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如故乡》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47416918
作者:张怡微

闲淡两笔,便是领悟世情

依稀记得张怡微是《萌芽》出来的,如果说十五六岁的文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人近三十,却大多是识尽愁味的悲凉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关注了她的微博,看她写读书的心得体会、日常生活、病中感悟、在湾湾的读书经历、写论文的焦灼,还有萌猫。粉丝也不多,转发和评论都寥寥,仿佛发微只是自说自话的记录与分享,一点一点,细细碎碎,平淡而有趣。作为一个透明粉,从来不曾与其对话,看到她对其他粉丝耐心友好的回复,跟他们说哪个网店买她的书打折,觉得是个有礼貌又温柔的作家呢。关注着一些生活有趣的人,和自己的喜好有非常多元素的重叠,仿佛存在另一个自己,在地球上过着另一种生活。比如我也很喜欢吴念真、白先勇、是枝裕和、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煮海时光》,重映的《甜蜜蜜》,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马洛伊·山多尔的《烛尽》,觉得张大春的《大唐李白》系列好难读喔。看她写做博士论文的耗尽精力,联想自己写硕士毕业论文时的凄惨,读不懂文献、找不到出口,明明deadline迫近,却拖延至死。当时若是一念之差,选择继续读书,会不会也是像她现在这样呢?就如书中所说:“如果在人生路上的某个关键点上曾作出不同的选择,那么今日的自己会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前觉得选择是择此弃彼,其实灵异一点想想,放弃的另一个选择或许不是消逝在宇宙的黑洞中,而是存在在另一个时空里,有别样的剧情,发展下去,形成了第二种人生。优秀的阅读者和写作者都要具备共情能力,感他人之所感,悲他人之遭遇。这样易写出动人文字,却不知不觉损害了健康。看张怡微的微博常说生病,看这本书中又交过几个抑郁症自杀的朋友,觉得她也是被这种能力伤害到了。也想如别人一样劝她一句:“心不必重,随缘。别人的心思及人事,你再有经历再成熟,也永远弄不明切的,犯不着太费神。”时常觉得自己的情绪如海绵,无限吸纳着别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跟别人聊完,对方满意而归,自己却觉得承担了好多特别累。昨日一个朋友劝道,那你应该多和积极阳光的人接触。确实如此。故乡-异乡。张怡微是上海人,去乡多年,赴台读书。我却刚好从江苏小城出发,在上海读了七年的书,微妙的地理位置置换。在当地人看来,上海是精致的市井化生活化,然而作为外地人,接触到的是资本主义的物欲、浮华。上海的冬日真是凛冽啊。在异乡,我极度缺乏安全感,出门要多次检查衣袋,确保手机身份证银行卡。而在故乡,哪怕只带十块钱都能放心出门,日常需要的几个地点骑车可达。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我们去了好多地方,花了好多好多年,时间久得好像原来仅仅是路过这里,但用时髦的话说,再看一眼,还是想留下。”最喜欢的几篇:《计程人生》《葛莉丝的安安》《你们的季节》和《二轮好片》。闲谈一句,昨夜打车回来,要开门下车时,出租车司机说小心后面的电瓶车喔。时常被来自陌生人突如其来的温暖感动着。

温暖的文字,异乡的行人

“不知不觉就十一月了。一年之计,仿佛唯有到了此时,人才格外精神抖擞。既可以登高,看无边落木;亦能抒情,叹滚滚长江。我有时会希望时间跑得快些,有时又觉得未来未必更通融。于是一切不如守着当下,竟也成了一种独特的安宁。”风霜雨雪总关情,“烟火人间”的开篇从季节更迭引发感慨,而后在安宁中看到温存与守旧,从故人故事看到自我投射。这是很妙的起笔。这样的风格在文章中时时可见。例如“这一些忧郁的琐屑”中写:“走在路上,连湿润的寒风吹过都能感受到沁凉的善意,所以心情大约是好的吧。冷雨里交织着桂花香,也是岛屿独特的气味,节气错乱,花都乱开,但乱开有乱开的惊喜,秩序有秩序的沉闷。”又比如“雪花里的仙人掌”中写:“秋意渐浓时,自然就揭去了日常里假意浓情蜜意的面纱,呈现出更为触目的形容。心与心的距离,则象地上两片黑黄的秋叶枯败着面面相觑。云物如此淡然迎接着更为凛冽的上海冬日,心里的笛声尤为颤然,响遏行云横碧落。”然而我并不能预料到作者的笔锋会勾勒到哪一个方向去,读她的散文,好似在山林里漫步,有时溪水泻玉,一路晶莹;有时看到大片青翠的树木温柔的怀抱着湖水,湛蓝的天空从头顶伸展出去,夕阳将林梢染的淡红;有时登上峰顶,清冷的月光下,隐隐照见林中一角飞檐。她的情绪和思考在笔下细腻温和地流转。出租车司机、房东、搬家师傅、导师、师妹、海关、病友、咖啡店老板娘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来了又去,台风、烧烤、旅行、归国、送别……现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她都予以回应。未及而立之年,便能有“所有的感情,尤其是好的,无非是「无客尽日静,有风终日凉」”的感叹,大约也看了很多人情冷暖,但仍然温柔而坚定的爱着自己和这个世界。身在异旅,自己的落寞孤寂有之,对故乡的怀念眷恋甚至疏离有之,而在认知到自己情绪之后,便又会生出更为深远的感叹。有时候,我想写下点什么,却千头万绪,理也理不清。作者最能打动我的一点,是她能够把情绪清晰剥离出来,化成灵动大气的文字,略有锋芒,却又含蓄内敛。正如她写到上海时说,“看今天菜香酒热,还真想多说些什么,又怕说错;真想留住些什么,又怕贪杯迷情。微光与低语,执手相看,仿佛看得到前世今生,又看不破。”写离别却不伤情:“学妹给我们每个人都拍了几张照片,就像认认真真告别。旧年里往往也是这样,影过相,就要各自天涯了。”只是有时候会觉得情景尚不能相容,景总需要情来补充,便觉得不足。而文字太过凝练,也容易失之刻意。梁实秋先生在西雅图写的《窗外》,里面有一段提到,“窗外太空旷了,有时候零雨潸潸,竟不见雨脚,不闻雨声,只见有人撑着伞,坡路上的水流成了渠”,其中韵味便远胜直接了当的抒情。但这仍然是本很舒服的书。我读《云物如故乡》的时候,正拖着病躯在机场候机,也因着它,让旅程变得温暖了一些。文/凉粉小刀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43057d2515f

