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到的世界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5734199
作者:珍妮•苏克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珍妮•苏克(Jeannie Suk),韩裔美国人,1973年生于首尔,6岁全家移民美国。她曾在美国芭蕾舞学校学芭蕾,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芭蕾舞者,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被迫放弃,转而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专攻钢琴。1991年,苏克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努力,成功考入耶鲁大学。她在毕业当年获得马歇尔奖学金,转战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拿到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之后,苏克发现法律才是自己愿意终身奋斗的事业,于是她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苏克曾先后供职于美国最高法院、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院。怀着对法律的无限热情,苏克申请回到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4年后,因其独特而创意的教学方法,教授团投票通过,苏克当选为哈佛法学院终身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 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001
01 流放的移民
去美国, 全速驶向未来 003
作为一个韩裔, 竟然不能吃泡菜020
努力一次, 就会获得多一点勇气032
在书籍中漫游是最美妙的冒险040
充好电, 才能和焦虑这个魔鬼对峙 047
02 成长的烦恼
从回忆中创造自己 055
学会用沉默表达意见 064
但愿你也曾经倾尽全力068
上不了耶鲁也不要紧? 083
将自己的爱好和游戏融合在一起 093
自由是人生的基石107
03 通往自由
感受全心投入的强烈愉悦感115
完成论文的诀窍: 每天只写一页半130
找到命中注定要去做的事145
认知不完美, 不要有过高的期待 151
不要让直觉阻碍你前进155
支配工作, 不是让他支配你的生活164
04 在哈佛
完美靠恐惧而活171
过想要的人生, 就是最终极的礼物187
没有正确答案, 只有独立思考207
学习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事情213
后记 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232
致谢239

作者简介

亚洲首位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称号的女性——珍妮•苏克娓娓道来,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法律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本书是一本满载珍妮•苏克教授的人生历程、思绪与热情的随笔集。
苏克征服了耶鲁、牛津、哈佛三大名校,这个原本沉默的女孩,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塑造了自己的人生,成为哈佛法学院优秀的教授,她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6岁和家人一起移民,苏克曾经是课堂上最沉默的小孩,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她的天赋终于在艺术的世界绽放,芭蕾和钢琴为她赢得了掌声,让她找到了自信。随后,苏克在耶鲁大学获得本科学位,毕业时拿到马歇尔奖学金远赴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此后,人生再一次逆转——珍妮•苏克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毕业后她曾先后在美国最高法院和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院任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法律世界,而后重返哈佛任教。经过4年的讲坛生涯,她的课程被评为“卓越而具有创意”的课程,被教授委员会选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成为亚洲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
从那个在课堂上一句话不敢说的少女,到世界最高学府的终身教授,她的人生,带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与思考。


