就跪下来乞怜。在他们那里,一切都在说话,却不再有人会理解。一切都落进水里,却不再有什么落进深深的井底。在他们那里,一切都在说话,却不再有什么做得好,做到底。一切都在咯咯啼叫,可是有谁还想静静地伏在窠里孵蛋?因为享乐和无辜是最怕难为情者;两者都不愿被人追求。人们应当自然拥有它们——可是,人们更应追求罪过和痛苦!弱者的本性总是如此:他们在自己的路上丧失自我。最后,他们的疲倦还要发问:“我们为什么总是走个不停!一切不都是一样!”兴之所致而闯进偶然之中的最必然的灵魂。为了对付更值得较量的敌手,哦,我的朋友们,你们应当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你们必须从许多人身边走开,——特别是从许多贱民身边走开,他们在你们耳边刺刺不休地大谈什么民众和民族。别让他们的赞成与反对污了你们的眼睛。我确实是破坏了婚姻,可是,最初是婚姻破坏了——我!“一切事物永远回归,我们也包括在内,我们已存在过无数次了,一切事物也跟我们一起存在过。哦,我的灵魂啊,我给你像暴风一样说不行的权利。像晴空一样说行的权利:你像光一样静立着,现在你穿过否定的暴风前进。最好的一切属于我的下属和我;如果不给我们,我们就夺取:最好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强的思想,最漂亮的女人!”太阳早已落下去了,“最后他说道,”草地很湿,从森林各处吹来凉风。一个不知为何物的东西在我四周沉思地望着我。怎么,你还活着,查拉图斯特拉?何故?为何?因何?何往?何处?如何?仍然活下去,不是愚蠢么?——啊我的朋友们,从我内部提出这些问题的,是夜晚。请原谅我的悲伤!夜晚到来了:原谅我,夜晚到来了!“

不是哲学的哲学

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很喜欢尼采,也很喜欢《查》,她经常向人提起。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女孩子经常拿着刀子在身上痴迷的体验血流淌的感觉。于是在纠结了很多次后我看了这本书。当然我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奥修。但是可惜的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找到答案,因为我看不懂!为什么一个抛弃所有宗教的人最后还是在追求宗教,让人很困惑!

最好自己做一位神

中学时某位名人的文章入选了语文课本,这位名人说尼采自诩为太阳,所以他疯了。于是乎,尼采=疯子。这就是学校教给我们的事。算了,还是先说一下查拉图斯特拉是谁。查拉图斯特拉,曾用名:察罗堵斯德罗、察拉图斯屈拉、苏鲁支、查拉杜斯屈拉,甭管他到底叫什么,实际上是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说明白点就是拜火教,此教派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间有善有恶、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在斗争,而火是善和光明的代表,被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被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南北朝时期该教传入我国,不少皇帝带头信奉,不过宋以后史籍不再提及了。其实这书跟查拉图斯特拉并没关系,所有话都出自尼采之口,聊的是永远回归思想,所谓永远回归据我理解就是不聊前生后世六道轮回,只说现在,而现在就是一重演,为了让重演更美好,所以要尽力成为超人,最好自己做一位神,而途径便是以刚克刚。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不公正报复不公正,跟对方平分秋色,这就是一半公正。能忍受不公正的人,他应当自己去承担不公正。”“人类是不平等的。”“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只有十足的男性才能把女性中的女性——解救。”“凡是能听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一切顺从的人都是我的同道。”“首先要做爱自己的人。”“使他完全厌恶而感到恶心的乃是从不想进行抵抗的人、吞下含毒的唾液和恶意的眼光的人、过份忍耐的人、一切都能忍受的人、对一切都满足的人:因为这都是奴隶根性。”“精神就是杀进自己生命中的生命。”话都明白,理都懂,我也不相信真有什么众生平等;我耳朵根子也硬,不撞南墙绝不回头,即使撞了也不信撞不倒,努力听命于自己;一直惦记找一个十足的男人,来开发我的女性,我也不愿意天天的比男人还男人;我当然爱自己;我也恶心那些奴隶根性……可是,谁能真的那么坚强,意志力那么强硬,信仰那么坚定,天天以跟铁打的似的,钢克钢呢?据说希特勒巨崇拜尼采,去参观尼采故居,跟尼采塑像合影留念,还去拜谒尼采之墓,并在墨索里尼生日时把尼采全集送去当礼物,把尼采学说作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而一战时许多德国大兵的遗物便是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当然可能是对尼采真正思想的曲解和误读,就像我们中学时所得到的信息一样:尼采是个疯子。不过谁又知道尼采到底真想说什么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尼采,在我中学语文老师眼中他就是个疯子;而希特勒就玩出一纳粹;五月天只好唱一首《倔强》;而我,没办法对自己和别人太狠,只好盼着从哪蹦出一真正男超人来,我绝对玩以柔克刚这块业务,当然到时候——神还是得由我亲自来扮演——必须身体力行。

上帝被他的仁慈杀死了

老实说,我没读太懂这本书,只觉得非常深奥,里面有很多有哲理的故事。另外,我个人觉得整本书的精髓在于“上帝被他的仁慈杀死了”,懂了这句话就没白读这本书。尼采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历史原因而带着有色眼镜去读。

