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借战争巧妙布局-1

出版社:傅琪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3049552
作者:傅琪椋
页数:27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罗斯福时期:逐鹿的年代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表现的那样。 ——罗斯福 第一章纳粹环伺在侧,罗斯福能否独善其身 爱因斯坦鼓动罗斯福研发原子弹 1939年7月26日,是一个平凡得毫无新意的星期三。在纽约的度假胜地长岛,似火的骄阳夹带着从北大西洋海岸飘来的暑气,无情地炙烤着马路两侧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它们原本是给路人遮阳挡雨的,此刻自己却先耷拉下脑袋。在斑驳的树荫里,两位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的人匆忙走在大街上。他们手里拿着一张字条,像上门收电费的蓝领工人一样,对着那些门牌艰苦地核实着地址。他们怪异而又执着的寻找引起了一个小孩的注意,他主动迎上来帮助他们。在看了那张纸上的内容之后,小孩很熟练地带领他们来到一个院子前,并且直接推开了一扇门。 屋内,一位头发像野草一样乱蓬蓬的人穿着拖鞋迎了上来。与两位不速之客相比,这位脸颊因过度瘦削而略显扁平的老者,才是真正的不修边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铀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爱因斯坦对两位同行的通报显然有点意外,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那么德国人……”未等爱因斯坦的问题说完,两位同行就急匆匆地说明了来意:六位最出色的德国原子科学家已经在柏林开了两次会,他们同意使用铀235来制造新型炮弹,并且宣誓保守秘密。接着,一位反纳粹的德国物理学家获悉了这个秘密,他认为科学界有理由知道德国正在干什么,于是他将这个消息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谢天谢地,戈培尔还没有禁止这份杂志进入美国。 “我必须伸出脖子冒这个险。”爱因斯坦几乎想都没有想就坐到了书桌前,他铺开信纸,挥笔写道:“尊敬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信中爱因斯坦除了告诉美国总统说,德国人已经开始研制新型铀弹并且已经对铀矿实行禁运。既然铀的用途向来只限于制造陶瓷和用于夜光钟表盘,德国人发布这个禁令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使用铀235制造新型炸弹的意义,爱因斯坦写道:“只要用一艘小船把这样的炸弹运载到港口并引爆它,整个海港连同附近地区就会全部被摧毁。” 这封影响世界的信函辗转到了一位金融家手里,他是罗斯福总统的经济顾问——这也是爱因斯坦能让总统读到这封信的最便捷的方法。为了防止总统将这封信随意处置,金融家亲自把爱因斯坦的信念给总统听。不过罗斯福不感兴趣,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在这样的时候,政府干预为时尚早。但是这位金融家没有放弃,他决心再和总统深入地谈一次。 第二天早上,总统正在吃早餐时,这位金融家再次来到了罗斯福面前。他特意和罗斯福总统谈起了一段历史: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船之后去见拿破仑,拿破仑说他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倘若拿破仑采用了富尔顿的设计并使用他的蒸汽船,就可以把更多的法国士兵运到英国,那么在与英国的战斗中,拿破仑是有机会取胜的。罗斯福想了想,转身从酒柜里拿出一瓶“拿破仑”白兰地,给他的金融顾问倒了一杯酒。 “你的意思是,不要让希特勒把我们都炸死,对吧?”总统眯着眼问。然后,总统叫来了军事顾问。就在这一天,一个代号为“S—1”计划的秘密战争打响了——这就是“曼哈顿计划”的前身。除了总统亲自圈定的几个人之外,连副总统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这位向总统传递信息的金融顾问名叫亚历山大·萨克斯,他并不认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但是他和爱因斯坦共同认识《德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主编,爱因斯坦就是通过这位主编传递的这封信。总统的金融顾问从未料想到这封信可以改变世界,他只是答应了朋友,他认为信守承诺是最基本的美德。 话分两头,罗斯福总统把爱因斯坦的信交代给军事助理并批准了“S—1”计划之后,他就把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总统要做的事情多着呢,首先是欧洲,然后是选举。

前言

自序一部讲述“拧巴”美国的强大史1本书不是一部学术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作者恳请您把它视为一本以美国近代史为蓝本而创作的历史文学。它以编年体为基本体例,采用纪传体的叙事风格,采撷自1940年以来发生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典型事件,追寻源头、梳理过程、挖掘人物关联,还原事件原貌。在此基础上,描摹通俗易懂的历史画卷,刻画生动鲜活的人物性格,挖掘灵动深邃的尘封故事,附带点点滴滴的微言大义。您会发现,影响世界四十年的雅尔塔体系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一盘未能下完的棋;对美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益处的“阿波罗”计划,其实是肯尼迪总统出于冷战需要而启动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您会注意到,民主党发动的战争多半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特色,而共和党发动的战争多是实用主义哲学作祟的结果。