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书评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8
ISBN:9787538711301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366页

推荐这个版本

据说最新的全译本很生硬虽然我没看过但于晓丹这个版本应该是最好的封面也最漂亮适合买来收藏

小美女~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是在高中也是在《萌芽》上看到这本书的评论才会去看的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就是这个版本才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乱伦不知道是我的想象力太丰富,还是想象力不够,当时我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想来现在应该再读一遍才是男人一枪打死洛丽塔,我合上书,心里想着,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男人病态的爱着我,那也是种幸福

人生一段不可理喻的狂热

二人最大障碍的来源,所有神圣、纯洁、美好的,洛丽塔都在本能的抗拒着亨伯特,即是亨伯特在洛丽塔身边逡巡来去,狂热的追求,依靠肉体的无尽求索最想要得到的,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他如同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王子皮革马里翁爱上了自己雕的象牙雕像一般,紧拥的身体不能给他一点温暖,只能是一个虚空的幻影。这是一个最冷彻心肺的场景,纳博科夫在回忆这种文体中,设置的是一场被追逐者从未出场的追逐,亨伯特面临的那巨大的时时要吞噬他生命的痛楚,来自于这场追逐始终,也注定,只得他一人。他所追逐的“爱情”是否真正出现过更成为了一个悬疑,残留下的只是一堆欲望的灰烬。他立于道德之外,更挽回了时间的狂澜,让洛丽塔美艳如昔,不再长大。而书写“不是为了挽救我的生命,而是挽救我的灵魂”,亨伯特诉尽了自己深重的忏悔,把自己从这更无他人的荒谬场景中挽救出来,艺术赋予了洛丽塔以生命,如同爱神赐予了皮革马里翁的雕像以生命,亨伯特终于得以不再诉之于欲望,而是在艺术世界中搂住了洛丽塔不再冰冷的灵魂,流尽他心中山洪般的泪水。“这便是你与我所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洛丽塔”。所有理想主义者所追逐的大体如是。

洛丽塔

我至少朝封面有目的地看了三次,才记下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这个名字.我不打算讨论<洛丽塔>引起的有关道德或社会责任的话题,因为那些无法引起我任何的共鸣与兴趣。我只急切地想了解这位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MY FAVOR)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垃圾的狂妄作者,以及想弄明白他说的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仅仅是提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狂乐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好奇、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纳博科夫不是亨伯特.亨伯特,却又创造出这个真实、连贯回忆、细节的《洛丽塔》,按照常理来说,令我费解(洛丽塔的网球拍),我只好暂且(进一步证实前)——实在不想从我贫瘠的词库中总是抽出“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为“有天赋”的作家。就《洛丽塔》而言,除了洛丽塔和全国旅行,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半遮半掩的隐喻,似乎漫不经心,有的根本就不打算让读者知道(也无法知道,因为你被耍了!)。心底里潜藏着一只玩世不恭的恶魔,他让我想起了……纳博科夫不喜欢所谓“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我与他背道而驰),尤其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他的名字拗口难念,因为他是俄国人(后来才移民美国),出生与沙皇时代彼得堡名门世家,从小受良好教育。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承认对福楼拜的恭敬。由此看来,他不可能不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忧郁的俄罗斯民族性,那个词叫什么来着?我还未体会出别人归于他作品的“挪揄式模拟”,以近“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但我十分期待贵族女人,并在不怀好意地微笑了——“如果一个坚定地弗洛依德分子要溜进来,他或她就得小心小说中四处设了许多残酷的陷阱。”

