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9867892669
作者:平川彰
页数:600页

作者简介

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日本版為春秋社出版,大陸未出版。


 印度佛教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需要请购来 般若文化网 www.borewenhua.com 梦寒书屋:http://menghanbook.taobao.com/ 或移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3.w4002-870232033.11.v4ih8V&id=21296408109电话:0592-6271593
  •     此書,乃當前世界學術對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匯總牽涉甚廣~當入門書的話,可能沒有任何一位現任教授有能力開課
  •     佛教是起源於印度、發展於印度的宗教,因此似無特地稱為印度佛教的必要;後來佛教越過印度邊境,擴展至全亞洲,而發展出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這些的佛教發展滲入了各地域的民族與風土的特色;與這些佛教相較之下,印度佛教也有其他佛教所未見的特色,所以就有了「印度佛教」之稱。印度佛教相較於和中國或日本佛教,由於氣候風土不同,因此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差異。修行生活既然不同,理所當然地也會反映在教理上;這一點,南傳佛教(錫蘭、緬甸、泰國佛教)的氣候風土與印度本土相似,因此南傳佛教與印度佛教在生活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總之,如果是以地域來區分,則佛教全體可見的共通普遍性,及各個地域的佛教特有的特殊性,似乎非加以闡明清楚不可。在此想先簡單地概觀印度佛教與中國或日本佛教相異的特殊性格。佛教是由佛陀(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於西元前五世紀開創的宗教。他出生在北印度靠近尼泊爾的釋迦國,出家後來到中印度恆河南岸地方的摩竭陀國,然後在此地修行,在三十五歲時得到佛陀(覺悟的人)的自覺。他將其自覺表達為「覺悟不死」,也表明「發現了自苦解脫之道」。人生中雖有種種的苦,但對死的怖畏是其中最嚴重的,因此覺悟了解決人生苦惱的真理,才以「覺悟不死」來表現。這表示說,即使佛陀的身體在八十歲時消滅,心也與永恒的真理合一。無論如何,既然人生的苦惱是人永遠的課題,在對這些課題的回應中,由苦解脫之道顯然擁有最深的普遍性;因此佛教能一直流傳到現代。但若是如此,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卻滅亡呢?西元前五世紀起源於中印度的佛教,在佛陀入滅之際,還只不過是流行於中印度的地方教團而已;此後經由佛教弟子的努力,首先傳播至西方及南方,在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因阿育王王的皈依而急速地擴展於全印度。但是隨著教團的擴大及人數的增加,有關教理的解釋或戒律的實踐,在教團內產生了對立的意見,使原始佛教教團分裂為兩派;然後成立了進步的大眾部與保守的上座部。其後兩者皆發生了枝末分裂,因此最後出現許多部派教團,進入所謂的部派佛教時代。一般傳說部派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但根據碑文,可以知道有二十部以上的部派名稱。其中上座部系的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經量部,大眾部系的大眾部等佔有優勢。在西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之際,被大乘攻擊的「小乘佛教」,主要似乎是說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不只是教團勢力強大,同時教理上也提出卓越的體系,擁有足以與大乘佛教相抗衡的出色教理。總之,佛教分裂成許多部派,而且各個部派皆被公認是佛教;這是由於佛教本來就重視個人的自由思考和覺悟的緣故。