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与文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16128725
作者:【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
页数:174页

内容概要

王莹
女,1980年生,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研究人员。曾赴剑桥大学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一年。

作者简介

《农民社会和文化》不仅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亦是世界人类学史上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嘉惠学界至今,且早已跨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被广为运用。时至今日,此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农民社会与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 Peasant 和 Farmer 的区别《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作为理解的开始和研究对象Peasant 我第一次看到就不自觉冒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说农民为什么不用farmer一词?为什么原作者Robert Redfield(简称RR)不用这个似乎是最常用的词语,两者的区别在哪里?“farmer指拥有并经营农场的“农场主”,在英国, farmer指向大地主租借土地并雇人耕种的人,自己很少动手,也可指与工人、知识分子相对的“农民”。peasant的意思是“农民”,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及旧时小农经济的自耕农。有时也用作贬义指粗鲁的未受过教育的人。因此,不可用于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民。”从以上来自互联网的解释可以明确,peasant准确的来说是“小农”,对应的生产方式是旧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靠个人体力靠牲畜靠天的,farmer是新式的农民,工业革命之后大量使用现代化机器大面积作业的规模化经营的。显然现在发达国家的农民多可以称为farmer,而旧式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仍然是peasant。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RR此书讨论的对象是哪一个群体,次书写作与上个世纪50年代,欧洲社会也还有大量传统的peasant,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就中国的现状我们还是以peasant为主的一个国家,书中很多内容也就对我们仍然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二.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一章 Anthropology and the Primitive Community,回顾了人类学发展的简要历程,特别谈到早期大咖们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马林诺夫斯基等,早年的研究方法和对象是深入田野部落,自成一天地,远离现代文明,各个社会看成是封闭的孤立的文化体系,而RR提出现在“把人群当做一个孤立体去研究,那是荒唐的。要研究一个群体首先必须对他的广阔背景做充分的了解”。第二章 Peasantry:Part-Societies,探讨了关于social relations的一些问题,针对之前的学术界和社会忽略peasant小农这个群体,指出peasant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上所有的人是可以分成两大类的:其一是从事耕种的农民,其二是比农民更具有城市气息的(或者说比农民更具有庄园主气息的)精英阶层。”第三章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在前面两章的铺陈下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两个关键概念。“在某一文明里,总会存在着两个传统;其一是一个由为数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一个由为数很大的、但基本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养出来的,而小传统是自发地萌芽出来的,然后就在诞生的那些乡村社区的无知的群众生活里摸爬滚打挣扎着延续下去。”随后作者继续阐明了自己的大小传统间互动交融的关系,大传统吸收源自小传统,形成后又会引导小传统的发展实践。作者旁证博引了《圣经》《奥义书》《古兰经》等成书和互动的例子。“一个大传统所包含的全部知识性内容都实际上脱胎于小传统。一个大传统一旦发展成熟后就变成了一个典范了,于是这一个典范便被当局拿出来推广让所有跟随小传统的人都来学校这个典范。其实大小传统是互为表里,互为各自的一个侧面。”另外关于中国的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我前不久遇到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宗教的学者。……他对我说,不应该把中国流行的宗教分为儒释道三家,应当只分为两家,即,‘老百姓的宗教’和‘受过教育人的宗教’。像这样划分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第四章 The peasant View of the Good Life,农民的理想生活。实际上是一次主题研讨会的总结,作者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以北欧和玛雅农民为代表,它们视农作劳动收获为一种“最道德”的事情,自豪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甚至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第二种以意大利南部和地中海区域的农民为代表,认为做农民不过是一种无奈的生存选择,干农活又臭又累,但凡有更好的赚钱行当它们就会弃之而去。然而在不同之上,RR肯定了所有地方的农民所固有的保守共性:“从全世界范围看,农民往往是社会变革中的一支保守力量,他们往往会成为革命的绊脚石。农民往往是在阻拦着旧社会和解体,而迅速的科技进步往往是造成旧型社会解体的动因。” 最后,作者留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思考关于这个话题。三.农民的情怀与无奈“农民们总是认为天地万物有一半是属于人类的,而另一半则是属于上帝。……人不下工夫,自然是不会给人回报的;但是光下工夫而不懂得敬重自然,那么回报也会少的可怜。所以种地就得实打实地干,而且在实干的过程中还要充满宗教的激情。……务农的人最看重在生产中的技巧和实干,而且把这一种品质看成是做人的第一美德。”现在有一种“新农民”的现象,就是有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的教育,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曾经生活在城市里却选择离开城市回归田野,回归简单的劳动生活,节制欲望。他们多多少少都是反城市化进程和理想主义者,以早期的嬉皮士为代表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主动逃离城市人群”。