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305142948
作者:金陵晚报社
页数:265页

内容概要

金陵晚报是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创刊于1993年。主要服务于南京市民,立足于南京发展,做南京人“家门口的报纸”。

书籍目录

王伯沆:国学大师是“月光族”
鲁迅:在南京改名周树人下矿挖煤
吴梅:秦淮河上开“第二课堂”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胡小石:板书漂亮得学生不忍心擦
陈中凡:不爱当官爱昆曲
黄侃:受学校保护可以“三不来”
唐圭璋:让批评者担任审稿人
傅抱石:用精神指挥双手
吕凤子:被淡忘的“凤先生”
徐悲鸿:南京的住所叫“危巢”
陈之佛:将优秀考生的试卷抄了下来
柳诒徵:为挽救古籍不惜长跪
陈鹤琴:在客厅办起了鼓楼幼儿园
朱希祖:史学大师自称“书囚”
朱偰:经济学家舍身保城墙
宗白华:美学家上课“目中无人”
陶行知:教育学海归弃当校长做农民
罗家伦:天生的大学校长
傅斯年:爱讲真话被称“傅大炮”
吴贻芳:“嫁”给教育的女校长
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
邓之诚:做旧学问的“明朝人”
李小缘:要建小商小贩能进的图书馆
范旭东:建了“亚洲第一大厂”
侯德榜:“准教授”回国办工厂
杨廷宝:打造了半个南京城
茅以升:造桥雄心始于塌桥事故
张钰哲:一生固守紫台仰望星空
竺可桢:他是三个学院的创始人
熊庆来:卖掉皮袍子资助学生留学
李四光:曾在英国八所大学讲学
胡焕庸:难以逾越的“胡焕庸线”

作者简介

从古至今,南京历来都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城市,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南京更是因为出现众多大师而一脚迈进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巅峰时刻。大师,因为这座城而更加璀璨;这座城,因为大师精神而更具独特韵味。大师们用潮水般的辉煌开辟了绚丽的华章,给后人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彩财富。从2013年10月开始,《金陵晚报》通过4个月左右的报道,对大师和大师精神进行了追寻和展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曾在南京工作或生活过的部分大师们。书中介绍了33位大师,分为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如王伯沆、鲁迅、陶行知等。阅读这33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师在学术上不朽的成就,更可以感知大师们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这是大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大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金少帅 某种程度上,大师的一生和我们一样,走过很多路、行过许多桥、喝过许多地方的酒。试图描绘大师生命中的每座城显然太自不量力。不如以金陵城为区间,观照诸位大师的人生轨迹,它们的交集,切口小,又清雅,一定要以诗歌作比的话,微妙的感觉正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文化领域,“民国风情”的热度久不散去,演绎此种风情最传神的金陵城,其山水、草木、云光、街巷,无一不令人沉醉。张爱玲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总是先看到海的图画,后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现实果真如此,读书的时候,我们知道周树人,胡小石,黄侃;江南水师学堂,颐和路公馆区,原金陵大学北大楼。金陵城走遍了之后,我们才惊觉:以上的人与景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相得益彰,精准地咬合,“景”点缀了大师的传奇人生,“人”的精神,则幻化成鲜活的城市名片。大师在金陵城留下的足迹,往多里说,街头巷尾的密谈、家长里短的轶事,都能敷演成一段嘘头十足的城市记忆。但是人们终会厌弃又夸张又媚俗的故事。一如腰封文字,“追寻大师足迹,致敬大师精神”,真实的、不耍滑头的叙事,才是承载精神的有力载体。书中一共介绍了33位大师,这之中,有祖籍就是南京的王伯沆、邓之诚,有虽不是南京人却为南京做出很大贡献的杨廷宝、陶行知。 《大师》的写作视角,精准,简洁,比如提及鲁迅,其文学家或革命家的一面被迅速地带过,工科背景与公务员生涯被凸显——那些被隐匿于历史深处的,大师的另一面。大师与城市的故事,除 去“故事”外衣,《大师》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化的启迪,一种值得大众学习的崇高品格与典范道德,比如:做学问要勤恳,为人处世要“内心高洁、心怀慈悲”。这些枝枝蔓蔓、看似琐碎的“领悟”,被笔者(金陵晚报的记者)总结为“大师说”与“大师感悟”。前者是短小句子,譬如“聪明人要用笨功夫”;后者为笔者提炼的“大师”精魂,寥寥段落,不乏警句,如,“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道德文章,一个都不能少”。没有情绪化的抒情与空泛修辞,《大师》的文字,纪实又传神,质朴且刚健,从夸夸其谈式的各色人物传记中,脱胎而成:实地寻访大师足迹,采访大师的后人、学生、研究者,还原并彰显“大师精神”。这种精神,才是能带来启发的阅读。它会形成良性循环,令人反观自身,掩卷有所得。又或者我们可以如读《流动的盛宴》般读书:不朽的记忆杂糅成“城市名片”,借由双脚带动心灵,阅读整张名片。《大师》里有真实的地名、曼妙的景致,完全满足按图索骥式游览,不仅如此,它更向浮夸的现代生活抛出不少问题,你可以边畅游边思索:在战争与贫困交织的民国时期,为何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大师?又为何在机械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反要急迫地追寻、反复地守望“大师精神”?  刊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名门之后,多改了国籍。
  •     谢谢@非著名隐士 赠书并签名,借此一窥大师风采!读毕,好听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