尼采與誰下午茶?--書評《查拉圖斯特拉如說》解昆樺撰稿

转载自http://life.fhl.net/Literature/ni_do/reader.htm1880年11月到達日內瓦。對尼采(1844-1906)而言,這裡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都市,也是第一次在這裡過冬。這位孤獨的散步者,在豔陽下步上海邊的岩石,在哪裡消磨時光。當地的居民,把住在閣樓上的尼采,暗地裡稱「聖人」。這個狂人一面喊著「我在找神」,一面四處奔跑,立刻成為民眾的談笑資料。這個時候他又說「神去哪裡呢?我現在告訴你們吧!是我們殺死了神!是你和我……神死了。就那樣死了!像死神的是我們!」這個狂人說出了三件事:殺神,然後宣布其死亡,再去尋找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加深光明與孤獨的徵候〉靠近瘋狂的尼采在你生活中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種經驗,在一群交往的人之中往往有一位顯得與大家相處似乎不如何融洽,但是大家知道他其實是一個思索細膩的人,可是卻對他感到有些排斥,他自己本人也把自己弄得與大家格格不入。可是只要你能抱著和藹的態度試著去跟他談話,他馬上會回報你熱情的對答,你甚至會懷疑他真的是你之前認識那樣的看似冷酷的人嗎?當然我們並不是批評這樣類型的人他本身的矛盾性格,但是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們在我們閱讀過的歷史中,往往都綻放了他們卓越的天分並且影響了人們許多原本存在的陳舊觀念,儘管----他們都是這樣地瘋狂與熱情。物理學之父伽利略在大學時期嘲諷批判了當時死背誦讀的教學模式,不顧教會的限制瘋狂地提出太陽中心說,被軟性拘禁一生;樂聖貝多芬耳聾後完全與人世隔離,瘋狂地想要自殺,沒想到卻聽到了自然的聲音,寫出了田園交響曲;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熱情繪畫出一系列令人暈眩的自畫像與向日葵,卻完全無法為世人接受,最後在精神瘋狂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尼采,便和這些科學家、音樂家、繪畫家一樣,執著於自身所體認的真理而無比的熱情與瘋狂,只不過呈現在深沈的哲學領域當中。強者的孤寂、特立獨行的思考、痛苦的頭部疾病、失敗的戀情、友誼的破裂、讓他不斷拉大了與俗世人群間的距離並且漸行漸遠。這可以想像尼采是陷入如何矛盾且失敗的社會關係,這也不免讓人對他提出許多思考的結晶有所質疑,因此儘管尼采大膽地提出許多肯定人類擁有自身價值實現可能的言論時,往往卻被視為異端份子。於是尼采漸漸被定型成頹廢的、自我的,尼采式的存在主義給一般人的印象也常是虛無的、享樂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自允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尼采對自己一生衝突矛盾的思想最後的馴化。敘述一個深居山中的隱者查拉圖斯特拉,在三十歲時下山傳播他的思想,其中查拉圖斯特拉面對了許多人,可以說是查拉圖斯特拉的傳道記。查拉圖斯特拉的傳道之路似乎並不是挺順暢的,因此查拉圖斯特拉時常在山間與人世間不斷往返,似乎也象徵了尼采個人在自然狀態(只有自己)與社會狀態(除了自己還有他人的社會狀態)間的往返,暗自呈現了先知與天才難以在俗世被接受的孤寂與無奈。筆者個人認為透過本書,最能與瘋狂的尼采產生最大共鳴,也必然是與尼采在自身的生命經驗中,或多或少感到自身敏銳在世間不易被人瞭解的苦悶,而必須改變自身的卓越,好讓自己變的更適宜生活在世俗的價值當中,如果你真的是與尼采一般的人,那麼閱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將會有遇到知音一般的欣喜。當然假如你是抱著一般對尼采頹廢的刻板印象來閱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將會對尼采完全改觀,而對尼采潛藏在自身瘋狂的表象內,那時而寧靜細密時而卻又熱情澎湃的心靈所感動。無論你是屬於共鳴者或是感動者,只要深入閱讀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你將瞭解尼采如何反覆告訴人們(特別是當時十九世紀的西方人)從社會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在許多訓誡人們該如何活的規範中獨立出來,讓自己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查拉圖斯特拉》誕生在科學革命後的貧乏許多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難免都有會有迷失於哲學論著和邏輯觀念的經驗,這裡我們提供一個好方法來解決閱讀和認識哲學家時所發生的這類困難。我們知道,哲學家雖然敏於思考但是其實和一般人一樣,並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當中解決無限的問題,所以不同的哲學家就其一生可能也只會特別對某一類問題有特別的關注。那麼,現在我們來問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呢?尼采所關注基本的大問題是:自17世紀科學革命、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如何在19世紀重新確立自我的價值?這個大問題不僅僅只是尼采在自己家中憑空聊以自娛的問題,而是確實嚴肅地發生在當時的歐洲大陸的社會問題。在歐陸17世紀爆發的科學革命後,撥開了黑暗時代歐洲人的眼睛,點燃了看見世界的一抹火光。從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在宇宙科學的發現與實證中,人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新的世界觀、新的自我價值定位,這與在此之前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偏重「文化復古」的人文思考是明顯不同。由於黑暗世紀中歐陸的文化社會狀況整個都停頓下來,因此在15世紀的歐洲人在社會經濟狀況層面恢復生氣之後,便從自身過往存在的記憶中上溯到美好的希臘羅馬,希臘羅馬哲學上對「人」自我討論的成績方便了剛甦醒的歐洲人找到自己的存在定位。17世紀的科學革命以降,人們以科學窺探世界有明顯的成就,許多科技成品使的生活益加方便進步,更帶動了全面的工業革命讓人們對自身的存在有了無比的信心。