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距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208114432
作者:邓安庆
页数:222页

内容概要

邓安庆(豆瓣ID:http://www.douban.com/people/renjiananhuo/),湖北武穴人,1984年生。中文系毕业后,去过不同城市,做过多种职业,现居北京。已出版有《纸上王国》一书,在各文学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作者简介

从北漂族、打工仔、女工、个体小老板,到修路工、保安、讨债人、农民……纷纷被裹挟进变革的洪流,在细碎的生活中品尝着悲喜人生。
作者邓安庆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对于乡村,对于城市,对于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刻的洞见。本书即是作者这些体察与洞见的浓缩和集结。无论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巧妙的虚构中始终贯穿着作者对日常琐碎的热衷,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在素淡的笔调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将对现实无力感转化成文学的力量,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推到世人面前,直抵人们柔软的内心。


 柔软的距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我是看到友邻推荐邓安庆表姐的那篇名为《邓安庆》的日志之后才关注邓安庆的。虽说早几年就已得知他的大名,却始终觉得豆瓣红人的浮躁气太严重,他们每日每日的书写着大段文章,生活琐碎以及心灵鸡汤,从而结集成书。所以,那些日志我统统不看,红人统统不予关注。当然,我是片面又狭隘的,因为我根本没有耐下性子去认真阅读那些文字。鼠标匆匆点过,漫不经心的扫上一眼,关掉,又开始杂乱无章的浏览。即使关注了邓安庆,我也只阅读了一篇日志——《工业城》。读了一遍,关掉页面,觉得不够,又点进去,又读了一遍。也正是这篇日志,促使我想读这本《柔软的距离》。拿到纸质书的感觉果然不一样。我把它揣在包里,在上班的公交车上读,几篇过后,合上书,看看车厢早起奔波的人群,看看窗外前行的车流,仿佛若有所思。起初,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在于“工业城”,对于那些进出于写字楼的年轻人们来说,工厂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前几年,我刚刚开始实习,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上班下班重复着单调的生活,就开始浮想联翩,难道真的要这样一辈子吗,难道不能尝试一下另外的生活姿态吗?终于,在去年冬天,我也走进了工厂,当了两天的流水线包装工人。为什么只当了两天呢?因为重复机械的劳作,我的手指都已经肿了。说实话,我并不是对工厂感兴趣,而是对各个生活层面的人感兴趣,我喜欢市井的烟火气,看街边的小贩,看行走的路人。当然,却始终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又或者说,有一种猎奇之心。邓安庆有句话说的很好——“写的时候,尤其是小说,不要有道德预设,既不同情所谓的弱者,也不攀附所谓的强者,我只负责我熟悉和了解的,不负责提供观点和立场。我写这些人,因为我生活在他们中间而已。”所以,在书中,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人。他们渺小,渺小到让别人忽视其存在。同时,他们又活灵活现,是有血有肉有语言有表情有情感的人。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会将自己的过往经历写入其中。有时候,我们读书,会觉得,这事儿是真的吗,这人儿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而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它是一种创作,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全部夹杂在一起,作者写的满头热气,读者读着酣畅淋漓,而此时,一切都显的不再那么重要了。看到小说中的某些人,就仿佛看到身边的某些人,又或者,还能看到自己。
