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坡泉下》书评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802414938
作者:朱子一
页数:198页

《阳坡泉下》——西北故土之上的年少时光

在尚未离开过故土的少年时代,你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怎样的呢?那时的你又有怎样的面貌?也许,并非人人都对自己的年少时光进行过仔细记录、悉心收藏,但我们总能在别人的作品中窥见自己当年熟悉的身影。如果说八零九零后一代的少年故事几乎与电影《少年时代》里的梅森完全符合——没有大起大落,大体安稳自由,多是小打小闹,那么,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一辈则更 能对《平凡的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产生共鸣,在时代洪流冲击下的乡村与城市,每个人都经历了里里外外的多重考验。然而并非千人一面,再平凡不过的人也会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可是,只有少数人能用文字记录下来,更鲜有鼓起勇气公之于众者。当读完《阳坡泉下》,远赴他乡的我也开始怀念那段少年时光,以及那片故土之上的人和事,心中暗暗埋下了一个梦想,那便是能像作者朱子一那样,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也为自己那段故土之上的年少时光,留下一些记录,一份念想。作者朱子一生长于神秘的西域——甘肃天水,他用带有些许自嘲的口吻自我介绍为“混迹媒体圈多年,拍过照片,撰过特稿,写过评论,以记录为志业,以遗后人有所依凭。因了羡慕嫉妒恨,常讽文青,偶讥官场,东拉西扯,终不知所云。混过闽南、海南、岭南、京城,末了栖身杭州西子湖畔一家报馆打杂。自觉一事无成,固有思乡之怨。”他纷纷的思乡之情,不仅付诸行动,更见诸笔端。14年正月,他因为一场意外,不得不卧床养伤数月,在这期间,乡愁更时常蹁跹入梦来,于是有了《阳坡泉上—面对大西北的乡愁》这一本记录西北故土年少时光之书。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名叫甘谷的地方,它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曾是古时秦国的最初领地之一。秦地之人自古尚武,加之当地盛产辣椒,更塑造出此处百姓酣畅淋漓的性格,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不断上演着恩怨情仇的精彩故事。朱子一的老家距离甘谷县八十公里路,位于朱家山村的一处阳坡之下,悬崖之上。祖传他家先人最早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出发,直至迁徙此处定居,自称泉下家族。九十年代之前,这个叫朱家山的小村落里还有人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朱子一家的温饱也是在1985年才得以解决。生于1976年的朱子一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直至进县城读高中,考取兰州大学后才离开这方故土,他成为家族中第二个考上大学的人。在他清贫的年少时光中,除了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的国家大事、繁重农事、辛酸家事造成了他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之外,同时有着层出不穷的村中轶事、读书乐事、少年情事,点缀出无限乐趣,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奇谲瑰丽的西北少年成长史。若干年之后,几乎走遍中国版图的他再次回到家乡,还能认出村口那颗伫立于通渭、秦安、甘谷三县交界之处的大树。只是年少时光早已远去,他亦“孔雀东南飞”——此时的家与儿时的家相距了大半个中国,关于故乡的种种细节只能深藏在儿时的记忆里。为了尽力使这份记忆不磨灭,年少不消逝,他倾泻了许多情感和汗水,将年少时光的苦难与美好忠实记录下来,融入《阳坡泉下》之中。这本书不仅见证了他自己关于年少、关于故乡的心路历程,更唤起了每个所读之人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是一本既朴素实在,又幽默逗趣,同时发人深省的通识好书。