可惜這樣的信心顯然無法持續很久,科學、工業革命帶來了的弊病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漸漸浮現,首先是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更加慘烈的戰爭,尼采生存的19世紀末充滿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就單單他所誕生的普魯士(即後來的德國)便經歷了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戰爭造成大量生命瞬間毀滅,讓人重新發現自身生命的渺小。其次,機械文明帶來的工業發展讓人像機械一般在工廠中重複更加單純的動作,比尼采略微早期的存在主義大師齊克果如此形容這樣的狀況:「每一個人不多不少就像一個在吹奏樂中只負責吹奏一個音的俄國農奴。」每個人只負責吹奏一個音到底的俄國音樂,的確徹底的諷刺了當時陷身在工業革命的人類喪失了自主的權力,失卻靈魂的人類和沒有靈魂的機械在當時幾乎是沒有差異的!最後,則是隨著科學革命觀念越趨進步下,更加凸顯了在黑暗時代控制了人們思想行為的教會的迂腐,當然基督教使人為善的信念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當時的教會卻無法與時並進,人如何在教會長達幾世紀的訓示中找到自己獨立自主的權力,也是當時新世紀的新問題。 宣告上帝死後尼采給世界的聖經以上可以說是19世紀歐洲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成書的背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所以號稱為尼采自身的代表作,乃是在於尼采企圖處理新世紀人們所以「存在」的問題,古典希臘羅馬為人類價值不能一味套用在科學革命以後的人們了,19世紀缺乏的不再是科技而是人文哲學思考。《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本身的結構,在敘事詩的文類用分篇分卷的格式中大量穿插許多格言議論,與其說是查拉圖斯特拉雋智的言談,不如說是尼采就其一生思想的結晶。雖然說敘述情節在篇卷的區隔中呈現斷裂的缺憾,但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精華的部分顯然集中在傳道者查拉圖斯特拉與不同人物(如偽智者、法官、祭司、隱士、說教者、惡客),這些人物或多或少象徵了當世值得批判的原形------那些阻擾了人們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實踐自我價值自由的人物。如果對尼采有詳盡認識的人一定會發現,《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攮括了尼采一系列的思考成果:《悲劇的誕生》裡,在希臘藝術崇拜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與太陽神阿波羅中,肯定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狂喜、興奮、積極觀念,在承認人世的悲劇同時以酒神狂熱的精神去克服其中的痛苦,實踐人生中的壯美,這正是恰恰與叔本華「虛弱悲觀主義」相反的「強烈悲觀主義」,其中勇敢狂熱的精神色彩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乃至尼采所有的思想著作都是一致呼應的。《反時代的考察》中,則抨擊了泛歷史主義的缺失,點出了文藝復興以來的過度復古使的人們在一定的進步後,卻反而無法開出屬於自己的路,因此尼采要人們適度的遺忘歷史甚至超越歷史,這種超越、開創的精神才是真正人類歷史演變中健康的態度,超越與開創也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超人思想不謀而合。在《人性、太人性》一書裡尼采利用了科學態度把現存的宗教、藝術做了評斷,雖然早期破壞傳統負荷的性格並沒有什麼改變,可是呈現的卻是益加的冷靜批評,尼采開始自覺本身一再破壞原有的傳統包袱,但是在破壞之中他卻沒有為人們找到可以取代的價值,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尼采開始真正面對自身思想中「重批判卻輕建立」的缺失,這可以說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思想層面上成書的原因。事實上,只重破壞而不建立的態度是極為不負責任的,不是嗎?尼采宣布上帝之死後,卻沒有為人們建立正確立身處世的價值觀(當然絕對不是依靠偶像,而是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尼采對於傳統負荷的批評,老實說在他之前的許多的哲學家都已經正視到了,只是沒有尼采那樣的激進罷了,如果尼采沒有更加具建設性的思考,這只會使尼采不僅像批評他的人所說的一般像極了一個瘋子,而是更像一個小丑。於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尼采的哲學路程中是必然要搭建的城堡,尼采要為這他宣告上帝已死的世界寫下新的聖經、新的價值,尼采勇敢的重新定位人的地位,並且從無神論中肯定自我的價值。許多哲學家在宣告教會的失敗後,卻不敢有勇氣否定掉教會背後連帶維持那些美好良善的德行,去頭(教會的箝制)存尾(教會所維持教導良好的德行)只要「果」不要「因」的投機態度在哲學的邏輯思考上是不被成立的,但是尼采以絕對的勇氣把那畸形的機制與教會城堡整個打碎掉,搭蓋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要搭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座新世紀城堡顯然是極為費力的,尼采因此為這個新世紀城堡打下三根堅固樑柱,以承擔他為上帝離開後的新世紀譜下的種種新價值觀。這三根堅固樑柱分別是: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超人思想、面對永世輪迴的態度,我們現在援引《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發抒這三個精彩思想的篇章並且分敘於後。 圖示:上帝離開後尼采所搭建的新世紀價值城堡第一樑柱: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我要告訴你有關精神的三種變形: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變成獅子,最後獅子如何變成孩童。有許多重荷是要讓那內懷崇敬而能堅毅致遠的精神來擔負的,因為再怎麼重的負荷都需要有強壯的精神來承接……然後如駱駝般地屈膝承受一切。有擔當的精神將這一切重荷都背負起來,向它的荒漠急行而去,就像滿載重物的駱駝,急步邁向沙漠。然則,就在這寂寥的荒漠中,第二種變形於焉產生。在這裡,精神變成了獅子,牠亟想爭取自由,並主宰自己的荒漠。……何者是那精神不願稱之為主人與上帝的巨龍呢?「你應」(Thou-shalt)是牠的名字,但獅子的精神卻說「我要」(I will)…...要創造新的價值------那是獅子也無法做到的,然而,若要爭取創造的自由,則非有賴獅子的力量不可。