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社会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508655206
作者:Frank Pasquale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弗兰克•帕斯奎尔,马里兰大学教授,耶鲁大学法学院信息社会项目成员以及大数据、道德和社会理事会的成员。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的访问研究员,并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卡多佐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还曾在牛津大学获得马歇尔学者的称号。帕斯夸莱曾在众议院的司法委员会上作证,并与Google、微软和雅虎的法律总顾问对峙。

书籍目录

推荐序 // XI
中文出版序 // XV
第一章 我们需要知情 // 001
保密优势 // 006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 // 008
保密性和复杂性 // 010
警惕软件 // 013
单向镜 // 014
企业保密和保密企业 // 016
回首 // 017
本书结构 // 021
可以自我破解的预言 // 024
第二章 数据失控时代的网络信誉 // 027
数据(和数据之外) // 032
失控的档案 // 044
工作中的大数据 // 049
种族偏见的幽灵 // 055
监控国家的诞生 // 061
“国家”与“市场”的界限正在消失 // 069
到处是威胁,到处是危险,到处是信息? // 071
持久的不透明 // 073
没有出口 // 074
未来大曝光 // 079
第三章 隐藏在搜索中的逻辑学 // 083
搜索和透明度 // 088
搜索、信任和竞争 // 115
搜索和薪酬 // 120
搜索和控制 // 127
内容、传播渠道和搜索:新兴竞合 // 131
迈向数字新政 // 138
第四章 金融算法:皇帝的新代码 // 143
预警信号 // 148
机器梦 // 151
次贷的修饰部门 // 153
评级机构的失职 // 154
公司封杀异议 // 158
风险与监管 // 161
战略上的草率性 // 166
谎言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 170
自我和他人营造出来的账目系统 // 175
风险与信仰 // 178
高频交易的低社会价值 // 180
电脑化的市场 // 184
危险的鞅定价方法 // 186
黑天鹅还是黑箱? // 188
金钱、信息和权力 // 190
第五章 监督者由谁来监督? // 195
披露的标准 // 199
虚无的隐私权 // 201
更全面的披露:致力于公平的数据操作 // 203
合法使用数据 // 206
监视档案 // 214
透明的公民Vs不透明的政府或企业 // 217
高质量的透明度 // 221
第一修正案的万能牌 // 227
金融界的中央情报局 // 231
失信的金融监管 // 236
“大到不能倒”和“穷到不能管” // 242
从医疗诈骗执法中获得的启示 // 244
国家安全局的企业监控 // 249
神秘的数字时代 // 251
第六章 可被了解的社会 // 255
黑箱社会 // 259
为什么袖手旁观? // 265
逐渐缩小的政企分歧 // 278
公共选择的承诺 // 281
重建信任 // 286
黑箱的局限 // 287
黑箱残局 // 289
可被理解的社会 // 292
致 谢 // 295

作者简介

《黑箱社会》内容简介:你是否想到,当你在上网娱乐、学习、浏览新闻或从事商业活动时,你就会无形中陷入一张数据采集的罗网,这张网的覆盖面之广你绝对难以想象。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由高深莫测的数学程序来决定?
美国参议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仅仅是点击某一热门新闻网站的动作就会触发并激活350多个网络服务器。多数的关联行为(例如投放广告)不大可能构成危害,但它们通常会在用户的电脑中植入一个“cookie”软件,用以识别和跟踪访客,从而收集目标数据并获知用户的上网习惯。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一天,各类公司都会通过仔细检索、审视我们的工作习惯和互联网的使用把我们各种行为的细节连接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起来的数据极其详细,甚至堪称对我们个人的入侵。但这些公司是如何将这些数据点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的?《黑箱社会》将告诉我们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隐秘的算法可以塑造(或破坏)信誉,也可以决定企业家的命运,甚至是摧毁整个经济体。这本书深入探讨了Google、亚马逊、Facebook、苹果等硅谷和华尔街的公司是如何运用这些运算法则的,以及作为我们个人应该如何在这个信息经济社会保护我们的隐私,以及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你可能需要的是个人成功秘诀、商业制胜之道,但你更需要的是一个清醒的头脑。


