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只眼睛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44279162
作者:壶井荣
页数:201页

内容概要

壶井荣(1899~1967)
日本著名小说家、儿童文学家、诗人。1938年发表小说《萝卜叶子》登上文坛。代表作有《有柿子树的人家》《没有母亲的孩子和没有孩子的母亲》《坡道》等,大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疾苦、儿童的纯真。曾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新潮文艺奖、儿童文学奖等诸多奖项。
代表作《二十四只眼睛》,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小学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和十二个学生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和平与生命的热爱。1954年,由木下惠介执导的同名电影获得巨大成功。

书籍目录

小石老师
魔法桥
米五合,豆一升
分别
花之绘
月夜之蟹
振翅高飞
层层叠叠
爱哭鬼老师
在那个晴朗的日子里
后记

作者简介

《二十四只眼睛》是著名作家壶井荣的代表作,控诉战争罪恶的最经典小说。
那一年,大石老师来到海角村的小学校,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教室里一共有十二个学生,那二十四只眼睛清纯透彻、盛满梦想。
那时外界已处于剧烈的历史变动中,但幼小的孩子们吃着麦饭,依旧茁壮成长着。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前途在等待自己,只是为成长感到高兴。
十八年里,一场战争,一切全变了。十二个孩子眼中布满沧桑,有的眼睛已经瞎了,有的则永远不会再回来……
壶井荣以平民的遭遇写出战争的痛苦,如《萤火虫之墓》般令人潸然泪下。 因《二十四只眼睛》小说感人的力量,由木下惠介执导的同名电影击败黑泽明《七武士》,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活着是最宝贵的事,战争只能带来最真切的生离死别。这本书里有爱与和平,所以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


