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星辰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0812552X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作者简介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遥远的星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就像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所有小说一样,《遥远的星辰》同样充满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迷恋、残酷的死亡、面对暴力时的冷漠、心灰意冷的流亡者以及皮诺切特所发动的智利政变。似乎上述这些主题对波拉尼奥来说有着某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让他对它们进行反复书写,并使之成为其作品最显著的“签名”和标志。这部长篇小说根据波拉尼奥另一本小说《美洲纳粹文学》中的《卡洛斯•拉米雷斯•霍夫曼》一章改写扩充而来,因此,其基本格局要比《荒野侦探》、《2666》这类充满野心的巨著小得多。不过读者倒是可以由此更为容易地感受波拉尼奥的艺术风格。在《遥远的星辰》中,小说家以阿图罗•B为叙述者讲述了一群活跃于智利中部城市康塞普西翁的诗人,在1973年智利政变之后风流云散的故事。显然,叙述者姓名中的字母“B”暗示了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波拉尼奥自己的影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些二十岁上下的青年诗人整天聚集在一起,讨论各自作品的得失成败,并谈论绘画、建筑、摄影等艺术话题。当然,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们也会陷入种种感情的纠葛,为爱情而相互敌视并爆发出激烈的争吵。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艺青年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段落有这样的经历,并在此后的岁月里被庸常的生活改造为普通青年,于结婚生子后慢慢老去。然而在拉丁美洲,生活总是会更加轻易地暴露其残酷而血腥的一面。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进攻并轰炸总统府,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惨遭杀害。不管那些年轻的诗人是否愿意,他们的个人生活都因这次政变而彻底改写,被抛入到充满动荡与暴力的洪流之中。以小说中贯穿性的人物卡洛斯•维德尔为例。他原本名叫阿尔韦托•鲁伊斯—塔格莱,是一位频繁参加各类诗歌活动的年轻人。在智利政变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空军飞行员,连名字都改成了卡洛斯•维德尔。在表面上,卡洛斯•维德尔热衷于以高超的飞行技巧,在天空中用拉烟写下诸如“火之学徒们”、“南极是智利”等毫无诗意的诗句,成为彼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而在私下里,卡洛斯•维德尔则不断诱杀女诗人,将她们的尸体残忍地加以肢解并拍照留念。这位明星诗人是如此的疯狂,以至于他要将这些照片当成艺术品公开展览,最终暴露了自己的罪行。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在欧洲四处流亡,以各种笔名发表诗歌、小说、制作电子游戏、拍摄色情电影,执着于各类怪诞的艺术实验。而胡安•斯泰因的经历则更具传奇色彩。他原本是出版过两部诗集的诗人,在智利政变后,他弃笔从戎,投身到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先是加入尼加拉瓜的桑地诺阵线与政府军作战,此后又不断出现在危地马拉、巴拉圭、哥伦比亚,以及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或纳米比亚的游击队中。波拉尼奥似乎要让这个游击队员用生命复制切•格瓦拉的传奇经历。然而当阿图罗•B去寻访胡安•斯泰因的历史时,却发现自己迷失在由各种线索交织而成的迷宫中,胡安•斯泰因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连是否真实存在过也让人无法摸清。阿图罗•B自己的经历也好不到哪儿去。皮诺切特的政变刚刚发生,他就因政治立场左倾而被捕,关押在康塞普西翁郊外的拉培尼亚体育中心。无罪释放后,他很快就离开了智利,在拉丁美洲和欧洲各国过着流亡生活。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的:“我再也不愿浸淫于文学这肮脏的海洋。此次以后我将低调地写我的诗,找份工作糊口,再也不打算出版我的作品了。”似乎他的生命在智利政变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此后的生活就只剩下了对旧日时光的追忆,唯一的慰藉来自那些昔日好友的消息。就这样,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跑题”风格,穿插讲述一系列人物的命运,而并不尝试构建小说的整体性图景。阅读这部作品,就好像置身在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每个人物都跑过来向你讲述一遍他的流亡故事,然后转身就消失在站台,永远不再回来。你在这里看不到什么精巧的结构安排,有的只是那些流亡者动荡、荒唐的生活。波拉尼奥似乎要以这种方式去呈现生活本身的复杂质地,把读者裹挟在其中,感受流亡生活的空虚、混乱与无奈。考虑到波拉尼奥自己曾经为捍卫阿连德政府从墨西哥一路搭乘大巴车赶往智利,却在抵达目的地后遭遇政变并被关押在一座体育馆中。侥幸逃脱后,波拉尼奥一生郁郁不得志,只能靠打零工的方式在拉丁美洲和欧洲各地流亡。因此,小说《遥远的星辰》也称得上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皮诺切特发动的政变对于一代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正像小说所写的,阿连德政府所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终于让长期挣扎在苦难与不公的拉丁美洲看到了希望。所有年轻人都深信这场变革“将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生活和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它就像一个梦,或者更确切地说,像一把开启梦想大门的钥匙——梦想啊,那是唯一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卡洛斯•维德尔驾驶飞机在天空中画出的那颗星,还是阿图罗•B和罗梅罗等人不时会看到的星星,都象征着智利国旗上那颗蓝底白字画成的星,它象征着整整一代拉丁美洲青年改造生活的梦想。然而正像那句拉美人的口头语所说的:“拉丁美洲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对智利内政的干涉,使得阿连德的社会主义改革因政变半途而废。最终,波拉尼奥那代智利青年的梦想变成了梦魇,让他们只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直到今天,小说中反复写到的那颗星依旧遥远,而梦想仍然没有迎来实现的时候。而波拉尼奥的写作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尽管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如铁屋子般无法被撼动,他从来没有遗忘过去的梦想,而是用几乎全部作品去书写1973年智利政变带给拉丁美洲青年的精神创伤。当波拉尼奥的小说在后冷战时代横空出世时,我们仿佛一下就触摸到已经久违了的激情与梦想,其作品在全球知识界受到热捧也就顺理成章了。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的开头引用威廉•福克纳的话——“什么星悄然坠落而无人见之?”不过在读罢小说之后,却又让人忍不住抬起头在天际线寻找那颗尚未升起的星。《北京青年报》2016年1月8日
