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书评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3895157
作者:[日]松浦弥太郎
页数:147页

如何看待我们的恐惧和寂寞《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如何看待我们的恐惧和寂寞《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拿到书第一个感觉就是书实在太精致了,比三十二开还小一点,近些年很少看到这么小的书了。书的作者是日本的松浦弥太郎,介绍里面说松浦弥太郎是著名作家,百万畅销书作者,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头衔很多,最厉害的在后面,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厉害吧。不过下面的介绍才是比较现实的,原来松浦弥太郎是老牌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书的名字也很怪,叫做“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那两件事呢?作者并没有明说,书里面的内容也没写这两件事,翻了半天在序言中才确认,这两件事应该就是恐惧和寂寞吧。看了介绍知道作者肯定算是一位成功人士了,没想到“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竟然也曾经经历过很多次恐惧和寂寞,能够为此主题写一本书,就可以看出来恐惧和寂寞对作者曾经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困扰了。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前言标题是“成功的别名叫失败”,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过我们却都很排斥这个母亲,都想绕过失败,直接得到成功。结果呢,只是让通往成功的路更加弯曲,而仍然无法避免这位让人讨厌的母亲的到来。我们总是想要速成,想要技巧,想要走捷径,获得成功以后,我们也会告诉别人如何绕过失败,去走向成功,可是却很少想过,正是那些失败,才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一个领域中活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只有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懂得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避免失败,如何战胜失败。没有失败过的人,怎么能够直达成功呢?书里面的章节划分很细致: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给没有自信的你,给需要别人肯定的你,给想要朋友的你,给害怕失败的你,给胆小的你,给讨厌自己的你,给害怕贫穷的你……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全部都是人生中遇到过的负面情绪,可以肯定这位“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统统都遇到过,经历过,并且被深深困扰过。那么你还怕什么呢?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实当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来自你的内心,只要你换一个角度看,这些问题其实往往都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你曾经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果你正在为这些问题说缠绕,那么你不妨看看这本书,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安静下来,看看我们的内心,很多问题也就烟消云散了。人生有很多时候要学会接受自己,接受快乐的自己,也要介绍恐惧和寂寞中的自己,恐惧和寂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看,你就会发现,恐惧可以让人保持警惕,寂寞可以让人精心独处反思自己,人不可能总是开心,也不可能总是烦恼,两者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当你跳出具体的人和事,站在一个高度上去看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在生命的过程中,这些事情都不算是问题了。于是你也可以变成一个“全中国最懂生活的人”。

了解不安,面对寂寞。

爱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为所欲为无影无踪你可以爱很多事物你也可以瞬间不去爱这些事物唯有两件事你不能不去爱不安与寂寞我们生而为人我们勤勤恳恳我们不畏将来我们不念过去我们会有不安我们也有寂寞我们终会爱着这两件事因为我们总要成长当我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中所有不安与寂寞我们也就完整的融入这生活的最深处向不安招手向寂寞拥抱了解不安面对寂寞然后懂得生活享受生活

“两件事”的那些感悟

不安?寂寞?我想,每个人都有吧!去凝视两件事。去接受两件事。去原谅两件事。去爱两件事。就这样,文字在给你疗伤,很好的治愈系文字,全日本最懂的生活的男人写的。其实,沉下心来想想,克服了不安,克服了寂寞,不就是一个心平气和,特立独行的,懂生活的人!你就是“任他庭前花开花落吧!或许本书未必适合所有人,因为心灵需要自我修炼,但是本书的指导语句,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这样的态度,我们理所得有借鉴的来吸收和归纳,你还有什么不能爱的东西呢?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在文章的末尾,我看到了这句话,作为松浦先生两部作品的赏析的结束再好不过。通过自律克己或者说是观察自己发现身边的美丽云云来对周遭的、平常的事物产生新的理解,进而产生生活的美学获得小小的幸福。这是我对松浦"教派"的"论幸福"的理解和部分赞同。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远行是为了制造独处的机会得意发现自己。喜欢松浦先生书后的介绍,说他最喜欢咖喱饭,但一年规定自己只能吃三次,每次好好地享受这美好地东西。让我想起,有个极端的例子,说是一个小孩,为了获得疼痛间休息的片刻快感,竟使劲用榔头砸自己的手指头。噗哈哈。这么写是不是有点观点不明显了呢。我也不知道,准备看第二遍100个基本。

直指人心的问题

松本君写的书这是第一本但是他编辑的书倒是看过一套很有意思,准确的说,是很有自己的思路这本书算是励志书我多半是不喜欢励志书的不过这本书算是例外因为里面文章的题目都太毒辣了比如给不愿变老的你比如给为生育烦恼的你这本书就是这样先来一个给怎样怎样的你然后再写一些话来鼓励你可是这些话都太深奥也太肤浅了没有切肤之痛看起来就会轻飘飘的有了经历的人才会会心一笑但是不会觉得有点晚来一步的感觉吗看这本书我感觉很紧张心里一直在说怎么会这样该怎么办其实看完也没有任何结论和办法只是心里安稳了一些未来的路到底还是要各走各的

编者后记:关于松浦弥太郎

这篇文章收录在本书最后,是台版里没有的。同样新加入的,还有松浦先生特别为中文简体版写的序言:《成功的别名叫失败》(这里不贴了,想读的童鞋买书支持吧:)做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松浦七八本书,他的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已是经过沉淀,自成一体。那份对生活的从容却依然保有的新鲜感,是令我向往的。至于说松浦给人的感觉,有一个读者说出了我的心声:“塞林格说过,如果读者觉得自己读了一本好书,应该会想给作家打电话,和他成为朋友,每次读松浦弥太郎的书都有这样的感受。”————————————————————关于松浦弥太郎——编者后记松浦弥太郎先生头上顶着很多光环。他是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他是多本畅销书的作者。 他是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但如果只用一句话来介绍他,我会这样说:他,可能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十八岁,避难美国要解读松浦,似乎要从他早年在美国的那段灰暗经历说起。十八岁从高中辍学,只身赴美,松浦坦言这段看似潇洒的异国流浪之旅,其实是为逃离现状的“避难之旅”,并没什么“去美国追梦”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像是长时间被囚禁在一个很难受的房子里,自然会想着从那里逃出去。我去的地方刚好是美国,仅此而已。”而就是这一轻率的决定,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无所事事。初到美国的松浦渐渐意识到,当时人人向往的星条国似乎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走到大街上,我看见有人和家人同行,有人则是和朋友走在一起。有情侣,也有看似同事的组合。在他们之中,就只有我是一个人……走路是一个人,看电影也是一个人。想去餐厅简单吃点东西,也是一个人。不,准确地说,我根本没办法去餐厅。”他遭遇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一次为了“活下去”而挣扎。也正是这份孤独让他更靠近自己,开始思考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第一次认真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松浦先生独特的生活观,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创造世界第一有趣的书店“Cow Books”位于中目黑的二手书店“Cow Books”是一家只有两千册图书的小书店,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松浦的私人商店。书店里珍藏着已经绝版了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社会运动、政治改革、主张宣言、垮掉的一代、还有那些早已被他人遗忘了的作家的首版印刷古书,这些都隐隐透露出了“Cow Books”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气质,其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松浦自己的趣味、经历、美学、品味。“‘Cow Books’所追求的,就是只上架我们自己读过的、感动过的、理解了的书。正因为如此,有旧书也有新出版的书,不去区分它们,全部归在‘松浦弥太郎’这个类群里。” “Cow Books”的魅力不仅在于松浦赋予了它独特的个性,也在于他朴素真挚的经营理念,“因为这些书至少是自己读过后收获感动的书,可以把和客人诚恳地分享这份感动作为工作的目的,这点绝对是我们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Cow Books”是在试图追忆,甚至复兴那个图书真正有趣的时代。“60年代到80年代之初,书是可以自由出版的,那个年代,纯粹为了传递自己收获的感动这样抒情意味浓厚的书很多。”遗憾的是在那之后,只是为了销售而生产的书大量涌现,图书的魅力不复存在了。究竟什么才是有魅力的?在松浦看来,有魅力的事物有一个共性:怪。这种怪,即是人性化。“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于是,就会‘怪’。每个人不是都有‘怪’的地方么?只不过大家平时警言慎行,而退去伪装都是‘怪’的。”并非把“怪”作为卖点,正是因为认真做,才会怪,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一如在那个图书的好时代,“只要拥有一本1950年代的Harper's Bazaar,就等于拥有了一年工作所需的创意。”松浦在书中感慨。另一方面,那是一个手工化程度很高的时代。用金属活版来印刷文字之类,一个个流程里都需要人工介入,如此一来,书所迸发出的力量自然就变强了。书渐渐失去的人性的温暖和自由的气息,正是“Cow Books”想要找回的。至于为什么只有两千本呢?“这是一个人能读能通的量。”松浦先生回答。和《生活手帖》戏剧性的相遇《生活手帖》是一本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实用生活杂志,由日本美学的代表人物,传奇主编花森安治一手创办。拒不刊载任何商业广告的创办理念使《生活手帖》在日本杂志界始终保持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内容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松浦和《生活手帖》结缘,也充满戏剧性。他在一次纪念“花森安治和《生活手帖》”的展会上发言,大胆地对这本老牌杂志的腐旧提出了批评。多年后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那段经历,松浦仍心有余悸:“后来才知道会场里第一列和第二列整齐划一都是《生活手帖》一代代的前辈和职员。我当时竭尽全力在说,但说到一半,大桥镇子(杂志创办人之一)刷地站起来,我麦克风都差点掉了。90岁的大桥女士盯着我看,然后不发一言地出去了。大家窃窃私语。”所幸最后这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更让人意外的是,几个月后,松浦接到了《生活手帖》杂志社的电话,希望他能来担任主编,重塑杂志形象。要接手由花森安治所创办的这本流行了六十年的杂志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没有任何杂志编辑经验的松浦很怕辜负期望,婉言回绝了邀请。没想到对方很坚决,一再坚持,让松浦自己都困惑不解:“为什么是我呢?”对方回:“是直觉。”也就是这句简单的回答打动了松浦,他回忆道:“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样的话,听了这样的必杀句还推脱的话,我对今后的人生可能都会失去信心。”于是,他停下了所有工作,带着“决定接受就拼命去干”的心情接了下来。四十一岁的他,第一次就业了。把杂志当人对待刚走马上任那会儿,松浦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调整战略、改变策划方案,期望给这本古老的杂志注入新的活力。那段时间他的想法每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当读者翻开杂志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正是在这种美好理念的驱动下,《生活手帖》编辑部里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最终排版,最后一定会确认“这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这一页是不是可有可无”。因为《生活手帖》里没有广告,读者成了实实在在的赞助商,“得让他们买这一页,也就是说,读了这一页的人没有收获幸福那就是失败的。所以,一词一句都要仔细看是不是合适,审核到最后一秒。”在松浦的美学观里,一切物都朴素地与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他把杂志设想成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就不可能粗暴起来。”这种真诚与用心正是《生活手帖》能够立足于更迭不断的日本出版业,始终魅力不减的根源所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松浦对《生活手帖》做了什么改变,不如说是他把从花森安治时期就确立的优势和理念再一次打磨。“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尽管身兼数职,事务繁杂,松浦却始终恪守着清教徒般规律的生活。早上五点起床,跑个马拉松,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一起用餐,十点准时睡觉。经年如此。三个人以上的聚会,他尽可能不参加。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酒约和饭局之类的邀请,也同样谢绝回避。他喜欢和朋友相聚,但每个月只安排一到两次见朋友的时间。他最爱的食物是咖喱饭,但每年规定自己只能吃三次。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克制,让他更期待和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松浦先生的这句话,足以诠释他的整个生活美学观。当然,他不仅这么要求自己,也规定《生活手帖》社的员工每天下午五点半都要下班,去寻找美食、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松浦看来,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工作品味,要比在例行公事上花费数小时来得重要多了,“如果只有工作和睡觉,好的创意不会出来。”孤独的美学“孤独”是松浦的“生活美学”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词带有负面含义。但松浦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能够接受孤独的现实,才是“能够自立独行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人的心。他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的经历带给他思维上的转变:“我因为旅行以及其他事,变得孤零零时,逐渐意识到能够对他人的心意、对很多事情心怀感激也是一种自立。通过让别人接受孤独的自己,可以和他人相连,也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则更不容易,但也更重要。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言论: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因此松浦无比珍视独处的时间,“独处的时间就是思考的时间,就是自己找答案”。他在书中写道: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作为这本的编者,我很荣幸在自己的编辑生涯里遇到松浦先生这样一个贵人。他的美学理念看似简单却充满洞见;他的文字朴实真挚,如他本人一般亲切真诚,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并不试图要改变你,更没有充当权威或导师的野心,他只是在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你分享着他对生活的洞察、对人生的思考。但你若问我松浦先生是否改变了我,我会诚实地点头。至于说他的生活美学观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想我会这么回答你:当我遭遇困境、面对抉择的时刻,我会问自己:如果是松浦先生,会怎么做?

