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书评

出版社:岳麓书店
出版日期:1999-9
ISBN:9787805207971
作者:唐德刚
页数:650页

大毒草

我从迅雷上下载了一个TXT,大概是1兆左右,不知道是源流版本,还是国内的岳麓版本。刚看了不到二十分之一,就知道作者在放毒。他竟然说从伟大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度就开始有问题。他恶毒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攻击义和团运动他竟然赞赏上古时期人民可以自由迁移,所以统治者得顺着人民,否则人民就跑光了、收不到税了。他坚持不承认中国社会发展经过了奴隶社会。他借古讽今,恶毒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他、他、他,他太可恶了,我已经愤恨的说不出话来了。大家一定要批判他,批判的原始材料在迅雷有。

改比删更***

改比删更***岳麓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9724/远流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60404/看了豆瓣“lookout ”回应“默雨居士”的评论,特别是lookout说“岳麓版删节不多,保证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正因如此,岳麓社长下课了,这本书的编辑也离开了岳麓,”一冲动,花了200淘了本99年岳麓初版一印的唐书。书一到,就迫不及待的翻开看,第一章一下子就跳到第二章了,粗略对比,回想评论,觉得有必要讲一讲:第一,删的字数是几分之几?lookout说“我对比过岳麓版和远流版,删节并不严重,主要是一些过激的俏皮话,至于比例,不要说十分之一,就是二十分之一也不到”后面有评论还提到“岳麓版是50万字,远流版是50万2千字”。我想问,真的有读过远流版吗?何来只删了2千字的说法?单是删原版开篇宏文《告别**五千年》就将近万言了(9730字)。此外,原版第一章总共十一节,岳麓版只保留了三节(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论“转型期”与“启蒙后”),删了8节,87194字,加上序言9730字,那就近十万字了。第二章之后,大致对着目录看了下,删的没第一章大,但具体删多少没来得及、也没精力精确考究。原版并没标明具体字数,岳麓版标的字数是50万字,单从第一章来看,删了几分之几,大家自己算。第二,删的文章在不在主体之内?lookout说“远流版第一册有几篇游离于主体之外的文章,岳麓简体字版也没有收”。当真?大家看看删的8节名称:“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 ;三、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 ;四、论***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五、中国郡县起源考(附跋)--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 ;六、论帝国与民国之蜕变 ;九、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十、中国近现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 ;十一、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袁同礼先生”。”第一“到”第九“的关联性如何,一看便知,需要指出的是“第十”和“第十一”两节,看似无关,其实其影响最深、作用最大,因为一方面,他反映了作者治史的史观、方法,虽是一家之言,但其学风、文风是尊重历史的;另一方面,讲2个先辈大家治学治史事迹,影响甚至熏陶的后世学人、史家,岂止2个?第三,删节影响全书么?看评论,包括lookout在内,不少人有个观点,“删的是些过激的内容,并不影响全书”。我想说的是,只是删还罢,但比删更应警惕的是,还改“良”了,改成了所谓的主流形态!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怎么个改法?截头、改尾、凑中间——开头不同的声音截掉了,中间把一些细节重新组合,末尾时就得出了一个“主流”甚至更为和谐美好的结论。高明就高明在中间的那些细节拼凑,只组合,不删,让人误以为保留了原著的客观叙事、新颖分析,然后自然而然地就相信了删改者的“主流”结论。有兴趣的自己印证,大框架看看原版和岳麓版目录,具体地可看岳麓版第一章最后一节“转型期”与“启蒙后”,可见。第四,是学术著作还是历史普及?lookout说“回头说这本书,不错,值得阅读,但是,并不是学术著作,属于历史普及读物吧”。我不是专作研究、考证的学者,不知lookout所说或者方家眼中什么样的著作才能称得上学术著作?个人觉得,一本书,能让人读了有新的启发、新的思考、新的怀疑,甚至去查资料印证的,那就是有学术价值了。回到这本书,初始,我也不喜欢甚至怀疑作者带感情的叙事、评析,但是,结合耳闻目见的一些情况,作者所言,确实发人深省,特别是被删改的的那些章节,真读了原版的,扪心自问。不全信,但是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个人觉得,作者的视野宏大,不下于黄仁宇。最先看到唐书,是当当网上文史出版社的《从晚清到民国》,里边摘录有五口通商、太平天国的部分内容,唐论从“一口通商”到“五口通商”的影响,站的更高、格局更大,一下子吸引了我。或许是我资质愚钝吧。第五,急?快?慢?冒险?浪漫?还是**?多亏lookout转帖他人评论郭廷以关于清代学人重“考据之学”事由。“统观清代的统治策略,一切以集权、防范、压制为尚。……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大臣闒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转帖人祈求“中国永远不要再有以**为代价的金石考据辉煌成果。1999年,岳麓版删改了十万言,还有50万字;20年后,文史版只剩下38万字。lookout 转帖在2007-3-14,评论于2009-12-07,今天是2016-3-28。回溯,是急?快?慢?冒险?浪漫?还是哪个词更恰当?诸位各自思量。我读郭著,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前文转帖所引上一段:“康熙、乾隆二主又尝举行博学鴻儒科。……《四库全书》规模之大,尤为前所罕观。表面是为了便于流传,实际上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凡有乖经术的诸子百家,异端稗说,概予摒弃。不利清室,有碍于世道人心、君臣名分的著述,分别禁止、销毁或删改。文字之狱更是对于学术思想的直接迫害,文人笔墨如少有不当,即指为诽谤,动加刑戮,株连至广,而以雍正、乾隆两朝烈。”清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始于康乾,早于盛世!愿后世诸位莫再只怪道光、慈禧!题外,多谢lookout所列近代史书单。个人首推陈恭禄、蒋廷黻、郭廷以,次之李剑农、唐德刚(郭、蒋学生)。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序言,感人肺腑,其“不应煽动仇恨”的近代史观,理性超于时人,远见超于后世;蒋廷黻关于“林则徐实在有两个”的分析、郭廷以关于“清的统治”的论述精辟至极;李剑农(诸人中最长者)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2年中文初版,1956年曾在国外出有英文版),即使写自己曾领导的“联治运动”也不偏不倚;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行文感情浓了点,但从其重兴口述史,特别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整理考证的《李宗仁回忆录》,足见唐是个尊重历史、力求史实的学者。还有两人,李守孔(台学者,郭廷以学生)、徐中约(民国生人,留美学者),尚未看过,只是稍微查了下资料,据说是所著近代史每页一一标出引文脚注的。多余的话,我爸总觉得他是对的,然后只要我们凡事按他说的去做就行了!我也总忍不住提一些意见建议。难道说,我提意见是为了反对我爸吗?会因为处事待人不同,就不认我爸吗?了解、甚至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是为了这个家能更加好而已。幸好,我爸是虽然坚持己见,不听我的,但他并没骂,知道我是出于好心的!

