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63387196
作者:(意)安贝托·艾柯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生,享誉世界的符号学家、中世纪专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少有的将精深学术与玄奥著作变为畅销书的作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书籍目录

1. 从左写到右
2. 作者、文本和诠释者
3. 关于小说人物的一些评论
4. 我的清单

作者简介

2010年,艾柯在美国素有“南哈佛”美誉的埃默里大学作了一系列现代文学讲座,结集为《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1980年艾柯出版第一部小说《玫瑰之名》已年近五十,如今他年逾古稀,在这些“自白”中回忆作为一名学者的职业生涯,以及作为一位小说家的最近的工作,并探索二者富有成效的关系。
艾柯探讨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学话题:小说和非小说的边界是什么?何为创意写作?小说家如何写成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会为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的困境动容?虚拟人物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艾柯考量作者、文本和诠释者的关系,以作品为例具体解说他的创作手法,如何构建笔下精确入微的虚构世界。他也没有忽略自己的“清单”怪癖:文学清单以其“潜在的无限性”,成为作者重新筑造世界的方式。
艾柯一生的阅读、研究和创造横跨了不同的语言、时代和领域。作为过去三十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依然感觉自己像个业余爱好者——这为本书所有页面注入满溢的活力和渴望。这个“年轻”的小说家全面坦白自己的创意世界:关于艺术虚构的启示,关于文字力量的智慧。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by 谷立立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单控,安贝托•艾柯似乎总是在开列各式书单,《悠游小说林》是其一,《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以下简称《自白》)是另外一种。《自白》缘起2008年艾柯为美国埃默里大学所做的文学讲座,他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畅谈创作动机,也开启了一种自我的文学回归。在《悠游小说林》里,他将话语权交还给以荷马、爱伦•坡为代表的作家,再造了一个个幽暗深邃的文学丛林。《自白》显然更加私人化。艾柯自述,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16岁时尝试写诗。时至今日,当年的作品大多成了“未完成的杰作”。其后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为他的人生早早地定好了调:学术是终生志业,写小说只是“业余爱好”。做了半辈子学问,直到年近半百,艾柯才提起笔,写起了小说。经历如此,难怪他的见解多少有些与众不同。比如,他从不相信所谓的“灵感乍现”。写作对于他,与其说是灵感的碰撞,不如说是另一种治学:创作小说好比宇宙起源、天体演化,作家就是“造物主”,无论如何不能轻率,更不可妄下定论。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将文学限定在“虚构”这一狭隘的框架内,而将科学看作真实的“非虚构”。这在艾柯是完全不可取的。他知道,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作家也试图对世间百态来一番阐释,但他们绝不止步于“提问-回答”的写作模式。毕竟答疑解惑,在蒙昧与混沌之间找到唯一真实合理的答案是科学的使命,不是小说的功用。大仲马曾说,小说家创作的人物杀死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人物,原因在于“历史学家描述的不过是逝去的灵魂,而小说家创造的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对身边之事无动于衷,反而沉迷虚构世界的原因。其实,丘吉尔的滔滔雄辩并不比安娜•卡列尼娜之死逊色多少,现实生活也不尽是死水微澜,只不过它太真实,抹去了一切应有的想象。但如果我们因此将“创意写作”与“非创意写作”一刀切开,则难免陷入片面的泥淖。如果说,创意写作仅仅是虚构一些与真实相背离的东西,那么托勒密(“地心说”的集大成者)是不是比大多数小说家更优秀?看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难道真的找不出一丝半点真实世界的痕迹?其实不然。在艾柯看来,文学发轫于生活,也反映生活,不管文本如何变化,其内核必然是社会的、现实的。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不正是现实拉美的文学投影吗?梅尔维尔写白鲸,又何尝不是为了婉转地道出有关生死、人性这一文学的永恒命题。本着学术精神写小说,不是艾柯的独创。西方文学领域自古就有“造型描述”的概念,它要求作者极端仔细地描述一幅画、一座雕像或是一个场景,以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征服世人,“仿佛它就摆在眼前”。