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渔的火车》书评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
ISBN:9787506323222
作者:北村
页数:399页

陈清你到底爱谁?

关于北村的《周渔的喊叫》,几个星期前看了,看的时候完全被吸住了,小说的内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踟蹰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篇东西。这是一部蛮有味道的小说,对于人性复杂和矛盾描写得非常真实细腻。主人公周渔在省城读书时认识了陈清,后来两人很恩爱地相爱了,年代问题,最后陈清把机会留给了周渔,周渔留在了省城工作,陈清到了县城做电工。陈清开始了每周坐火车见周渔两次的异地恋。后来在一次雷暴雨中,周渔跟着陈清去电房检查,里面早淹了,陈清触电离开人世。周渔沉溺在陈清离开的悲恸中不能自拔,出租车司机追求了周渔多年,周渔始终放不下陈清。后来出租车司机发现,其实陈清在县城有情人,他决定去找陈清的情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陈清到底爱的是谁?看完以后满脑子迷惑。陈清在情人李兰那里是无拘无束地,没有任何压力,不需要掩饰自己,不需要努力维护自己好男人好丈夫的形象,想干嘛就干嘛,他们彼此理解对方的想法,从这个角度看,陈清爱的应该是李兰,李兰才是最适合他的。但是陈清一直夹在两人之间痛苦,他对周渔有深深的歉意和内疚,他为自己的出轨痛苦。可是一旦和李兰在一起,他又感到灵魂从来没有的快乐。陈清一直夹在两者中纠结,最后一次他在他和李兰同居的屋里告诉李兰,他要走了。李兰没有阻拦,不是她不爱他,不是她的心不疼,而是她认为,爱情本来就应该来去自如,两人彼此尊重对方的自由和选择,甚至有没有身份有没有地位都不重要,只要有爱情的实质就好(李兰对于爱情的看法是比较前卫的)。李兰问了陈清一句,你爱的是谁?陈清沉默了一会,说出了两个字,周渔。“你知道吗,他最后在我们相爱的屋子里说的是你的名字”,后来李兰在周渔来到她和陈清同居的这间满是陈清生活痕迹的屋子里,跟周渔这样说。这样看,陈清爱的是周渔。周渔对陈清的爱情,不算正常,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畸形和变态。她每天都要陈清告诉她,他爱她。她什么都不去想不去关心,陈清一旦离开她视线,她就受不了。她不去关心陈清的爱好生活习惯,她只想和陈清拥抱在一起,告诉她,他很爱她,她就觉得很安心。周渔对爱情的态度和她的过去有关,她父亲在她13岁后无数次强暴了她,当她母亲发现时她以为母亲要和父亲离婚带她逃离苦海,谁知道母亲骂她不许哭,不可以让外人知道这件丑事。过去这件事给周渔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缺乏安全感和性冷淡。她需要一个完美的爱情幻想来填补自己的不安全感,她幻想她的爱情是完美的,是柏拉图式的,所以她只需要陈清告诉她他爱她,她就感到心满意足,对于陈清有段时间的阳痿,她毫不在乎(当然这也沉重地打击了陈清,原来一直以来的性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到了陈清死去一年多后,周渔仍然沉溺在和陈清的爱情中,她说出租车司机不懂爱情,陈清从来不会这样对她,在她那里,陈清是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理解她的内心和灵魂(就因为这个,陈清不断地在周渔和周渔朋友面前扮演好男人好丈夫,陈清很累,最后出轨了)。周渔一直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完美爱情中,完全忽略了陈清,其实她一点都不了解陈清,到了陈清死后她还以为陈清不爱打网球。我曾怀疑过周渔到底是不是真的爱陈清,她一直都和自己的幻想恋爱,也许只不过是陈清刚好满足了她的幻想,而她的幻想也需要一个男主角,所以她和陈清一起了,事实上,也许她不爱陈清,她爱的只是自己的幻想。陈清知道周渔过去的悲惨经历后,反应也有点不正常。他把这一切归根于自己,他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周渔13岁的时候出现,没有保护好周渔。因为这种深深的内疚和同情,他爱上了周渔。但是因为同情而开始的爱情,是否正常?这点我一直存在疑惑。健康的爱情不应该是从同情内疚开始吧。可以说,是周渔把陈清一步步推给了李兰。在周渔面前,陈清必须维持自己的好形象来满足周渔的幻想,而周渔过去的悲惨经历也在道德绑架着陈清,他不想周渔再受伤再不开心,只能尽量表现得自己更好一些。越是这样有拘束的恋爱关系,越让人受不了。最后周渔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陈清呢,越来越不开心,一个没办法做自己的人,在省城他是一个好丈夫,一回到县城,他就成了嫖妓,酗酒,抽烟,和修路工人打牌说脏话地痞流氓。陈清明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可是就是忍不住去做。直到他遇到了李兰,李兰开放的性格和前卫的爱情观,使得他获得了理解,他感觉自己遇到了知音,李兰不在乎对方有家室,只要彼此相爱就够了,如果你要走,我也不会拦你。自从陈清在李兰面前坦露了最丑陋的自己以后,他不再嫖妓,酗酒,抽烟,和修路工人打牌说脏话,他的心得到了释放,正常的恋爱关系就应该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走得长久。李兰是爱陈清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至于陈清,爱的到底是谁,真的很难搞清楚。他最后选择回到周渔身边,其中肯定有责任的成分,而爱的成分有多少呢,不清楚。为什么我会怀疑周渔是不是真的爱陈清,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李兰说,我不明白当时周渔知道陈清在电房里出事了,她就站在门外,为什么没有进去救他哪怕和他一起去死,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和他一起死。周渔爱陈清到一刻都不能离开才冒雨跟着陈清去电房,既然周渔真的那么爱他,当时为什么不敢进去了呢?后来李兰自杀了,死于触电,出租车司机选择了和一个女出租车司机结婚,而周渔呢,其实没了陈清她还能活,没了幻想她才不能活。这个故事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其实真正的爱情,应该要正常自由些,周渔给了太少了自由陈清,最后才会出现了李兰这个人物。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不要老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多睁开眼去看看身边这个人,了解对方,在彼此面前做最真实的自己,才应该是最美好的爱情。