在《文殊問經》裡曾解釋部派佛教的分裂,有二十位佛陀的真子解釋佛陀的教法,解釋雖分歧,卻全部在傳承佛陀的教法(譯按:原經文作“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上中下,譬如海水無有異味,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而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亦有將金杖折為十八段的譬喻,認為即使分為十八部,佛法的本質並未改變。而部派佛教能這樣互相認定其他部派同樣是佛教,是佛教並非立足於盲目信仰的緣故;這點固然是佛教出眾的特色,但卻同時也是使教團容易出現異說,進而使佛教的主體性削弱的理由之一。佛滅五百年後左右,順應時代的大乘佛教雖然興起,但其中卻包含有種種原始佛教中所未見的雜質;當然佛陀的精神既未失卻,依不同的觀點,也可以說大乘佛教適應新時代,使佛陀的精神能依時代而善加活用;但是如果著迷於那些雜質,於時代再次轉變之時,則有使佛陀的思想變得極為稀薄的危險性。亦即在大乘佛教中,剛開始時咒術的成分很強,這是為了回應民眾的宗教要求,而有不得已之處。在《般若經》裡則強調,受持《般若經》能免除危難,而稱《般若經》為大明咒、大神咒;《法華經》中也宣稱因信仰觀音菩薩而能免除災害。與此相關的是,大乘經典中陀羅尼的信仰增大了;這種咒術的成分在大乘佛教中漸漸取得優勢,而自西元六世紀左右起,密教逐漸興盛。密教雖然也是佛教的一種,但其表相的儀禮與印度教幾乎沒什麽兩樣,因此若忘卻了根本精神,只重視表相的儀禮的話,密教會完全消解於印度教之中。印度教與密教同為印度的宗教,所以較容易在印度融合;相形之下,中國佛教、日本佛教、南傳佛教等,則是移植於不同國土的佛教,因此印度的東西,乃至佛教的本質,並不容易與當地的文化融合,結果是佛教的特色被顯著化,反而保存了下來;這在比較中國或日本的密教與印度的密教時,也可以說得通。中國或日本的密教中,在表相的印度教儀式背後,佛教的空觀思想成為支柱,因此密教並不失佛教的本質。但是在印度,佛教不斷地密教化,進而印度教化的結果,終於完全失去了密教之所以是佛教的特徵。初期的大乘佛教,除了《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之外,也包含了阿彌陀佛的信仰,是極為多彩的宗教。之後約自西元二世紀左右起,將這些經典加以理論化,而立足於空觀的中觀派成立了;但由於一開始並沒有與它相對的第二個學派,所以並未特別稱之為中觀派,這個名稱的產生,應是在瑜伽行派興起之後才有的。瑜伽行派在中觀派百年之後成立,立足於唯識思想。自此之後數百年間,是這兩個學派並立的時代,但是在瑜伽行派興起之前,宣說唯識思想及如來藏思想的經典,即《解深密經》、《如來藏經》、《勝鬘經》、《涅槃經》等,已經在流傳。而中觀、唯識兩學派並立的同時也互相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互相融合,不過兩者也一起密教化了。另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後,部派佛教也很興盛,這由西元五世紀初期朝禮印度的法顯的《佛國記》,或七世紀前半留學印度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及繼腫其後的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可以明白。而且不論任何時代,部派佛教都較大乘佛教佔優勢;特別是義淨(西元六五三~七一三)停留在印度時,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間的區別變得相當曖昧,似乎極為融合,由這時起,密教急速地盛行。總之,大小乘都已密教化,而隨著印度教的興盛與回教徒的入侵印度,佛教失去了原有勢力;至十二世紀超岩寺(Srī-vikramsilā,或作超戒寺[Vikramasilā])被回教徒燒毀後,佛教就從印度滅亡了;但佛教也並非完全滅亡,其後仍繼續存在於孟加拉地方,現在東孟加拉地方還存有自古以來的少數佛教徒。總之,在回教徒入侵印度以後,印度教仍維持龐大的勢力,而耆那教徒信徒雖少,但卻從未滅亡。相對地,曾一時有「佛教印度」之稱而遍及印度全土的佛教,其滅亡的理由為何?如上所述,使佛教教理漸漸變質的最大理由,是佛教並未排擊其所確立的固有教義以外的種種見解;但這絕不意味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個人的能力不同,時代也不同,故順應時機而有不同的說法;從這一點看來,也可以說佛陀的教法完成其使命,而在某個時候消滅,這種時機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在佛教教團之中,自古即有正法滅時,或有正、像、末三時的看法等,即是反映這種說詞。