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8
ISBN:9787010006741
作者:恩格斯
页数:72页

章节摘录

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已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该怎么办。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但是,这决不妨碍黑格尔从他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中作出进一步的结论:他的哲学因为对他的思维来说是正确的,所以也就是唯一正确的;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再从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如果新康德主义者企图在德国复活康德的观点,而不可知论者企图在英国复活休谟的观点(在那里休漠的观点从来没有绝迹),那么,鉴于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驳倒,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只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但是,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心主义体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而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它的残余还牢牢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重大的历史根据的。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自然科学中的情形正是这样。认为事物是既成的东西的旧形而上学,是从那种把非生物和生物当作既成事物来研究的自然科学中产生的。而当这种研究已经进展到可以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即可以过渡到系统地研究这些事物在自然界本身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时候,在哲学领域内也就响起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事实上,直到上一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研究植物机体和动物机体中的过程的生理学,研究单个机体从胚胎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的胚胎学,研究地壳逐渐形成过程的地质学,所有这些科学都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产儿。

前言

1888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谁也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复活。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飚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2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在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找出来看了一遍。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旧稿中缺少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所以,旧稿对现在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可是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88年2月21日于伦敦载于188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11—213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1888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谁也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复活。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飚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2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在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找出来看了一遍。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旧稿中缺少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所以,旧稿对现在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可是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8年2月21日于伦敦    载于188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11—213页

内容概要

恩格斯,F.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主要著作有《乌培河谷来信》、《谢林与启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信条》、《共产主义原理》等。和马克思合著有《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书籍目录

1888年单行本序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二三四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注释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者通过对19世纪德国哲学的巡礼,对黑格尔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纯理性的解析,同时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变动的大背景,提出作者的新的、不同于德国传统哲学的新观点。书中有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和对基本观点的阐述,是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哲学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