永恒,才能叫为爱情。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是很复杂的,可以产生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周渔的爱情观产生于幼年的家庭,因为失去,所以觉得应该得到。正好这个时候她遇到了陈清,于是把这种失去转移到对陈清的得到上,她觉得得到了陈清,就得到了爱情。   其实她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李兰说得对,女人认为的爱情,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付出。周渔就是那种以为占有就是爱情的女人,她以为得到了就是爱情,于是她就努力去占有,不想让这份爱情消失。不能说她是错的,也不能说她那不是爱情,至少在她哭陈清的时候,那份情是真的,真得让人为之动容,动得令中山在那一刻就爱上了她。   周渔的爱在陈清死的那一刻变成了真正的无法战胜的爱情。活人是永远打不赢死人的,于是再没有一份爱比这份更坚固。爱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有各种说法,在周渔那就是从陈清的死产生的。   那以前他们产生的就不是爱情了吗?有,有一点,但是不持久。不持久的爱情就不能称为永恒的爱情,永恒的爱情只有分开一种办法才能做得到。开始是两地分隔,用火车来连接;后来是阴阳分隔,用思念来连接。只有分开的才是永恒的爱情。   不是永恒的,不能称为爱情。

好像都是爱情

没看过这部电影,所以也只是来说书好了。读完这本书,感觉很平淡。如同小学初中看完言情小说一样,冷眼旁观了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过后什么也没留下。我想也是习惯的接受教育了,比如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也要统统用来说教,看些不说教或者不给人思想上留下点什么深刻的思考的东西倒觉得不习惯了。周渔,陈清,中山,李兰,秀。他们的感情,让人疑惑,到底哪个才是爱情。何必这样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爱情。我们喜欢别人,就如同送别人礼物一样,有着给予的美好,可这也会是卑微的,因为我们总会惴惴不安的陷进去庞大的期待,期待那个人也给我们回送礼物。在我看来,爱情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而爱情貌似也存在新鲜度,这个时候存在并且是真真切切的,也许下一刻就被打磨的失去光泽了。所以周渔这个太小说化的不现实的女人,爱的太自我,反而像把新鲜的爱情紧紧藏着让它失去新鲜。也许是被伤害过的人会让人奇怪的敏感和神经紧张,她抓着幸福,小心翼翼的,不知疲倦的抬头看一眼张口问一下幸福在不在,甚至把幸福都抓出了血磨破了皮最终从她脚底划过殒落,一切也仅仅是因为,她太怕失去。

周渔的火车

北村是当今中国文坛相当活跃的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北村的小说写作,就一直坚持形式探索和精神追问的姿态,被视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2001年,第一次读到北村的作品是《老木的琴》。这篇文章在枕头下压了半年,最起码也看了八九遍。那些细节很长时间之后我仍能烂熟于心。自那之后,我就开始关注北村在文坛上的各种活动,他的新书,以及《周渔的火车》的喧闹上市,北村的陡然走红。   即使这样,北村在我的印象中,仍然停留在那篇《老木的琴》里。《周渔的火车》使北村的走红,依然不能让我更加喜爱这位作家。我总偏执地认为,北村就应该写那样的作品,里面有一个作家的良知,对一个社会觉醒;他不能随着文坛走流行,不能哗众取宠。然而,这期望显然是高了。   

-周渔,你干什么去?-我去赶火车

爱来了,这种滋味很美丽。这条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周渔,是个矛盾的女子。爱上一个为她每天写一首诗的,为她编造美丽仙湖幻境的男子。男子名字叫陈清。水至清则无鱼,还记得吗?是巧合吗。张强,是个矛盾的男子。一个为爱悲苦的兽医。可怜硬汉。他爱周渔,爱她在陶瓷瓶瓶罐罐上刻画的水彩花纹,爱她乐此不疲地每周两次去看望陈清的痴心,爱她玲珑刻画精致的脸。周渔让张兽医给她看手相。手掌平摊开,“看吧!我很认真的!”伊人如是说。张瞥了一眼她的手,转头前轻轻的丢下一句,“你把它合上。”周乖乖收起纤细的手指。“哎!这就对了!”张大叫,“这就叫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说完向前走,转头,坏笑。留下周渔的薄唇在夕阳下泛出淡淡的辉。若有所思。周渔,一个活在火车上的女子。都以为女人喜欢鲜花,其实女人到最后会发现并不是喜欢鲜花本身,而是收到鲜花的喜悦和心意相通的欣慰。周渔,一个他人都认为喜欢坐火车的女子,到最后会被了解,不是喜欢火车本身,而是体会着将要见到爱人的期待之喜,要见到那个爱书的男子,那个给她生命浪漫的男子,那个她心甘情愿为其在铁锁缆车站口分发而最终没有听众会去的“陈清诗歌朗诵会”的男子,那个最终引领着她葬身命运大海的男子。周渔转身要离开。张兽医抓住她,“周渔,”心如刀割,“你干什么去?”“我去赶火车。”此时站在周渔身边的男子,放下了所有的尊严。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他明白,周渔,那个他心爱的女子,要去寻找她深爱而且从未在她心中淡忘的陈清。-周渔,你干什么去?-我去赶火车。-周渔,你真的还要等吗?

