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最后600天》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5326689
作者:顾保孜,杜修贤
页数:576页

人民总理

读这本书,需要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读者的精神是一种考验。“周恩来的为人性格,正如中外人士所评论的那样:他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他不争权夺利,他从不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发起挑战。”总理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会为了长远大局而委曲求全,例如“大跃进”,总理是提出过反冒进意见的,结果被打压,既违心又真诚地做了一次“自我批评”,这种强烈的矛盾行为是总理刚与柔两面冲突的心理表现。总理的这一特点和邓小平截然不同,邓小平特别坚持他的做法,书中也提到了,邓小平的最后一落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被打倒。然而当时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批评并不是要打倒他,而是希望他对“文革”作个决议,肯定它的基本正确,但邓小平不愿意,拒绝做这个决议,最后才被打倒了。总理在病床上听说后,“瞪着眼对邓小平说:‘你就不能忍一忍吗?’……。周恩来的意图很明显,是想让邓小平在毛泽东面前隐忍一下,因为他和毛泽东都将不久于人世,等你邓小平平稳地接过这副担子后,你再去处理有关事情不迟。未来的中国是需要你邓小平的。”书中虽然说得很委婉,但毛主席在几次问题的处理上确实负有责任。人总是听不进意见,不喜欢被泼冷水,搁谁都一样。认识错误很重要,若是主席能够意识到“文革”的问题……虽然现在官方依旧尽量避免提及“文革”,但至少结论还是明确的:文革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毛主席早年也受过不当批判,那是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被苏共和王明等批判过。按理说,不应该再出现这样的错误,然而它还是出现了,历史就这样永远持续着。极权是非常危险的,邓小平也说过,导致“文革”爆发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进入七十年代,共和国的领袖们都陆续进入古稀之年,意味着生命进入晚年的轨道,而共和国才度过二十多个春秋,正是妙龄年少的花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非常悬殊的年龄,就像是一道‘代沟’,造成党和国家很多不协调的因素,可以想象,‘代沟’的后果给决策者带来怎样艰难甚至是苦涩的抉择。”这个说法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些错误,是原因之一。书中虽未对江青着墨多少,但还是成功勾画出其无赖撒泼嘴脸,成天无事生非搞批判,基本就是文字狱变种。“由于江青与他夫妻关系的特殊性,毛泽东始终对江青一伙的行为,网开一面,存有仁慈,没有痛下决心动‘手术’切除。”《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我还清楚地记得:“谈话的最后,法拉奇又把话题绕到了江青身上。她问,对江青,您觉得应该怎么评价,给她打多少分?邓小平不假思索地说,零分以下。”也记得他那句“家庭是个好东西。人老了更需要家庭。毛主席晚年,要是有个温馨的家庭就好了。”的确,如果毛主席有个好的家庭,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可惜遇人不淑。“开国总理周恩来,他生前没有子女,死后没有墓穴,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了祖国的土地。他是人民的总理。”周总理识人,周总理有非凡的人格,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卡桑以前曾告诉我周总理在“文革”期间主动把莫须有的责任揽身上,保护了很多人。具体详情在这本书中弄明白了,“陈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文革”本已不堪设想了,更糟糕的情况?恐怕就是崩盘了。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让人哽咽。作为个体来说,虽然时代不同,但苦难是一致的。人生变幻,无解。这本书制作精良,即便在中亚的电子书中也是难得的良品,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照片。这本书是在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发现的,两本书适合连着读,除了时间先后性,便于了解历史来龙去脉外,还在于两位伟人一前一后的历史功绩:周恩来和邓小平亲如兄弟,周恩来是邓小平非常尊敬的兄长,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认识,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文中引用均来自本书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子房