 我想看到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P3 寻找你热爱的工作;像玩耍一样对待工作;永远要尝试新鲜事物并敢于冒险;常常用休息和小憩来奖励自己;培养真挚的友谊并努力维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和制作事物中,无论事情大小;指导别人,并虚心接受指导;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学习;时刻保持乐趣。我们的童年时代过得最充实的日子,或许就是那些我们认为被虚度的日子,那些沉醉在心爱的书籍里面的日子。——马塞尔 普鲁斯特The house was quiet and the world was calm.The reader became the book; and summer nightWas like the conscious being of the book.The house was quiet and the world was calm.The words were spoken as if there was no book,Except that the reader leaned above the page,Wanted to lean, wanted much most to beThe scholar to whom the book is true, to whomThe summer night is like a perfection of thought.The house was quiet because it had to be.The quiet was part of the meaning, part of the mind:The access of perfection to the page.And the world was calm. The truth in a calm world,In which there is no other meaning, itselfIs calm, itself is summer and night, itselfIs the reader leaning late and reading there.——Wallace StevensP47 当时我正在弹奏小巴赫的C小调Solfeggietto,一位父母的客人从旁边穿过。我突然间被一种陌生而强烈的欲望占据,我渴望自己不仅仅是个能够在饭后余兴节目中取悦父母朋友的、漂亮且有才华的小女孩,我渴望自己能够用精湛的技术让观众惊叹。 没错,是让人有种震撼的感觉,让观众深深感动,彻底震惊。一瞬间,我有种胸口被刺了一剑的感觉,因为我对这首曲子的速度、力度和驾驭力都不够,因此,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练习。而这场童年时的顿悟,正是那连我自己都被吓到的雄心抱负的根源所在。P49 郎太太对我的最基本要求是这样的,每一段音乐我都要分成一小节一小节来学,每一小节又都分解成若干拍子来练习。最开始的时候节拍会打到最低俗,咔哒,咔哒,咔哒,咔哒。以此反复练习许许多多次之后,当我可以毫无困难地在那个速度档弹奏那一小节时,我才能进入下一小节乐曲的练习,并重新从最低俗的节拍档开始。只有当整个一段音乐,每一个小节的每一个节拍档都被我完全掌握,我才能将整段音乐连贯起来弹奏。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手指已经完全熟练地做它们想做的事情了。我可以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流畅无阻地弹奏出乐曲应有的节奏感。练习到最终,手指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似的,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由,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条天际线,任鸟儿自由翱翔一般。有时候,那种奇怪的,好像音乐穿过我而产生的感受,使我感觉自己被占据了,我猜想这是否就是我与神对话的隐秘的开始。郎太太要求,我必须定期参加钢琴比赛,或者在观众面前表演。她认为只有把目标悬在我面前,那嘲讽的、诱人的且令人畏惧的目标,才会让我有不断练习的动力。....其实,我从来没有完全打败自己的音乐舞台恐惧。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已经能够在各个地方克服这种恐惧,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小会儿,我也决不允许恐惧将我击倒。如果说我童年学习音乐的经历给予我的,除了音乐和演奏在我人生中所赋予的无穷尽的喜悦和快乐之外,就是使我获得了一种技能,使我知道,自己在任何场合都一定可以和表演焦虑的魔鬼对峙,并提前为自己充好电。P98 她的母亲模式就是,把我“引入”某个机会或事件中,然后让我跟随专家去学习,自己寻找出路,获得成长。...在朱利亚德那群精力充沛的韩国母亲的圈子里,我的母亲相对而言既不那么强大,也不常出现,不是那种全天候执着驻守的忠实保姆的类型。不过,该出现的时候她总是不会缺席。那些韩国父母,为了孩子在音乐教育上的进步所做出的牺牲,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人生的意义仿佛就只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对此,我的母亲认为,一方面我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熏陶,他人的优秀和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我耳濡目染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她会情不自禁地蔑视那种过度牺牲自我、为孩子全方面考虑的家长模式。无论孩子的追求多么有价值,母亲都不喜欢这种过度保护和关怀式的教育。她一直都试图避免因为父母的抚触和牺牲而给孩子带来压力(直至今日,她还一直告诉我,等到她衰老了,不能动了,就让我把她送到老人院去,不要承担抚养她的负担)。所以,我从不觉得她在我的音乐学习或者其他方面有过多的付出。而且,她也从不强迫我练琴(不过,如果她真那么做的话,我现在的琴技应该会好很多)。P107 老师们认为,到了紧要关头,创意、想象力和严谨的纪律,比分数更重要。P109 她和她的同学们生活在这座古老的校园里,住在自己的宿舍里,脸上洋溢着健康活泼的光彩,似乎非常开心。她们是运动员,也是音乐家,谈吐诙谐又不失文学素养。她们的穿着打扮既洁净又清爽。她们显然很看重学业,但又不是一心投入在学业中的书呆子。P151 经常写作,但不要对写作有过高的期待。