孩子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為了創造的遊戲,生命需要有一個神聖的肯定:此刻精神有了自己的意志,世界的流放者乃又重回到自己的世界。--第一章 三種變形(The Three Metamorphoses)你是否有資格擺脫身上的枷鎖呢?有許多人一旦獲得解放,他的最後一點價值也就會跟著喪失。--第十七章 創造之道(The Way of the Creating One)在〈第一章 三種變形(The Three Metamorphoses)〉尼采開門見山地提出的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當然指的不是人當真會從駱駝變成獅子再變成小孩,而是著重於駱駝、獅子與小孩背後所代表精神意義。這三個精神經驗的變形階段是初次接觸尼采哲學最佳的起點,也可以看到尼采哲學結構骨架。駱駝的精神經驗在於「勇於承擔的堅毅」;獅子的精神經驗在於「自主自由的勇敢」;小孩的精神經驗在於「活躍旺盛的創造」。我們可以注意到從駱駝→獅子是具有歷程性質和但書性質的,駱駝是最厚實的地基,要先擁有著僅管在沙漠中依舊「雖千萬人吾往矣」、「任重道遠」的勇敢態度,才能談獅子般追求自主自由的勇敢,這樣的但書尼采在〈第十七章 創造之道(The Way of the Creating One)〉寫的很明白,擺脫掉箝制後個人反而失去了自身的價值,這樣的狀況具體的來說即是有獅子精神卻沒有駱駝精神的狀況,尼采似乎看到了自英國議會政治到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民主政治運動中,人們過份追求自由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事實上對於「個人自由」在討論「人類存在」是極為重要的命題,「個人自由」能發揮到怎樣的限度?這樣的限度足以發揮個人的潛在特質嗎?「個人自由」與「他人自由」的共存關係?「個人自由」與「他人自由」的共存中是否需要限制來予以調和?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雖然對這些人類追求自由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沒有正面的答覆,但是從他強調駱駝到獅子間的必然性,我們可以知道尼采提倡的是有限制的自由,擁有自由的人必須要有條件的。尼采對自由的制約讓我們感受到尼采在鼓勵人們前進的同時,又不斷把我們拉回來一點的力量,相對地我們可以在中國明代心學的思考場域中,中國思想家對於「滿街聖人流竄」的批判中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最後變成了小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相當地奇怪,為何在歷經「堅毅」、「勇敢」等經驗的洗禮之後,人反而要回復到童蒙之初接近於無知的狀況呢?這裡的小孩顯然是 尼采這裡所以倡言小孩是最終的經驗變形,乃是強調恢復人類本身創造力和熱忱,有趣的是這些精神狀況在我們還是小孩時最為旺盛,但是在年歲增長後經歷了越來越多的人生歷練後,飽嚐了失敗與限制(你應)等等不如意的狀況後卻越來越衰退。因此,在回歸人類自主自由的獅子精神(我要)後,對於人類追尋的內容尼采提出了小孩的創造,即我自己要做的事是要「自我創造」,尼采也為我們找到一個既輕鬆且積極的樂觀態度,尼采這樣描述到奮鬥不懼的人生態度:「孩子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是以尼采在其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裡最終變成了小孩,這也呈現了尼采哲學裡的一個境界的基調,從深厚的基礎上談自由,從有限制的自由中到樂觀的創造。 第二樑柱:猿猴到人類。人類到超人?少年再度高呼:「查拉圖斯特拉,你說的一點也不錯。自從我想要往高處爬升,我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沒有一個人信任我……..當我登梯時,常常跳過許多階級------這些階級不會原諒我。當我登臨高處時,才發現自己的孤單,沒有人同我說話,落寞之霜使我冷的發顫。我究竟想在高處尋找什麼?」有突破自覺(超人自覺)的人們所存在的猶疑。--第八章 山上的樹(The Tree on the Hill)人類為求自信而賦予萬物價值----他只是為萬物創造一個屬於人類的意義而已!因此,他自稱為「人」,亦即價值的評估者。價值的評估便是創造…..變換價值----意即創造者的變換。創造者必須不斷地破壞。--第十五章 一千零一個目的(The Thousand One Goals)你應當隨時準備自焚於本身的火焰中,倘若你不先化為灰燼,則將如何獲得新生呢?--第十七章 創造之道(The Way of the Creating One)其實,從尼采人生經驗三變形說到尼采的超人思想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尼采所談的小孩與超人的內容性質幾乎相等,他們像枚硬幣的一體兩面,在尼采的談話中不斷地翻轉姿態,有時是小孩有時卻又是超人,但是他們內裡的意義是共用的。超人思想只是更加強調人本身突破的勇氣,儘管那樣超離俗世的境界因為孤獨感而讓你感到猶疑,你仍然需要如此的做,這樣的寓意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一末段與卷二開頭的連接處有一段不錯的象徵,當查拉圖斯特拉在宣告「所有的神都死了,現在我們要使超人活過來!」於是他便離開了門徒回到山上,恢復穴居的孤獨生活。意識到超人的查拉圖斯特拉毅然決然地離開人世重新回到山林裡,在這裡山林象徵了超俗的新境界儘管那樣的境界是孤獨的,這象徵了查拉圖斯特拉本身超人思想的覺醒過程中必然遭遇的缺憾。在尼采判定神離開人世之後,把人所存在其上的「大地」意義豐富化,並在抬高了人的可能性的同時,也確立了超人存在的可能,甚至認為人類能賦予萬物個別意義,因此他說人類是價值的評估者,這個價值便是所謂的「創造」。在超人思想中也更凸顯尼采對於創造的態度,〈第十五章 一千零一個目的(The Thousand One Goals)〉尼采說:「價值的評估便是創造…..變換價值----意即創造者的變換。創造者必須不斷地破壞。」〈第十七章 創造之道(The Way of the Creating One)〉尼采說:「倘若你不先化為灰燼,則將如何獲得新生呢?」毀滅與創造既有的價值我們可以說這是人類從人類蛻變成超人必備的信念,這樣的信念我們試著推斷尼采的想法應該是一貫的,即使是成為超人之後。超人前進的信念不僅在於挑戰外在的價值也更加對內自我有所突破,所以毀滅固有價值的對象也包括了自己過往的陳舊思想,這樣雙向內外兼具的批判與毀滅使人極具激情性格,並且燃燒出強烈的進步動機。第三樑柱:最勇敢的永世輪迴而那無聲的話最後一次在我耳邊響起:「噢,查拉圖斯特拉,你所結的果實已經成熟了,但是對你的果實來說,你自己還不夠成熟!因此,你必須再返回孤寂之中,這樣才會變得圓熟。」