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书评

出版日期:2016-4-1
ISBN:9787213072609
作者:[ 美]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
页数:260页

人工智能,制造仆人还是带来伙伴?

文/严杰夫8月5日,微软发布 “小冰第四代”。在发布会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坚定地相信,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科技领域和互联网行业创新的主要增长点。不只是微软,其他科技巨头也都开始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这个月的早些时候,苹果以2亿美元收购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Turi,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储备。当然,我们不应该忘掉谷歌,它旗下的DeepMind开发的AlphaGo在今年年初横扫李世石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是的,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可能再也没有如此接近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名字就叫做“人工智能”。在牛津大学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等人看来,这场革命是继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之后,人类自我认知的“第四次革命”;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等人看来,这则是“蒸汽机时代”以来的“第二次机器革命”;而在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眼里,人类面临的则是“奇点临近”。当然,无论用什么词语去描绘或定义那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都能确定,“人工智能”将是把人类带入新的“纪元”,人类或许将跨进一个新的时代。只是,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时,遇到的更多是机遇还是挑战尚未可知。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就必须要理解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是科幻故事提到“人工智能”,我相信,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斯皮尔伯格的著名电影《A.I》里海利•乔•奥斯蒙扮演的那个机器人小男孩,也有可能是《星球大战》系列里的那个机器人R2-D2,当然还有可能是《星际迷航》里臭名昭著的“博格人”。这些电影角色事实上就是人工智能在大多数普通人脑海里的形象。对他们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科幻”色彩浓郁的名词,也因此是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颇为遥远的概念。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算是新概念。最为人所熟知的例子是,艾伦•麦席森•图灵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图灵机”设想。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被看作“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ENIAC(埃尼阿克)的诞生,这时候是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即使是明确的“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也可被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约翰•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中记录到,1964年,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就开始着手研发一系列技术,试图模拟人类的能力。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另一位发明家、后来被称为“鼠标之父”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则提出,计算机可以被用来加强或扩展人类的能力。这些构思和想法,都代表的是人类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早期探索。而在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已经悄悄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网络搜索工具、工厂里使用的机械手臂、大部分电梯……这一长串的清单所列举出的物品,无一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数十年发展所结出的硕果。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的开头,提到过一辆会自动跟随主人行走的“高尔夫球车”。这辆球车引起了他的注意,但在搜索查找后,马尔科夫发现这辆看似神奇的球车并无新奇之处:这款名叫CaddyTrek的机器人球车售价为1795美元,是高尔夫球场里随处可见的“玩具”。杰瑞·卡普兰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杰瑞•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里讲的一些故事,则可能会唤起我们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他讲述了他的同学大卫•肖的“光辉事迹”,后者也曾经是杰夫•贝索斯的老板。大卫•肖1986年时就开发了计算机股票交易技术,这一技术在今天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高频交易”。人工智能技术与证券投资知识的结合,让大卫•肖意识到,“虽然比对手交易得更快是一种优势,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快速分析世界金融市场上奔腾不息的数据流”。