爱她就要让她舒服

我最近正在构思我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可能会有这样的对话:男:亲爱的,我让你舒服吗?女:是的,非常非常舒服,你呢?男:我也非常舒服,象你一样舒服。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人想到一本色情小说,但我敢保证,我写的是一本真正的爱情小说,因为我自信,我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理解爱情的本质,那就是爱她就要让她舒服,这种舒服当然包括肉体、物质和精神等几方面,这很不容易做到,能给她舒服,同时自己也舒服则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我在《周渔的火车》看到了这种困难的另外一种表述。这两天《周渔的火车》正在热演,我很高兴在看电影以前先看过了小说,这使我相信,同一个故事,如果让不同的人来演绎会多么的不同。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电影版里把原小说中的周渔换成了陈清,把陈清换成了周渔,当然,在小说中,在两个城市间来回跑的是陈清而不是周渔。我在有关评论里看到,这部小说是孙周为巩俐量身定做的,可是按我的理解,原小说中的周渔并不比陈清的悲剧色彩更淡,虽然在小说里死去的是陈清,而不是周渔。死去的未必就是悲剧的,活下来的也未必不悲剧。我这样说,很容易把人说糊涂,好吧,我来简单表述一下小版本中的周渔和陈清的故事。小说一开始,陈清已经死去,他的形象是周渔和他的那个情人的回忆慢慢勾勒出的。周渔在十四岁时,受到了他的亲生父亲的凌辱,这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伤害,成了她一生的噩梦。周渔有一天路过一个网球场上被陈清悲呛的歌声迷住了,她爱上了他。陈清爱上她是后来的事,“陈清,好好爱我吧,我什么也没有了,好好爱我吧,否则我就要死了......我两手空空。”陈清开始被她的美丽所打动,后来被他的不幸所打动,他没法不爱她。但很快周渔对他的爱让他不堪重负。陈清在周渔面前不抽烟,不渴酒,不打麻将,对别的女人不感性趣(事实上,他当然是感性趣的,有一天他在街上看了一眼一个女人,被周渔发现了,他对周渔说,我觉得她很性感,周渔说,你爱我你还会觉得她性感?你觉得她性感就是想和他做爱,吓得他再也不敢当着周渔的面做类似的事了),他除了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是一个爱情王子之外,什么也不是,但他的身体很快背叛了她,他有一次和周渔做爱时出现了阳萎,但周渔好象一点也不在意,她对陈清说只要“你爱我”就行了,陈清才明白,她只是爱那种被爱的感觉。爱的重负让陈清在另外一个城市里开始了剧烈的反弹,在这个城市里,他疯狂地抽烟,喝酒,讲色情笑话,玩女人,直到最后和一个叫李兰的女人同居,在这里,他才觉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但他一想到周渔,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罪恶感:“周渔,我真想跪在你的面前痛哭流涕,说我错了,我有罪,我担当不起那爱情楷模的名声,我承认我彻底失败了,我太普通了,我根本当不了爱情王子,我这种人哪配做你的丈夫、爱人,我一无是处,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你看我抽烟酗酒说下流话赌博,象我这种人还编了个爱情神话,真是越描越黑了!周渔,你能做到,可是我不行,可我最初真的是爱你的,不知怎么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用尽了力量来克制自己,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周渔,你一定有一套办法,可是我做不到,亲爱的,我真想抱着你痛哭一场,把什么都告诉你,然后你就唾弃我吧!”小说中,陈清是死于一次意外,并且死在了周渔的面前,但按小说发展的逻辑,陈清应该是死于一次自杀才对。即使他不死,我想他也会疯的,他其实早已不爱周渔了(也许他从来就没有爱上周渔),但他没有勇气承认这一点,或者是他的善良不允许他承认这一点,他时时处于对真正的自我的渴望和对周渔的背叛而产生的罪恶感的夹击之中,他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在劳伦斯的小说《逾规的罪人》里看到了一个相似的例子,一个已婚男人爱上了他的学生,他时刻处于一种夹击之中,他没办法做出选择,只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他的这种悲壮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死后不久,他的那个情人很快找到了新的恋人,他的太太的生活好象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死得值吗?他是为爱而死去的吗?除了死去的他,谁来见证这一次爱情呢?它真的发生过吗?小说的最后,陈清生活中的两个女人相遇了。周渔在这个女人这里发现了一个对于她来说陌生的陈清,她想象出来的爱情的神话彻底破灭了,她最后“认认真真地嫁了个美国的华裔工程师”,而那个女人自杀了,谁会为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去死呢,她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还是回到我在一开始说到的观点,我说过,爱就是彼此舒服。在《周渔的火车》(实际上原名叫《周渔的喊叫》)里,周渔对陈清的爱(她爱陈清吗,我怀疑)没有给陈清这些,相反,她的爱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陈清直不起腰来,她的爱是一根绳子,把陈清越捆越紧,她的爱是一部透视机,时时让陈清有一种赤身裸体的感觉,她是一个受了伤的小天使,陈清除了是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呵护她之外,什么也不能去做。但关于爱,谁又能说得清呢?我的爱情“舒服”论也是现在我对爱情的一时理解,爱如果不是飘忽不定的,它还会那么迷人吗,爱如果不是那么折磨人,它还会那么难于让人忘怀吗?爱怎么可能只是一昧地舒服,怎么可能有这样便宜的事?我现在唯一感到庆幸的事,我已经过了那种发狂的年纪,我只要我能够承受得起的。我还自信没有爱,我一样可以活下去,这种爱当然是指那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爱,生活中除了爱,让我发愁的事还很多,它们可以暂时让我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叫爱的东西,那些还沉醉在爱中的人们,你们就等着叫爱情的苦头吧,当然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想吃还吃不上呢。

你是爱我的诗,还是爱我的人

上官朝夕——看电影《周渔的火车》          看完孙周导演,北村编剧的《周渔的火车》,突然有一种向往。向往那个有诗人和诗歌的年代。          我承认,我被剧情、台词、音乐打动。心像是一片菱角分明的玻璃,突然碎落一地。          火车。一个充满着无法形容的美妙词汇。发生在火车上的爱情,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在我的印象里,火车站总是一个离别的代名词。因为,在这里,每天都要上演着无数次的再见,充满着未知。          而《周渔的火车》,却上演着邂逅、爱情、想象。          在那个朦胧的时代,写诗、传诗、读诗、信诗。简单而又纯粹。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艰难地从物质的极度匮乏中依赖精神的食粮。在那个渴望阅读的日子,书籍就是牛奶,就是面包。          电影拍摄的背景,本身就相当具有吸引力。          三明。一个偶然机会,周渔遇见陈清。他们之间的故事从一首诗开始。为瓷瓶作画的周渔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一位忧郁的诗人,一周两次,不远万里,周渔坐火车去重阳找图书馆做事的陈清。          在报纸上,她看到了他写她发表的一首诗:          ……          仙湖     陶醉的青瓷     在我的手中     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     它溢出了我的仙湖     完全被你充满     被你充满          诗样的生活,造就出一个诗样的年代。可是,生活并不是诗。     陈清:你是爱我的诗,还是爱我的人呢?     周渔:我爱诗人。     疯狂地爱上这句话。               兽医张强在一次火车上与周渔认识。他赏识周渔,虽然周渔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他。他默默地守候在她的身旁,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陪她去寻找陈清诗中虚构的“仙湖”。他们没找着,周渔不肯罢休,张强说:          “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才是真的没有了。既然我们今天来了,就证明我们心里有仙湖,并且真的见着仙湖了。”          一个实实在在的男人。也许,陈清代表的是理想,张强代表的是现实。而周渔要做的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做一个选择。她没法选择平衡点,虽然她也曾经那样得坚定。她为陈清买了传呼机,卖了祖传瓷瓶为他出了诗集,办了诗歌朗诵会。她以为她的付出可以得到回报。          但是陈清是一个太理想化的人。他的精神已经完全超出了物质的范畴,他的心属于远方的西藏,那里有一所希望小学,需要他。          逃避爱情,让电影的结局开始透明。周渔错过了陈清,又错过了张强,黯然消失在“仙湖”的深处。而时间的列车,依然穿过三重隧道,带着旅人的悲欢离合,继续上路。          电影有一个很文艺气息的的氛围,虽然有一个老套的情节,但是细节上的把握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要说明的是,火车过隧道每一个镜头有它的时间安排。而重阳的拍摄地点让我想起了重庆,陈清的诗是北岛的诗,而从三明到重庆的爱情,一列火车载着他们仨远行,然后各自再见。