……查拉圖斯特拉說完這些話之後,想到就要與他的朋友們分手告別,心中感到一陣劇痛,便不由放聲悲泣,而大家也都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到了晚上,他便悄然獨自離去。--第四十四章 最靜默的時刻(The Stillest Hour)勇氣同時也為我翦除了面臨深淵時的暈眩。人何往而非深淵呢?他只要隨便用眼一望,觸處皆是深淵!勇敢是最佳的殺手,它也能翦除同情。而同情乃是最深的淵谷。一個人對生命體認有多深,則對痛苦的瞭解就有多深。勇氣-----攻擊性的勇氣乃是最佳的殺手,它能翦除死亡,它說:「那曾是生命嗎?好吧!讓我們重新再來一次吧!」--第四十六章 幻想與謎團(The Vision and the Enigma)尼采在《權力意志》一書中的一節這樣歸納:「對這個思想我們以它最可怕的形式來想想看,既沒有意義也沒有目標,由無出發又回到無,是不可避免的回歸,永遠如此,即『永遠的回歸』(die ewige Wiederkhr),這就是虛無主義的極限形式;「無」(亦即無意義)一直持續到永遠!」尼采認為人生是命運無限的輪轉,這是對於神離開後人在這個世界活動的最終詮釋。正如同我們在之前所說的既然人擺脫神對我們的責任,尋求自我決定自我存在的權利與自我負責的態度,但是對於生命中許多不可抗的因素也只能以命運的運轉來解釋。這樣的思考頗為類似希臘神話中西西佛斯(Sisyphus)的故事:西西佛斯因為觸怒了神,被罰由山下推一塊大石上山;但是大石一旦到達山頂,大石又會自動滾下來,於是西西佛斯只好重新努力推石上山。這個故事著重的地方不在於神和神的處罰的真實意義,而是著重於人生便是這樣與命運做永恆的對抗,儘管你放棄或是怯於面對命運,但命運依然會重新降臨你身上逼迫你去面對,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十四章 最靜默的時刻(The Stillest Hour)〉中,查拉圖斯特拉儘管如何逃避他必須從人世溫暖回到孤獨的「命運」,並且在與命運的對話(即神秘的聲音)中,不斷地編了許多的藉口以逃避孤獨的命運(這裡可以看出查拉圖斯特拉依然存在著屬於人類的本性),但最後他依然獨自離去,獨自面對自己所必須存在從人世到孤獨,孤獨到人世的命運輪迴。尼采對於命運的看法或多或少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呈現了悲劇性的色彩,但是對於人面對態度卻不像叔本華那般對悲觀的命運投以悲觀的消極。尼采所謂的永世輪迴(永劫回歸)的概念,呈現了他一貫的熱情與勇敢。因此在〈第四十六章 幻想與謎團(The Vision and the Enigma)〉中他對面臨如深淵一般令人暈眩的命運時,他以對「勇敢」這個精神概念的頌揚來迎向命運的永恆輪轉,在承認命運如同深淵一般令人感到無助時,相反的以「那曾是生命嗎?好吧!讓我們重新再來一次吧!」儘管痛苦會不斷輪迴,儘管西西佛斯所推的落石一次又一次地落下,就以再重新挑戰一次這樣熱情的態度勇敢的面向它。這樣的熱情恰恰與尼采早期提出的「樂觀的悲觀主義」之美不謀而合,以酒神面對痛苦、險境和未知事物時愈加歡欣鼓舞精神,去抵抗深淵一般的命運,徹底地呈現了尼采學說對命運的積極看法。結語在上帝離開後,尼采所搭建的新世紀價值城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便是以(1)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2)超人思想;(3)面對永世輪迴的態度三個主要建築結構。我們從歷史的觀點遠遠端視尼采這座城堡,這座城堡顯然是自文藝復興運動到啟蒙運動以來,傳達人類「進步信念」最為龐大的城堡了,特別是在19世紀歐洲一系列大戰後,歐洲人對於他們從啟蒙運動發微的進步觀念產生了根本上質疑的同時,尼采及時建造了這座堅固的城堡,鞏固了人們對自我進步的信念。在啟蒙運動以後,許多思想家陸續為人類的身體與心靈,在這個新時代中重新度衡經驗與理性之間的合理比例,尼采可能是在他們之中將理性完全釋放的思想家了,像是希臘神話中偷取火種的人一般,他將鎖在當時腐敗教會中人本身應有的自我創造與自主信念打開,在宣布神已離開這個世界後,替神應允人自我自主的權利,當然人也必須自我負責自己的行為與罪惡,因為已經沒有釘十字架上的基督為整個人類承擔所有的罪惡了。這樣的思考表現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便是我們熟稔的超人形象,可創造的因子已經從天上散佈在整個大地上,大地的意義是富有的、可孕的,人類可盡他的一切力量去獨力開創,當然這個力量是可以無限開發的,只要能勇於打破隨時間而不斷衍生出的定型,這樣便足以成為尼采所謂的「超人」。以「超人」為主要樑柱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支撐這座龐大的城堡時,也與「人生經驗的三種變形」、「面對永世輪迴的態度」這兩個一左一右的樑柱呼應交關,前者是超人思想的雛形與準備階段,超人思想則是對抗後者無奈命運的利器。當然,《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文學品味也影響了當代的藝術與美的創造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本身的德文本便是尼采操作詩而寫出來的證道記,在中譯本末段章節還保留了許多歌詠生命的詩歌。19世紀盛行的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藝術創造者又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看到了什麼呢?新古典主義者繼承文藝復興時代歌詠壯大神聖的品味,拉到了19世紀更企圖自我創造壯大神聖,他們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找到了理性,用理性思考去建立另一套價值觀。浪漫主義者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找到了酒神的自由、動力、愛、狂野,尼采語言的渲染性益加使酒神活潑了,而查拉圖斯特拉本身在人世與山林間輪轉而最終必然歸於孤獨的悲壯美,更是浪漫主義者所嗜的感性經驗,「樂觀的悲觀主義」更刺激了浪漫主義者新的思考。兩者也都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找到了「回歸自然」,在理性主義者眼中,自然的「大地」是理性的泉源;在浪漫主義者的眼中,自然的「酒神」卻代表了野性與不羈。最後筆者想以尼采為人類向上帝的禱詞,替尼采為已開始準備接受他思想並且邁開步伐前進的人類,詠讚臨別的詩歌:上來,榮耀道德的榮耀!歐洲的榮耀!道德的風箱,不停地鼓吹吧!啊!再發出道德的怒吼吧!有如道德的雄獅一般向那些近身的荒漠之女怒吼----只因道德在一切呼嘯之上。最親愛的少女們,我原比任何歐洲人還要熱情且飢渴,然而我現在站在這裡卻與歐洲人無異,願上帝助我一臂之力!阿門!(荒漠不斷地擴延,想要將它藏起來的人是可悲的!)--〈第76章 在荒漠之中(Among Daughter of the Desert)〉 (全文完)

