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当代转型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66605151
作者:高建平
页数:269页

书籍目录

本书前言: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评述
第一部分:美学与文化研究
1.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
2.划界与越界的背后:艺术性的寻找及其意义
3.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第二部分:城市、生态与市场
5.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
6.论城市美之源
7.生态、城市与救赎
8.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
9。消费时代的生产主义
10.文学与图像
第三部分:回归理论与走向实践
11.“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一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
12.论杜威对康德美学的批判
13.发展中的艺术观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
14.美育与社会改造
15.理论的理论品格与接地性
16.谈谈“普遍美”与“共同的美的发展”
附录:学术访谈集
1.在中西之间寻求学问之道
2.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
3.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
4.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当代艺术
5.美学、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高建平编著的《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将论述中国美学如今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地转型,也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化”。当代中国美学不是为自我封闭,更不是单纯地回到传统、守旧倒退,而是要回到中国美学自己的本源,显出新的生命和特质来,从而与世界美学平等对话、交流和融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独具魅力的风神和气象。


 美学的当代转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世纪以来,我们听了太多关于“艺术终结”、“理论越界”、“阐释焦虑”的呼声,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又令人五色目迷,心生不安。伴随着“文化研究”的转向,有人说,美学已乘黄鹤去。然而,美学真的过时了吗?美学究竟为何?何为?美学的出路在何方?高建平先生在《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一书中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做出了精到的解答。首先,美学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书的前言以及第一部分“美学与文化研究”,带领我们回顾了美学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状况:由20世纪前50年的草创到50至60年代前期的美学大讨论,再经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学热”,再到90年代的沉寂,美学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美学的沉寂,与90年代中国的语境密切相关。经过市场经济的改革,艺术生产处在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这一时期,艺术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原有的现实主义艺术之外,出现了先锋派艺术与通俗艺术,使以往那种纯而又纯的艺术观念显得过时。从事美学、文学、艺术研究的人,开始越出自己的边界,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的其他学科中寻找新的问题域。美学研究从而让位于文化研究的大潮。然而,美学真的过时了吗?书中提到一个引人深思的例子:美国的学术杂志《哲学与文学》里有一篇小文章,讲了一位求职者,是个女博士,博士论文写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这位女博士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的批评方法很熟练地分析一首诗。然而听完后,一位面试的教授问“但是,这是一首好诗吗?”对此,女博士却不知如何回答。显然,评判一首诗是不是好诗,一幅画是不是好画,甚或一首曲子、一件艺术品是不是好的作品,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们所不能也不愿放弃的审美追求。为此,作者指出,对于艺术,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研究一切以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审美,回到是不是一部好作品这样的研究上来。因此,在“文化学热”之后,美学并不是被取消了,而是被更新了。换言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所有的一切,为美学提供着新的可能性,美学更有复兴的理由。其次,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美学为何?何为?书中第二部分围绕“城市、生态与市场”展开,对此问题做出了回答。作者借鉴了荷兰哲学家海因茨·佩茨沃德“美学来源于城市生活”的观点,考察了“城市”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学在城市中诞生,却又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反城市倾向。因此,在城市建设与田园理想之间,美学的研究要引入生态的视角,直面现实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又不为避免而避免,而像明星防 “撞衫”那样刻意求新求怪,作者站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上,做出了回应:按照城市自身的规律,设置城市增长的路线图,避免使城市具有震撼效果而建造一些炫目的景观,从而造成城市建设的反审美特性。城市的建设,要融入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之中,构成一个活的环境,让居住在城里的人可游可居,使他们对城市的历史感到骄傲,从而让城市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健康地在历史中成长。在消费时代的语境之下,作者还考察了艺术观念的变化以及艺术的命运,呼吁当科技与市场这两大驱动力使艺术产生了种种变化,造成美的泛化从而使趣味丧失的时候,美学要保持批判的立场,呼唤趣味的回归。当图像时代到来的时候,美学家的任务不是歌颂这个图像时代,而是要说出图像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浅薄化。在大众文化从通俗走向低俗、鄙俗,甚至恶俗的情况下,美学家的任务是要说出通俗文化缺乏深度的弊端,说出我们的社会需要另外一种东西。当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美学家需要说科技不是一切,科技之外需要一种人文立场。当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人给我们描绘科幻小说,图像时代的人宣布文学已经过时之时,面对这一切问题,我们需要美学,需要用美学的立场来批判这一切。简言之,美学是一种艺术批判的哲学,要面对这发展着的社会,针对各种各样流行的艺术趋势来发言。最后,美学的出路在何方?书的第三部分“回归理论与走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关于美学的出路问题,一些美学家们倾向于走出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走向杜威所提出的重新确立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工艺、高雅艺术与通俗大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作者认为,杜威这三个连续性的确立,为艺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还原,走出现代艺术概念所带来的重重束缚,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思路。基于此,当代美学的任务,不再是像18世纪开始的美学那样,寻找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而是通过这种连续性的寻找,看到艺术的出路,也看到美学与社会改造,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系。杜威的美学对到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追求艺术和美的现象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显示出一种反精英的姿态。这种反精英的姿态,也容易产生误导。沃尔夫冈·维尔施指出,艺术是需要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力量的。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如此成功之时,艺术不应该再提供悦目的盛宴,艺术对于现状应该以一种不是取悦而是批评的精神加入到我们这个社会中来。作者肯定了沃尔夫冈·维尔施对于杜威的超越。从这点出发,作者强调,当工业设计,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和媒介文化迅猛发展,科技与市场结合,造就一种审美化的洪流之时,美学要针对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状况,用一种理论话语来表述自己的立场,并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去。这是一种介入的美学。但是这种介入,并不意味着美学家要扮演书报检察官的角色,对艺术横加干预,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对艺术评述,美学可以通过阐释艺术本质和定义的方式,给社会所需要的艺术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美学应回到一种批判的立场,在论争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具体到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应回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这个最为根本的源头上来。“中国美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从“美学在中国”转向“中国美学”,这个过程,要充分考虑我们自己独特的本土性,在现代中国通过我们自己的探索,回到我们的现实。直面现实,理解社会的巨变,理解文学以及艺术的转型,实事求是地去阐明文学以及艺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形态、新倾向,并在理论上给以恰当的概括,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使理论有所丰富,有所前进,这是当代美学的追求,也是艺术家的使命。《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一书很好地践行了这样的追求和使命,它让我们看到——美学正在归来!首发于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welcome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有自己的观点,口感顺畅。
  •     书名跟内容对不上号,内容基本上是会议讲稿风格-没有深度。多篇文章和其它集子重复收录。CNKI。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