如此赤诚,又如此坦荡

不知为何,一口气读完朱子一的《阳坡泉下》总会不经意想起齐邦媛的那本《巨流河》。这是一种很美妙的阅读体验,很久没能静下心来的我,就着这本书,整个周末都沉浸在对往事的回溯之中。朱子一是我在单位的前辈,彼时我刚从大学校园迈入社会,他算是我在新闻行当里的半个师父。我生长在在河南最西部的三门峡,黄河“几”字型的转弯处,作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水岭,从我的家乡一路向西,就是那苍茫与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书中那种广袤苍凉的美,令人魂牵梦萦,因为那也同样是我的故乡。一碗浆水面,我们叫做粉浆面,鲜美无比,成为我每每怀念家乡时必定要梦到的美味之一。都有少小离家的经历,同算西北人,地域相近又文化相亲,朱哥哥的点滴乡愁牵动我心。 虽然在作同事的时候,他较少提及家乡家事,但我知道,这个真诚善良的西北汉子和我对家乡的感觉如此相似——它这么熟悉,让我们每每回味起来,连儿时的蛛丝马迹都记得一清二楚;却又如此陌生,城市化进程的如今,让我俩早已都没有了回去的可能。更残酷的真相是,记忆似乎只能属于记忆。所以,一听到雷光夏在《第36个故事》里的故乡唱词:“每当狂风暴雨,总会想起,故乡的山林,悠悠气息,父亲母亲在远方,又在我梦里,何时能再见到,深爱的你。” 我就忍不住要掉下泪来。十年前,读高三的我每次都要到家乡邮局边上的书报亭去买有朱子一书写的《南方周末》;五年前,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我,立志做一个好记者;工作至今,我偶尔也会被纷繁复杂的现实所迷惑,但就是这么些人、这么些事,他们抽次剥茧地还原自己的成长历程,以细腻真挚的情感讲述一个有梦想的人,在以成长、壮大以及与生命不妥协的野蛮成长过程,鼓励你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我们这一代人,遭遇城市化洪流的冲击与丛林法则的裹挟,似乎是难以逃脱的宿命。但朱子一以他自有的一套乐观、豁达表达着对现实那种小小的不妥协。这种小狡黠也感染着我,正如书中那诙谐幽默的语言、错综复杂的情事,还有那个别文章说了一半就岔开话题的“跑火车”(详情请参阅《一美美》等,老兄请问你到底要闹哪样啊?)这位颇会讲故事的高手,用这本薄薄的小书,在你面前一下子讲了五六七八块钱的段子。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啼笑皆非,因缘际会。我们以写字、卖文为生,我一直以朱子一为榜样,虽然他常说,学我你就最没出息了!我写作的第一支内参,是你教会的;完全不会写稿,也是你在他城远程指点......你一贯古道热肠也不图回报,让我这个后辈对新来的“小朋友”也有样学样。期冀我自己在成熟之时,也能有拿得出手的著作,不枉担新闻人的虚名。啰嗦了这么多,似乎也没能说到点子上。总之,“寻根”不仅让我们收获人生的反思与人生存在的意义,也让再出发更具有智慧与勇气。无论何时,只要坦荡,正直,善良一以贯之,总是最能够打动人心。