从荷马到但丁,从乔伊斯到博尔赫斯,这样的写作不在少数。《伊利亚特》用了近三百行诗句逐一介绍1186只舰船的构造,阿喀琉斯的盾牌容下了两座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此这般,政治社会、日常生活尽收其中,活脱脱就是一幅工笔描摹而成的浮世绘。艾柯相信荷马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精细,乃是因为“他熟谙他所处的世界,懂它的规律、它的前因后果。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赋予它以一定的形态”。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恰恰是艾柯一直以来汲汲追求的写作目标。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就像是无中生有地“筑造一个世界”。小说描述“真实世界的某一角落里发生的相对短暂的地方性事件”,人物和故事大可以任意虚构,真实存在的也好,子虚乌有的也罢,都无伤大雅。地理环境、语言气候等背景资料却必须合乎常情,与故事的时代、人物的境遇严丝合缝紧紧贴合在一起。如果作家不肯老老实实地做足功课,反倒是天马行空般地使出“乾坤大挪移”,大笔一挥把艾菲尔铁塔搬到纽约中央公园,让中世纪的修道士满嘴跑火车,开口闭口就是现代高科技,那么随之而来的故事要么是荒诞,要么是穿越,却都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幸,荒谬和穿越都不是学者艾柯所好。《自白》里反复论及的其实是一种精雕细刻式的写作。艾柯说他创作时,“一方面需要蒙住读者的眼睛,一方面思路要特别清晰,每每提到一处所在,都是经过精打细算,不差毫厘”。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不差毫厘”也才造就了他笔下钟摆一般精准的世界。我们读艾柯,常常会被小说里密集的术语、繁复的引文和层出不穷的百科知识弄得眼花缭乱,乃至筋疲力尽。但如果抛开这些不谈,阅读时也一定会被小说里诸多精致的细节描写所打动。比如《傅科摆》第四章写到主人公卡素朋在巴黎的一次夜游,“我沿着古老的街道漫步,为那些如歌的街名着迷,垂死大街、爱之路、小恶魔大街……” 这些“如歌的街名”着实让人迷恋,但细节的炼成却绝非妙手偶得,背后自有一番不为人知的功夫。艾柯自称,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来自于一个简单的意象。如何让一个梦境、一个念头变为“有血有肉的真人”,还得靠作家一手一脚来填充。我们且看他在动笔之前都做了怎样的文章。在创作《傅科摆》期间,艾柯曾经一连好几天,于凌晨时分穿行在巴黎街头,对着袖珍录音机,记下他看到的一切,“这样才不会把街名和道路交叉口给弄错”。如此严密、谨慎,自然经得起最苛刻的读者百般挑剔的目光。如果说,科学论著是封闭的,以不容质疑的权威性将所有可能的阐释拒之门外,那么,小说无疑是开放的,没有一定之规,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读出自我的意味。马克思主义者如果能从《追忆似水年华》中读出那么点腐败的资产阶级情调,大约也不是什么难事,“普鲁斯特也许对这样的解读不满意,但却很难驳斥它”。事实上,即便存在误读的风险,艾柯并不排斥、也不反对阐释。他认为,写作不应该是单向度的灌输,而应该是读写双方的智力博弈。在《悠游小说林》里,艾柯提到“读者的角色”,每一种文本都是一台“需要读者手工操作的懒洋洋的机器”,高明的读者不仅懂得如何操作“机器”,而且知道如何改造“机器”。他希望读者能够尽其所能地发挥想象,大胆质疑、解析文本,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固有的论述,被别人的看法牵着鼻子走,“某种特定的解读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自然的”。唯其如此,小说才不会沦为作者自言自语的“独白”,才能真正变为写与读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     我是在这本书的第十一页爱上这个智慧的老头的。这一页末,他写到他和采访者的对话:“当采访我的人问:'你是怎么写小说的?'我通常马上把这类问话的思路打断,回答说:'从左写到右。'我意识到这样的回答不会让人满意,而且会让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读者感到惊讶”。这样的效果是,我这个亚洲读者也感到惊讶,却很满意。他写“写作的经验”,实打实的叙述里,间或扔出几个自嘲的手榴弹,我往往是毫无防备的被炸起来。说到自己十六岁的诗歌创作,他说:“世界上有两种诗人,好诗人在十八岁时会把自己写的诗统统烧光,蹩脚的诗人则会尽其余生不停的写诗。”说到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他说:“如果一个评论家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解读《追忆似水年华》——比如说,在衰落的资产阶级处于危机最高峰时,完全沉湎于回忆必然会将艺术家孤立于社会之外。”谈到小说写作的制约因素,他说:“这本小说还依赖于很多其他的制约因素,但我没法一一披露。要调制一部成功的小说,有些配方作者得要秘而不宣。”艾柯所述的关于小说的、被现在的我们称之为干货的创作要素们,被他的这些自嘲和玩笑很好的控制着,让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变成一次和艾柯的畅谈。