永恒的才叫爱情

小说的版本和电影不一样,没看过电影,所以不说电影,只说小说。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是很复杂的,可以产生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周渔的爱情观产生于幼年的家庭,因为失去,所以觉得应该得到。正好这个时候她遇到了陈清,于是把这种失去转移到对陈清的得到上,她觉得得到了陈清,就得到了爱情。其实她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李兰说得对,女人认为的爱情,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付出。周渔就是那种以为占有就是爱情的女人,她以为得到了就是爱情,于是她就努力去占有,不想让这份爱情消失。不能说她是错的,也不能说她那不是爱情,至少在她哭陈清的时候,那份情是真的,真得让人为之动容,动得令中山在那一刻就爱上了她。周渔的爱在陈清死的那一刻变成了真正的无法战胜的爱情。活人是永远打不赢死人的,于是再没有一份爱比这份更坚固。爱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有各种说法,在周渔那就是从陈清的死产生的。那以前他们产生的就不是爱情了吗?有,有一点,但是不持久。不持久的爱情就不能称为永恒的爱情,永恒的爱情只有分开一种办法才能做得到。开始是两地分隔,用火车来连接;后来是阴阳分隔,用思念来连接。只有分开的才是永恒的爱情。不是永恒的,不能称为爱情。

论《周渔的火车》中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子,那么电影《周渔的火车》中的周渔对浪漫爱情追求的执着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周渔同样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爱得很自我,至死都在追求她向往的爱情、她的浪漫。周渔这个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象。她是个在瓷器上画画的女人,电影中多处拍到她在瓷器上画画以及她所绘的精美瓷器。还有,她为了爱情经常出现在火车上,她随着火车奔跑,她在火车中穿梭。这是她留给我最独特、印象也最深的两个特点。这些特点也起到了突出她典型形象的作用,让她不同于林黛玉,不同于其他痴情女子,是只属于周渔的。《周渔的火车》讲述了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善良的周渔爱上了文弱的诗人陈清,她为了他一周跑两次火车,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在火车上,她认识了粗犷又很现实的张强。某天,陈清告诉周渔他将要远赴边区教书扶贫。周渔没能留住陈清离去的脚步。而在张强的热烈追求下,周渔心里有些动摇了,同时很迷惘。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陈清,一个是实在体贴,男人味十足的张强。一个浪漫如春,一个温柔踏实。她就在两个男人之间矛盾、挣扎,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某天,周渔忽的发觉,她所追求的爱已经变得模糊,究竟什么才是她所想要的?她决定追随自己的心灵,去往美丽的天水找陈清,抑或是找寻自己的理想与爱情。可是周渔乘坐的那辆汽车失事坠入湖中,周渔在寻爱的奔波中死去了。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是周渔的解脱。影片中,很大的成功之处,在我看来,就是塑造了周渔这样一个艺术形象、艺术典型。艺术形象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经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画。它的含义是多层次的。不仅人物是形象,景物、场面等也是形象。艺术典型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称为“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同时也指环境或事件,称为“典型环境”。周渔这个形象让人难忘,在于电影集中表现她性格中的浪漫以及她对美好爱情的执着的种种画面与细节。周渔的职业是在瓷器上绘画,她在瓷器上画古代女子,画各种图案;周渔喜欢诗歌,喜欢陈清为她做的浪漫的诗歌:“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有时候变得纤细/微风吹起鳝鱼的冰裂/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它溢出了我的仙湖/由你完全充满/完全充满”。这些都赋予了周渔独特的特征,她浪漫,她美好,她清新得如同一汪“仙湖”。周渔对爱执着,热烈,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她爱的男人,她可以牺牲时间、金钱、甚至自尊。她为了看望陈清,每周都要坐火车奔波于两座遥远的城市。火车上的乘务员说:“你是做营销吧?如果不是,一般人可受不了啊!”可是她依然用微笑表达自己的幸福:“我去看我的爱人。”她竭力想让陈清出诗集,为了他,她去发“陈清诗歌演讲会”传单,至始至终支持着陈清。即使在她受伤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很好的男人张强,她心里也从未放下过陈清。陈清离开她去藏支教后一段时间,她的心也跟着去了,她依然常常坐火车去陈清家。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周渔的爱情就在那列火车上,承载着她的矛盾、欲望和对爱的幻想,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卸下一些,又装上一些,但她始终是运动着的,充满活力。火车是周渔成长的地方。总之,电影为了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形象,不管是剧情内容上,还是电影使用的各种手法,都注重突出周渔对纯粹、浪漫爱情的追求与痴狂。周渔同时还很有个性。张强认为周渔吸烟的样子很迷人,于是想借向她买花瓶的机会结识她,“你的花瓶最终也不过是两种结果,一种是你留着但你不是很出名,所以也没有价值;另一种就不同了,你卖给我它就有价值了,你说是吧?” “你错了,还有一种选择!”说完,周渔把花瓶丢在了地上,然后转身就走了。他没想到周渔是如此的烈性,守着一堆瓶子的碎片,望着周渔飘然离去的身影,他笑了,但从此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有个性的女人。所以,电影中塑造的周渔这个艺术形象,她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在周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显出特征的东西。她形象的鲜明性是她为爱常常奔波、赶火车,主导性格是她的多情、浪漫。周渔这个艺术形象的外在形象是生动、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她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而同时,周渔这个形象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这个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周渔为爱奔跑,坐着火车在现实和理想中来回,梦幻、执着、彷徨、迷惘。在利益,梦想以及诱惑的情感矛盾中挣扎,看似找到了一个了出口,却似乎又存在更多宽广的空间。这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让观众看时产生强烈共鸣。在观摩周渔这个艺术形象时,我们不仅被她的美丽、执着打动,自觉不自觉地在她身上找寻共通点,也对理想与现实,爱情有了更深的追问与思索。现象与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这个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这便是周渔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除了周渔这个让人感动的艺术人物形象,影片中还有很多景物、场面形象动人心弦。比如,影片结尾处让周渔乘往天水的公共汽车摔下悬崖坠入湖中,随她掉下去的还有陈清的诗页:“她像一团流动的水汽/没有形状/也难以言喻/不经意的舞蹈/逐渐淹没了我/淹没了夜晚/也淹没了她自己”“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有时候变得纤细/微风吹起鳝鱼的冰裂/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它溢出了我的仙湖/由你完全充满/完全充满”。也许,这个凄美结局才最适合周渔。她是如梦一般美好的女子,同样追求梦幻般的浪漫爱情。在我看来,她爱陈清,因为陈清的诗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所有向往,能和她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交涉。陈清跳上桌声情并茂地给周渔朗读诗,“用尽世间所有的爱情,也不够弥补我们分离的忧伤”。她爱诗中的意境,爱诗中所表达的深入骨髓的唯美爱恋。这是只有陈清才能给她的。对于她而言,陈清走了,把她的爱情、她的向往也带走了,她的灵魂也要渐渐干枯了。她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在陈清与张强之间徘徊。究竟她应选择虚空的美好、浪漫,还是安详平稳的现实?对于作者,作者给不出确定答案。而对于周渔,她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女子,没有再在现实俗尘中挣扎的必要,影片结局的设定,也就合情合理,而且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强了影片的审美效果。周渔死了,影片让陈清的诗页随她落下,和她一起埋葬。这首诗贯穿始终,开头和结尾都有。在开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所有一切的起源。在结尾,却道出了诉不出的哀情与剪不断的回忆,像是歌颂周渔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却也像是一曲无奈动情的挽歌。