再读洛丽塔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在中国已经出了许多个版本,我收藏的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的版本。我的藏书不多,但是对这本书极其偏爱,时常将它拿出来奉作经典阅读。所谓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我有限的阅读经历里几乎从未发现某个写作者能如纳博科夫这般从始至终激情饱满,这也是我极其欣赏这个精力旺盛却不善言辞的旅美作家的原因之一,平常如你我的人,激情则似一闪即逝的火花,所以不得不叹服大师的魅力。纳博科夫以其绚烂的语言、精致的结构,把读者引领到他的颠狂世界,在开篇的文字,他就给了我们一个极具抒情的语句,让不明所以的读者先就范于他貌似开诚布公的对于爱情的坦率: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有的文字你会因为它的经典而被迫阅读,当然是自愿的被迫,你拿来一本书,知道它所谓的价值在人们反复称颂中被无限夸大,于是你也在将信将疑中读下来,即使阅读中出现了困难,但它的既定价值使你不甘心放弃,而读完之后你却对它的“经典”之说产生了彻底的怀疑,这说明它并不适合你。经典是个包涵性很广大的词汇,它涵盖了很多意义上的经典意味,有时候仅仅针对个人而言。有的书看的时候你会有激情,有的你则是冷静,有的书你看了总要说点什么,有的书则是只想看看前因后果,所谓看故事而已。而《洛丽塔》看似极其狂乱的语言里包含了它巨大的抒情,那是种掩盖在颠狂错乱之下充满绝望的抒情。如果你体会到了,你会因为没有错过它而庆幸。 主人公亨伯特对于少女洛丽塔的爱是狂热甚至迷醉的,他的心理与行为在常人看来是变态而不可理喻的,包括纳博科夫也曾很小心强调亨伯特是个“恶棍”或“流氓”。但是只需静下来思考一会儿,你便对亨伯特产生了同情。这是一个陷进情爱中苦不堪言的中年男子,他所有的理念与事业都深扎在洛丽塔瘦小的身躯上。他获得教训太晚了。正是这个晚来的教训鼓舞他做出特别的举动——写他的忏悔录。纳博科夫让亨伯特完成回忆录,他不是从后悔的观点来叙述,这是他在写作时的感受,而是以一种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的语调以及在此之前萦绕他心头的爱恋和狂喜来写。他写作的过程也是逐渐说服自己的过程,他要求自己相信,他过去对洛丽塔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是有道理的,不是那么坏的。事实上,亨伯特如同每个在爱情里痛苦不堪的男子一样,用一切方法把深爱的她留在身边,而她却拼命的逃离,从没有被感动,不知道他的深情,而且最后也没有爱上他。不那么理智的人常常认为自己给了对方一个最好的世界,殊不知在对方眼中并不是如此。陷进世俗的爱情里的我们,看不到自始至终,且很少为此感到害怕,我们呆在千万人相同的逻辑里,拒绝理解不同。再次读完《洛丽塔》是九月底一个闷热的傍晚,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赶往最南方的边境小城,那里将是我往后生活的地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里交织着兴奋与彷徨。坐在开着空调的长途大巴里我依然汗流浃背,模糊得有些不真实的山峦与公路使我有一种世界尽头的感觉。当翻完《洛丽塔》的最后一个章节以后,我推开车窗望向外面青翠的草木,我仿佛看见了因为迷恋而将要失去自由的亨伯特,他驾着车子仿佛醉酒一般跌跌撞撞驶上草坡,驶进了惊慌失措的奶牛群里,他“倾听着微微的音乐般的震颤,倾听那轻轻的嗡嗡声中间或迸出的欢叫声,然后明白了,那刺痛心肺、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了。”我时常觉得亨伯特是幸福的,他已经享受到了爱情的全过程,追求、相爱、痛苦、分开。上帝和纳博科夫一起同情了亨伯特,让他曾经拥有了洛丽塔,拥有了爱情。这是多美好的事情。读到末尾处的时候,我产生了困惑:即将受到刑罚的亨伯特作出决定,只有等洛丽塔不再活在世上时,这本回忆录才能出版,也就是“当读者们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俩都已不在人世了。”亨伯特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每一个男子都极力希望自己心爱的姑娘切实明白自己的款款深情,并且让她相信他的爱是可以接受的。而亨伯特却不这么做,他这样的行为除了使我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之外,我一点儿都不能理解。但是,我依然为亨伯特所说的最后一段话感到长久的震颤:“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  在想颜料能持久的秘密   预言家的十四行诗  艺术的避难所  这便是你与我能够共享的   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我永远的洛—丽—塔。”