 二十四只眼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928年4月,海角村小学来了一位叫大石久子的老师。学校只有两名老师,四十岁多的男老师在这里任教多年,而每隔几年,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会被分配至学校。到这里的女老师,总免不了被孩子们欺负、捉弄。因为个子矮小,大石久子被孩子们唤作小石老师。只是,小石老师的出场——身穿洋服、脚踏单车——还是给孩子,更给村里的家长们留下了惊艳的印象。  小石老师家在海湾的另一岸,父亲早已去世,家里还剩下母亲。院里有一棵大松树,在海角村小石老师常常凝望对岸,树在,家就在。第一天上课,小石老师挨个点名,弄清了他们各自的外号以及家庭情况。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不免感叹:“这样单纯明亮的眼睛,怎么可以被污染呢?”  小石老师本身就是个单纯明亮的人,做老师是她从小就有的梦想。每天骑自行车来回的路上,遇到从海角村出来的、到对岸总校上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总会互相打气,提醒千万不能迟到。因为路途有些遥远,她会想象在海上突然架起一座魔法桥,就踩着单车径直过桥奔赴学校。她还带着学生到海边散心唱歌,唱的是《慌慌张张理发师》:“螃蟹开了家店,原来是理发店。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小兔子发火了,螃蟹害羞了,没办法没办法,慌慌张张逃回家……”  就在海边之行的最后,小石老师不小心扭伤了脚,阿基里斯腱断裂,导致十来天不能到学校上课。当然,这次意外也把她与学生更加聚拢了。孩子们还密谋着集体出走,到对岸看望老师。那是一趟难忘的旅程,孩子们从未离开过村子,虽然小石老师家的那棵大松树目所能及,但是比想象的遥远得多了,有孩子因没吃饭体力透支而哭了起来。当看到孩子们的身影,小石老师感动不已,特意为他们做了乌冬面,还找来照相馆的师傅照了一张师生合影。  这之后,考虑小石老师的脚伤,校长决定将她调回总校。直到四年后,到总校上五年级的孩子们才见到小石老师。时间到了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已经逐渐渗透至全国,连如此偏僻的海角村,都有几个人被征兵去了战场。但与此同时,“幼小的孩子们吃着麦饭,依旧茁壮地成长。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前途在等待自己,只是为成长而高兴。”  成长当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即便到了五年级,大家还穿不起一双流行的运动鞋。松江希望家里买给他百合花图案的便当盒的心愿,母亲始终没能满足,就在开学的第一天,母亲因病突然去世,此后松江再没有上过学。为松江惋惜的小石老师,也经历着另一种精神上的震动。她的同事片冈老师,因为所教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集全是赞颂劳动的文字,被指认是共产党,进而被关进监狱。她的学生当中,吉次和矶吉想着长大后要当兵参战,“农村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好战的空气”。  小石老师对这些事情的不可理解,几年后在长子大吉的身上更加体现出来。一方面她担心大吉有朝一日被征兵送至战争,性命难保,另一方面却是,在灯火管制和战争阴云中长大的大吉,始终相信,战死沙场才是忠君孝母的最好体现。在二战全面打响的时候,有一天,小石老师从镇里赶车回家,意外碰到几年没见的学生们正排队接受检查,准备奔赴战场。回家后的她,看着年幼的大吉,那背影逐渐和她那些学生们的背影重叠起来,没人知道他们各自的命运会是怎样……  毫无意外,战争剥夺了那些男孩的生命。当年的十二名学生,如今只剩寥寥几个。在曾经的学生早苗的帮助下,已是中年的小石老师重新回到海角村小学任教。她的母亲、丈夫和小女儿因为战争相继丧命,此时只能和儿子大吉相依为命。在学校看到自己学生的后代,小石老师恍惚回到了过去。早苗和美佐子等人重又聚在一起,她们特意为小石老师安排了一次欢迎会。在那个晴朗的日子,他们看着当年的那张大合影一起回忆过去……  与一般反战小说相比,《二十四只眼睛》显得有些特别。书中并没有直接表现血腥恐怖的战争场面,连士兵都不曾出现,而着意表现战争给人们,且是偏僻荒岛的普通人带来的影响。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一本纯净至极的反战小说。全书前三分之一都在描写海角村里孩子们与小石老师的日常相处,其情节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过于普通。但是妙就妙在全书一贯到底的纯净透明,无论战争日益激烈,还是日本投降,他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纯净,尽管充满着悲伤,但依然是纯净,可视作对残酷战争最大的控诉。  书中有一小节叫《月夜之蟹》,那是在孩子们到总校上五年级的时候,夜里喜欢在学校附近的河里抓螃蟹。围绕“月夜的螃蟹和暗夜的螃蟹哪个更好吃”这一问题,大家纷纷讨论起来。一个叫森冈正的同学认为前者更好吃,因为在月夜,螃蟹会傻傻地把人的影子当做妖怪,因而被吓瘦了,而暗夜的螃蟹看不到影子,便可以安心地长肉。我以为,这“月夜之蟹”正是暗指这些单纯懵懂的孩子们。乡村的月夜原本诗意宁静,然而战争的爆发,剥夺了人类最基本的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权利,使得他们只能在暗无天日中野蛮生长。  小说里,小石老师有三次(或许更多)失语和沉默的情景,关于战争对大家的影响可见一斑。一次是琴江在作文里写到她上完六年级便不再读书,因为要回家代替妈妈与爸爸一起出海打鱼。她接受这样的命运,准备肩负作为长女的责任。对于她的选择,小石老师最初不理解,想“告诉她那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没有说出口;又想说真佩服,也作罢了。可怜之类的话更是说不出口”。  第二次,小石老师的感慨则是由学生转到儿子大吉的身上。重新回到海角村教书的小石老师,每天由大吉划船送她至海角村。那时,日本已经战败,她看着儿子摇橹的样子,想到1945年8月15日那天,“上国民学校五年级的大吉被召集到学校收听广播,听完后,他垂头丧气地走回家,好像连那弱小的肩膀都要担负起战败的责任”。她只是一个人回忆着,对大吉什么话都没有说。  最后一次,是在距故事开始十八年后了。曾经的12个学生,活下来的只剩几个。在特意为小石老师准备的欢迎会上,学生们带着上一年级时候的心情回忆过去。松江提起小石老师当年送给他的百合花图案的便当盒,战争时期被她带着身上躲进防空洞;增野看到双目失明的矶吉时,感叹这么多年大家都吃了不少苦;矶吉则自信地指着照片,说出同学们的站位顺序……此时小石老师,除了掩面而泣,还能说什么。
