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堂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2765385
作者:[英] 希拉里·曼特尔
页数:408页

内容概要

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法国女作家。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随后曾在老年病医院工作,还在一家百货商场做过销售部助理。2012年10月16日凭借历史小说《提堂》再次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成为英国历史[4]上两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本土作家,也是获得这一殊荣的首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一个更安全的地方》(1993年),以及探讨现代英国人及其精神世界的《月黑风高》(2005年)。

作者简介

回顾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传奇故事看似已沦为陈词滥调,不过希拉里·曼特尔却独辟蹊径、推陈出新,演绎出更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情节。作者选择了一个边缘化历史人物 —— 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 —— 的视角,以独特的第三人称来审视和叙述,重新解构了一段经典史实。本书是曼特尔2009年作品《狼厅》(Wolf Hall)的续作,也是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者凭借本书与《狼厅》两度夺得英国布克文学奖。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暂定书名为《镜与灯》(The Mirror and Light),将以克伦威尔1540年死亡而告终。曼特尔能否上演“帽子戏法”,值得期待。


 提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严杰夫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曾说,“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故事中,即便我们是通过在回顾中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来给生活赋予意义”。作为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显然深谙这句话的精髓:真实的历史和故事是两回事,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故事来赋予历史新的意义。这种观念在曼特尔的作品《提堂》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作为“克伦威尔三部曲”的第二部,《提堂》讲述的是1536年,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失去宠幸,被投入监狱,最终被审判并遭到处决的故事。与大部分历史小说不同,《提堂》中的这场斗争并未表现出势均力敌的紧张感。或者,可以说,在曼特尔的笔下,安妮·博林尽管是个颇有手腕的王后,但是在国王和克伦威尔面前,她就同一只待宰羔羊,毫不挣扎地等待着宿命降临。这样一来,曼特尔似乎要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王后在她的对手克伦威尔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事实上,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在于曼特尔是以克伦威尔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这场政治斗争的。正是这种视角让读者误以为,斗争的双方是安妮·博林和托马斯·克伦威尔。但如果仔细读下去,你能发现,克伦威尔只是被动地卷入了这场斗争。而他之所以从王后的支持者突然变为 “敌人”,是因为他认定王后会成为斗争中的失败方。当然,在曼特尔笔下,克伦威尔并不只是趋炎附势、随风飘摇的“墙头草”。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国王想要顺利解除与安妮的婚姻,乃至将她处死,都不是可以简单完成的事。可以说,正是克伦威尔的支持,让国王最终下定决心要摆脱安妮的阴影;也正是克伦威尔在各种势力间的合纵连横,才让王后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最终不得不接受被处死的命运。这样的人物刻画,正是表现了曼特尔对克伦威尔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曼特尔眼里,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出生于平民阶层的他,凭借着智慧和胆识,游走于各种政治势力之中,既躲过了敌对方的眀箭暗枪,又借助各种势力和资源,一步步攀登上政治权力的顶峰。在真实历史中,克伦威尔辅佐下的亨利八世,让英国迈进了一个历史转折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罗马教会分裂、君主权力得到提升,将枢密院分离出宫廷而成为后世内阁的雏形,下院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也令英国议会朝着现代化发展,这些都在无意中让英国成为第一个掌握“现代化起飞”的钥匙的国家。