于我而言,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二不如第一部分那样出色,不过,因为对第一部分的激赏以及要读完这本书以便在豆瓣标记“看过”的强迫症,我依旧保持了专注。第二部分,艾柯拿自己的私人阅读经验与读者评论来展示“文学人物”的构建与被理解。多数表达是偏学术性质的,因此,我不得不反复读某一个段落和句子,以使我能够跟得上他的叙述。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清单”,因此,他引用了大量其它作者作品中的“清单”段落(在我看来,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清单篇章)。阅读这些文字,感觉上更接近听一个积累多年的相声演员报菜名——尽管清单中的东西和并不具有菜名具备的统一属性。嘚吧嘚嘚吧嘚,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很快看完了,随之产生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想法:艾柯读过的书真多。看完了书,标记了“看过”,我又看看封面。一个戴黑帽的黑色老头,坐在封面的黑色折叠椅上,翘起二郎腿。我感到隐隐的黑色幽默的辐射。
  •     艾柯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有意思的镜像,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镜像总充满着各种各样耐人寻味的内涵,这些内涵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时代的技术图像构成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里并没有之前《玫瑰之名字》和《傅科摆》给我的惊艳了,或许与翻译有一定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艾柯也偷懒,去埃默里大学演讲,用的基本都是老稿子。当然,若没有看过那些文章的读者,会觉得此书不错,特别是第一部分对于了解艾柯的世界甚是有用。
  •     印象里只剩下清单了
  •     大仲马在回忆录里有感而发:小说家创作的人物杀死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人物,真是莫大的荣幸。原因在于历史学家描述的不过是逝去的亡灵,而小说家创造的是有血有肉的真人
  •     下午在美罗上面的大众书局蹭的书。大众书局远比不上季风书店人性化。感觉和艾柯之间总隔着崇山峻岭,还是我学识太浅,抓不住他的点啊。。。
  •      对于艾柯的书迷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了解他的写作世界及更进一步了解其小说的好书,可我现在不是他的书迷。 不过,从中学到本着写论文、做学术的精神来写小说的态度,我表示欣赏,也喜欢这样为自己写下的文字负责的作家。 除此外,我应该不会再读第二遍。
  •     一位大爷要是在大爷的年纪还非常的嗲,那真的是嗲了一辈子了,可以喜欢他青涩的时候、成熟的时候、熟透的时候;可以喜欢他的转向、揣测他的意图而不至迷失。一位美好的大爷简直是哆啦A梦的时空机,自由穿梭,当然此刻才是他最好的时候。我喜欢Eco这位大爷。
  •     艾柯还是过于幽默,这和某些人过于一本正经一样让人讨厌
  •     相当于艾柯的小说而言不算很有料吧
  •     坦诚的小说家,深究到底的符号学家,幽默家,读者……→艾柯的属性清单。
  •     小说的技术性细节。 就算不懂其中的诸多复杂术语,单单欣赏艾柯老爷子的文笔和他最爱的清单也足够了。
  •     有点哲学意思的文学评论,而且大部分是关于自己作品的,于是对我来说有点无聊。小说啊,我真觉得不需要讲这么深奥,真没意思。
  •     陈腐的话题里出新意,的确是拥有广泛视野的学者的优势。然而在小说家方面,书中首先吸引人的还是作家创造的细节,怎样设想,怎样收集材料,怎样琢磨,深切体会带来独到见解。这种细节的罗列与清单的趣味相同。而自己做小说的缘故,因而也对其他小说家别有会心,进而又有更好的眼界。实体感也许是学习的良途也说不定。关于“虚拟实体”的论述恰与近读“自愿终止怀疑”和“理性提纯神话”相近,待深究。寻找真实里的虚构和虚构里的真实乃至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恐怕是读书的趣味之一吧。另外读到许多尚未出中译本的小说的片段,也算尝鲜。清单之乐,先前读过书目和游戏单的妙文,深以为然,重读凡尔纳时也将各类列举细细读过,倒使人更加期待无限的清单了。
  •     不像是文学评论,更似哲学讲座。有部分都是从其他书里直接拿过来用的。艾柯作为一个博学家,真的很喜欢列举清单啊…
  •     普通读者那段让我十分困惑。过度诠释亦然。可能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我做一个考究者。但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隐喻就是小说最重要的效果了吗?(以后会改)
  •     艾柯很机智,艾柯很狡黠,艾柯能把复杂抽象的概念通俗化,艾柯很爱列清单。我真的不是个合格的读者。就酱。
  •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如何构思一本小说
  •     读此书时,闻艾柯逝世,不免凄然。《玫瑰的名字》《波多里诺》等小说令人印象深刻,其游戏人生的态度,令人艳羡不已。此书是作者评论自己的创作过程,关于细节的逼真化、清单罗列等论述,皆冷暖自知,虽不成体系,却正显示其游戏的轻松姿态。
  •     写得精彩
  •     哈哈他真的很好玩
  •     仅从自己的感觉,对自己触动不大。话说,我是不是看书太快了,好的不好的,看完再说?
