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故事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1
ISBN:9787800695629
作者:(美)房龙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深入浅出。房龙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更是让人获益匪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第二章 地理学的含义
第三章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特点、风俗和习惯
第四章 地图
第五章 四季的形成
第六章 陆地
第七章 欧洲和生活在欧洲的民族
第八章 希腊
第九章 意大利
第十章 西班牙
第十一章 法国
第十二章 瑞士
第十三章 德国
第十四章 奥地利
第十五章 丹麦
……

作者简介

《地球的故事》是房龙关于人类地理的力作。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把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态展现在你的面前。

图书封面


 地球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第二章里,作者房龙援引了1931年版的《简明牛津词典》中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形态、自然特征及政治区域、气候、物产和人口等的学科”。我们在小学、中学里学到的地理知识与此相符。这些知识很有用,但是作者在这本书中特别强调了人类及其生存条件和背景。我每去到一个地方,首先希望了解那里的现状,然后还要了解它的过去,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所以在地理里面需要交待必要的历史。另外,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作者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较多地提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了,可是直到现在,人们在哥本哈根还在相互扯皮。以前学习地理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地图,那两本地图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这样不需要费太多功夫就能把地理学得不错,作者还提到了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是亲手绘制地图,有机会也得尝试一下。如果脑中有地图,世界上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你会马上定位到那个地方:)然后就可以跟随作者环游世界了,不过大部分篇幅还是在欧洲。欧洲面积比中国稍大,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不过考虑到适合人类居住的因素,还是要比中国好不少的。打开欧洲地图会发现有密密麻麻好多国家,现在应该是43个,这跟中国这边的情况很不一样,天朝这边就一定要统一。从历史上来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欧洲(和西亚)文明的中心大体上是沿着海岸线走了一圈,从地中海的东岸、北岸、到西岸,然后是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沿途经过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德国。法国是最得天独厚的国家;荷兰是地势最低的国家;希腊是建立在岩石上的国家;英伦三岛其实是在同一个大不列颠岛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来到亚洲,日本是一个岛国,当时有六千万人,作者把这个当作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现在日本人口超过了一亿两千万。觉得这个人口密度大吗?河南和山东人口都在一亿左右,面积却只有十五六万平方公里,还不到日本的一半大,想到这里就觉得山东的人好多。。。还有,本书中中国被称为“天朝”:) 有一点不得不提,地理与历史毕竟不同,本书中的很多内容确实是过时了,就把它当作一本地理和历史的混搭来读就好了。这本书和《人类的故事》搭配阅读也许会更好。
  •     以前很难想象自己会去看一本关于地理方面的书籍,然而房龙的书让我耳目一新,这里面不单单是纯粹的地理知识,更多的将人与自然,历史和地理演变都融合在一起,不用一下子看完,慢慢欣赏吧,会发现心胸跟着开阔起来。

精彩短评 (总计85条)

  •       很有时代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书。没有很科学性的数字描述,反倒像一篇篇游记,通过自己的观察用文字来一一回应地理科学课上的所学。
      
      现代人读《房龙地理》很可能会感觉有点奇怪。对于科学性的东西,我们阅读到的基本上是我们所未知的或者正在学习的内容。但是已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人去读上世纪初的地理著作未免会感到一种异样。就像天天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我们到了落后的地方,听到当地人在“异想天开”地梦想:要是有一种方法,不用火烧不用水蒸不用烘烤就能加热食物就好了......然而《房龙地理》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讲地理,更重要的是在讲人,讲地域人文。所以他展现的画面就不只是十分生硬的岩石河流,而是岩石、河流以及一旁的村庄,还有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
      