 黑箱社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S,很早之前写的书评了,搬到豆瓣里来。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完整本书,倒不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反倒是因为对事实的揭露太过直白,令人发省。作者以Google搜索以及信用评级系统为例,描绘了在所谓“公平算法”下,互联网企业神话以及金融帝国背后,依靠“个人隐私”数据搭建起的庞大利益链条。个人是透明的,黑箱是神秘、受法律保护的,冰冷的标签化社会有违公平的初衷。恰逢AlphaGo与人类棋手对战之际,人们对算法的热情达到空前的程度。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智能机器,终不能脱离初创者设计的目标。我们无比期待一个公平的神的出现,但一个“中立算法”是否真正存在,作者采访到Google高级工程师,也只得到遗憾的回答。翻到书的最后,“基于十年的研究成果”令人肃然起敬。想比国内一年恨不得出数本回忆录的做法,即便亚马逊的相关推荐算法在我的购物车里加上这本书,虽然我并不知道这类算法是否已经偷偷窃取了我的隐私,屏蔽了掉可怜的竞争者,但起码现在我是满意的。偶尔也看一看专业书的小熊至上
  •     我曾经搜索过“糖尿病”,很快收到许多药物的网页推送,还有相关邮件发到我的邮箱,甚至有纸质广告寄到我的居所。这类情形经常发生,我们都习以为常,大数据分析可以给未来的决策提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再次显现,有多少人意识到其中隐藏的危险?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信息被记录了,这些信息会传播到哪些地方,有哪些人或组织会分析、利用这些信息,依据这些信息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是否会产生歧视或者错误的结论,假如这些信息泄露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美国科普作家、信息权威学者弗兰克•帕斯奎尔看来,这就像每个人都配套了一个黑箱,这些对个人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往往只有局内人才能获得,帕斯奎尔想要通过《黑箱社会:控制金钱和信息的数据法则》一书,打破这种神秘的黑箱运作机制。该书在2015年初被世界知名科技刊物《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先后推荐。作者砸出了几轮重拳,对手都很不简单:搜索引擎、金融巨鳄和政府。策略上循序渐进,作者先提出了警告,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知情权”,接着分析数据失控时代的网络信誉,重头戏当然是针对三个对手发起的“有理、有力、有节”的攻击,最终落实到建立一个“可被了解的社会”;战术上要灵活运用,论据充分,逻辑周密,每一拳都很有效率。在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大数据书籍之中,这本书难得的自省、清醒,鞭辟入里,而且很实际地想要解决问题,笔者阅后感触很多。面对搜索引擎龙头——Google,作者的组合拳来自于搜索巨头们引发信任危机的4个方面:透明度、竞争、报酬和控制。搜索引擎致力于“更好的用户体验”,但个性化设置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Google给出的结果和排序是它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企业家伊莱•帕里泽曾将这种现象称为“过滤泡沫”,即同质化倾向所带来的偏狭。作者还举出了许多实例证明Google对竞争对手的打压,比如“Foundem事件”在公众舆论的浪潮中终于被列入了“白名单”,但我们无从得知,还有多少被Google定性为无用或垃圾而被刻意隐藏的网站,其实只是因为它们威胁到了垄断者的利益而被扼杀在摇篮里?作者还批评了Facebook通过付费来推广帖子的一项业务,笔者联想到我们国内搜索引擎的类似推广业务,正如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尔在1998年承认的,“依靠广告资助的搜索引擎将不可避免地偏向广告商并远离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互联网企业追求盈利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搜索引擎公司有它的行业特殊性,在引领和塑造公众价值观方面,互联网是大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具有脱离行业属性的更广泛的标杆作用,因此必须要关注这类企业的职业伦理边界,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说的必须打破的一个黑箱。针对金融界的黑箱现象,作者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非法服务过程中的欲盖弥彰,以及由复杂所致的不透明性。作者认为,这两种情况给了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充分的机会来谋取私利和任意妄为,而公司通过复杂、隐秘的计算程序隐藏风险的做法,就如同埋下的地雷终有一天会引起连环的剧烈动荡。回望2008年的次贷危机,我们不能不同意作者的看法。这场危机其实肇端于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时代实施的低息贷款政策。无保障收入者可以轻易通过贷款政策获得多处房产,各大银行、金融公司对于账面利润的盲目追求,次贷市场、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都让身处市场漩涡的华尔街人渐渐迷失,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复杂的债券的内涵,更勿论洞察其中隐藏的危险。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线之隔。豪伊•许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最终以90亿美元的巨亏,刷新了华尔街历史记录。为什么一个席位就能亏掉90亿?为什么整个公司都没有人发现许布勒即将犯下的错误?在大众眼里,金融精英是聪明、敏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大人物,但这场危机无情地剥下了他们闪亮的外衣,裸呈出内在的苍白、软弱、保守,以及贪婪。精英们不仅缺乏想象力,并且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维;他们按照评级机构的报告分析,却忘记了长久的合作和利益勾连,早就稀释了这些评级报告的权威性,漂亮的账面信息掩盖了背后隐藏的危险。