或许,很多人从没有意识到,“高频交易”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人工智能技术,当然也就更没人意识到,大卫•肖等人利用人工智能发掘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工具”之一。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金融是一个绝妙而纯粹的信息处理业务”。当然,“高频交易”在为金融投机商带来大量的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许多中小投资者就在这样的波动下损失殆尽。与之相关的故事,在去年中国资本市场爆发的“股灾”过程中屡见不鲜。于是,马尔科夫告诉我们,公众对重要科技的认知如果是由科幻电影和小说所塑造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从应对它们即将对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真实影响,更不用提去做好足够的准备,来应对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冲击和威胁。人工智能将带来全方位冲击?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波动,对于大部分从不涉足证券投资的人来说,还只是“高深莫测”的间接影响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则是对普通人的生活更为直接的冲击。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里,对于这种冲击的描绘显得格外冷酷。在这本书里,除去第一章是对智能机器的发展图景进行的简单描述外,作者在后面八章中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吓唬”读者,让他们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方面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智能机器将“毫不留情”地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无论你的“领子”是什么颜色。与以往我们的印象不同,卡普兰指出,受到这种冲击的将不只是普通的制造业工人,还包括律师、医生、教师等脑力劳动者。由此来看,智能机器给社会就业带来的冲击将是全方面的。当然,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包括:它将随时随地搜集你的个人信息,最终来帮你作出决策,却让你陷入“无脑思考”的状态;它还将利用各种渠道监控你的信息和行为,正如牛津大学信息哲学专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里提到的,隐私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超历史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性议题之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既可能会削弱也可能会增强我们所享受的隐私程度。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最终可能并不会像大众所期盼的那样,众人将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反而有可能促使社会财富更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卡普兰最后总结道,人工智能的可怕之处并不像许多科幻电影所描绘的那样直接和粗暴,而是一种缓慢的“刑罚”。他表示,“机器不会造反,然后拿起武器挑战我们的统治,而是会缓慢而隐秘地接管我们的经济”。而正是这种景象,恰恰更会令人感到恐惧和绝望。恩格尔巴特事实上,人工智能的这些问题早已被大部分这个领域的专家所意识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早的时候,专家们就开始分成两派。一派深信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总有一天能设计出完全模拟并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系统”,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使用相同的技术,以此来增强和拓展人类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之间的分歧。人工智能和人类:谁是仆人,谁又是主人?从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再到今天的卡普兰、弗洛里迪和马尔科夫等人,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是否实现早已有了答案,而今天,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和人类应该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于是,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早就应该脱离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哲学意义。像卡普兰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是值得警惕的,“如果对这些现象置若罔闻,我们可能会在越来越舒适和富有的背景下看到大范围贫困的发生”;而像弗洛里迪这样 “适当”的乐观主义者则表示,我们只要能够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并同时避免它们可能造成的糟糕后果,人类文明就将顺利地迎来“新纪元”。相对上述两位作者,常年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的马尔科夫的观点似乎更像是前两者的“综合”。他既指出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威胁,也提到“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满足,那么我们将找出娱乐、消费和照料他人的新方式”。事实上,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去考察这些观点,却可以发现,在最终答案上他们其实是一致的。