您还会发现,发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其火种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埋下,而海湾战争又给十年后的“9•11”埋下了新的祸根。“9•11”之后,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采取的“预防性进攻”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第43任总统小布什放弃了他父亲老布什“被动进攻”的战略。为探究这些千丝万缕的关联,作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捡起一颗颗散落的遗贝,精心研磨,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一系列兴衰嬗变背后,或许没有可资复制的亘古规律,一鳞半爪的碎片未见得“一叶而知秋”,但由此衍生出来的文明与思考,却逐步融入美国民族的血液中,成为美国精神的渊薮。2历史被赋予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当代”属性把史学家推入了一个“曾参杀人”的道德困境,戏说历史能够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此。至于真相,至少绝对真相是没有的。日军轰炸珍珠港而美国理所当然地向轴心国宣战,你以为那是真相,实际上很多史学家怀疑这是罗斯福总统的“苦肉计”;不少学者怀疑美国是否真的登上过月球,但是还原历史真相后这种怀疑就变得相当浅薄。造成这些尴尬现状的原因在于:除去物理意义上的事实和天文意义上的纪年之外,任何真相都有可能被加工过。严格地说,真相跟时间有关:时间往前走,真相就不断地被改变,这才是真相的哲学含义。既然真相跟时间有关,作者就尽量拉长历史的视界,从更悠久、更广义的背景中探寻历史原貌。这可能给读者带来了一些麻烦,那就是您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得不顺带阅读其他国家的历史。比如您阅读“朝鲜战争”时,您会了解到朝鲜与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渊源;阅读“海湾战争”时,您会了解到伊拉克六千多年的悠久文明;阅读“反恐战争”时,您可能读到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文明冲突的历史渊源,并因此感受到中东乱局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些“节外生枝”的内容纵看是对战后美国断代史的点滴补充,横看又是一副斑驳朦胧的世界断代史剪影。纵观这半个多世纪的美国断代史,您很难拒绝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因美国而改变,世界格局因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而调整甚至重建。比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这一结构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全球金融秩序;同一时期,美国以驱逐巴勒斯坦人为代价,支持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此后美国便理所当然地主导了中东和平进程,并在事实上左右着中东各国的政治生态;20世纪50—90年代,美国和苏联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两大阵营分庭抗礼的结果,迫使世界各国选择非此即彼的战略阵营。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为世界格局变迁二次洗牌的庄家。十年后,美国又以“9•11”事件为契机,举起反恐大旗,再次扼住了世界的咽喉……在美国主导的这一系列变化中,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被迫在“纳入美国”与“独立自主”之间作抉择。选择前者,就只能按照美国的意愿推动所谓“民主化进程”,被迫接受美国毫无成本地扩充软实力甚至将军事影响力扩充到本国。选择后者,美国就会和追随者一道,高擎美国特色的民主、人权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压缩对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美国以双重标准党同伐异,动摇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衍生和变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既是世界格局的设计者,也是实施者;读懂了美国,也就读懂了世界格局。3既然读懂美国就读懂世界格局,就必须承认世界上存在一个“美国特色”。与历史上的巴比伦帝国、罗马帝国、蒙元帝国、大英帝国比较起来,美利坚有其鲜明的个性。它不喜欢攻城掠地、扩疆拓土。以美国的影响和实力,它完全可以将古巴、巴拿马甚至伊拉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尽管这些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挑衅美国并给美国带来麻烦,但美国宁肯容忍这些麻烦反复重演,也不愿意像大英帝国或者蒙元帝国那样将其“殖民化”,美国更喜欢间接地控制,以节约管理帝国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有点“懒惰”。实际上这就是美国的性格——讲究实际。“冷战之父”乔治•凯南说:“利他主义和恩泽世界都是奢侈品。”但美国又是矛盾的,它不愿意承担责任,却喜欢到处惹是生非,一旦因此惹出麻烦或者陷入泥潭,就缩回到“责任”的衣钵中,霸权主义就被包装到“输出理想和价值观”的华丽外衣下。这就是美国特色的核心——“拧巴”。“拧巴”的生活折磨美国不是一朝一夕了。