亨利八世时代的这些变革,为此后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迎来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也为一个世纪以后爆发的“光荣革命”埋下了伏笔。正如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评价的那样,曼特尔打破了常规历史小说的写法。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她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在《提堂》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剧情发展有着一种“前松后紧”的节奏。在这样的节奏下,曼特尔给予这个时间跨度仅有三周的故事的前半部分留足空间,以气定神闲地铺陈导致安妮悲惨结局的各方面原因,其中既有国王对王后看法慢慢转变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克伦威尔联络各派势力和各种角色来给王后罗织罪名这种主观因素。等到万事俱备后,曼特尔突然加快节奏唤“东风”,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安妮的倒台也顺势呈现“呼啦啦如大厦倾”的景象,让人顿觉政治斗争背后的风云诡谲,读来酣畅淋漓。《提堂》文本上的另一个特色是,曼特尔在剧情推进上也颇有心得。不同于大部分历史小说,总是期望借力于离奇的情节,来增加冲突性,曼特尔大部分时候都是借助克伦威尔与各色人物的对话,来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来完成了对安妮·博林的“谋杀”。在《提堂》的结尾,上一个故事《狼厅》里的政治伙伴遭遇了迥然不同的结局:安妮·博林被处死,克伦威尔则爬上新的权力巅峰。然而,曼特尔并未大肆渲染主角胜利后的狂喜和激动,却刻意写出一种忐忑气氛,其中夹杂了太多对于未来的隐喻和暗示。正如曼特尔写道的,“‘不过’这个词就像藏在你椅子底下的一个小精灵……不存在所谓结局。如果你认为有结局,就是误解了它们的本质。它们全都是开端。”作者显然是在给予我们一种期待,这个故事的结束只是意味着下一故事的开始。
  •     黄夏/文在希拉里•曼特尔之前,已有两位作家——彼德•凯里和J.M.库切——获得过两次布克奖。说起来,布克奖评审规则与不少国际电影奖有相似处,即最高大奖的归属通常跟着评委会主席的口味走。比如,2004年布克奖获奖作《美丽曲线》是一部同志小说,而该届的评委会主席也是一位“出柜”的同志。因此,最终的获奖作品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特出之处,但未必代表真正高水平的杰作(《美丽曲线》就是如此)。也因此,一位作家获两次布克奖,也就意味着其作品在不同评委那里赢得了同等分量的赞赏,这对作家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和鼓舞。希拉里•曼特尔藉《狼厅》(2009)续集《提堂》(2012)再获布克奖,当年为《狼厅》颁奖的评委会主席詹姆斯•诺蒂的赞辞,对《提堂》依然有效:“我们选择布克奖得主的依据在于参评作品的整体内容,包括该书的篇幅、叙述时潇洒驰骋的语言以及场景的设置等……而曼特尔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简直优秀得不可思议”。曼特尔这两本书写的是历史,但赞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历史”或者“历史小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曼特尔为自己打造的,并非一流的历史小说家,而是“一流的小说家”这个更高的名片。没错儿,《狼厅》和《提堂》的确以亨利八世的婚姻关系为圆心,通过主人公、廷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渐次扩展为一幅交织了16世纪上半叶欧洲政治、宗教、军事、经济、民商等在内的广阔历史图卷,有心的读者也的确会从中读出西欧封建主义崩溃、骑士制度瓦解、新教资本主义萌芽勃发的那层意思,但这只是小说的一个方面。而一个作家如果只着眼于这个方面,就会很快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悖谬,倒果为因地逆推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克伦威尔改革教会和政府,是为了日后的政治自由和解放吗?他扳倒凯瑟琳和安妮两位王后,是为了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吗?曼特尔告诉我们,不完全是,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这里有必要先提一下政治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说到过的一个观点。他说今天的政治民主和法治成就,很多来自古代帝王、君候、主教和雇佣兵统帅的私心杂念,他们的争权夺利在客观上造成若干权力多极化的空间,这些空间将会逼退、挤干、取消他们一心想要维护的利益,他们若想到的话,会很惊讶也会很坚决地表示反对。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而一想到很多历史小说、戏剧、影视剧中的政治家们、改革家们,他们拖着长袍,戴着高帽,说着古话,思想却一路光速地穿越到了当代,我们就能明白曼特尔小说的好。克伦威尔干嘛改革?是为了通过给国王赚钱,也给自己赚钱,不仅为自己的子孙和门徒赚钱,更是为了长久地、安全地、尊严地赚钱。