我最爱的日本男人-因独特而孤独

伟大的人注定是与众不同的。要说伟大一点也不夸张,松浦老师在日本的文艺界影响力深远是众所周知的。从最早的移动图书的销售到后来成为《生活手贴》的主编,这个最懂得生活的日本男人已经在大家心里种下了一个名为松浦哲学观的金色种子。享受孤独,严于律己。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简单做到的,我们心里有那么多的荆棘。对成功的欲望,对现状的不安和寂寞。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时期被滋养的迅猛生长。我们需要社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实现对人脉拓展而带来的安全感。像松浦老师那样一个月见一次朋友,从不贪恋,准时归家,十点睡觉,五点起床。吃早餐,慢跑,开始一天的工作,周而复始。这更像是某种理想生活的描述,可望而不可及。有太多的诱惑,美食的,夜生活的,来自欢聚的瞬间脱离感。这看似苦行僧一样的规律并不是不热爱生活,而是对生活真的热爱,因为如果没有健康这一切的美好事物连享受的心情都不会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会到因为生存而搞坏身体,失去拥有生活的条件。失而复得,格外珍惜。视若珍宝。在松浦老师的少年时光,可是说是灰色的时期。高中辍学,在建筑工地与没有户籍的人们一起做着苦力。用劳力维持生存,苟延残喘中体会着社会边缘的生活。而这一切并没有在去往美国后结束,因着语言能力的不足,过起了连吃饭都不能去外面吃的生活。我不知道站在餐厅窗外的他看着里面三五成群的人们时候,是不是也和我初到美国时一样内心觉得异常孤独和焦虑。这就像是用水煮蛙,痛苦和孤独像是冰水一样把你包围,随着时间而升温渗透你的全身,腐蚀你的灵魂,直到你毫无知觉。这是从没有体会过社会边缘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也正是这样如失语者般的孤独生活,让松浦老师开始探索起了自我。开始尝试与内在的另一个自我做朋友。从而产生了他的一套生活哲学《一百个基本》。如果你没有被孤独击败,你就没有机会去爱上孤独。而后松浦老师开始凭借着在美国摆地摊贩卖艺术书籍的经验开始往返于美日之间销售自己挑选的图书。他找到了他可以为之去坚持一生的事业。最初松浦老师做了很多的调查,对一些艺术家和工作室以往的创作风格和工作内容,然后打电话向他们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书。有时候没有人理睬,有时候别人对他的推荐感兴趣。松浦老师会高兴的像是孩子,受到肯定的次数越来越多。使得他开始坚定这就是自己要走的路。其后有了《最糟也最棒的书店》,cow book的诞生。有趣的是,书店里只有二千本书,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松浦老师的解释是,这是人一生的阅读量,想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人生中读到更多有价值的书。已经不记得是哪个科学家做的统计调查,人类一生中可以完整越读完的书籍约二千本,爱读书的人数值也不会超过三千。松浦老师是如此一个细腻的人,我想这也只有在生活给了你一个难题后,你解开了谜底,然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切如此简单。与众不同的松浦老师直到四十岁才有了一份正式的上班族工作,就是《生活手贴》的主编。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在被时代追赶,不停的变换着身份以便跟上这台高速运转的列车。学生时代转瞬而逝,工薪族与个体户很快就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何时才能停下来为了自己而活,哪怕只有一天。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海外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已经快折磨的我忘记了最初的梦想是那么简单。快乐和自我这件事好像是纸上谈兵一样虚无缥缈。我并没有抱着太多希望,看完后却如被一个熟悉的老朋友从一场噩梦中叫醒。他说:“你要发誓,不管是多不如意的自己,不管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好,你都要一直爱着自己。”如同珍宝。而今,我爱着这个因独特而孤独着的日本男人,如同珍宝。

个人评分:50分。一本小书,一本鸡汤书。。。。

书评:一本小书,一本鸡汤书。。。。以下为作者简介文字:松浦弥太郎是日本最具个性书店“Cow Books"的老板,也是老牌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多本畅销书的作者。他把一个以两吨重货车为载具的移动书店发展成一个地标性的个性书店。他让一本有着六十年历史的老牌生活杂志在日益衰退的出版界屹立不倒。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一个生活美学的先行者。其独特的生活理念风靡亚洲,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著有《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自在的旅行》、“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等作品。原以为作者应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但没想到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鸡汤书。。。还好不长,一会会就看完了,不然真心不会看下去,浪费生命。本书结构:四章鸡汤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一章 只看眼前,放下对未来的不安重视自己如果想要别人重视你,那就做的更好一些与人面对面交流才能交到朋友戒掉对快乐的迷恋才能快乐第二章 不要因为怕失败而不做,去做了才有成功的可能勇敢跨出第一步要习惯孤单,不可能有人永远陪着你接受现实才能看清自己身体是最重要的,善待自己。乐观也有益于健康第三章 坦诚比算计更有用成长与痛苦并存不要太执着于物质第四章 外在追求没有极限,心态好才是真的好豁达一些会让你活的更轻松人生并不是仅仅为了生育而活写下梦想更容易实现调整心态,其实不安和寂寞并没有特别需要在意读这本书的动机:看了松浦弥太郎的简介觉得挺有想法的,对作者感兴趣读这本书的目的:想看看作者是不是文字也很有意思作者:松浦弥太郎书中的感兴趣点:两件事?这本书的阅读方式:1-2小时通读评分:50

年终岁末

年终岁末常被当成一个漫长过程的歇脚点,单位上工作也已考核完毕,然后又是新一轮的会议排起长队,我总结回顾然后看着明天们接踵而来。我连续几年来也是如此,向单位交一份A4纸打印的总结,然后再默默地向自己递交一份。两者却是同样的慎重,唯恐说出了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我感受着生活的全部,却并不掌管,这仍像一个科股的岗位。工作的间隙里偷空看看书,写点日记,也在一次次感冒的间隙里,透过羽绒服帽子看看清晰的人们。读书和写评之间的距离拉开,拉的越长,书评就越像一个族内远房,相似的气味,而相貌又相隔甚远。《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这本书,11月下旬我已经收到了。时隔多天,写完调研报告,写完领导发言提纲,才想起有一个书评我还没写,我却早已忘了书中让我去爱什么了。有过这样的两件事困扰过松浦弥太郎、也困扰过我们,我们不会欢喜上这样的情绪,后来我又不再困惑了,在一两件事之后我们克服了它们,回头再看它们就像一个不再可笑的笑话。这一年来,我慢慢失去了随手口占一首诗的激情,我写了十多年,我以为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写到老。没想到激情的消失这样容易,并没有什么呼天抢地。在一个公民的生活里,另一种想法渐渐代替它,然后新的想法也消失了,最终什么也没有。想来有点失落,今年大约只写了26首。我在一点点地改变,认知的生活不再是什么期待,而是一点点地接受生活在我身上做出的改变,到最后接受自己的并不存在,不再骄傲。我会尊重脚上的鞋子,从地上拿起来,与视线平齐,也会慢慢弯下腰去,捡起地上的油嘴。生活对个人日复一日的侵蚀,个人最终变成了另一个模样,慢慢理解了不是理念(idea)或者逻各斯(logos),而是生活,非头脑的,而是“两肩胛骨之间脊柱的微颤”,不是对或错,而是对错的一个漫漫长路。非命题,也非瞬时性的感觉,我接受了日常散文性的思考。在每个年底的总结,总发现一种异己的力量,像松浦弥太郎指给我们的“那件事”,在背后窥视我的路,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走在哪里,走向何处,上坡还是下坡,提起未来,总显得力不从心。只希望意识能松香一样凝结住时间,像一位蜘蛛从街边灯杆上倒挂着,一步步下来走回家。在一个夕阳照我脸的时候,我感觉就是这样背坐着,在奔驰的列车上,看到飞驰而过的景物,空中升起萨特的告诫:没有人在终点等我。(玟涛 2013年12月20日)

心中的不安与寂寞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作者向我们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初读这本书后,我总觉得有股浓浓的鸡汤味儿,不过就是告诉我们要面对,要习惯,要坚持,最后要克服。但是当我们做摘抄时,我才发现他的厉害之处:我心中那个怯懦软弱与自卑的自己被他一击即中,我不就是他说的那个很多个自己吗?就像自己的很多个小心思,不愿意被人知道的小心思,他都洞若观火,但又没有让人难堪。我想作者是让我们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安”与“寂寞”,我们能做的真的只有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最终接纳自己吧。我就是那个“不想被讨厌的你”,我害怕与人意见向左,所以我会顺着别人说话,这是一种自己保护吗?这样这会让自己越来越透明,因为不表明自己的观点,别人也会看不到真实的你。其实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会招人嫌,反而因为害怕而“封闭自己的心,对方自然不知道如何与你来往”,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回想自己刚上高中时候遇到的人际问题,当时我交不到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却特别笨拙地融入不到一个小圈子。有一次几个女同学一起去游泳,其中一个还说“原来你游得这么好啊!”“你平时说话太小声了,大家就不愿意跟你说话了”看吧,那时候我们还很单纯呢,但是正是由于自己的小心翼翼,反而使别人对待我时更加不知所措,我没有准备好接纳别人,别人又怎会接纳我呢?虽然高中生活已经过去10年了,但是作者的观点对我今后的人生还是有很大启发。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放弃真实的自己,相信当你作自己时,同样会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反而不用小心经营自己朋友圈。书中还提到关于对未来的不安。他说“事实上,那些无法抛开‘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想去面对‘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问题’,因此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我们的逃避,没有做好眼下的事,我们才会对未来产生不安。害怕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老,但却没有起身跳跳操或跑跑步,保证身体机能,没有做任何能够帮助延缓衰老的事,空在那想我 要老了可怎么办啊,果然女人一过25就不行了之类的;害怕自己一事无成,但是却没有好好理清自己思绪,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列一个梦想清单,这些都是阻断不安与充实自己的好方法。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作者在书中还讲述了关于自信、胆小等话题,闲来读读,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启发。