从未读懂半个字

我曾经以为自己读懂了三分之一,但在遇到叔本华之后,我发现自己从未读懂半个字。目前,这本书给我最多的是对生命的强烈肯定。没有它,我恐怕会因叔本华所揭示的真实而消沉。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我承认它不是为我这样的人所写的书。

推荐另外一个版本

华师大出版社出版,刘小枫主编的尼采注疏集还不错。我买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八年前看激情洋溢,现在再翻却要忍受这种激情。不知为何。。。

尼采同学的碎碎念

超人、回归、 贴近大地、 重估一切道德准则、权力意志、 伟大的正午、狄奥尼索斯、孤独、高傲。。。。。。全书就是尼采思想的大爆炸,时而激扬,时而低沉。大量运用反讽,造成了后世对尼采精神的众说纷纭。哲学史中所讲,尼采一反叔本华的悲观精神,改而积极向上。其实倒不尽然,毕竟青出于蓝,难免受其影响,也有悲观的方面。说人是桥梁,更多的应该是反讽,迎接超人,同时造就自己。有时觉得有点像鲁迅先生。对基督教的讽刺贯穿全书,多处玩文字游戏,这版翻译的挺好。

有所感触,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看不懂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啃完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虽然有所感触,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看不懂,读得累得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2我们走过街道上的脚步声,他们听起来,觉得太孤寂了。就像他们在夜间躺在床上,听到有人行走,那时离日出还有很长时间,他们一定会问:这小偷要往哪里去?(P.6)(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妄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他人?)(二)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三段变化应当怎样做,这是精神原来信奉的教条,亦即道德的命令。由此更进而成为义务。次之为习俗的种种价值体系。(P.22)创造新的价值——就是狮子也还不能胜任:可是为自己创造自由以便从事新的创造——这是狮子的大力能够做到的。(P.22)精神也曾把“你应当”当做最神圣的事物去爱它:现在精神也不得不在这最神圣者里面看出妄想和专横,精神要从它所爱者手里劫掠自由:为了这种劫掠,所以需要狮子。(P.23)(人必须有主观能动性,必须获得自由。)(三)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道德的讲座对官府要尊敬,要服从,即使对于不正当的官府也要如此!良好的睡眠要求你这样做。当权者不愿走正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P.25)(人们对于各种不正当的行为,总是敬而远之,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让自己不要去管他。)我不要很多荣誉,也不要大量财宝:这些会使脾脏发炎。可是没有一个好名声和一笔小小的财富,也睡不好。(P.25)(我似乎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小富即安。)(四)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读和写要理解别人的血,不是容易办到的:我憎恨懒洋洋地读书的人。(P.39)(囧,“懒洋洋地读书的人”,这不说的就是我么?我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读书,而不会深入研究书中的思想。)确实,我们爱生活,并非由于我们习惯于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P.40)(我们爱生活,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五)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山上的树可是我凭我的爱和希望恳求你:不要抛弃掉你的灵魂中的英雄!把你的最高希望当作神圣的事物保持着!——(P.44)(六)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朋友对于你的朋友,你是新鲜的空气、孤独、面包和药物吗?好些人不能挣脱自己的枷锁,却能做他的朋友的解放者。(P.60)(人往往对自己的困境无能为力,而为朋友的困境出谋划策。)你是一个奴隶吗?那你就不能做朋友。你是一个专制者吗?那你就不能有朋友。在女性的内心里,有一个奴隶和一个专制者藏身得太久。因此,女性还没有能力交友,她只知道爱情。在女性的爱情里,对于她所不爱的一切,存有不公正和盲目性。即使在女性的有意识的爱情里,除了有光之外,还有突然袭击、闪电和黑夜。(P.60)(尼采对于女性,似乎有偏见。)(七)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年老的和年轻的女人女人比男人更了解孩子,可是男人比女人更有孩子气。(P.70)在真正的男人的身心里藏着一个孩子:他想要游戏。来,你们妇女们,去发现男人身心里的孩子吧!(P.70)(如是我闻。)让你们的荣誉就在你们的爱情之中!女人一般不大懂得荣誉。可是让这点成为你们的荣誉:永远去爱,超过你们被爱的程度,决不后人。当女人在爱时,让男人怕她:因为此时她献上一切牺牲,其他任何一切,她都觉得毫无价值。当女人恨时,让男人怕她:因为在男人的灵魂深处只有罪恶,而女人的那里则是卑劣。女人最恨的是什么人?——铁对磁石这样说:“我最恨你,因为你吸引我,但是你的吸力不够强,吸不住我。”男人的幸福是:我想要。女人的幸福是:他想要。“瞧,现在世界简直变得完美了!”