带泪赏仍然是好

王卓琳90后的我,读毕此书,不禁确幸:作者竟还活着!只因他还活着,我愈发幸盛至哉,才有机会读到这辗转而成的《阳坡泉下》。诚如90后的我,与70年代的他之间,哪怕是三年一代沟,也隔着四五条江河,所谓的鸿沟似乎泾渭分明。如此看来,朱先生的《阳坡泉下》所叙述的那些岁月于“我”而言,即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无法想象的生活,与平日里我们的父亲、母亲忆苦思甜的行为又有何异呢?寻常日子,我们尚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过去。但《阳坡泉下》却攫住我,如一块强大的磁石,让我这枚小小的回形针,对历史沉重感的抗拒之心荡然无存急切地想要走进这段岁月,去一窥究竟。读书,最怕有这样预设的距离感,这本书也不例外。但当你走进时,发现这种刻板的成见并不准确,这是一个多么丰富而陌生的世界。当然,这样饶有兴味的阅读感,还得益于作者平实的语言。看似不着痕迹,云淡风轻地道来这个家族的过去,而这文字背后的辛酸苦楚,让人不住地倒抽气。我很难想象如今站在面前风趣幽默的作者,几次三番才捡回自己的命,这大概就是另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吧。西北边陲小村的民俗风情,在书中原汁原味地呈现,与朱家山的人与物纠缠在一起,于我这个成长于江浙的人而言,真是另一番风情。例如朱家山人的尚武与社火,每每读来,总能联想到牛角声轰鸣,两拨人在村前互相推搡,一攻一守,分寸拿捏的节庆场景。乡间的纯粹与乡人的粗犷联结在一起,又化学反应出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于局外人看来,苦味之余却又令人莞尔。像狗命、或下或不下的天气预报等,诸如此类的逸闻趣事,都通过作者的笔端娓娓道来。这不禁让我想到余华与汪曾祺,作者像是两者的中和。《阳坡泉下》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精悍的历史变迁史。这段真真是由无数小人物“淌”出来的历史,关于人吃人、关于贫穷、关于人性……书从未告诉我们,未来更不会。我突然意识到:年轻的我们,关注自身过甚,而忽略了那些曾经,其盲目程度甚至远甚于未来。而作者及笔下人物的慢慢老去,我们也许会永远失去这段历史的记忆,活在无知与无根里。撇开所有的宏观视角,《阳坡泉下》最美丽的仍然是爱,即便踏过所有刺脚的路也好,“我”不愿再见所爱之人弯腰驼背蹲下的心,只能将这份“最美丽”用文字化成永恒。来日带泪赏,仍然是好。

何处关山家万里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从来南北都不同,东西更是两个样,无论草木还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广大乡村里的境况更是放眼过去就能分清的,虽然未必能仔细地说出子丑寅卯来,但大概的一二三四五总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东西南北风情各异,无论从气候饮食还是民风民俗都差异巨大,因此便有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也导致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性。其实,用句俗话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的大西北更具有其独特的典型性,也孕育着不一样的西北人,所以生长于斯的人们不管走到哪里,骨子里的东西都永远也改变不了,它永远连着曾经生长过的那片黄土地和那些父老乡亲。《阳坡泉下》是一部讲述大西北农村家族历史的书,作者用质实的笔墨书写了西北故乡的风土人情,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书写了自己眼中故乡的样子,真实地从细节处再现了西北农村的风貌,细腻地展现了一幅触手可及的西北农村历史画卷。在这个书名里,阳坡是地名,泉下是家族名,这个组合在不熟悉那片土地的人们看来是有些奇怪的,但在世代生活在那里或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看来却是那么亲切,于是近处的人和远方的人都有了一个回望故乡的理由——面对大西北的乡愁,就像那一碗只属于大西北的浆水面和那一支西北男人着红裙的扇鼓舞,一样绵长多情而回味无穷。这本书是一部记录故乡故人故事的书,全书分为五章:“像野草一样生死”“吾社吾族”“前三十年历史”“后三十年村社”“父老——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作者从家族的传说开始落笔,一直书写到当下的生活现实,包括了家族的迁徙、繁衍和生息,以及个人在家族大历史中的悲欢离合,深刻解析了西北人传统生活的风物风貌。在这本书里,不但有家族、村社、历史和父辈,还有邻居、师长、同学和自己,不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不忘记在历史中存在过的每一个人,只记录身边点点滴滴的细微小事,但读完之后你看见的却不是小事而全都是大事,但这些小事的影响却是深刻和沉重的,不只是一代人甚至是二代、三代、四代也未可知。同时,这本书的书写方式不是郑重其事的,每一篇都好似只是与你在聊天闲谈,其语言也不是标准的语式,更将一些西北方言不由自主地点缀其间,既有一种远远就能看见的标识性,也让人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在遥远的江南也能闻到大西北黄土地的味道。 这是一本纪实性的书,作者将家族遥远的历史和身边的父老都一一记录,其中不仅有家族的小历史也有时代的大历史,不管是《先有青杠树 后有朱家人》 《娘肚里骗领布证》 《爷爷整人》,还是《吊带背心》 《逃离故土》 《浆水伴我走江湖》,亦或是《跳甲神》 《社火里的战争痕迹》 《社火情仇一甲子》,更或是《起漫水》 《大总门宿命》 《悲情老书记》等,这所有的书写都从不避讳亲人,也不摘除自己,更是完全地将自己置身其中,全身心投入地去看待和见证家族的兴衰和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辛酸和奋斗,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一段家族、社会和历史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现实关系。如今的作者离开了那片曾经生长的黄大地,置身于江南水乡而纵情回望大西北,有了时间的跨度,有了距离的比较,再加上新闻手法式的记录,最终呈现出来的便是一部完全写实的纸上纪录片,如此便给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认识历史和书写历史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脚本。其实,故乡和乡愁从来都是文人墨客们最喜欢的题材,但《阳坡泉下》这本书却是与众不同的。在这本书里,你不会看到此类书一贯的大历史手法,这里几乎没有大人物,有的只是身边那些父辈或是自己熟知的人、事、物,它的一切都只从小处着眼去客观地记录,记录每一个当时在场人的境遇和感受,然而从细碎的点滴里去拼贴历史大事件的真实。这些文字,也许是松散的,也许是漫无边际的,但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饱含笔墨,平实而真切,没有渲染,没有铺排,只从所见所闻而就所知所感之章,既有对家族历史的传承之重,又有个人小我于家族之轻,不禁谱写了一部属于黄土地的阳关曲。2015.6.21于北京