匠人也是农民的一个广义群体内的一员,靠手艺吃饭,踏实劳作,匠人精神重新被社会热捧,也是与时下都市文明浮躁快速盲目浪费的一种对抗。社会往往是循环往复前进的,绝不是一条一路向前单一方向的高速路。“意大利南部经济状况很糟糕,你只要到那儿去看一看便会对贫困一目了然,但在同一地区却也有肥的流油的富翁和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正是在这种贫富对比异常鲜明的氛围中最容易使人萌生逃避异常艰苦的田间劳作的念头。”全书最后,RR带有总结性质的展望“今天的时代开始显现这样一个特点:甚至是一些孤立和落后的群体都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意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迫切地感到有必要让自己奋发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民也思考着让自己有所作为,一些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梦想捞到一块土地,因为说到底还是很向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稳定乡居生活。但是另一部分想有所作为的农民想的却是把自己变成城市里的工人,变成城市社会里的一个成员,变成无产阶级的一员,甚至哪怕是只变成城市边缘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也成。”这简直就是我们时下的“农民工进城”的上个世纪的预言,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对比下,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重复劳作刺激下,农民的心态自然的失衡了,哪怕做一个无依无靠无尊严的都市边缘人,也要离开那片土地。虽然不是自己的天堂,至少看起来离天堂似乎近了一点。四.其他有趣的话题从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异同加以阐述,RR描绘了保加利亚半农半商的“农民进城”后有趣的现象:“他们每周都要在城市和村庄间跑很多趟,但他们各自的乡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些商业活动而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们一进到城里便成了一个旁观者,除了和在城里的农民说话外,不和任何城里人说话。正因为这样,所以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身体进到了城里,可是他们心里照旧是农村世界和城市世界两者界限分明,毫不混淆的。”在中国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真正的贵族和城市人资本家都被革命了,时下里别管多光鲜亮丽奔驰宝马都难以掩盖多数人的暴发户本质,也就是“身体进城了,头脑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住在城里的peasant”的总总怪形而困惑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丢人现眼。整个社会真正的文明,直到peasant大部分变成farmer那一天,我们至少需要三代人,也就是两百年。“墨西哥文明和秘鲁文明都是‘混种的’文明,即由不同种的文明杂交而成,所以就我们叫他为‘二级文明’。与之相对的是‘一级文明’像印度中国。一级文明是土生土长的,也就是由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民族的史前尚未开化得远祖创造出来的。……可以肯定地说,想印度和中国的文明,在被创立之后是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其他种类文明的强烈影响的,但说到底是这个国家的文明岿然不动地站在那里。这两个国家的农民始终和它们土生土长的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德把这样的‘二级文明’的涌现叫做‘一个外来的大传统砍了一个土著大传统的头。’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对南美印第安人的征服使欧洲文明取代了印第安土著文明是“砍了土著文明的头”。这样的砍头也可以叫做“文化被铲除”,也就是说,一个大传统消亡了。”恩,被砍头或者现在流行的叫“斩首”,不是被ISIS而是被异文化,有没有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全球化下无数正在消亡的文明与种族,不同于刀枪武力,文明的消亡往往是一种自愿的和无意识的缓慢行为,族人后代用脚和行动投票,地球村在形成,这是一种“文化的自然选择”过程,有时候除了遗憾叹息和把它们拍成纪录片或请进博物馆,我们没有太多可做的。消亡、更替,都是历史演进的一部分。
  •     這本書是現在屢屢現身於各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等論文的“大小傳統”問題的出處。但是,此書終究是人類學概括式的著作,而Redfiled也只是基於田野調查而作出的宏觀的歸納,中國部分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小部分。鑒於中國社會和歷史傳統的獨特性和不穩定性,“大小傳統”模式套用在中國,就顯得生硬了。當然,大小傳統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只是,如何以中國本位看,就是一大問題。至於翻譯的問題,以前沒有做過翻譯,可能會覺得翻譯不過爾爾,也很鄙視被翻譯玩壞的經典著作。但是,當我做過翻譯之後,才知道,翻譯真的是一個難纏的熊孩子,我只有對譯者保持尊重及同情,並期待更牛之人能慷慨地貢獻自己的精力來再譯過了!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大小传统概念区分出于本书。
  •     August.08
  •     这本书的重点才不是第三章“大、小传统”,而是副标题。p35-36、p94-96
  •     翻译的差
  •     翻译的并不好
  •     当时的人类学应该去研究:农民一边怎样传承社区内部传统,一边怎样被外部精英干预着,建立起对生活的何种看法。
  •     好书是好书,翻译实在不敢恭维,期待新译本。
  •     这翻译的,怎么都咽不下去
  •     觉得废话有点多 =v=
  •     还是挺不错的
  •     的确和中国农村的情况有很大差别——然而我也开始深深地反思,我真的不了解中国农民。虽然是很久以前的书啦,但里面讲到的“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两大层级之间可能仍然存在深深的隔阂这一点还是让我很警醒。因为在讲非遗,平时总是把非遗传承的对象讲得很含混,实际上,真的要好好梳理一下,作为主要力量,农民或民间艺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存观念、文化观念到底是什么。
  •     观点很新颖
  •     大传统,小传统
  •     还需再读一遍!
  •     书很好,整本读下每一章的核心内容也很好概括。。然而这个村干部发言一样的翻译风格。。救命。。
  •     从看完费孝通等写的《皇权与绅权》里关于农民与士绅的关系后,再看这本书,格外地契合。
  •     “大传统”、“小传统”概念的操作性其实不强,但至少区分了某些我们通常混为一谈的东西,就像“百越”的“越”强调了这种文化的相似性,而“百”则突出了这一文化的多样性。不过,对后一篇里,雷德菲尔德对农村人口的看法过于单调(有些人保守,有些人力图改变,这不是废话嘛)。
  •     农民社会作为理想模型。大小传统。
  •     描述了早期人类学开展的种种困境。那些在今人眼里看来的幼稚问题,如农村与城市没有交集、各种社会与文化平行且平等,确实当时在寻求理论模型中切实面临过的问题;同时关注在历史进程中农民的变化。
  •     书很重要,但是翻译一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