 此时此刻的周恩来每隔几天就要作一次化疗,可化疗才进行了两次,他又一次被推到风头浪尖,面临精神的重压。无论是身体的折磨还是工作的压力,再加政治的“迫害”,都排山倒海般向他涌来。而周恩来一边要拖着重病的身躯尽快扶邓小平“上道”,为那些刚刚解放出来工作的老同志抵挡“枪林弹雨”,还要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与江青一伙斗智斗勇""  毛泽东没有同意见她。3月20日,毛泽东又对江青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江青: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  毛泽东  74.3.20""现在打开周恩来1974年1月至5月31日的工作日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到半年里,周恩来是怎样在用自己的病躯承担起党和国家的重担。除了几次病重不得不卧床外,工作达139天。每日工作12至14小时的有9天,工作14至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超过18小时的有38天,工作24小时以上的有5次,连续工作30小时的有1次。""癌症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操劳过度,压力过大与生活不规律所致""人的伟大有时不在高处显现,而是在生死危难中凸显""  在那场浩劫中,老舍遭到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投进北京太平湖自杀身亡。""周恩来一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他没有子女,没有家产,晚年又忍受含沙射影的恶毒攻击。属于自己的唯剩这把随时都会化为灰烬的忠骨。他忍受了许多许多,唯独不能忍受对他政治生命的践踏。他如飞翔的候鸟,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一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要做的竟然是为一个不应该让他承受的冤案申辩,为保护清白的政治名誉而不惜耗尽最后的健康细胞""说到这里,张大夫的泪水已经溢出眼眶,要不是眼镜镜框挡着,早就顺着鼻梁滑落下来了。他说完这句话赶紧离开总理的病床,他不希望总理看见他的眼泪。如果连医生都会在病人面前掉眼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药可治,回天无术了。这种绝望的情绪说什么也不能传达给病人,更不说是他们敬爱的总理了。=========================花了断断续续一个月时间才看完这本书,很感动有没有我个人是十分崇拜周恩来总理的,喜欢那种对事,对人,对己的态度是个十分好的模范啊,不是么不享身前生后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就是毛主席的子房,一位不愿归隐的子房