图书封面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被人类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的是,一切总是开始于结束之后。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自以为是一种对辩证法的绝佳阐释,但更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之后发现,一切“新”总是孕育于该结束的“旧”,并从“旧”中拯救合理内核的表述,似乎比首句更道出了辩证法的精髓。一、逻辑结构切入正题。该篇原典《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再现了1848年革命前后德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之间的必然。论文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何以可能”作为分析对象,我们首先要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最合理理解,由此引出关于它的“终结”到底是何种概念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这种终结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二、终结即开端德国古典哲学,即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由康德创始,紧随其后的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在某种意义上抛弃了黑格尔唯心论的费尔巴哈则成为它的最终代表。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在哲学史上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恩格斯的文本涉及了其中极为重要的两个理论,一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随着政治、经济与科学道德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体系的创建和完善,而这样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的不合理,则孕育并生成了对它本身的伟大终结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矛盾,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决。正如那个著名说法“苏格拉底的死,意味着政治哲学的生”中所揭示的结束与开始的辩证一样,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种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并最终从中诞生新哲学的过程。如此终结恰恰是一种开端,在哲学中,是“扬弃”的生成过程。三、现实性展开的必然黑格尔备受关注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以及对这个各家理解不一的命题所作的注释“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恰好证明了德国古典哲学被终结这一现实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明的必然性。这样的必然性,我将之总结为哲学体系本身的局限、自然科学的突破发展、社会历史的政治的背景变革三大方面。3.1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局限3.1.1黑格尔哲学方法和哲学体系的矛盾恩格斯指出,德国著名爱国诗人海涅敏锐地感知到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而黑格尔本人也洋洋得意地暗示过他的朋友海涅,关于自己理论的革命性和完善性。不过这种暗示恰恰表明了黑格尔哲学中无可避免的两面性。正是他保守的体系闷死了革命的方法,最终使黑格尔的古典哲学成为历史。恩格斯在文本中提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对于这一哲学思想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明确的阐述过,反而得出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就是黑格尔的矛盾造成的。恩格斯的文本对黑格尔理论进行了以下总结: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普遍的,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则认为只有“为永恒不变、最终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所建立的纯粹完善的‘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并真正发展的。他同时否定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认为它们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而已。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无终点的,而黑格尔却同时认为“绝对精神”有终点,最终会在自己的哲学中实现自我认知达到了认识的顶点。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他的唯心形而上体系认为,矛盾斗争只存在于具体“有限之物”之中,而在他的“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被调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他的社会历史观一致,他通过对认知发展的终结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并且既然他已经认为自己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知是终点,那么相应的人类历史也发展到了可以绝对美好的地步。于是,黑格尔在这里就用他著名的天才思辨方法证明了贵族的必要性和完善性。马克思对所有体系性的东西都无好感,因为一旦成体系,便无法再继续生成3.1.2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与肤浅化在宗教与政治成为当时德国最敏感话题,而黑格尔学派也开始由于自身原因分裂,并且在思想界产生迷茫和混乱之时,费尔巴哈提出了唯物主义哲学。对于此,恩格斯在文本中说:“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费尔巴哈为有力地反对宗教斗争开辟了道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解放作用。但是18世纪乃至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依然有非常致命的局限性,根据恩格斯的文本,将之概括为三点,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文本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充分论证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特点是贫乏的逻辑和政治的缺陷,以及最为肤浅的泛爱论,恩格斯似乎认为,费尔巴哈那种压抑和脱离社会现实的美哲学除了符合常识之外毫无意义,总是在向着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而费尔巴哈备受人尊崇的对于神学和唯心的批判,离开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范畴,居然又对宗教产生了某种挽救心理。他表述到:“费尔巴哈想以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做真正的炼金术。”由此,费尔巴哈软弱的唯物主义也在恩格斯那里遭到了批判。并且,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全盘否定态度根本无法制服黑格尔哲学。