他们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指出,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促进的。我们只要观察人类文明史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可以发现,科技的进步总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福利的时候,也会让人类承受某种“不能承受之重”。这样来看,谁又能保证,新的技术革命爆发时不会出现新时代的“卢德派”呢?只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去引导技术向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另一位人工智能专家费尔森斯丁所指出,“当机器人变得足够复杂的时候,它们既不是人类的仆人,也不是人类的主人,而是人类的伙伴”。这样来看,即使悲观、尖锐如卡普兰者无非也是在提醒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而不要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盲目地摆出傲慢姿态。所以,卡普兰才会苦口婆心地“劝诫”道:“我们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来设计这些服务于我们的系统,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如果我们搞砸了,接下来的修补会很艰难,或者近乎不可能。”面对未来,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回到我们国家来看,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一方面是符合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全球技术革命的推动。而在这样的大潮下,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作品自然也是成为出版市场的热点之一。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好的人工智能作品已经不能还是简单的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概念介绍层面,而应该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究竟该如何去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借此来重新校正人类在技术革命中的位置。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的人工智能作品,要么是对枯燥的专业术语的罗列(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翻译出版的《机器人手册》),要么就是将科幻和科学混淆在一起的应景之作(如“集智俱乐部”2015年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漫谈人工智能》)。幸运的是,前文所提及的卡普兰、马尔科夫、弗洛里迪这些当代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权威、资深观察家的作品,已经开始陆续被译介到了国内,而像雷•库兹韦尔、马文•明斯基这些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留下的著作,也在中文出版领域有了“踪迹”。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平板电脑的发明者艾伦•凯曾说,我们要意识到,当你还在问‘计算机是否会接管世界’这个问题时,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已经接管了他们的世界。因此,当全中国都在朝“智能制造”飞奔的时候,我们也同样需要思考,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姿势”去迎接新的技术革命。而归根到底,我们要问的其实是这个问题:面对未来,你我都做好准备了吗?(刊于8月20日文汇报,刊文有删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未来触手可及

一直觉得我们难以想象科技的发展速度,甚至用一日千里来描述都觉得稍欠不足。甚至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普及了的科学,其实只是这个领域所展示的凤毛麟角。但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比如,无线网络。虽然现在我们仅仅只感到了手机上网的方便快捷,但大学时一个老师曾提到过一种理念: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即生活中的所有的物品都链接到互联网,我们可以远程操纵,比如在快下班的时候用手机控制家里的空调提前制冷,在回家路上控制家里的锅自动煮饭等等。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然而看了这本书,才觉得实现这些简直太小儿科了。如果加入人工智能,生活将会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大家在逛淘宝的时候,总会看到下面的滚动推荐,会是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浏览过某些网页,新的无关网页上会蹦出来很多关于之前浏览的东西的广告。这种现象我们甚至都要麻木了,但这个书给我们介绍了这种小广告小推广的背后,经历了一场神速,但是却壮烈无比的电子战争。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我觉得不久以后,百度会比我自己更清楚我想搜索哪些东西,淘宝比我更了解我想买些什么,需要什么,网易云音乐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音乐品味……更恐怖的是,我现在的工作,可能已经不会再需要我了!这些都是可以想象并且预测到的,书中还介绍描述了许多我们难以想象到的智能发展。比如智能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大型的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是一位生活上的全能助手,就像是电影里的那个机器人女友;但是微型群状智能机器人会有更广阔更丰富更不可思议的应用………………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智能数据、智能软件“圈养”了,但却在欢呼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觉得作者所想到的未来,并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的。