金融黑箱仿佛潘多拉魔盒,终有一天会被打开,随着纸牌屋的倒塌,世界付出惨重的代价。“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大众有权了解和自己的信息有关的所有问题,如作者所说,“我们可能无法阻止信息的收集,但我们可以限制它的使用方法”。本文开头举到了糖尿病的搜索,其实笔者只是出于对患病友人的关心而做出这一行为,但类似的搜索记录曾经给一个找工作的德国姑娘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她仅仅因为浏览过不良网站而被默认辨别为特殊行业从业者,这一类过错不应该成为永久的困扰,所以作者提出的追踪数据源的建议的确是很必要的。大数据库中的错误数据一旦扩散,目前几乎是无法控制的,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当有公司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时,当事人应当拥有审核和更正的权力,如果发现错误就提请更正,正确的数据可以通过链接传输给数据库的后续使用者。目前全世界还没有这项技术,基于这一工作的庞大和复杂性,没有数据操控商有意向去做,而这就是政府必须发挥的职能,这应该是通过法律强制规定的保护公民隐私的举措。作者明确发问:监督者由谁监督?作者认为,公共政策不应当鼓励“绝对保密”的商业战略,没有证据表明不能保密就会有碍创新。这一看法显然因其激进会招来质疑,就笔者之见,这一问题的关键应当在于政府尽力明确保密项目的边界,当企业的大数据分析损害个人获得信贷、工作、住房和其他重要利益时,个人应当至少能够获得通知并有权对这些信息提出质疑,而目前个人的维权处境充满了艰辛,遭受各种冷漠的对待,这是政府需要尽快完善的工作职能。很显然,作者将打破黑箱的希望寄托于政府,通过黑箱的危害性的展示来唤醒民众,并且提请互联网企业和金融界规范自身的行为。这是一种可行方案,开放式的信息应用或许会带来一种多边互赢格局,我们对此拭目以待。另外,作者还提醒我们要注意数字经济的一大特征,即营销能力比生产能力更加重要,这有时候会导致“产品好不如广告做得好”的情况,制造业如果不把重心放在创新、反而一个劲儿钻研“怎么卖”的问题,长此以往,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有可能造成虚假肿胀的局面。因此政府工作的重心必须注意大方向的把握,比如我国今年提出的“工业4.0”,就是要以高科技推动产业革命。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所有的数据分析,最终都是为了生产服务的,归根结底是让百姓生活过得更好。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貌似信息开放的社会 我们却相对变得更加无知及被蒙蔽 微信决定了我们是谁 搜索引擎决定了我们的思考路径 而存疑的心也无法和巨大的网络抗衡
  •     复杂的社会即使有了透明性也无法监管。大数据的掌握者,在缺少监察的情况下就有机会作恶
  •     文科生的主要问题,是用想象代替客观认识,并对自己的想象深信不疑;当想象到达极限时,动物本能就带上面具上台了
  •     以吐槽为主,没有想象中好看,最后一章比较有价值。
  •     基本全是吐槽
  •     so so
  •     概要和框架写得漂亮,但论证实在太无力,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负面情绪。。。
  •     数据时代(DT)到来用户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把双刃剑,数据收集不可避免,如何应用成为关键,滥用和算法陷阱是公平社会面对巨大的挑战。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以商业保密为由的数据应用算法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可能存在漏洞和操纵,从而有失公平。信誉评价系统、搜索引擎、金融是三大案例集中重灾区,google、twitter、facebook无一例外。减少监管个人,建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加强商业监管,算法透明是作者开出的药方。中国目前开放个人征信,bat云计算与地方政府合作,均存在上述隐患,甚至更为严重,对立法和政策制定很有指导意义。
  •     结合深网一起读很不错,更全面的感受互联网对社会对生活的影响
  •     大数据黑箱之下,还有什么安全感??
  •     作者在中文序言中将本书最重要的批判洞见总结为一句话:数据的金融化和金融的数据化。人对存在的异化认知与异化认知对存在的量化异构,这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之一,五、六章中的各种规制尽显其意,就毫不意外了。作者以“透明化”和“简单化”尽量涂抹、模糊,消解意识形态,力图呈现某种完整的技术性,不过这样一来,对黑箱构造的机理描述也就简化了,割裂了黑箱与内外环境的政治经济关系乃至人与网络服务之间的心理欲望。本书在美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中信的包装、翻译和抛弃注释,成功将其转化为机场读物。
  •     看看
  •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     (6)基本是吐槽,放在国内,小题大做。
  •     大数据如果不能开放、公平,所有“认知”不要也罢。不过吸收别人的输出简单又快乐也不错!
  •     一本《1904》式的警世之作,不同的是弗和乔的政治观点刚好相悖,同时本书的现实成分比重更大。讲述了互联网时代野蛮生长下的种种弊端,同时提出了一个可能――科技亦或更准确来说信息,最终的导向将是垄断,独裁而非自由,民主。
  •     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没有意识到技术也在掠夺我们的思考力和生命力。为了微不足道的一点方便,我们不惜向机器出卖隐私、个人经历甚至整个生平。信息鸿沟不仅没有被填平,财富和权利的层级却更加固化稳定。原因是,信息黑箱只有很少人能打开,知情权严重不对等
  •     人人都想控制通道,控制了通道就能制造下一个黑箱,制造了黑箱就能赢得特权,而互联网巨头们创造的黑箱更具有讽刺意味
  •     手滑…买错了的书…中文版看起来果然飞快~
  •     知道有这么回事就成了 不大不小
  •     瓷国最墙
  •     逻辑呢?猛一看觉得耳目一新,但是细细看下来,却发现很难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另外,美国人民还是太善良了,这屁大点的事情就大惊小怪写了本书,中国的情况远比这个精彩。
  •     主题不新,但观点非常新,是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看起来美好,看起来公平透明,但走向社会所期望反面的可能性很大,被操纵的可能性也很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