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即事》书评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9556105
作者:张充和
页数:344页

小楷

周日特意拐到小书店去看了一下。几乎快一年没有去了,女店员还认得我,说我很久不见。小书店没有变化,扶着扶栏上了很狭窄的木楼梯,顶天立地都是书。因天热,走得累了,只随意挑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张充和的《小园即事》。心里一定是有赶时髦的意思,只是自己不觉得,不然不会挑这本书。好像很多人在议论她们张家几姐妹,闺秀才女云云。既是一本新书已经拿在手上,不妨看看怎么秀与才。不知是哪位读者,说民国时期出了很多妙人。我想张氏姐妹也在其中。关于这个妙字我想说的是:乱世出妙人,妙则拜我们传统的封建文化所赐。我的这种看法大概要被很多人否定。这本书编得不好。主要是编者水平较低,文字不好,笔下绊蒜,偏又罗嗦,找到一个纸缝都要写几句,这样夹在张的文中或附在她的文后,清水中孱浊水,很是败兴。但张的文字还是好看的,很清澈,适合夏日捧读,可以消暑。看到她写她喜欢呆在旧园里,不爱时兴,不向前走,爱怀旧,往后退,要退到古时候去才好。最爱的是断壁残垣,深合我心。她那个时候,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苏州的拙政园竟然还是个废园,园里没有家具,去喝茶居然还要自带藤椅。又看到她写她们姐妹们在自家的庭院里种花,她的二姐喜欢热闹的牡丹,她则只想在路旁种上两行麦冬。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她说的麦冬,应该就是沿阶草,书带草,被我水养在瓷缸中,很清雅。她被冠以很多虚名。说她在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云云,不知她听了心中是否乐意。我则只留意到她写的字,多为小楷,写得不算太好,但秀中寓刚,极富古韵,有很强的形式感,展卷而读,看到的不是字,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姿态。是我们这里久已消泯而又让人无限怀念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姿态。是古旧的悠长的澹宁的日子,安步当车,往回走,慢慢走向从前。能看到这样的几篇小文章,这本书买得不冤。

我若有家,愿家里多一些阳光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大姐张元和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的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开创者周有光;三姐张兆和的夫君是作家沈从文;张充和则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惠质、才华横溢,可谓是传统才女的代表。张充和是“四姐妹“之小妹,被誉为“民国最后的闺秀“。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斯文百年,一缕香魂,留给人们的是无限哀思与神往。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习古文和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张传芳等学昆曲;二十一岁,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三十五岁,结缡傅汉思,次年移居美国,任教于耶鲁大学。章士钊誉她为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当代李清照。沈尹默夸她书法是“明人学晋人书“,诗人卞之琳爱慕了她一生,为她写下《断章》著名里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张充和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她温婉端庄,是中国传统多才多艺的淑女,从来不乏追随者。但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她始终心如止水,坚守着平静的生活,不为美貌和才气所累。她总是有自己的主张,当别人接触新文学、新事物、新思潮时,她却偏安在拙政园破落一角,对着一个残碑上的几个字研读大半天。她不喜欢多变的政治,倒是对昆曲起了兴趣,觉得《西厢记》、《牡丹亭》的故事都能唱出来,真好玩,于是一唱就唱了一辈子。在激进变革的时代里,她就像一个“退步者“,从未想过要去开拓,而是要守住内心的灵性,不让时代改变她的本质。张充和生在上海,从小就被抱回合肥,由叔祖母照顾长大。小充和的童年是孤独的,幼小离家,缺少父爱,没有姐妹和玩伴。但是在老祖母的熏陶下,她心怀禅意,充满着对他人的温情。她极富同情心,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亲近,简单的萍水相分即能生情。她常常沉浸在幻想中, “我放学回家是对着北窗读书,但是心不在书,常飞到那座高强上去。墙上常有小猫咪在上面晒太阳。我总想,我如果也是只小猫咪,现在不也在那上面吗?“读书之闲,就这样自己玩着一个人的游戏。孩子总会找出可做伴的东西,譬如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张充和选择了古书。“我时常找朋友,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垣残碑中去。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几个字,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人们谈起张充和的才华和气韵,更多是羡慕和崇拜,却少有人理解她的内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充和数学零分考入北京大学,一时成为话题。那时她整天带着小红帽,骑着自行车,独来独往,成为北大的一道小风景。曾有一张老照片:“小红帽“静静坐在冬日的门前,身旁有一只可爱的小狗,眯着眼,迎着阳光,什么也不做。画面显得美好而淡定,就像当时的充和一样,她的优雅总是与孤独为伴。考入北大后不久,充和因病休学。她在教科书编选委员会工作,一年后,教育部又取消了这个项目。充和并没有太失望,当然,她需要工作,因为和姐姐们不同,她是单身,必须自食其力,但她决不愿意仓皇求职或是匆匆嫁人。充和喜欢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在意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待。张充和小时候常常躲在大祠堂里,孤独、寂静,渴望着友谊,渴望着知音。以至于后来遇到那些同道中人时,她更是珍惜,一辈子都记着与他们的交往。从上海到合肥,从老祖母去世到苏州,考入北大后寄居姐夫沈从文家,之后又因病休学,先后到过南京、青岛、上海、昆明、成都、重庆等地。她很少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直至三十五岁结婚后去了美国。在和傅汉思结婚纪念时,她曾经做诗说:“三餐四次糊锅底,锅底糊为唱曲迷。何处夫君堪此事?廿载刮洗不颦眉。”或许这才是这位“民国闺秀“真正向往的生活。临帖、唱曲、作画、读书,与爱的人一起随园而安,平安喜乐。