即使在你对自己要表达的主题还没有全部搞清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写作。在你还不完全确定时,就可以打草稿。之后,随着了解的深入,再将之前写得东西全部推翻重写。写作,研究,阅读,重写,重复。写作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只发生在学习之后的某项任务。...我放弃了渴望神赐的灵感而激发的写作,或是要完成全部的学问才能作为写作的前提条件。敢于写作并不是宣称自己已经了解了一切。写作是一个认知不完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点一点地学习,最终使自己得到成长。P168 有了孩子,并想要和孩子在一起的这种渴望,使得我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更加清晰起来。现在,我需要在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不能再允许工作像个笨拙的寄生植物一样,占据我灵魂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了。工作对我来说,必须要更像一株耐寒且能够自给自足的花朵,它必须可以自己生根发芽,能够和花园里的其他植物分享泥土的滋润,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我很清楚,对孩子疯狂的爱使我能够理解工作对自己至关重要的意义。我渴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工作必须更好,甚至更有价值——因为我必须要学会支配它,而不是让工作支配我的生活。我必须要成熟起来了。P201 他告诉学生,他并不想要他们的鼓掌,因为学习并不应该像是观看一场表演的观众,学习应该是学生和老师间彼此分享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教给他的东西并不比他交给学生的少。P220 对学习严肃的热爱是不应该与童年时的恐惧相伴的...无论是在幼儿园、高中还是在法学院里,像我一样的学者们都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我们都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提炼那种纯粹的喜悦、兴奋和好奇感。....我喜欢那些有备而来的学生;喜欢那些愿意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和冒险的学生;我喜欢学习之余会让自己放松一下的学生;我喜欢会因为与环境格格不入而感到不适,也会因此而会犯错,但会直面所有难题的学生。P223 当一个母亲不停地对自己的孩子谈起某个朋友的女儿多么完美,那她做榜样的话,一定会让人非常反感。就我而言,我希望我目前不要这么做。毕竟,别人的女儿那是别人的事情,而一个母亲反复说这种话,盲目的拿别人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这只会使孩子觉得疏远,甚至让他们感到受伤和挫败。...孩子不需要听到他们的母亲反复谈论别人家的小孩有多么完美,言语中好像在表达,哪个孩子更值得被人喜欢似的。孩子们需要得到母亲的认可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热情、兴趣和追求。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应该感觉自己是被爱、被珍视的,而这种爱和珍视的来由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母亲,或者母亲的朋友来说是个有天分的、漂亮的、聪明的孩子。读后感:哪怕是一锅心灵鸡汤,这碗也挺香。这本讲诉个人经历的小书非常好读,主要我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很感兴趣。无论是钢琴、芭蕾、学术生涯,我都有幸短暂地体验过,但是都缺乏恒心,没有坚持,最后一事无成。而这位苏克教授却很好从自己的故事中让我有所感悟。特别是Harvard Law School,看她描述的时候,曾经我在大学里看的《爱在哈佛》简直又在眼前热血重演。太美妙了啊!书中的那个小小的她,因为环境的压力和适应力的差距,自卑、不愿尽力、浑浑噩噩。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幸运地遇到了数位好老师,有一个刚强而重视教育的好母亲,带领她接触了书籍、钢琴、小提琴,都坚持达到了一定的成绩和段位(学钢琴的那一段值得我参考),然后她遇到了自己命中最爱的芭蕾舞,对兴趣的长久练习和付出教会了她坚强和充满自信,虽然中途被迫放弃给她带来了难熬的内心伤痕,但是依靠自己的实力,成功吸引了各路贵人相助,一步步从找到了自己的路。其实这条路从中国家长眼中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芭蕾舞——钢琴学校——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文学博士——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从艺术生(还是芭蕾舞钢琴小提琴三料)跳到文学(英语+法语)+博士学位和牛津的出版合同,看上去已经够惊叹了,也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欲求了,而她偏不,她在发现自己喜爱法学以后,又毅然从头开始读学位,从零开始进入一个领域中,从初级一直做到终身教授级别,那时候也奔三了吧,还没开始自己的事业,不仅如此,还将之前的事业全部的奠基抛诸脑后,她爹妈换做要是中国爸妈该急死烦死她了吧。找到自己真正所爱,从此每一天都活在天堂里,为了爱的事情付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令人兴奋和快乐的,这是她传递给我的讯息。
