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书评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43067028
作者:沈从文
页数:361页

也许他真的明天就回来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简约轻灵的笔墨,缓缓推开了一幅世外桃源图那个“凭山依水筑城,临水一面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茶峒城那个“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那个“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的老船夫那只“每当船拢岸时必先跳上岸边去衔绳头,引起每个过渡人的兴味”的黄狗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如水的湘西人”沈从文,行文也如流水般清澈灵动,写城是为了写人,写一个美丽纯净的故事;可写人最后还是为了写城,写一个如梦如幻的乌托邦 一部小说,竟似一篇浩渺婉转的散文诗可《边城》不仅有情节,还有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局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的最后,老船夫永远地离开了翠翠,陪伴翠翠的只剩那只老渡船和那只大黄狗,就在读者们盼望着那个翠翠爱着的青年能回到她身边的时候,作者很狡猾地来了个“煞尾”,没有顺着读者的心思,却又留给读者一点希望。煞尾不是烂尾,后者是连作品都没完成,而前者不仅完成了,还可以给你凭想像去再创造的空间。小说在结构上这种中国画式的留白,不也与它在描写上的水墨画风相契合,浑然一体吗?这欲言又止,究竟比直白道尽,更显魅力。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如此评价这个结局:“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而比起这结局的意境,我更喜欢它给读者的这种“解释权”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故事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它就不能只属于作者,而当作者们创作出一个有广泛解释权的故事并把它讲给别人听之后,这个故事就已经是属于大家的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结局处就安排了主人公派获救后向别人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漂流经历,一个是电影前面所表现的那个魔幻的故事,一个是很残酷却现实得更能让人信服的故事。当派讲完第二个故事之后,消极的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派的经历,前面的奇幻漂流都是他幻想出来的;而积极点的观众又会相信:第二个故事才是派编造出来的,因为他要说服保险公司的人。似乎都说得通。但派已经不再做多余的解释,直到片尾字幕落尽,导演都没有安排个彩蛋告诉我们答案。而这也正与电影开头大花笔墨所表现的宗教氛围相呼应: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你相信什么,它就是什么。电影上映后不久,解读它的文章就不断涌现,每个人都是公说公有理,可这个故事就是这么完美地把“解释权”让给观众,即便导演李安现身说法,那也只是他自己的解释了,算不得标准答案。同样的,《边城》的最后翠翠能不能等到那个人回来,《半生缘》的最后曼桢能否有好归宿,《白夜行》里雪穗对亮司是哪种感情,《仙剑》里李逍遥的真爱究竟是赵灵儿还是林月如。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另外我也很讨厌“论《边城》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这样的论调,好像“结局是悲剧”这一点已经是个既定的事实,而不是自己的解释,然后就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大谈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力云云,把沈老精心构建的摆脱世俗、如梦似幻的美感都给破坏了。我更愿意去想象:那个少女有一天渡完了船,坐在新修好的白塔下想着那个人,忽然看见远方飘来一艘船,撑船的是个歌声很好听的青年.....

路的远方,岁月的远方

买时无多少期待,待读时便提不起多少兴致。沈从文这个名字于我来说,似乎只有印在语文书上才最为合适。每每发现它仍躺在书架的角落里,便觉是时翻开,可又觉读起来必定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毫无乐趣可言便迟迟未有行动。可见语文课对我的“残害”,终到翻开时可是好费了我一番心力。初见时它似顽皮的与我隔着雾,像是嗔怪我这些时日才走进它。待到相熟后,才觉它着实可爱,而我也不知觉跟着慢了下来,静了下来。那样的淳朴,在我们这些“聪明人”眼中着实有些憨傻。他们“傻”的,将简单整作复杂,又将复杂化为简单。爱,这顶复杂又最简单的事,被边城的男女化作了歌声。他们在歌声中相识相知,也在歌声中相许相伴。撑一叶扁舟于小河上,渡人数十载,与山为伴,与水为友。那孤独弥漫在生活里,可从未在心上。如今,生活喧闹的找不出一段空白,可那孤独却时时钻心……每当看到文后的日期时,总忍不住去算。这些文字经过了多少岁月才来到我眼前;那般生活又是由了几代人的粗心才终不可寻。那景、那人、那城……像诗一般,印在远方。路的远方,岁月的远方。

