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在人间》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3735
作者:陈晓卿
页数:308页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73页 - 面瓜

北京是没有基础饮食的城市。我所谓的基础饮食,就是一个城市走路五分钟之内可以果腹的,而且味道过得去的吃食。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5页

CNN,十大亚洲恶心食品,第一是皮蛋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66页

在日常生活里,桌距,或者说桌子的直径甚至可以改变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桌距的长短和人之间的亲近程度是成反比的。这就是为什么亲朋好友如果一旦上了大桌,无端就觉得距离远了好多,说话都拘谨起来。我也尤其不喜欢这种场合,远不如几个人围着小桌子吃热腾的火锅让人温暖。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80页 - 京西无日餐

记得蔡澜在《日本谈吃》里专门写过,日本人叫三文鱼为鲑shake,多是用盐腌过,煎来吃。传统的日本寿司铺里,根本没有三文鱼刺身卖,觉得它有一种怪味。只有在假东洋店里,本地大师傅头上绑着巾条,大力介绍:“三文鱼鱼生,日本人最爱吃!”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34页

社会信息化程度愈高,大众的趣味愈发趋同。所以当我们业余生活在需求消遣时,竟发现大部分人选来选去就是电影、逛街、卡拉OK之类,太无趣了。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551页

对美食的追求,对体面生活的向往,都源自人的本能,这是常识。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88页

一个馆子好吃的菜肴就那几道,厨师用心之外,唯手熟尔。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63页 - 文艺下酒菜

三表他们单位是令人景仰的,那是个名叫三联的生活杂志,实际上是人文类的周刊,发行量仅次于《故事会》。我对他们一直非常崇拜,但了解不多,只知道那里文化人扎堆,光是叫“伟”的就有朱、苗、蔡、李等好几位,或许正因为伟哥比较多,他们的记者编辑一个个看上去跟三表一样,都挺积极向上的,特招人喜欢。
哈哈哈,真损。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234页

所谓城市形象建设和草根饮食文化永远是一对天敌,陋巷中曾经温暖的灯光必将成为记忆,它永远是时代潮流的loser。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45页

人在旅途,多有漂泊的自恋情结。两箸菜,顿感人生无着,几杯酒,咽下变成了旅愁。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25页 - 贴一身五湖四海的膘

牛肉嫌粗,猪肉嫌浊,鱼肉嫌淡,羊肉既细嫩又鲜美,粉羊肉者因此甚众。北方吃绵羊,南方吃山羊,味道上有差异,再加上羊吃的食物不同,或青草,或麸料,同样的品种,羊肉味道也有区别。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41页 - 弯腰青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中医是一门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因此国人便有了“萝卜青菜保平安”、“萝卜就凉茶,医生满街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萝卜上市,医生无事”等等等等的说法。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90页 - 第一章

油脂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所以我一直觉得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探讨喇嘛活佛仁波切关心的人类终极问题。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种类蛋白酶的数量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致固定。这也是例如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喝牛奶就拉稀的原因。
"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乡愁竟是这般简单。
我爹是北方人,母亲则出生在水稻产区,所以在主食的选择上他们一直采取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政策。做米饭,母亲总会给我爸放进两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摆一碗米饭。真是佩服,她们就这样生活了将近50年。
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首次出席联大六次会议。当时,国家的出国补贴是20美元,回国之前大家都在计划买点什么,只有邓副总理按兵不动。直到去巴黎转机时他才把钱掏出来找了一家面包店,全部买了baguette做礼物送给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学生会干部周恩来,在北京接机的周学长当场被感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博得领导的心,首先要摸清他的胃。
酒店里是没有好早餐的,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锅灶前跟店老板说着咸淡,或者用筷子在卤蛋的锅里仔细寻找最入味的那一只,这种感受,在酒店里永远无法实现。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58页 - 一个人的面馆

其实,个人的饮食偏好,尽管像胎记一样私密,但至亲永远知道它在哪里。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45页 - 最好的早餐

在我看来,酒店里是没有好早餐的,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锅灶前跟店老板说着咸淡,或者用筷子在卤蛋的锅里仔细寻找最入味的那一只……这种感受在酒店里永远无法实现。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18页 - 红唇添香

水煮鱼常用草鱼、黑鱼,鱼头并不是精华。要吃鱼头,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中,只有鳙鱼(俗称胖头鱼)和鲢鱼长了主持人一样的大脑袋,月牙肉也最为肥腴……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52页 - 寒夜觅食

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那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38页 - 犹抱琵琶虾遮面

我属于能分辨出琵琶虾公母的种群。简单的办法,公虾的大腿、小腿的前端还有一条细细的锯齿状小爪,而母虾则没有。更简单的区分,是把皮皮虾翻过来,母虾的脖子那儿有一个汉字的“王”,白色,非常清晰……大鳌是虾全身上下肉质最为新鲜弹牙的部分。而且,双鳌还是衡量皮皮虾是否新鲜的最重要指标。只要肉中略微带水,则不够新鲜;而肉色雪白粗壮紧绷如明星大腿的,则是上品。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261页