——当女人出于完全的爱心而听从时,任何一个都这样想。女人必须听从,为她的表面寻求深度。女人的感情是表面的,是浅水上面易变的波动的一层薄膜。男人的感情却是深刻的,他的奔流在地下洞穴中哗哗作响:女人隐约感到他的力量,但却不理解它。(P.71)(尼采对女人的偏见似乎还不小啊。)(八)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毒蛇的咬伤如果你们身受到一个大大的不公正,那就赶快回报以五个小小的不公正!单独受对方不公正的压迫,看上去是令人厌恶的。这一点你们已经懂得吗?以不公正报复不公正,跟对方平分秋色,这就是一半公正。能忍受不公正的人,他应当自己去承担不公正。一个小小的报复比完全不报复更合乎人性。如果惩罚对于违法者并不是一种正义和一种名誉,我就不喜爱你们的惩罚。(P.73)(跟我读的一本策略论的结论似乎一样:在生活中,最佳策略是“一报还一报”——用好心回报好心,用恶意回报恶意。)(九)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自愿的死好多人死得太晚,而有些人死得太早。“在恰当的时候死亡!”这句教言听起来还有点奇怪。(P.77)(人真的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时间么?)(十)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赠予的道德最高的道德是不寻常的,没有实用性的,它闪闪发光,而它的光辉是柔和的:赠予的道德就是最高的道德。(P.81)(最高的道德是没有实用性的,不能直接用道德来衡量日常的事物。)(十一)有道德的人你们的道德就是你们的本身,不是什么身外之物,不是皮肤,不是外套:这就是来自你们灵魂深处的真实,你们有道德的人!——可是却有这种人,认为道德乃是在鞭笞之下发出的痉挛:这种人的叫声,你们已经听得太多了。也有另一种人,他们把懒于作恶称为道德:只要他们的憎恶和极度伸直四肢躺下,他们的“正义”就醒来,擦擦惺忪的睡眼。还有另一种人,他们被往下面拖去:他们的魔鬼拖住他们。可是他们越是下坠,他们的眼睛越是炯炯发光,越是渴望他们的上帝。又有另一种人,他们沉重地嘎吱嘎吱地走来,就像装着石头下山的车子:他们大谈特谈尊严和道德——他们把刹车称为道德!也有另一种人,他们像上好发条的挂钟:他们滴答滴答走着,想要人们把滴答滴答——称为道德。还有一些人以他们的一把正义自豪,为了这种正义,对一切事物大干其罪恶勾当:使世界溺死在他们的不义之中。……他们想用他们的道德把他们的敌人的眼睛挖出来;他们抬高自己,只是为了压低别人。又有这样一种人,坐在他们的泥沼里,从芦苇丛中说出这样的话:“道德——就是坐在泥沼中不动。我们不咬任何人,避开想要咬人的人;不论何事,我们总同意别人给我们提供的意见。”又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喜爱摆出姿势,而认为:道德就是一种姿势。他们的双膝总是对道德跪拜,他们的双手总是拱着赞美道德,可是他们的心对道德却一无所知。又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以为只要口称“道德是必要的”就是道德;可是他们实际上只是相信警察是必要的。有好些人不能看到人的高贵之处,却能过分近视地看到人的卑劣,他们就将这点称为道德:就这样他们把他们的恶意的眼光叫做道德。有些人想受到鼓舞而振作起来,他们称此为道德;另有一些人想被搞垮——他们也称此为道德。就这样,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自认在道德方面有他的份儿;至少人人都想自居为辨别“善”与“恶”的行家。(P.104)(大多数人都落在尼采的这些例子中了,包括我。)(十二)塔兰图拉毒蛛因为正义对我说:“人类是不平等的。”(连正义也说人类是不平等的,难道平等真的不可求么?)(十三)超越自己可是,只要在我发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也听到有关服从的说话。一切有生命者就是服从者。我听到的第二句乃是: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这就是有生命者的本质。而我听到的第三句乃是: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由于命令者要负起服从者的一切重荷,而且这种重荷会把他压垮:——(P.128)(十四)处世之道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P.164)(如是我闻,深得我心。)(十五)变小的道德‘常做你们想做的事——可是首先要做能有意志的人!’‘常爱你们的邻人,就像爱你们自己一样,——可是首先要做爱自己的人————要做怀着大大的爱去爱、怀着大大的藐视去爱的人!’(P.197)(十六)三件恶行肉欲:对自由的心是纯洁的、不受拘束的,它是地上乐园的幸福,是一切未来对现在的洋溢的感谢之情。肉欲:只有对于萎靡不振者是甘美的毒液,而对于具有雄狮意志者却是大大的强心剂和崇敬的珍惜的酒中之酒。(P.219)(十七)重压之魔我们——我们把授予给我们的重荷忠诚地扛在困苦的肩上越过崎岖的山!如果我们冒出汗来,人们就对我们说:“是啊,人生的担子是难挑的!”可是世人只是难挑他自己这副担子!这是由于他在自己的肩上扛着太多的他人的东西。他像骆驼一样跪下来、让人给它装上很多的重负。特别是内心怀有敬畏之念的、刚强的、忍辱负重的人:他肩负着太多的他人的沉重的教言和价值——现在他觉得人生是一片沙漠!(P.225)(十八)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婚姻破裂还胜于委曲求全的婚姻、欺骗的婚姻!——一位妇女对我如是说:“我确实是破坏了婚姻,可是,最初是婚姻破坏了——我!”(P.250)为此,我希望诚实的人互相说:“我们相爱了:让我们看看,我们相爱,是否会信守不渝!或者我们的承诺会不会是看错?——给我们一段试婚的期限,让我们看看,我们是否适合正式结婚!两人永远相伴在一起,这可是一件大事啊!”(P.250)(十九)高人素质越高的人,做事做成功者越少。(P.352)(真的如此么?)