由于黑格尔哲学包含了丰富积极成果,并且对德国民族精神有过如此巨大影响力,因此没有批判的克服,而仅仅宣布它的错误时不明智的。必须有人承担起从本意上“扬弃”它的工作,消灭其不合理性,拯救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工作,终于有另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承担了起来,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最后有巨大影响力的代表费尔巴哈的认清与终结。综上所述,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矛盾的暴露和解决,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认识黑格尔与扬弃黑格尔理论的中间环节。3.2社会历史背景的必然在上述基础上,恩格斯同时说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具有“庸俗化”的特质,那是因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弃了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强烈关注。但是所有终结的根源都在于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尤其是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日益激化的反映,是激进的资产阶级反对官僚君主专制的理论表现。3.2.1哲学与政治哲学与政治具有复杂的关系,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各自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和相对独立性,因此彼此具有异质的性质;毋庸置疑的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显而易见,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了政治属性。同样,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反映,是德国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德国古典哲学似乎满足于普鲁士王国的统治,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并提不出多高的要求。因此,恩格斯所说的“庸人”,意指政治上的庸人,他们自认为完美的哲学体系本身否定着对当时德国社会制度实行根本变革的必要。哲学的主要政治功能在于对现存政治的审视、反省和批判,这对于现存政治的发展和进步而言是必需的。而哲学也极为依赖政治,因为它只有通过政治权力才能把自己变为现实。哲学对于政治来说,是政治的理性和良心,为其定向。因此,当德国古典哲学在社会领域内不再前进的时候,当它的最后代表费尔巴哈“从他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同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之时,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者,这种政治哲学对于总是在不断发展来适应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政治的影响力变得微弱,甚至出现了制约。于是,1848年的革命实践扫除了黑格尔关于普鲁士王国是社会顶峰的观点,以及费尔巴哈空洞泛爱论的种种说教,把他们的哲学抛在了历史车轮之后,正像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抛在一边一样,费尔巴哈本人也被风云变幻的欧洲革命时代毫不客气地挤到后台去了。3.2.2哲学与自然科学恩格斯在该篇文本中不断地鲜明强调着一个观点,即社会实践不仅是驳斥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武器,更是哲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恩格斯曾说过:黑格尔‘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是用思维的原则‘改造整个世界’,这种‘改造’实则仍然停留在‘解释’层面。而他在文本第一本部分中谈论黑格尔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认为,黑格尔具有自然科学的巨大局限性,因为“我们不能要求黑格尔哲学去研究当时根本还没有被自然科学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与此同时,着重论证了自然科学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文本之中对于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以及最具有联系意义的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建立,进行了极高的赞扬。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彻底否定着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一否定表明,起源的退却与返回毫无可能,旧事物的终结才是唯一具有可能性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现在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巨大变革力显然不是具有优雅姿态和完美主义的古典体系所能承担的,疾风骤雨式的扫除过程宣告着现实联系对臆造的人为联系的清除,与此同时,辩证的自然观否定了一切自然哲学的必要性。于是,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前工业时代的文明,在发挥了它巨大的影响力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纵深发展,已经具有了终结的意味。于是,正如恩格斯所言,德国古典哲学“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四、继承任何一样在历史上闪烁了巨大光芒的理论学说都不会以完全退出的形式告别历史,它的终结只有在不断的生成之中以被继承的形式完成。德国古典哲学也是如此。德国古典哲学被消灭了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形式,把辩证法放在了唯物的基础之上,救出了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不但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仅仅停留在思维领域做一个没有头脑的玄想家,更没有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在实践中以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方式继续存在,并作为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于是恩格斯在文本的最后一段中提出:“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德国工人运动以及其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者的同时,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获得了意义。真理永远处于生成之中,历史永远不会在完美中结束,人类总是处于从低级向高级的上升过程,而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也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对自身进行着探索与完善。或许,“终结”的可能性就在于,对哲学而言,永远“未完成”。——————————————————————————————我的哲学课论文,完成于2010年5月