他的预测,大多都是基于现在已经出现并且被应用了的技术。除此之外,他还从经济、法律、道德、制度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书的作者是人工智能方面的权威,所以这本书中涉及到一些专业化术语,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考虑过,或者未曾深入考虑过的潜在问题。然而我对于未来的理解,却依旧只是国外电影中的描绘,或许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星际大战,对于生活具体会有什么变化,却从没有产生过这些具化想象。而且我身边的人也没有。由此可见,或许是因为自己这个生活圈子对这方面都了解太狭隘,太无知,或许也是因为我们普遍缺少想象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未来并不远,而是触手可及。做好准备去应对发展,才不会在生活突然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总之,我可不想等几十年以后,被自己的孩子嘲笑,连***都不知道,妈妈你太out了!

无论你是谁,未来已无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此文为湛庐文化创始人、董事长韩焱女士为《人工智能时代》撰写的阅读手记,原网址可收听语音。如果你错过它,就如同参与对自己未来的谋杀有些书不好读,但你却不得不读,因为如果你错过了它,就如同参与了对自己未来的谋杀。《人工智能时代》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第一遍读这本书,你会不时有隐隐的兴奋,因为你突然感受到在自己如常的平庸生活里,正上演着科幻大片般的众多奇迹。当你掩卷而思的时候,蓦然又感到一丝怆然,恍惚间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算计着你。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丝丝冷汗不停地冒,因为你通过感知到现在正发生着什么,预见到未来可能会演变而来的结局。当你再次阖上书本,惶惶然空虚的狭缝里,竟然隐约间窥见了希望的微光。无论你是谁,都一定要读这本书。不要被书名吓退,即便它的英文原意是:工作不需要人类,或者,人类没有工作。也不要被作者的背景懵圈:斯坦福大学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硅谷最传奇的连续创业家。你或者你的后代,都需要被这本书或者这个人开蒙启智,否则,你们将不会知道,夺取你们未来和幸福的,不是没有练够一万小时、不是没有在美国读过大学、不是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没有创新和创业精神、不是没有早日踏足新兴产业,只是因为:你们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而不能早一天理解新时代的思维和规律。别让自己变成“工业时代的马匹”,他们被“机械马”夺取了未来,取代了他们工作的这个新物种,甚至很快就抛弃掉了带有“马”字的名字,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号“汽车”。“人造劳动者”将全面解放人类的体力如果你是一位拼体力的辛苦的人类劳动者,比如司机、飞行员、收银员、咖啡师、码农,你已经被打上了第一批被淘汰的人类工种的标签,取代你的将会是“人造劳动者”(forged labor),你可以叫它Baxter。它们不会在工作的时候因为体力不支而走神,它们不会因为算错数而少收钱,它们不会因为抑郁症或者反人类的倾向而故意坠机,它们不会因为昨晚打了一夜游戏而今晨写错代码。它们会将所有“通用性”工作(general purpose)完成的更加出色。驾驶和飞行事故会大幅度减少,超市收银台前的长队会消失,所有人的饮食喜好会被牢牢记住自动满足,编程效率指数级提高。“人造劳动者”将会全面解放人类的体力。“人造专业者”将大幅度减少人类的脑力支出如果你是一位深受尊敬收入不菲的专业人士,比如律师、医生,你的事务所很快会改名为“机器人与黄正义”律师事务所,你的医院会改名为“机器人与李妙手”肿瘤医院。具有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正在互联网上不眠不休地加速积累、理解、创造着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你可以称这些“人造专业者”为Watson,它们不仅很快就超越了“一万小时天才”的界限,而且每一天都将天才的定义和标准进行重新改写。人类囿于自身的生理局限,在专业性上将永无超越“人造专业者”的可能性。作为机器人律师,它们将律师工作中占据大量时间和脑力沉浸在法律条文和判例中进行“发掘”的部分,做得更为有效和出众;作为机器人医生,它们会更为全面地做出诊断,更为迅速地给出治疗方案,更为稳定地执行手术过程。“人造专业者”将会大幅度减少人类的脑力支出。“人造创作者”将深刻地解放人类的想象力和创意如果你是一位自视甚高的创意人士,比如作家、作曲、编剧、诗人、广告文案高手、画家、演员、歌手等等,别以为你能逃过此劫。你的清高可能让你错失了认识Emily这类“人造创作者”的机会,它们一刻不停地刻苦作曲,而且还在互联网上自行免费传播,它们编写新闻以更快地速度进行全面报道和刊登,它们用从未有过的文字组合深刻打动消费者,它们的画作以古怪丰富的色彩和形状震撼欣赏者。你只要赋予“人造创作者”一个特定的身份或者一个特定的创作目的,它就会以你不能理解但却有效的方式来完成。“人造创作者”将会深刻地解放人类的想象力和创意。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是《终结者》,而是《星际迷航》也许你会说,我刚刚花大力气学习了《影响力》,与人类情感和心理息息相关的特定能力,比如说服力、人际交往能力、情商、社交商等等,总不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自动化吧!不幸的是,你的这个问题正是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一个例子。想象一家服装店,他们可以模拟让你穿上各种款式的衣服,然后模糊掉你的面容,把你的所有试装照发布到网站上,请所有的用户评选出哪套衣服更加显瘦、更加典雅、更加适合研讨会穿着,几秒钟之内,你就能从毫无偏见的经过你自己设定筛选条件的大面积人群中得到客观可靠的反馈,而这些帮助你的人也可以获得网站的积分奖励这样的双赢结果,你还需要当今富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而且有着惹人喜爱的笑容和声音的销售员吗?甚至,你的性爱生活,人工智能也准备接管了,现在已经有了可选择的对象,男性伴侣的名字叫做Rocky,女性伴侣的名字叫做Roxxxy。