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9-3
ISBN:9787505715424
作者:[法] 让-保罗·萨特
页数:274页

内容概要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义的鼻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作者简介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恶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萨特描述了主角身边一群恶心的人,他们生活没有什么特别,沿着既定的轨道反复运行,即使是有大的变故也麻木不仁,他们是理所当然活着的人,是没有意识到存在的人,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生活的无聊和恶心。主角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也意味着那些本来波澜不惊的东西他现在需要一一审视,需要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恶心,因为他突然看的清楚,也就突然察觉到了那些丑恶的方面。自学者是其中很有趣的一个角色,他在犹太战俘营呆过,受到过很多非人的虐待,这种极端情况本来应该激发一个人的存在感,但是他却害怕面对,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做一个清醒的人意味着承受更多的痛苦,最后他把自己的痛苦扭曲了,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对众生的爱,但是又为了满足自己这种扭曲的爱的存在感需求,他侵犯了别人,以这种暴力来求诸精神上的认同感。当然了,最后还是被逮到了。简直就是一个悲剧,这是全书最出彩的角色。
  •     我常常听到有些人讲述自己的爱好包括阅读,就像回答现在几点之类肤浅的问题。我一直认为那不过是“消磨时间”而已,甚至来说,在那段所谓阅读的时间里,思维处于停滞,只是眼球在被迫接受同一大小的铅字而已。一些消磨时光的书,外出旅行时看的书,在杜拉斯眼里“不是嵌入思想,反映生活悲哀和思维模式的书”,阅读它们仅仅只是消磨时光,以及把自己扔进另一个理想世界。结束阅读之后呢?萨特在他的《恶心》里这样描述了这种阅读之后的状态,“我让它们自然的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绘成一些含混但有趣的形体,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也就是说,这样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上发生,在内心里,这些发生过的事并没有留下清楚的痕迹。喜欢阅读这样的游戏,和走路喝水一样是可以平复情绪的,把自己从另一个头脑中分裂出来,考虑另一个问题。看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或同一观念的不同描述,而每一种描述都具有其逻辑上的严密论证和思维上的可行性,对于并未思考过自己立场和想法的人来说,阅读的时刻,并不是享受思想上的独处和平静,而是寻找别人思想对自己产生的冲击,或者共鸣。真正的阅读将会引发我们更多对于生命存在,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发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怀旧乡愁,引发我们对于理想未来的无限幻想,当然,也可能引发的是我们对于暗淡现实的激愤。
  •     “存在突然露出真面目,它那属于抽象范畴的无害姿态消失了。”这句话表明存在不是抽象的超验的,而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存在,这样说是因为我也撞见过它。这的确能够解释一些事情,令我非常震惊而又困惑,一个我原以为只是概念性的事物居然是具体实在的!想一下这十多年我一直在无视它我就觉得害怕,而当年这个庞然大物就像出现在洛根丁面前一样突兀地跳出来在我面前,非常突兀,比凭空出现更突兀,以为它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我没看见,其实那时我看见了也没有明白,因为当时不具备成人的智慧,这也或多或少对我产生了一些阴影,比如对巨大事物的恐惧。但我觉得这算是好的,它再也没有出现过,也或许不是这么明显,因为我不明白它,我在这种无知无畏的状态下过了十几年幸福时光,直到刚刚萨特在快结尾的时候对我阐述当年我遇到的东西究竟是一个什么玩意儿,萨特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我搞不懂对这个东西有过实际体验而又能洞悉它的本质的人怎么能够不崩溃,所以我觉得我的好日子到头了,你在见过克苏鲁之后还能指望幸福生活五十年吗?它和克苏鲁不同之处在于你搞明白它之后你就完了,你搞懂了它,它就自由了,它摆脱了你的“不明白”对它的束缚,随时随地可以出现来向你展示突兀和荒诞。