这鸡汤,可以多喝几次

买回来,已经刷了两遍。有耳目一新的观点,也有自己都明白的。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感悟出来,只是觉得,当自己遇到难题时,可能无法回忆起这些可以激励人心的话。即使回忆得起,恐怕又无法正面的解决。因为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明明知道按这个方法去面对,可能或者可以去解决困难,却总是害怕,退缩。第一遍看的时候,划了一些内容,第二遍看的时候,记了笔记。想有时间,或者遇到难题的时候,拿起来翻一翻,按里面的方法去试一试,不觉得靠一本书就能完全去克服困难,只是觉得在那种时候,给自己打打鸡血都好。毕竟好多次在困难面前退缩,不仅没解决困难,也会有好长一段时间整个人在特别无精打采的状态。自己是觉得,不太想一直如此不懂得改变。有一个方法,就试一个。这鸡汤,还是值得喝的。

带上你人生的医药箱

我不喜欢看心灵鸡汤,因为我觉得烦恼就是烦恼,喝“鸡汤”只是让你暂时被催眠,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不喜欢人际交往心得类的书,我觉得如果人人都是人际交往的高手,情商都高到破表,这个世界该多么可怕啊;我还不喜欢把文字排版的很大颗的书,总觉得这样只是为了显示它的字少和苍白。《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被很多喜欢鸡汤文的人归类为心灵鸡汤(我并不这么觉得);它讲了人如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它的排版字很大颗……但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甚至想要把它经常带在身边,自卑的时候看看它、寂寞的时候看看它、无法忍受自己的年老的时候看看它、脆弱的时候看看它……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难免会“想太多”,想要安排好一切再出发,但人生的旅途是无法打包周全的,因为再准确的预测也会出现纰漏,准确又安全那就不叫人生了。“想太多”是成年人的通病,我们总是因此而害怕未来,因为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而这些不确定让我们不安,对失败的恐惧感几乎完全战胜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开始用大部分的时间预防那让我们不安的失败。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收起了我们的勇敢,失去了所有前进的动力,最终孤独的留在原地,把梦想与爱情束之高阁,我们害怕“不确定”所以我们也开始害怕未来,不断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另一种“想太多”是想要别人碗里的东西,这是人类的天性,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因为别人觉得公务员很好,所以去考公务员;因为别人觉得该结婚了,就速速找个人嫁了或娶了;因为别人觉得你们该要孩子了,就立刻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了孩子;因为别人觉得你们该大摆宴席……因为别人觉得你该买房……因为别人觉得你该有部车……大家都在用力的追赶着一些自己根本就不想要,或者说还不想要的东西,在这样的追求里累的人仰马翻,面目全非。也许他们可能也从中得到过快乐,但是这样的快乐总让人觉得人生很是悲伤。你是那种对未来感到不安的人么?你是那个活在别人的生活里的你么?或许有些时候,我们都是。不要让自己的思想阻碍了自己的行动,有思想本身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你与众不同、有个性,甚至散发着某种光环,但是有思想却又“想太多”的人,往往会变成行动的矮子,我曾经在一本杂志里看过一篇中篇小说,名字我不记得了,说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青年作家的故事,他觉得环境和生活让他难以发挥他的天赋,空有一番报复无法发挥。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很聊的来且也很有才的女孩,女孩很佩服他,于是供他吃喝,让他安心写作,女孩为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男子最终还是败在自己的“想太多”上,他写了无数个小说的开头却无法继续下去,后来他又为他的无作为找到了全新的理由,一直到小说的最后,他都仍然一事无成,而女孩则成了他人生里的牺牲者。就像《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这本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无法抛开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想去面对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问题。因此选择了逃避”。把一事无成的原因归结到环境和别人身上的人,往往在他所说的所有不利因素都消失之后,他们就会出现新的问题,然后再因为新的问题而一事无成。“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这种人正是这种什么都不做的人。我们的“想太多”大多数时候是让我们的准备时间过长,我们无比的害怕犯错,完全忘记了作为人类,我们本身就是不可能完美的。犯错和失误这种不美的东西存在明明就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人却因此而放弃了前行的打算。走错了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迈步前行的勇气都失去了。这本书让你勇敢的去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作者的文字并没有试图要改变你,也绝非说教和指异,整本书都会给你一种在和一个温和又有耐心的人聊天感觉,在这样的交流中你获得了他在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这些所得就好似人生的医药箱,在你感到自卑、寂寞、痛苦、不安、脆弱、年老的时候,都可以打开它,因为里面总有一种药剂适合你。

生活不是精包装

热爱生活,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对话,直面自己,爱上“寂寞”和“恐惧”。读完这些介绍瞬间就想拥有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放在自己书架上面显得特别有品味,说明自己是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的人,注重自己的心灵,而且是积极向上的。越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生活的人,越是会感到“寂寞”和“不安”,因为他们常常孤芳自赏,觉得别人都不懂他们,他们想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活着。只能说这本书定位很好,广告做的很好,很吸引人却翻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浏览完。而且作者给自己这本书的定位是工具书而不是什么心灵鸡汤。松浦似乎是一个很会生活的日本男人,可我认为这本书最多以博客的形式出现,不足以成为一本评价这么高的书,更别说是工具书了。松浦的愿望是美好的,在我们感到不安和寂寞的时候都能打开这本书得到慰藉,其实这样远没有你和朋友聊聊不安和寂寞以外的事情来的轻松自在立竿见影。所以我强烈不推荐,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更不可能让你变成一个懂得生活,敢于直面寂寞和不安的人。而且这本书我没有读完,没有价值的书就要敢于放弃。

一本让你心灵变的安稳的书

头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里面讲的不都是些给小孩看的道理,都是写我们深知的道理,没什么意思,于是草草看完就给了个三颗星。后来有段时间自己处于迷茫不安的状态,一天无所事事,又翻起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纠结的许多问题正是书中提到的,就像是获得了一个万能箱,我需要解决的他都一一帮你开导,尽管那些东西在你平静时你都觉得你懂,这本书的真正作用就是在你内心不安和波动的时候提醒你不要忘记那些你已经深知的道理,让你的内心重归安稳。

请不要给我点有用

这应该是我在豆瓣上的2014年的第一篇书评,我想应该不是最后一篇,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不会太多。现在有点烦豆瓣的新书评价了,每天QQ和微信上的书评人群里总会闪动着推广小编的请点“想读”或者书评人的请点“有用”。关于书评人到底是什么,我想各有各的见解,但是就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的是自己对书的思考,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回帖,每次兴冲冲地看到提醒里说有人留言,然后一点开下面的评论就写着“+1”,那种感觉应该不比被人耍了好受多少。当然,这是针对新书而言的,倒不是旧书更好,只是舍得在一本非时令书后面写评论的人,多半是真的有感而发。如果说,2014还有什么计划的话,我想应该是,读书慢一点,让思考跟得上脚步。好吧,还是回到松浦弥太郎的这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作为观点,或许我会给它四星,但作为书,我想我只会给它还行。作为一个读书人,你会真的为了一些你知道的道理去花上这个钱吗?在过去,我会在书店里站上半个小时看完,在现在,连上微信都懒得看。本书实际上讲的是两件事,一是恐惧,一是寂寞。关于恐惧,松浦弥太郎给出的答案是正确面对,你恐惧是因为你渴望,至于寂寞,生而如此,不必介怀。当然,松浦说的比我要好,要不然作者就该改成我非衣了。但是那些道理是不是你都懂的呢?比如人们总是储备更多,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我记得毕业那阵,就有同学撺掇着去考普通话,哥哥,我学的是法学专业,我说的是湖南普通话。但我同学说,考一个吧,到时候万一找到一个当老师的行当,这个就用得到了,于是,我还真去考虑,拿了一个三丙,就再也没好意思说自己考过这个考试了。所以,经过这件事之后,我算是明白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并不表示你应该把所有事都想清楚,做完美。2014,我来了。我是个书呆子,我只会读书。

会让自己逐渐和自己对话的书

在2013年冬天时,和格子一起去旅行。当时心境很赞,对什么都有兴趣,对什么也都好奇。当时住的也是觉得很赞的一个阁楼。整个旅行都感觉很开心~还在那家小文青都很爱的“猫的天空之城”看到了松浦弥太郎先生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当时只看了一半,但感觉非常棒。还特意买过来,看完了全部。心里也期待自己有这样全力以赴去完成一件很棒事情的时候。后来恋爱了,换单位了,接受新的岗位和任务,分手,生病等等,一大波的消极向我迎面涌来,积极小人慢慢被打倒了,似乎逐渐就觉得生活没有那么有意思了。有好多东西都是还没有做,就产生“诶,好像离我很有距离。”这样消极的想法。阅读,也是尽看一些不烧脑,不费力的小言电子书(但小言书中也有存在大哲理,大智慧的书)。生活好像就要被尴尬的一路推行着往前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亚马逊搞活动,于是下单买了一些书。其中就有这本。因为记得当初看《最糟也最棒的书店》那种美好的心情,也希望自己可以把这样的美好给找回来。所以下单购买了这本。阅读也是拖拉了很久才看完。虽然很拖拉,但看完后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当时在看的时候,有朋友问,是不是关于心灵鸡汤的,我回答,小鸡汤。看完整本再来看,其实不是小鸡汤,应该是小哲理才对。人要时时学习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想法。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给没有自信的你。……每一章节,都像是他对我写的信。话语平淡但富有启发。我仍然是我,拖拉,虎头蛇尾,但我也是我,热情,开朗。虽然暑假的安排什么都没有完成,但有行动去努力,坚持做到了早起,那也不错。改变,总是一点点开始的。期待那个更好的我。