帝国的黄昏

近日,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想起去年读过的十年砍柴的《晚明七十年》,索性做一比较,似乎能够有所得。《晚清七十年》成书早,名气大,作者唐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史学家,笔触细腻,史料翔实,语言近似白话,比较好懂。《晚明七十年》是十年砍柴新近力作,作为一名网络写手,十年砍柴力求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演绎历史,故事讲的幽默却不乏深度,也使人耳目一新。新老两代人,新旧两本书,说的不是一朝的事情,揭示的却是相同的理。明、清是中国王朝史上最后两个朝代,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经历了267年的兴衰。清代经历十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溥仪退位,正好268年,比明王朝多一年。有趣的是,两代前期虽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刻,如明土木堡之变,但终究存续下来,而且国力也日渐强盛——据估算,明代的GDP均居世界首位,明崇祯时约占世界的40%左右,清代的GDP在乾隆去世时仍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然而,在经历了两百年的相对稳定期后,两朝均在最后的七十年间迅速地衰落,内部政治腐坏,祸起萧墙;外部异族入侵,节节溃退,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短短几十年间,两个大帝国分崩瓦解,其亡何其忽焉,掩卷长思,令人慨叹不已。明代衰落覆亡的主因在于其政治体制的局限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相,打破了数千年的君权相权相互制衡的状态,建立了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九卿之上无首长,一切大事的决策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这种政治制度下,人的因素分外显著起来,皇帝必须披肝沥胆,殚精竭虑,才能保证政治清明,帝国的有序运转。太祖、成祖是开国之君,精力旺盛,能力非凡,尤可胜任繁重的劳动。可继任者由于智力、精力的原因疲于应付,于是就把票拟权交给了内阁,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又把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再外后,皇帝完全成了甩手掌柜,从宪宗到熹宗一百多年间,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神宗也二十几年不视朝。如此一来,文官见不到皇帝,宦官集团的势力做大,司礼监成了实际的决策者,宦官专权时有发生:前期有王振,中期有刘瑾,后期有魏忠贤,他们权倾一时,党同伐异,横征暴敛,俨然成为杀伐决断的主宰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明王朝能够存续这么久,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促成这个奇迹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士人政治。明朝的士大夫在理学的熏陶下,骨头出奇的硬,为了维护礼法的严肃性,不惧廷杖、杀头,也往往在最危机的时刻有士大夫站出来拯救将倾的大厦:如果不是于谦击溃了进犯北京的瓦剌,土木堡之变就可能是明王朝的终结;如果不是江陵柄政十年,锐意改革,就没有万历初年的中兴气象,明朝可能不能再支撑七十年。但是,士大夫的抗争始终是在当时的政治架构中进行的,他们无法突破祖制,即便二百多年最有力度的改革也只是从提高行政效率,增加赋税等方面展开,始终无法触及最核心的部分。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大明的最后一根支柱倒了。明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士大夫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使得奸佞之臣充斥朝廷,大批的清流或被屠杀,或被流放。到魏阉专政期间,东林党人更是集体罹难。等崇祯帝想力挽狂澜时,大势已去了。十年砍柴将明覆亡的原因归结为:政治体制过于僵化,士人阶层内部的开明力量相比保守力量过于弱小,儒家学说未能及时地自我更新并为政治改革提供思想资源。可以说,明朝的衰亡主要是其内部的政治架构所注定的,士人政治走到了尽头,历史的周期率又一次起了作用,帝国也进入了黄昏。腐败的政治严重地摧残着帝国存在的合法性,连年的饥荒和战争更使得民不聊生。下岗的驿卒李自成发动兵变,天下群雄呼应,经过十余年的战争终于攻下了北京城,于是乎大明朝亡了。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由于是少数统治多数,清朝的历代帝王危机感比较强,大多也都做到兢兢业业,不似明代出了那么多糊涂的君主。虽然官场也有贪污腐坏,民间也有土地兼并,但从总体上讲,清代相对于明代更有朝气,尤其是到了康雍乾时期,国家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中央强有力地集权,政治比较清明,人口数量也空前,农业生产也恢复到明嘉靖时期的水平。但是,危机往往隐藏于繁华的背后,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外部世界发生了巨变,十八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资本开始了向全球扩张。