      顺便说一句,翻译有点问题。难道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翻的?
  •     部分是摘录,摘录部分和自己写的之间空了行的
  •     怎么插图有的是彩色(极少数),有的是黑白(绝大部分)。纸张的颜色前后也不一致,差太多了吧?这种质量严重影响读书的心情呐!!!
  •     毕竟是80年前的著作了……
  •     火车读物,对世界有了很多新的理解和认识。
  •     这本书很实在,像听老人在谈一生途经的风景!
  •     感觉像生动版的地理教材= =
  •     地球的故事
  •     虽然这本书物质价值只有8元钱,但它的精神价值是无穷的.如果你是喜欢地理的人,不妨也买一本欣赏欣赏.也许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     已购买。
  •     貌似不是这个版的。。当时读的双语的 写的很好很生动
  •     值得珍藏,回味无穷,好棒,以后多光顾,当当多进呀,OK
  •       最近,刚读完房龙的《地理的故事》。房龙是荷裔美籍人,多才多艺,写的书范围很广,涉及历史,艺术,地理,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他的书文笔生动有趣,见解深刻独到。《地理的故事》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虽然过去了八十年,但是,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有新鲜感,一点也不过时。有些见解恐怕现在的中国人都没有。
      
      我们中国非常缺乏这么睿智的人和书,现在的好书非常少。许多畅销书,网络小说都是讲的虚无缥缈的事,莫名其妙的事,淫秽不堪的事。若是谁迷上了这类小说,会变得精神不振,恍恍惚惚,做什么事也会没精打采。
  •     潦草看过,还没有认真再研读。
  •     有意思的地理书
  •     @bnmbnm
    房龙的书,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很值得一看:)
  •     抛开时代局限这肯定是一本极好的地理入门书
  •       “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郁达夫
      曾经的某一天,我偶然看到这段文字,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这样高度评价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作品。看到这句话,我就萌生了阅读房龙先生作品的念头。今天的我,捧着房龙先生的这本《房龙地理》,沉浸在他的文字中,愈发懂得郁达夫先生为什么如此高度赞扬房龙。
      房龙对于世界地理的解读,不局限于讨论地球的自然特征,他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试图寻找到人类幸福的共通之路。房龙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把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千姿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房龙居然把世界各地都讲了一遍,我很佩服,因为这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房龙重点讲了欧洲和亚洲这两个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对于非洲和美洲做了简略介绍。虽然在现在看来,房龙在当时写的东西已经和现在有了不小差距,例如南非现在就很好,中国也不像他当时说的那么前途未卜,南斯拉夫更是消失了很久。但作者还是用他擅长的手法叙述了一番历史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串起来,俨然是一幅巨大的人类变迁图。
      《房龙地理》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紧扣"人"的观念,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纯人"的那一面――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
      同时,在历史的叙述中还穿插回顾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漫长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掘自身潜力并努力探求与地球――人类这惟一家园和谐的最终方式。 房龙在此书中贯穿了其惯有的行文风格,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使人在轻松愉快之际不仅领略把握了人类厚重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且能在掩卷之际获得不少启发。
      确实,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我们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
      长久以来,我们都如同地球上的匆匆过客,人生短短十载,似乎总是以一种偶然的方式生活着。殊不知,我们的偶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纵观这本《房龙地理》,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称作《房龙历史》,这也是我标题紧扣“历史”的原因。这本书其实并不像书名那样偏重地理,而是偏向历史,尤其是世界史。世界六个大洲的主要国家的简要历史都被浓缩在了这本300多页的书中,读来很有一种几千年的历史掌握在手的感觉。
      我们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
      读完全书,我看到荷兰的兴衰、希腊的前世今生,也惊讶地了解到,薄薄的几页文件居然改变了比利时的国家命运。
      掩卷,长叹。
      如今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是由多少个曾经的生命铸就而成的啊!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改写历史,当然,结果有好也有坏。
      放下书本,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要尽我个人的力量改变身边,从而改变社会,为推动世界历史助一份力。
      也许你会笑话,说“我们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罢了!”
      但,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不就是这些微尘构建的吗?
      我们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
      却不仅仅是一粒微尘。
      
  •     别扭
  •     同感,你的头像完全能代表读这本书时的表情
  •     此书翻译质量很成问题。错别字连篇,知识性错误不断。可疑的是,房龙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文作家的作品,居然是“编译”。更可笑的有,在讲述中国的一章时,插图下竟然有这样的文字:“中国的长城是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建筑物。”房龙写这本书是在1930年代,而传说月球上可以看见长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阿波罗”登月之后。难道他老人家有穿越的本事,或者未卜先知?
  •     我觉得这本书还行。。。
  •     老版本封面不是这样的 版本问题
  •       实在太震撼了!这个人懂得实在太多了!根据他没有用脚注及尾注,我很自然地猜测这个人全素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说呵说呵!把他懂的说出来给我们听,太震撼了,他尊素知道得太博学了!
      