  •     本笔记所参照文本为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三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编辑。本笔记写于2012年秋。[序言]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简明关系。“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P3,13-14)“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飙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P4,3-5)[一]恩格斯关于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阐释。他引用了另一句:“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关于什么是现实性什么是必然性我这里不做讨论。但恩格斯在随后将这两句演绎为:“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P7,7-11)即恩格斯用所谓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演绎出,“凡是存在的,都一定要灭亡。”________Ⅰ “这个国家(指普鲁士)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事合乎理性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P6,20-23)我将其引申为:什么样的人就配合着怎么样的政府。当我在指责政府-体制-社会的邪恶/失效时,我们是否应该回头在自己身上寻找对应的自己的罪恶。________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阐释和引申——人类/社会在思维和行动上不再会有绝对性的/最终性的存在:“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觉得的人类状态的观念。”(P8,13-15)“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P8,16)同时,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P8,20-22)恩格斯认为辩证哲学否认一切绝对性/最终性的东西,而这否定一切绝对的特性,才是使其唯一成立的绝对性的本身。即:“唯一不变的是‘不断的变化’这一前提本身。”而在此处,恩格斯实际上已经初步展示出马克思哲学的“运动哲学”的本质。________Ⅱ 在曾经的政治宣传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层次”之类的口号,而结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本身,不就轻而易举地否认了这句话么。教条主义与原教旨主义,本身已经被马克思哲学宣布为非理性的,被宣判了死刑。Ⅲ 既然“不变”与“最高性”已经被否定,那么,绝对化和无误论是错误的,“修正”才是常态。那么所谓的修正主义,是否可以说本质上是符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即:批判所谓的“苏修”,以及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批评,本身是否存在哲学上的悖论?________恩格斯对黑格尔最大的批判就是,黑格尔在完成了本身辩证哲学之后,却搭构了一个“精致的”、绝对的体系,然后按照传统的要求,生硬地拿来一个绝对真理——黑格尔找到的是“绝对观念”——来作为一切逻辑的起点和一切过程的重点,这使得:“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辨证方法是矛盾的;”(P9,17-18)在此,黑格尔的哲学本身分裂成了保守的、“绝对的”的体系与革命的、激进的方法。________Ⅳ 在这里,恩格斯批评道:“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的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P10,5-6),此处的批评,是否指德国人本质上的一种保守内涵和前文所提及的“恶劣”?________恩格斯总结到,黑格尔的“伟大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恰好证明了一个新的矛盾——若是人类已经达到了所谓的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即已完结,而我们的世界又为何仍旧在继续发展?故恩格斯在此抛出了新的历史“任务”:“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P11,7-10)黑格尔的庞富的体系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实践,开始(再次)引发关于“自我意识”和“实体”的争论,并把一部分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推回英国和法国的(传统的)唯物主义。而体系上的矛盾,已经由费尔巴哈解决:“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本质的虚幻反映。”(P13,14-18)这个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但费尔巴哈理论本身的弱点(在其后恩格斯用尖锐的话语指出了批判了这些缺点)让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了。”(P14,10-11)同时,费尔巴哈在处理黑格尔哲学的方式上,只是“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却没有更深入地去协调和改造唯物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他的观念是过于简单和无力的,所以在最后,恩格斯感叹道,费尔巴哈空泛的哲学,最后也将被抛弃。________Ⅴ 第一部分,主要便是恩格斯总结黑格尔哲学的得与失,以及最后引入了费尔巴哈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可能的)突围。[二]Ⅵ 第二部分基本由恩格斯简要地铺陈了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历程,重点开始介绍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唯心主义”本质。我个人认为,第二篇和第三篇构成了国内现行哲学通识教材的基础。________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恩格斯在开篇的第一段用了整整一段来介绍和总结了宗教-神学的形成,并说:“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P15,21-P16,1)于是,哲学的第一性问题首先被抛出来:什么是本原的?精神,或自然界(物质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精神本原)与唯物主义(自然界本原)被分化出来。同一性的问题也被提出。认识,还是不可认识。认识论成为精神与自然的第二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本原是(先验的)“绝对观念”,同一性则不言自明——作为“绝对观念”的外化的自然世界,自然而然是可以被意志和观念所认识,即意志,总是可以认识其本身的。