小民的私利就算不很高贵,但也不是罪恶,毕竟人类的幸福在于一身一家的丰裕,而况要比权贵间的杀伐经济节省得多。因此,曼特尔笔下的人物调子不会唱得老高,也不会想得很远,他们可能很粗俗,但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实在。克伦威尔虽然权倾朝野,但他懂得丝绸的质地、蛋糕的品格、马掌的紧实,并能一口品出国王酒窖中的山寨货。这是一个很会过日子的人。《狼厅》和《提堂》很多场景发生在会计室和厨房,宫廷当然也多,半开半掩的门后、走廊、密室、旮旯,金钱和嚼舌头难分难解,国计民生在贵妇的樱唇上飘飞,而阴谋诡计则在觥筹交错中滋滋作响。既然破除了“历史决定论”,人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将在历史上发挥一种怎样的作用,那么小说的写作如果仍用过去时,我们就无法体会历史细节的妙处。《狼厅》写克伦威尔帮助亨利八世废黜凯瑟琳并使安妮•博林上位,《提堂》写亨利八世处死安妮迎娶第三任王后简•西摩。这段历史人人皆知,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曼特尔却以取消逻辑也割裂事件前因后果的现在时,通过人物场景的自如切换、英式幽默的迂回冷峻、现实与虚拟的交相呼应,使这段铁板钉钉的历史呈现出各种悬疑、各种枝蔓、各种桥段,进而点燃读者头脑中的各种想象。而在具体写法上,曼特尔的行文颇具中国古籍《春秋》的特色。《春秋》主要记载春秋各国上层的政治事件,因有些人事贴近史官所处的当下,或者出于为尊者讳,史官往往以隐匿的写法处理这些敏感的题材。曼特尔当然不需要这样的曲笔,但使用这种手法会表现出某些别样的意味。在《狼厅》中,曼特尔描写克伦威尔的恩师、被国王贬谪的红衣大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结局,只有短短的一段,仿佛这位重要人物的一生,只配浓缩为“被解职、逮捕、生病、去世”。这段描写不动声色、也再好不过地表现了君王荣宠只在一时的薄情,和人生过眼云烟的无谓。如果说,曼特尔的这手“春秋”笔墨以极简的方式表现隐匿主题的话,那么,她还使用大量“冗笔”来侧面烘托、慢炖、提吊叙事上的气氛。《提堂》中有一章写道,亨利八世把克伦威尔晾在一旁,兀自跟法国大使和神圣罗马帝国大使讨价还价,过程中国王背叛了克伦威尔亲帝国远法国的政策,并且冲着克伦威尔大发雷霆。这段描写精彩就精彩在,曼特尔暗示我们这是一场外交戏,是演给两国大使看以达到待价而沽的目的,但她又隐蔽了这样一件事实,即这场戏很可能并非君臣联袂演绎,而是君王的一出独脚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克伦威尔老练,国王则更加老练,我们也就先克伦威尔一步听到了某个危险的信号:在他位极人臣的那一刻,君王冷不防伸出的“那些爪子,那些爪子,那些爪子”。而这,将成为克伦威尔永难释怀的噩梦。说到这里,我们要回过头来说一说作者希拉里•曼特尔,因为了解其本人,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她对她笔下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受。曼特尔出生于1952年,从小接受严厉的天主教教育,这使她在12岁时彻底放弃了宗教信仰。大学时曼特尔研修法律,并成了一名社会主义者,毕业后,她做过社会福利工作和百货商店销售员。她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创作之路并不平坦,1974年动笔的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历史小说《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迟至1992年才出版。她的健康状况也一直堪忧,30岁上被查出子宫内膜异位,手术之后再也无法生育。正是这些人生历练,令曼特尔写作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她从来没有让她小说的哪个角色,被化约为如曹操的奸诈、孔明的智慧、关羽的傲娇之类标签式的东西。她大笔书写的三个托马斯和一个国王,可谓尽显人性的深度、复杂和立体。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是历史上的大反派,是改革的对象和旧势力的帮凶,殊不知正是他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并将之传给克伦威尔,而沃尔西的失败也再次证明既得利益集团即使有改革的雄心,也无从产生改革的动力;大法官托马斯•莫尔是名垂史册的学者、《乌托邦》的作者,他拒绝宣誓服从王权的“良心的自由”,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但曼特尔指出他正是宗教迫害的刽子手,他的“良心的自由”仅仅是对他而言的,并非延及“非我同类”;亨利八世先后娶过六位王后,两位离婚、两位处死,可谓残忍至极,但曼特尔怜悯他的失子之痛,她让国王的呐喊声声回响在《提堂》卷首:“难道我不是男人吗,就像其他男人一样?难道我不是吗?不是吗?”而曼特尔对克伦威尔的描摹更是用情至深,这个人物,表面冷漠、刻板,内心却极丰富、深沉。我们会看到他在扳倒安妮王后的前夜,手下的走卒一个个派去执行任务,而他坐在斗室中想起王后手中的丝带,与已逝的心爱妻子日日编织的丝带一般无二。关于亨利八世以通奸罪名处死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历史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也无定论,曼特尔自然不会冒险到在小说中去追问其中的究竟。实际上,她倒是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法学学士的优势,存而不论案件的真相,而是探讨“法庭认定的”的真相。