如此优雅 如此安静

暑假收到王道兄寄赠的新书,由他编注,张充和女士的早期雅文小集《小园即事》。在安静的遍地桂花香的秋光中读完了这本书,掩卷心头依然流连不已。说起来对张家四姐妹的了解还是始于沈从文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可是故事知道了也就仅此而已,从来没有想过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她们,内心里总是认为不过又是一群风雅小姐们的风雅故事而已。所以当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热闹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打算去看,内心里也认为不过是后来人的猎奇窥探而已,甚至在读了张充和的《曲人鸿爪》以及《天涯晚笛》之后,也只是迷恋充和先生的书画诗曲,当然这种迷恋仅是一个外行俗人对一切美好物事的迷恋,也从未想着去探究这一美好背后的故事以及缘由,甚至在买了王道兄的《流动的斯文》,也还未来得及去读,直至读了这本《小园即事》,才发现,张家姐妹的故事文字竟然如此优雅又如此安静,沉迷于其中,已然忘却了身边这喧嚣纷攘的世界。张充和的诗词、书画、昆曲的造诣之高深自不待言,但就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放在整个文学史上看,并不能说她文学成就很高。大部分的文章均发表于《中央日报》,当是她在1936年,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时,在那一年多的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这些文字涉及亲情、友情、成长、变故、旅程、信仰等等,在文字间我们感受到这一位世纪老人年轻时所思所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情形。张充和那个时期的文字的整体风格是徐缓而清婉的,就像是山间小溪旁轻抚过的微风,没有那个时代的很多女性文字里的浓丽,也没有故作的深沉或者哀婉。写童年的寂寞、写祖母的深情、写友谊随着成长的凋落,写里巷的旧闻人情等等,都是寻常物事,轻淡笔触,可是细品,却分外耐人寻味,因为文字里蕴含着丰富的情绪和情思,有她清澈的眼睛看待世事的实感,即使迷茫迷惑,也不纠结,而是将之坦呈给读者,不矫饰,不虚掩,真诚自然。很自然地,作为读者会对她的家庭她的成长有了一探究竟的兴趣,也很好奇,到底是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以及教育背景才会成就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人呢?在《小园即事》里张充和每一篇文字后面都有编著者王道所作的编注,既有对文字里蕴含的情意味所作的理解,也有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张充和是张家第四个女儿,在襁褓时期就过继给叔祖母抚养,而这位叔祖母则是李鸿章的亲侄女。叔祖母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花比别人高几倍的代价为她请最好的私塾老师,另外祖父所留下的一屋子的书籍也给了张充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养。叔祖母去世后她回到苏州,他的父亲张冀牗是一位兴办新式教育的教育家,创办的乐益女中在苏州是赫赫名校,张充和又在乐益女中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十个兄弟姐妹相处,家庭氛围是自由民主而又充溢着浓浓的亲情的。张家虽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几乎没有旧时大家庭里的那种复杂的家庭关系,没有对孩子自由成长的天性的压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体谅。虽然张充和十六岁才回到这个大家庭,但很快就融入其中,并没有因为长期的缺席而少些手足间的互爱少些父母双亲的疼爱。良好的家世,传统而又新式的教育背景,使得张充和的文字里既有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又有新文学的清新自然。涵养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而不拘泥于传统,浸润于新思想新文化的氛围里而不张扬出格,这一品格显现在这本《小园即事》中,让那一篇篇的小短文,就像是一泓明澈的春水,如此优雅,如此安静,令人怀思不已!


 小园即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