暖起鸡汤好过冬

心灵鸡汤的煮法有千万种。不少侈谈大词的空泛之论,披着畅销书的外衣,登上人为拟定的排行榜,遮蔽了慧眼,混淆了视听,不仅难逃讥诮,还令励志书颇受污名。以至如今说起“心灵鸡汤”,时而能听出贬义。可人生难免严冬,真正的鸡汤永远抚慰人心。松浦弥太郎《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谈的是人生,用的是事例,没有太多浮夸的“空对空”,试图解决的都是常人终须直面的困境。在当下这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沟通是病友之间的互相探问,自省是病人内心的渐次排摸。往还之间,一碗真正的“鸡汤”,再温润不过。所谓“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既不是旅行,也不是梦想。这些只是现实的路径。没有一条道路比双脚更长,在作者心目中,恐惧和寂寞才是支撑每个人站立的双脚。唯有与之直面、热爱、融洽相处,在能在未知的晦暗里探索出一条光明的路。“想逃避‘恐惧’和‘寂寞’是不可能的事。你愈是想逃,这两种情绪愈容易紧紧跟随你。”在这样的基调下,作者开始了一场克服不安与寂寞的系列案例教学课。对未知的将来感到不安,作者奉劝着眼当下;对“快乐成瘾”的享乐主义者,作者的方法是在冥想中体味痛苦的真谛。当人生因恐惧而彷徨,作者说,绝不要输给“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因而不去行动。这就像电影《梅兰芳》里十三燕的遗言: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对那些畏惧孤独的人,作者提醒,孤独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条件,是考验,也是人类的强大之处。因为正是有不倚靠任何人的独立个体存在,我们才能自立行走,活出自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问题是,药方好开,药效难料,心灵鸡汤从来都是因泛而言之才难以落实。关乎此道,也有相应的解答。作者对本书的自况是“工具书”,不唯有对运命的判断与索解,还有具体的方法。譬如,在白纸上划一道竖线,在两头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自我审视而后更正。又譬如,试着做一张出生至今的年表,客观认识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并由此厘清成长何在。如果贸然让人做这些,难免有怪诞之嫌,可透过全书的理路来尝试,却有心理实验的收效。松浦弥太郎的书,在日本畅销百万。个性书店“Cow Books”老板和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帖》总编辑的经历,也令他颇具传奇色彩。据此,有人将松浦称作“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生活的真谛是参差多态,按说这种冠冕大可置之不理,但松浦借《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这本小书,确实勾勒出常人隐约意识到,却未曾明辨的至理。菜谱有了,工具也已齐备,切莫在尝试之前就生发出“心灵鸡汤大可不必”的拒斥。每个人终要面对凛冬,说再多大道理,有再多抵死相撑,不如卸下盔甲的桎梏,去热爱恐惧和寂寞。在荆棘密布的生活里,暖一碗鸡汤好过冬。发表于《北京青年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抱着“好想吃草莓”的心情咬下苹果

如果抱着“好想吃草莓”的心情咬下苹果(一)草莓和苹果如果你抱着“好想吃草莓”的心情咬下苹果,你就感受不到苹果难得的美味。如果你抱着“真想要苹果”的念头,一把紧握手中的草莓,柔软的果实可能就被你给捏烂了。别人和自己明明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却为了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烦恼,这只会让自己白白受苦。细细品尝属于自己的果实,才是最好的做法。 “我没法像她(他)那样,我是不是没救了……”我认为像这样的烦恼是在浪费生命。上面几段话,我是从松浦哥写的一篇文章里抄的,题目叫“给没有自信的你”,是他这个月刚在大陆出版的书《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的。原文里是“覆盆子”,不叫“草莓”,我怕大伙一下子不知道“覆盆子”是啥,而错过了这篇好文章,于是乎,我就擅做主张改成了“草莓”,松浦哥知道了,该不会怪罪我吧。(二)想个好题目为了给这期《初学》想个好题目,我这两天“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因为想推荐的是我的super偶像松浦哥的书,深怕搞砸了。前前后后,想到的题目有:教我做回自己的松浦助我做回自己的松浦想要长成别人的样子想要别人碗里的东西开始看见自己身上的宝和别人不一样,是件好事“和大家一样”,就真的好吗?……最后一刻,我定下了现在这个题目,“如果抱着‘好想吃草莓’的心情咬下苹果”。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就是松浦哥独有的文字风格。不说教,不励志,不灌输,不讲空洞的大道理,不高高在上强迫别人不假思索地信自己的话。而是像一位朋友和你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聊着天,跟你分享他最近的新发现或刚做出来的宝贝(这时我想起了读库六哥曾在六嫂面前秀“居然是电影海报”那套卡片的情景),让你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亲自感受感受,宝贝到底好不好,究竟好在哪,你心里自然就有数了。或许正因为平日里有留心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再加上对写作有较高的自我要求,松浦哥的文字常常会给人以生活中的画面感、情景感,让你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此一来,本来好像很深刻的哲理,被他轻轻几笔给描画出来了,你看到了,小品一下,莞尔一笑,心里暗暗叹服。老实说,这也正是我现在追求的写作境界。(三)找回自己有的宝再回看那段讲“草莓和苹果”的话,特别平常,非常简单,而你细细想一想,会感受到里面蕴含的还真是那个意思呢。不是吗,我们常常就是喜欢“吃着草莓,想着苹果”,或是“咬着苹果,念着草莓”,容易忽视、漠视、忘了真实的自己,没办法活在当下,工作只是为了升职加薪,而不是从心底里喜欢工作,享受工作,难怪很多人的理想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如果再延伸看,你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别有他图”,找个女朋友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养儿是为了“防老”,交朋友得看对方对自己是否有用。话说女孩子整容整形,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电视电影里的漂亮明星多了,便觉得那才是唯一的美,才想着要将自己变成心目中的“她”。金基德拍的电影《谎颜》,里面那个女子为了唤回和留住男友对自己的心,不惜一切代价换掉自己的脸容,让人看了心痛不已。有一次淘碟,发现一部纪录片《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Diana Vreeland: The Eye Has to Travel),当时我也不知道戴安娜•弗里兰是谁(封面上那个老太太不算漂亮,但透出一股自信的气质不容你小看),只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自曝其短也是一种美”,就买了。后来,看了这部片子,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对自己不自信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四)分享自己有的宝扯远了,一说到电影,我心里那匹小马就开始撒野。《给没有自信的你》那篇文章,“吃着草莓,想着苹果”之后,还没完呢,“当你在自己身上看出价值,你才会开始欣赏自己”,紧接着,松浦哥大方地送给我们又一件宝:当你发现自己手上苹果的价值,你便会萌生“苹果如此美味,真想让别人也尝一尝”的想法。拥有苹果的人察觉到苹果的美好,将苹果分享给其他人;拥有草莓的人察觉到草莓的美好,将草莓分享给其他人。我觉得这样的世界,要比大家都拿着相同水果的世界丰富多了。没错,当识得自己的宝,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宝或许能帮上别人的什么忙呢。每个人都“做自己”,长成自己的样子,像天穹里的一颗颗闪耀着自己独特光芒的星星,这样多美!松浦哥的书,还给我一种无印良品的感觉,简洁洗炼,称心好用且给人以没有负担的美感。如果刚好你也喜欢无印良品,松浦哥的书你也会喜欢。2013.11.23我的写作实验室——《初学》http://site.douban.com/188233/room/2285339/

