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之恋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610037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刘志宣;1949年生,安徽芜湖人,男,汉族,教授,现居上海。代表作有:散文《饥饿记事》,小说《藩篱》,报告文学《不再遗憾》,电视剧《铁画传奇》,论文《大众媒体互动式传播效果控制论》,学术专著《新闻写作技艺》等

作者简介

这部小说真切的再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一群青年男女响应号召,被分配到被人遗忘的穷山坳,开始了他们背井离乡窘迫无奈的农村生活。小说再现了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所受的煎熬,再现了他们纯洁真诚的爱情经历——从美好到幻灭的过程。小说还讲述了这群知青在时代潮流巨大变迁中的经历。当他们返回城市时,发现一切都变了,他们又如何面对一个越来越开放然而又越来越复杂的时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坚持,他们的命运又有了哪些变化?作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用一个又一个牵肠挂肚的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特别是同龄人去抚摸那一段特殊的岁月……


 天河之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志宣老友:我试着写下我读《天河之恋》的感想。一、读的过程开头就很喜欢。也许是带有情义,因为是你的文字。几页翻过,你特殊的味道扑面而来。而且以悲剧开始,女生的房子倒了,几乎酿成人祸,这与我们当年的遭遇太像了。然后是一连串的故事,表现出你生活功底的厚实。你是一个有故事而且又能说故事的人,你的故事非常感人。于是我回到了下乡的岁月中。看了你的一个故事,就会想起我自己的一个故事。但在苍蝇死后,实验田的事不再提起,时空被快速切换,数个年头一下子过去了(具体地说在P163),这时我感到不满。因为我记得太清楚,其间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上调”,那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知青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经历炼狱的感受。对生活的恐惧,对唯来的恐惧,乃至绝望,统治着一个个年轻的心灵。我奇怪,你为什么不写呢?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你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知青”,而是“爱情”,你要说的是起源于天河的那段恋情。于是我重又兴致勃勃,认真欣赏并体会小说中人的凄苦爱情。中学时就听人说“爱是永恒的主题”,其实真正懂得是在很久以后。我看出,你着意写出一个又一个痛苦不堪的爱情,你让爱恋的美好像流星一闪而过,留下的是满天黑暗,没有一对是称心如意的,其中的“两难境界”让人窒息。所以我在邮件中写了“欲罢不能,欲持无望”八个字。面对苏春阳和秦晓梅,我心里只不断浮现《梁祝》中撞坟的一段音乐。接着,如我预感,你在爱情故事中,推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这个话题几乎没有别人提及过:世道是否变了?照说,文革结束了,大学招考了,农村开放改革了,一切该变好了,人们该松口气了,但是,世道因此变得好了吗?文革前人们的梦想,文革中人们的企盼,在文革后又怎样了呢?结果,读者发现,除了死者孤独地被遗忘,其他的辛苦恣睢者、辛苦麻木者、辛苦辗转者,一如既往。只是,他们穿了几件新鲜的衣服,嘴里冒出几个新鲜的词汇,但心仍然悬在荒漠的沙漠中。用一句老于世故的话说,社会的格局并没有变。八十年代被许多人称为改革的春天,但在你的笔下,只有表面上的热闹而没有心灵回家的温暖。你在告诉读者:文革想改变文革前,文革后又想改变文革,但搞来搞去,文革前、文革中和文革后,还是一脉相承。这也许是小说最为动人的地方。在这里,苏春阳的形象异常鲜明而令人沉思,他的许多不通情理的行为和想法,成为一面不留情面的镜子,令每一个有良知人的在夜半之时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我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我们到底要怎么做?苏春阳像一个大问号,横在人们的面前:若社会容不得苏春阳,我们还需要保持理想吗?最后,还是天河之恋。爱情顽强地冲击人们的心灵,婚姻也无法束缚它,顶多只是暂时的解决。小说暗示,创造美好未来的人,是那些对恋情始终无悔的人。虽然我们难在现实中找到证据,但对爱情的美好想像永远也无法从大脑中排除。在天河中,犹如是在银河中,两个苦恋的人拥抱了,两个不能在现实中拥抱的人拥抱了。天河究竟在哪里?我不清楚,但银河在哪里我是知道的,它是由无数天体组成的,那每一个天体都是人的理想。二、苏春阳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物是苏春阳。我认为他是《天河之恋》的最亮点。