  •     这本书类似于回忆录,作者珍妮•苏克向我们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哈佛法学院的终生教授,他与我们一样,在陌生环境下会害羞与恐惧,也会为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而沮丧与迷茫。但是,逐渐地,他找到了自己该做的,明白了自己该属于哪。他向我们展示了找到自我会拥有的动力与快乐。人处在陌生的地方时,总会萌生强烈的疏离感。哪怕周围的人对你在热情,内心那份孤寂依旧无法驱除。正如作者移民之初,对学校的不适一样,那并不是语言不通造成的隔阂,而是不同认知的冲突。在那种环境下人们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人只有在察觉到自己的喜好所在,并很好地践行其中才会愉悦,也只有与自己认知相同的人在一起时才会真真的体会到舒适。于是,找到自己的喜好所在就如此重要了。经历了最初的不适,作者渐渐沉浸在了书的海洋里,阅读让他有了自己的天地。小时候我们都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事而做一些疯狂的事,但是哪怕现在看着荒唐,那是我们确实从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诞生不同的爱好,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爱好付出,为了梦想而努力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快乐与满足。然而,但自己的爱好或是梦想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实现时,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苏克也曾因为无法继续芭蕾舞而迷茫与痛苦,还好他没有迷失掉自我,一步一步的寻觅着自己。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困苦,我们会痛苦与悲伤,却不能失去自我。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或许生活往往不如人意,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去寻找真正的自我。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归属,才能获得轻松畅快。就像苏克是经历过各种选择之后才找到自己的归属——法学一样,很少有人能一下找到自己爱好,并可以以之为终生事业的事。但只要我们在路上,不曾迷失自己,终会做真正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     P41:图书馆中无拘无束的自由,简直是最美妙的冒险。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本一本地打开图书馆里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贪婪地要把那些内容都占为己有。我简直不敢相信,如此令人享受、带着点罪恶感般的冒险活动,竟然能够得到父母的完全允许。P50:当我了解到,如果我的练习哪怕有一丁点儿的不足,都会使我更为担心自己在表演中出现卡壳,而这种担心往往很有可能会真的发生。为了应对我那虚弱无力的恐舞台症,我想出了两条不太完美的策略。首先,我会努力不断练习,一直练习到即使有人在凌晨三点时把我叫醒,让我弹奏,我都能熟练地弹出来;其次,我会非常生动地通过想象,将我自己幻化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走上舞台。当我坐在钢琴面前时,我就试着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信心十足、掌控自如、踌躇满志,可以把所有的顾虑和担忧都抛之脑后。……看到这里,觉得有共鸣,那种上舞台的恐惧感,焦虑感会在上台之前袭来。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班级同学一起表演,我是开场白,当时在台上还算能够完整讲下来,结束后到台下的妈妈怀里就哭得稀里哗啦。我想那是一种焦虑过后的释放,也是一种恐惧的释怀。那之后也有大大小小的“舞台”需要去展示,我一直在和这种心虚紧张抗争,前一晚是难熬的,我也试着想去改变这种状况,就如作者所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哪怕有一丁点儿的马虎,也许第二天的表现就会下滑。出现过紧张的状况,如:短路,一会儿接不上话;口吃,一下卡壳了;脸红耳赤……之后,还为此恨自己,然后又重新出发。我想过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家庭环境、性格、父母的沟通方式等,当然,我没有后悔,没有责怪,我只是想通过我的努力做一些改变。我接纳现在的自己,想不断完善自己。……讲到爱好,我同样学过钢琴,不同的是,我是被逼的,没有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反抗,含泪弹完一首接一首曲目,可想而知,最终结果肯定是半途而废。我现在好后悔,我没有一项特长。哭。……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在慢慢成长,喜欢沉下心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定期阅读、玩魔方、写书评等。我想是在奔四的道路上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吧。但是现在令人分心的事儿太多,有家庭、工作、手机等,必须给自己做一个规划,合理地处理好这些我们的生活,也是让我们充实的事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付出就会有所回报,钢琴曲目哦
  •     感觉内容和题目没有多大关系,难道是我没有读出来?作者真的是非常非常牛逼
  •     为热爱而活,尊重生命的无限可能!