书犹药也

这算得上是人生意义上的第一篇书评,这不过是应了与自己的一个约定:读书不能光是“看”,更要走心的去读。从这本书的书评写起,并不是因为它对我有多么重要,多么震撼我,而只是刚好是个契机罢了,这个契机使得我与内心对对话。松浦弥太郎这个名字,以前也从未听过,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这个帽子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扣上去的。书封面上写着:献给所有内心“不安”与“寂寞”的人。我想对于此时确实不安的我来说,我愿意去接受一种慰抚,而翻了翻评价,不一定就是一本鸡汤文集,遂买。“恐惧”和“寂寞”这两种情绪是人生活、工作策动力。这就是作者的中心,之后说的一切问题:不安、没自信、需要肯定....,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对某些东西的恐惧。“在你觉得焦虑不安、想要寻求答案的时候,不要往外面的世界走,我希望大家能把这本书当做工具,转而凝视你自己的内心。”那么依照自己,看着这本书,谈几个引起自己思考的地方吧。最近的这三四个月,我隐约觉得是我这几年来最痛苦、最焦虑的时光,关于学习,我不知道对所进行的研究方向无爱到底应该舍弃,去奔向我看似比较喜欢的一遍,我不知道粉碎之前出国的想法对于自己是好是坏;关于生活,持续几个月的暴食,让我对于食物产生了一种该死的依赖,把它当做一种纾解情绪的良药,一次次地将食物塞进胃里,难受地躺在床上哭泣;对于爱情,我时有时无怀念着曾经那个呵护着我,我却决绝地离开的人。生活真的是不易,这是我最大的感触了,尤其是想法太多的人,或者是脚步赶不上想法的人。有时候跟人谈论起某件想做的事情,我得承认首先闪入脑子里的不是“怎么去做”而是“如果...那可怎么办?”然后陷入了危机应对机制,然而随着“危机”料想的越来越多,干脆一股脑儿先丢掉这些想法,才回到怎么做的轨迹之上。“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That's true. 但是我疑惑的是,想做任何事情,如果只考虑眼前,不去想未来的面对,是否会有点而目光狭隘,到时候措手不及?不过此篇讲的是对于被“危机”打败了的想法。“只能把注意力先放在“现在”,不去逃避。按照顺序,一件一件的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这样心中的不安才不会任意膨胀,只因你采取了具体行动。”我想也许是对的,太过不安会让人举足不前,只有先让内心坚定下来,具备了坚强,才能眺望前方。以前看《幸福课》的时候,有一个概念一直触动着我,那就是我是个依赖性自尊的人。 我的自信来自于被人对我的肯定,或者说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大家肯定我'是工作场合的禁忌。希望别人肯定你这个人,和希望在工作上受到肯定是两码事。” "从肯定别人开始,那样别人才会肯定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此沟通。" “如果你只是抱着‘我很努力,我比别人多付出三倍’的心态,这并不能为别人带来益处,只是你个人的问题,请优先为别人付出吧。”谈及友谊,我之前也为没有知己苦恼过,一方面是没有遇到相识甚欢的人,另一方面是我没有主动出击。“如果你想要伙伴,就去创造一个敌人”这句话听来很是新鲜。“在交流过程中,心中都会不自觉地对对方的发言高举赞成或者反对的旗帜,但是如果在过程中,双方都没有表明自己的意见:我喜欢**、我经常**,那么友谊便无法成立。”“诚实表明自己的意见,让对方理解你的价值观。由彼此的价值观找到共通点的朋友,就算碰到意见相左的情况,也能就事情展开议论,并且一同成长。”孩提时,总觉得无忧无虑长大的小伙伴们是最好的,可是其实彼此只是因为住在一起、一个班级这种客观的条件而相处一起。真正的内心的交流可能十分缺乏,玩在一起和相知我想中间还是差了很大一截。给戒不掉快乐的你“为了不被快乐给支配,你得明确地知道自己追求这种快乐的理由” “什么是你的痛苦?是什么令你感到空虚?你为什么会悲伤?你心中无法填满的感觉,是从何而生?”作者的这段话其实第一让我想到的就是我的暴食症,每当心理空虚,想要寄托的时候,手就伸到了货架上的食物,没有办法阻止自己去犯这个明知道结果会很难过的错。“当用来排遣寂寞、应是浅尝辄止的快乐,变成你不可或缺的存在时,情况便危险了。明知道这么做不行,自己也感到可怕,身体却已经不听使唤。”“人类是软弱的生物,容易往轻松的方向走,我有时也会忍不住追求快乐。” “但你若放任自己的快乐膨胀,被快乐支配,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要摸清根源,必须面对自己,正视内心。只要你这么做,你便能从‘再来一点,再多一点’这种过度追求快乐的状态中解放。只需一点点的快乐便能够满足你,让你觉得‘已经够了’ ”。痛苦时需要的是药品和休息,而快乐是精神好的时候才能享受的事情。我追求食物填满肚子,我内心明白,不是因为我饿,我贪食等等。而只是因为我因为'想去学'和'不想做'之间产生了烦躁情绪,我这是在惩罚自己或者只是在‘逃避问题’。"一个人去旅行,很容易了解到自己软弱的地方、坚强的地方、擅长的事情以及不拿手的事情。"给害怕失败的你。正值考虑到要去学车的科目三,还没有去便忧心忡忡,去年开过两节课,都是难过的要死的节奏。这下更是紧张,毕竟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到另一个省去,让自己更有‘考不过就惨了’的压力。“行动时要先下手为强,时时留意不要被动”“首先,进行一番扎实的调查,你便会对那件事逐渐产生概念,则‘如果失败...’等模糊的不安便会淡去。接着,你只须全神灌注仔细去完成你的计划。把花在‘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上的无谓心力,转而用来细腻地执行作业。” “另一个方法是,‘预先想象最坏的情况’。觉得事情不会进行得顺利是纯粹对失败感到不安,但是‘##’是‘##’的导火线,可能导致‘##’这种思考逻辑则是去预测最坏的状况。‘##’都已具体想定,万一事情真发生,也许还有机会一举反败为胜。”给胆小的你——“终究会有你不懂的事,但只要开始行动,总会有新发现。不管是工作或是在其他事情上,在我遇到的人中,会令我产生‘好厉害’的人,大抵都是行事冲动的人。他们拥有比任何人都早一步行动的果断和勇气。”“主要你行动,你的脑中自然会开始浮现计划,脚踏实地的感觉也会给你自信,这么一来,你心中‘担心自己不会成功的不安和寂寞’想必也能渐渐缓和。”给害怕孤独的你——“每个人都平等地揣着各自的孤独。”“只要身体被逼到极限的时候,去审视自己的心,你会发现自己意外的一面。你会被迫认知到自己并不是完美的。但那个你尽可能不想看到的丑陋的自我,才是你该接受的自我。”给不想被讨厌的你——这一部分,颇多感触,甚至还联想到了跟hermione的交友,她对我的评价很高,我尝试着对她表露出内心的种种缺陷。“那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一不小心就说出口的谎言。看别人幸福,嘴上说‘这很好啊’,嫉妒的火苗却在心里烧” “把别人知道了可能会方案的秘密,鼓起勇气告诉对方” “这类想掩人耳目的羞耻,大部分人多少都有。” “透过袒露自己的秘密,双方才能够更加了解彼此”——但是这种袒露只对于那些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人——无论那个人是你的家人、挚友、还是伴侣——倾听你羞耻的秘密吧。“平时就试着进行这个训练,偶尔勇敢地和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秘密。如此一来,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轻松很多。”这感觉确实是很好,get~不要对想去爱的人装,不然真的会非常累的。给想自痛苦中逃避的你。“每个人都想避开困难通过眼前的路,但感觉到‘痛苦、吃力’却也是自己正在成长,正在前进的证明。”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一点与我吻合。“不擅长与人沟通的你如果正在为人际关系烦恼,不妨去想‘为了让自己能够灵活地建立人际关系现在我的弱点得多承受一点重量。‘ ”感悟:还是那句话,总觉得人生其实很不容易,以前的我不爱看书,不好好学习,再后来经历挫折,感悟到需要认真,但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对未来道路选择的不安。最了解自己的是我,别人看到我貌似风光,内心我自己却害怕得要死。我问自己的梦想,我问自己的目标。可是我难过的是,脑子里没有马上蹦出来一个答案。或许说,我的梦想一直是一个生活状态。我希望我的他有颗的上进的工作心,能够让我觉得是个“踏实”的男人,他会喜欢把我拥在怀里说爱我,会让我觉得思想上能够给我追逐的力量;我希望有两个孩子,最好一男一女,我会带他们读书,我会让他爸带他们奔跑,我希望他们不会在我身上看到‘禁止’而是看到‘多和我聊聊’;我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现在爱自由也好,想编程也罢,相信自己终会成长,或者有一天我累了,我只想与美好的食物为伴,或许我可以去开家美食店,亲手做烘培,做自己创意的食物。如果不能,我也可以为家人每天想想怎么去迎合他们的胃口,怎么让他们健康。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最近才接触这位作者。常言阅文如阅人,看松浦先生的文字,感觉很平实,没有大条道理,也不以“教导主任”自居,在我眼前,他就像是一位很谦虚的前辈,有缘说说他的三两事,说的不是事儿,而是做事儿的根。又遇到一位生活大师,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松浦先生是位精神丰足之人。最欣赏他的一句话:“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自问我时常不能律己,这句话自遇到就时时出现在我脑海里,警戒我向大师学习。

不能不爱的“恐惧”和“寂寞”

17-1-19晚上又读了了一遍。书很薄,两个小时绝对可以读完。降半颗星,给3.5。重新读是因为忘了标题说的两件事是啥……基本上就是忘了全部內容了。一本论述类型的书,要再分类的话有些难,指导类型的心理书?心灵鸡汤?随笔?不能太具体,但可以说是起指导作用的随笔风格的书。全书谈的是关于如何面对和接受“恐惧”和“寂寞”的问题,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至于这本书谈的有沒有那么经典,我能评价的是,至少写的通俗易懂。文风平淡温和,纸面里坐着的是个容易接近的作者。对待这个大问题,松浦弥太郎通过对不同场景,对象的对话和分析,构建出一本书。书里讲的都对吗?我觉得不尽然。大部分观点是没问题,但在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看也没有新的突破。不过这不意味着这样的文字沒有作用。当然是有的,一再提及和强调的观点正自证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人,是美丽和不美丽的事物并存的生物。”“不要从眼前的问题中逃开,不要试图蒙混、转移焦点。”“不可以因为害怕制造敌人而摆出暧昧的态度……如果你想要伙伴,就去制造一个敌人。”“当用来排遣寂寞、应是浅尝辄止的快乐,变成你时时不可或缺的存在时,情况便危险了。”“痛苦时需要的是药品和休息,而快乐是精神好的时候才能享受的事情。”“行动时要先下手为强,时时留意不要被动。事情进行的计划,自己要审慎订立。工作程序也要谨慎确认。”“正因为你是孤独的,你才能与人相遇,建立关系。”“在这世上的所有人,在孤独面前一律平等……孤独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条件,是考验,也是人类的强大之处。”“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份义务。”“每个人都会有讨厌自己的时候……去做一件可以立即执行,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吧。”“心情的改变无需改变一张脸或是判若两人地改变身材,你也可以做到。”“不要对自己生气。”“必须要爱自己……无论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欠缺什么、拥有什么,我都绝不能讨厌自己,要好好珍惜自己,到死都要继续爱自己。”“首先,要忍耐。然后,要舍弃自尊。”但是有些观点我暂时无法苟同。比如在第三章第三节“给不愿失去的你”中,说到“不能把公司付给你的薪水视作‘付出劳动的代价’‘理所应当是属于自己的钱’”,二十万薪水“至少要回馈四十万日元的价值给这个社会”这种话,个人总认为是资本家为压榨劳动力而编出的奇怪概念,目的还不是要员工卖命,进行思想统治吗?总的来说,现在认为这并不是一本会随着人成长而常读常新的书籍,也不是可以增进理解力的书。希望自己写了这个书评以後不要再去看这本书啦。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今日晨读《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如果有根圆木倒在一步之外,你只要跨过去就行了。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不要因为“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而不去行动,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在,不逃避,按顺序一件一件用心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对痛苦的事情,不妨去想,正因为我有能力跨越,这个考验才会降临。这个意外之所以发生,正是为了要补强我的短板,是能使我变得更加能干的试炼。第二本松浦弥太郎,鸡汤,三颗星一般。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其实要推荐这本被很多人定义为“心灵鸡汤”的书的时候,我还挺不好意思的,可是一想到自己当时看中这本书的心情以及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还是决定要写写它。  我自己是不喜欢所谓的鸡汤文学的,始终觉得“人啊,生来就自带冷暖自知的技能,快乐能自己感受,受伤也可以自己愈合。”一本书哪能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你呢?最多在你读这本书的当下得到了些许安慰。  当时买这本书不是因为封面上对作者“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的介绍,也不是因为上面写着“这是一本切实受用的烦恼指导书”,而是因为要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内心不安和寂寞的人“。并不是我觉得自己多不安和寂寞,这两种生活情绪很多时候我都已经坦然接受了,并且和它们早已和解,找到了平衡。或许我只是好奇,想看看这个说“人生不需要大道理,有一点小哲学就够了”的人是怎样写“听起来就很大道理的”不安和寂寞。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什么呢?就是“不安”和“寂寞”。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背负这两种情绪,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两种情绪策动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怎么说呢?就像你认真工作的动机可能是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恐惧被这个社会排挤出去;也像你喜欢买漂亮的衣服鞋子,可能是因为你恐惧被被人看轻。还像你习惯用微博微信表达自己,找人聊天,就算你冠以“想表达自己”的名义,却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害怕寂寞。  它们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有时候伴随着某件事而来,有时候它们没有任何理由就突然横冲直撞向你,不管多努力都躲不开,它们存在于我们需要受到肯定的时候、对未来不安的时候、没有朋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任何时候。而这本书教你的,不是如何避免它们,而是如何诚实的面对它们。  就像这本书的目录一样,首先你要“去凝视这两件事”,之后“去接受这两件事”,“去原谅这两件事”,最后,“去爱这两件事”。作者不励志不说教,只是淡淡的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事,然后就神奇的给你带来了正能量。  印象很深的对“恐惧”的描述是许知远在《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里写的话:“是加缪说的吧,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 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他本能地渴望旧环境。正是在恐惧中,你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变动都令你颤抖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询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段话真的让我开始思考恐惧的意义,是啊,只有当你感到不安时,你才会充满好奇去寻找自身和世界的答案。  而关于“寂寞”呢,记得曾经看过网上一篇文章,叫做《一个人住第三年》,里面写到“几乎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节奏,慢慢地从四面八方流淌过来,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以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方式存在,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身体里也在发出与之相应的微弱的声音。”而我自己,对这种“节奏”几乎着迷,离开家之后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除了与朋友共度的时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做,我也发现了这种由于寂寞带来的节奏,它让我快乐,让我更努力的对自己,也更好的对别人,这或许是从来没有正视过寂寞的人无法感受到的吧。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去豆瓣上看了很多书评,不仅是为了看看他们对这本书的看法,也为了看看他们因为这本书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描述。其中一个豆友fudatou写得很打动我: “心灵鸡汤的煮法有千万种。不少侈谈大词的空泛之论,披着畅销书的外衣,登上人为拟定的排行榜,遮蔽了慧眼,混淆了视听,不仅难逃讥诮,还令励志书颇受污名。以至如今说起‘心灵鸡汤’,时而能听出贬义。可人生难免严冬,真正的鸡汤永远抚慰人心。 ” 这就是看完这本书的感觉。  而本书的编辑Tictac 在一位豆友写的书评下面留言说:“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也顾虑,松浦的文字是低调而真诚的。可是看惯了国内那些"心灵鸡汤"的励志文的读者,会吃这一套吗?但后来我越来越坚定。这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时代,但我想做一本真正亲吻心灵的书。你喜欢我真开心,也很庆幸一本书送到了属于它的读者手里。这是书的荣幸。”  而在所有书评里我自己最喜欢的,是 阿biu 的话,他说“看这本书 我感觉很紧张 心里一直在说 怎么会这样 该怎么办 其实看完也没有任何结论和办法 只是心里安稳了一些 未来的路 到底还是要各走各的” 。嗯,对,就这样。