唐先生认为中国迄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为封建制改为郡县制,秦汉确立的制度框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叶,毛主席讲的“千载犹行秦法政”正是这个意思。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这次转型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转型是痛苦的、被迫的,也是极其深刻的,涉及民族心理、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作者命名为“历史的三峡”。正是因为清王朝不能在大变革中完成华丽的转身,才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掉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唐先生认为1842年后的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也是由传统中国的社会模式,向现代欧洲的社会模式让位的“转型史”。让我们为晚清的几十年大体勾勒个线条:先是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割地赔款,加之商品输入和价值的输入;然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洪天王借鉴了基督教的教义,整出个拜上帝教,可以想见西方宗教对当时民间影响之大;再就是剿发捻起家的曾文正、李文忠诸公发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造工厂,办学校,建海军,一时间风生水起,号称忝列“世界八强”,结果自强梦想被甲午海战彻底打碎;甲午海战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鼎力支持下,效法日明治天皇,搞起了变法,无奈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最终被扑灭了;再后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妄图用义和团消灭洋鬼子,可惜“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实在挡不住荷枪实弹的洋鬼子,只闹得国都沦陷,赔了无数的珍宝和四万万两白银;庚子赔款后,大清的气数基本也就尽了,残阳将千疮百孔的帝国照出长长的影子……王朝的晚期往往是悲情的,明朝出了张居正,清代曾、李也为不世出的人材,然国之将倾,独木终难支,以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语)犹难胜也。明清两代从中兴到灭亡,都只用了七十年。回首两个王朝的背影,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味。不由得想起毛主席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对话,或许执政者只有保持清醒,以史为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吧。

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看唐德刚的文章从来是中间夹杂着自己的情绪,难免让人觉得少了些客观,尽管角度不错,推论也可接受,读起来畅快淋漓,但是总是成文的理性少一些。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对比着看的话,可能更好点。一个大陆,一个台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资产阶级历史观,一个无产阶级历史观,相辅相成吧。唐的文章重议论而轻史据,读来似鲁迅的杂文,而非教科书般难嚼。当然,对大陆人而言,其中对中共的评论可以满足我们猎奇的心理。总体来讲,有些地方在这本书成书的那段时间也算一种新颖的观点,比如同光中兴的四大名臣,比如义和团,立宪派和革命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1.被其评为百年来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顾维钧。都是乱世英才,可惜才不能尽用,”一代只能做一代的事情“。虽呕心沥血,依然是难挽危局。2.义和团的评价。古来农民战争破坏多于建设,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大陆史学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多赞同。3.立宪派和革命派两个派别都没什么不同,其历史意义也没什么轻重之分,毕竟立宪派如果胜利……当然,历史不容假设。4.袁世凯并没有签署二十一条,而且是清忘民兴,再造共和的中流砥柱,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民选总统,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位,这个历史地位,唐德刚的评价不知道高不高。当然劣迹大家也都知道。5.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6.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均党魁也,非元首呀,如果说是元首,也仅仅如希特勒般。百年变革,至今未止,甚至倒退,洪流滚滚,凭谁可依。下一步要看《万历十五年》了,希望黄仁宇的大历史能有更多收获。