  •     无意中拿到本书,很真实,没有成功学,实实在在写作者的成长故事。不是成绩好的学霸,热爱艺术,追求卓越,不完美,好奇,伯乐相助
  •     跟随自己内心。“你必须充好电,才能与魔鬼对峙”
  •     感染力稍弱,但想必作者的初心也并非要将故事讲得多么荡气回肠,从讲述人生故事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尽管作者并未强调自身的优秀,但这种成功不易复制,但仍有许多亮点值得借鉴。自由,初心,学习,思考,努力,这些品质永远是通往成功的门票。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做你真正喜欢的事。
  •     内容还行,就是有些翻译让人吐槽。例如书中45页中,应该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而这里却被翻译成“伟大的盖茨比”。
  •     成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当然,作者的成功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析案例。阅读,写作,热爱,自己的节奏。我的启发。
  •     被封面吸引而看,喜欢开头那句话“长大之后的人生真的难以言喻” 我以前看过很多心用来打鸡血的,励志的人写的书,但是这本是唯一让我想找原著看的,我想看她用英文写出来的,自己表达的意思。她让我知道,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个年纪,不要总是悲观的看着世界。
  •     成长史。她充分过自己的生活,做不同的尝试,不断磨练自己每天做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直到做的满意,非常有想法的女性。
  •     成功有很多因素,但自身努力很关键!珍妮的自传写的是其成长的历程与感悟,车上简单的看完了,也许当自己也为人父母时,也会有自身感悟,确切的说对生活会有更多地感悟。
  •     从书里看到作者的不凡,同时还有家庭的不凡
  •     病中特别喜欢的书,在病床上一口气读完。励志,同时也记录成功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焦虑,不安,紧张。。。
  •     对其中讲述移民生活的部分很有兴趣。很佩服她的父母能抛下一切移民,才给了她更自由的成长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
  •     母亲有远见魄力,自己天资聪颖,又很努力
  •     感触1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栽培影响之深 2美国的教育比东方要成功 3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加之留给自由得思考是成功的很大因素 4多方面发展意味着投入大量金钱,而这种权益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
  •     全书写的有点零散,看着看着就感觉漫无目的,一个韩裔美国人的成长回忆录,不带什么目的性的阅读觉得还挺有趣。但事实上内容远没有书名吸引人。
  •     值得一看,看看成功人士的成长轨迹,有挫折,但更多的是努力和坚持,客服自己的弱点,成功路上少不了伯乐和贵人,但是积极的人会抓住并依靠他们走向成功,也让人反思美国式教育和中国式教育的利弊.
  •     给了我很多启发的书
  •     韩国的教育思想和中国很像,包括家长的期待和“妈妈朋友家的女儿”带个孩子们的压力。对于美国式的自由,我们内心向往却不敢轻易尝试。
  •     没有惊喜,看到作者的成长,大学之前甚至是让老师担忧的学生,也没看到更好的世界
  •     五星给作者的真诚与坦白,这是自传性作品最为重要的一点。与 其他网友观感不同,我倒是觉得作者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翻译出来的效果也能接受。诚如苏克自己所说,她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较早地融入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也正是美国的教育和社会给了她诸多的机会和历练。这是一本正能量满满的书,希望苏克在她的世界中更加幸福和成功。
  •     两年前看的,当时深深感动于书中所写追求知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教授。
  •     冲着哈佛教授买的,只能说这本自传些的太浅显,更要命的是翻译的真的不是很好,有的语句看起来特别的别扭!
  •     这个人的成功的确是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不得不说,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娓娓道来,你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想到很多东西,包括对子女的教育,我未来的人生选择等等。这本书我不认为是成功学的书,它仅仅是作者简单的心路历程。
  •     美籍韩裔的奋斗史,奋斗固然重要,少了帮助她的人,也没有今天的她
  •     我想看到的世界,与别人不一样。
  •     花了半天时间一气儿看完。我很喜欢这个人,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的谦虚、自信和内心的力量!
  •     这本花了三天完成阅读的图书,我也没想过在那么短时间内完成了阅读,毕竟我是拖拖拉拉的人,在完成阅读的前一天,我曾发表了朋友圈“有意识似无意识的煽动、渲染,如果你懂,她就是一本好书”,我也不知道我说的是她还是这本书。依稀记得书本175页有这么一句话:努力变得完美,会让人受伤,而且痛的要命。这句话给了我无数的猜想,为什么努力完美,还会让人受伤,还要痛的要命,我应该解释为:1、过分的执着追求;2、过分的在意他人眼光。嗯,也许这两个都是解释,毕竟作者是从她为了不迟到赶教室时摔倒领悟出来的。冥冥之中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了达到他人的理想而勉强了多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只为了他人的一句“完美”,为了他人的一句“赞美”。反而作者那自由的不讨好他人只求不辜负自己的心里和心态让我憧憬及向往。人本该如此,只是周围身边
  •     一个二代女性的成长史
  •     所以华裔还没有一个在哈佛法学院取得终身教职的人嘛…40来岁就出了自传,这本书的风格也因而很年轻,富有活力
  •     看的停不下来呀~
  •     #2017/02 努力,去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性,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预设期待的轨道”所限制。生活中的“点”会在将来某一天连接起来,你所有的付出都不会是白费。
  •     苏克的成功是家族及个人积累的必然成果。努力要趁早!