那些特别感触的点

松浦大叔是个内心打的很开的使徒信者。我们的一辈子都是在害怕与勇气中反复上升。【害怕没有自信】没有自信的你,总是在羡慕别人身上拥有的东西的人,其实是一群很任性的人。【害怕不被肯定】希望别人肯定你,和希望别人肯定你的工作,是两码事。在公司或者单位,要努力让别人肯定你的工作,但是不要期待每个人都肯定你的人品,在一百个人里面,有50个人喜欢里,50个人不喜欢你,已经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受到大家肯定的人,肯定也经常肯定别人。这些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称赞别人的优点。【害怕没有朋友】为了保持人际关系,我们通常以为,一直肯定别人,笑脸相待就一定能获得朋友。但是其实你并没有真正打开心扉(就好像我在办公室里面一样),我们越害怕与众不同被排挤,就越叫不到朋友。所以,尝试的对你想要交朋友的人,提出自己喜欢或者讨厌的观点,然后问:你怎么看?【害怕做事情失败】无论你做的准备有多充足,你都无法知晓所有的事情。【害怕孤独】每个人都平等地揣着各自的孤独。【害怕变老】心态年轻的秘诀是保持天真,无论何时何地都抱着好奇心。【害怕被讨厌】人都有弱点,不好的地方,这种羞耻,需要通过主动展示自己去化解。【害怕因为痛苦而逃离】面对困难的时候,痛苦才会让你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舒服。如果你一点感觉都没有,那说明这条路对你已经没有成长和学习的价值,真正会痛的地方,才会变得更加强壮。【害怕人生的迷茫】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的一篇。:“不明的不安与寂寞”总觉得自己置身在茫茫云雾中,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安和恐惧依然伴随着你。“我想以后生活的更加积极,应该怎么办才好?”——首先,要忍耐,其次,要舍弃自尊。究竟什么才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事物有一种共性:怪。这种怪,就是人性化。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于是,就会怪。每个人不是都有怪的地方么?只不过大家平时警言慎行,而退去了伪装都是怪的。【松浦大叔是个怪小孩】1、我每晚十点就寝,清晨五点起床,早上会去慢跑一个小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我都会在晚上七点吃晚餐。2、早上五点起床,跑个马拉松,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一起用餐,十点准时睡觉,经年如此。3、我因为旅行或者其他事,变得孤零零的时候,逐渐意识到能够对他人的心意、对很多事情心怀感激也是一种自立。通过让别人接受孤独的自己,可以和他人相连,也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的读书笔记

由于是看电子版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无法知道确切的文摘页码,所以把零散的文摘放在这篇书评当中。以下是文摘的内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做一个害怕失败的胆小鬼。要有那种所有的好事坏事都放马过来吧,我会全部接受的气魄。着手处理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越是困难的事,背后隐藏着越多有趣的东西。然后,不知不觉事情就完美解决了。事情简单也好,困难也罢,都不去管它,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坚持不懈干下去。一直焦虑着“怎么办啊,这样好吗”,根本前进不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话是真的。而且,这种心情越是强烈,造成阻力障碍的人和事物,竟能不可思议地转为自己的伙伴。那些无法抛开“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想去面对“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问题”,因此选择了逃避。无论是外在或内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特质都不尽相同。别人有的东西,你或许没有,但你拥有的东西,别人也未必有。想要别人碗里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别人和自己明明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却为了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烦恼,这只会让自己白白受苦。神明赐给你的果实和他赐给别人的果实是绝对无法替换的,因此细细品尝属于自己的果实,才是最好的做法。在工作场合,不要期待别人肯定你的人品。不管你是男性或女性,最好都将这一点谨记在心。因为是否会受到赏识的基准,会依每家公司的情况而异。在某些公司,对清楚表明自己意见、数学能力强的人评价较高;但在另一些公司,他们可能比较赏识做事细心、具协调能力的员工。根据各部门、各部门主管的不同,评价的基准也会改变。如果你把自己的价值交由公司判定,只会平添你心中的不安和寂寞。无法喜欢自己的人,同样也无法喜欢别人。无论是在公司或私人的小团体,那些受到大家肯定的人,往往也对很多人予以肯定。你愈是害怕与众不同、担心被排挤,你便愈是不容易交到朋友。被讨厌或被喜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因有人讨厌你,所以才有人喜欢你;有人喜欢你,所以才有人讨厌你。我认为大家最好先知晓这个处世准则。面对自己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异常艰难的事情。你得认清并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你有多聪明,终究会有你不懂的事。去踏出你的第一步。有很多时候,勇气不是从你的脑袋里生出,而是从你的脚下涌现的。在这世上的所有人,在孤独面前一律平等。维持心灵年轻的秘诀,就是保持天真。尽可能好好地看清楚你不想面对的现实吧。装作没看见只会让你愈来愈害怕,但如果从正面去迎视,你会发现即使事态没变好,也不会变得更可怕。有些时候,你或许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积极面”呢。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只要你把自己的健康看得比工作优先,比享乐优先,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你对疾病的不安也会渐渐随之消散。如果因为担心“或许会被别人讨厌”而封闭自己的心,对方自然不知道该如何与你来往。把窗子紧紧关上,即使在大白天也拉上窗帘,屋里没有一丝动静。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人,自然没有邻居会想和他们来往。碰上痛苦的事情,我希望自己不要心怀怨恨,而是能够感恩地想:“谢谢,让我得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遇到的一切人事都当作礼物收下,他就能变成一个很棒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要的东西。虽然这之间可能是一万元价值或一百万元价值的差异,是小型屋宅或大豪宅的差别,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珍视的东西。东西也好,金钱也罢,有多有少其实都一样,一个人是否贫穷真正取决于自己是否感到满足。每个人都会有讨厌自己的时候。没有自信,厌恶自己,无法原谅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时候,就去做一件可以立即执行、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吧。像我的情况,我会去做美味无比的煎蛋卷。像这样安慰自己,原谅不完美的自己。我经常说,别人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在意你,这是真的。世界上最在意你微妙的胖瘦差异的人,是你自己。在意外表并为此烦恼的人问题似乎大都不是出在外表,而是出在内在的心结。唯一必须为自己的外在负责的部分,是自己的服装仪容。穿着整洁与符合社会礼仪的服装,是成人应有的教养。人在一生中,除了生小孩,至少会有一、两件事是只有你才能做到的。这些事和你有没有生小孩无关,使你能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至于人生的目的为何,答案因人而异。不过,无论各人的目的为何,要达到目标有个共通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爱自己。不要轻易抛开那些重要的烦恼,就想成是让自己成长的养分吧。如果你真的想实现梦想,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竭尽所能地过好今天。与其一味向往未来,不如更加珍惜品味今日一天所得到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就算碰上了痛苦的事,也不逃避现实,用心地过生活。不受过去牵绊,也不因未来而分心,重要的是坚持过好今天。只要竭尽全力地过好今天,明天自然会到来。如果明天也是全力以赴,后天自然会到来。经过这无数的反复,你的梦想自然而然便会实现。如果能够肯定自己,就算赤裸示人也没关系。如果能够肯定自己,既没有必要夸示自己的力量,也没有保护自己的必要,根本就不需要铠甲。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留给我们一句话。“It will never rain roses:when we want to have more roses we must plant more trees.”(天空可不会下玫瑰雨。想要更多玫瑰花,我们就得栽下更多树。)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则更不容易,但也更重要。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读后感】个人觉得松浦先生的生活态度是最大的亮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自己,爱自己,接受并坦然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和缺陷,找到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自信起来。对他人保持谦逊好奇的态度,这样,即使生理年龄在不断增长,心理年龄依然可以保持年轻。最后,要严于律己并享受生活。

恐惧和寂寞,是真的不能不去爱吗?

松浦弥太郎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2015年真正意义上第一本读完的书,豆瓣修改状态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是很早之前就放在想读清单中的,想起当时把它列为想读时的心情,再对比读完后的感受,把本来想给的四星又去掉了一星。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营销做得很好,把一本典型煲鸡汤的书包装成吸引人的自我管理类书籍。也正是在做记录时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扣掉了一星。这种营销在某些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但因为我个人感觉这种营销方式略欠缺诚意,明明是鸡汤文,做营销推广时就该从鸡汤文的角度去推广啊,说成是其他,总觉得被欺骗了,所以,营销的这一分在我这里被扣掉了。我认为这本书按豆瓣评分的那个标注来做总体评价挺契合的,三颗星=还行。虽然不喜欢读鸡汤文,但我读书的态度向来是:既然开始读了就别带着抗拒批判的心理,多从学习与存在既合理的角度出发,总能学到点什么。所以,这本书给了一个还行的评价,就是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发现还是有几口汤挺合胃口的。比如开篇的“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这句话把我们常说的“总要去试一试啊,试一试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尝试就肯定失败”成功浓缩修改成书面语,以后再跟别人讲这个道理的时候用上松浦弥太郎的这句,瞬间就显得高端有文化多了。还有一口汤,是全书最喜欢的,在即将结尾的地方,叫“给想实现梦想的你”,说最喜欢大概是因为最能感同身受。作者说在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时心中并没有“终于实现了”的兴奋,反而很平静,像是“回过神时,梦想竟实现了。”最赞同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只要竭尽全力地过好今天,明天自然会到来。如果明天也是全力以赴,后天自然会到来。经过这无数的反复,你的梦想自然而然便会实现。”小时候开始有很多梦想的时候,总是会想象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自己有多开心有多自豪,直到去年,开始关注自我管理,发现其实自己有些小梦想都实现了的时候,真的没有激动兴奋,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很平静,因为发现,与发现梦想实现的那一瞬间的美好相比,把梦想放在心里默默坚持,每受潜意识驱使为梦想而努力的每一天其实更美好。在将近结尾处读到了关于如何对待梦想的一篇文章后,小小惊艳一下就意识到整本书已经读完了。关于书名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的两件事:恐惧以及寂寞,是真的不能不去爱吗?我的观点是:没有必要一定去爱,恐惧和寂寞都是负面情绪,在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很难精分地做到一边不开心一边还要去享受去赞美这种不开心。我认为,真正面对恐惧和寂寞时,如果事情一定要面对,那就硬着头皮上,强迫自己勇敢点,要么就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恐惧和寂寞自然会消除。至于书中其他的关于作者与人相处,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一些具体方法,看看就好吧,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对作者可行的方法对有些人其实没什么用。最后,看了这本书之后在佩服为松浦弥太郎的书做的营销推广模式之余,心里种下的关于松浦先生的草也被拔掉了,不是我的喜好,大概本来还想读的松浦先生的其他几本书也不会读了。