“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其前提里面了”(P16,25-26)________Ⅶ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的哲学:“对这些(指休谟、康德以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时间,即实验和工业。”(P17,11-12)“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和日益迅猛的进步。”(P18,7-8)马、恩哲学的框架,是来自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但他是植根于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依托于资本主义带来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是放眼于大工业化、科学化的未来的发展的哲学。本身是符合资本发展的。________恩格斯在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同时,也批判了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首先,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偏见地将唯物主义庸俗地等同于古典的机械唯物主义。同时,恩格斯论述到,机械唯物主义所具有的“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两个局限: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其他普遍性质的过程,以及没有将世界理解为一个发展的、变化的过程,“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P20,9-10)。此处,恩格斯也略带同情的表示,当德意志朝野都弥漫着“故弄玄虚的折衷主义”时,费尔巴哈却不得不隐居乡间,接触不到突飞猛进的自然科学大进步,也无法接触到更进步的自然观。其二,恩格斯第一次深刻地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即所谓“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最大失败,是其只是接受了一定的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却没有“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P20,13-14)。而恩格斯所提到的一切,本身也都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观念上的革新——反过来也在证明着马克思哲学中“变化与运动”的辩证哲学观。________Ⅷ 其实全书中,我认为和书名最切合的,就是第二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然一个引子,第四部分已然是恩格斯长篇累牍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由来和进步的自说自话中了。[三]Ⅸ 本部分主要揭示和批判了费尔巴哈在社会科学——即宗教哲学与伦理学上反映出的唯心主义本质。________费尔巴哈曾着力批判过宗教(基督教),但其本质却并非要抛弃宗教,相反,“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P25,2-3),因为“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分开来。”(P25,4)。并且,费尔巴哈将人与人的关系中的“爱”抽离为一种新的宗教真理:“归根到底,在费尔巴哈那里,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P25,11-13)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正是在于,在人类自身关系、社会伦理的研究上,他不仅没有完全摒弃宗教的神圣外衣而直接抽取出纯粹的人类本性的各种精神和关系,反而换用了另一种新的形式和说辞——“爱”,来再次包装这些关系,并“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P26,3-4)“在他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的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种关系看作新的、真正的宗教。”(P26,4-6)以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作为基础,却又妄图重构“真正的”宗教,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上的不彻底和唯心主义可见一斑。恩格斯在P26到P27用了一定的篇幅去介绍和辩驳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恩格斯认为,是“历史与宗教的变迁相伴随”,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是历史由宗教区分(甚至主导)。实际上,世界迄今为止的冲突和进步,都出现在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中,宗教充其量只是一种在某一当时适用的人工产品。费尔巴哈以其自身宗教神圣化、人类关系宗教化为基础开发出的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全然“已经不值一读了”。从P28到P30,恩格斯都在批评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类关系和伦理的“核心”——道德——的认识和理论。费尔巴哈曾经有力地批判了基督教,他指出:“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像。”(P28,2-3)“这个神本身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P28,3)但是这个在批判旧宗教时充满感性、研究现实而反对抽象的费尔巴哈,当他面对“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P28,8-9)费尔巴哈在人类关系、伦理的研究中,又只停留在抽象道德上。在这一点上,对比于黑格尔庞杂的成体系的伦理学时,费尔巴哈又是如此空乏而无所适从——他除了空洞的、自己都难以完释的“道德”再无所能,甚至他的支持者施达克都坦言:“关于社会的学说,即社会学,对他(指费尔巴哈)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P29,5)相比之下,被费尔巴哈简单丢开的黑格尔,在道德、善恶领域上比费尔巴哈厚重的多。在黑格尔的善恶观中,“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其一,人类的每一种新进步,都建立在对旧有事物的“亵渎”和“叛逆”上;其二,历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着人性的贪婪和不满足——即所谓的“恶”来撬动。而费尔巴哈却没有在对于“恶”的研究上留下任何果实。费尔巴哈只能在道德上讲:“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P29,28-P30,1)但这种欲望又受到两种“矫正”,即人自身行为的自然后果与社会后果的矫正。既然如此,为了满足自己亦不损害他人,每个人就得“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P30,7-8)。于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最终准则,又是构建在空洞的“爱”这一理想的、唯心的条件下的。