“能哀的,一定也是能乐的”

一点日常。从张怡微《云物如故乡》说起。今年真的很闲呢,闲得除了工作日常,就没有其他值得说道的日常了。短暂带了三个实习生,也是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难,在我能够控制的小慌乱里顺顺当当地度过了今年最忙的时候。悟出了一点江湖秘籍。“人生在世怎么可能事事顺遂。有些事无所谓失望,不是得到,就是学到。”(P8)每天被奇奇怪怪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包围,也乖乖承认自己也是他人眼里的怪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互不嫌弃的怪人也是难得。可惜我还做不到与人太亲近。不喜欢用力过猛。蜻蜓点水,刚刚好。总觉得Mr.Z评价我的懂事其实是对我不会粘人的控诉。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文人多情也薄情。我多少有点是这样的。薄是薄了点,总归还有个多可以弥补,也足以撑过整个人生。不爱和爱都有千万个理直气壮的理由,每一个都不容易被理解。爱自己,爱他人,爱俗物的爱都是。现如今再去看小说或是电影里的情啊爱啊,多少懂得了一点曾经的不懂。“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人事的复杂与难为从恨降格为牢骚,居然也是‘岁月静好’的一小部分。”(P107)姻缘和血缘都是。没有经历过,确实不会相信人世间会有人爱得那么用力,恨得那么无奈。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说王安忆不好,忘了当时罗列了多少自说自话的“证据”。无非是故事平淡无奇之类的。到底是没有经历过世故人情的偏见。后来就莫名其妙地迷上了家族故事和世情小说。妙就妙在这份痴迷的引子竟是怡微的散文集。“世情生活中,必然有一些特别细琐的安慰,可以疗愈创伤。”(《我自己的陌生人》P6)她的散文当然不是虚构的,却是所有虚构的源头。关于家族的秘密,关于世情的温度,关于喜和悲的纠缠,以及要“手脚并用攀岩般越过”的“身世的难”。(P106)“全家福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出离这番假象。人们迟早都会知道事实,知道那些被角色、装束、生活状况所掩盖的真相。真相便是在场的全部伦理关系都在逐步松开咬合的连接,全球间迁徙与离散的大潮一同助悲,欢声笑语很快就要悉数解散了。”(P86)我想我是懂她的,因为一些相似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懂得有点自以为是的味道,毕竟世界上真的没有一种感觉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专业的读者,这种经验与经验的相遇和沟通至少会让我觉得作为“秘密读者”的懂得不至于那么肤浅。只有在绝对的器官的痛苦之后,人才会变得抒情。——齐奥朗“我又瘦了五六斤,并不是通过中产阶级跑步的健身方式,这真令人遗憾。有时我看到手上的镯子一点一点往上爬,会想到生命这样的事,如史铁生说,童话是没有说完的谎言。”(P81)看到这段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懂了CC几年前写的文和诗。病中多矫情,只是抒情(文字)多少能找回一点力量。如今已嫁做人妇的少女早就没有了羸弱的敏感,因为足够丰盈的世间烟火和文字一样有力量。520那天晚上,在餐厅碰见四位老太太在聚餐,叽叽喳喳如少女,也不觉得她们烦。生活琐事并不会少的,人总是有办法取悦自己的。几天前只是听闻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当下的反应竟是,他们仨终于要团聚了。“能哀的,一定也是能乐的。”离散有时,相聚有时。分分合合,终是一生。愿我们从不缺爱与善意。微信公众号:小糖诗POEMID:xtspoem


 云物如故乡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