      这个版本里面有配号称是原笔的图,画工也很好,很地道!
      
      这个版本的翻译也很好。
      
      能从别的国家的人的70年前的角度来看世界,蛮有味道的读起来。
      
      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说成吉思汗是个小个子的斜视眼。
  •     科普读物,涨姿势
  •       我这本是黄一少的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的多看版本。
      
      房龙的这本书除了对中国不太了解和重视外别的都不错,但是,翻译的太烂了。
      
      我随便看了看,什么欧洲的海岸线是非洲和澳洲的9倍(我呵呵),最精准航海钟能反映天气变化(那还精准个屁,应是适应)这种混蛋翻译到处可见。如果对地理知识不强,不建议读这译本。
      
      我找到原文看了看第一张,翻出不说,漏翻的更是普遍,译者可能自己不明白了干脆不写到译本里,呵呵,真是负责啊。
  •       我不是说房龙写的差,我喜欢房龙的书,很喜欢,非常喜欢,特别喜欢,所以才会年初二一大早就跑到书店买了这本书,当时我就被这个“买中文送英文”的说法深深吸引了,高高兴兴买下,当时书是封了塑料套,我没看到里面的内容,完全是冲着房龙的名号买的。但是回到家翻了下英文版的,再对照中文版,一看。。。。。
      坑爹啊!!!!!!这完全是坑爹啊!!!!!!!翻译的完全不通啊!!!!!与其说不同倒不如说是翻译有另外写了一本啊!!!!!!你另外写了一本就不能叫房龙地理了吧!!!!!!你把书名该成马晗治梅地理算了!!!!!!!谁要看你们写的东西啊!!!!!!1你有这么大本事怎么还挂着房龙的名号啊!!!!!!!!
      你的段落和原著完全不一样有么有!!!!!!!
      篇幅和原著不一样有么有!!!!!!!!!!!
      写的话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有么有!!!!!!!!
      你就算是意译也有点限度好吧!!!!!!!!!
      你这样完全是在坑爹啊!!!!!!!!!!!!!
      搞成这样我才明白为什么当时书加上就这一本书!!!!!!
      就剩这一本书还封着塑料封面啊!!!!!!!!!!!!!!
      我才明白这特么完全就是书店进的少,出版社怕大家看了内容后明白了就不买了啊!!!!!
      坑爹啊!!!!!就是坑爹啊!!!!!!
  •     这本书可以做教科书用了。。从文学角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房龙已经尽力使枯燥的地理讲解生动一些不过可能自己本身阅读时候期望是比较轻松一点的书籍所以感觉是比较乏味的。。还是喜欢宽容。。。
  •     关于世界地理的著作,当然欧洲会详细点。还可以
  •     一般,纸质差一点,但还是可以克服的。
  •     当我几乎已经把世界地图给记了个遍的时候,这本书才出现在我面前~算是次重新梳理吧
  •     没错!
    文章里说的很清楚的地图呢?
    那插图根本不知所谓!
  •       先说好的。。。好的多说没意思,风趣生动,等等等等。
      
      全书最大的亮点我觉得在前面部分,其中解释经纬仪工作原理的篇章,大大给我科学扫盲了一把,非常好。
      
      不好的地方:一,翻译质量太差,这不是作者的错。此书的出版方很体贴,大概知道翻译质量实在不行,所以安排了双语对照,方便读者DIY。经常看中文的时候莫名其妙,觉得前言不搭后语。再看看原文,顿时豁然开朗。该书译者错译之处比比皆是,有的章节难一点,大段不译的也有。我估计此君大概是野鸡大学英语系的高才生,能够熟练金山词霸6.0,翻译成这样子已经是呕心沥血了。
      
      不好的地方,二,作者在书中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白人(准确的说是西欧白人)的优越感。我自认不是左愤,但是这种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却一直感觉到。对于其他民族,例如俄罗斯人,中国人,虽说不上歧视,但是一种字里行间的生分感,热情的丧失,同情掩盖下的冷漠,却是能够明显感觉到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感觉?还是我太敏感了?
      