也就是说,安妮本身有没有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她推上死路的各种幕后推手:国王朝秦暮楚、王后不育男嗣、旧贵族落井下石,新贵族(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商人)铲除壮大自身实力的障碍,以及欧洲整体的政治格局。一言以蔽之,一切以现实利益为考量,人的情感是在所不计的。总而言之,安妮•博林是不得不死的。日后,克伦威尔也将“不得不死”。克伦威尔通过改革议会、教会、政府基本解决了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一方面使国家实力大振,另一方面也使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后来克伦威尔会被国王斩首,百年之后,国王也将被他的一位后裔斩首。克伦威尔没有做到的事,子孙替他做到了。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期待曼特尔在“都铎三部曲”终结篇《镜与灯》中,能够作出更加精彩的诠释。
  •     (原载于申江服务导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sjfwdb/html/2014-09/10/content_1183971.htm)首部小说四处碰壁,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去年年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曾将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夫人程虹,这令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这位英国女作家作品的文学地位。除了收获各种令所有作家羡慕不已的文学奖项之外,曼特尔的作品更是受到了出版界以外的广泛关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已经将《狼厅》和《提堂》两部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并于2014年1月正式公演。BBC2套正紧锣密鼓地筹拍这两部作品的电视剧,预计在2015年推出一部长达六小时的迷你电视剧。可以说,一场关于都铎王朝的文化盛宴正在徐徐拉开序幕。作为唯一一位获得“双布克奖”殊荣的女性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希拉里·曼特尔(HilaryMantel)出生于英国德比郡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曾于伦敦政经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学。1974年开始了写作生涯,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1992年出版《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是一部讲述法国大革命中传奇革命家的历史小说。但最初曼特尔的这部作品却四处碰壁,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在遭到出版社拒绝的同时,她还经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多年四处求医问药,始终无法确诊。后来在伦敦时终于被确诊为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制,经过手术后她再也无法生育,而且之后持续的类固醇治疗导致她体重激增,外貌也发生剧变。不过,曼特尔并没有被命运打垮,在谈到自己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时,她说,“我头脑很清楚,强烈感觉到自己必须要迎难而上,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试试别的题材,于是,我创作了一部篇幅略短、标准的现代小说。”这部小说就是1985年出版的、曼特尔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从此,曼特尔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及一部自传。选择反面人物克伦威尔,演绎“人对人是狼”都铎王朝的传奇无疑是英国历史上最为绚丽的华彩乐章之一,其中亨利八世血腥残酷的宫闱秘辛书百年来给历史学家和升斗小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研究史料和八卦谈资。亨利八世一生换了六个王后,其中两个离婚,两个处决,一个死亡。为了离婚,迎娶安妮·博林,亨利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大力推行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使英国王室的权利达到巅峰。然而,这所有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亨利八世的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是何许人也?恶棍,无赖,野心家,政治家还是改革家?