不是我喜欢的史书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很流行,冒昧揣测,不是因为披露了多少新的史料,而是作者分析研究历史的角度。也许大家看了太多正统的历史教科书,需要有一种新角度的史书来满足一下新鲜感。但是作者的立场,比如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中,太明显的政治立场让人感觉他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映射政治。这不是我喜欢的研究历史的风格,尽管主观的影响不可能完全避免。不是所有反正统的东西都是合理的。

有史有识 有评有议

  史坛天马唐德刚是胡适的学生,文笔洗练活泼。他说史之所以吸引人,首先因为他身处国外,可看到许多珍贵资料,且他的书写有史有识,有评有议,一洗辗转传抄的弊病。  有人在评论唐德刚的著作时说:《晚清七十年》是一部庄谐并出的史学著作,其文笔纵横捭阖,不拘一格,文白相间,嘻笑怒骂,在亦庄亦谐的文字背后,隐含着辛辣的讽刺与挖苦,有武林高手“摘叶飞花,伤人无形”之妙。  唐德刚文笔算得上是史坛一绝,天马行空却无迹可循,从晚清到现代,从太平天国扯到王洪文,从李鸿章说到周恩来,看似跑野马的文笔,其精神却一以贯之,显示出他独到的史识和非凡手笔。

值得一读,特别是第一部分

1.唐的风格有点特殊。觉得有点痞气,可他说得还蛮有道理。2.唐总喜欢拿蒋毛周邓说事。虽说是一本晚清史,但几乎每两三页就会出现这几个人的名字。3.整个第一部分强烈推荐。后四部分基本按时间的大致顺序走,第一部分则把近一百多年(唐所说“历史的三峡”)国内国际的很多历史事件贯穿联系,唐也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4.后面的部分觉得有点罗嗦,唐就是这个罗嗦的风格。有一本《毛专政始末》更是罗嗦。5.再就是繁体版,有些字还是靠猜,有点费力。6.关于晚清70年,有好几本书都直接叫这个名字,如果只看历史事情,不看观点,其实还有不少选择。7.最近这段时间读,对个人来讲,还有不少可以和现实联系的地方,想想还颇有滋味。8.唐论到“历史的三峡”少也需要转两三百年才能见成效,认同了这个观点,面对于今天各种t上的狂躁心态也能稍有镇定。

远流版此处可以下到

http://club.beelink.com.cn/dispbbs.asp?BoardID=168&ID=177118&Page=1目前没有发现删节电子书的制作者很用心赞。

以评人代替评史

刚看完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从地摊上买来的盗版书,岳麓书社的,看了大概一个多月,多数时间是在厕所里。其实已经有了这本书的远流版,比岳麓版内容要全一些,但毕竟还是想看看岳麓版的,看看它为什么会被目为禁书,并且导致岳麓书社老板下台。唐德刚好像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主要作品是“口述历史”,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宗仁回忆录》应该是最早引入中国的,可惜最早的版本已经找不到了,我买了它的再版。虽然是回忆录,但却是“口述”、由唐德刚主笔,所以虽然李宗仁对于蒋介石的近乎谩骂的词句也不好算做唐德刚的文字,其中虽然充斥着臆测,但也只能当作失势后的晚年李宗仁德偏见。不过看了这本《晚清七十年》,知道唐德刚写书就是这个风格,褒扬的说他“直白、坦诚”,像我这样不喜欢的,就说他是“刻薄、尖酸”。“百灵”上有人评价唐德刚是的长处是“识人”,不知道他别的书是不是彰显了这一特点,这本书只能说“以人为中心”来写史,很多对于人性的“心理学”上的分析代替了考证。虽然他一再提起胡适,特别是他的“有八分证据不说九分话”,但实际做起来,唐德刚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至少给我的印象是如此。对他的恶感是从第一篇《太平天国》开始的,对洪秀全尖刻的评价,完全是基于把人划分为“好人”、“坏人”这样两类的,重点不在当时历史环境的分析和梳理,很多笔墨花在了对洪秀全等“土教徒”的讽刺上。另外,很多地方有意无意地使用当代党史中的术语,例如“长征”,却明显心存讽刺。也难怪此书要犯禁。后头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仍然把重点放在了对慈禧、康有为等历史人物的道德判定上,虽然观点不像上一篇那样和我所接受的冲突较大,但仍然读着不舒服,不像是在研究历史,而像是在做审判。义和团在他眼里更不是什么好鸟,完全是将义和团模式化了,就像我们以前的历史书、影视剧里把反面人物、正面人物模式化一样。袁世凯、孙中山这样一些人物,他并不是抱着客观评述的态度将他们放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而是有意突出国共党史中的“误读”。一个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要和政治上的结论比较呢?我觉得他无非是把卖书的对象定位于80年代后海峡两岸对当局、特别是对囫囵或篡改的教科书不满的逆反愤青们了。看不出是在阐述一段有独到见解的历史,而是在用与曾经的正统对立的“花絮”来招徕顾客。最后说说本书形式上的“创新点”,那就是阶段性转型论。也许是我已经从很多途径接受了这种思想,比如从传统社会进步到现代社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等,所以并不觉得这个“创新点”有什么新意。百灵上有人说唐德刚的书体现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知体现在哪。其实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也无非是说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必须放到连贯的历史洪流中去看才能看清楚,虽然也不觉得很新颖,但比唐德刚的“抽象程度”似乎还是要高不少。而且黄仁宇重在说理,总是把人物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这一点我比较欣赏,而唐德刚的做法如果不是相反,那也是对人的道德评判凌驾于对历史环境的分析之上。