二战时期,当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还在战场上同仇敌忾地与法西斯军队作战时,罗斯福和丘吉尔就悄悄地算计斯大林;“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欧洲,美国却从欧洲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发动越战的本意是抵御共产主义,结果却让越南完全倒向了中国和苏联;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本想消灭霸权,结果引火烧身地招致了“9•11”恐怖袭击;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本想消灭恐怖主义,结果恐怖主义在美国本土生根发芽,成为对美国最具威胁的力量……美国本想称霸世界,结果却经常受到别国的教训,因为美国越来越力不从心。受到这种“拧巴”生态的影响,美国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杜鲁门的朝鲜战争,却给越南战争开了口子——他给吴庭艳写了一封让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这封信为由发动了越南战争;约翰逊本想从越南撤军,结果派到越南的部队达到顶峰;尼克松以积极反共进入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台却石破天惊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谈论“右派”问题。进入21世纪,第一位美国总统小布什把十几万军队派到中亚去打反恐战争,第二位总统奥巴马执政后却撤回了军队,甚至连“体面的和平”也不要。然而奥巴马也是“拧巴”的,他从中东撤军的同时,又调动最先进的武装力量剑指东亚,天知道下届总统会不会以“收拾奥巴马烂摊子”的承诺而当选。4不要耻笑美国的“拧巴”,因为中国也有同样的纠结。一方面,我们认为美国的理想有点乌托邦;另一方面,我们相信正是这些乌托邦的理想引领着科技和思想的进步。一方面,美国总统被舆论拷问时我们喜欢冷眼旁观;另一方面,当美国总统离开白宫时,我们又乐于参与到是非功过的讨论之中。这种纠结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马丁•路德•金带领25万人和平游行到首都争取黑人民权时,我们保持沉默,可是当他被暗杀后,毛主席亲笔写下《关于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宣言》,我们也到处传颂他那句“我有一个梦想”的宣言;尼克松总统突破禁忌历史性地访问中国时,我们视他为英雄,可是他因为“水门丑闻”被迫下台时,我们痛感悲伤而美国人民却兴高采烈地欢庆胜利;我们奉比尔•盖茨为美国英雄,但是却沮丧地发现世界首富的道路难以复制,因为只有根植于美国的土壤,才会有比尔•盖茨的成功。这就是中美两国制度与文化差异的现实写照,也是这种差异带来的现实困境。这种难以克服的差异性把中美两国打造成蒙着眼睛的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对方,互相试探对方的敌意。于是就有了约瑟夫•奈的那句享誉世界的名言:如果你把中国看成朋友,中国有50%的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你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一定会成为美国的敌人。如果任由差异性发展,如果华盛顿和中国不肯摘去蒙在眼睛上的黑布,约瑟夫•奈的预言就有自我实现的可能。实际上,任何一种制度只要能够全面发展,经常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新要求,它就是一个足够稳健的制度。制度有瑕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制度被质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墨守成规。西方谚语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古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借鉴“流水不腐”的哲学让政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呢?美国开国者设计了选举制度。每两年,各州选举众议员;每四年全国选举总统;每六年,各州选举参议员。在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下,任何一个政党——无论是否执政——都不敢视权利为自己的专利,因为这会让它丧失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丧失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失去战斗性。美国占主要地位的两个政党虽然组织松散,但是在保持战斗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上从来不敢松懈,这种危机感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选举文化。本书用了一定的篇幅讲述美国的选举,既有总统选举中跌宕起伏的明争暗斗,也有议员选举中尔虞我诈的幕后较量。作者相信,体味美国的选举文化,体味故事主角的辛酸苦辣,是认知美国政治制度的另外一种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美国的历史轨迹还是政治制度,无论是美国的选举制度还是政党的战斗意识,都无法复制到中国。囿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别,我们大可不必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含英咀华。但是了解美国选举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历史是一种延绵,通过对美国政治制度和选举文化的阅读,大可以阅人而知己。5黄仁宇先生写历史,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他以中国人的视角认知世界,也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他旁征博引,将明朝断代史《万历十五年》活脱脱地与世界接轨;他深入浅出,将中国的脚步置于《放宽历史的视界》中,使中国与世界浑然一体。黄仁宇先生了解世界,所以他敬畏世界;黄仁宇根植于中国,所以他热爱中国。