其实,他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早已滥觞——剧本、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只要说到这段历史,都不会遗漏他的身影,只可喜大部分作品中克伦威尔都是以反面人物或配角出现:心狠手辣的无耻之徒,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抛开稗官野史,正史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担任过财政大臣、掌玺大臣、首席国务大臣,获封艾萨克斯伯爵,成为亨利八世身边第一权臣。他辅佐亨利八世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为英国向近代化国家过渡打下良好基础。他还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至尊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铎历史学家将克伦威尔视作建立官僚体制和议会构架之人。时间转眼到了21世纪,轮到希拉里·曼特尔出场了。在她的笔下,这个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克伦威尔竟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活命曾鸡鸣狗盗的克伦威尔,他先后当过雇佣兵、听差、厨工、会计师、商人、律师,掌握多种语言,少年时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能够通篇背诵《新约》,积聚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权谋之术,最后成为权倾一时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通过克伦威尔的眼睛,我们见证了安妮·博林苦心经营,博取王后宝座;见证了来势汹汹的宗教改革;见证了红衣大主教沃尔西的失宠,见证了圣人托马斯·莫尔的火刑,一幅波澜壮阔的都铎王朝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完整图景跃然纸上。可以说,克伦威尔是串起这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核心人物,也是这张密不透风的巨网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绳结。在外人眼里,克伦威尔阴鸷冷酷——甚至连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看待父亲的,他深谙“人对人是狼”之真理。可是曼特尔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之人,面对爱妻和幼女的离世,克伦威尔同样展示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深情一面,为这个冷血之人注入了一丝温暖的人性。《伦敦书评》的书评人科林·布罗曾评价《狼厅》说,“这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平行历史小说,它们构建了克伦威尔的内心生活,它们与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与图景相平行。”在历史小说中用现在时写作,保持生动逼真小说中曼特尔运用的写作手法也可谓大胆前卫,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大相径庭。小说中运用了大面积的心理独白、人物对话,还有大量闪回、倒叙,读者一个不留神便会在历史的轨道中突然穿越了三十年而不知所措。小说写作选用的时态是现在时,而非一般历史小说选择的过去时,明显有悖于语法规则,可以揣测作者是打算将这段16世纪的历史以更生动逼真的形式展现在现代读者眼前,使所有的历史事件仿佛发生在眼前一般。《狼厅》讲述的是克伦威尔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中迅速崛起,攀上权力的顶峰,并扶持了安妮博林成为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的故事。而《提堂》紧接着上一部《狼厅》的情节,新王后安妮·博林并没有如愿诞下王子,亨利的眼睛又盯上了狼厅的简·西摩……此时,宫廷里流言四起,传王后不忠、甚至乱伦。托马斯·克伦威尔,国王的秘书官,早已洞悉先机,只待国王一声令下,便会扳倒安妮·博林和她的家族。最终,王后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克伦威尔又将付出何等代价,能否全身而退?如今,曼特尔正在致力于创作“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随着《提堂》的中文版面世,也期待曼特尔能早日呈上该系列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看作者将如何演绎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最终命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蛮喜欢克伦威尔的
  •     期待第三部。
  •     高级皮条客。当然不仅如此了。
  •     4.5 还是很不错的把表象故事写好了 喜欢都铎故事尤其描写到那时“放血治疗”要知道都铎的医术是一塌糊涂的 最后法国行刑人这个细节倒之前还不知道 满有意思
  •     你瞧,他说:一旦你走完谈判和妥协的过程,一旦你决定毁掉你的敌人,就必须出手迅速,必须万无一失。甚至在你朝他的方向瞥一眼之前,你就应该准备好他的逮捕证,封锁港口,买通他的妻子和朋友,将他的继承人置于你的保护之下,把他的钱装进你的保险库,让他的狗听你的使唤。不等他早晨醒来,你手里就斧头在握。
  •     翻译比狼厅强太多
  •     克伦威尔何去何从?