变态但不淫秽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放在书柜很久了,一直是以色情禁书的面目存在着,封面惊恐低俗,看介绍说是中年大叔和少女的不论之恋,不知道是有多变态,所以一直没看。借着这次游戏查看“20世纪最好的英文小说100部”名录,《洛丽塔》位列第4,所以取下有色眼镜拿来一读。还是那句话,读书不是只读故事情节,还有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政治宗教、美学娱乐、语言文字等。不喜欢读外国小说就是因为不熟悉背景信仰、感觉不到文字的美感和魅力。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文字应该非常有魅力,从那几乎每页都有的注释中可一看出文字上的游戏、变换、指代、圈套、谐音、讽刺、隐喻等等,纳博科夫在作品中指涉了60余位著名作家。可惜我看不了原版,体会不了更精妙的文字美感,难怪有人说《洛丽塔》是翻译史上的一次事故。一直认为读书如吃饭,大餐和快餐是完全不一样的。此书讲一个恋童癖的中年男人亨伯特,他管9到14岁的女孩叫“小仙女”并对她们着了魔。引经据典的说这个年龄的女孩已经性成熟,还举了不少名作家的例子来为自己的变态恋情找依据:但丁爱上9岁的贝阿特丽采;彼特拉克爱上12岁的劳拉;爱伦•坡爱上14岁的弗吉尼亚,还有美女海伦12岁当上王后、以及维吉尔笔下的小仙女等等。亨伯特疯狂的爱上了他房东的女儿12岁洛丽塔,为了能接近她,假意和她妈妈黑兹太太结婚,婚后太太发现了亨伯特在意的是女儿,奔出家门不幸车祸丧生。于是亨伯特达到了占有洛丽塔的目的,带着她东躲西藏,在美国开着车旅行了2年之久。此书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旅程中亨伯特对洛丽塔复杂的感情,其中包含了父爱、情爱、成长中女孩情感需求和发育的无奈和困惑,也有许多道德法律上的烦恼,还有莫名疯狂的嫉妒。此书对不伦性爱的描写并不厉害,也没有诲淫的感觉。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先后遭到四家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前段时间看到很多性侵小学生的报道,一直不理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有此癖好的人不在少数,家有小仙女的父母一定要看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书该禁。《洛丽塔》“使用的是写作技巧”,追求的是“艺术的独创性”。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后序中写到:“虚构的作品存在的理由仅仅是提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狂乐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 好奇、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他以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作品不多,包括《唐吉可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乎所有作品。《洛丽塔》的风靡,后衍生出了“萝莉(loli)”一词。后在日本引申发展成一种次文化,用来表示可爱的小女孩,或用在与其相关的事物。

诱惑,抑或是被诱惑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上述一段文字是《洛丽塔》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也是我第一次发觉一个男人念一个女人名字的时候可以念的这么的有想法,抑或是欲念,也是第一次感觉念一个名字也可以念的如此的色情,抑或是充满着诱惑力。这是一本违背社会伦理的书,但是我却不认为它是一本色情的书。我说它违背社会伦理不只是男主人公比他的小情人洛丽塔大几十岁,而是洛丽塔太小。洛丽塔,亦或是被日本的漫画业用萝莉来形容,是指早熟的少女,但文中作者的“小仙女”是指9-14岁的早熟少女。而洛丽塔才12岁。一般人认为作为年长的男性一定是诱奸了那个十二岁的少女,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和法制频道的社会问题有着相当程度的区分。也许一个人的思想趋近于疯狂,而另一个则是反叛,也许,我们无法猜测事实到底是如何。也许,就是无法猜测这本书才引诱着一个又一个的读者去对它进行猜测。亦或是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心底的黑暗,我们无法猜测。它被评为“世界十大禁书”,而据说它也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中。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的,也是不需要解释的。

洛。丽。塔

“最大的失望不是你不在身边而是这欢乐的笑声里没有你。” —<Lolita>任谁在13岁的时候,如果拥有这样一份来自一个成年男人如此甜腻的爱,都不会觉得太早摧毁了生活。 可惜洛丽塔不是,但我们还有里昂的马蒂尔达。

新奇的禁书

《洛丽塔》是世界十大禁书之一。很奇怪她在中国却没遭禁。或许每个给书翻译的人都学识浅薄。许多关键能引发人愤怒的部分并无细描。恋童癖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她非但没引发我的愤怒,而我对这本书感到史无前例的新奇。首先她让人摸不清是主角还是作者。她以自述的形式向人描述了一个性早熟的极具魅力的小女孩和一个恋童癖的中年男人。就像我们切身体会的现实生活那样那么有真实感。

亨~。对,是亨~。

他们都叫你亨伯特先生。可怜的亨伯特先生。大概你也这么想你自己。可我一般习惯轻慢的叫你:亨~。当然,这是在我想理会你的时候。当我不想理会你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是。当我想嘲弄你并想从这嘲弄中得到报复的快感的时候,我叫你:亨~伯~特~先生。亨~伯~特~先生:我的欲念之火,我的光,我的毁灭——洛丽塔——恰好所有这些你都不知道,不明了,索性你最终长成了一个和其他人毫无区分的傻瓜——戴着牙套,衣着邋遢,无所谓的挺着大肚子,贪小便宜,象以往一样虚荣,撒谎,又容易被诱惑。即使这样,我也愿意。因为,你始终知道,在你面前,我的妥协永无底线(当然,你认为这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觉得只要你贡献出你身体的小花活),哪怕你真的不愿意走出门,跟我重新踩上那辆老式汽车。虽然它就停在那里。可是我多爱你,我就有多厌恶你。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我能紧紧的扼住谁的喉咙的话,那肯定是你。真他妈的好啊。你对此一无所知。


 洛丽塔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