尼采

读了这本书,才有资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做人要有孩子的好奇心,狐狸的狡猾,雄狮的威猛!只有这样才具有艺术的细胞,不论做什么都会有另外的一个视角去感悟分析,绽放生命的花朵!希特勒受着他的启蒙要创造超人民族,到最后自杀了,尼采到后来疯了,鲁迅喜欢尼采,也活到中年!!如果让我选择长寿和他们这种,我义不容辞选择他们!!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过于计算过于理性,你看中国足球,不是国足的身体不厉害,而是不懂什么是足球的艺术,我想,他们对足球的狂热不足于下着大雪还在雪地里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吧,抑或是我们的体制过于官僚化,这块土壤不适宜搞艺术,是有贿赂官员才有资格获得资源!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而资质不够那的确是痛苦的,但我还会选择这种,如果这样的人多一点,那中国就也许会有更多的希望吧!凤凰卫视的梁文博说,如果他到了老年能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在阿富汗教书,中国的年轻人也走出去了,那中国就是真正的世界大国了,我想哪还是不够的吧祖国的强大,我倍感自豪,前几天的国际游泳比赛看到我们拿到了世界第二的好成绩,我激动的落泪了,那太疯狂了!我在大马时看到纵贯线说,杭州和香港的歌迷是礼貌有余,热情不足,没有大马的朋友热情,我在怀疑这是炒作的吧,我们大陆人是狠渴望有让我们疯狂的领袖的,不是我们热情不够,是你们艺术的感染力还有待提高吧!作为大众的一员,企盼更多的青年朋友读这本书!

It is autumn all around, and clear sky and afternoon

想起来又把尼采翻出来读也是很巧的,在看Great Gatsby的时候从Eckelburg's eyes里面看到“上帝已死”,于是就又起了这个兴致。 尼采的书上大学的时候看过“悲剧的诞生”,当然是周国平译的那个版本。还记得96年冬天周国平在清华办了一个讲座,那时候天黑得早了,吃过晚饭也就5点半的光景天已经漆黑一片,冒着寒风骑车去清华,幸亏是去得早,早到了10分钟的已经没有位置了。那天的题目不是跟尼采有关,可是周国平除了侃尼采好象也没说太多别的什么,回来的路上刮了大风,纸片树叶什么的都卷到空中,好长一段路都只能下来推着车走。现在看起来,“悲剧的诞生”在尼采的著作中占着相当尴尬的地位,周国平的译本时间久远已经没有印象了,可是他当时为什么选这一部根本不能代表尼采整体思想的书来译,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现在在看尼采,多半是看他的文笔,overman这一套我始终是不信的。或者说我体会不了吧。不过感觉看了他的东西再去看萨特就好象复习一样,萨特在existentialism这个旗号下面实在是没有说出太多的新东西。话说回来,“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因为其散文寓言体裁的原因,在尼采的许多著作里面算是很有诗性的一本,每次读到It is autumn all around, and clear sky and afternoon.Lo! What fullness is around us! And out of the midst of superabundance, it is delightful to look out upon distant seas.就感叹尼采居然用这样平实的词语描绘出这样一个天高云远清澄丰润的秋天。即使比起他那些警句来说也是。尼采的parody大部份太“硬”(个人感觉),相比起来,“查”文中更多的透出了父性的关怀和人性的光辉。 我一直是不能认同elitism的,可是看到这样的句子 "Flee, my friend, into your solitude--...It's not your lot to be a fly-flap"也不能不感动,似乎这个伟大的灵魂正在看着你的眼睛说话,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尼采那么容易被曲解吧? 突然想到为什么说十几岁的小男孩是最残忍的?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学会了用judgment这件利器,却还不通世故,所以锋芒毕露。尼采也是这样?他毫不留情把人一分两半,并且急切的带领他那一半出发,你要跟上还是被留下来?你必须自己选择。这里有想到罗智成的句子,被我反复引用的, 神祗来临,带走绝顶聪明的人,次一等的人,和其余所有人, 尴尬的留在黑暗中。 看“查拉斯图拉”,不可抗拒的有一种骄傲和忧虑搀半的思绪。他用他的骄傲唤醒每一个平凡人心中也许已经沉睡的自尊,又让每一个人为自己暗藏的奴性羞愧。 “Lo! I teach you the overman!" 是神,或者先知对平民的口气,descending and demanding,大家都说为了political correctness不要judge people,他以不可辩驳的口气说我就是come here to judge; to re-evaluate everything,你不禁要问自己,我能不能合格?而不会想,他凭什么?尼采的眼光,永远是一种冰冷的慈祥。 又比如 “Once you have passions and called them evil...All your passions in the end become virtues, and all your devils became angels.” 他不断的摒弃伪善,所以对他来说Christian是人性最大的敌人。good and evil对他来说没有意义,至此都容易理解,可是overman具体是怎样的一种entity,不知道是他故意不说,还是他自己也闹不清楚,更可能是他说了我没看出来,总给人一种抡圆了大锤子砸完就走人的感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