人工智能时代将被淘汰的不仅是工作岗位、个人技能,更为重要而深刻的,将会是既有的人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你看得到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以及你看不到的机器人(无所不在的合成智能)正在加速改变着你周遭的一切,不仅仅用着你无法理解的思维方式,与你迥然不同的行为方式,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成本更低地完成着所有的工作目标和生活所需,而且,潜移默化地强迫我们修改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邪恶,它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美好,让我们的每一分小努力都能获得更大的成效;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冲击势不可挡,人类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被大幅度改写,为了避免“未来尚未到来,你就已经永无未来”的结局,我们只能选择拥抱人工智能,如何实现“人机共生”,这幅美好的生态图景怎样描绘,峰回路转的奇迹潜伏在何处,需要你自己在书中去寻找答案。我唯一可以剧透的,是作者的一句话: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是《终结者》,而是《星际迷航》。

人工智能时代:不确定的未来

原文发表于《羊城晚报》文/郑渝川  谷歌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累积了数十万英里的安全驾驶记录,预计数年内,这种无需人类驾驶的车辆将广泛投放市场。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伦理性问题是: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出了车祸,责任应该归结于谁?如果搭乘车主的无人驾驶汽车,正要经过一座狭窄的桥,桥对面忽然开来了满载儿童的校车,这座桥无法容载两辆车,必须要有一辆车马上掉下桥去,才能保障另一辆车的安全。那么,无人驾驶汽车是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为车主清除隐患,把校车撞下桥去呢,还是自杀性地开下桥,牺牲车主以保全更多儿童的性命安全?  类似的伦理疑问还包括: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突发重病,但无人驾驶汽车却拒绝超速赶往医院,你该怎么办?如果有家长让未成年的孩子喝酒,家佣机器人是否应当马上启动报警程序?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机器人已拥有了从经验中自我学习的能力,还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快速反应。但有关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性问题,却比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难得以解决。  享誉世界的顶尖级人工智能专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曾创建过Go公司、Onsale(全球首家在线拍卖公司),设计了世界上首台笔触式计算机,在美国科学界、产业界和政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他所著的《人工智能时代》(李盼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主要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必然带来的技术和社会风险入手,探讨了应对这些风险的可行之策。  在卡普兰看来,相比于过去的智能化机器,机器学习已有了本质的区别,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直觉力,然后用直觉来行动”,这也将使得机器人可以更为踊跃地进入人类世界,接管过去仅能由人执行完成的形形色色的工作。在过去,投放到医学、工业等多种领域的机器人,都存在精准性、力量性、持久性不足等问题,使得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启动之前尽可能精准地设定,但随着机器感知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可以看到、听到、做计划,还能根据混乱而复杂的真实世界来挑战自己”。  卡普兰预言,终有一天,随着传感器、反应器以及无线通信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以合成智能的方式,与人体甚至其他物体合而为一——“未来看起来会比你想象中的更像过去”。  智能时代毫无疑问会释放出更多的技术红利,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卡普兰特意提到,随着在金融交易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人工智能,高频交易程序一方面减少了市场震荡,另一方面却会将风险转嫁给一般的交易者,让交易者获得的交易价格偏离于最佳价格。这种情况在商业领域中也有表现,比如全球知名电商企业亚马逊通过复杂算法,使得不同顾客在不同时段获得的报价各有不同,并通过智能化的购买数据分析,推出更具诱惑力的促销方案,诱导顾客购买更多原本不需要购买的、实际上也并不那么价廉物美的商品。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合成智能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无不热衷于将之应用于操控用户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更进一步的风险在于,由于人工智能的设计仅仅服务于单一目的,因而未曾考虑是否存在副作用。比如,人工智能会抢在他人之前,(帮助主人)抢占车位,会在大萧条之前恶意抢购超市货架上的所有应急商品;与人对弈的机器人,不排除会使用“黑社会”式的手段,包括威胁对手的家人,破坏对手的交通工具。  