这书水平不行

张嘴“中国有八千万农民”,老大,自从清朝以来中国农民人数就没下过两亿好么?太平天国那书目里用了两节来写洪秀全的性癖好,另有三节是推背图和各种预言,随便翻的那几眼是对洪秀全诗词的评点,捎带脚批毛的诗词,说毛的诗词不通顺,并举了虎据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来作例子。这哪是一本学术书籍,分明是江湖骗子编的花边新闻。水平与香港出的一系列《名人与风水》持平。

洪秀全真是个变态

有人评价,他是一个三心二意的革命者.大学本科上的考研用的<中国革命史>,问题真是太大了.以后看样子要写篇东西,叫"洪秀全成为农民革命领袖的话语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山峡论

唐德刚的书,读起来亦庄亦谐,很轻松,而且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独到见解。当然,他也不会无理取闹,他下的评论绝非无理取闹的断言。比如他的历史三峡论。历史的趋势是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而变得更民主。他大胆预测,中华民族历经1912年的辛亥革命成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辗转到1949年,共党夺取政权而丧失民主的名誉。中国继续有机会成为一个民主之国,可能要到2040年。呜呼哀哉!台湾都已经民主二十年了,连缅甸的积山素昂对已经出狱并亲身前往领取诺贝尔和平奖。亚洲其他国家除了最后一个朝鲜的金家王朝,还有哪个国家好意思来和中国呼朋唤友?如果唐先生的历史三峡论是准确的,那么期待2040年赶紧到来。

新的历史

对于国人,晚清历史恐怕是最熟悉的。如果说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或者在了解历史常识时,我们用肉眼看历史。那么《晚清七十年》带我们用放大镜看历史。可惜删节版无论从可读性、知识性都不如原版那么好了。

颠覆了90年代能读到的历史知识

唐老先生90年代初写的书,基本上颠覆了我那个时候读到的所有的历史知识。而现在看来,关于晚清这些历史事件近20年的热点研究,多与他当时的观点相近。特别佩服一点,他提到民主体制的建立和民众的参与,成功国家基本上都要经历80年以上的转型期,而中国从1911辛亥开始,80年后才可能初现端倪,真是言中。网上买的,出的假比原价还高,还可能是盗版,但正版想买也买不到啊!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最近一直在看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大陆岳麓书社的版本,B版。唐老先生的这本书,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你要知道俺手上的这本书有500多页,50万字,却只是一个区区的导论!唐德刚先生是胡适先生的学生,以口述历史蜚声海外,在国内默默无闻。这本《晚清七十年》就是他口述历史的代表之作,嬉笑怒骂之间娓娓讲述历史。因此俺读来也是特别轻松,每天爱不释手,经常这本书不再手头上时冥思默想,直到今天早上,清醒后躺在床上,看完了最后一个字。唐先生这本书颠覆了俺以前的很多观点和认识,特别是民国前的种种。唐老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转型史——就像从春秋战国时代知道汉武帝时的第一次社会转型一样,现在进行的是第二次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大约需要200年左右的时间,唐老说,在2040年左右,如果不出意外,就应该“芳草萋萋鹦鹉洲”了。唐老把这个转型期比作“历史三峡”,激流险滩一过,就到了一马平川,就像从汉到清2000年来的绵延一样。唐老另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是他的阶段论,他认为转型是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主题。《晚清七十年》就是这样划分的,第一部分讲概述,第二部分是太平天国,第三部分是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第四部分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最后讲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这本书的下面正好应当是《袁世当国》,俺有远流板的pdf文档,写得也是相当精彩。其实窃以为远流的版本更合理——虽然岳麓书社也是以远流的版本为基础删改而来——远流分成五本,每本讲上述的一个部分。唐老这本《晚清七十年》其实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历史时的教材,他不认同剑桥中国史等权威教材,自己研究历史有很多心得,因此把他诸多年教学的讲义搜集以下,整理成册,也就成了这本大部头的作品。既然是讲义,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就不像一本完整的书,因此分成五册出版便能减少这种阅读上的滞涩感。不过俺也挺感激岳麓的,把五本合成一本,至少给俺省了不少钱。俺购入的这本《晚清七十年》是B版,原书定价32.80元,对于阉本来说,这个价格太高了。B版质量还不错,除了有些英文的断字符位置不对外,扫描的错误也不算多,不过所有的“曰”字都成了“日”字,也是一个挺大的缺憾。俺曾经说过“阉本是不能看嘀”这句话,其实现在俺的观点依然没变,只不过原版远流的竖版繁体太累人了。繁体还好说,竖版对俺老人家就是一种折磨了。因此买本B版阉本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变通吗。其实阉本删除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不过都无关大局,主干段落一般唐老也没有什么闲话,往往是一些评论和对比中触及较多,因此虽然是阉本,不仔细看也看不打出来。但是百密难免一疏,比如这段:“朋友,你以为民国领袖之中,唯有一个搞封建帝王之术的袁世凯,才迷信吗?非也。那位基督大总统蒋中正,其迷信的程度皆不在袁皇帝之下;非关本题,就不多说了”哈哈,只有一个“基督大总统”怎么称皆呢?于是被好奇心驱使的俺老人家,不辞劳苦翻阅了远流版本,原来蒋中正三字后面还有一个“无神大导师***”,编辑老兄也是防不胜防啊,一个“皆”字也能出问题哟。说来说去,俺其实觉得岳麓真是很好的一个出版社,俺以为审查的尺度会更大些呢,没想到比预想的“阉”的要少。不过这样一来也不好,阉的都是万寿无疆同志啊,放到几年前,岂不又成文字狱啦。网上有《晚清七十年》第一部分的横版简体,不愿意受罪的老兄们有福了。