在本部分最后的P30一直到P32中,恩格斯都用近乎嘲讽的语气尖刻地斥责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的不平等本质和费尔巴哈哲学在面对新锐的资本主义环境时表现出的懦弱和可笑。________Ⅹ 关于“恶”的历史作用一说,似乎曾有人将人类文明喻为“恶之花”。Ⅺ 对于费尔巴哈的道德理念,似乎与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相近。特意查过密尔和费尔巴哈两人的生卒年,发现二人确实也是同一时代人。以笔者浅薄的历史和社会学学识,也无从得知其间究竟是否有过影响。[四]在第四部分中,开篇的第一段,恩格斯总结性地评说了德国后黑格尔时代的思维哲学人物——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并称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P33,10)。但正如在第二部分谈到的,虽然费尔巴哈仍旧是一个“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他重新发掘出唯物主义思想,乃是迈出了哲学上重要的一步。也正是费尔巴哈,在其先驱者的基础上,又与他们决裂,终结了黑格尔主义乃至德国古典哲学。从P34开始,恩格斯开始转入对黑格尔哲学解体后的另一派别,也是恩格斯自己所代表的派别——马克思哲学的论述,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哲学新生。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同样是基于唯物主义观念,但它并没有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丢弃——就如同费尔巴哈一样,而是将其“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P34,13)加以了吸收和改造。在黑格尔哲学中通过预设的绝对概念,并由其自身完成了发展与“外化”,最终在人的身上成为自我意识。而马克思哲学,“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P35,11-12),并将由黑格尔创造的辩证法重新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P35,13-14),恩格斯在此如是说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在现在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P35,14-18)即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性得以说明。于此,马克思哲学最基本的方法和观念——唯物辩证法和运动观被提出:即唯物辩证法不再同以往的形而上学方法将事物看为不变的东西,也不再将世界认为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世界也正是这一切运动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运动观念,不仅适用在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同时,“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P36,14-15),即绝对真理和谬误、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也都被唯物辩证法解决。在P37-P38中,恩格斯着重论述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改变,动摇乃至终结了旧形而上学式的自然哲学。而从P39之后一直到全文结束,恩格斯简要而不简单地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论述和指明了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哲学中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根本动力,是实践与运动,以及阶级斗争。也就是说,在全文的最后部分,恩格斯已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乃至历史观、世界观,并且,恩格斯热情地歌颂了德国乃至世界范围里的工人运动。正如标题所拟,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终结,而“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P51,7-8)[附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关于费尔巴哈乃至整个哲学世界最精炼的总结。第一、二、五和六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和旧形而上学思想中对感性的自我和事物的能动性的无视。第一、二、三、五和八条中,马克思直白的指出,在自然世界的客体,都应该放在全部的人类社会活动中,讲本质看作是实践的理解,而一切外在事物和自然规律,也只能在主体本身的感性活动和实践中被理解。第十、十一中,马克思批判旧的唯物主义——包括机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都只是个人与市民社会的产物,而新的唯物主义的认为,是要从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上去解决问题。所以,马克思哲学最精炼的提纲里,最精妙、最振奋也是最反映马克思哲学精神的主张被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社会,问题在于改变社会。”
  •     (2013年R大某马哲课的一篇作业)虽然我很难对恩格斯展开同情的阅读,但不得不承认《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非常经典的文本。一方面,自幼被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出于此书,读起它来有种正本清源的感觉;另一方面,这本书写得十分清晰和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源流和变更之所在写得清清楚楚,让人不得不佩服。不仅如此,读完之后我对德国哲学产生了新的理解,解答了我长年以来一些问题。这不是说恩格斯对德国哲学的把握有多么全面深刻——事实上他的观点在现在看起来有些简单化和粗野——而是其中论述使我意识到当时哲学讨论的风味与现在截然不同。恩格斯纠结于唯心和唯物问题、可知与不可知问题,并不一定像现在人想得那么不可理喻。他对这两个问题的着重强调是和当时人们的哲学争论有关的。如果仅仅看到康德,那么心和物的张力并不是很大,因为无论哪一个在先都不影响不影响普遍必然的知识的成立;而且关键在于在康德那里主体接受来的表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被动接受的,归根到底康德也不否认表象是从物自体来的。心和物的先后只是认识或是概念建构上的先后,而不一定是现实世界的先后。因此,康德的学说并不影响我们产生健全的实在感,虽然有些别扭。然而黑格尔之后,心物二分问题从一个纯粹的认识论问题变得关乎现实世界的重要问题了。我不知道黑格尔本人怎么理解,但在当时的哲学讨论而言,认识上或概念建构上的先后之分有了现实感:“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只是由于观念的下降才存在。”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一个哲学爱好者或其他领域的学者很容易有附带的推论,比如在历史过程中观念的本质地位,比如世界是因为某种观念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观念才是真正的现实,比如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孰先孰后。离康德越远,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也就越关乎现实,关乎实践,关乎政治斗争了。