  •     离家日久,一年一次才能回乡下老家陪陪自己的父母。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很难再回到这个我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庄了。我的生活方式与村庄已经渐行渐远。从菜园到公园,从泥路到公路,从瓦房到楼房,我跟我的同辈人一起从农村到了城市。跟北京、上海本地的朋友聊天时,我说你们不会知道什么是叫做乡愁。家乡你已经回不去了,而城市你还融入不了。在这种两无着落的尴尬状态中,一方面人自然会有一种游离的漂泊感,一方面也拥有了一种超然出来的清醒——对于农村与城市都被迫有了一种距离。过年回农村老家,母亲问我从住所到上班的地方需多长时间,我告知半个小时就到了。她听罢,感慨这上班的路还真远!而我的意思其实是才半个小时的路程,多近哪!同样是半个小时,对于处于农村的母亲和生活在城市的我,完全是不一样的时间体验。她常一脸茫然问我:“今年是哪一年?”另外说起一件事情,她会说在你出生的前几年怎么着,在我们家盖房子的后几年怎么着,在她的语言表达中没有我们常用以标示时间刻度的精确年份,而是以她觉得重要的事件作为参考点。我和母亲拥有的时间观念如此不同,我始终在各种城市漂动,人与事常常难以预料,每日的工作与计划都排得满满当当;而我的母亲在村庄鸡鸣即起、日落而息,四季轮回,侍弄着棉花和小麦。在村庄的花生地里,陪着母亲挖着花生,听她说着村庄的各种人事纠纷,日常生活的琐碎烦恼。我捕捉她的方言词汇和说话语调,什么地方让她怄气,什么地方让她开心,什么地方是她念兹在兹的所在。我虽然是她的儿子,她在碎碎说的当儿,我也陪着她开心和难过,可是我又超脱出来变成一个旁观的观察者。她既是我母亲,也是我的观察对象。我还会拿着DV,拍摄母亲在灶房烧火、在池塘洗衣服的场景,也会拍摄父亲打牌、打盹、带孙子的场景。我存着这样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我还为他们留存了这一份记录。我也愿意把自己变成人肉DV,用笔去记录村庄、家人、亲友。我对他们有我自小的情感,提起他们,我脑中翻腾着无数关于他们的细节,温暖的、沉痛的、好玩的、难过的,都历历在目;而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是相对客观的,只负责呈现细节,不因为我的个人情感而去遮蔽了他们的个性。同时,我又生活在城市,它给予人随时随地的陌生感。你对每一条街道怎么可能会像在村庄那样,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如何拐弯呢?你对每天碰到的每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像对自己的邻居那样知根知底呢?所以你随时保持着打起精神来应对的状态。在农村,我不需要精确、秩序、洁净,在城市我不如此,是要被视为怪人的。这种反差中,有趣的碰撞就出来了。你对于城市就相应有了陌生的观感和体验。我渴望把这种陌生的紧张感表达出来,同样是用细节。可以这样说:与亲人,我距离过近,因此我走远一些来写;与陌生人,我距离过远,因此我走近一些来写。我希望把距离定位在一个适合的距离,同时也是一个柔软的距离,用情度之,用理解之,因此才有了这些勉力为之的粗糙文字,只希望把他们的片段留下。曾经他们走过我的眼前,现在他们又各奔东西。我想象自己是在人海中以文字为小舟,打捞经手的碎片。写的此时,窗外一遍遍传来“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叫喊声,把人心都喊得悠远了,探头看去却不见那喊的人,只有两只喜鹊在天空中掠过。
  •     曾经我在豆瓣一友邻的推荐里阅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该作者害怕在农村上厕所。一次实在憋不住了,也顾不得许多,急急脱了裤子,在几只猪的注视下一泻千里。完事后,倒也心花怒放,轻松自在。作者姓谁名谁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文章读来有趣,印象很深。作者还有坐马桶上看书的习惯。其实我一直觉得喜欢在马桶上看书的人多少有些便秘。因为肠胃消化好的人,上厕所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哪里还需拿一本书来培养“情绪”。另外,把书带进厕所,多少有些不雅。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我想说的是,后来有一天我看了邓安庆的短篇集,里面有一篇《如厕记》。翻开一看,突然一阵欣喜。啊!原来就是他呀。那段令我捧腹,既俗又雅的描写是这样的“终究我受不了了,一气奔到姐夫带我去的茅厕,再也顾不得那群猪奶奶们的围观了,终终于于一泻千里,得了大解放,大自由,大欢喜。连猪群们都能感受我欲仙欲死的神情,集体哼唱起来。我赶紧提起裤子,怕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那路上飘飘然的感觉,如在云端。”(P153)带着对作者的好感,我忽然充满了阅读此书的兴趣。令人意外的是,中文系毕业的作者并没有机会享受坐于书桌,闲适地写作投稿。相反,他一出学校,先是替人推销湖北的一种酒。未果,又去了另一个城市。不行,接着再换工作。他辗转于几个城市之间,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有时还饿得要死。在这种失意、困顿、焦躁的生活状态下,要怎么办呢?很多人会愤怒,会悲哀;要么酗酒,要么沉默地吸着烟;向在没有希望和尽头的生活里自我麻木或者妥协。而邓安庆选择了写作,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的存在。全书分为四个篇章,我个人比较喜欢作者写自己家人朋友的那部分,看完很令人惆怅,不得不长长地叹息一番。