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痒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月1日)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ISBN:9787805507071
作者:王晋军
页数:198 页页

内容概要

王晋军,土家族,笔名“王子”、“龙坪”.大学文化,主任记者,副编审。祖籍湖南石门。生于山西太原。先后当过插队知青、士兵、军事记者、报社编辑和海外留学生,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先后出版着作14本,主要有诗集《士兵与英雄交一曲》,散文集《南疆木棉红》。纪实文学集《番港:我的1997》、《澳门:我的1999》,致论集《中蕾军队十年大观》和圈片集《龙》。1990年至1992年环绕澳洲采访,进行“文化探险”,《澳洲见闻录》问世后,成为该国驻华使馆礼品书。并由其国会图书馆收藏1997年至1999年作为第27届奥组委特邀专栏作家赴悉尼采访,写出纪实文学专著《悉尼2000》。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后造成广泛影响,博得各方好评。许多重量级报刊跟踪报道,称作者是“第一个以申奥志愿者身份反思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原因并继续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摇旗呐喊的中国作家。”2001年6月,在北京申奥成功前夜写成《北京奥运2008》,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热烈反响。这是国内有关北京申奥的“最纪实”专著之一。被舆论称为“有关2008年奥运会最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一部佳作”。2001年应美国有关方面的邀请和安排。赴羹进行涉猎广泛的考察调研与穿梭采访。拍摄、撰写出圈文并茂的纪实文学新著《美国之痒》。

书籍目录

走进美国
波托马克河畔的名城
一言难尽说纽约
敲响自由之钟的城市
旧金山的魅力
圣徒之城
帝国赌城
从内华达的色情说起
在自由女神像下
五角大楼的悲哀
世贸中心祭
去硅谷看看
面对尼亚加拉
徜徉好莱坞
迪斯尼传奇
落基山里的印第安人
查尔斯河畔的头号学府
漫步斯坦福
教会大学“杨百翰”
“放羊式”的自由教育
“人才收割机”在行动
山姆大叔纪事
遭遇美国大兵
将官司进行到底
止匕时止匕亥0的陷阱
怀旧风从这里刮过
在美国感受美国标记
美国人的幽默
美利坚义工
生不起病的富国
传媒的童话
在消费的战场上
枪的王国
两次战争的祭品
不再沉默的同性恋
罗兰岗的房子
客居摩门家庭
走出美国

作者简介

《美国之痒: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讲述了:“9·11”事件之后,美国人中流行的新口语,这就是“Let’s roll”(咱动手吧!)
世界上只要还有想像力,迪斯尼的传奇就不会结束。
美国幽默感往往成了一个人特别是一名官员是否具有魅力的衡量标准之一。
电影本来是高价的梦,就是这么回事,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
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售其奸!
拉斯维加斯会为赌徒付出,但也会搜刮走赌徒的所有钱财。
死并不那么令我痛苦,活着倒使我更觉得癌苦。
消费等于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当新一轮消费热潮兴起之时,就
是失业率普遍降低和公司利润普遍增加之日。
走出美国,走不出的是爱与恨交织的“怪圈”,天堂与地狱重
叠的“家园”


 美国之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地标本来就是一种艰难的浮现。在古老而蜿蜒的大地上,探险者与旅行家用他们的步履蹒跚创造出了近乎辉煌的事迹。他们的行为通过出乎意料,超出视域之外的书写而成为定居者幻想远方的教材。地标的概念首先就是在这些教材之中,由旅行家与他们的读者共同搭建起来的;古典世界的七大奇迹,江南水乡,直至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禁忌与蛮俗,莫不如此。  而在旅游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些地标都变成了旅游点。充满着热带雨林浓郁气息的古老游记被束之高阁,现在是简明地图手册大行其道的时代。它以一种极为明确的实用态度告诉人们:前方目的地不过是由地理,气候,历史,名胜,特产以及有关衣食住行等等一系列符号的组合体。当然这样的手册往往乏善可陈,令人索然无味。在此基础上,一些标榜更悠闲,更丰富,同时更具人文情怀的地图文化手册便横空出世。由图片,新闻,旧史和趣闻轶事凑合而成的这本《美国之痒》,非常典型地代表了简明地图的进化版。  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书名,“痒”并不是什么愉悦的感受,不会给予人真正的笑容,也不会击到痛处三思其行。“痒”始终置于迂回,暧昧的境地,正如在本书中,作者似乎始终没有给出“美国之痒”的理据所在,一些评论凭空揣测作者在书页中直中美国的要害,是“搔到痒处”云云,这种说法旨在无原则地赞扬作者,过于牵强。更有可能的是,这个书名沿习了一个从美国舶来的词:7 Years Itch。这个词原本企图利用人的厌倦心理勾勒出一个神秘的七年周期,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现一些问题,后来经常被用来解释婚姻危机。这个词最著名的用法与玛丽莲•梦露有关,那一部好莱坞的旧片:《七年之痒》,连接了一个旧美国的经典浪漫形象。这种始乱之终弃之的情形可以在本书目录上找到证据:首章以“走进美国”,终章以“走出美国”。这种结构安排表达了对美国的态度:作者试图要通过一本书,将自己经验与美国这个“他者”,这个庞大地标的邂逅阐释殆尽。这本书号称深度审视也罢,或者忠实记录也罢,其实都是要为美国祛魅,暗藏着主体客体两相对峙的姿态。但这种意图注定了不能实现,对好莱坞旧片片名的模仿已经是一种妥协。  在书名之后,第二次妥协接踵而来,本书的副标题是:“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西行漫记”,我们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它已俨然成为来自太平洋彼岸对红色政权最佳诠释的符号。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诺在美国历史学界却是不甚严谨 的代名词。“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的读者们习惯于认同它是东方理念与红色传奇在西方人面前铺叙与清晰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忽略了它仅仅只是对斯诺那次新“马可波罗”式旅行的模仿。模仿所能达成的,或者是追随,或者是纠正的效果;当前者的面目掩藏着如此可疑的色彩时,后者所能呈现的“真实”也就乏善可陈了。可以说,《美国之痒》也完成了向太平洋彼岸的另一次误解。我们看到,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截然不同的旅行,东方与西方的双向阐释,居然获得了同样的效果。前一次旅行完成了对红色帝国的理想主义构筑;后一次旅行,因为思想的匮乏与文笔的平庸,将一个传奇帝国在文字中变成一组数字,简介,以及失去行动力量的图像。  事实上,在作者的视域之外,浮动着一些堪称典范的文本。譬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同样是章节与片段式的表述,每一个地标在那儿呈现一种结晶体的优雅和完美。卡尔维诺的《纽约日记》倒是可以更直接地用来映现出本书不痛不痒的本质:同一个纽约,在不同的烹调师手下,显示出快餐或者佳肴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即使是中国作者,比本书更接近的参照物也有林达那些有关美国的著作。遗憾的是,面对这样一片文化多元,富于活力的新大陆,《美国之痒》映射出的却大多是见闻观感、隔靴搔痒。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踌躇起来:如何寻找更好的起点来开始一场真正的,谨慎的旅行?如何跳出东方经验的羁绊,穿透地标上的反光表层?2006年晒酒瓶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paradise or hell?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