挺幽默的,也有些八卦

唐德刚先生对历史同样是半路出家。本书写得挺幽默,其中也有些八卦。对了解晚清历史很有帮助。也会产生一种大历史观,和对中国的热爱情操。

删删删到几近残

岳麓书社的版本相较原文删掉的几近三分之二而就这样还是难逃被禁的命运仅就“太平天国”而言,对洪秀全从来不允许有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评价,之前潘旭澜《太平杂说》不也被禁了吗?仔细一想,建国后“天字一号”的保护文物(默雨按:感谢@炼金术士指出,建国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册是按照“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和“古墓葬”的顺序排列,在第一序列,即“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金田起义旧址位列第二,第一是三元里平英团遗址。所谓“天字一号”之说不妥,特此说明。2011.10.8 ;15:40),既非长城亦非故宫,而是广西金田起义旧址,便不难想象了。关于此,我时时想到的是乔治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老大哥”的“新话”:“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我还是决定买这个“残本”,一为向被逼“下课”的岳麓老板致意;一为那上面有“官老爷的铁蹄印”。

我有晚清七十年简体横排本

我这里有《晚清七十年》简体横排本,大32开五号字体,胶装封面,美观大方,收藏送礼均可。将台湾远流版原版书的五本内容重新编排整理,合为一本,版型为简体字横排,51万字,绝非远流版的删减本,也绝非岳麓版的翻印本,是真正的简体字横排本。图片齐全,并且增加了前言、后序、正反方书评等原书没有的珍贵资料,文献索引及原书图片完整齐全,便于读者了解成书背景、分析研判全书内容。本书为大型印刷厂印刷,胶装书脊免脱页装订,硬质封面护封,美观大方,收藏送礼均可。全部为大32开五号字体,简体横排版,效果清晰无错别字。不同于普通的翻印盗版书,本店全部图书均为专业编辑人员重新打字、整理编辑,修改校对,版型完全不同于原书,并且增加了前言、后序、正反方书评等原书没有的珍贵资料,文献索引及原书图片完整齐全,便于读者了解成书背景、分析研判全书内容。该版型将台湾远流版原版《晚清七十年》五本内容重新编排整理,合为一本绝无删节,增加了前言后序,版型为简体字横排,51万字,图片齐全。本书是根据台湾远流版《晚清七十年》重新打字编排,包括全部原文正文及原书图片,绝无岳麓版的删减阉割,完全避免了繁体竖版图书和网上PDF图书的阅读困难。51万字全本,绝非岳麓版的那种不到20万字的太监版删减本。您在本书中可看到大量揭露中共在延安种植并贩卖鸦片给日本军队、毛泽东亲自签字的割让1/3中国领土(东北新疆等地)给前苏联的俄文文件原件,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用日本关东军最新式武器武装中共等敏感内容email=ebook999@ebook999.com