他以一种“柔软的距离”,即从更远的角度来写这些亲近的人,既不偏袒也不抹黑——经常不见人影而跑去打牌的老父亲;劳苦的母亲正照顾着两个调皮的小侄儿;做事具有目标却无法和作者沟通的哥哥;还有倒霉的表嫂一家等等。这些人并非具有某些特质而被读者牢记与喜欢。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还是让我感到了一丝难受。作者爱他们,也理解他们。可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般没有起色,谁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无力感始终伴随左右。作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记录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因为他们的确存在,我们不该忘记这一点。孩子这一主题也多次出现在作者的文章里,比如《换台》、《收起你的兰花指》、《烟》、《马路》、《看不见的小孩》。不过这些孩子们都不快乐,孤独寂寞,受人欺负。我很喜欢《烟》,就像是坐过山车,开始还节节攀升,到了一个点,情节却急转而下,到最后惊诧道:“哼,怎么这样!”还有一篇《南游记》,作者在最后这样写道“我们花了五天的时间去了广州,又花了三天的时候回到了家。出了家乡的车站,在一家小面馆等车时,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雨脚纷沓,溅湿了我们的裤脚。我们忍着饥饿,一直在等着等着。二十多年过去了,那场大雨仿佛依旧下个不停。”(P220)如果说写作是伤口开出的花朵,那么把这句话送给作者,也不为过。有时候现实太过难看讨厌,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出点乐子,自娱一下。在悲伤痛苦面前,我们要寻找合适的宣泄口,才不至于把自己憋坏逼疯。而对于邓安庆来说,何以解忧,唯有写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叫日记,不是小说- -
  •     全书有种《故事会》plus版的感觉,有几个故事的结束方式有些太刻意制造氛围了,读不出感觉,痕迹较重。
  •     还以为会是很高深的东西,原来是“精确的细节描写,不炫耀任何技巧的平易近人”,家乡的你已经回不去了,而城市你还是融不了与亲人我距离过近,因此走远一些来描写,与陌生人我距离过远因此走进一些来写,所谓的日常生活更有意思,还有在这之下的“隐隐不安”,一个我在生活中挨踢生病受饿,另一个我是脱离了肉身在高处看着你以及和你一样的芸芸众生。口福,奔跑,清洁,烟,锄头,天光,追赶,馒头,与兄同车,房东与狗。
  •     邓安庆可能不是什么出名的作者,可是文还挺对我胃口
  •     初期的作品
  •      虽然安庆是以写苏州工业园、打工生活这些底层话题起家,但我更喜欢的是和作者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几篇:让人想起卡夫卡的《纸脸》,结尾处理像欧亨利的《清洁》,还有写女性心理的《天光》。尤其是《天光》真是惊艳,感觉是复活了魏晋隋唐时期男性文人写闺阁女性怨念的文学传统。
  •     感情很细腻,语言也很生动。
  •     特别喜欢丝瓜蛋汤、锄头、追赶、与兄同车、南游记。很多篇目读起来都有感触。
  •     柔软的内心
  •     写的淡淡的,不露声色的,但读完心里堵堵的。那么多无奈,那么多心酸。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微不足道,都是如此苟延残喘,可每个人的感情又是那么脆弱,那么丰富,可谁又真的关心呢?每个人的悲哀对于别人来说都是过眼云烟的饭后调侃的故事,于己呢? 隐忍么。。
  •     没有读到太有趣的故事。
  •     跟豆瓣上的邓安庆老师风格差异略大……虽然很有意思,但不得不说有一些地方比较刻意。只是邓安庆老师真的太好玩了舍得不下黑手评三星
  •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邓安庆写的文章,于是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此书。文章中有时候有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影子,有些文章不错。
  •     有几篇让我有打五星的冲动,佩服的就是每篇篇幅虽然都很短但能让我迅速入戏。
  •     人物心里刻画很深刻,对拆迁,城市建设的边缘人物描写很到位
  •     文笔还是可以的 不过很多时候太有种絮絮叨叨的感觉 深度也不够 不知新的作品有没有提升 抽空再看
  •     故事会
  •     文字细腻。更喜欢前半部分。
  •     有几篇不错。不过总让人觉得太装腔作势了
  •     依稀记得应该是看过他在豆瓣发的《清明》一文之后决定买他的书来看一看的。(因为常常搬家,很少买书)文字有点点过于腻,结构往往很随意。时不时会有一些颇为灵动的东西,但整体趣味稍稍稀薄了一些。
  •     没看到柔软,却看到作者和生活的土地阴阳两界般的距离。
  •     所谓柔软的距离,就是比亲人远一点,再比陌生人近一点。《纸上王国》写的是乡村,这本书则迈到城市里,写那些不是人物的人物,不是故事的故事。可惜风格和内容太相似了,读下来让人觉得趣味寡淡。两本书有若干篇目重复,但稍有改动。
