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史(下册)

出版社:丁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040370768
作者:丁帆 编
页数:44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革”后,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审美复苏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的文学环境中,小说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盛行,审美意趣归结于单向度的政治正确性,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社会环境的摹写和体现出的叙事人的口吻,都带有程式化的痕迹。“文革”后,这些审美损伤并没有立刻得到修复,很多僵化的小说观念长时间存在于作家头脑中,并因袭承传下来。“文革”后的政策调整,使题材的转换最早出现在小说创作领域,作家们一方面关注政治调整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乡土社会的变迁,关注乡村在新政策影响下的人和事,并尝试表述风俗和心灵变动。知识分子返城的心路历程,农民返归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社会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都有所展现。 从题材向度上看,这一时期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第一,对乡村生活的重新书写。在各具特色的乡土叙事者中,汪曾祺、贾平凹、高晓声、刘绍棠等人的乡土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在40年代就获得的小说美学感悟,经历了长时间的窖藏之后,显现出别样的趣味。汪曾祺小说中自足的叙述话语,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意蕴深厚的风土人情画面的描绘,活灵活现的乡土社会的生存情状的描摹,都颇见功力;另外,汪曾祺还善于刻画人物微妙的心理世界,对世俗道德情理的诸多戏剧性细节有雍容典雅的处理,使小说有格外的情致和景致。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汪曾祺小说在80年代初期成为众多作家模仿的对象,成为一个小说复苏期的美学标高。贾平凹接受的是柳青等作家的美学影响,然而因独到的语言天赋和美学悟性,贾平凹的创作显示出较好的艺术品相。与孙犁、周立波、柳青、浩然等富有文学才华的体制作家不同,贾平凹后来逐渐走上了独立写作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创作成绩。 第二,王蒙、张贤亮、古华、路遥等带有政治创伤意味的作品。“文革”后的一批作家,大多具有知青或“右派”两类身份,以两代人的视角,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总体看来,这类反思作品,艺术价值普遍比较低,除了完成与政治合拍的对现实与历史的图解之外,没有更值得关注的审美元素。文学史曾经以两类身份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归类,但由于80年代的作家群实际上主要由这两类知识分子构成,因而归纳进的作品良莠不齐,风格多样。

书籍目录

下编
综述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
概述 10
第一节在规训与疏离之间:集体姿态与个性立场 12
胡风:《时间开始了》 14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问》16
郭小川:《望星空》 18
赵树理:《“锻炼锻炼”》 20
孙犁:《铁木前传》 22
茹志鹃:《百合花》 24
老舍:《茶馆》 27
田汉:《关汉卿》 30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31
无名氏:《无名书》 34
第二节“红色经典”:训谕及变调 36
吴强:《红日》 37
曲波:《林海雪原》 39
梁斌与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与《红岩》42
杨沫:《青春之歌》44
周立波:《山乡巨变》47
柳青:《创业史》49
浩然:《艳阳天》 51
杨朔散文 53
第三节“百花文学”:“香花”或“毒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57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9
邓友梅、陆文夫:《在悬崖上》、《小巷深处》 62
宗璞:《红豆》 63
李国文:《改选》 66
“第四种剧本” 67
第二章“文革”文学 71
概述 72
第一节主流的“样板”文学 73
“八个样板戏” 75
浩然:《金光大道》 77
第二节文学的民间存在80
张扬:《第二次握手》81
靳凡:《公开的情书》 83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85
赵振开:《波动》87
穆旦的诗 89
黄翔的诗 90
食指的诗 92
多多、根子、芒克的诗 94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97
第三章共和国三十年的民族文学与儿童文学
概 述 102
第一节民族文学103
蒙古族史诗:《嘎达梅林》104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 105
壮族歌剧:《刘三姐》 107
第二节儿童文学 109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110
任德耀:《马兰花》 112
第四章“文革”后的诗歌美学建构 115
概述 116
第一节历史情怀和庄重诗美 118
灰娃的诗 118
北岛的诗 122
多多:《居民》 126
第二节充满个体生命感悟的诗歌创作 130
顾城的诗 131
海子的诗 133
翟永明:《女人》、《静安庄》 137
昌耀的诗 139
第三节具有诗语革新特征的诗作 144
于坚的诗 144
韩东的诗 148
张枣:《镜中》 151
第四节“知识分子写作” 152
欧阳江河的诗 153
西川的诗 157
第五章“文革”后小说的审美复苏 161
概述 162
第一节各具特色的乡土叙事 164
汪曾祺的小说 165
贾平凹:《废都》等 170
高晓声:《“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 175
刘绍棠:《蒲柳人家》 179
第二节带有政治创伤的写作 181
王蒙:《活动变人形》 181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84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186
古华:《芙蓉镇》 188
第三节世俗生活的回归 190
冯骥才:《三寸金莲》 190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 193
刘震云:《塔铺》、《故乡面和花朵》 196
方方:《风景》、《水在时间之下》 200
第四节自然与生命的觉醒 203
孔捷生:《南方的岸》、《大林莽》 204
史铁生:《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107
第五节关于家族与村落的叙事 210
陈忠实:《白鹿原》 210
张炜:《九月寓言》 212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215
杨争光、郑义、李佩甫等人的小说 218
第六章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深化
概述 224
第一节“地方性”叙事 225
阿城:《遍地风流》 226
李杭育、郑万隆等的寻根小说 230
第二节莫言:狂放的美学 z34
第三节韩少功:语词与乡土文化 239
第四节不知所终的欲望图景 244
王安忆的小说 245
苏童:《米》等 250
第五节灵魂与信仰的文学映像 254
张承志:《金牧场》等 254
北村:《施洗的河》等 259
……
第七章历史病症的文学呈现
第八章眩惑的文学形式
第九章叙事新潮
第十章女性写作
第十一章新的文学态势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新文学史(下册)》十分注重行文的简洁明快,避免使用较为艰涩和学术化的表达;一些篇章不乏灵动有文采之处,切实增强了可读性。同时,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各类图片插入书稿相应位置,既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有所裨益,又增强了整套教材的书香氛围和艺术气息。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中,智能备课系统有意收入了许多逸闻趣事类的拓展资源,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穿插,对课程的趣味性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中国新文学史(下册)》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梳理,将民围元年作为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体现了新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分期理念;将新的文学史理论融入教材编写之中,以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文化价值立场架构起文学史描述的主线,贯穿起一部发现并体认“人的文学”历史,对文学的经典化品质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求史料详尽、理论扎实、思路明晰地展开中国百年文学的历史版图。
编辑推荐
《中国新文学史(下册)》十分注重行文的简洁明快,避免使用较为艰涩和学术化的表达;一些篇章不乏灵动有文采之处,切实增强了可读性。同时,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各类图片插入书稿相应位置,既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有所裨益,又增强了整套教材的书香氛围和艺术气息。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中,智能备课系统有意收入了许多逸闻趣事类的拓展资源,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穿插,对课程的趣味性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新文学史(下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比上册差一些
  •     书和学校的一模一样。
  •     观点很新的文学史
  •     学校真行……有下册没上册==
  •     教材中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人道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     总是掐头去尾不谈历史背景我也是醉了,作品中心的太厉害,远不如洪子诚,仅能作为泛泛了解,会导致入门者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史观。
  •     对作品有独到的见解,以文本为中心,站在生命本体角度和人性角度解读,能使读者更深入感受作品,虽历史的脉络不够清晰,但绝对算得上是新世纪的好教材,可以结合别的文学史看效果更好。
  •     7/18 有些流派概念没有单独讲清楚,作品分析和主题分类倒是很到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