  •     从他(克伦威尔)对付安妮开始持续高能,还在下药扎小人儿的你国宫斗剧简直土锤到不行。
  •     翻译太烂了。。。
  •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看得到为他人编织的牢笼,却又看不到自己走向断头台的路。
  •     整体来说提堂略逊狼厅,内容感受起来略散,没那么清爽流畅,但也相当不错。老实说有点没勇气看第三部………历史小说的结局总是这么跌宕且无奈………
  •     不停脑补拍成电影的样子~肯定非常精彩
  •     新年第一天读完的第一本书。so amazed。以后人的想象、考据与驾驭文字的能力,填充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前因与后果,有些片段被压缩的很短,有些被极致到主观的细节与飘忽的思绪拉的很长。性格、立场、种种想到想不到的一切都被从容而巧妙地填充起来。作为知晓结局的后人,还是会紧张、担忧、猜测、揣摩。
  •     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一直觉得很好奇。安妮是被斩首的皇后。“千日安妮”。仅仅三年,从盛宠到香消玉殒。其实,对于安妮到底有没有出轨,恐怕我们再也无法知晓,但就算是有,怎么就成了叛国罪了?在那个时代,无论怎样盛装华服,怎样锦衣玉食,女人都只是附属品。感谢前人的努力,现在女性终于可以工作,可以审视自己的角色,可以为自己而活。就算其中有艰难,也要勇往直前。
  •     慢慢等第三部啦
  •     书是好书,可能写的过于细腻,让人丧失了读起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     无感
  •     可以和哈德良回忆录作个比较。
  •     强袭鲸吞地用三个下午看完。
  •     安博林上断头台那段写的真是好啊……比看剧的感觉还要震撼~
  •     克伦威尔就是一个给国王拉皮条的吧。。。两本近千页就讲了这些。。。
  •     虽然可读性超过第一部,然而艺术性还是差些,另外,克伦威尔有杰克苏倾向…
  •     读起来有点费劲,经常不知道是谁在说话
  •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节奏很慢,读完了再翻,却发现每一页,都是布满了细节,有得推敲。(提堂--提上公堂)
  •     这部着力描绘亨利八世的二任妻子安妮逐渐失宠最终在邢台终结生命的轨迹 笔调仍延续上一部《狼厅》的优雅从容 后半段写尽克伦威尔的任人唯亲和冷酷无情却又包含对红衣主教与爱女的深切怀念 让人很难对他厌恶的起来 P.S. 结尾收的特别漂亮
  •     一段无比精彩的历史,书中平凡无波澜的语句却精准而细致地重现了短短数月中的惊涛骇浪,步步紧逼的节奏越往后越舍不得停下来,直到安妮步上断头台终于溃坝一般倾泻而下——单是描绘这一幕的短短一段文字便足以显示这本书的惊人笔力。期待三部曲的最终卷。
  •     文字的风格实在不习惯
  •     很好读,很优秀。
  •     比狼厅译得流畅,大号flag已立,坐等第三本派便当
  •     内容本身没啥好说的:比狼厅短,或许也正因此更好读一些些…不过也就一些些而已。倒是很想对书名吐一记槽:原来提堂是“提(犯人到)堂”的缩写,我还以为是跟狼厅一样的地名或是英文名的意译呢,高估你们了…
  •     书中克伦威尔塑造的很棒,超乎意料的棒,很震撼的创作手法
  •     打分偏高,史实还原度很高,但可读性远远逊色于《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写作方式有些难以适应,对白很多,习惯右脑阅读的人很吃力,后悔昨天没顺便买了狼厅,并不知道这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对安博林有种天然热情,一夜看完,迷迷糊糊快睡着时,居然还写了篇日志,今天休息
  •     以后读书不要选诺贝尔,选布克肯定没错。翻译都这么动人,可想而知原著得有多好看!都铎王朝了解不多,这段历史只看过《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两个著名的美女饰演博林姐妹。总之,这本前面铺垫的有多华丽,安妮最后的结局反差就有多明显,好看