还真是荒诞,我撕开了面纱,看见了真相,却发现了一堵巨大的墙,我再也无法前进,我受限于这堵偶然的,突兀的,无原因无动机的墙。不能说是绝望,因为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件事也是无从探究的,没有原因,没有联系,没有“有可能”的希望和“没有可能”的绝望,只有偶然,只有突兀,只有荒诞,无边的沙漠之中有一个从来不动却会突然出现的抽水马桶,这就是存在。如果你明白,你就会像洛根丁和现在的我一样,感到恶心。存在是可以体验到的,也就是说它有一个实际形象(我想说天神下凡),而这个形象也只能用“存在”描述,因为如果你妄图用任何一种属性来附加到它身上,你就不是在描述它。一个事物,脱离它所有的属性,抛弃它的内在外在联系,它就是存在,而你也只能说“它存在”,它也可以不存在,在它存在之前它就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潜伏起来,用其他东西作为伪装,这些东西都有其属性(或者就是某种属性),最常见的就是名字,当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你只是看到它的名字,也就是它的属性和联系,有没有这样一种时刻,你看见一样熟悉的物体却死活认不出来,你看见一张凳子,你知道它是凳子,但你觉得它也可以不是凳子,但是它不能什么都不是,它在那里,就必须是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需要出现在那里,但是它却没有出现在那里的原因,甚至不能强加原因(我在想如果萨特是个16世纪的意大利人那么),这时这个物体和它的名字就剥离开来了,它不被外部,或者从自己内部解释,与任何包括自己在内都无关,但是它存在,一个物体存在的原因是它本身就存在,萨特说这是“自在的存在”,也就是“物”。这体现了一种近乎于无限强大的独立性,当洛根丁意识到这种“毫不相关”的性质之后,我认为他感到了拥挤,试想一下,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关他物的存在,争相显现自己不可撼动的存在的事实,无关他物,不可撼动的存在,无穷无尽吸引着洛根丁的注意力,何其拥挤。但是有一点,我认为一个“自在的存在”可以是其他任何“自在的存在”,一个水杯可以是烟灰缸,一只猫也可以是烟灰缸(当你往猫身上灭烟灰时),但是存在不具备功能性,它没有原因也不作为原因,这样就陷入了一种矛盾,一个存在可以是其他存在,却不关乎其他存在。我不能理解,正如我不理解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诞性,我只是遇见过它,认识了它,想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但是它说:“没有为什么”,然后横亘在我的双眼之间,自大而又高高在上。我感到很愤怒,但随即我又意识到它也是一种存在,产生于我却和我无关,只是显现,我想把它们都看成一类,或许这样我能感到轻松,但是它们太多了,它们无穷无尽,它们都是一样,它们互相创造彼此而又无关彼此,它们为自己大笑,为不知道有什么可笑而笑,不停的笑,存在,笑。。。。我看着我的手,我明白了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因为在这目光下,我的手变形了,它变成了一个淡黄色的,有五根分支的扁扁的软体,这个东西套在我的胳膊上,我可以旋转它,弯曲它,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我知道它是手,但我现在连手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懂了,如同儿时我看着那个电线杆子,却认不出它,但是它立即占据了我的脑袋,我反复问自己:“这个东西为什么叫电杆子?”不停得问,直到我从高台上笔直摔下来。我现在不能从任何一个地方摔下来,所以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东西怎么就他妈是我的手?”,我知道它不是手,它不是我的手,我使劲抖动它,想把这个粘在我胳膊上的可怕东西甩开,然后它就从我的手上甩开了,它突然消失了,我的手回复原状。这个东西等了我十多年,为了再次抓住我,以此来解放它的自由,我想它做到了。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为这件事感到不自在,就像从嘴里吐出一直苍蝇一样。是的,这就是洛根丁看世界的眼睛,无关,不想接触,恶心。恶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恐怖的,有压迫感的,却容易遗忘的体验。 洛根丁可以忘记它然后离开布维尔,离开存在,去追寻意义,我是否也可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居然认真的读完了,彻头彻尾的意识流,随萨特的思想上下波动,对存在主义还是模棱两可,但是笔者细腻入微的笔触也算小有收获吧。
  •     心灰意懒醒来在新的废墟上。看远处的人们像朋友一样相互解释,因为共同的思想还轻松愉悦吗。其实,我没看完。但是比起Sfdsj......