火车随想

火车,沿着时间、沿着轨道,载着爱情的神话往返。。。    谁知道,火车停止的那一天如此突然。    于是,坟墓、火车、电线、图书馆、出租车、钓鱼竿、牛角咖啡馆、被遗忘的她们,在人世仿佛一切都停止了。    爱情像个神话。    恋人们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都以为自己的神话美丽得坚不可摧。    然而,一个问题:我们是人不是神。    当神走下神坛,爱情神话,终究逃不过尘世的纷扰。    火车开过,噪声喧闹,尘土飞扬。。          爱,可以超过生命的份量么?    人,越空虚越觉得爱的重量,生存中的空虚无处不在。    火车装载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起点终点,上车下车,生命中总有许许多多匆匆过客。          夜,火车铁轨碰撞的节奏,沿途车窗外的风景。    如此细腻温柔的他,带着疲倦的耳朵和眼睛,此时,他能否感受出别样的静谧温柔?       女人的心,似黎明第一曙跃出海平面的光,不经意投入一粒小石子就会破碎。    男人,很难,守护自己的阳光,要拨开云、挡着风、遮住雨。    也许,什么时候他就走了,在温暖的屋子里守着炉火昏昏欲睡。    你会伤心欲碎么?    在水中碎了的是影,光却随着时间点点上升,最终跃出水面来到人间。    总有第一个人发现这光,然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错综复杂的一场爱情

周渔活在陈清去世后的悲痛中,无法忘记陈清带给她的感动和美好,陈清的影子活在她的心头、她的眼中和她呼出的气息里,她一个人坚守着这份爱,尽管出租车司机中山多次试图打动周渔的心都没能成功,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只是走进了她的生活,却难以靠近她的内心世界,中山明白他无法打败陈清这个已死了的敌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在周渔的眼里陈清太完美无缺,任凭谁也无法替代…… 直到陈清生前的情人李兰浮出现,真相才浮出水面,周渔固执强烈的爱让陈清感到了难言的压力和困扰,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陈清每周末都往返在火车上,在内心极度空虚的时候陈清遇到了李兰,这个女人在另一种程度上填平了陈平内心的缺失,李兰不会要求陈清做个好男人,也不会要求陈平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她只是随心所欲的过着他们的生活,维持着他们的爱情。 当周渔知道了李兰的故事后,她对陈清的爱才算是走到了尽头,终天明白所爱的不是完整的陈清,在聚少离多的时间中她并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浪漫的迷雾中而非生活的实质上,因为迷恋而相爱,因为周渔对爱的渴望太过强烈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去爱了,她用自己的意志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老公和一份完美的爱情,却头来才明白一切不过是虚假…… 陈清最后告诉李兰的他最爱的人是周渔,这是陈清发自内心的声音,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周渔嫁人了,李兰死了,可能李兰爱上的是一个完整的陈清,甚至包括他做错事后忏悔的灵魂…… 所以结果就是陈清最爱的人是周渔,而最爱陈清的人是李兰。

什么是爱情?

正如书评所说,作者北村把读者一次次逼到了人生的深巷,让我们不断的思索,提问,甚至迷茫。原著中周渔幼年的经历,以及由此对她的爱人强加的负担;陈清徘徊于两个女人之间,不断的追问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份爱……这些都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思考,爱情,到底是什么?

爱的解读

一直以来,我的第一意识瞬间里都很难分清北村和北岛这两个名字。这就好像有些人成年之后,还会在第一反应里分不清左和右一样。所以,为了分清我特意看了北村的小说。在众多他的短篇小说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篇《周渔的火车》。深刻的感悟和电影完全无关。只是文字里的爱情感受震撼了我的心。如此细腻,仿佛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入,血液里,骨头里的情愫,在这个胡子男人笔下,一点一点被挖掘出来。带着感动和泪水,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读完后,久久都不能平复自己心中的波澜。透过小说,我很欣赏北村,欣赏他能在如此繁杂、空泛的社会环境中,写下如此动人的爱情故事。欣赏他带领我对爱又有了另外一种解读。

追求完美,是一种很重很重的病!!