他有一些作者的原型,在精神上,我将他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我喜欢这个人,我尊重这个人,我钦佩这个人。但其他人是否会喜欢?是否会理解?那就难说了。就是我,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会模仿他。这个人聪明好学有才,有着特别的痛苦经历,但仍然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不过,在上大学之后,性格开朗这一条似乎消失了。是否有更好的处理?但值得咀嚼的地方也正在这里:面对农村的艰苦环境他可以乐观,为什么回城之后改革之中,大部分人都能找到活路,他反而不能适应?说起来也不奇怪。在文革时,人们心知肚明,是碰到鬼了,是在与鬼魔打交道,所以,人们忍耐着等待魔鬼退场,人们知道魔鬼早迟要退场的。那时候,大家都在违心地生活着,用智慧或狡黠去应付。但在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的良知苏醒了,希望也抬头了,人们开始以为,这下子可以站起来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生活,可以让在内心蕴藏已久的正直、道德、善良等等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部释放出来。但是,很快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魔鬼的那一套依然照旧,你还得低着头过日子,还得要耍一点自己不喜欢的小点子,还要吹牛拍马讲假话,刚升起的一点希望破灭了,于是反而更苦闷了。苏春阳也许就是这样的。要不然,他怎么会在万元户蜂拥而出时,反则显得那么笨拙?这叫人不得不想起王国维。王国维跳水时,正是中国显出生机的时候,就凭清华大学聘他任教,他就不必混日子而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他却悲观到极点,选择了死亡。后世学者在研究,他是不是看到历史中十分可怕但别人尚未察觉的东西?我拿不准专业的评论家们会怎样评价苏春阳这一文学形象,我自己读后有下面几个感觉:一、他是一个标杆,通过这个标杆,我们可以看清楚,经过了十年和几十年,历史的船究竟向前走了多少路程?二、他后期的不合“潮流”令人感慨,我们不会像他那样去与社会顶撞,但我们在内心中却希望这样的人能够成功,过上好日子。我们认定,这样的人能够昂头走在主流大道上,跟郑建国等人昂头走在主流大道上,是完全不同的。郑令人恐怖!三、我在其他的文学著作中不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形象,我觉得是他是天河之恋的一个创造和超越。我不能接受的是苏春阳对自己爱人徐雅芬的态度。作为文明人类,又是一个追求光明的智者,丈夫对妻子是不能动粗的,甚至在内心之中也必须时刻保持尊敬。但是苏春阳在外面几乎陷入丧家之犬的境地,回到家里仍然不能理解徐雅芬的苦心劝说,真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按照我的设想,对别人的劝说,尤其是妻子劝说,苏春阳应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放不下(读书人)身段,使不出(小人)手段。那个尅他的命运之坎应当放在行为层面,而不要放能认识层面。当然,这样也许反而不好。不合理才合理,全部合理了,就不合理了,也没有艺术感染力了。苍蝇虽然死了,但他的灵魂附在苏春阳身上,就像苏秉诚的魂灵始终附在苏春阳的身上。这些魂灵的附着,造就了苏春阳,也挤压着苏春阳。可是,苏春阳正是社会大众寄以厚望的人物,他的身上能够附着如此多痛苦的魂灵吗?看来,他已经被压迫得伸不起腰了,但如果苏春阳忘记了苍蝇、或者用郑建国式的智慧“摆平”了那些苦难的记忆,我们还会喜欢这个人物吗?这里有两难,有期待和不满,它甚提示我们,丹柯已经不再有了!这个人物的艺术魅力就在这些地方。三、语言和气氛看《天河之恋》之类的小说,我会不自觉地用《红楼梦》来相比较。天河之恋的行文语句,平实而流畅,这是我所喜欢的,红楼梦也是这样的。但感觉天河之恋语言的特色不够,尤其是对话,显得比较平淡。故事是感人的,若是加上一些场景,就会使人印象更深。这方面我说不出道理,只想到《红楼梦》中那场大闹学堂的场景,那个气氛给人印象深刻。苏春阳与韩仲石对面的一场,写得已经相当好了,但我觉得写得传统了一些,两个人的冲突可以再展开一些。苏春阳是火,仇恨的火已经烧了二十几年;韩仲石是水,几十年虽历遭暗礁也不过几个浪头就过来了。两人相见,火要将水烧沸腾起来,这里面可以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不过,你的性格也许就是喜欢这样;平静地叙述,让读者自己去想。作为小说,特别是长篇,可以考虑将各方面的事,包括细节写得更加丰富一些。在红楼梦中,有诗、有医、有手艺、连喝酒也是一套一套的。但在天河之恋中,虽有人会唱歌,有人会拉琴,但歌声和琴声都很少出现,也没有特意的描写。实验田的故事,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有点遗憾。一直到尾声,我都在寻找关于实验田的文字,但自苍蝇死后,实验田也消失了。我的意见只是我的感觉。小说不必迁就读者。一切皆有缘份:当自己想写时写,当自己想强时强,当自己想弱时弱。一切随意。真诚地祝贺你、感谢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