边城里的半段爱情

老师在课上说,翠翠和傩送的故事是个爱情的悲剧。然而怎样才算爱情呢?一次对话,一次见面后一个人内心演上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单纯到为她唱一整晚的歌,宁可要那艘破渡船放弃磨坊生活的安逸?他们似乎忘了爱情不是能够独善其身的东西。这里有完整的悲剧,却缺少完整的爱情。他们的命运甚至还未交织就渐相离,太过内敛的翠翠、太早死去的天保、迂腐含蓄的爷爷、太早放弃的傩送。似乎一切未及发生就已结束,似乎这半段爱情的序飘在风中,是个可有可无的故事。翠翠难舍羞怯和自尊,傩送难忘仇怨。既然无从割舍那就无从得到。这个欲说还休的故事里,爱情隐于风景与人情的背后,仿佛只做烘托之用的背景音乐。沈从文先生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么这过于内敛的人生里是否还有那所谓的健康与优美呢?这样的含蓄到像是自然与率真的背面,翠翠不像在山里长养自由而率性的野姑娘。倒更像隐于深闺的大家闺秀。羞于见人,羞于说爱,羞于把命运握在手中。傩送亦不似淳朴率直的乡野汉子,他太多的负担太多的逃避,拘于纲常名教,不敢为爱不顾一切的付出。在这里含蓄之美固然美矣,但不是如山间肆意绽放的野百合,充满纯真野性的生命力。更像种在名士庭院的病梅,扭曲在琐碎的人情恩怨里。我总想着如果边城的景还是那样淳明的景,故事里的人却是翠翠的妈妈和那个军人。会不会更有有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野性与旷达的美。相比翠翠的内敛,妈妈的灵魂自由而奔放,她努力的争取着爱,同样是悲剧,却把这悲剧燃烧的更加壮烈而美丽。相比翠翠似乎是更鲜明的人物。

孤独的落寞

一座远离尘嚣的小山城,城里有条蜿蜒流长的小溪,溪水清澈透明,鱼虾可见。孤独的滋味,小城默默的体会,展现给别人的,却是自身最美丽的一面。那些经年累月生活于此的人与这座城市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需要面对孤独。值得庆幸的是,借助于孤独的洗礼,他们的灵魂更加纯净,性格更加坚韧。翠翠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自幼父母双亡,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在成长的过程中,翠翠始终没有办法远离孤独。虽然孤独时刻烦扰着翠翠,却也动摇不了女孩心中的那个美丽的新娘梦。或许是孤独让翠翠把感情看得额外重要,或许是孤独让人变得更加羞怯。在面对感情时,翠翠终究缺少了一份洒脱。在择婿方面,老船夫自然希望能让外孙女称心如意。他亲自与大佬二佬周旋,期望从两个追求者中选一个令翠翠满意的对象。同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在处理人事方面却不甚高明,含糊不清的回答让二人误解。后来,大佬的意外身亡更是让顺顺一家对老船夫心生芥蒂,结亲也就变成了无稽之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座代表着小城希望的白塔倒塌了,与白塔一起倒下的还有那个对外孙女心生愧疚的老人。倒塌的塔最终还是被新修的塔所替代,就像走掉的人遗留的事业终究还会被活着的人所继承。。。除了《边城》,这本小说集里还收集了沈从文的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很多小说都会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苦涩,这苦涩源于文中小人物的凄惨的命运,人穷志短是这些人物的真实写照。在苦难面前,他们无可奈何,他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逆来顺受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即便如此,他们却从没放弃过希望,毅然盼望着一个美好明天的到来。

这慢慢悠悠的是哪个年代

这本书不止有边城一则故事,而是囊括了沈从文很多作品,多是短小篇。故事大多分为几个类型:以边城为代表的人文山水画;以龙朱为代表善良淳朴、专情的少数民族风情;以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为代表的革命变革;以虎雏为代表的军人面貌。虽是不很相关的主题,却都透着沈从文固有的行文风格:轻、淡、美、细腻。即使是血腥和肮脏,也都是轻透从容的,作者偏重于用悠悠、满不在乎的口气在描写忧伤、愤怒和不满。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那个年代里我们所不熟悉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很多却是我们向往而不得的。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丢失了文中描述的诸多原始的美好。沈从文的文笔很细腻,对景物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都描绘得很透彻,很完整。只是文中有些句子句式和现代我们所熟悉的风格相差有点多,读起来会有点吃力。虽然文章中描写的那个世界看似离我们很远,甚至有些原始,但是我个人内心还是颇有点向往。我利用上班吃完午饭回来的半小时时间,陆陆续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全书,惭愧,仍只是一知半解而已。个人感觉,这本书根本不是看一遍就够了的。

流光

淡淡的忧愁轻轻地弥漫在思念中柔和的美令人痛怜悠悠的岁月缓缓地荡平心头的坟嘴倾圮的塔乱人眼眸午夜的歌声击破沉睡携带灵魂的翅膀飞往他乡干净的文字琉璃般的世界明白在不明白的心疼里柔和沉静嚣潇的尘世埋葬不了心灵


 边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