  •     新瓶旧酒,毫无新意。作者已死的年代,承认双重涵义的作家之自白,其权威性与可靠性必须基于诠释学话语场域中的竞争,执著于谜底揭开者的神话,只能满足于自我无畏的意淫。
  •     才读完没多久作者就去世了,它成了本特别的书。
  •     小说家现身说法,从文学本体到现象,层层展开,相当深入。佩服作者的博学,最后一章实在是太炫酷。
  •     感觉艾柯的书开始烂大街了...看到后面那大量的清单我只能无语望苍天
  •     第一章将艾柯小说的写作思路。第二章从经验和标准两方面分析作者和读者。第三章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小说人物的死亡而寻死却不会为身边朋友的死亡而寻死。第四章将清单,似乎是《无限的清单》的预演。
  •     有时想要全篇摘录,有时觉得自己宛若智障。 阿门!
  •     我还是个很年轻的小说家,艾柯讲述自己的小说创作,学到了很多。
  •     清单那一章写得简直很棒
  •     So once you're a celebrity, all that you do is to repeat.
  •     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将飘渺唯美的学问用平常人可以接受的语言传播出去。
  •     完了,好多看不懂,没办法打分啊……
  •     清单的快乐在于,当这些东西是我在读的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我明确的知道,很快我就要看完它。
  •     可读性还是很强的,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和你唠嗑的既视感,从小说的写作谈到小说阐释,到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达。以“清单”反思文化演变也是别具一格。
  •     艾柯认为写作不靠天份,嘲笑那些伪装者。起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意象,勤力准备资料,筑造叙述世界。 这表示着我们这些少年已往,梦想不止的人,还是可以继续做梦的呢
  •     艾柯谈文学的存在:我认为,文学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愉悦和抚慰读者,它还应该致力于挑战读者,激励他们把同样的一份文本拿来读两遍,也许甚至好几遍,因为他们想要进一步理解它。 个人感想:有志向的写作者都应该是这样,致力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本,反复精磨,让更多人在同一份文本受益。
  •     好玩。
  •     阐释。符号。清单。
  •     以为是个茨威格式的小说来着= =清单略迷醉
  •     117
  •     清单那部分的内容,我认为如果懂作者在列举什么还好,像我这种粗汉真的很喜欢快速跳过,从小学看凡尔纳就这副德行了...书中关于虚构人物的真值与客观事物的认知属性很有启发。
  •     艾柯的现代文学演讲,也是历史缝隙写作,历史同人XD经常在歪歪如果重写咋样XD中世纪研究十几年,天使吹响七个号角。互文性反讽和元叙事,人所能想到的清单。撞梗很稀松平常嘛。卡塔西斯,情感幻象,颠倒梦想,我超严重。对悲剧角色产生认同怜悯恐惧,夹杂一丝难言的庆幸吧。但如此私人化的体验,被同事在会上若无其事的可能潜意识想取悦领导说出来,多少不是滋味UU提到好几回基友卡尔维诺啦XD我可以大声说书名致敬乔伊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XD
  •     腦殘粉模式……
  •     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阅读其作品,这本书我更喜欢最后的清单部分,老爷子颇有趣味
  •     展示技能:如何像做学术一样写小说OwO
  •     读到第十二页 已经喜欢上艾柯了
  •     艾柯谈艾柯
  •     论艾柯大神对于清单的迷之执着……
  •     有意思的碎碎念
  •     这类所谓自白的小说家的技巧论通常都令人失望,因为既不够技巧也不够深情。
  •     这本比较好懂啊,虽然安娜卡列尼娜那张画起图来有一瞬间的懵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