  •     我是不会说这本书读起来不费力的。要真正读懂这本书,我想大概需要一些对智利历史的基本了解。但遗憾的是,我对智利的了解只限于聂鲁达的诗。再加上我确实对智利的历史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也就选择性忽略了所有的背景信息,把故事看了个大概。看到书的名字,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封面更加展现出一股说不出口的科幻气息。但似乎小说内容和科幻关联不大,主要关于智利诗人在一个比较动荡的年代发生的种种故事。我之所以把这本书看下去了,是因为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确实写得很不错,维德尔的故事,如何杀死一对姐妹花诗人并将其肢解,还有胡安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十分吸引人。但我之前也说了,后半部分由于涉及的政治原因、文化背景等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是一个文科历史盲,所以有些蒙圈。前半部分给五星,后半部分三星吧,综合四星:一个智利诗人的故事。
  •     罗贝托•波拉尼奥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人无法加速阅读。且不说之前的大部头《2666》断断续续啃了一年有余,即使是此册开本极小又略显单薄的《遥远的星辰》,不足十万字,愣是读了好几天。细想其中的缘由,倒不是他的书晦涩难懂,如乔伊斯一般如若天书,大抵是因为波拉尼奥对于文字的驾驭性,他采取了全景式写作的手法,人物的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曲折环绕,无缝对接,还可以在语境中塞入极为丰富的意义,让人不得不放下速度去思考。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作者的智利国籍与故事中主人公名字的翻译皆与我们熟悉的表达有所差异,带来阅读体验中的疏离感,让我们与故事叙述者拉开距离,站在审美距离处欣赏与思考。在《遥远的星辰》中,波拉尼奥便塑造了这样一位神秘的主人公,他曾像星辰一样闪耀,却同样如星辰一般遥远。维德尔是叙述主人公“我”在诗社中结识的人物,以才华出众的属性闪亮登场,并征服了诗社中最耀眼的姐妹花。在诗社各位成员的流离命运衬托下,维德尔的生活璀璨若繁星,他成了搅动诗坛与时代的人。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维尔德的面目竟因为太过复杂的人生经历而变得模糊:他是诗人,是飞行员,在空中进行诗歌表演,曾经轰动一时;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恐怖的杀手,杀害了姐妹花,并将残暴的证据陈列于房间之中,邀人共赏。在他失踪之后,关于其的传言丰盛且真假难辨。维德尔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也许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先锋艺术本身:极端、神秘、多元,闪亮却疯狂。正如维德尔在空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中所言:“死亡是友谊,死亡是智利……死亡是我心,拿走我的心吧。”作为流浪无着终点的死亡,最终成为了诗人与艺术的归宿。最终,维德尔亦被智利遗忘了,就像当时文艺在智利的地位一般,文艺被政治所掣肘,诗人的本心被大众所忽视与遗忘。诗歌与暴虐相伴而生,如音乐与纳粹息息相关,看似轰烈,实则衰亡。作为《美洲纳粹文学》中一段故事的拓展,《遥远的星辰》的主题从“审判”走向“流亡”,将故事定位于“诗与远方”,既书写了一曲有关先锋文艺的挽歌,亦透露出对于时局的迷惘。夜空中闪亮的星,终究是被黑夜所吞噬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中提到的大概200个诗人和小说家里我可能也就认识3个吧,过多的冷僻名字和旁枝末节割裂了阅读感,整体上像在某个充斥着浓重烟味的油腻昏暗的地下酒吧里听看不清面孔的中年人讲述他的旅途故事,有些乱,但值得回味。
  •     “死亡是我心,拿走我的心吧”这句简直一击即中……用希腊半神的名字命名死亡将士这段真是浪漫又残酷
  •     维德尔死了 他们这一批人就真正地被智利遗忘了
  •     最好的波拉尼奥
  •     看了三十页,还是没能进入状态,于是果断放弃了,南美的文化,我适应起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等以后有机会吧
  •     当政治寓言变成诗歌后
  •     第一次接触拉美文学,可能是翻译的缘故,让人有种疏离的感觉,很陌生,书里出现上百个人名(因该有),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蒙圈,基本上快读完了才后知后觉的知道在讲什么,我知道是我low
  •     遭雷劈
  •     总觉得差了那么一股劲儿
  •     星辰,消失的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聂鲁达,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似水年华
  •     「漆黑的灌木叢外,腳步聲遠去。我開始想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時間/地球變暖/遙遠的星辰」——— 他早已經遠遠地離開了。
  •     最初只是想读本不太长篇的故事才拿来读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电子版的排版问题还是作者的写作习惯,读起来总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好坏的奇怪之感。故事本身其实不复杂。有机会想找到实体书看一下。
  •     复杂,压抑
  •     卡洛斯.维德尔的十副肖像
  •     [死亡]诗社。装帧是原始的包书皮方式,看的时候一直沙沙作响,像是某种坠落过程中挣扎的声音。
  •     “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你会喜欢上波拉尼奥的叙事的。
  •     一知半解 稀里糊涂
  •     絮絮叨叨,还是好看的
  •     第一次读他的文字,总之还行,不是我的菜!