  •     你读得是哪个版本的?
  •     时见偏见
  •        对于文献来说,自是查看原文的为好。因为语言是一门艺术,再什么精美绝伦的转换都比不上丝丝入扣的解读。当然了、限于读者自身精力或是外语水平的限制,也不可能每每都强求自己去翻看外语原文的。所以说、品阅译作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然而,关于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本,却使人有种哭笑不得的尴尬。中文版嘛,当然是给惯用汉语的人看的了,而这里却是漫篇的英尺、英里等等西方计量单位。纵使是知道这些计量单位,就直观性与可感性而言,未免不大打折扣,难免不令人生出一种隔靴搔痒的不爽来。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这句话是我导师对我们论文的要求),不见得就是对原作者的亵渎。这两位作者如此翻译 Van Loon 的这本书,个人觉得不是自我炫耀就是对读者/受众的不尊重。
  •     这个有点意思。哈哈。
  •     房龙是那种能用简单的话把复杂问题讲清楚地人,羡慕
  •     真的啊 我也去找来看看
  •     有这些书,但还都没看····
  •     这个版本算是便宜了
  •     当我几乎已经把世界地图给记了个遍的时候,这本书才出现在我面前~迟到啦。。。算是次重新梳理吧
  •     最棒的地理读物,充满了智慧。
  •     垃圾。
  •       《房龙地理》以人文地理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各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坏境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可惜的是,之前期待很高的房龙手绘插图在书中很少很一般。
      
      反倒是就着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才知道位置和方向。
  •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当代小说,作者与小说名都记不清了。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某人跟某年青人说,你都能把世界地图背下来,去闯荡吧,这个世界是你的(大意)。
      
      至那时起,我就对地理知识感上了兴趣,但是多年来,我的地理知识并没有什么长进,这可以证明地理教学的失败。
      
      正如,我对历史知识感兴趣一样,我对地理知识的热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浓厚。
      
      对于房龙这个大家,我一直没什么印象,总觉得他的书都是很畅销,而我一贯的态度是畅销书不看。——这个趣味是怎么形成的,我也说不清楚。
      
      直到有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下了这本房龙地理。回到家躺床上拿本世界地图,边看书,边翻地图,慢慢的,越看越上瘾。我终于明白,原来地理都可以这么有趣。
      
      这不仅是一本地理知识书,而且是一本世界风俗画。有益,更有趣。
  •     还好,比中学地理课本好看多了。
  •     印刷翻译都很一般,房龙的书很好,但不要买这个版本。
  •     尽管世界地理没学好,但阐述了历史和地理间某种的必然性
  •     可读性一般,不过,我对书中描写的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与习惯,还是挺感兴趣的。
  •     科普读物
  •       作者是个美国人,在20世纪初写的本书。虽然无法象现代社会那样,但确实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水平。
      
      浮光掠影的对世界各地的居民和地理风貌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由于翻译的缘故,有点晦涩,不过读完之后还是能够对上个世纪的全球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各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深深受到该地区地理情况的影响的。这一点确实从书中的文字间透漏出来。
      
      在作者写该书的时候,交通和通讯还不如现代发达,因此很多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远没有现代这么快,各个地区之间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更大。
      
      现在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的改善,通讯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越来越快,地区间逐渐趋于均衡发展,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情况。地域和地理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受到地理因素影响的各个地区的人的心理和习惯、素质则远没有跟上,这才是影响各个地区发展不均的另一大因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赞颂一下互联网,果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也是应世界发展之需而发明。她大大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快速改变了各个地区人们的认知、心理和习惯,在互联网条件下长大的一代,将会更加趋同。更加加速地区间的交流。
      
      地理差别将仅仅是地理差别!~
  •        体现出了一个世界人的思想高度,虽然数据已经过时(一开始读的时候,本来想把里面的数据自己做注更新一下,结果发现基本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改变。。。 。。。物非人非啊),但其中的精髓还是值得深思。另外整体的阅读趣味性还是很强的。
      
