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书评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0866454X
作者:[加] 卜正民
页数:360页

帝国的灾难--元明“九渊”

渊应该是深渊的意思,本书详细描绘了元明九次重大灾害期,其中元朝三次,分别是元贞1295-1297,泰定1324-1330,至正1342-1345,其中至正年间的灾害最为严重,北方黄河发大水,元朝政府增派了很多徭役,繁重的徭役直接导致了韩山童、刘福通的反叛,所谓“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南方则是严寒、干旱和饥荒,安徽有个姓朱的农民和老婆孩子都饿死了,这个农民有个儿子叫朱重八最后也走上反叛的道路。元朝至正年间的灾难是导致元朝垮台的最主要因素。元朝垮台的其他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斗使得帝国从未建立起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统治阶级从未融入汉文化使得其汉族民众对其离心离德,蒙古军事集团在取得政权后迅速腐化和丧失战斗力。中国南部汉人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延缓了元朝的死亡,实际上至正时代的灾害已经判处了帝国的死刑。明和元一样,在开国皇帝执政时期均未遇见大的灾害,这也使得两个帝国的平稳的渡过了他们的创业期。明朝有六次重大灾害期,分别是景泰1450-1455,正德1516-1519,嘉靖1544-1546,万历1586-1588和1615-1617,崇祯1637-1643。其实对灾害更为敏感的是少数民族,对于蒙古族和满族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威胁他们的生存,天灾迫使少数民族直接向南侵掠,比如景泰年间的蒙古瓦拉部,就必须倾全国的力量来攻击明朝,因为景泰年间的天灾对瓦拉部的打击更大。万历年间的第二次重大灾难,使得原本臣服于明朝的满族反叛,因为万年末年全球天气进入小冰河期,东北尤其寒冷,农作物严重歉收,虽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均知道明朝的力量之强远在其之上,但是他们只有向关内发展才有生路,这个民族才有生路,关外的严寒使得东北已不适合人类居住。崇祯时代的爆发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时间持续长达7年,整个中国弥漫在严寒、干旱、饥荒、蝗灾、地震、大疫、沙尘暴、龙见之中,虽然有大量白银涌入中国,但是由于国内农作物的严重歉收,即使有银两也买不到食物。饥荒产生了大量流民,镇压流民需要扩充军队,军队又需要粮饷,虽然有饷,但饷又买不到粮,军队只能劫掠,这样官逼民反,流民越剿越多。明朝末年摊派最重的赋税是辽饷,本来是临时征收的税款,但由于满洲不断做大,明朝政府只得层层加码,持续征收辽饷。重税使得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农民战争灭亡了北京的崇祯朝廷,而农民的短见,使得李自成将吴三桂逼到满洲人一边。满洲人对于自然灾害的忍耐程度未必高于汉人,这也是他们为什么选择要倾巢而出,进攻南明的原因。满洲人在征服了中国后,他们选择将东北大地封闭,禁止汉人自由进入,满洲人自己甚至都不愿进入,这对于十九和二十世纪闯关东的那些汉人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崇祯年间全球小冰河期时代的灾难在满洲人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们并不认为那块黑土地是宜居之地,而是充满了痛苦回忆的苦寒之地。

气候如何影响明朝那些事儿?