给从未放弃梦想的你

不上班且能自足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 做擅长的事,做喜欢的事自然会很开心,为了理想坚持不懈,即使是辛苦劳碌也无妨,因为你常会感受到幸福的瞬间。松浦弥太郎高二辍学在家,然后无所事事,时而靠打散工过活。滋养他成长的书有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高村光太郎的诗的诗所说的“每个人最糟糕的一面背后,一定是最棒的自己”激发了他的信念。他攒了些钱,去了旧金山,与美国结缘。由于对摄影书和设计书极感兴趣,发现自己找书的本领。回到日本后开始贩卖二手书,他摆过地摊、往返于美日之间寻书卖书、在赤坂开店、在中目黑与朋友合租公寓,那时“中目黑”系聚集着文化人、设计师、还有不少流行品牌店,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地标。  这个时期松浦弥太郎经营书店之外,还给时尚杂志写专栏。他学习的典范是坪田让治和壶井荣。坪田让治致力于搜集民间故事,写了不少童话和散文,壶井荣是坪田让治的女弟子,她原本是位家庭主妇,有天突然想写文章,就跑去拜坪田为老师。女作家壶井荣的随笔,事无巨细,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并且接纳了这一切,她写人们生活脆弱的主题、像贫穷、生活摩擦、男女关系,从不讳言。松浦弥太郎说她的文章有种清洁感,像她能用相同的眼光(用平常心)对待所有事物,是相当了不起的。松浦弥太郎首发创意,经过一年酝酿,让自己的书店重新“上路”,他将载重两吨的卡车改装成移动书店,关键词“traveing",与实体店不同,书店可开到自己喜欢的任何地方,定期去一些城市,去之前在网上发公告,像在东京选择行人稀少的惠比寿公园,这样不会给交通造成困扰。客人自然看书自然买书,很快乐。来的顾客随机性很强,几乎都是陌生人,他们看到移动书店来到偏远的家乡,就感到激动,甚至有些乐不可支,与不同的读者交流也分外开心,所以在出发前选书也是要绞尽脑汁的。松浦还坚持将童话书和绘本捐给儿童福利机构,跟流动书店一样,不要因为辛苦而轻易结束,这样非常不负责任。松浦弥太郎不断尝试自己,不断了解自己,逐渐做的新的选择。对于生活充满实验性的尝试,过的非主流,过的还挺好,他弃业一整年,闯入原始乡间,过农夫生活,寻到上班赚钱之外的另一个自我。他策划了一套“如何不上班”的书,所选作者都过着别具个性的创意生活方式。松浦在一次纪念“花森安治和《生活手帖》”的展会上发言,有不少杂志元老在场,他大胆直陈这本老牌杂志的问题,没曾想与这本杂志结缘。几个月后他接到了杂志社的电话,希望他能来担任主编,重塑杂志形象。 接手这本风行六十年的杂志,对于他这个没编辑经验的人,意味着难度,然而对方很坚决,四十一岁的松浦也带着“决定接受就拼命去干”的心情接了下来。      《生活手帖》“不刊登商业广告”,除杂志销售以外,没有别的收入。对这份刊物而言,唯一的资助者是读者;所以得争取每篇文章都对读者有益。松浦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调整战略、改变策划方案,期望给这本古老的杂志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杂志的美感和独立性,杂志重视实用性,从外观来说,要求是“不装饰”、“容易看懂”、和“美观”,都取材读者熟悉亲近的话题,与读者分享对生活有益的事情。面对很多Idea时,选择的标准该是“这一页到底能不能让读者幸福一点”。《生活手帖》是双月刊,一年6本。松浦弥太郎说这是寄给读者的6封内容恳切的信。当然,杂志是要有趣的,所以也不能完全像工具书那样追求实用,总要一种unique和humor。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时候会犯错误。    除了开书店、编杂志,松浦还写了不少书,将心得和体验与大家分享,给年轻人真诚建议。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他提到一位担任过多本人气杂志总编,此前辈善于发掘他人优点,善于称赞对方,对方也会为之折服.松浦刚接手《生活手贴》总编辑,首期发售隔天,前辈写来明信片表示鼓励,按说他与松浦私下难以交集,他也不依赖此建立人脉,据说此人面对年轻人听到不懂的事,都会愿闻其详,永葆一颗好奇心。松浦向这位前辈讨教如何处理不安和寂寞及积极面对生活的秘诀,"首先,要忍耐,然后,要舍弃自尊"前辈说,忍耐好理解,总编辑总处于最先遭受非难和批评声浪的位置,得接受不同意见的同时,按照自身方针坚持.舍弃自尊是卸除"保护自己、向人炫耀、打压对方"的不良心态,将想法强加于人,时刻证明优秀,这都源于内心的虚弱。这些无论对他,还有处于失败忧虑的人,都极为受益,良好的心态,会让人不断萃取自我,不断超越,同时摆脱身心的束缚。料理专家辰巳芳子的《庭园时间》记述了自宅庭院、餐点和四季生活,松浦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料理的力量,也捕捉到她做梅干等腌渍食品所得的金句,“先下手为强,确认工序,万事俱备,仔细作业”,做事要主动,事先计划,扎实调查,审慎订立,最后全神贯注细腻地执行作业 。无论做工艺、手艺、园林设计、活动策划这些事都情同此理。松浦弥太郎的经历给我的启示是: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一点点去做,就会接近梦想,即使自己做不到,也没人剥夺你幻想的权利,对机会好好珍惜,对梦想不轻言放弃,不怪罪环境,口不臧否他人,诚实地面对自身,无论多颓败,也要释放才能,努力地活着,这也是人最可靠最可依赖的“自由”吧。通讯地址:300052中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39号河川大厦B座14A金浩转任知

活着不是寻找答案,而是面对自己

活着不是寻找答案,而是面对自己,一面思考一面接受每天的经验。不安与寂寞,这两样东西常伴我们左右。我们不断的想从外面的世界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略了我们自己了,接纳一个不完美且略显丑陋的自己,着眼于脚下而非寄希望于未来,行动起来,爱自己,在生活点滴,健康的食物,优质的睡眠,规律的生活,一颗不贪婪的心和满怀感激的灵魂,让自己去凝视、去接受、去原谅、最终去爱

松开脑中的螺丝钉

文/夏丽柠他, 18岁辍学只身赴美; 29岁 创办一家只卖两千本书的旧书店; 41岁第一次就业,接手《生活手贴》杂志。 他,像人一样地对待自己的杂志; 早上五点起床,十点睡觉,尽量不参加三人以上的聚会; 将孤独看成美学里的一种享受。他,就是松浦弥太郎,一个像乔布斯一样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功人士。如今成功学风靡世界,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在寻找成功的方法。还记得那首《真心英雄》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多激动人心的词句,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下一句“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成功的最大意义在于对生活和生命感动,而绝非成功本身。松浦弥太郎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就是一本教会你感动的书。也许我们会说谁不会感动?我们是个懂得风花雪夜,悲天悯人的民族,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便是极好的证明。可松浦弥太郎会反问,悲叹过锦瑟的五十弦,思念过一起的好时光,知道一切的美好情爱已逝难再回的时候,你们恐惧吗?你们寂寞吗?我们默然却胜于首肯,在承认这个事实的时候,我们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人类真是渺小与脆弱啊。恐惧和寂寞是与生俱来的情绪,要伴随我们走过长长的一生。我们总是拼命逃避,想尽各种办法排遣,却屡战屡败,又被迫屡败屡战。人生里总是重复着一幅唐吉诃德与风车战斗的画面,在我们眼里,恐惧与寂寞是多么难以打败。“如果你想活出本色,你就像朋友一样去爱这两种感受”。敢于特立独行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松浦弥太郎的一席话犹如点醒梦中人,我们顿时霍然开朗,易于逃脱困境。我们不是天性有爱的物种吗?干嘛不去学会爱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松浦的话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改变思维模型,换个角度看问题,通过事物的反面调整应对方案,是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必须学会的本领。乔布斯是如何教会我们将一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视若珍宝的,松浦弥太郎就是如何教会我们爱上不安与寂寞而走向梦想彼岸的。我觉得松浦与乔布斯同样伟大,只不过后者是力图改变行为习惯,而前者致力于开拓思维方式,好像前者所做的是更不容易的事。人生就像剥洋葱,越剥到里层流泪越多。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方式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松浦弥太郎为这种改变制定了一条畅通的路径:去凝视这两件事; 去接受这两件事;去原谅这两件事; 去爱这两件事。那么冷酷无情,甚至避之不及的两件事,让松浦连举例带图解的这么梳理一遍,我们居然不再抗拒,而是愿意敞开心扉去拥抱现实。倘若现实无法改变,那就松开脑中的螺丝钉,改变我们自己吧!改变如手术般的阵痛,可改变后的幸福感却长长久久。那时的我们更有信心去谈梦想,去谈实现,去谈创造。我不太读关于成功学的书,也不知道他们教不教人爱与感动。可我读这本书,至少懂得了一个道理:若要爱人,先要学会爱自己,你有多爱自己,生活就多爱你!转载请告知