而且,由于黑格尔唯心体系的影响,德国哲学的风格变得愈发晦涩,甚至容纳了许多保守的或是不懂装懂的势力,也影响到了政治实践和宗教的解放,是一种哲学语言对政治诉求的表达的禁锢。像中国此前那样,对于当时德国人关于实际问题的争论披着哲学外衣的,代表不同力量的人操着复杂的黑格尔式语言,讨论“自我意识”和“实体”的关系。在这种语境下,唯心和唯物的区分当然是极端重要问题。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突破荆棘丛生的唯心论的争论,像是一阵新风吹散晦暗的迷雾,对青年人当然是种解放:这是言说方式上的解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政治面貌。无怪乎恩格斯如此评价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的。魔法被破除了;体系被炸开并被抛在一旁了,矛盾既然仅仅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这本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想象的到。”于是阵营产生了,“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前者的关键词是,保守,喜欢用繁杂的玄言说话,代表旧的宗教势力;而后者则意味着年轻、革命、有现实感并支持新的工业实践。这两个势力在当时的德国是实际存在的,它们当然要斗争,斗争的武器是哲学。虽然回过头去看,其中的哲学味道已经不是很浓了。至于另一个哲学的关键问题,即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恩格斯给予的解答也不会令现在的人满意。因为即使哲学面临它的耻辱,即无法证明外在世界的存在,但并没有几个哲学家真的认为外在世界可知,他们至多是认为对这些知识的来源的论证不够充分。按恩格斯的概括,这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是个认识论的问题,休谟和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代表。其实,休谟哪里是严格意义上不可知论者呢?他从不怀疑知识的正确,他只是诘问知识的来源问题。康德甚至比休谟更进一步,对知识有一个可靠来源给与了肯定的回答。如果从纯哲学上讲,可知与不可知顶多是个概念之间的问题,并不会对实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什么恩格斯这个革命的思想家要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也应该结合当时语境考虑,困难在于“费论”并未提供太多背景说明。其实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很对(不管他的理论合不合理):自在之物不可知不是个实际问题而只是个概念问题,应该从一开始定义概念时就消除掉。所以恩格斯说,黑格尔已经从唯心主义方面把能讲的都讲了。但恩格斯又觉得这样还不够,黑格尔这种论证方式这样有小小的循环论证之嫌,于是他隆重推出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式:实践。"对不可知论的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工业和实践……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存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有机物质……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也许是受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我能感受到“实践”这个词中包含的真理性,但不得不说,这里的论证十分粗野。生产和制造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恩格斯一点也没解释,当然也可能他会对我说,“概念都是空洞的,你去实践一下就明白了。”实践也许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在这个时代所剩下最高明的概念,但是它是怎么解决不可知问题的,归根结底也没法说清。它与其说是个哲学论证,不如说是在申明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政治观点。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大学有一门课,就是路德维希!所以这本书是大家都要买的“教科书”!贵倒不贵,只是上课需要罢了。
  •     一切终点都是开始,一切真理都在为谬论做准备
  •     我真的。。坚持。。读完了。。给黑格尔费尔巴哈恩格斯跪了
  •     翻译的有点点绕。但是大致读明白了:恩格斯是个大喷子
  •     还可以。
  •     我的导师其实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他身后的,是希尔斯、布迪厄、萨林斯】
  •     书呢,终究是开卷有益。恩格斯某种程度来讲,绝对不逊于马克思。
  •     其实讲费尔巴哈的倒不多。
  •     就算错得离谱 也是错得可歌可泣 更何况还有很多intriguing的点
  •     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的生存论革命
  •     革命中的恩格斯
  •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单行本,内容没什么说的了,就是作者写的哪些内容。只能说印刷质量挺好的,值得买。另外,这本书后面是有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希望此评论有用。呵呵
  •     其实也不错看诶。
  •     高一的时候住校晚上打着手电读的,至今记忆尤深,薄薄的小册子,红色宋体书名,喜欢恩格斯,思路清晰废话少,又有人情味
  •     通过唯物主义认识到进步性;通过辩证法认识到曲折性。 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它;精彩绝伦的辩证唯物主义。
  •     很好的单行本 还可以用来收藏呢
  •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要被毁灭的~辩证法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     看完以后 和看完以前 一个状态。 …从不懂 到彻底不懂
  •     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说得真好
  •     工人运动终究要扬弃德国古典哲学
  •     涉及本原与同一性问题,实践推搡思维到极致。
  •     老师要求要看的,看看觉得不错。
  •     看不太懂 但有点懂 喜欢这种感觉
  •     讲解到几个基本的命题。哲学研究特点从事物到过程的转变,哲学家的梦想是从理论走向实践???
  •     历史合力论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     想要专门解读费尔巴哈提纲的书
  •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Rhetoric and Boring
  •     多少年了,总是经典。
  •     相当篇幅用来阐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利弊,举例有些极端,讨厌的教会总是会跳出来阻挠这个阻碍那个,很是烦人,却又无可奈何。短短的一本70页的马哲,却并不好懂,背景知识复杂琐碎,不了解德国历史的,读起来会很麻烦吧。
  •     的确是经典文本。一个文本,不管对不对,只要读的人多影响大,就会变成经典。何况这本书论述的的确非常清晰,比马哲教材强多了。
  •     过了非人的苦逼两周,现在贴一张买洗衣粉赠的面膜,放松地睡啦!