  •     文/吴情《左传》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诸侯争霸的年代里更是如此。古罗马也有一句著名谚语,“战争是万物之父。”直接点出了战争在破除旧格局之外、建立新秩序的“创生”功能。然而,战争是一朵“恶之花”,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和摧毁力,一旦开放,便会将文明温和的一面彻底撕破,露出狰狞惊怖的面孔。每场战争中似乎都没有胜利者,无论是正义的一方,抑或是非正义的一方,因为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伤亡的产生;而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值得人为之哀悼、嗟叹。对战争之外的人(比如后世的读者)而言,战争是冷冰冰的数字,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可对战争中的每个人来说,战争构成了他们的生活背景和身份说明:动乱世界中的战争孤儿。所谓“孤儿”,并非实指,而是表明其内在精神状态:信仰已被麻醉,理性不再可靠。生活在战争的年代里,如何安慰自己的焦虑、紧张和虚无,如何在自我的格局中正视情绪和痛感,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试着答复,尤其是战争中的儿童。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的经典,《二十四只眼睛》显得有些卓然不群,它并不打算为儿童虚构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令人满怀向往。相反,它书写战争中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不回避死亡,也不隐晦残酷;审美情趣上,它讴歌了人性中的良善和温情,表现了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坦然接受的无奈与超脱,读之不免动容。小说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主要讲述了战争前后小石老师与学生间的欢欣与悲苦,以及各自面临的艰难抉择。小说从小石老师刚来教学开始,以几十年后与学生重逢终结,短短十几万字,跨越了数十载。师生之间,由最初的打趣玩笑到相顾无言,每个人所经历之事,想必不下曲折千万。壶井荣丝毫不曾煽情,文字一如既往的冷静克制,欢笑泪水,悲欢离合,以笑写泪,以喜说悲,文字之外给人以震撼与感动。战争之中,师生相互支持一节尤其如此。大叙事极力塑造英雄,但现实中,即便英雄如阿喀琉斯,只怕也有胆怯的时候,也有落泪的镜头。在《二十四字眼睛》中,一师多生,呈现“一对多”的套式结构。作为偏远地区历年来唯一一位水平较高的老师,小石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在日常生活中传输了做人、做事、完善自己的道理;多位学生的破茧成蝶正是对这一行为的报答。除此之外,小石老师还善于启发学生以寻美的眼光来看待这周遭的世界。讽刺的是,战争撕碎了这层简单华丽的窗户纸,将每个人裹挟进时代的洪流里,有的人中止学业,有的人被迫参军,有的人经营店铺,有的人继续学习。选择是不自由的,选择的生活本身更加剧了这份不自由。不管是否参与战争,每个人都被战争打上了灼热的烙印,无法规避,也不能逃离。在谈及这本书的创作动机时,壶丼荣坦言,虽然希望“自己能写快乐的故事”,但还是写了“一个痛苦悲伤的故事”,自己也“不得不强调: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不幸”。多数人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抱有一种偏见,认为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仅在于为儿童虚构出一个“乌托邦”;壶丼荣的《二十四只眼睛》显然有力地反击了这一偏见。战争固然残酷,人性却依旧美好,或许,美好的人性才是战争中支撑人生存下来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一场战争的意义,在教科书上往往会被几行文字加以呈现。然而事实上,任何文字,其实都很难对战争的罪恶进行“全面控诉”——它之于个人是终结性的、令人绝望的,并且它的恶质,从不会随一场战争的“圆满解决”而消弭。文字的意义充其量是哀悼——但那已经是很重要的事情了。1952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根据《日美安全条约》宣布设置保安厅,改警察预备队为保安队,扩充兵力至11万,并增设海上保安队。随后在巡视越中岛时,吉田茂毫不掩饰地表示,要“重建国家军队的基础”。这便是壶井荣创作《二十四只眼睛》这部作品的缘起。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壶井荣写了自己看到有关吉田茂巡视越中岛的新闻报道时的心情:“我坐在桌前,感到无比痛苦,无法再静下心来。”一切战役的硝烟都会散尽,可战争却从未结束。就好像是做过了噩梦的孩子,噩梦总会结束,但孩子在第二天总难免心有余悸。并且这未能完结的惶恐,也绝非是杞人忧天。《二十四只眼睛》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大石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子任教。这个号称“不好打交道”的山村起先对大石老师的到来有些排斥,但大石老师的真诚让她很快就融入到了新环境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大石老师离开了村子,却仍然和她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保有联系。她祈盼他们都能有美好的前程,可战争突然爆发,孩子们的命运变得不可预知,老师也有些不知所措……再后来,她又回到了村子里任教,可这里早已是物是人非,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活下来的孩子们,又一次聚到了一起,重新说起了当年的故事。关于作者壶井荣,他以儿童文学作品闻名,尤其热衷于反战主题的创作。作品《蒲公英》曾入选中国语文教材,他本人也因此而为更多国内读者所熟知。