  •     不仅仅是地理 有些地方很是生动有趣
  •       北京出版社的版本叫《人类的家园》。牛皮纸封面,很香。内页黄色,价格实惠,翻译不错。
      
      地图是房龙亲手画的,还有插图。他把历史融入到地理的介绍中,于是这些山山水水都有了文化气息,有了过去人们的苦难和奋斗。
      他讲的多有趣啊,像老爸一样。
  •     得说明一下出版社,出版时间,译者吧,好知道你读得是哪个版本的?
  •       还行啦,房龙的书,语言不错,翻译就那样。不过我觉得如果在中学者小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话,会看得更加仔细一些吧,现在没怎么看。
      
      正如房龙所说的,地理最重要的还是人,但是我又觉得是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发展的,长在一个富饶开阔的土地上的人总会比长在穷山恶水地方的人更早接触文明。另外一个让我想到的是,不要老是觉得中国环境差,或者福建环境差,所以才发展得慢,不,这不是理由,世界上好多的地方环境也不比福建好到哪里去(我是说地势),政策和整体的社会思想真的很重要。发展需要时间,中国真的太晚开始追赶西方社会了,福建也是太晚了。所以不要着急,努力吧。
  •       不知你在阅读《房龙地理》时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惊愕于作者对人类全部历史的举重若轻,并在跟随着作者波澜不惊的笔触历经了对人类命运亦虚亦实的一波三折之后陷入沉沉的痴迷与谦卑的虔诚,进而忘记这是本多么陈旧而冗长的书。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仿佛围坐在一位一个世纪前的老者周围,听着他关于那个世界的历史的碎念。出于对长者的尊重,我们并不会指出他在许多知识上的偏差,也不会因其老古董式的偏见而争执;我们只是会心一笑,让历史成为历史。
      一个世纪的时间可以让人觉得很久远,久远到我们对身边世界的认知已非那时可比,而那时的见识于今甚至显得有些可笑;而一个世纪的时间又可以让人觉得很短暂,短暂到那时的警示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重视,那时的偏见在今天仍然泛滥,仿佛时间从来没有向前。
      
      不妨对人类作一个大胆的设想:旧爱社每一个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那么只要用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巨型集装箱就能够像装沙丁鱼一样,把所有的人口全部装进去。听起来似乎荒诞不经,但只要约加计算,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很精确的
      ……
      人类的集装箱一路砸书碾石,从山崖上一直朝谷底滚落,随着最后一声巨响,人类撞进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之中,集装箱溅起一片极大的浪花。
      一切复归于沉寂,万事如过眼云烟。
      很快地,世界就会把墓穴中的沙丁人类遗忘掉,好像一且都从未发生过一样。任由月圆月缺,而大峡谷将依旧永远地与风雨相伴,与霜雪游戏。
      而在这个神秘秘的宇宙间,这个星球将继续沿着它既定的轨道遨游着。
      对地球上发生的这个变化,星际间人类的远亲近邻,还有哪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学家,即使天天观察天空都不会注意到。
      100年之后,也许那个小小的青冢,依然层层覆盖着绿色植被,就是人类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物。
      到了这个时候人类的故事就徐徐落下了帷幕。
      我知道,把不可一世的人类贬抑到这样微若尘芥的地步,当读者看到之后,因为它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大多数人都会气愤不已,并对这个故事胜出一股厌恶之感。
      当然,从看问题的角度上来说,卧于这些读者是不同的。人类是身体赢弱而数量微小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上,人类就能够产生一种深刻而毫不矫饰的自豪来。
      ……
      简言之,人类使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每一块土地不容置疑的主人,只用了2000个世纪。而且大气和海洋眼下又将被人类纳入自己的版图。如此显赫的业绩,记忆人类成员就创造出来了,但是,除了神奇的理性之外,人类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
      ……
      人类的进步就变成了一个这样奇怪而踟蹰的进程。不管大家斗争得多么努力,但真正的先锋只能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出现一个。
      人类前行的步伐会自身引向何方呢?这谁也无法预料到,尽管人类从祖先那儿传承下来的野性,是人类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树木更加残暴,但在往日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导下,人类还是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
      而且,这在人类犯下的许多错误中还不是最为严重的。对大自然的法则,人类还在以另一种方式违忤着:在现存的物种中,敌视同类的唯一生灵只有人类。狗不吃狗,虎不食虎,甚至最凶残的鬣狗也能与同胞相安无事。可是,人类却是互相仇恨,人类却是互相杀害。今日世界为了屠杀邻国而做出最快的反应,这就是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同类之间和平共处,友善相待,这是大自然的首要法则。人类却公然为抗这个法则,是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人类有可能面临种族灭绝的噩耗,因为人类生存竞争中的敌人在时刻觊觎着。假如人类不愿意或无力继续主宰这个世界,那么,将有成千上万的候选者等待把人类打倒……
      ……
      需要时日,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缓慢而痛苦的自我教育历程,才能寻找出真正的自救之路。人类将会觉悟到:在这同一个星球上,大家都是同行者,都是邻居,都是旅伴,更是朋友。当我们明白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除此之外,再无其余的栖身之地时,我们就会像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游客,学会互相尊重。我们是同一个星球上的旅伴,应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或许相比时有错误的数据和史实,作者胸怀的普世意识才更能让百年之后的你我觉得充满稚趣。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整个欧洲尚未愈合的伤口仍然在涌出汨汨鲜血,人们为欧洲中心地位的动摇而非即将到来的更大灾难而惴惴不安。在这样的时候,作者带着对过去沉重的反思,对现状沉重的慨叹,为未来鸣响了沉重的警钟。这警钟为全人类而鸣,一百多年前是,悲哀的是如今仍然是。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果真像房龙所预测的那样征服了大气层,我们甚至跨越了大气层将我们的足迹留在了他书中并未提及的月球,然而全人类所面临的大敌却仍然环伺,并且没有人真正接受他所大声疾呼的那些普世价值。
      我们无从考证在当时这样的提法是否入时,但于今看来房龙对全人类的劝告显然过于天真颇具稚趣。于是我们会心一笑,认定这老派过时的思想只该在博物馆里方能觅见,和我们一百年来的先辈一样,并不真正去想,倘若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位老者的喋喋不休,倘若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些梦呓似的旧派价值,那么世界会是怎样?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会是一个新的所在,一个更好的家园……
      