  •     桂裕芳译本:4星。
  •     2016.10.12-11.10.因为喜欢加缪,所以一直对萨特怀有偏见,结果到了现在才来看他的书,惊讶地发现还不错。读的时候觉得有点像《惶然录》……【感觉质量良莠不齐啊,有些篇章感觉真是不辱其名……】总体来说很优雅
  •     “居然有从艺术中寻找安慰的傻瓜…他们认为美会与他们分担痛苦。这些笨蛋。”
  •     只看了一半的感想是主人公你这混乱的私生活不感到虚无也挺难的啊都和什么人厮混啊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除非给物选择的自由,或许才能用人的视角衡量物……人和被人制造的物之间是否有联系很难言明。过分强调存在会不会走向反面。一定要推翻从死人身上找价值吗?一定要假设安妮成为一个肥胖的人吗?「恶心」未能言明本质,只是在周围不断地绕圈子,作者也许根本不想谈论。
  •     不为别的,说一句。洛根丁我忘记是谁了,不为别的,只是忘记了,让人恶心的名字。
  •     说真的,结尾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写的呢?!
  •     像我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就只能和死人对话
  •     20161014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看着萨特絮絮叨叨发牢骚很开心,设定已经完全被我抛在脑后了。文学家的自恋简直是世界的财富,所以听到朋友说普鲁斯特后面那几本开始不好看了“他妈的居然开始写爱情了,那就不好看了。”的时候由衷地同意,还是爱自己比较骚气一点,对,这本很骚气。
  •     对话痨完全没有抵抗力
  •     活在当下 邂逅奇遇
  •     读这本小说就是追随洛根丁,带他的感官去感受存在。然后渐渐地,我的一切关于伦理关于道德种种观念,被萨特搅拌得乱七八糟,陷入了混沌,接近于“恶心”。
  •     当“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相互冲突时,就产生“恶心”,前者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后者则是我们的思想。这种冲突的前提是明确了一个“我”的存在,即在足够的思想之后,明白了思维也是一种存在的物。那么,我们是为了避免这种“恶心”,懵懂无知平淡安详地过完一生?还是努力寻求妥善处理这种“恶心”的方法呢?
  •     我
  •     在用kindle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习惯性地做标注,一直做到无法继续。无法继续:全文似乎都可标注,每句话似乎都不必标注。热情、厌弃、共鸣、呓语。对观察事物的把玩造就了文字的大师——这就是哲学?存在即合理,我思故恶心?
  •     断断续续读了半个多月,除夕晚上发烧的状态大概最能体会那种恶心的感觉,外边的炮声,手机嗡嗡的声音,还有客厅里春晚的声音,我想着逃离这一切,然而我只能坐在那儿面对着一本名为《恶心》的书发呆,是存在让我觉得恶心么?也许是我无法到达的存在让我觉得恶心,因此我似乎就被困在椅子上,哪也去不了。
  •     萨特是个哲学家 然后才是个作家 意识流的写法 日记体裁 没有情节 阅读感不佳... 但是读到最后的时候又有些豁然开朗了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换另一种环境 写另一种文章 有另一种思想 重新开始 去反抗恶心 去反抗存在 去寻找生活的奇遇 这才是要旨 “拉维尔明天下雨” 可是我已经在巴黎.