永无正解的历史

今天先是读了蒋公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然后开始重新读晚清七十年。两者描述的历史阶段基本是重合的,都聚集于晚清那段风去飘摇,说不清理还乱的历史,历史总是客观的,因此二书在很多内容上趋于一致,观点也相去不远,太平天国,李鸿章,西方列强,中日海战,孙文等等,都是二者的关键词。不同者,除了大纲一书薄,七十年厚,以及大纲所跨历史更久一些外,但历史不只是客观的,在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的解读上,两位老先生颇有冲突之状。于太平天国,一者认为那是一种革命借以宗教形式,一者认为那不过是宗教狂热者恰好有了革命的使命和阶段,看起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都敌不过“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谁轻谁重,本质上如何,价值上如何,却有不同的判断。于中日海战,则是事实的不同,甚至可以具体到对丁汝昌等人的判断。于鸦片战争,一者认为那是鸦片战争,或是通商战争,而唐德刚先生断称鸦片战争,就是鸦片战争,不是为了通商,也不是无奈之举。奇怪的大概还有二者的侧重,前者以时间为续,但太平天国只占个别小节,后者第一起首就是太平天国。大致在唐德刚看来,晚清七十年不过是历史三峡中的一段,因此以其险峻关键者作为阶段最为恰当,穿 过三峡的阶段包括了太平天国,西 学中用,百日维新等等。而蒋公则还是以时间为续,试图厘清并介绍那段历史。笔风是一贯的幽默而恰如其分的郑重,对照来看,很有意思。历史永无正解。希望在明后天读完晚清七十年后有新的想法。历史的三峡阶段:科技现代化(西 学中用)政治现代化(变法)义和团(宗教与社会的双重不满下的产物,帝国主义与宗教冲突的双重产物)义务团更像是一个可笑的故事?八国联军,西太后因为假情报而暴怒。袁世凯,值得同情的真小人。孙文 同样是独裁,但顺应了时代革命,是智慧与机缘的产物。WISDOM&CHANCE

读书杂记——《晚清七十年》

时间: 2006.12.07 10:29:56 标签: 近日读书颇杂。在家中读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书虽然是盗版书,文字也有讹错,但文风犀利,唐先生健谈者是也。然读此书,颇觉中立之立场,跳出国共所固有之圈圈,意象与初读黄仁宇先生之《万历十五年》类。所谓“耳目一新”耳。对人物之褒贬,事件之消长,无不令人感觉“时势比人强”的道理。鉴于中立的立场,对历史人物的“去脸谱化”有功焉。如慈禧、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文,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及辛亥革命等,所倡立场,巍为史学家之必体——中立、客观。勿为尊者讳,亦为贱者昭。然历史上的“贱者”,“真小人”是也。不知避讳舆论,无管制之手段,终为后人笑乎?历史在进步。蒋公介石,借鉴苏俄专制制度,可惜“民主无量,独裁无胆”,其现代之“宋襄公”也哉。独便读中华史籍之毛公主席,城乡结合,手段高强,方成其大业。惜乎造孽太甚,其身亦污者也。唐先生以李合肥(鸿章)类周总理恩来,然鸿章一无原子弹,二无“共产主义”铁幕阵营,三无“四个伟大”,只靠两张薄薄的嘴皮和厚厚的脸皮,"以夷制夷"之中国特色的"现代地缘政治外交术",周旋于列国之间.且后有太后老佛爷和一党的亲王、王爷们欲壑难填,身处“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也真是难为合肥老先生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外们还是从近代外交出发,还不会“釜底抽薪”之术。否则,要挟慈禧太后将合肥先生换下,换一个对世界一窍不通的“王爷”,则中国这个大西瓜(cut chinese melon,即瓜分中国)早就连皮带瓤,被饥饿的列强们饱食殆尽矣。所以李鸿章的外交手腕,确可称道。但正如一只足球队,守门员再世界级,但前锋萎靡,中场无能,后卫还经常自摆乌龙(顶头上司慈禧太后同时与11个世界顶尖强国宣战,乖乖,希特勒也没这个胆子吧?),那谁还能扛得住?也只有让不明真相的观众们和知道真相的竞争对手们说“宰相合肥而天下瘦”(下一句是“司农常熟而世间荒”指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其实,在其位则谋其政,就算合肥先生一无所有,两袖清风,但中国人都那么“瘦”,那也是逃不过革命觉悟那么高的后人的指责的,起码是“作为不明显”吧。当然,这样也要好于整天要“保持晚节”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宰相吧。唐先生此书在大陆的岳麓出版社出版,俺读的就是盗这个版本的。台湾远流版的5大册,正版也有售,可惜太贵。便宜货,当然就缺胳膊少腿的,删节得厉害。没办法,谁教俺生活在“蜜糖”当中呢?不过“盗亦有道”,错字多点,内容整全点,也不过分吧。呵呵。此书另一特色,就是“新”的史料抖的多。如孙文通吃一战双方的贿赂,洪秀全教主与外国兄弟们的交流等,都让人顿觉异样。这,也许就是历史学家与历史爱好者、中国的历史学家与海外的历史学家的区别吧。(还好,国内的历史学家们也在奋力摆脱束缚,力争摆脱“门户之见”,真正的去研究历史本身,而不是企图去改写历史。俺钦佩的就有茅海建、沈志华、杨奎松等各位先生。)