      称我为梦想家吧,称我为幻想家吧,或者干脆就称我为白痴。可以去叫警察把我抓走,或者去叫救护车把我送进疯人院,使我不再有机会散布这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但是,请把我的话记住,在人类最后的大毁灭到来之时,请把我的话记起。人类将不得不收起发动战争的那些玩意儿,把快乐的钥匙交给更有资格的地球新主人。下面这句话就是人类获救的唯一希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是伙伴和朋友,所有人都应对人类世界的幸福美满肩负起责任来。
      
  •     生动有趣
  •       翻译糟糕不必说了。
      这本书是给业余编辑审的吗?是给业余校对校的吗?!!
      只读了不到40页,就发现了至少5处校对错误!包括各种知识性和文字性的硬伤!!这我还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的~
      排版、印装、封面设计都还算到位啊,但是,这种内容真是太糟蹋经典和技术编辑、美术编辑的劳动成果了!!!
      还有那些插图,内行都来看看,明显是为了凑版面随便在网上down的啊!!有美感吗?!!清晰度和色彩完全不够啊!!
      有想回顾经典或者想给孩子普及地理基础的家长,千万避开这个版本啊,误人子弟啊!!!
      
      补充:为免误会标注一下,此版本是上海三联书店的《房龙地理》
  •     该书系统的介绍了各国地理的概况,很值得一读。
  •     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一下子买了两本,送给姨侄一本,自留一本。写的很生动有趣。对照世界地图来看更直接形象。他不仅写了地理,也写了相关历史,更合我意!
  •     这是书摘还是作者原创?
  •     由于自己是个地理狂,初中时候读的,包装很好,纸质也跟房龙那种年代的感觉相似吧,只是整个体系还是偏旧,是个怀旧地理读物。
  •     这个版本的现在应该买不到书了,只有三联和陕西师范的。
  •     我在高考前仍坚持买了这本书,偶尔翻翻,对学地理的高中生很有用的~
  •     从客观地理条件推导人文现象 我觉得还挺有趣的 =3=
  •       在第二章里,作者房龙援引了1931年版的《简明牛津词典》中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形态、自然特征及政治区域、气候、物产和人口等的学科”。我们在小学、中学里学到的地理知识与此相符。
      