如果你也听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

从1972年5月周总理确诊为膀胱癌至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在跨越5年的时间里,“600天”只是一个概数。昨天下午,我对我妈说:“等端午我看完这本书,就留家里,给你看。”我妈翻了翻目录,“嫌弃”道:“这么难过的一本书,我才不要看。”87岁的老外公,记忆力衰退,忘过我妈,忘过我爸,也忘过我。记不全自己8个亲生孩子的名字,也记不清8个孙子孙女的名字。但当他看到书的封面周恩来的照片时,竟颤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人很有能力。于我而言,对周总理最深刻的印象,一是源于小学语文课本一篇名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文章;一是源于高中历史课本一张他在黄埔军校任教时拍的黑白照片。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这是我、我妈和我外公,三代人对这位辞世30周年的周总理的印象。而他究竟有多“好”?我只想说,在“尊敬”一词被滥用的今天,他向我诠释了“爱戴”的含义。在“公务员”遭遇信任危机被人民花式调侃时,他叫我明白“同志”一词的严肃使命与沉重分量。少年时,语文考试。阅读题总爱节选文中的部分句读,叫我们评析好在哪。若是碰着“排比”句,定要答“增强气势,感情洋溢”。写作文,为拿高分。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龙头凤尾,多用“排比”。一直以为,好的文章一定不能输在“排场”。但其实,“真情”是不需要语法修饰,刻意雕琢的。“感动”是“真情”的必然产物,而不是“排比”。《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是1988年邓颖超在丈夫周恩来去世12年写下的一篇文章。朴实的话,平静地就像话家常,我却从头哭到尾。从未有过一篇文章,像它这般打动我,让我久久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所以,如果你愿意,我想带你重温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诚与感动,悲痛与不舍。不停休,当病魔缠身1973年,新年的第五天,已经连续工作20余小时的周总理,终于走进卧室休息。警卫张树迎却紧张地端着盛满鲜血的尿壶,惊恐地喊着尚在沉睡的张佐良医生。自1972年5月,周恩来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尿中4个血红球以来。尿血,这个让所有人日夜提心吊胆的事情终于来了。“林彪事件”后,“解放老干部”是周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有限的生命里,争取时间,尽可能多得工作,他身体力行。他的忙,是医生取尿都提心吊胆地害怕被拒绝;他的忙,是工作人员叮嘱为了身体好一定多喝水,他却嫌工作时间上厕所太麻烦不去做。充分的休息,在病症早期,也许能换来病情好转。但是,日程表满满当当地安排,常在夜间会见外宾……对普通人来讲正常的休息,在过度操劳的周总理这里,却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1973年6月,周恩来因30多个小时没睡觉,两天连轴转地他,第一次在卫生间睡着了。夜里一点多,离会见外宾还差一刻钟。“诺,你们做准备,我刮个胡。”周总理对工作人员说,随即起身。只要刮胡子,就说明周总理有外事活动,这是他的习惯。可待秘书准备就绪,却找不到周总理。最后,大家才想起上卫生间找找看。一开门,所有人都怔住了。周总理左手拿着毛巾,右手握着沾着肥皂沫的刮脸刀,歪着身,竟倚在镜子前睡着了。谁也不想叫醒周总理,都不出声,想让他再休息会儿。可不一会儿,总理双肩一动,“哎呀”一声醒过来了,满脸愧疚,一边起身一边看表:“迟到了,迟到了,这次怪我……”在书中,多年来照顾周总理生活起居的人们,为他夜以继日的劳累干着急,为他日益衰弱的身体提心吊胆,为他加重的病情痛哭流泪。西花厅有个不成文的“家规”,任何人不许向总理提出合影的要求,更不能为他人提出这个要求。就连跟拍周恩来16年的专职摄影师杜修贤,也不过只有两张单独合照。一张是1960年刚成为周恩来摄影师见面握手时拍下的照片,一张是1973年5月在从广东回北京的专机上由周恩来主动提出拍摄的照片。总理主动提出与工作人员合影,这是陪伴总理多多年的工作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就这样,张佐良医生、身边的警卫、秘书,甚至连机组乘务人员,都站到了总理身边。直到后来,大家才知道,总理怕是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了,坐专机的机会很少了,故而有意识地主动提出和大家合影。1974年,手术后一个月,病情复发,总理开始大量尿血,且伴有并发症——尿潴留。膀胱一旦出血过多,就会凝固成血块,堵住排尿口。疼痛难捱时,周总理就会在会见厅的沙发上来回翻滚,希望可以把血块晃开。为此,大家从西花厅搬来一张大木窗,好让总理翻滚时有个稍微宽敞的地方。女服务员每每看到总理为一次解手要翻滚好久才能解决问题,更是难过至极,常常站在门口擦干眼泪再进门递毛巾。周恩来自患癌症以来,先后经受了89次输血与13次手术。1975年6月,体重只剩下了30.5公斤的他,仍坚持工作。1975年1月至9月,周总理主持外事活动44次。就这样,周恩来将解放军305医院的病房,变成了他最后一年生命里的办公室。不得已,当污蔑四起“四人帮”无中生有,无数次将矛头直指周恩来。1932年的“伍豪启事”,就像是他多年来的心病。“伍豪”是周恩来用的最多的一个化名,发文章也多用此名。国名党对这把“伍豪之箭”可谓恨之入骨。1932年2月,由中通特务张冲、黄凯等人牵头,污蔑周恩来,妄图瓦解共产党,在《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先后刊登了《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本已经多方证实为国名党阴谋的一件小事,文革期间,却被“四人帮”揪着使劲做文章。1975年9月20日下午2时,第四次大手术。周恩来却将自己关在了卫生间,一个小时。邓颖超几次敲门,无所回应。“唉,又在写东西。”知夫莫过妻。大家纷纷猜测,难道总理在写遗言。终于,周恩来用颤抖的手将信交给妻子。原来,从1972年6月至1975年9月,三年多的时间,周总理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的真相》报告,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按照会议规定,将报告录音和有关资料作为档案交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保存。一直以来,周总理都希望党内能明白当年的历史真相,以免身后在有人利用“伍豪启事”制造事端。此时,党内斗争激烈。江青等人开始在公开场合大谈《水浒》的“现实意义”,批判“现代宋江”散布“现代投降派”的言论,目的就是针对批判反对文化大革命以邓小平为首的“投降派”。