这不是一部很新的电影.当然,我很庆幸这个时代的前进,就是再晚也有机会.有机会重温,过往的美好.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理想中的,人的精神层面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感情的电影.三个人,两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务实很生活化,一个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很理想化.女人,很美丽,有个性,敢于追求但是很不能安于生活,总在追求着,不满足着,至于是什么,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女人想法里是个务实的人,可是爱人这面镜子告诉她,她很理想呢.她在追求她心里的影子或是概念,只不过她自己把这些放在了一个男人的身上,来完满自己的追求.务实的男人是个兽医,理想化的男人是图书管理员,还是一个不知名的诗人,女人是一个在瓷器上画画的手工匠人.当在电脑上打完这些个字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了女人是--实则人生真的是一个有趣的巨大冒险,不冒险,那叫做人生吗?(她是人生的具像化表现)务实的男人对女人说:心里有就是有了,心里没有就是形式上有了,其实也没有了.爱,是有的.能不爱吗?感觉对了,曾经存在就是好的.理想化的男人对女人说:你看到的湖美吗?女人没看到那诗歌中的仙湖,但女人对男人说:很美.事实呢?有这么一个烟波环绕,形状如心的湖,很美很安静的在某一个女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见着的地方.可能离她看到的湖都没有多远呢.男人在这点上,真的没有欺骗她.人生中真的有很多种这样致命的差错,说了它们是差错,怪不怪天与地的,谁也改变不了了.想--女人真的见到了,就会满足了吗? 周渔的火车让我看完了,比较不会害怕或是讨厌坐火车了,这是一个比较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又很令人稍有意外的收获?好多的东西都有比拟人生的本质,所以都有人拿来作比.火车也是个很好的东西,很像人生,一直一直的在走,很快很有速度,沿途很多的风景,车厢里很多的情态,好的坏的,也在一直一直的上演.实际上火车是不停的,不知道感觉得到或是感觉不到呢?实际上是看不到火车的更新的,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循环里.女人说她要开火车去,她在火车里,一直呢.理想化的男人也不是终点,只是站点吧.这是一部很用心很用心的电影,都能感觉到整个团体的劳累.很完整完善完美的作品,可能人为的努力做出了它的完整完善完美,就是它的唯一的缺失.本来很现实的整体,到了结局反倒让人觉得太有些梦幻,太完善,封的滴水不漏,人喘不过气来.剧情,风景,人物,等等等等,让看完的人在第一时间里没有能力思考.不能很自然的连续下去.台词很好,因为够简洁又够重点的.但是每一句力量都太大.其实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让人久久不忘的可能需要俗,需要少,需要绝对的精要.例如说起阿甘正传,人生就如巧克力,不知道会吃到什么口味……周渔的火车里,心里有了就是有了,心里没了就是形式有了也是没了;我要去开火车;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太多了!因为背景音乐情绪等等的配合更是显得太多了.

周渔的火车

他相信城郊花乡种植的鲜花能涤荡周渔浓得化不开的悲伤。车往建新花乡开去,沿途渐渐有织锦似的花圃展开在田野。她通体透着晶莹的光泽,肆意流淌。周渔的爱情就在那列车上,承载着她的矛盾、欲望和对爱的幻想。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卸下一些,又装上一些.我只能跟随她,就象那列火车,我不知道她的终点在哪里。也许,我永远不能真正体会她,但却真实地看到了她的成长陈清的遗像与众不同,他的遗像是他打网球跃起接球的一刹那。他对周渔说,有一天我死了,你就拿这张照片作我的遗像。结果,这句话成了咒语....周渔在球场铁网外面停下不走了,手抓着铁网看着陈清。歌声渐渐低下来,陈清也看见她了。他们奇怪地对视了好久,然后陈清有点紧张地看了一下他的同伴,径直走过来。周渔突然感到心已经冲破胸膛,掉到草地上了。陈清隔着铁丝网抓住了她的手指:你是谁?周渔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陈清就慢慢地笑了:你这样——好像探监一样。周渔也笑了:探监?探谁啊。陈清注视她的眼睛:探我。周渔不说话了。陈清说,你等一下,我爬到你那边去。周渔转身就走。陈清在众目睽睽之下翻越铁网,摇摇欲坠的铁网晃荡着,球友们起哄大喊:桑塔露琪亚!桑塔露琪亚。当晚周渔就躺到了陈清的怀中。周渔相信一见钟情的奇遇。尤其是陈清在球场上唱那首歌时悲怆的声调让她怦然心动,她不知道陈清好在哪里,但她能肯定自己可以立即完全托付给他,或者毋宁说她从此难以离开他了。她说,你除了接吻好像什么也不会!陈清说,这还不够吗?为了你,会接吻也就够了。周渔感到他俩的相遇除了爱情这个简单的原因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爱不是占有,也不是失去自我