  •     精致,精致,精致。
  •     如果你聪明,却又不够聪明,那最好别让他人知道你有点聪明。君王的恩泽转瞬即逝,脚下的红毯带着你走进国王的卧室,也能让你进伦敦塔。哪有什么最后的温情,亨利从不道别。
  •     和上一本连起来看很有意思,可惜现在对都铎家和此类写作手法都不太有兴趣了。
  •     这本书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本身也是虚构物的特点。我们不了解亨八怎么想的,可能他也不太理解自己。ps.男人之间的关系难道都是女人破坏的嘛hhhh 原来克伦威尔对红衣主教才是真爱(大误)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第二部似乎更为流畅。(当然也更简短)非常期待第三部。头两部似乎也需要重新阅读,至少内容和文字都是值得的。或许该读原文版。这一次为了追赶情节读得太急了。
  •     第二部的翻译明显有所调整。
  •     比狼厅好看一点
  •     雄浑不失细腻啊。
  •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 没有很厚的一本书 感觉读完像过了一个世纪 一本历史小说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难得是将这么一段为人所熟知的亨利八世宫廷史描写得如此细致且耐人寻味 从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 读书中的文字仿佛有种置身小说场景中的感觉 仿佛夜深人静的书房里 你就站在克伦威尔身旁 看着他为国王的家事绞尽脑汁 俯首用羽毛笔轻沾墨水 给各国外交官写信打理一切的样子 而亨利国王就像一个被宠坏的任性的孩子 身边却围着一堆精明世故头脑聪明的人 为了他的无理要求 忙得团团转 嗯 我喜欢这一部里的克伦威尔 他头脑冷静能说会道 他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他的每一句话 每一次行动都是经过他的慎密安排 令人无法反驳 他的野心和他不露声色冷静的复仇 hmmm 很想看看下一部他如何设法让自己全身而退 尽管 我们都知道结局...
  •     这本比《狼厅》好入状态
  •     透熟的果子在下落之前的风景。我的一生从无悔恨,说的就是托马斯克伦威尔这样的人吧。
  •     亨利八世再离婚再娶记
  •     看了陆大鹏译的《金雀花王朝》,脑补了知识盲区,有助于了解中世纪英国史。感觉比上一部《狼厅》更精彩,期待第三部《镜与尘》,同时期待陆译《空皇冠》,这样就能把这一段历史连贯起来了吧。
  •     曼特尔笔下的这个系列实在是太好看了。人物性格立体感充足,时间线的切换灵活自如。克伦威尔是主角,而逐页翻过去,自己也就不自觉地就代入成了他,从他的视角,他的脉搏,去审视都铎王朝的历史。期待第三部。
  •     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的陨落。安妮与她弟弟很可能是兰尼斯特乱伦史的原型。
  •     相较于第一部狼厅,主线人物缩减,故事集中于亨利宫廷,主角配角人物性格凸显,使得提堂更为耐读。攀爬上权力巅峰的克伦威尔不再是当年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小人物,他开始以自己的影响力左右王庭的决策,而逐渐对安妮失去兴趣的亨利,有赖于克伦威尔布局而摆脱第二任妻子。主角大量丰盈的内心戏使得角色更为复杂立体,灰色的人格,从前的生活,童年阴影、少年逃亡、青年流浪,都塑造了现在的克伦威尔,为稳固自己的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为打击敌人而不择手段,为保护自己的朋友而竭尽全力,好坏难定,却牵动人心。都铎三部曲,克伦威尔的崛起、巅峰和坠落,与亨利三位妻子的起落重叠,虽然历史已经写定,可是依旧充满期待希拉里笔下的克伦威尔将会怎样从亨利的宠臣一落千丈,看曾经被践踏的人践踏他,看曾经保护的人保护他,历史罔替,环环相扣。
  •     很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