在担架车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躺在车上的周恩来又忽然睁开眼,拼尽全身力气喊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这一声苍老、坚定的声音,把在场的人都怔住了。这是一个病危的老人,面对即将而来生死未卜的手术,念念不忘的事。在周总理住院的一年零七个月,邓小平来医院63次,除去每次手术后10天内不的探视的日子,平均每六七天就来医院一次。李先念先后到医院52次,周总理临终时,他是第一个赶到医院的领导人。叶剑英在周总理1975年下半年卧床后,几乎是天天来。毛泽东在周恩来住院期间因身体原因未曾探访,也未曾出席追悼会。关于这个问题,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曾问起过。邓颖超也正面回答,你们知道,主席对你们伯伯是那么器重,两个人几十年的这种革命战友出生入死,你伯伯后来的形象,如果主席去看他,两个人都会伤心,这样对两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刺激,所以中央不同意主席去看他。书里说,文革前,周恩来几乎每次外事访问回国,毛泽东都会去机场接机。书里说,那时毛泽东视力模糊,当秘书将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主席眉头紧锁,闭着的眼窝里流下了泪。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病重,没有安排他参加有关周恩来逝世的一切活动。据张玉凤回忆,1月15日,她终于将憋在心里的话说出口,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在悲伤中的主席,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吃力地说:“我走不动了。”看到这里,我哭了。我希望书里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能说,当情非得已周恩来一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他没有子女,没有家产。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停止呼吸。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逝世。他俩先后“住”在同一个骨灰盒里,骨灰也先后由天空洒向大海。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濡以沫。被称为“中南海模范夫妻”。哪怕在生死别离的随后时刻,在革命与纪律面前,他们始终认为不该谈论其他的“心里话”。邓颖超后来回忆: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他对我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我回答他,“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很多话,没有说。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两人于天津相识。周恩来和邓颖超在1927年曾有过一个孩子,邓颖超因难产,男婴生下便夭折。国内当时一片白色恐怖,邓颖超当夜逃难去上海寻找周恩来,一路颠簸,虚弱的身体再受伤害,从此再没有过孩子。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其间与邓颖超等在国内的觉悟社社员一直保持书信联系。觉悟社有个规定,在整个运动期间,不谈恋爱,更不谈结婚。周恩来那时,秉承的是独身主义,当时邓颖超对婚姻也抱有厌世的想法,觉得女人一结婚这辈子都毁了,还天真的认为觉悟社的同志们,一定能帮助恩来实现他“独身”的愿望。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不是恋爱之上。就这样两个走在革命路上的同志,曾经坚信不谈儿女情长的志士,最后竟走到一起。他俩看重的,就是在彼此眼里,都是能坚持革命的人。邓颖超把她对周恩来的思念与感情,装进了1988年写的一封信里。名字叫《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也是邓颖超的遗作。西花厅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生活与工作的地方,海棠花是总理最爱的花。1988年,邓颖超已经84岁了,周恩来逝世12周年。当时邓颖超对在仍在身边工作的赵炜、高振普两位同志说:现在不发表。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喜欢海棠花的主人走了,你们认为可以发表就发表,作为我的遗作,是对恩来的回忆与缅怀。否则,就烧掉。终于,在19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离世的第21年,邓颖超同志离开的第五年,这篇文章于《人民日报》发表。P.S 是为人,孰能无过。有人问我,当有一个人,人人都说好的时候,你难道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周恩来最后600天》是一本感情十分丰富的书,不可否认,作者下笔是十分用心的,遣词造句都是对周总理能力与人格的双重肯定,少有责怪,我知道,主观色彩是强烈的。翻看它的第一眼,光是目录,我都险些流泪。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历史塑造了一个这么伟大的人物让我敬佩,让我爱戴,尽管人们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这一刻,我不想思考太多。在缺乏信仰的时代,我需要看到这样一个坚挺的人,充当我生命中的偶像。若要摧毁,但请慢些。

这是一本挺不错的书

几年前我买过一本《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作者也是这两位,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交叉着看可能会更好。主席这辈子最大的能耐就是用人,让谁上不让谁上都他说了算,而且被整的人还没法有半点脾气,主席这样的人,500年才有一位。总理最大的能耐就是忍,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当了20多年中国的总理。忍看起来平淡无常,但是作为一国之总理,当到了心中一肚子委屈,也算是件奇事了。书中有个小细节让我印象颇深,一个是越南代表来华商讨援助事宜,狮子大开口要80亿,但是我们只能给25亿,于是周总理在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后仅仅休息了15分钟便和越南人展开谈判,最终拿下了这局。总理对待工作是不遗余力,兢兢业业的。书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这些东西读起来没有说教感,很平时,我也相信。


 周恩来最后600天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