《周渔的火车》爱不是占有,也不是失去自我,以至于完全的依照对方的想要的爱的方式去爱对方。陈清意外触电身亡当晚,惨剧发生前,陈清在床上紧搂着周渔,“周渔,我很坏,太坏了,喝酒抽烟还养了个女人,……所以我现在不敢傲娇了,现在知道该怎么爱你了,我们重新开始好吗?”周渔是深爱着陈清的,但她的爱像陈清情妇李兰说的那样,是一种占有。结婚三年,外部时境不停变换。陈清压抑自己内心的空虚与不真实感、努力扮演着周渔心中为之骄傲爱情模范的丈夫形象。三年,工作分居两地,陈清隔三差五基本每周都会往省城跑,所有的钱都用来“铺铁路”,只为了和周渔在小屋里约会。而他只是名普通电工。这样的异地分居使他们的婚姻缺少该有的柴米油烟的现实感,直到他遇上李兰。李兰让他觉得踏实,他在她面前才敢真实地显露自己的空虚颓废痛苦,放松自己,并在其中对比与反思他和周渔的爱情。周渔单方面的认为陈清和他心情是一样舒服的,她有着强烈的占有欲。陈清终究因奔波疲累和周渔的敏感神经质变得失去了自我,越来越像周渔,或者可以说是越来越像周渔要求自己成为的样子,放弃了争取,辩驳。在周渔面前竭力隐藏起自己的“坏”、而在周背后又尽力释放着压抑的内心、空虚颓废。陈清对周渔的爱、一直带有怜悯和愧疚感,对于周渔青少年时期缺乏家庭温暖、又遭亲生父亲性侵伤害,他心痛同情。他愧疚,我觉得是因为他和周父一样拥有男性身体而在今天又同样占有周渔的肉体,他想要用爱来补偿,用周渔想要的爱,并在过程中慢慢失掉自我。周渔渴望着被爱、渴望家庭温暖、害怕失去、对爱占有欲强烈。她爱的最深地也许不是陈清,而是被陈清爱着的、自己的那种有所着落的状态,她需要的只是无时无刻不被深深抱紧。李兰对于陈清的爱,是甘于付出且独立的,我爱你不管你爱不爱我,我要你幸福。这是真爱吧,不是占有,不是一味的索取。故事结局在二线人物的中山、秀(中山追求周渔不成,娶了单恋自己的秀)的世俗现实琐碎吵闹无爱婚姻的对比中交待出:李兰选择殉情,和陈清一样的死法——触电;周渔带着与陈清生育的女儿惠子,再嫁了个华裔工程师并移居国外。可以看出,虽然他们都爱陈清、但李兰要的是爱,周渔相对更爱的是被爱和安全感。中山在小说结尾说,在阳间,周渔和陈清是一对,在阴间,李兰和陈清是一对。中山曾搅入这三人的纠葛,搅晕了就着急地退了出来,面对与秀现实得卑微的婚姻,他回忆起这三人,带着仰望。两个女人与同一个男人爱了一场,三人各自走过了交汇的痛苦与幸福,坐着驶向阴阳的火车,载着故事,相背驰离。今天翘了两节课在图书馆看完,还没看电影。第一次写那么多字发网上。

我要洗手

大概看了这本书的人会对婚姻产生绝望吧,诗歌带给一个人什么,是始终活在理想世界还是对现实的逃避?每一篇文章都透露着诗与现实的纠葛,灵感的幻灭。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出路一直在追问存在的意义,从嘈杂的医院、肮脏的病房到逼仄的屋子、身上的气味、婴儿的吵闹,北村从不给人自得其乐的快乐,不给人以尘世的乐趣,非要将每个人逼上绝路,在死亡的边缘拷问着:为什么活着。不说周渔陈清但说中山,恭喜他,最终逃离了周渔的精神世界,尽管他还留恋,但终究不是活人的生存。自从陈清死后,周渔也死了,她是守陵人,守着已经死去的陈清,心也死了。中山还活着,他热烈的追求周渔,甚至探听到了陈清的出轨,他告诉周渔无非是想让周渔死心罢了,但是他不懂,一个死人的思想。呵,还是尽快离开吧!北村整本小说里的故事,看似都不是爱情,那是什么促使两个人在一起?是什么让两个人曾经如胶似漆而后恩断义绝?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这本书的时候,心乱如麻,这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才是存在的意义?诗歌诗歌,让我醒来。