  •     存在无意义。「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傻逼」
  •     不太懂。
  •     这基本就是哲学散文。
  •     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堪称完美的小说,读它的时候确是完美时刻了。是不矫饰地将思想文字化同时又清新舒畅的作品。
  •     无论是读懂还是没读懂,都容易产生如书名一样的观感。
  •     比起萨特的文章 萨特这个人更让我感兴趣。。。
  •     一切存在物都是毫无道理地出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     我从12年开始阅读,断断续续一直到今日。反复阅读的重叠部分见证了我对于存在主义理解和思考的变化。世界的模样决定于感知事物的方式。他人依旧是地狱。但我不再害怕。
  •     很有趣的事就是会在别人的文字里发现自己,发现别人,发现曾经,然后就觉得,可能,原来走遍了世界也没有任何用,因为世界到处都一样。每一刻你的情绪被千万次反复雷同,每一刻所谓人生不过是自以为的别人不懂,你在寻找什么伟大的意义,然后看到密密麻麻和你一样低头的人,互相茫然相视~
  •     想像一个满脑子装满虚假概念的人,他的思维是溃散的而非集中,他四处游荡但没有任何特定目标,他的视线充满各种颜色形状动作,但他并没有真切的感受或感觉到自身的存在,他只有一种对存在的恶心
  •     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利生存。我的出现纯属偶然,我像石头、植物、细菌一样存在。我的生命胡乱地向四面八方生长。有时它给我一些模糊的信号,有时我仅仅感到一种无足轻重的嗡嗡声。 一切存在都是毫无道理地出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     自己打印的pdf。大篇大篇得喜爱,这一段也好那一句话也要摘抄,这样看完的,又似乎什么也没看。 “我一面散步,一面想我拮据,不知不觉地出了村。”
  •     恶心根源就是作者对周遭环境的先天无感
  •     思想明明灭灭间,我已历经无数顷刻的生死,因而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结尾与开端如同水泛涟漪,存在与虚无在时间里交错流逝,万物通过时间距离证得存在的价值,所有定义无非是意识的过渡。触目之物:树门窗椅子路灯房屋……它们存在,它们不存在。涟漪忽变黑点——啪嗒啪嗒——不停地掉落,越来越密集,脚下已是一摊黑水,越来越密集,黑水已到我膝盖,越来越密集,暗潮将我淹没,“啊——”我试图发出尖叫来确认我的存在,可惜来不及了,一切悄无声息。于是,好吧,就让我在静寂中化为永恒。
  •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产生了认同感,认识到这一点让我感到恶心; 当那些虚无缥缈而自己又明白其真实存在并且认为他人难以理解的情绪和闪念落入书中的窠臼时,我还是感到了恶心。 感谢萨特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
  •     摘录一段理解本书挺重要的话: “它们疲劳又年老,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不情愿地,只是因为它们太软弱了不能死去,因为死亡只能从外部降临到它们身上。任何存在物的产生都是没有理由的,由于软弱性而延续下去,而最后随遇而死”。许多存在物的存在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已死亡的存在,是这些存在物让人恶心。
  •     开始还闷闷的,后面越来越好看
  •     我什么也不是
  •     你不会获救的,没有人可以。
  •     存在之荒谬
  •     一个奇遇。寒假有一天我跟爸妈去超市,我站在电梯上突然对环境处境感到一阵恶心。缓过来之后我想,该看萨特了。“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感到恶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来。”
  •     缘起性空VS完美时刻…
  •     用标题来形容这两周的生活真是恰如其分(对我就是故意挑这本书来看的)。结局和最近看的动漫一样,总是开阔的,不过这回没能让我有种“舒畅”的感觉。关于自我与存在这样的问题,怎么能突然就找到了解呢?
  •     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一年终于读完了…非常有水平的话痨
  •     他独自享用痛苦,大概也独自享用快乐。
  •     时时的自为,理性的臆想,逻辑在狗腿,你恶心开心就好。
  •     1964 生活在当下,奇遇在墙外,我思故恶心,他人即地狱
  •     他们每天一百次地目睹一切都按规律进行,世界服从一种亘古不变的、确定的法则。空中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坠落,公园在冬天下午四时关门,夏天下午六时关门,铅的熔点是三百三十五度,最后一班有轨电车在晚上十一时五分从市政府发车。他们性格温和,稍稍忧郁。他们想到明天,也就是另一个今天。城市只拥有惟一的一天,它在每个清晨不断重复。只有星期日这一天被人们稍加打扮。
  •     这是爷爷的老相好的书,炒鸡好看,虽然只看了一半不到QAQ
  •     等我多看几本书,再回头看萨特吧!
  •     2016-11-18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