要避免人工智能对社会体系甚至人类安全造成威胁,相关的智能设备、机器人开发和使用的伦理准则及立法,都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在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在增强单纯的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应尝试赋予它一种人类式的“感受同情和怜悯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一书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将带来的另外两大风险:一是智能化潮流所可能造成的持续性失业,可能会急速扩大赤贫群体,继而引发社会震荡;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科技应用,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卡普兰在书中指出,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因为人工智能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动化作业的效能,从而产生了对工人的替代性,减少了工作机会;但人们大都还没有意识到,“很多科技进步会通过让商家重组和重建运营方式来改变游戏规则。这样的组织进化和流程改进不仅经常会淘汰工作岗位,也会淘汰技能”——无论是蓝领工作,还是律师、医生等带有很强专业性的技术岗位,传统的技能都可能被智能化所替代,变得低效,这也将迫使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改变课程体系,以确保(部分)学生、培训对象能够拥有强于智能设备的技能,这就意味着,无法通过这种新型教育、培训课程检验的人,将被未来的职场所抛弃。  这本书认为,未来社会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更为有效的再分配政策,来确保所有人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不至于造成一个数量很大的被剥夺者群体,继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谈谈人工智能吧

上星期看了奇葩说,里面说到人工智能,那我就来谈谈人工智能。凯文凯利在他的《技术元素》里,把科技称定义为生命体,书里原话是:“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 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科技是生命体,这个概念就在我脑子里种下了。有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新闻,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完美避开了危险,火箭发射升空又回到地面,稳稳站住,又有哪个公司在京东众筹智能硬件,解决人的哪个痛点,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要是从更高的角度,比如这是人工智能这个究竟生命体,在人类的帮助下,一点点觉醒的过程。我们人类从最高等的动物,跌落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必要的不同类型细胞。软件工程师优化代码,车主对自动驾驶的举手欢迎,这些都在是帮助这个生命体变成更好的自己。人工智能正在通过服务人的方式完美自己,而人正在一步步的合理化这种趋势,美其名曰:让世界更美好,科技改变生活。人工智能是生命的苗头,早已有之。比如在19世纪,火车可以一节一节卖,卖给个人,然后还可以换火车头,然而现在这事儿已经消失不见,根源必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出行不再需要雇一整节火车厢,我们有了汽车。与其说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还不如说,这是更高级的生命为了加速自身的信息流动而让人类做出的努力。人类确实不负所托,更加厉害的是,我们不但有了汽车,还有飞机,以后的汽车,飞机还可能是自动驾驶的,看看现在酒驾出事儿层出不穷,看看之前飞机出事儿居然是驾驶员有抑郁症。这些都在帮助人工智能这种生命体完成更好的进化,汽车以后不需要人类,飞机以后也不需要人类了。人类被边缘化了,就像马不再被需要拉车。人,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优胜劣汰,迭代升级,闯过了多少生死的窄门再变成现在的样子,人工智能一样在经历这些,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优胜劣汰?科技淘汰了马,变成了车;迭代升级?看看我们的软件,隔三差五需要升级。人类唯一值得骄傲的感情,人工智能似乎也在一步步的拥有。iphone上的siri,讲起情话来,也是比一般男生厉害的;淘宝的广告系统,推销起产品来,可是比一般的销售员厉害很多的,它知道你的爱好,购物记录,生活水平,甚至感情状态也知道;亚马逊还能提前预判下单,早早把物品放到消费者最近的仓库;美图秀秀越来越好用的一键美容,让太多女生欲罢不能,唯一能让女生安静下来的,也就能P图的美图秀秀了。女生最喜欢的情话,好好好,买买买,美美美,人工智能似乎都做到了,而且正在做的越来越好。在某些,未来可能是大部工作,人工智能也比人类做的更好,推销产品就不说了。CCTV里每天放《我爱发明》,主题都是机器可以比人更高效,更省时,包饺子的,切面的,洗衣服的,砌墙的,打桃核的,种种工作都在消失中,而人无可奈何。别以为律师,股票分析师,医生这种需要智力的工作,就能高枕无忧。在美国,已经有创业公司瞄准律师这个职业,用人工智能来分析以往的判例(美国实行判例法)帮助雇主做决断,大部分的股票都是通过人工智能高频交易的,google的AlphaGo已经瞄准医疗行业了,而它不久前战胜了围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还可能拥有财产,因为它现在“故意”的不完美,出点差错,比如自动驾驶撞死人,高频交易导致的股票大跌,都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给它以财产,以方便我们给它惩罚。清除记忆,断电啥的,似乎不可行,它深入的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呀。《人类简史》作者预言:“未来人工智能取代了所有可能的工作,而导致人类无所事事,变成无用价级。”这句话固然有危言耸听的意味,但是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与思考,《人工智能时代》这本书里,列举了被机器替代掉的工作,也列举了一些正在被人工智能威胁的工作。我们都应该跟着未来学家想一下,或者站在未来思考今天,如果我的工作被机器永远取代了,我还有什么可以谋生的手段?如果和我一同竞争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我改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趁现在人工智能还未如此令人满意之前,我们确实应该调整好的心态,人工智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惩罚每一个一成不变的人。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者成也!


 人工智能时代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