柯杨、十年砍柴、罗昌平推荐

凡人类,都有一种眷恋故土的情怀,这是人性的必然。中华民族的构成,以农耕民族为主,对土地和农村生活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所以乡愁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本书中有许多乡俗的描写,读来分外感人。我听过通渭小曲,看过甘谷扇鼓舞,品尝过浆水漏鱼儿,感受过农村社火的热闹。乡愁萌生于空间的隔离,更深化于时间的隔离。空间的隔离容易打破,而时间的隔离却难以克服。换言之,远方的游子容易返故乡,皓首的老翁却难以再少年!这种忆童年之乐趣,怨岁月之流逝,悲生命之短暂,应当是更加美丽、更加感人的。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柯杨作者在西北生长、求学,后来孔雀东南飞,安家杭州。一位西北汉子在明山秀水的江南回望遥远的故乡,回忆成长往事,在当下诸多怀乡的作品里,更有着厚重的黄土地质感和清醒的文化批判力量。 ——文史作家 十年砍柴 乡愁如同老家那条小溪,没有溢出,不会断流。读这本书,既有特殊时期的大悲剧,也有日常生活的大喜乐,陌生感叠加现场感,宛若眼前却又恍如隔世。它不同于一般的民俗或历史作品,而是从一个小村的人文和历史出发,捡拾被忽略的寻常细节,还原一代人的生活场景,在真实的故事中展现充沛的历史感和厚重的黄土层。—— 媒体人 罗昌平

阳坡泉下

它是一部心灵史。将自己和家族放置于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不隐其恶,不讳其人,严肃考证、记录行文。像爷爷整人这样的有碍观瞻的劣迹,均要载于书中。我们的隐忍、屈辱、挣扎、投机、暴发户心态,如此等等,反省和反思贯穿全篇,它不仅是一个家族一个村民小组的事,它与任何地方的中国人心灵共振。虽然冠之以乡愁,但它绝不是都市剧,也不是乡村剧,而是心灵反思史。所以,他的读者会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会是关心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的男性,也可能是看到书名就绝不回头一顾的90后女生。很简单,它是我们的心灵史。而人的心灵,跨越时空、年龄、阶层、地域,是相通的。


 阳坡泉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