本书作者无法与黄仁宇先生相提并论,但是在对中国的情感上与黄先生如出一辙。出于对中国深深的热爱,在涉及中美关系的篇章时作者不吝着墨,甚至有结驷连骑的奢侈感。这也许破坏了体例上的和谐,好在我们的祖先并不热衷于八股文,“文无常文”的古训不仅解放了思想,而且造就了文化多样性的沃土。当然,根植中国并不意味着作者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以狭隘的民粹主义对美国妄加挞伐。相反作者尽可能摆脱“立场先行”的束缚,以公正和超然的态度来描述事件而不是评论是非。在涉及中美关系的篇章中,作者对中国社会背景的部分描摹采用了电影语言。这并非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文风,而是这样的语言更适合我们回首往事,从而让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都感同身受。基于本书的特点,在您个人的书架上,您可以将本书随意归类——历史、政治、文学、小说、闲书,随便您怎么定义它,它都会羞答答地待在您的书架上,等候您随时掀起它的盖头。至于书店和图书馆,如果视它为文学版的美国历史上架“历史”,自然恰当;如果视为历史版的美国文学上架“文学”,也无不妥。如果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两个书架上比翼双飞,当是本书的荣幸;如果仅以一个类别上架,那也没辙。2011年10月11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田明,笔名傅琪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某出版社担任过三年的编辑,之后曾旅居美国,对美国文化和美国历史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

书籍目录

自序一部讲述“拧巴”美国的强大史 第一篇罗斯福时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纳粹环伺在侧,罗斯福能否独善其身 爱因斯坦鼓动罗斯福研发原子弹002 拯救欧洲:罗斯福只能做,不能说004 罗斯福凭什么能连任三届总统007 第二章希特勒会让罗斯福的“阴谋”得逞吗 屡败屡战的罗斯福是现实版的阿甘009 在丘吉尔的请求下,罗斯福大发慈悲013 美国不坐等德军到来015 第三章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的终极目标 美国货物禁运打了日本的七寸018 东条英机两眼一闭就对美国开打020 偷袭珍珠港是一场赌博022 第四章美国是个睚眦必报的民族吗 日军胜在硬实力,美军拥有软实力026 日本得寸进尺惹怒了罗斯福028 绝地反击,美军的喜悦溢于言表030 第五章日本怎么了?竟让美国爱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岛032 战争之后,演绎的通常是悲剧037 第六章希特勒是战争的发动者 希特勒向美国宣战041 艾森豪威尔崭露头角043 艾森豪威尔治军有方045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糊弄”了谁 各国元首各怀鬼胎046 巴顿:“在北非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049 三足不鼎立:英、美、德抢占先机053 隆美尔拿下卡塞林隘口让希特勒昏了头055 第八章诺曼底是个迷魂阵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059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061 “刚毅”计划,解放巴黎062 第九章瓜分世界必须有妙招 罗斯福吹风,急于分享胜利果实067 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心理战069 第十章继续未完成的任务,罗斯福死不瞑目 罗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辞世073 即将当总统的杜鲁门不知道原子弹计划075 日本广播电台向罗斯福表示敬意077 第二篇杜鲁门时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杜鲁门匆匆而就,他能胜任吗 杜鲁门生意失败后步入政坛082 杜鲁门技不如人087 第二章投下原子弹只为报复日本 日本坚决不投降,是一种威胁090 农夫想买原子弹炸树桩091 第三章投一颗原子弹让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对《波茨坦公告》很不屑095 日本顷刻间灰飞烟灭096 天皇投降,引发日本军叛乱与自杀098 第四章竞争+对抗=冷战? 巴顿:统治世界是美国的使命101 不给援助,让苏联人民自己照顾自己102 杜鲁门厌倦了“像哄孩子一样迁就苏联”105 第五章美国想领导世界吗 世界领导权转移纪念日109 杜鲁门煞费苦心为援助,实为实力扩张112 《欧洲复兴方案》搁浅114 第六章美国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复兴欧洲,德国是核心117 苏联封锁柏林,美国成为“救世主”117 第七章要让杜鲁门继续“杯具”下去吗 杜鲁门的“杯具”是因为他处在英雄辈出的年代120 杜鲁门用卖狗皮膏药的方式竞选总统——前途很渺茫123 众人不看好杜鲁门连任,帮他谋划退休生活125 盖洛普预测失败,杜鲁门酣睡中赢得连任126 第八章对于中国,美国只能遥望! 