跷脚牛肉是四川乐山特产,多年前我曾经去过乐山苏稽镇。那是一个不大的摊档,没有板凳,门口人山人海,所有人或站或蹲散落一地,人手一只残破的搪瓷罐碟子,一根牙签,美有牛肉或牛杂入口,神态庄严的食者,无一不展现出实力派演员的表情……嗯,只要是眉毛,那叫一个上下翻飞。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09页 - 特色菜口味菜

所谓“特色”,是指给外地人吃的当地风味菜肴,而“口味”,则是指当地人自己打牙祭时候的选择。所谓“地方特色”本来是指当地特点最鲜明的食物,在旅游开始大发展之后,各个景点除了风景人文名胜之外,又多了食品名胜,比如去苏州活该吃糕团,去杭州活该吃醋鱼,去重庆活该吃火锅,去昆明活该吃米线……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21页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这是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就像我,一碗汤,吱吱呀呀地开启了我对食物的初始味蕾记忆,那一刻,食欲的大门轰然洞开。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53页 - 于勒叔叔的生蚝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享用牡蛎的最好时节是秋冬两季。西方人甚至规定,单词里没有R的月份不吃此物(南半球除外),因为五月到八月,正值繁殖期,生蚝身心俱疲,且体内分泌一种酸,不好吃——这与中国人对水产的时令选择也一致。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88页 - 一道菜主义

对开饭馆的人来说,做菜首先是生意,所以那些好吃的菜,一旦进了城,就像进了瘦身训练营一样,首先在分量上缩水。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73页

安徽,就是祖国裆下的位置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34页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3页

炒米配鸡汤并不是肥西人的发明,而是长江边安庆人的年俗……炒米用的是上等糯米,浸软后沥干,锅里加香油少许,糯米用竹筲来回炒拌,出来的炒米表皮皱裂,通体金黄,香气扑鼻。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61页

北京水质硬,不能泡茶,不能炖汤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58页

冷面:我想知道,人要犯多大错误才给吃这么难吃的东西?!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25页

不管哪个诚实的人,都有天然的地域优越感。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9页

鸭皮大荤,鱼子大腥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2页 - 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刷流氓

西餐里,无论头盘、汤还是甜品,都是围绕主菜展开;而传统中餐无论什么菜,最后都要以碳水化合物压轴。家庭烹饪则更加势利,“下不下饭”甚至成了很多菜的评判标准。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9页

现在沾点荤腥就像出轨一样紧张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863页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72页

从吃全聚德烤鸭开始我就培养出了对饭店服务员的敬畏感,后来有了九华山烤鸭店,鸭子和菜都比全聚德味道口感好得多,但我仍然觉得不过瘾,终于到了有一天,我需要加菜,在喊小姐的时候,过来一个阿姨,厉声说:“我这儿只有服务员,找小姐上别出去。”我才觉得,这家饭店真正够了“档次”。所谓店大欺客,如果菜做得不好,服务员是不敢耍态度的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34页 - 至味在江湖

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彭州乡间的那位汉子一样自信。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44页

人在旅途,多有漂泊的自恋情结。两箸菜,顿感人生无着,几杯酒,咽下便成了旅愁。这时候,驻足航站情缘,所谓移车泊机场,日暮客愁新。加之好友相送,更营造了临行密密吃,意恐迟迟飞的幻境。正如前面那部电影里,露西在佛罗伦萨的塔尖感觉自己身处英伦一望无际的麦田,在离机场跑道不远的小餐馆,我也能在酒精的作用下飘飘欲仙,每次吃得脑满肠肥。我有个朋友叫和菜头,曾在丽江的航空港上班,我一直怀疑他胖大的身躯极有可能与机翼下觅食过度相关。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05页

成都和重庆永远是娇嗔的一对冤家。作为人口大省省会,成都在有生之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二弟变成了直辖市,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然而在饮食方面,成都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优越感。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72页

所谓店大欺客,如果菜做得不好,服务员是不敢耍态度的,这是我在北京居住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最大的收获。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20页 - 一碗汤的乡愁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64页

又不需要泡妞,也没犯什么其他错误,为什么要看话剧?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84页 - 潜伏菜

湘菜【菜香根】
经常在这里遇见的同事是住在附近的播音员任志宏老师,老任嗜辣如命,每每以辣椒佐老白汾酒,还宣称自己金属般的声带全是依靠辣椒维持的。

《至味在人间》的笔记-第120页 - 油然而生的幸福

……他推介的似乎永远是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端料理,这种菜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形状好,很像在办公室PPT朗诵会上经常看见的饼状图或者柱状图;二是体积小,就是不经吃,我这种粗人显然不适合。而且从照片看,他吃饭的地方都富丽堂皇,这种地方我一进去就不由自主紧张,几乎能诱发幽闭恐惧症。


 至味在人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