很好的一本书

以前读史,都是为读书而读书,不理解古人为何能够以史明鉴,渐渐的,才稍悟到其中一点小道,老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历史,确实受益颇深,这本书无论对于我们了解晚清历史有所帮助,从思考的角度也有很好的引导意义吧。

我期望着冷的,他给了我热的。

确实,多少有些失望。我期望着事实,他给了我评论。我期望着一些能够给我一震的思考,他给的却是能够让人一震的讥讽。当然,评论自需以事实为基础,讥讽也固需要足够的思考,这些他并不缺少。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失望。

真正的大师

前后用一个多月读完的,真的是上乘之作,有历史事实,有观点。。。还有观点之上的智慧,对历史对社会发展的总结和趋势预言,尤其是“转型论”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具体分析应用。喜欢作者用的引号方式,在一句话中用来突出关键词。好的方面不说了,作品代表一切。但”舜尤人也”,作者也许有些个人偏见或情绪在以下方面:1. 对毛泽东有很负面的评价 ---共产党害得作者家破人亡,飘在海外异乡2. 对李鸿章充满溢美之词 ---李鸿章和作者同乡,都是安徽人3. 对目前的转型前景颇为乐观,预言2040年中国将完成现代化转型---作为中国人,赤子之心,看多中国,可以理解,但现实是。。。任重道远,存在不确定性

呵呵,唐先生之所长实际不在史学:

这些年对这书的岳麓版和远流版都读过,他的其他民国史著也基本都看过了,总体印象就是:唐先生对近现代史的观点真正立得住的其实甚少、史料运用也颇多讹误之处。这或许算是头几代口述史出身学者之通病,原因是于学术理论历练有限、史学功底不足,近二十年口述史着意转型实是意图力挽积弊之举。但“把历史写得好看”这点唐之著作实在少有人及,其文字之酣畅淋漓即使放到文学圈也算特出,就观点论述而言其人长于感染力、短于逻辑,此种文风才是其声誉鹊起之根基。总之此书作为历史著作实是漏洞百出、并不甚佳,当作思想类著作来读倒是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并不严谨的史学杂谈

近来看第五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唐德刚先生有多次出境。知道此人,乃是大学时看《胡适杂忆》和《胡适口述自传》,唐便是暴得大名的胡适博士的高足。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和论述,的确有违“小心假设大胆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师训。书中不少观点经不起推敲,甚至存在明显错误和疏漏。相关例证,已经有不少豆友做过说明,吾非史学界人,纯粹猎奇者也。不再赘述。此书之所以声誉日隆,实乃国朝思想禁锢所致。吾于网络匆匆翻完了全本,书中有不少针砭国共史实的论述,更有不少针对毛、邓诸人的负面之词。真真假假,吾无心明辨,不过一笑而过罢了。然从一个外人和对立面的角度,看那段历史,的确别有一番滋味。不少情节,甚至有拨云见日之感。书中关于历史理论的著述,吾不过大略一观,实无心多做研究。历史不能细看。重要的,还是以古鉴今,面向未来。作为一个对历史学术无任何研究的普通民众,无法对书中的理论或者论断做过多点评。有些观点,比起正史和教科书,要更有说服力。这种书,要看就看全本。阉割版不值一哂。

看了岳麓书社的首版

本书我就不评论了,说句题外话,学校图书馆的书总是首版首次印刷,(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5000)也不管它后来会不会被禁,这大概是学校图书馆的最大的好处之一了吧o(∩_∩)o...

大陆的删节本没有价值

唐德刚先生此书在台湾远流出版社发行,共五册。作者虽然谈的是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他不时引今证古,以古涉今,多给我们以启迪。应该是大学生的必读书。可惜该书不为中国大陆主流意识形态所喜。勉强出版了,但删的令人惊诧!岳麓的是严重删节本,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就是这个本子,也不被允许再版。呜呼!思想自由,我们努力期盼吧!

正在比照阅读

关于岳麓删改版与台版,暂难统计删改比例,但仅就册一而言,岳麓版没有自序,正文远流版11章,而岳麓版仅保留第2、7、8三章。并鉴于远流版也在百度可以搜得,建议真心喜欢本书者,宁可打印远流版细读。此后或有书评,会陆续贴上。


 晚清七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