在那篇作品里,他先写了“我”移栽路边倒伏的蒲公英到自家院里,原以为它们本就如此生长,却不成想换过土壤的蒲公英在院子里竟长得挺拔茂盛。随后立即笔锋一转,写“我”那个“孙子般的儿子”,也像蒲公英一样,是被我“移栽”到自家来的——他的父母因战争被夺去了生命,孩子因此失去了哺育他成长的大地。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做自己不忍心不做的事。单就手法上分析,壶井荣对情节的剪切总是很“利落”,有点类似当下正红的“舌尖体”。这在《蒲公英》和《二十四只眼睛》中都有体现。《二十四只眼睛》时间跨度有二十年之久,作者以大石老师的活动为线索,写她来到海角村、回到城里,直到二十年后再回海角村的历程。物是人非,当年的孩子因时光的打磨早已变了模样,但回忆还是支撑着他们可以重逢。倘若没有战争,一切也会安然如初。战争可能要担负无数罪责,但其中最显眼的一条,是它总要践踏秩序与希望。在《二十四只眼睛》里,大石老师面对战争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清楚战争的残酷,不想让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受到污染;可另一方面,当她得知自己班上的孩子被征兵入伍,学校里“参军光荣”的呼喊甚嚣尘上时,她只能低声提醒他们,“可别搞什么光荣牺牲,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这里的悲哀,是属于一个教育者,同时也属于每一个善良且冷静的人。战争扭曲人性,给卑贱粉饰光鲜荣耀,可到头来受损害的,只能是最普通的每个人。他们的生活不再安稳,眼神也不再清澈,只因那些被宣称与他们有关,其实根本毫无关联的事。《蒲公英》有一个很有力的结尾:“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过去的已经过去,于是哀悼或是记得,其意义并不指向过去。只是,就算我们宽容属于过去的愚妄,现今的痴昧,仍让人不安和悲哀。好像是无从消解的宿命,永远等待着每一个天生的哀悼者。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明净,哀婉,细致,写出了人的善良,以及善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此前看过木下惠介据此改编的电影,相比之下,似乎还是原著更好。
  •     不同的视角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战争 想起来朗读者 作者纤细的文字为这种感受增加了不少力量
  •     战争啊战争
  •     比较平淡的一本小说,主旨很不错,但是写法让我喜欢不来。以及明明这是小说,为毛一堆人非要在评论里说电影?
  •     质量有点差,有别字还有整段的错位。原作者文笔一般,叙事也是平平,不过情感还是看得出挺真实的,所以三星。
  •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小石老师就想起了小学的老师们。
  •     小石老师作为一个深知战争只会带来不幸的人,这几十年来她周围的生离死别和被战争扭曲的人心又是多沉重而让人痛心啊。
  •     叙事很有技巧,时间跨度大而不见匆忙慌乱。天生的哀悼者。
  •     2006第十本。
  •     从孩子的角度抒写战争,写出了残酷,却又不失童年的烂漫和温情。壶井荣的作品适合每一个时代的大人和小孩儿阅读。
  •     爱与和平。
  •     就是喜欢日本人身上那种隐忍又倔强的品质,那些挑起民族仇恨引发战争的人本质上都是反人类的。在我们国家同时期广大人民应该也是经受着同样的考验和命运吧!
  •     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共鸣~
  •     非常适合拍成日式电影的作品,平淡的讲述后是压抑的感情。
  •     晨钟暮鼓安魂曲+且行且停沐风歌
  •     很不错的作品啊。
  •     生命如此脆弱,唯有爱与和平支撑我们一路前行。
  •     纯净眼睛里的战争
  •     短短一本书 不走高大上 路线 塑造一些高级人物 就是平平凡凡的学生 普普通通的老师 只是人生的各种倾轧 几十年后 物是人非 当老师再度回到起初的小学 各种心酸 早已不复当年的自行车洋装的英姿
  •     出生在战争中的一代不会理解和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本就应该争个你死我活,这可以为战乱不断的国家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理由
  •     同名电影的原著。以海角村一隅而见天下兵燹之悲,那个没有正面出场的小姑娘八津最是令人痛惜。结尾处《荒城之月》的歌声里,想起当年一起徒步去看望老师的十二个孩子,有种一夕之间物是人非的悲凉,虽然实际上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行文极顺且流畅,差不多一天就能读完,但情绪却会久久陷在书里拔不出来。
  •     大时代的浪潮,谁能保全自己?活出自己?战争时代实施的是硬暴力。反观和平年代,难道就没有暴力--那些让你生在其中却不为所觉的软暴力?
  •     这是一本没有一点直接和战争的描写反战小说。除了老师受伤算是意外,也没有什么传奇或离奇或悬疑,都是平常生活。小豆岛的风光也没有什么正面描写,天使之路,金刀比罗宫只是出现了名字而矣。也许换个作家来写会完全不同吧(对照另一本以小豆岛为背景的小说“第八日的蝉”)。然而细细体会,能够平常,正常的生活,才是幸福之本吧。
  •     可别搞什么光荣牺牲,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小石老师。 战争往往能将那些宝贵的东西夺走。 战争只会带来不幸。壶井荣。 孩子们这样单纯明亮的眼睛怎么可以被污染呢?
  •     特别清淡而平和的反战小说
  •     充满了爱与和平,与电影挺不一样的。
  •     战争的残酷,人的无奈……
  •     4.5
  •     小石老师的丈夫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她儿子却对那块象征荣誉的牌子推崇至极,书里那么多悲剧情节,这处最让我难过。
  •     很平和,老师在最纯真之时遇上了纯真的孩子们,在不幸的年代。行文很顺畅。却有一种沧桑之悲凉喟叹。让人会想自己的学生生涯。
  •     谁都无权让干净的眼睛蒙尘。
  •     噢生活真是残酷又充满温情。#一部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