美国一称霸就把目光转向中国128 “蒋”而不将130 过于乐观,不会成功132 “你的调控,我不一定会配合”138 第九章美国“隔山打牛”给谁看 此处无声胜有声144 美国要打的不仅仅是朝鲜145 第十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军越过三八线154 美军屡战屡败,少将阵亡156 第十一章老将军被辞引发的“政治阴谋” 打败仗直接影响到权威161 内部斗争何时休162 杜鲁门与全国的抗争166 第三篇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假寐”期 第一章艾森豪威尔不负众望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将才170 “打造”政治团队174 第二章所谓的“结束战争,走向和平” 中国要打持久战,美国却厌倦了战争177 前台“安排和平”,后台“计划战争”180 第三章战后,美国为何又武装日本 战争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经济186 战争只损耗了日本25%的国力190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复如初193 第四章六个男人改写了美国史 尼克松的发迹史196 麦卡锡用“亲共”的罪名搞垮马歇尔198 第五章炮制“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有救吗 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207 “拯救”越南,理论不一定适用209 领导世界,一点也不寂寞214 第六章美国不能“保卫台湾” 中国板块,早已让美国垂涎三尺217 “保卫台湾”是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第几步222 第七章政治斗争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发的政治风暴227 赫鲁晓夫的合纵连横229 苏联打算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232 “震惊世界的13天”234 第八章种族问题还要持续多久 种族隔离引发的矛盾239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244 第九章谁在那里统治,谁就真正地统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东248 美苏联合反对英法,美国进军中东253 第十章站在苏联的肩膀上发射卫星 拿什么把苏联比下去259 另辟蹊径,争回面子263 第十一章坚决不向苏联道歉的后果很严重 U—2侦察机引发的口舌战265 打败苏联,美国就可以成为世界老大267 艾森豪威尔总统受到八万炮弹的“致敬”270

编辑推荐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编辑推荐:1.看清世界格局,帮你看清当下南海岛屿争端、美国亚太战略等热点。2.美国即是世界格局的设计者,也是主导者;读懂了美国史,也就读懂了世界格局的当下状态。3.客观还原了美国历史,解密了美国的战略思想:美国拿什么拖垮了前苏联?关于日本,美国为什么不是统治而是控制?美国凭什么扶植台湾?美国最完美的军事扩张图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说美国政府的政治阴谋最“拧把”?4.挖掘了历史背后隐藏的文化特性,透析了失败的教训。5.破译白宫领导世界的历史密码,解析美国雄霸全球的政治格局。6.每届总统政策不一,美国是凭借什么引领世界?在各个时期美国如果通过战略手段掌控世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旨在如何遏制中国?南海事务上,美国为什么非要插手?美国如何实现经济、政治双重引领?

作者简介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内容简介:“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系列,以轻松活泼的文字,描述了美国近几十年的野蛮生长过程,展现了美国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世界霸主地位,怎样形成它的战略优势和如何布局全球,最终领导世界格局的。
系列书以美国历届总统为主线,通过描述美国白宫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向读者揭示了美国试图领导世界的战略,解析了美国雄霸世界的政治格局。系列书将各位总统处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智慧——包括其战略思想与战略眼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也形象地描述了白宫在各国博弈中获取利益的过程,包括其怎样设计世界格局以确立美国的统领地位。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为系列书的第一部,描述了美国如何借助争端与战争在全球取得政治优势。一方面展示了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三位总统在任期的雄心壮志和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国力图引领世界发展的根基与源头。
回望几十年风起云涌的历史和风云际会的巅峰时刻,不难发现,表面再简单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庞大的格局意识和战略思想!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是每个人了解世界格局、熟悉美国全球战略的最佳读本。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借战争巧妙布局-1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书挺不错的,想了解美国政治军事的人,可以看看,挺有用的。读懂美国史的第3册、第4册,啥时候上架啊?非常想买!
  •     与《美国70年》第一部是同一本书,只是换了个书名和作者而已,在此给想购买本书的读者提个醒儿,以免重复上当。同时严重鄙视这种行为。另外说明一下,本人购买了《美国70年》第一部,读起来味同嚼蜡,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     这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挺流畅的,有点像《明朝那些事》。可是怎么就写道艾森豪威尔就没有了,而且也没有后面的目录?卓越上说有第二部,为什么没有货,我表示很困惑。这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挺流畅的,有点像《明朝那些事》。可是怎么就写道艾森豪威尔就没有了,而且也没有后面的目录?卓越上说有第二部,为什么没有货,我表示很困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