  •     已阅。
  •     三星半。作者应该是有意模糊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确实都属于prose的范畴),“人间”“工业城”这两部分读起来虚构性更强,后两部分写实味更重。比较喜欢《丝瓜蛋汤》《换台》《烟》这样的短篇,信息量大选的人物也很有意思,其他的还是觉得作为短篇小说太短了,无论是情感还是情节都太瘦了。后面更加写实的部分还是当随笔读吧,要当作小说的话实在无感。总体感觉还是作者的生活经历还是有的,要是把这些零碎的体验写成长篇也不为过,这样四五页一个小篇还是不太过瘾。
  •     图书馆借来 很新 觉得自己像是挖了宝
  •     柔软的距离。
  •     三星半,还不错啦
  •     一种真实感扑面而来~ 感觉很敏锐,这个作者就是因为之前看他一篇中篇小说才喜欢他的,期待后面的作品ʕ•ٹ•ʔ 而且写作风格更像国外的作家,虽然我读的作者并不多但隐约有这种感觉
  •     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
  •     大时代的小人物,看是悲喜,其实却平常,激起心中浪,却在这当下难以打起一个旖旎
  •     发现写作者的处女作大概都是会写自己经历过的悲苦生活,可是成年人的生活哪有简单二字呢。我知道时间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这个安慰的点是在回顾往事的时刻,而不是痛苦的当下。经历过残酷的童年生活,大概内心会更敏感温柔,可以看到别人忽略的日常感。20170311-20170320【KPW】
  •     大概始终欠缺人生阅历,虽然有些许感触,却并无法引起共鸣。
  •     现在不敢提孤独这个词,觉得很烂大街。孤独,算是一种毫无着落的生活状态吧,它意味着和所有的事物产生了距离,人情味的浓淡对应着忽远忽近的距离。柔软的距离,若有所思。
  •     最喜欢“柔软的距离”和“外面下着雨”这两篇。
  •     祝好!
  •     真性情,感性,但不怎么深刻。
  •     @kindle
  •     和作者的经历一样,故事繁多而杂乱,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一度昏昏沉沉差点读不下去。更多地是在窥探另一个平行世界,那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比我想象中丰富的多。比较有感的是对城市、对异乡漂泊的人物的心理刻画
  •     喜欢作家的第二部作品 文字更有味道
  •     先立一个flag,若干年后,邓安庆一定能写出精彩的长篇(获奖?/畅销?/被推崇?)因为怀着“在时间里某种不懈的、追究的、心里始终有事的态度”,“用精确的细节描写,不炫耀任何技巧地平易近人”,发现“正常地壳下的内心世界”。
  •     作者爱耍小聪明 读起来很无趣。
  •     不喜欢,看完一篇都不记得。
  •     太做作 简直读不下去。只有名字取的成功
  •     很接地气很结实的作品。
  •     有几篇以“我”为主角讲述独身一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比较好看,感觉像是作者自身经历特别深刻,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成长过程透露孤独且自卑的感觉。其他文章有些不够真实,有些真实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可是身边每天都能遇到那些小人物我也能深刻体会到心酸,不够吸引力。
  •     不禁让人想到阿乙的《灰故事》,性质类似,皆为作者成熟之前的练笔之作,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锋芒毕露,展现出了作者的才情与潜力;不同的是,两位作者走的路子不太一样,前者较为志怪,邪气一些,而后者则写实,老实得多。基本上都是些日常琐碎,包含了大量的细节,非常实在且朴实的一本小集子。起名的方式有些神似爱丽丝·门罗,名为“柔软”,实则其反面。写尽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也写了很多自己的生活点滴,格局很小,作者能够耐心且不厌其烦地一篇又一篇写下来,而且写得如此贴近生活,也当属不易。
  •     有几篇确实不错,看到心里微酸。家乡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好像要远离它,心才会变得柔软
  •     风格确实比较柔软,好几篇打动我的小说,但更动人的还是真实的散文。可就像那篇书评说的,他还缺少锋芒,光是“看见”还不够,而我阅历之少才容易被吸引。
  •     比《山中的糖果》差,倒是可以看出作者这几年的进步。小说还是太浓烈了,大致翻了翻kindle版,不喜欢。2016年9月22日
  •     休憩105th,此书较早,邓安庆笔力不如今日令我喜欢,此外他虚构小说的功力比起描摹乡村人物故事功力所逊不止一筹。前几篇小说,只是他心中压抑的烦躁与愤怒的载体,情感颇激荡,但是文字反而没有近几年平和下来以后写的有力量,大概有些东西需要积淀,或是只能无心插柳,难以强求的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