  •     没看懂。。。
  •     一種荒蕪之感,只剩遙遠的星辰,永恆漂流在浩瀚宇宙。
  •     头一次涉及拉美文学,为了这本书读了一下智利史。有所收获。可以说被波拉尼奥的“灰色”文字所吸引到,有机会会拜读他的其他作品。
  •     向波拉尼奥老师道歉,这本很好看。
  •     完美的阅读体验
  •     杂烩风格的小说,维德尔标准腹黑变态精英人设,罗梅罗这么有趣鲜活的人物居然末尾了才出场
  •     魔鬼以奇异的光血淋淋地划破夜幕,归于寂静。
  •     如果不写那么多我不认识的作家我应该会很喜欢。。
  •     不是很懂
  •     有不少人捧波拉尼奥,我感觉读起来有些絮叨,太琐碎了,开始几乎读不下去,想要扔掉,后来才找到感觉……
  •     翻譯..挺糟糕
  •     豆瓣评论上一片好评,为什么我看完什么感觉都没有,貌似第一次看波拉尼奥的书不该选这本?
  •     完全没办法理解和阅读(括号里的内容比正文多)说的是什么啊(一脸懵逼)
  •     真心没看懂
  •     三亚回来下飞机读完。完全没搞懂。一度讲书名记成群星(众星)璀璨(闪耀),一查,都是茨威格。记得是智利作家,按图索骥而得。家里有一本2666,一直积尘未读。
  •     一段历史
  •     不好意思,是我low了
  •     装帧很不上心啊!故事是 美洲纳粹文学的一个章节扩充出来的,整个的感觉很有博尔赫斯的味道,看着有点犯困
  •     糊里糊涂的读完了
  •     拉美文学是一座缭绕在天朝的牵着朵朵白云庙宇,太过神圣,可膜拜之,亦遥远之。
  •     连着看了两本悲从中来的波拉尼奥小说,本书是对前作中《拉米雷斯·霍夫曼,无耻之徒》的详细扩展,一个接一个失踪的诗人朋友,诗歌竟总能与斗争联系在一起,传奇般的人物,留下江湖传言或矛盾或真假难辨不知所踪,前言上自称对本书的作用仅限于端茶倒水,不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令知识分子们惊恐的现实,方才是真正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PS:波拉尼奥描写中涉及了一部名叫《乔纳与粉红鲸》的电影,居然是存在的,豆瓣上只有两个人明确标记看过,还曾在第三届上海电影节上放映,连拉美经典作家都告诉我们电影节最应优先考虑的该是那些将来再也不可能看到的稀奇片
  •     最好的波拉尼奥,所有人都可爱极了。
  •     很耐读的作品。里面出现了太多诗人流派历史,我有点读不懂。发现了作者写着写着,有很多人就不见了……
  •     波拉尼奥写斗争、流亡、毁灭、遗忘、无法实现而不断重复的理想、存在主义式绝望,在很多方面都已胜过了马尔克斯
  •     光是记名字我就已经混乱了。书太文学了,确实没读懂有些地方。维德尔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了吧。
  •     一个诗人,一个空军飞行员,一个连环杀手,一个老人。喜欢这么一个人,有点变态,有点优雅。2017年目前最爱。
  •     拉波尼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文风
  •     “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 充满着失意又诗意的悬疑小说啊 用战斗机在天空写下诗句 冰冷的智利,架空的历史,透明的文字与遥远的星辰。
  •     读后爆哭… 每日一本书(分两天读完这本)长评和地球上最后夜晚那本一起写
  •     可能是没看过这个系列的其他书,觉得不太好看,叙事比较混乱
  •     读到目前最好的波拉尼奥。叙事如乌云中穿过的一架飞机,时而漫漶时而锐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