但並非只有佛教沒有嚴格地宣傳其教義,印度教也是一樣。印度教的代表聖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神之歌),即可予以相當自由的解釋。印度教並未嚴格建立教義,但是佛教在印度的消滅,雖然也有其他理由,不過一大理由是在佛教否定梵我(ātman)。雖然佛教從原始佛教以來即主張「無我」,但這與印度傳統的梵我宗教對立。梵我的存在與輪迴思想有密切的關係,而輪迴思想也可說已成為印度人的血肉,所以佛教在印度也接受輪迴思想,基於輪迴思想發展教理。然而世尊的佛教並非不認同輪迴思想,當然也並非與輪迴思想相矛盾,因為所謂自苦得解脫是意味著,生存若是輪迴的,則要自其生存的輪迴中解脫,所以佛教沒有積極地排擊輪迴的必要。因此輪迴思想雖也流入佛教中,但佛陀的目的卻是自輪迴中解脫。如果認同輪迴思想,則須有輪迴的主體。因此在佛教裡,一邊說無我,同時也須認定輪迴的主體與梵我是不同的形態。唯識思想的阿賴耶識、如來藏思想的如來藏或佛性等,都是與梵我極為類似的觀念。而部派佛教中主張機械式無我的說一切有部也逐漸失去勢力,主張某種「我」(ātman)的補特伽羅(人我)之正量部,其勢力在後代變得非常強盛;這些可以由玄奘或義淨的旅行記錄得知,比起說一切有部,那時正量部更盛行於印度全土。佛教在初興而充滿朝氣的時代,曾強力主張無我或空的思想,但隨著時代變遷,在教理產生變化之中,漸漸與梵我思想同化,然後佛教在印度就失去了勢力。佛教本來不是梵我說,這是佛教在印度滅亡的一大理由。同時,印度佛教是與輪迴思想結合的佛教,這一點是印度佛教的特色。中國或日本佛教都是印度佛教的移植,所以表面上雖然接受輪迴思想,但本質上並不是以輪迴思想為主體的佛教,因為中國人或日本人古來的靈魂觀並不是基於輪迴思想而有的;當然關於這一點似有必要更加詳細論述,不過由於偏離主題所以省略。在此只指出兩點:佛教的目的是「自苦解脫」,及印度佛教是輪迴思想的佛教。 謹案:經湛如老師指點,最近耽玩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深感此書有考證、有見識,還有感慨,幾乎字字珠璣。書首的序言,聊聊千字,能把印度佛教興起到衰落說得如此清晰,並世恐無第二人。網絡上本有兩個漢譯本,都是台灣的。手邊有顯如法師翻譯的上半電子版,但我看的是莊昆木先生的翻譯。國圖現在裝修打包,北大借不到日文原書,兩相對照,我個人覺得莊先生的本子更接近直譯,這是根據一些粗淺的日文語法判斷。個別地方兩本理解有出入,甚至肯定否定不一,但也一律手校一過,皆從莊譯。日後希望能讀好日語。此書比較全面的評介,可以看陸揚老師的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781433/)。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第一章细读了,二三四章阅览,第五章翻翻。女佛是对的,从印度佛教入门条理清晰。确实大有收获。以后此书也将作为必备工具书,时常翻阅。扫描电子版打印出来,颇费眼力。期待可靠的大陆译本早日问世。
  •     匆匆浏览完毕,很多值得细读的地方留待日后 平川老师对大乘的理解着实了得!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6060042.html
  •     此书对了解佛教的诞生与发展极有裨益,在今天来看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     我看完了哦也尼玛!
  •     看了中英日三国写的书果然还是日本人的资料整理最有条理= =
  •     不能说读完了,只能说翻完了。
  •     棒,翻译不错
  •     终于校完了。
  •     pdf
  •     入门书
  •     断断续续将近读了一年,终于读完了,惭愧啊!内容很紧凑,对各个时期的派别、文献分析的很精到,可以和吕溦的印度佛学源流对看。平时翻翻可以当成工具书来看了。
  •     经典!
  •     翻过上册(一、二两章),内容不必说,只是商周版的封面在标题间插入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画家丢勒的素描《祈祷的手》是什么意涵?翻到版权页看到封面设计者名为林翠之,不知这位林先生是真无知还是高级黑。
  •     應該暫時是講印度佛教史的中文學術書中最完善的一本吧,梳理印度密教史那一章尤其好。修訂版中的梵文轉寫錯漏比第一版大有改善,但仍偶有漏字錯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