  •     越来越懂,也越来越不懂了。
  •     大略看完了这本书的pdf。由于高中教科书断章取义式的引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这本经典。一言以蔽之:“凡是 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
  •     挺好的,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     单行本看起来很方便
  •     = =猪样队友恩格斯
  •     马克思的主要哲学思想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阐述了。而费尔巴哈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     书内容并不多,但思想性太强,特别是如果在不太清楚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同时代其他欧洲哲学家的情况以及当时欧洲的大体历史环境的情况下去阅读这本书,将难以理解。书后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写得很好的。
  •     我们哲学老师的口味越来越奇怪了。
  •     很经典。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克服历史目的论,历史的、实践的考虑人类社会。
  •     评书小友
  •     中国有8000万党员,他们(我不是党员)至少需要阅读: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黑格尔又继承并超越了康德(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因此,共产党员的书单至少包括: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恩格斯的文笔还是不错的,主要讨论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以及德国工人阶级对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一面的继承。
  •     上学要用,自己买本书可以留着以后也会看
  •     正品,不过内容有点枯燥,这可以理解,专业需要
  •     恩格斯著作
  •     虽然以恩解马会受到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挑战,但作为古典马克思主义的仅有的两位成员之一,以及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恩格斯的哲学论著应当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保持了良好的理论稳定性和哲学品质。
  •     值得一读,配送很好的
  •     第三章在伦理学范畴内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直接死磕简直一败涂地,前一章在讲本体论的时候费尔巴哈还是仅有一点点混淆而已,所以一旦本体论和认识论根基不稳在伦理学中问题就会被N被放大,所以伦理学才是最难的哲学:P但真是为难费尔巴哈,夹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中间就显得智商不够才气不足,这不应该怪费尔巴哈。
  •     本书要求的不是作为实践对象的原理式阅读(碎片),而是作为哲学史阅读。【本来的/书写的/现代思想家对其进行研究的历史】马克思思想不是直接来自黑格尔而是青年黑格尔,黑的哲学中哲学批判、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体系与方法之间有矛盾,青黑缺少政治批判,马克思以政治批判为起点,走出并且超越了黑格尔。政治批判在马克思这儿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把实践辩证法运用到了历史领域。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和马克思,马克思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而尼采学说无人继承个人也走向疯癫,不同的结果很大一原因在于马以实践辩证法为基本原则。哲学最根本的是片面的深刻性,在片面中又不能忘记批判原则,这样才是深刻的。黑格尔人性恶的学说之所以更深刻,是从经济、法律、制度层面来谈。参见拉法格/《利维坦》。文笔优美,道理清晰。
  •     need mo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唯物辨证论的强大展现!
  •     其实蛮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书本装订什么的都很好,没什么残缺破损,服务很好!
  •     引述本书第一章:“……这种辨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型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辨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
  •     很不喜欢那样的语气,只能用功利或者暴力对抗功利?对了,还得看看功利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总在翻译和词语之间颠覆。
  •     哲学类书籍
  •     读起来很畅快,唯物史观在当时的确能振聋发聩,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对它的大部分批判最多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对被旧世学者加诸社会现象之上的万千本轮,它有着一次性全部打烂的破坏力。问题在于破坏之后的历史重构,单靠它则远远不够。
  •     恩格斯确实不如马克思。辩证唯物又不是唯物辩证。所谓物质决定意识等于存在决定思维是不是说思维不存在?阿弥陀佛。虽然我也不喜欢俞吾金教授,不过马恩确实不同体。
  •     考前看这种书是不是作死啊~~~~
  •     补记
  •     为了复习政治课也算是把这个小册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主要剖析了黑格尔跟费尔巴哈各自思想的优劣,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彻底革命的辩证法,而批判了那绝对正确的“绝对观念”;另一方面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了他对宗教和普世道德的过度迷信。主要思想还是来自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想法太美好了。
  •     纸张可以,印刷清晰,
  •     现在看这类书的年轻人很多少了。静下心来读一读,会发现,这是一本好书,深刻得多。
  •     曾经花了一个学期学习这本书的附录,怀念那样的日子。
  •     黑格尔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     姐么看了三天 总结起来三个字“看不懂”
  •     翻译还是得专业的才好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