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市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06255
作者:萧红

内容概要

萧红(1911-1932)现代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人。
1932年因被所谓的“未婚夫”所骗,困于哈尔滨道外一个旅馆里,后来在萧军和舒群的帮助下解脱困境。而后,他和萧军在商市街二十五号开始了共同生活。《商市街》就取材于她与萧军在哈尔滨共同度过的这段极其艰辛困苦的生活。这本集子中的散文在当时发表时就曾引起强烈反响。后经鲁迅推荐,收进了巴金主编的《文学丛书》中。
《商市街》的发表,使萧红名声大振。

书籍目录

欧罗巴旅馆
雪天
他去追求职业
家庭教师
来客
提篮者
饿
搬家
最末的一块木�
黑列巴和白盐
度日
飞雪
他的上唇挂霜了
当铺

买皮帽
广告员梦想
新识
牵牛房
十元钞票
同命运的小鱼
……

作者简介

《商市街》虽然带有明显的自传特色,但同时具有社会风情画的特点。大都会里的贫富悬殊与对立,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呼声和对日伪的刻骨仇恨,下层百姓境遇的悲惨,知识分子求职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热血青年的忧伤、欢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抉择……凡此种种,在作品中都表现得生动而真实。以题材而论,《商市街》书写的是个人的悲欢,难能可贵的是它能从个人的悲欢中,把社会大背景真切地映照出来。
《商市街》另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这对青年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奋发拼搏的精神作了感人的书写。我们从这部作品中不仅能够了解萧红和她的伴侣,同时还增进对日伪时期的东北社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从中汲取到不屈服于困境,奋发抗争的精神力量。


 商市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别人后来孩子夭折他们失去了唯一的纽带萧红临死前说如果三郎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也会像在哈尔滨时那样来救我吧。那时在哈尔滨萧军将她从洪水中救出她躲在他的背脊看洪水慌乱退去她以为这个男人无所不能只是她不知道这个无所不能的男人此刻不能将她从死亡中救出他甚至不能将她从另一个男人的身边救出给她长相厮守的爱情。究竟是他不能还是不愿或许这是一个男人的坚忍和无奈让自己的女人留在别人的身边不是对那个男人的退让是对这份感情的退让
  •     看这本书大约在十年前,薄薄的一本,反复的读。至此爱上萧红。这个为爱而生的女子,逃婚、私奔、怀孕后一个人流离失所,在一个小旅馆寄居、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遇到了萧军。两人相爱了很长时间。这本书就是写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的一些生活。贫穷但相爱的两个人,在撤掉了白色的床单后赤裸肮脏的床上拥抱着取暖。萧红细致而清冷的笔触一点点的把生活的那些琐碎放置到更广阔的层面上。忧伤而窃喜、清淡而凝重,似乎无时无刻这个女子都在证明她的不同,站在一个时代的漩涡里,她清冷而优雅的存在,苍白而娟秀的脸颊上有着忧伤的笑容,她用了太多的气力去爱了,所以就摆脱不掉爱负面的伤痛,没人可以象她那么真挚,那么全心投入。萧军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他给了萧红很多的照顾,曾是她生活的依赖,最终的离开是萧红的选择,我有时候想也许她错了,也许没什么可错的。选择本无对错,只是当时有各种因素左右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无谓或无奈中走一条路,奔跑前行,无需后悔。其实这本书早就被我遗失了,前两年想找,没找到,后又找,仍没找到。各种版本的《萧红全集》也有收录《商市街》的,我也曾买过,但还是想找到我原来那本。揉进了那些岁月,与萧红一起,无限怀念。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主要是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漂泊期间贫苦交迫的记录,既有青春的憧憬,又饱含生活的艰辛,"使人听此凋朱颜"。
  •     萧红经历的那些,她都能写下来。好像在说:你看看我,再看看你。
  •     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作者的血泪啊。
  •     读的并不是这个版本。但萧红身上那股浓重到化不开的悲悯使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最爱的女作家。
  •     负能量太大了。看完就饿到不行下了袋方便面吃
  •     跟三毛有些像!
  •     没有青春,只有饥寒。
  •     更喜欢萧红去上海之前的散文风格,大概是由于接近贫穷才能写出真实的状态吧
  •     把贫穷和饥饿写得那么触目惊心
  •     “三郎 ,我并不是残忍”
  •     自传,跟一个男人同居,那个时代这样写,觉得很牛的。
  •     也许是我看的时候断断续续,总觉得萧红能传递给我的东西很难被我捕捉到。
  •     看完电影《黄金时代》才开始关注萧红 文如其人 真的是简单从容
  •     被豆瓣这个介绍蠢哭了
  •     如果想知道些当时东北的社会风态比如确认真有俄国佬那样近地活在身边,如果想了解某类女文青的小资、装逼和心比天高,此书倒是可以一看。本是非常个人的视角,不见得作者真有心和有能力去写那个大时代。非要说映衬了社会大背景的话,谁不是活在时代大背景之下呢,任何个人的生活都能客观上或多或少地反应出来罢了。文笔较差。
  •     写贫穷,萧红算是行家
  •     私以为这样的日常思绪比小说创作更好了解一个乱世女作者吧 她这般不凡的经历与怪诞的性子果真我还是不太能品读的 尤其我一开始不能去看什么黄金时代 把人家给定位俗气了
  •     读这个就是随萧红一起减肥的过程
  •     写的是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的那段生活,「黄金时代」还原了大半。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碗丸子汤。饥寒困窘的萧红令人心疼。
  •     “电车不住地响着铃子,冒着绿火。半面月亮升起在西天,街角卖豆浆的灯火好象个小萤火虫,卖浆人守着他渐渐冷却的浆锅,默默打转。夜深了!夜深了。”
  •     初读萧红,文字很有那个年代的特点。知识分子生存的窘迫读来有种晦暗的气息
  •     大部分文章比《生死场》要好,晚期的萧红逐渐褪去了东北土音更近于成熟的白话,不再“了”和“!”泛滥成灾。萧红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颠沛流离的生涯中的自我治疗。她虽然也写了“麻木的生,麻木的死”,但和“启蒙”、“左翼”其实都不太挂钩,如果说她是受鲁迅影响,也不像《呐喊》或《野草》,而像《彷徨》与《朝花夕拾》的混合体,她没有鲁迅那样见树踢三脚的批判欲。不过自我疗伤也限制了她的高度,使她过度的耽溺于阴郁惨烈的情绪,不然她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陈思和将“民间叙事”套用在萧红身上其实非常可疑,“民间”是一个无主名的存在,而萧红则带有很强的私人写作性质。
  •     以'那时他还是我的情人'开篇了,写起那段回忆却洋溢着还是热恋的感觉,虽然也慢慢透出事后才能看出的人情冷暖。前面一大半都是饿与冷,但爱的火热的青年活得那么精彩。慢慢春天来了冬天再来也不饿不冻了,政治文学的内容代替了原先四处奔走借钱挣钱的部分,但是人最终是散了。简单的日记般的文字却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