  •     1.同样都是怀有巨大遗憾放弃曾经最爱的舞蹈,让我开始相信未来的路能走的更精彩。 2.第一次感觉法律是一门美妙的学科及语言。 3.作者在哈佛创办新课程的经历启发了我为什么不做一件把所有热爱的事物结合起来的事情呢?
  •     知性女性
  •     (111)努力一次,就会获得多一点的勇气!
  •     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并没有被所影响所代入 并且她的文笔一般 可是她的成功还是离不开她的努力的
  •     听过很多道理,我们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是什么原因呢?至少我该找到自己的原因吧!至少该听听去做你真正热爱的事这句话吧!
  •     有力量的鸡汤
  •     很久没看一夜书了,看了一夜书就不想拿起手机了
  •     翻译扣一星。
  •     很好的完成了解释怎样拥有如此近乎完美的履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天才的一路过关斩将水到渠成,而是在各种环境和因素下客服了周遭的不适,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并持续不断向优秀靠拢的平凡故事。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让每一人都觉得美好的生活是触手可及的,确实给了年轻人们希望。阅读让她找到了自己兴趣的所在,也发掘了她的天赋,让这三所顶尖学府接纳了她。这是一个积极的少数裔族的美国梦,让想了解三大名校的人清楚她并非天生完美,是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持之以恒的努力与选择成就了这样一个亚洲首位哈佛法学院终身女教授。她分享所看到的世界给予了正面的能量,三大名校是让人向往的,这当然也是最大的卖点。找到兴趣很容易,但持之以恒的不断挖掘并成长很难。鼓励所有的年轻人去冒险,去征服那些不舒适。三大名校不是密不透风等级森严的墙。
  •     书本是给在澳洲留学的妹妹买的,希望能够对她有一点启发和激励。记得自己是进了大二以后就不怎么读人物传记了,总觉得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种个体经历的激励也很难让我心生激荡。这两日看了这本书,珍妮的人生是让人羡慕也是让人尊敬的,羡慕是因为一路走来其实算是一帆风顺,值得尊敬是因为这种顺利是因为发现并且坚持自己的热爱争取而来。那些—怀有渴望去做自己想要努力争取的事情便不会有一点点敷衍;年轻人就是要试着去做一些让自己不难么舒服的事情;在每一次小小的目标实现后要学会给自己明确的奖励……话语依然可以让我认可并为之所动。当她说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就会充满力量,想到科比说:现在我醒来的时候还没有沉湎在过去的荣耀中,还依旧对胜利充满渴望,所以我还能在赛场上飞奔。 鸡汤喝多了不行,但是不喝也不行。
  •     才看到40多页,目前感觉没有特别想读下去的欲望,由于自己的强迫症,一本书不读完就不会开始另外一本书。。。已读完,成就感油然而生……
  •     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这样的传记。 没有特别击中我,但是觉得可以一看。
  •     准3。文字朴实无华。不过从小能接触文学、音乐、芭蕾,确实是幸福的
  •     不是成功学的鸡汤,看了序决定看下去,事实证明很受益
  •     哪怕是一锅心灵鸡汤,这碗也挺香。可以看到女性成长、教育以及对技艺的磨练,还有哈佛法学院的加持,纸页留香。
  •     一早起来灌完一大碗鸡汤。还是有很多启发,尤其是关于阅读与人生的关联。童年醉心于阅读的人,怎么能够不去做学术呢?跟她一样,即使是现在,我最大的爱好还是窝在家里看书。自己的人生有太多遗憾,虽然不可抗的因素很多,家庭、教育体系、性格都有原因,但是不是就该抱憾终身了呢?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又懒又一点儿都不酷,因为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只是坐在家里读书而已。”我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看自己真正想看的世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