《哈佛中国史:元与明》是由整套《哈佛中国史》的主编,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撰写,他的代表作就是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再版的《纵乐的困惑:明代商业与文化》,是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可见作者对于明代历史的了解。这本元明史叙事非常流畅精彩,抛弃帝王将相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叙事手法,采取全新的视角,比如从气候,比如从商业和文化,比如从全球化尤其南海经济体中的明帝国,让我们从更多的侧面更立体的重新的认识元、明朝。九渊:气候对于元明朝的影响卜正民在整套《哈佛中国史》总序中特别强调自己撰写这本元明史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气候对于元明史的影响。其实近年国外气候影响(甚至决定)历史的论断已经很火了,近年来也受到不少反驳和诟病,气候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灭掉宋朝和清朝灭掉明朝,都是处于全球小冰期,气候严寒,北方蛮族无法生存所以南侵,导致异族统治中国。但是,卜正民并未觉得气候是决定朝代兴衰的原因,他只是觉得一个以农业基础的帝国,气候影响农业也势必影响朝代的政治状态和走向。卜正民特别梳理元明史上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特别是明代的九渊(九次大的自然灾害)对王朝治乱的影响,这一视角较为新颖。此外,卜正民还关注了当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动植物的减少,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色彩,这是中国历史叙述中较为少见的。龙见:通过虚构的历史现象看历史真相卜正民这本元明史,以龙的出现作为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卜正民查阅了元明史上多次龙见的记载,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也有着多重的寓意,比如中国,比如天子,比如自然灾害,比如上天示警,通过龙见这一现象可以折射当时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某种关系。卜正民说“龙使普通民众想到了自己在面对不可预测的上天和时而冷酷无情的国家时的脆弱性。那些看见龙的人可以宣称,这些偏离常态的现象是皇帝未能留意民生的征兆。”龙也许和爱尔兰黑豹一样,本身并存在,却被“当作一种自然力量,用以对抗难以捉摸的国家权力”。 龙明明是虚构的事物,为何在如此注重真相的历史中屡次出现,这和神话传说一样,都是因为某种动机对真实历史虚构表述而已,读历史就要读出这种虚构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来。历史学家鲁西奇说过“历史研究者的任务,也许并非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所谓“历史真相”弄清“唯一”的客观历史,更重要的乃是各种历史资料看作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人群对历史的述说,与认识。去分分析这些述说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叙述?换言之,历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叙述与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丰满:360度的元明社会全景图相对于国内主流历史的地王叙事和细分研究,这本元明史通过幅员、经济、家族、信仰、物华等方面详细而细微的通过一些历史截片呈现元明时代的整个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再是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叙事,而是贴近人民生活的360度的社会全景图。下面简单的挑一些:幅员主要讲地域与人口,其中印象深刻的南北差距,经济重心的南移,并预言会移到广东。经济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社会财富的富裕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士农工商变成了士商工农。家族其中印象最深的隋唐科举制的兴起导致士族门阀的衰落,元和明朝初年都不愿意采用科举,但是随后科举得以恢复,士绅阶层成为中国的链接上下的中间阶层,氏族家庭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结构。信仰三教合一,儒教管日常生活与政治,道教管世界的观测方式,佛教管生死往来。最后,重点讲述王阳明新学的兴起。物华这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明朝时代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文化品位和对暴发户的鄙视,大量引用了柯律格的作品,比如《长物》。世界:南海经济体与全球化汉学家治中国史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史,这是本书的亮点,比如明朝的外贸形式,朝贡与贸易。明朝非常注重朝贡贸易,甚至葡萄牙人也想加入朝贡体系之中。但是中国对于贸易的态度一直是犹豫不决定。倭患因为贸易受阻明朝的倭患的根本原因就是割断了与日本的正常贸易通道的结果,重开贸易之后倭患便很少发生了。明朝对于贸易的态度导致了其逐渐丧失了南海经济体的主导地位,葡萄牙人逐渐屠杀东南亚的中国人成为了主导,葡萄牙人南海区域内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亚洲和欧洲的贸易量,荷兰人和英国人随后也加入进来,逐渐开启了全球化。全球化对于明朝的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拉丁美洲银矿的开采,通过贸易或者直接货币套利,大量流入明帝国,一方面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造成晚明的严重通货膨胀,为明朝的崩溃加一把力。全球化的另一个影响还在于以利玛窦为代表大量的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和技术,包括火枪火炮,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但最终在争议中选择了保守,没能用先进技术抵御大清的入侵,清也在几百年后付出沉重的代价。皇帝:政治兴衰的变与不变成吉思汗的世界性帝国,因为蒙古人采取并非中国的嫡长制继承制发生分裂,根据卜正民的观点,元朝频繁的皇帝更替和灭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继承制。宋元灭宋,到明灭元,到清灭明,看似中国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一直没变,元朝统治者为了税收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原来蒙古人的体制,选择集权政体,明朝推翻元朝后实际继承了元朝的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统治华夏大地,依然选择集权体制,甚至是后来的民国与我们现在。在本书最后一章结尾时,卜正民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当我们回首时,原来元明从未消失在历史深处”。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