      这些知识很有用,但是作者在这本书中特别强调了人类及其生存条件和背景。我每去到一个地方,首先希望了解那里的现状,然后还要了解它的过去,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所以在地理里面需要交待必要的历史。另外,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作者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较多地提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了,可是直到现在,人们在哥本哈根还在相互扯皮。
      
      以前学习地理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地图,那两本地图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这样不需要费太多功夫就能把地理学得不错,作者还提到了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是亲手绘制地图,有机会也得尝试一下。如果脑中有地图,世界上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你会马上定位到那个地方:)
      
      然后就可以跟随作者环游世界了,不过大部分篇幅还是在欧洲。欧洲面积比中国稍大,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不过考虑到适合人类居住的因素,还是要比中国好不少的。打开欧洲地图会发现有密密麻麻好多国家,现在应该是43个,这跟中国这边的情况很不一样,天朝这边就一定要统一。从历史上来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欧洲(和西亚)文明的中心大体上是沿着海岸线走了一圈,从地中海的东岸、北岸、到西岸,然后是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沿途经过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德国。
      
      法国是最得天独厚的国家;荷兰是地势最低的国家;希腊是建立在岩石上的国家;英伦三岛其实是在同一个大不列颠岛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来到亚洲,日本是一个岛国,当时有六千万人,作者把这个当作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现在日本人口超过了一亿两千万。觉得这个人口密度大吗?河南和山东人口都在一亿左右,面积却只有十五六万平方公里,还不到日本的一半大,想到这里就觉得山东的人好多。。。
      
      还有,本书中中国被称为“天朝”:)
      
      有一点不得不提,地理与历史毕竟不同,本书中的很多内容确实是过时了,就把它当作一本地理和历史的混搭来读就好了。这本书和《人类的故事》搭配阅读也许会更好。
  •     一切事物都有尽头
    人类以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
    然后等待下一个主宰者来评说
  •     嘿嘿~正在看这一版~~
  •       能把专业写得深入浅出且生动幽默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人类真的不应该再这么妄自尊大下去了。
      
      PS:看的是英文版,对照了一下中文版,发现翻译上的严重错误比比皆是(意思常常译反),并且是谁允许译者可以大段跳过原文的?这还是三联版的呢,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商,实在太不敬业了。
  •     我买到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没找到,凑合拉来一本~~ 个人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种盲目的崇拜
  •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里面有房龙的手绘插图。比起另一版要好得多。
      当年书店打折时买的,可惜纸质不太好。
      
      这书还是很经典哒。地图那章提到的测程仪以及经度相关的知识都被人在某篇介绍《经度》的科普文反复引用过。
  •     现在为了普及我表弟的知识。送给他了
  •     地理是我第一门喜欢的课。
  •     送货及时,质量也好
  •     读的不是这个版本的 .. 记得帅姐也很喜欢房龙的
  •     看的很起劲,得配着地图看。
  •       实际上来说,这本书你完全可以翻着目录阅读,跳过你不感兴趣的一些国家,或者说你要去之前再看看,因为很多是历史,没耐心的人大概看不下去。
      
      一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读物,毕竟和现在在时间差了不少,内容上来说也不是很新,但是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态度。尽量认真,尽量压缩精华,就算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内容,也是值得一读的。
  •       对于这本的评分,犹豫了半天,本来内容一定是五分的,但是翻译的实在太糟糕了,简直读不下去,所以给了三星。建议大家如果能找到别的译本的话,最好不要读这个译本。当然我的意见也许会有偏颇,毕竟我没有读完。在我读了丹麦、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以后就读不下去了,读得一头雾水(难道是我的中文水平太差了么)。然后找了另外一个版本,《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重新读了这三章,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前的疑惑和郁闷一扫而光。两相对比,前者不仅言语晦涩,长句多,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好几处误译。我觉得似乎不是译者水平有问题,而是态度不端正,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所以我也就决定扔掉第一个版本了来读第二个版本了。
  •     从地理诠释了人类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手上有两本,原版和译本,04译本看起来没有那么糟糕了
  •     这个版本介绍不就在书籍页面有全套详细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啊,译者也就是那两位。
  •     对于一个对地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还是有些意义的.
  •     翻译稀烂!
  •     如果高中的地理也这么有趣就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