爱情是否都带着某种畸形或者残缺

文/皮怀木  被《周渔的火车》这部小说吸引,首先是因为它的语言。在环境和细节的描写上,作者很多地方都采用诗化的语言,比喻运用得出其不意,但是却非常恰当。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诗歌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一首诗歌带给我们的冲击力,就是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别具匠心的运用产生的。在这篇文章中,比比皆是,如:形容一间空荡荡的房子是“就像被一只狼拖走了内脏的身体”,形容周渔被陈清的歌声吸引是“歌声像南美悬崖上突然飞起的鹰,把周渔的心叼走了。”等等。小说的语言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语言,我们读一篇小说必须要对它有感觉,要能够走进小说的故事中去,而语言就是这个载体。就像我们参观一处景色,必须要搭载缆车或者乘坐游船一样,没有了这个载体,纵使风景再美,我们也无法领略。用载体这个词语形容小说的语言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载体固然重要,但是却必须与主体相称。而小说的主体就是故事。语言再美如果没有故事那么一篇小说也就没有什么看点。我觉得这部小说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语言达到了我们阅读的要求,刺激了我们的阅读欲望。还有一些对话的描写,作者也是别具匠心,采用破折号和省略号代表语气的变化,运用得很贴切也很出彩。  情节是故事的发展方向,一个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讲述方法,而情节就是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你可以顺叙,倒叙,插叙,也可以采用循环式的情节,这就要看作者的安排了。这部小说共三十章,文章一开头,作者便讲到了搬家。为什么要搬家,因为周渔“好像要用迁徙的河水冲刷每一块悲伤的石头,可是石头还很多,其中有一块正卡在周渔的心中。”于是我们大概清楚了,周渔是谁,她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她丈夫去世了,此外有一个出租车司机正在追她。也就是从一开始,作者便用两条线索来讲故事。一方面,周渔在陈清死了以后的生活,另一方面,周渔和陈清的故事。  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是索然无味的。任何一场电影或者一部小说能够吸引我们,都是因为这种悬念的制造。在前六章,我们便渐渐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一个寡妇死心塌地地爱着死去的前夫,而一个现实生活中追求她的人,却在爱情的路途上遇到了瓶颈。因为这部小说在很久之前就面世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故事未免有点陈词滥调。比如《冬季恋歌》也是有点和这个故事类似。但是我依然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读到它的第一眼便被吸引了。从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作者又将故事拉回到陈清和周渔的故事上来。包括他们两地分居的生活缘由,一些细节以及陈清是怎么死的。中间又夹杂了一些中山和周渔的进展情况。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作者又以周渔的口吻向中山讲述了周渔的伤心往事。讲到了周渔如何在幼小年纪便被父亲强奸。这也是一个不一般的故事,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小说的看点。第十四到第十六章主要是写中山和另一个出租车司机秀之间的进展,中山在追求周渔受挫后,转向秀寻求安慰。故事发展到这里,可能一些有经验的读者就会被觉得这个故事差不多就这样了,无非是一个三角恋的结局,A喜欢B,B不喜欢A,最后A和C在一起,可这部小说不是这样的。在十六章末尾,突然杀出来一个程咬金,这一个转折又重新勾起了我们继续阅读的欲望。因为之前,我们可能对这个故事已经形成了某种看法。已经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当我们得知死去的陈清还有一个情人时,无疑会对之前所有的看法产生怀疑。我们之前所看的真的就是整个事情的真相吗。于是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三章,这个半路出现的李兰便将我们带回到陈清死前的一段时光。这中间有一部分,是用陈清的角度讲出来的,对于整篇小说而言,这一部分的存在无疑促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因为李兰和陈清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爱情故事。于是,我们便会想周渔和陈清之间的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情,或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诸如此类的悬念在读到第十七章时便一直盘旋在脑海中。第二十四章到三十章,作者还觉得不过瘾,继续从另一个角度写周渔和陈清之间的故事,这次叙述的主角变成了中山,而中山讲的这些事情,也是中山从李兰那里听到的事情,是周渔不知道的。所以从头至尾,我们便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了一回,到头来还觉得意犹未尽。在故事的结尾,周渔没有自杀,偏偏是李兰自杀了,而且自杀的方式还是模仿陈清的死,可见李兰是多么爱他,而这场多角的爱情中,到底谁是受害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小说塑造的人物是小说的生命体征,一篇好的小说总能塑造出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物。回过头来,我也在质疑,这部小说到底哪一个人物是令我难忘的呢?首先是李兰,其次是周渔,然后是陈清,再过来是中山。也可能是因为周渔最后没有死而嫁出了国,导致我对她心理上的排斥,所以我才选择李兰第一。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周渔其实和我是同一类人。敏感,神经质,在爱情中歇斯底里。我对自身有着强烈的排斥感,所以影响了我对周渔这个人物的喜欢。而李兰的经历和她对爱情所作的种种努力,使我对她产生了好感。而木讷的中山和秀,这两个小市民的形象,作者也描写的很成功,不过中山也不能完全算是小市民,他种种举动,会让人产生好感,因为他起码还有一颗感性的心,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很多女人喜欢的理由。而秀则会让人产生一种有点厌恶的感觉,包括她和中山做爱后说的那些话,总是有一些反感的理由存在,或许是因为太市侩吧。不过仔细回味的话,她的市侩有一种死心眼的可爱存在(比如她给中山买了十几条烟,甚至给中山创造向周渔讨赏的机会),但是那也只是一瞬间的可爱。  吸引人的很多东西都是口味重的,比如人们吃牛肉面的时候总是喜欢多加点辣椒,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看A片。这部小说也是,它除了讲述两地分居的性爱以外,还将一些重口味的题材混杂其中,我们看的时候总是无意间就尝到了这些佐料,所以单以可看性而言,它已经是一份大餐了。但是我一直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人们都会以为由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是一部黄片。以我的感受而言,从这些重口味的故事中,总是有一些很深的感伤夹杂其中。比如周渔对陈清的爱,看过《冬季恋歌》的人都会对维珍产生好感,因为很多男人都喜欢这种纯情又痴情的女人,维珍是,周渔也是。一个始终不忘自己的初恋,一个始终纠缠于爱情的美好回忆。所以如果真有一个懂文艺的导演来拍的话,这部电影应该是一部文艺电影,性只是一些美好的衬托,而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故事的诗意则是重点。  这部小说看完后,我想很多读者会跟我一样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两地分居的爱情和婚姻。周渔的父母因为两地分居产生的隔阂,以及父亲心理的变态,让人震惊。而周渔和陈清之间的爱情因为两地分居产生的种种细微的变异,则使我们感伤。我们不禁怀疑,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是人的行为,那么当现实生活中的人被现实左右的时候,这爱情的保质期会有多久。爱情中同情的成分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心理残缺的人是否拥有完整的爱情,等等。不过有一点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不一定是要探讨这些问题。至于答案,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世界,无奇不有。没有任何绝对的存在。

只有爱。

对于周渔来说,其实他最爱的人不是杨清,而是她自己。她所需要也不是爱情,而是来自杨清温柔的关爱,只是为了找回原来失去的爱,只是为了弥补自己,满足自己而已。对于杨清,她甚至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男人,他死了,在没有人那么温柔地拥着他,那么温柔的亲吻她的每一寸肌肤,所以她哭泣,像个孩子一样把自己哭成个泪人。当那个工程师出现以后,这个孩子也就又一次满足了。杨清,我想他是爱周渔的,不然不会为了她改变自己这么多,也不会那么的痛苦。但是对于李兰,或许只是一个巧合。如果哪天出现的不是她,而是王兰,张兰什么的女孩子,那么故事还是会继续的。因为太爱周渔了,所以和李兰在一起,可以这么说么?李兰,所有人里面,只有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一切都是为了杨清,只要杨清高兴,无论他做什么选择李兰都是同意的。自己的爱人是别人的丈夫,但她似乎要比周渔更加充满自信,对杨清,对自己,对爱。当她问中山周渔为什么没有死时,我愕然,想起来张悦然的一句话,让我们相爱,否则死。原来爱同死一样具有这么强大力量,让人震撼。当最后得知她选择了同杨清一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就像中山所说,在阳间,杨清和周渔是一对,在阴间,杨清和李兰是一对。秀,一边不停的劝中山不要把感情投资在没有回报率的人身上,一边又不停的将自己从肉体到灵魂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中山,还好她最后如愿以偿,但让我想到的是那个我所谓的不适合定理又一次被证明。中山,他所爱的周渔,其实是那个坐在杨清墓前将自己扔进泪水的海洋的那个苍白女人,是那个和千百多玉兰花和玉兰一同在寒风中颤抖的女人。他视她为天使,受伤的天使。他对她的爱是带着崇敬与畏惧的,像对待神灵一样,甚至连亲吻都会慌乱。最后的选择,是他对自己的背叛,我很不懈。但是其实他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周渔,杨清,李兰都有些极端,只有他,似乎就在我身边,似乎就是我自己。当我不懈地向他翻白眼时,我更是在羞辱我自己。我已经差不多死了,需要一个人守灵。


 周渔的火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