不能不去读的一本书

"呀,太神奇了,居然有编辑找我写书评。" 接到那封豆邮的时候我就这样暗暗在心里想,有点小小地激动,也有点点担心。万一书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怎么办?别人好心把书寄来了,我就一定要认真对待呀。虽然知道这是宣传的一种方式,但我还是没有办法不认真去对待。天知道我当时内心到底是做了多少挣扎!唉~不就是写个书评吗?最后,我决定积极地回复了那封有礼貌地邮件,希望能收到书,并且好好阅读。几天之后,收到了这本松浦弥太郎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以及一张编辑手写明信片。自从有了kindle之后,好久都没有看过实体书了。突然在手上出现的这本书,让我真有点不太习惯。看来人生中,出现一些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外地事情,这样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大家为什么要去找书阅读,大多是为着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那些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遇到问题自怨自艾的人平时就那么浑浑噩噩地过着,某一天突然看到一篇讲人生讲理想的文章就像是充了气的河豚一样膨胀开来。而后就像进入了衰变期一样,迅速地偃旗息鼓下来,并且还能说出一堆诸如“唉,我就不是那样的人”“别人条件那么好,我根本没有那样的条件,根本没有办法”…等等说词来为自己的退堂鼓找借口。若是以前的我还会好心给出一些建议,现在的我多半就会直接忽视掉,然后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一直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太大必要阅读励志的读物。现在鸡汤文泛滥得厉害,但不管是土鸡,饲料鸡,还是北京油鸡,我都已经不需要补充这类型的能量了。有些书一看就知道是饲料鸡,比如那些“你一定要知道的xxx”“xx岁之前一定要知道的xxx”和“xx天速成”的这些等等。有些作者连自己生活都没有打理好,还给别人讲所谓的人生道理。有更多人,糊涂得紧,只要听到喜欢听的,有速成不痛苦的办法,就一股脑地信进去了。我都不能讲这是误人子弟了,这明显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估计是脑残言情剧看多了吧,那种“说你爱我呀,就当是骗我也好” 最后不得不面对悲惨结局的时候还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埋怨别人为什么要骗自己。我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过最励志地一段话“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山高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要知其难,守其苦,测其心,忍其薄”。我那时才不到十岁,我妈就要我背这么一堆东西,还要解释含义,最后奖励了五块钱。有时想想,这也算是家里算是从小就给我打下的良好的思想基础,把脑残那条路给彻底堵死了。写到这里,那名找我写书评的编辑或许会捏把冷汗吧!她这样算是给了我一本不能不去读的书。而依照我的个性,看完第一篇《成功的别名叫失败》最多也给这打三星,不吐槽都算是仁慈的了。这是为了迎合中国读者地爱好,专门要列个“成功”一词在里面吗?这篇脱离了自己的经历,就在嚼字面地意思,实在是看得我有些乏味,又有点恼人。为什么?因为我要给它写书评呀,它能不能稍微正常一些,让我找到切入点。“成功”这样的话题只有乔布斯之类地写写或许还能赚些眼球,你一个生活家写的“成功”没有人会为此买单好吗?好吧~产生了以上想法之后,我又很深刻地反省了自己。首先,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在出书也不容易,一本好书要让人看到更是困难。如何让需要它的人来看到它呢?想必也是绞尽脑汁了吧!深呼吸之后,我又开始翻开后面的篇章。一页,两页…关上最后一页,我开始觉得这个作者简直就是业界良心呀!这是上演反转剧的节奏吗?这让我想起刚转行的时候,自己在家里修炼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那时感触最多的大概是在听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那段时间的自己,也多亏有这些心理学知识,好好调节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撑过最难熬的那段时间。回想最近,貌似那些不好的心理又开始跑出来作祟了。就在这个时候松浦这本书,因为如此的机缘巧合,到了我的手中,又赋予我不得不读下去的理由。我也从开始的不适,到渐渐接纳,走过了这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有些普世的真理,人人口中都在说,却少有人知其真实含义。有些大道理大家都去理解探讨过,但往往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渐渐忘记。感谢松浦,愿意将这些都记了下来,一本小小的手册却是用处满满的。而我真正要感谢的,还是那位可爱的编辑。感谢她在茫茫人海中,选中了我,送出了这一份特别的礼物!

会让自己逐渐和自己对话的书

在2013年冬天时,和格子一起去旅行。当时心境很赞,对什么都有兴趣,对什么也都好奇。当时住的也是觉得很赞的一个阁楼。整个旅行都感觉很开心~还在那家小文青都很爱的“猫的天空之城”看到了松浦弥太郎先生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当时只看了一半,但感觉非常棒。还特意买过来,看完了全部。心里也期待自己有这样全力以赴去完成一件很棒事情的时候。后来恋爱了,换单位了,接受新的岗位和任务,分手,生病等等,一大波的消极向我迎面涌来,积极小人慢慢被打倒了,似乎逐渐就觉得生活没有那么有意思了。有好多东西都是还没有做,就产生“诶,好像离我很有距离。”这样消极的想法。阅读,也是尽看一些不烧脑,不费力的小言电子书(但小言书中也有存在大哲理,大智慧的书)。生活好像就要被尴尬的一路推行着往前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亚马逊搞活动,于是下单买了一些书。其中就有这本。因为记得当初看《最糟也最棒的书店》那种美好的心情,也希望自己可以把这样的美好给找回来。所以下单购买了这本。阅读也是拖拉了很久才看完。虽然很拖拉,但看完后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当时在看的时候,有朋友问,是不是关于心灵鸡汤的,我回答,小鸡汤。看完整本再来看,其实不是小鸡汤,应该是小哲理才对。人要时时学习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想法。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给没有自信的你。……每一章节,都像是他对我写的信。话语平淡但富有启发。我仍然是我,拖拉,虎头蛇尾,但我也是我,热情,开朗。虽然暑假的安排什么都没有完成,但有行动去努力,坚持做到了早起,那也不错。改变,总是一点点开始的。期待那个更好的我。

做了不一定成功,而不做一定不成功

很励志,重点在自我管理,自我情绪梳理,鼓励行动力的一本书,的确比那些泛泛的口号和深奥的心理学好理解。在致中国读者的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失败中,可以看到希望和未来;从失误上,则能够感受到一种迫切的需要去建立自我反省的意识。”“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我很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师送给我一句话“做了不一定成功,而不做一定不成功。”松浦弥太郎的意思差不多。书印的很好,字很大,每章最后都是一个插图,把这章的主题和方法都明确写上,插画是简笔画的,很简单,但是的确很治愈,就是封面上那种。说实话很多年没看字这么大的书了,读起来很舒服。除了这本书字大,我喜欢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虽然是本励志书,但是写的真的很实在,提供的建议和方法都很实在,书里的方法都是没什么难度就能做到的,比如想象一百亿,你想干什么。很简单的方法,就能暴露出你想要什么,你在意什么,你该为什么而奋斗。没有企图改变读者,让读者认同的强迫感,只是简单的,慢慢的叙述,读的过程很放松,很有趣,甚至大多数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去想关于书里提到的相关的事。看完了以后不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马上就想做点什么,而是会慢慢的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什么方面可以改变,潜移默化的把智慧用到自己身上。看《中国合伙人》的时候有句台词“做了不一定能实现,但不做一定不会实现。没试过的人不会因为没实现梦想而难过,因为他一开始就放弃了梦想。”

梦想成为跨越现实的桥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针对不少写作者提出的“他们为什么坚持写作”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沈宏非的回答,一句“为稿费”把很多似是而非的大理想都淹没在了沉重的现实之下。关于理想和生活的矛盾应该是现实最本质的问题,无数叫嚣着逐梦的人也不得不一清早就起身去上自己并不喜欢的班,把自己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在脑补的光明未来和生活的黯淡现实间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抉择,前进或者妥协——有人说这就叫做成长的代价。毛姆说,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的头破血流。在大多数时候,梦想都只能成为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再美好也必将湮没在黄沙之下不复存在,青春终将逝去,梦也永不回头。我算是被梦想追逐起的一代,小时候提倡的素质教育为每个人都选了一个可能会实现的梦,但现实的大手却在我们长大后随时准备摧毁一切。现实和梦想间的迷茫时刻存在,最大的问题则来自个人心底的不安——对未来的忐忑。如果梦想是每个人最终的伊甸园,那么现实就成为了达到那里之前崎岖坎坷的路,挑战着每个人的决心和勇气。选择了梦想好像就必须与全世界为敌,在成功前不得不咬紧牙关,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这样真的是对的吗?松浦弥太郎之前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就是一本漂浮在梦想中的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每个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身上一定都笼罩着耀眼的光芒。人生中能够行走在自己期望行走的路上,才是真正的自由”。松浦先生说的没错,这种正面积极的追逐自我的人生态度确实值得肯定,而在这正面力量的引导很多人也开始记录关于自己的梦想笔记,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实现自我。但我逐渐意识到,只建立在头脑中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实的土壤加以呵护,理想就像是狂风暴雨下的娇花难以绽放。松浦弥太郎的创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打击,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一开始就是由失败构建的。他总结的这本“理想之书”的背后,是整个人生的缩影,这之中需要的不仅是强韧的意志还有对生活敏锐的头脑和乐观的精神。《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完成了他对梦想的表述,只是在真正踏足现实时却留了白。梦想照进现实应当如何自处,这个问题松浦弥太郎并没有给出答案。于是《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就成为了他填补这一切的现实之书。每一章忠告的背后都是松浦弥太郎处事的经验之谈,是他真实生活的人生缩影——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对未来彷徨不安的开导、观察世界的技能……在这本书中他放弃了仅仅介绍“自我”的故事,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普罗大众身上,提醒大家要如何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提出了规避恐惧不安的手段。我认为这才是认知梦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一步。梦想不是现实的对立面,不是我们跨越生活才能得到,它应该是一座桥,引领人们进入真正的生活。如果不能脚踏实地的去生活去改变,那么再宏伟的梦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再优秀的人生也一触即溃。真正的勇士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理想也应该是扎根现实后依然闪闪发亮的。

松浦的日式医药箱

对症下药。各取所需。Q1: 对将来感到不安怎么办?只专注于此时此刻眼前发生什么。Q2: 没有自信怎么办?关注自己的优点,看如何帮助别人。Q3: 需要别人肯定怎么办?先肯定别人。Q4: 需要朋友怎么办?暴露自己的喜好。或者问别人,你怎么看。Q5: 寻找快乐上瘾怎么办?告诉自己快乐需要一点点就够了。时刻感恩。关注自己的内心。--------------------------------想过一个人旅行吗?--------------------------------Q1: 害怕失败/胆小怎么办?八胜七败,再好不过。九胜六败,理想人生。在一生结束的时候,大抵都是五五之数吧。跨出第一步。行事有事要冲动。Q2: 害怕孤独怎么办?试着一个人度过一天吧。Q3: 害怕变老怎么办?看看你是否还有一双会发光的眼睛。Q4: 害怕生病怎么办?一天大笑两次。--------------------------------生病,登山等极限时刻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个不堪的我,才是真的我。--------------------------------Q1: 给不想被人讨厌的你?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吧。微笑面对。Q2: 给想从痛苦中逃离的你?正因为你足够强大,这个苦痛才会降临。Q3: 给不愿失去的你?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资产。Q4: 害怕贫穷的你?你会如何使用巨额的资产。它和你的能力相匹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Q1: 过分注重外表?穿着整洁而符合社会礼仪的服装即可。Q2: 讨厌自己的你?松开脑子中的螺丝钉。Q3: 痛苦的你?不要放弃重要的痛苦的事情。那是成长的养分。Q4: 有梦想的你?把梦想写下来,全力以赴。Q5: 对一切都感到不安的你?要学会忍耐,和舍下冒牌的自尊。为了得到玫瑰花,而种下玫瑰树。--------------------------------写下令你愉快的和不快的事情,认识自己,不断努力。疼爱自己。--------------------------------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